有關教育的讀書筆記。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家長與教師之間需要經(jīng)常進行溝通與交流,以正確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成長的天空里展翅高飛。那么,教師可以在哪些方面與家長配合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你的所有結果,都與童年有關”,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如果說我大學里確實學到了什么,那就是詩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們害了你,你爸和你媽。
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p>
當時,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期末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當然,每個人都知道,麻辣老媽和出任學校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與親手烘焙餅干的媽媽,會培養(yǎng)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但我們多數(shù)人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而在這個區(qū)間,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做錯。
作為一名媽媽,我很想做對。
但是什么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立馬眼花繚亂:
布萊澤頓、斯波克,還是希爾斯?
幼兒中心派、家長中心派,還是合作派?……
我到底該追隨哪種理論?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國著名兒科醫(yī)生、兒童精神學家唐納德·威尼康特看來,要養(yǎng)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
用他的話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
不過,過去所有研究——從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到哈里·哈爾洛的猴子實驗——都表明:如果不能精確解讀你的孩子,誤解了他們的信號,或者給予他們的愛太少,幾十年后,他們就很可能會走進心理治療診所(如果有足夠的鈔票支付這筆帳單),坐在沙發(fā)上,靠著一盒紙巾,聲淚俱下地回憶著媽媽對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沒做到什么——每周50分鐘,有時長達數(shù)年。
而作為心理治療醫(yī)生,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當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種“矯正性情感經(jīng)驗”,讓他們無意中將早期的被傷害感覺移情到我們身上,然后給出不同的回應——與他們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體貼、更具共情的回應。
至少理論上是這樣。然后我開始接待病人。
特殊的病人
我頭幾個病人幾乎是教科書上的范本。當他們訴說不幸童年時,我毫不費力地就能將他們的傷心與成長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個例外,這個姑娘20多歲,聰慧美貌,姑且稱她為麗齊。
麗齊有堅實的友情、親密的家庭,和極度空虛的感覺。她告訴我,之所來咨詢,是因為她“就是不快活”。
她還說,令人沮喪的是,她找不出來自己到底是對什么不滿。她說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兩個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體,漂亮的房子。
她的家族史上沒有抑郁癥或焦慮癥病人。
那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為什么她總是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呢?為什么她認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評價的那樣“驚人”、覺得“心中總有一個空洞”呢?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覺“飄忽不定”呢?
我被難住了。
這個案例里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雜亂無章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里?
當我試圖弄明白時,令人驚奇的事情發(fā)生了: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
我的沙發(fā)上坐滿了二三十歲的成年人,自述患上憂郁和焦慮,很難選擇或專注于某個令人滿足的職業(yè)走向,不能維持良好的“親密”關系,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但他們的爹媽無可指摘。
恰恰相反,這些病人都說到他們是多么“崇拜”父母,說父母是自己在這世上“最貼心的朋友”,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甚至出錢讓他們來接受心理治療(當然也在替他們付房租和汽車保險),這讓他們既愧疚又困惑。
畢竟,他們最大的抱怨就是無可抱怨!
起初我很懷疑這些人的陳述。
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們的童年很完美,為何會如此迷茫、不自信?這跟我學過的知識背道而馳。
但相處一段時間后,我開始相信他們并無粉飾或曲解。
他們真的擁有關愛備至的父母——
· 給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自由
· 鼓勵他們想做什么都行
· 接送他們上學放學
· 陪他們做作業(yè)
· 當他們在學校受欺凌或孤立時出手相助
· 在他們?yōu)閿?shù)學發(fā)愁時及時請家教
· 看到他們對吉他表現(xiàn)出一絲興趣就掏錢讓他們上音樂課(喪失興趣時又允許他們放棄)
· 當他們違規(guī)時跟他們談心,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運用“邏輯后果”來替代懲罰)
一句話,這些父母很“體貼”,投入地引導我的病人們順利通過童年的種種考驗和磨難。
作為一個力不從心的媽媽,我常會在聽病人陳述時,暗自奇怪這些偉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這一切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問題浮現(xiàn)在我腦海: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是啊,我,還有無數(shù)同樣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為了今后我們的孩子不至于淪落到心理醫(yī)生的沙發(fā)上,而我正在目睹這種養(yǎng)育手段的血肉后果。
為了給孩子提供正確的養(yǎng)育,我們拼盡全力、精疲力竭,而他們長大之后卻坐在我們的辦公室里,訴說他們感覺空虛、迷惑、焦慮。
我讀博士時,學院里的臨床焦點在于缺乏父母體貼如何影響孩子,誰都沒有想到問一問,如果父母過度體貼的話,這些孩子又如何呢?
