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教案。
眾所周知,作為一名沒有經驗的新老師,我們需要經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總結分享,而教育筆記可以幫助老師總結課堂上的不足。如果你是一名教師,你會如何去寫教育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幼兒語言教育常見問題與策略”,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語言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要“喜歡與人談話、交流;注意傾聽并能理解對方的話;能清楚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事;喜歡聽故事、看圖書?!闭Z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幼兒成長過程中離不開語言的發(fā)展與傳遞,幼兒語言的發(fā)展處于萌芽階段和最為關鍵的使用時期。但是幼兒若不能很好地理解語言和使用語言,那么在成長過程中就會遇到障礙。筆者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就當前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分析,從實踐層面上針對幼兒教學語言的發(fā)展提出幾點方法,以供參考。
一、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陳舊的教學觀念。縱觀我們的課堂,不難發(fā)現:很多幼兒教師仍然在用原有的語言教學的方法,幼兒在語言學習活動中被動地接受老師所灌輸的書本知識,沒有交給學生一個好的學習語言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只能導致幼兒對老師產生依賴性。這種被動式的語言教學方式直接扼殺了幼兒主動探索的能力,更談不上激發(fā)幼兒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對幼兒潛在語言開發(fā)的能力也遠遠不能達到我們教育的目標。
(2)理論與教學實踐脫節(ji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很少能夠做到把幼兒在課堂所學到的語言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我們教師對于理論和實際結合的案例也不夠豐富,有些地方甚至脫節(jié),致使有相當多的幼兒在實際交往中缺乏語言實踐,從而直接降低了幼兒自主探索的能力。
(3)教學目標不明確。我們大多數老師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在語言教學中只是為了教而教,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能或者很少使用當前學前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來指導自己的幼兒語言教育。另外,我們一些幼兒教師也存在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足的問題,也不能將幼兒語言教育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地整合,讓各學科的知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這就間接影響了幼兒學習語言技能的效果。
二、幼兒課堂語言教學的策略思考
(1)創(chuàng)設寬松的語言運用情境。大家都知道,幼兒的模仿能力是比較強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孩子在一個什么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他們就會學到相應的語言。例如,要想讓孩子學習普通話,那么就要把孩子放在一個時時處于語言是普通話的環(huán)境中。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幼兒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引導他們進行交流,讓其體驗語言交流所帶來的樂趣。
(2)讓幼兒學會傾聽。聆聽是溝通的重要基礎,也是與人交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即使出現幼兒連自己在講什么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讓他多聽聽別的小伙伴是怎么說的,或許對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們應該讓孩子先去學習如何傾聽。學前教育理論研究表明,讓孩子學會傾聽是最好的方式,這能讓他們了解其原因和效果。
(3)選擇合適的內容。在兒童的語言學習中,教師對內容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認真考慮幼兒的認知水平,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廣而淺地選擇教育內容。比如,小班可選擇“我來扮演爸爸、媽媽”“我的家”“玩具展覽”;中班可選擇“有趣的書”“能干的手”;大班可選擇“生活中的數字現象”“錢幣”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說話有所進步。
(4)讓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去說。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卡片和生動形象的課件讓幼兒去觀察,然后讓他們根據所看到的內容練習去表達。讓他們結合自己所看到的內容加上自己的思考,圍繞“圖上有誰,在做什么?”等進行教學練習。我們還可以將具體的行為與說聯(lián)系起來,在做中誘發(fā)幼兒說的愿望,在說中進行語言表達的練習,從而鍛煉幼兒的分析、概括能力。
(5)用故事加以引導。幼兒園的小朋友最喜歡聽故事,像2~3歲的幼兒理解能力相對比較差,一般喜歡以動物為主人公的童話。我們要根據幼兒個性上的不足,選擇一些故事引導幼兒向良好的個性方向發(fā)展,比如,對粗暴、霸道的幼兒,我們可以講一些謙遜禮讓的故事給他們聽;對膽小怯懦的幼兒,可以多講些英雄的故事;對愛慕虛榮的幼兒,可以講一些頌揚內在美的故事。教師在講的時候,要讓孩子認真聽,故事講完后,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讓他們努力復述故事的大概內容,這樣子既可以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增加記憶力,這對訓練孩子思維的完整性和嚴密性無疑是一種鍛煉。Yjs21.com