過度保護剝奪幸福感
在美國,育兒一直是個爭議話題,因為風險太大,而各派學說難有定論。
在不同門派之間,一直劍拔弩張:親密育兒派VS嚴格教導派,兒童中心派VS家長中心派,社會風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不過,即便在推崇“別過多擁抱你的孩子”的2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其著名育兒指南里寫道“當你身不由己地想愛撫孩子時,記住母愛是一件危險的工具?!保?,所有育兒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樣的:
將孩子培養(yǎng)為有生產(chǎn)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
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
不過,近年來出現(xiàn)的變化則是:人們對幸福的看法和定義不同了。
如今,光是幸福還不夠,你得更幸福。
美國夢以及對幸福的追求已經(jīng)從“尋求大致滿足”變異為“你必須任何時候、各個方面都幸?!薄?/p>
“我幸福,”格雷琴·魯賓在暢銷書《幸福工程》中寫道:“但我還應該更幸福?!边@種追尋已經(jīng)風靡全美,變成一場舉國運動。
那她到底應該幸福到什么程度?魯賓也不確定。
聽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況完全一樣:擁有絕佳的父母,“高大、黝黑、英俊”(并富有)的丈夫,兩個健康可愛的孩子,一大幫朋友,在上東區(qū)買了豪宅,耶魯大學法學學位和成功的自由撰稿事業(yè)……
盡管如此,魯賓仍不滿意,“似乎缺了點什么”。
為了消解“憂郁、不安、低落和四散的內疚”,她開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出行動清單,每周一買3本新雜志,不斷收拾衣櫥。
在付出整整一年努力之后,魯賓承認她仍在掙扎。她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讓自己更不幸福了?!苯又沂玖怂^“成年的奧秘”之一:“幸福并不總讓你感到幸福?!?/p>
現(xiàn)代社會學研究支持了她的說法。
“幸福作為生活的副產(chǎn)品,是很棒的一個東西,”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學教授巴里·施瓦茲說,“但把幸福作為目標來追求,只會導致災難。”
而現(xiàn)代很多父母正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這個目標,卻適得其反。
我和同事由此開始懷疑:會不會是父母在孩子小時過于保護他們,避免讓他們不幸福,才剝奪了他們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醫(yī)生保羅·波恩說,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在臨床實踐中,波恩發(fā)現(xiàn)很多父母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面對正常的挫折,就以為事情嚴重出錯了。
他說:當學步兒在公園里被石頭絆到,剛剛倒地,還沒來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會飛撲過來,抱起孩子,開始安慰。這事實上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不僅在游樂場,而且在生活中。
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困惑,給她一點時間,讓她明白發(fā)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讓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試圖自己爬起來,她就不會知道難受是什么感覺,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這些孩子上大學時,會因為最小的麻煩發(fā)短信給父母求救,而不會自己找辦法解決問題。
假如,當孩子被石頭絆倒,父母允許她自己恢復一秒鐘,再去安撫她的話,孩子就學習到:“剛才有一秒鐘挺嚇人的,但我現(xiàn)在沒事兒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發(fā)生,我能自己擺平。”
波恩說,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應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遠弄不懂這一點,因為他們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援手。
這讓我回憶起自己當兒子在沙坑里摔倒時一個箭步?jīng)_上前。
回憶起兒子四歲時,我一個朋友死于癌癥,我當時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訴他。畢竟他都不知道她病了(有次他注意到她戴著頂頭巾,問我她是不是正統(tǒng)派猶太教徒,我膽怯地說“不是,她就是喜歡頭巾”。)
我知道他可能會注意到我們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讀過的所有育兒書都說,得知親友的死訊對于孩子來說太可怕了,所以,在不說謊的情況下(我們這些明理的、體貼的家長可不能對孩子撒謊?。?,我只好給這個不幸的消息裹上一層保護衣,同時知道這層保護衣?lián)醪蛔鹤幽钦勰ト说摹盀槭裁础薄?/p>
最終,我把真相告訴了兒子。他問了很多問題,但并未因為震驚而昏倒。
總之,用波恩的話說,我對兒子的信任讓他更加信任我,并最終更有安全感。
▲通過告知他這件事,我傳達了一個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傷和焦慮,而我會在一旁幫助他度過難關。
▲如果不告訴他,則傳達了另外一種信息:我覺得他處理不了難受。而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隱含的方式向孩子傳達的信息。
哈佛大學講師、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fā)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這就像身體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的過程,”他解釋說,“你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
我認識這樣的父母:一旦孩子沒有入選棒球隊或者在全校演出里獲得角色,他們就給學校打電話抱怨。
還有一個孩子,說他不喜歡跟他一起乘車上學的另外一個孩子,而父母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容忍他人,卻干脆親自開車送孩子上學。
這些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沒有體驗過任何困苦。所謂文明,就是學會適應不夠完美的情況,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為孩子鋪平道路。”
洛杉磯臨床心理師溫迪·莫格爾,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書后,成為美國多所學校的顧問。
她告訴我,過去幾年間,大學招生部主任們匯報,現(xiàn)在“茶杯”式新生越來越多———他們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p>
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莫格爾評論說,“結果他們長大后不知如何面對挫折?!?/p>
無私與自私
這也許就是麗齊那樣的病人最終會出現(xiàn)在心理醫(yī)生面前的原因。
“即便擁有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父母,你還是會經(jīng)歷不那么開心的時光,”洛杉磯家庭心理師杰夫·布盧姆說,“一個孩子應該體驗正常的焦慮,才會有適應性。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后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做好準備?!?/p>
一個莫大的“如果”。
布盧姆相信,我們很多人根本舍不得孩子離開,因為我們依賴他們來填補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
不錯,我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無數(shù)時間、精力和財富,但那是為了誰?
“我們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認為這是最佳育兒之道,”布盧姆說著嘆了一口氣。
我問他為什么嘆氣,他解釋道,“目睹這種現(xiàn)象令人傷感。我曾無數(shù)次告訴家長,他們因為自身的心理問題而在孩子的感受上投入過多關注。如果一個心理醫(yī)生告訴你——你需要在孩子身上少花精力的話,你應該知道問題已經(jīng)很嚴重了!”
去年十月,在為《紐約時報雜志》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媽媽瑞內·巴徹描述了送女兒去美國東北部上大學后她的空虛感。
巴徹本來想從其他身為人母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人家正忙著給孩子的大學宿舍買冰箱,或者沖回家?guī)椭袑W生孩子關電腦。
于是巴徹也不時去女兒宿舍,找各種借口挑剔女兒的寓友,以幫忙搬家為由待上很久,開始她辯解說是為了女兒好,但最終承認:“人家所說的‘直升機父母’就是我這種人?!?/p>
巴徹這樣的媽媽并不罕見。
莫格爾說,每年開學時,父母們賴在校園里不走,大學管理者不得不動用各種招數(shù)“驅趕”新生父母。
芝加哥大學在開學典禮結尾時加了一曲風笛演奏——第一曲帶領新生到下一個活動場合,第二曲意在把家長從孩子身邊趕開。
佛蒙特大學聘用了“家長驅逐員”,專門負責把緊跟不放的家長擋在門外。
很多學校還指定了非正式的“家長接待院長”,專門對付難纏的成年人。
近幾年有很多文章探討為什么那么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拒絕長大,但問題往往不在于孩子拒絕分離和個體化,而在于父母阻撓他們這樣做。
“被愛和被時時監(jiān)控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丹·肯德隆說。他承認甚至連他自己都在糾結當中?!拔荫R上就變成空巢家長了,”他說?!坝袝r我都想把孩子的大學申請表給燒了,這樣我就有人陪伴了。
我們的社區(qū)比以前小了——我們成年后幾乎與世隔絕,更多的人離婚——我們真心想與孩子相處更多時光。我們渴望甚至有賴于他們把我們當成知己,而不是僅僅要他們感念我們。
我們每天和孩子互發(fā)多條短信,如果錯過了短信就會悵然若失。所以當孩子為小事求我們幫忙時,我們不但不生氣,反而鼓勵他們這樣做?!?/p>
繁忙的工作加劇了這種現(xiàn)象。
“如果你每天只能跟孩子相處20分鐘的話,”肯德隆問,“你是想因為他沒收拾好房間而跟他拌嘴、讓他生氣呢,還是一起玩兒個游戲?
我們不再給孩子立規(guī)矩了,因為我們想讓我們的孩子時刻喜歡我們,盡管有時侯讓他們受不了我們其實對他們來說更健康?!?/p>
肯德隆還觀察到,由于我們比祖輩生的孩子更少,每個孩子都變得更加珍貴。與此同時,我們從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過程中,無私(讓孩子幸福)與自私(讓我們自己高興)界限越來越模糊。
“我們希望孩子過著我們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做一個幸福的銀行家,幸福的外科醫(yī)生,”巴里·施瓦茲說,盡管那些職業(yè)“不一定讓人幸?!薄?/p>
至少對于一部分父母來說,如果孩子在沃爾瑪當收銀員,他們不會那么高興,哪怕孩子臉上每天都掛著笑容。
“他們高興,但我們不高興。”施瓦茲說,“盡管我們說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們幸福,我們會竭盡所能幫他們獲得幸福,但父母的幸福該終于何處,孩子的幸福該始于何處,我們并不清楚。”
施瓦茲的話令我回憶起和一名夏令營營長的對話。
她當時在對我介紹我兒子那個年齡組的活動,當說到籃球、T-ball、足球等時,她飛快地說,“當然都是非競賽性的,我們不鼓勵競賽?!?/p>
我忍不住笑起來,競賽原來是洪水猛獸啊,孩子們避之惟恐不及。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這是不是家長們化解自己競爭天性的手段呢?
我們采納的其實是“魚和熊掌兼得”的態(tài)度: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同時又不要他們付出取得那種成就所必須的犧牲和掙扎。
溫迪·莫格爾說,在她接觸的家長中,有不少人為了孩子能在家庭作業(yè)上多花時間,連最基本簡單的家務事都不讓孩子做。
這些家長到底是太放縱了(不用做家務),還是太狠心了(教導孩子好成績比做一名負責任的家庭成員更重要)?
莫格爾和肯德隆同意,無論表面形式如何——偏執(zhí)于快樂還是偏執(zhí)于成就——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
選擇與安全感
諷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與一個人將來會否開心關系不大,特別是當自信心來自不停的寬容和表揚,而不是來自真正的成就時。
瓊·圖文齊說,研究表明,能預示一個人將來是否充實和成功的是堅定性、適應性和接受現(xiàn)實檢驗的能力,具備了這些品性,人們才能順利過日子。
但是現(xiàn)在,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這些品性。
幼兒園老師簡對此深有感受,她舉例說,一位母親送孩子來上學,她忙著簽到時,孩子跑到一邊玩,跟另一個孩子發(fā)生了沖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車,但另一個孩子把它搶走了。
兩人爭吵了一會兒,那個孩子拿了一輛舊卡車扔給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勝無望,也就接受了這種安排。
但媽媽不干了,跑過去講道理,說“這不公平”,要求那個孩子把卡車還回來。
“你看,孩子本來沒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適應性,但她破壞了這一切。我們的確教孩子不要搶玩具,但這種事時有發(fā)生,孩子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另外一位從教17年的幼兒園老師則說,這些年來,父母越來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長之路?!叭雽W之后,孩子會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好處的。
“因為在某些時候,別人的感受的確比他們的更重要?!边@位老師還說,還有很多父母,自以為設定了限制,事實上卻沒有。
當孩子纏著要買冰淇淋,家長先是拒絕,幾經(jīng)談判后卻讓了步?!懊磕甓加屑议L找到我,問‘為什么孩子不聽我的話?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絕?’我會說,‘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絕,是因為你們從來不拒絕。’”
巴里·施瓦茲認為,那些充滿愛意的父母每天給孩子很多選擇,結果卻出乎意料?!拔覀冞@個時代的理念是:有選擇是好的,選擇越多越好,”他說,“但這不是事實。”
當選擇更少時,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慮。較少的選擇幫助他們專注于某事,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
研究顯示,專注于某項工作給人更大滿足感,那些總是面對很多選擇的人常常落在后面,”施瓦茲告訴我,“我的意思不是說別讓孩子嘗試各種興趣或者活動,而是應該理性地給予他們選擇。
很多父母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隨時退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興趣,可以去嘗試其他。’那么,當他們長大后以同樣的方式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他在斯莫沃斯大學畢業(yè)班的學生身上看到了同樣的現(xiàn)象。“他們不能忍受這樣的想法:選擇一種興趣或者機會就要放棄其他,所以他們花費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們沒弄明白,他們應該尋找‘過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p>
而當我們給孩子提供無數(shù)選擇的同時,就向他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他們有資格過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學家丹·肯德隆所言:“當他們感覺不爽,就會有另外一種選擇擺在面前?!?/p>
莫吉爾說得更坦率:父母用豐富的選擇造就了焦慮而又有優(yōu)越感的孩子,她稱之為“殘廢的皇族”。
作為一名母親,我對此再熟悉不過。
我從來不對兒子說:“這是你的烤奶酪三明治,”而是說:“你想吃烤奶酪還是魚條?”周六我會說,“你想去公園還是去沙灘?”