(6)讓幼兒多看書。在幼兒時期,孩子的無意記憶非常占優(yōu)勢,思維特點都以形象思維為主,還有著極強的無意識感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比如家長經??梢詭Ш⒆拥綍耆タ匆豢矗屗麄儚男《嗫匆恍?“小人書”,即使孩子看不懂,家長也不要忙于解釋。長期的積累,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這對今后的語言創(chuàng)作是極其有利的。
總之,對幼兒來說,語言是發(fā)展的基礎,應讓他們能夠根據一些簡單的情境,來調節(jié)語言使用方式和禮貌程度,以適合不同聽者和角色特征的需要,向更高級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領域靠攏。當然,也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才能讓孩子在語言中不斷學習進步。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閱讀學習是個體進行終身學習的重要手段,閱讀能力是對一個人終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因素,是未來社會一個必須具備的能力。近年來早期閱讀已是我國幼教界逐步受到重視的一個新課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地把幼兒的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提出要“培養(yǎng)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fā)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yǎng)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庇嘘P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閱讀能力,是在3--8歲期間形成的。如果在嬰幼兒時期不及時啟蒙閱讀意識,激發(fā)閱讀興趣,養(yǎng)成閱讀習慣,幼兒入學后就可能出現學習適應困難。因此怎樣在學前期為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的早期閱讀環(huán)境,為他們進入學校后的書面語言學習及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是目前幼兒園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為幼兒提供閱讀的材料。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寶庫”。對幼兒來說,書籍更是學習語言的重要載體。在學前階段,幼兒所接觸的書面語言一般是他們已知道的東西的文字代碼。從幼兒認識書面語言這一特點出發(fā),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有的放矢地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有具體意義的、形象的、生動的閱讀材料,并擺放在幼兒容易拿到的地方,讓幼兒自由地選擇閱讀材料,自主地進行感知、體驗、探索。例如:在每次閱讀活動前,教師在活動區(qū)、圖書角里要提供相應的新圖書,新圖片,并向幼兒介紹圖書、圖片的名稱和內容,以激發(fā)幼兒閱讀的欲望和興趣。在閱讀活動結束后,可開展角色游戲活動,讓幼兒挑選最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或者講出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
在為幼兒提供閱讀材料時應注意三點:
1.圖畫色彩鮮明、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
2.與幼兒生活有關,圖畫內容簡單具體有趣,能讓幼兒有興趣看下去,并讓幼兒有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機會。
3.文字正確優(yōu)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復。通過半年的實踐,我認為"幫我早讀書"教材是比較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早期閱讀材料。這套教材圖文并茂、語音規(guī)范、語義淺顯、知識面廣,幼兒通過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磁帶、看色彩鮮艷的畫書、讀朗朗上口的文字,通過游戲和生活,逐步將口語符號與文字符號聯(lián)系起來,自然地過渡到早期閱讀。
二、提供閱讀的機會和場所。
皮亞杰認為:幼兒的發(fā)展是在與主客體交互作用過程中獲得的。幼兒與客體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愈積極、主動,發(fā)展就越快。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能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使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書面語言。早期閱讀活動重在為幼兒提供閱讀經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滲透閱讀內容,為幼兒提供閱讀機會和場所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要根據幼兒教材,利用一切機會和場所,將季節(jié)的變化、動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幼兒的日常生活等與閱讀教育相結合,讓幼兒充分享受書面語言,潛移默化地接受有關方面語言的知識,通過不斷的感知內化,積累閱讀經驗。
三、建立互動的閱讀關系。
一個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的組成,不只是一個地點、一本書。人,才是引導幼兒學習“與書對話”的關鍵,整個閱讀行為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人。
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是早期閱讀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因素,幼兒閱讀興趣的產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與閱讀交往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與幼兒建立了“師生互動”的閱讀關系。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氣氛中,讀些書給幼兒聽聽,引導他們選書、看書、讀書;引導他們發(fā)問、討論、思考;引導他們進行繪畫、表演、歌唱、做游戲等閱讀延伸活動。并通過“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幼兒之間相互合作、交流。通過這些努力,發(fā)展了幼兒的閱讀技能,使幼兒產生了閱讀的愉悅、快樂之感。