和許多父母一樣,我一直以為給孩子多種選擇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力量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茲的研究表明,太多選擇可能會使人更加沮喪,更加失去控制。
這是可以理解的。我還記得自己那天走進書店,看見那么多育兒書籍時,所感受到的壓迫感和焦慮感。如果選擇不是那么多,事情將變得更加簡單———特別是在根本沒有完美育兒法的情況下。
父母的焦慮之下潛藏著一種信仰,那就是:如果我們做對了,孩子不僅會成長為快樂的大人,而且會成為讓我們快樂的成年人。這是一種誤會,養(yǎng)育雖然重要,卻不能勝過天性,而且不同的養(yǎng)育方式適用于不同的孩子。
我們可以讓孩子接觸藝術,但不能教給他們創(chuàng)意;我們可以保護他們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績等各種因素的傷害,但在人生中他們總會遇到不快。
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他們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
就像溫迪·莫吉爾說的:“孩子不是我們的作品?!?/p>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現(xiàn)在中國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就這么一個獨苗,家長便很容過度寵愛孩子,北京新東方泡泡少兒老師提醒家長,過度溺愛孩子有可能會導致以下結果,希望廣大家長能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1.孩子的人際交往會出現(xiàn)障礙
人際交往是一種互動和互利的交流。過度被寵溺的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小皇帝,別人都必須聽他的,他不肯為別人著想,自私自利,目中無人,自然沒人愿意和他交往。久而久之,那些寵壞了的孩子們必然成了孤家寡人,人際關系一塌糊涂,未來的學業(yè)事業(yè)甚至婚姻都可能變得比較困難。
2.孩子性格驕橫
過度被寵溺的孩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性格驕橫乖張。由于家長會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包括很多無理的想法,孩子打小就會目中無人,敢于騎在長輩頭上說話做事,不懂寬容,不懂讓步,更受不了委屈。
3.孩子懶散唯我獨尊
孩子在家里就是老大,無論做什么都有父母代辦,什么都不去思考,什么也不想做,這樣下去必然會變得懶散。而且在家誰也管不了他,唯我獨尊,他不聽別人的,別人卻必須聽他的,試想,這樣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如何立足?
4.自私自利的孩子
由于長期被家長的寵溺包圍,這些孩子不會將心比心,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根本想不到還需要為別人著想,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在社會上,也許自私能謀得一時之利,但是自私自利之人的事業(yè)遲早會遭遇失敗,感情也是一樣。要想做事,必須先學會做人。
5.不能經(jīng)受挫折
家長給予孩子的溺愛,把孩子變成了溫室中的花朵,一直受到呵護和寵溺,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挫折。一旦離開溫室,遭受一點小小的困難便會手足無措,性格變得懦弱,根本成不了大器,無法行大事。
6.知禮節(jié)為何物
家長對孩子過度寵溺,一般會對孩子做各種讓步,更不會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進行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禮貌,沒有做人最基本的禮節(jié),壞習慣會慢慢發(fā)展擴大,后果不堪設想。
看見牛奶,指著說:“寶貝喝!”喝了幾口,便有些玩的意思,我說:“不喝了讓媽媽收起來,想喝了媽媽再給你?!庇谑前涯唐窟f給我。不過不小心淌了幾滴在床單上,小家伙指著床單,說:“弄臟啦?!薄笆桥?,弄臟了,下次你得小心哦!好嗎?”“好!”
窗外,早晨的陽光升起來。
老實說,這樣的早晨,感覺實在好。
因為眼前的這個小家伙,固然又瘦又矮,但,已經(jīng)有了一點點交流的能力。
最初,他會叫“媽媽”。那是在他七個來月的時候。不過叫得并不清爽。而且只是偶爾的叫。(據(jù)我的育兒記錄查的)
接近一周二的時候,能說的詞語是:葡萄、月亮、媽媽、奶奶、爸爸、笨蛋……
再下去,他的語言發(fā)育我就有些記不住了。是沒法記。因為今天,他會說“姐姐”,但再過幾天,忽然發(fā)現(xiàn)他會蹦出別的詞。原來是說兩個字,不知道啥時候,他說出來的是三個字,繼爾四個字。而如今,他會說的是句子了。最長的句子是:“這是爸爸買給寶貝吃的酸奶!”昨天晚上,我發(fā)現(xiàn)他甚至懂得用疑問句,他自己拉開抽屜,發(fā)現(xiàn)一小塊磁鐵,于是問他爸爸:“這是什么?”理論上來說,我想說疑問句是語言發(fā)育進步的表現(xiàn)呢。
如果和他一起背兒歌或唐詩,他能接的很多。比如《春曉》,我背“春眠……”他便會接上“不覺曉”。獨立背的則常常會丟掉一兩句。很喜歡看他認認真真一板一眼地背兒歌的感覺。最好的是那首《拉大鋸》:拉大鋸,扯大鋸,鋸木頭,蓋房子,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接女婿,小外甥你也去。如果讓他背一首叫《老鼠娶媳婦》的兒歌,背到那句“唉呀呀,不得了”,通常要把小手一伸,實在太可愛了。
小東西還很酷,你請他背,他很神氣地說:“不講!”或者“不唱!”其實,是因為他忘記了如何開頭。
**評價說,xx的詞匯量很豐富啊。
還有的人認為xx說話挺早的。
關于孩子的語言發(fā)育,有一些看法,和媽媽們交流下。
1、只要孩子具有正常的聽、說能力,就算孩子晚一些說話,也不要太焦慮。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尊重孩子的發(fā)育最關鍵。這是前提。
2、xx很小的時候,為了讓他熟悉我的聲音,我除了給他唱一些搖籃曲、舒緩的歌曲,還經(jīng)常給他朗讀小故事。當他會坐了以后,我開始有意識地把書本當成玩具給他玩。有空的時候,就和他講一講。前提是,我從來不在乎他認沒認哪個字,記沒記住哪個東西。我將這種做法當成是潛移默化。
3、大約是xx一周二還是一周三的一天,我拿了幾本故事書過來,他對其中一本叫《小紅帽》的故事畫面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使勁地叫:“嘣叭!”因為他喜歡槍,而這個故事書的封面正好畫了一個獵人扛著獵槍。我立即給他講這個故事。當然,講的時候,我很注意將長句“加工”成短句;故意夸張一些,著重講出象聲詞,學表情;而且注意xx的喜好點,比如說到“槍”,就特別強調:“寶貝,這是槍!打槍的時候,會發(fā)出“嘣叭”的聲音!”,還放慢講的速度,讓孩子看過癮。另外,xx想聽幾遍我就給講幾遍,他不想聽我就立即放開??偟膩碚f,我覺得給孩子講故事無疑能很好地促進孩子的語言發(fā)育,不過這里邊大有技巧,需要各個媽媽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掌握。
4、我很重視培養(yǎng)xx的閱讀習慣。當然我絕對不打算強迫孩子。我買了好幾本圖文并茂的唐詩書本,將其中簡單的挑出來,每天讀一首給xx聽。每首我讀三遍。一首連續(xù)讀三天。一旦感覺到他不樂意聽了我就停掉不說了。因為我覺得孩子最怕的其實就是強迫。而我就打算慢慢的,一點一滴地“引誘”他。我的意思是,要堅持。而且要有技巧地堅持。
5、我經(jīng)常在傍晚接回xx后,帶著他去附近的公園走一走。有一天,我看到地上有一只螞蟻正匆忙地爬來爬去。我將xx喊住了:“寶貝,來看,這有只螞蟻!”然后我現(xiàn)編了一段螞蟻和xx的對話:
“xx小朋友,你好??!”
“小螞蟻,你好??!你這么忙去做什么???”
“哦,我準備去找晚飯吃!吃完了要回家找媽媽!”
我還加上:“小xx,你要穿好鞋子和襪子哦,要不然,我就會到你的腳上來找吃的啦!”
因為我的對話里加了xx的名字,又一問一答,煞有介事,xx聽得津津有味。
此外,路過砂堆,我會讓xx觸摸一下砂子:“這是砂子!你摸摸,有沒有一點涼?”
如果看到毛毛蟲,也來一番問答。
此后,一看到螞蟻,xx就知道講螞蟻,還會說:“去吃飯!”
而生活中,可以用來教孩子說話的“工具”,無處不在。不過,我自認為我這種教法,會比那種指著燈,說:“寶貝,講,燈!你講嘍!”的教法更細致,更貼近孩子的心理特點一些。順著孩子的好奇心這根“桿子”爬,效果會很不錯。
6、xx經(jīng)常不肯洗手。我就用他喜歡聽的兒歌來唱:“豬小弟呀你真臟,我們不歡迎你來玩……小xx呀你真臟,不洗好手我們不歡迎你……”接他或送他的路上,經(jīng)常唱兒歌、讀唐詩,當成游戲,無形中就鞏固了孩子的記憶。所以,在玩中學習其實很有用。
7、我發(fā)現(xiàn)xx上周會背的兒歌,這周卻有些遺忘了。于是我就有意識地給復習一番。尤其是在哄他睡覺的時候,一邊拍他,一邊輕輕念,拍和念的節(jié)奏統(tǒng)一起來。我這樣做,一是認為對識記下來的東西,要“趁熱打鐵”還要經(jīng)常炒舊飯。二是我個人經(jīng)驗告訴我,睡前的記憶最深刻。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體驗。不光光針對語言發(fā)育,還涉及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早教等。
孩子學說話,一個人的經(jīng)驗不盡然別的人都適用。媽媽們如果認真摸索,一定會有最適合自己孩子的辦法。
而有一些東西,要稍微注意:
第一,別總是把“教”、“要”、“快點”這些字眼掛在嘴上。比如:“過來,我教你說話!”“寶貝,你要這樣說!”“快點,把昨天媽媽教你的唐詩背一遍!”孩子不是一個學習的機器。順應孩子的好奇心和發(fā)育特點才重要。
第二,家里的人說話要統(tǒng)一不要脫節(jié)。比如,很多孩子,白天和老人帶,老人說的是方言,而父母回家了,說的是普通話。這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想模仿也模仿不像,只好保持沉默。
第三、家長們請謹慎自己的言行。別動不動就數(shù)落孩子,更不要輕易說粗魯話,還有,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請記住,家長是孩子的老師。而且孩子的模仿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當時看到這套書的介紹,就很對我的胃口,我覺得小文甚至就有點像童年的我,只是我沒有遇到小文那樣的父母,但是因為我的家人沒什么精力去約束我,而在學生時代,有幾個同學呵護我,我也可謂擁有小文那樣的童年。那樣的無拘無束,想想就是幸福的。
因為老家有事,所以一直到現(xiàn)在才有空來仔細的看著套書,我收到的是“你還會說我漂亮嗎?”這套書一共十本,每本的書名都是小文的一句話。如果從圖畫來看,真的更像我們小時候的樣子,你看圖中的媽媽穿著有點俗氣的格子衣服和普通的婦女發(fā)型,小文梳著兩個長長的羊角辮,我甚至感覺小文真的就是自己的縮影,但是自己沒有他那么古靈精怪,一個摯友說的對,我覺得就因為童年的生活,及時我已經(jīng)三十幾歲了,但是各種性格幾乎沒什么改變,一直很真切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什么是自己需要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女兒也可以生活的更無拘無束,當然無拘無束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不給孩子太多條條框框的限制,但是該有的規(guī)矩還是依然存在的。
“小文的媽媽很愛她,總是說她很漂亮。小文的爸爸很愛她,總是說她很聰明。小文的哥哥很愛她,總是叫他好妹妹。小文也愛媽媽、哥哥、爸爸。”多美的畫面啊,但是有的時候,偏偏事與愿違,不如意的事情時有發(fā)生,這頁的配圖是小文正在給大家盛飯,弄得滿桌子都是,但是這個并不是這本書要表達的主要內容,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有一次啊,小文聽大人說現(xiàn)在女孩子都時興留齊眉穗,于是自己動手剪了個齊眉穗,可是剪得參差不齊,媽媽會怎么說呢?還有一次,小文把數(shù)字“4”寫倒了,別的孩子都笑翻了,爸爸又是怎樣說的呢?又有一次,小文玩玻璃杯,嘴被玻璃杯口壓出了一大圈紫印,這可怎么出去見人呀?!斑@好辦。”爸爸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你猜猜,爸爸的好主意是什么呢?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都相對一笑啊,哪個女孩子不愛美,哪個女孩子沒有自己動手裝點過自己,你們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反倒把自己裝點的不敢見人的時候???我們來看看小文的父母是怎么呵護她的,希望我們自己也可以更好的去呵護我們的孩子。
隨書來的還有一本2012產(chǎn)品推廣手冊,適合不知道該給自己的孩子看什么書的家長參考,很不錯的一本讀物。還有一本營銷在線,這本書的封底就是小文的推薦,
都說血緣關系濃于水,要證明雙方是不是親子關系,最直接的證據(jù)就是做親子鑒定了,現(xiàn)在常??葱侣劧加锌吹胶芏嚓P于孩子走散被拐走的事件,百盛親子鑒定中心介紹通過親子鑒定可以知曉找回的是否是自己的孩子,不過做親子鑒定也是需要一定的費用的,那么親子鑒定需要多少錢呢?
親子鑒定就是利用法醫(yī)學、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理論和技術,從子代和親代的形態(tài)構造或生理機能方面的相似特點,分析遺傳特征,判斷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否是親生關系,是法醫(yī)物證鑒定的主要組成部分。那么親子鑒定需要多少錢呢?還有親子鑒定多久出結果也是大家想知道的。
親子鑒定費用
親子鑒定需要多少錢其實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因為區(qū)域不同、親子鑒定類型不同、樣本不同以及鑒定所需時間的不同,都會直接影響到親子鑒定的價格。像是司法親子鑒定,司法鑒定二聯(lián)體為3200元,司法鑒定三聯(lián)體為3300元。個人親子鑒定,父子(女)、母子(女)兩人鑒定為3200元,父、母、子(女)三人一起鑒定則為3300元。胎兒親子鑒定,鑒定總費用為4200元/例。
親子鑒定一般分為兩大類,根據(jù)類別不同,出結果的時間也會有不同。所以親子鑒定多久出結果?在行業(yè)內,一般正常是七個工作日出國結果的,最快是三個工作日出結果。還有特殊需要加快的最快一般在24小時出結果,這種鑒定費用會比較高一些。
如今,隨著嬰兒出生高峰來臨,不少年輕的父母之間熱衷于一場又一場的寶寶競賽——比誰先會爬會走路,比誰更活潑比誰識字多……但幼教專家要提醒家長,幼兒的個體差異很大,千萬不要因為暫時的“技不如人”而給孩子太多壓力。
滿足孩子身心需要
據(jù)早教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不少父母帶著孩子到早教中心,看到不少新鮮的玩具和教具,便指揮孩子這玩玩,那摸摸,卻忘了觀察孩子究竟對什么感興趣,孩子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也一次次被打斷。她強調,早期教育首先應該滿足孩子身心的需要,家長切莫急功近利。
學前教育專家提醒家長,孩子越小,個體差異越大。有的孩子對文字非常敏感,一教就會;有的孩子確實對文字不敢興趣,但動作能力特別。家長就應該根據(jù)孩子的特長和個性,為他創(chuàng)造活動機會。別總熱衷于用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這樣,往往會在很小的時候,對孩子造成傷害,或者自信心受到影響。明智的家長應該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并因材施教。
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很多家長關心,究竟孩子可以幾歲開始學音樂、識字、學數(shù)學?是不是越早越好?在幼教專家看來,這些都是很好的思維鍛煉,但家長看中的應該是思維鍛煉的過程,并非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識。
例如,可以培養(yǎng)孩子對文字的敏感,對環(huán)境當中的漢字能夠喜歡、探索;在幼兒園階段,教孩子10以內的認數(shù)、加減,培養(yǎng)他對數(shù)學的敏感、好奇和興趣,覺得數(shù)學非?!坝腥ぁ保軌驇椭鉀Q很多問題,這樣,以后到小學以后,孩子才會有更大的興趣去學數(shù)學。
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不同,有的安靜,有的好動,有的整天樂呵呵,有的喜歡發(fā)小脾氣。黃瓊強調,雖然氣質沒有好壞之別,但性格有好壞差異的,特別是有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做事認認真真、有始有終,善于傾聽,不插嘴,等等,都需要家長從小培養(yǎng)。她發(fā)現(xiàn),如今,不少孩子幼兒園畢業(yè)要升入小學了,很多好習慣卻未養(yǎng)成,這對孩子將來發(fā)展很不利。
根據(jù)目前研究,孩子在六個月的時候就有了規(guī)則概念,如果家長不及時告訴他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很有可能養(yǎng)成壞習慣。例如,有的媽媽在寶寶抓她頭發(fā)的時候,她也是笑嘻嘻的,覺得孩子這么做很可愛。但是,明智的媽媽應該搖頭,告訴寶寶這個行為是不對的。同時通過這一舉動了解到,寶寶正在發(fā)展抓握能力,應給寶寶準備合適的玩具滿足他的需求。
根據(jù)孩子不同階段的特點,給孩子及時的支持,適當?shù)囊龑?,才能幫助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跨出第一步。
我和老公結婚10年,這10年里,我一直沒能懷上孩子,中藥西藥各種偏方都試過了,全國各地的不孕不育醫(yī)院都看過,可就是懷不上。
我對自己的懷孕完全絕望,預備趁年輕抓緊時間抱養(yǎng)一個孩子。
婆婆特別活躍,處處幫我探問誰家有不要的孩子。
半年不到,婆婆回鄉(xiāng)下住了一段時間,電話聯(lián)系我說鄉(xiāng)下那兒有個遠房親戚家有個寶寶,是私生子,剛滿月,問我要不要。
我想都沒想一口贊同,但婆婆說要給人家養(yǎng)分費和辛苦費10萬元。
這些年,我一直在醫(yī)治不孕,家里的積蓄都花得差不多了。我東拼西湊借了10萬元,婆婆抱回了一個男孩。
男孩剛滿月,虎頭虎腦的,一家人抱著這個孩子都不情愿撒手。
晚上我把孩子全身看個遍,這個孩子后背竟然也有個胎記,我和老公說這個孩子和咱家有緣,胎記長得部位和老公身上相同,老公笑得有點為難。
孩子的到來完全改變了我家的氣氛,婆婆不再對我冷嘲熱諷,老公不再和狐朋狗友吃吃喝喝、夜夜不歸,一下班后就準時準點回家,抱著孩子不離手。
孩子就是這個家庭的興奮劑和粘合劑,我視為己出,疼愛不得了。
那天我和老公帶兒子去幼兒園報名,報名老師看了兒子一眼,隨口就說一句:這孩子幾乎就是他爸的翻版,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笑起來的酒窩都相同。
老師無心一句話,我記在心里。我回想婆婆那時候在鄉(xiāng)間呆了很長時間,老公有了孩子后的改變……,全部的全部,讓我有點不寒而栗。
我偷偷探問親子判定所需求的東西,回家后,趁老公睡著,取了他的樣本,然后帶著兒子去做親子判定。
那天去拿成果,我做了最壞的計劃。當我翻開判定成果時,我癱倒在地,兒子是我老公親生的。
我一怒之下跑到了老公單位,可遲遲不敢上樓,他承認了我怎么辦?
兒子的到來家里發(fā)生了很大改變,老公準時按點的回家,很疼我和兒子,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異常行為,我和兒子的感情越來越深,一天不見就掛念的慌。
可是一想到這個孩子是老公和別人生的,我心里邁不過這個坎。
我究竟該怎么辦?直接挑明還是仍是裝傻?
對比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結果吃驚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機走進千家萬戶,上到75歲的老爺爺,下到5歲的小娃娃,都能擁有智能手機。
雖然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影響有多大?
不久之前,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布了自己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令人震驚。
這位科學家在10年前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的家庭中選取了100名孩子,將他們分成了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然后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10年后,調查結果如下:
50位癡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yè)后選擇在家?guī)凸?。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可見,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手機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呢?
1
智能手機影響兒童健康
智能手機傷害孩子視力,導致孩子失明或者傷害孩子頸椎,導致孩子頸椎變形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些傷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見為實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無形的傷害。孩子臨睡前玩手機,手機畫面過于明亮,會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分泌,導致睡眠障礙。
另外,沉迷智能手機的孩子常常會對運動鍛煉表現(xiàn)出消極態(tài)度,導致運動能力低下,進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
2
手機讓孩子患上抑郁癥
有專家表示,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喜歡宅在家里的人,患上抑郁癥的幾率就越高,經(jīng)常玩手機的孩子患抑郁癥的比例遠高于一般孩子。
這是因為智能手機能夠快速便捷地讓孩子得到滿足感,縮短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讓人越來越感到厭倦,所以過度使用手機會讓人容易抑郁。
3
手機損傷腦神經(jīng)
孩子的生理構造和生理形態(tài)與成人不同,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電設備產(chǎn)生的電磁波輻射對兒童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傷害遠大于成人,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對兒童健康狀況和認知力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
4
手機耽誤孩子學習
喜歡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松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鼓噪乏味,學習成績下降,受到指責后更需要在手機網(wǎng)絡里找到慰藉,形成惡性循環(huán)之后,孩子逐漸喪失求知欲,產(chǎn)生厭學情緒。
手機可以方便快捷地尋找習題答案,很多學生面對難題不再查找書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機搜索答案,導致了孩子產(chǎn)生思維惰性。
考試沒有答案可查,一個不喜歡思考的學生是不會有好成績的。
每個孩子的時間都是一樣多的,精力也是如此,整天沉迷于手機世界里,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必然下滑。
孩子玩手機危害多多,但是這種習慣卻是屢禁不止,歸根到底是家長和孩子共同養(yǎng)成的。
希望家長能夠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同時多多陪伴孩子做些體育活動,免得孩子去手機里尋找被愛的感覺。
當然了,現(xiàn)在是網(wǎng)絡時代,不可能要求小孩子一點都不玩手機和游戲,因為不太現(xiàn)實,孩子的同學、周圍的朋友都在玩,他不玩感覺跟不上潮流。再者說了,手機已經(jīng)是當代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網(wǎng)絡也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渠道,如果家長正確引導,對孩子的成長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只是強調一下,稍微玩一下也是對學習適當?shù)姆潘?,但一定不能癡迷游戲。這就得看家長給孩子安排的合不合理,家長能不能先自律,再讓孩子也自律了。
童年的腳步聲漸漸遠了,消失了,童年的背影漸漸遠了,模糊了,但我心中卻掛起了一幅日歷—童年日歷。
定格在童年日歷第一頁的是一群孩子天真的笑容,他們抱著大大的烤紅薯,如同火的戰(zhàn)利品一樣高興。回想起來,那是一個枯燥無味的秋天,仿佛所有的趣事如同秋天的葉子一樣無聲的消失,瑟瑟得秋風揚起我的頭發(fā),我獨自坐在家門口望著天空發(fā)呆。忽然,一陣秋風吹過,風里夾雜著一股烤紅薯的味道,我的心豁然開朗如同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一樣,于是,我吹了吹口哨召集我的蝦兵蝦降們。讓他們各出一份力共同去野餐;小明出打火機,小紅拾,小玲挖紅薯,小剛生火,我坐在一旁指揮。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紅薯葉一點一點烤熟散發(fā)出一股誘人的香氣,讓人。回味無窮。小剛用紙包了一塊給我檢練說:‘司令,任務完成,請品嘗’‘.我揪了一塊熱乎乎的紅薯放到嘴里一嚼說;‘哎呦,不錯’。那股甜慢慢得侵如我的心田,我們都笑了,笑得是那么開心?,F(xiàn)在大街上處處可見烤紅薯,大我再也找不到那股甜味。
第二頁,又是一個開心的童話,它如同一個藍色的水晶球只是回憶罷了
第三頁,一定是哪個如同棉花糖一樣的幸福甜蜜
是得,童年一去不復返,我們要珍惜心中的童年日歷。
不要因為時間的悠久,而失去意義!
不要因為塵埃的覆蓋,而失去色彩!
最近去拜訪了朋友,當我們都坐在朋友家的后院吃東西聊天時,他們的大女兒回家了。大女兒今年18歲,已經(jīng)不住在家里了。她跟著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進來,兩個人手上都各拿著一支煙;穿著很新潮,露著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還有一個刺青。
那個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兩個人互相竊竊私語,有說有笑,但對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這讓我蠻感慨的,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我第一次見到這女孩時,她才8歲,跟我老大現(xiàn)在一樣大。10年前我去她家時,她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一模一樣地畫出來。
一個中國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櫻花,三兩下就輕松地描繪出來。我好驚訝,自從那次以后,我經(jīng)常慫恿她的父母帶她去拜師學藝。但他們永遠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來搪塞我。
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卻又可以一面跟我炫耀她女兒最近又畫了什么。突然驚覺10年過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10年后了。
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xiàn)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F(xiàn)在再想教育已經(jīng)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jīng)“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內也沒努力過。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斑^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得有效了。
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轉眼就過了。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兒。
是呀!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小孩兒是老天爺(或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老天爺(或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家園共育《你的所有結果,都與童年有關》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有關教育的讀書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時光如流水,眨眼間就這樣過去了,告別了六月,七月的腳步正在慢慢的逼近,七月,走過了春的旎旖,迎來了夏的蓬勃。所以您這是在尋找有關迎接七月的語句吧?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收集整理的愿七月所有事情有好結果的心情文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在平時學習過程中寫作文是很平常的,為了擴寬我們的視野和觀察能力,優(yōu)秀的童年作文是什么樣子的呢?一篇好作文除了要有好文筆以外還要有明確的思想。你知道寫好一篇童年作文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嗎?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有趣經(jīng)歷的小學生記敘作文”,希望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的分享能給大家?guī)硪恍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