我們還十分注重家長的參與,通過“親子課堂”的形式,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了一種互動的閱讀關系。許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開始、越經常和孩子一起讀書,孩子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知識面就越廣。家庭環(huán)境及父母閱讀習慣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影響。在有空閑的時候,我們的家長常常會給自己的孩子朗讀一兩個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兒讀物。有的家長還很善于引導自己的孩子,在講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覺;提一些問題讓孩子動動腦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進行表演等。我們的家長和幼兒之間的關系變的更加親密、和諧。
通過建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家長幼兒互動”的閱讀關系,幼兒的語言能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 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揮。他們表現出了更強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閱讀真正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四、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
在我們的生活里,處處都有幼兒閱讀的機會和內容。把握時機,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培養(yǎng)他們閱讀的興趣,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幼兒語言理解能力、發(fā)展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獨立性、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性個性,促進他們個性的和諧發(fā)展。認常見的文字標識等。由這些要求可以看出,兒童的語言教育在學前教育時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學會了說話,幼兒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自由交談,才能更好的認知、感知、接受和再創(chuàng)造。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得了解兒童語言發(fā)展的特點:
1.學前兒童期是語音可塑性最大的時期。心理學研究發(fā)現,4歲以上的兒童一般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語音,語音進步最明顯。
整理了關于幼兒社會培養(yǎng)論文論文《淺談嬰班幼兒語言發(fā)展與語言教學》,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幼兒期言語發(fā)展的特點
言語可根據不同的標準作不同的分類,最普通的分為口頭言語和書面言語兩種??陬^言語是指說出的和聽到的言語。書面言語是指寫出的和看到的言語。書面言語是在口頭言語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兒童入學之前,言語的發(fā)展主要是口頭言語的發(fā)展。兒童在出生后的三年中,由于受到成人的言語教育,以及言語器官、神經組織的成熟,他們的言語在不斷發(fā)展,到了幼兒期,兒童言語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他們從“掌握本族語言的準備期”或“前言語期”、“最初正式掌握本族語言期”進入了“言語豐富化期”。
(一)語音的發(fā)展
隨著發(fā)音器官的成熟、言語知覺(言語聽覺、言語動覺)的精確化,幼兒的發(fā)音能力迅速發(fā)展,特別是三至四歲期間發(fā)展最為迅速。由于他們已能分辨外界差別微小的語音,已能支配自己的發(fā)音器官,一般來說,他們已能初步掌握本民族、本地區(qū)語言的全部語音,甚至可以掌握任何民族語言的語音。但在實際說話時,幼兒對于有些語音往往不能正確發(fā)出。班上的小雨寶寶在來園的第一個月的時候因為很多語音不能正確的表達就經常被誤解,當他給老師說:“我要粑粑,粑粑”老師以為他要拉粑粑所以就把他帶到了廁所,他跑出來指著米飯說:“諾要這舵”。
(二)詞匯的發(fā)展
從整個兒童期的詞匯發(fā)展來看,詞匯還是貧乏的;詞類的運用還偏重于動詞、名詞,代詞、形容詞等并不普遍;詞義的概括性還較低;詞的理解和運用還常常發(fā)生錯誤??傊~匯的發(fā)展還不夠完善。幼兒園教師要利用課內外一切機會,在引導兒童認識事物的同時,發(fā)展他們的詞匯,特別要重視幼兒積極詞匯的發(fā)展,不要讓幼兒從小養(yǎng)成信口開河、詞不達意的習慣。
(三)語法的掌握
據研究,兩歲時復合句只占所有句子的3.5%,簡單句占96.5%。在幼兒期,簡單句仍占多數,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復合句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加,陳述句仍占相當的比例,約三分之一,其他句型如疑問句、否定句等也都發(fā)展起來了。三歲幼兒像幼兒前期兒童那樣,句子結構往往松散,不嚴謹。在他們口頭言語中,往往缺漏主要詞類或詞序紊亂,以致造成句子意思不明確,別人如果不了解兒童說話時的情景,就很難理解兒童所要表達的意義。
句子從短到長。幼兒期兒童口頭言語中所用句子的長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據華南師院的研究,三歲兒童主要使用三詞句(占21.5%),三歲半兒童句子長度發(fā)展到6~10個詞(占21.2%),四歲兒童使用句子的長度可達11個詞以上。以后,句子的詞數繼續(xù)逐年增長。
(四)言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口頭言語又可分為對話言語和獨白言語兩種言語形式。當人們提出問題、要求或回答問題時,所用的言語形式即對話言語。它不需要將一切思想和事物都用言語表達出來,句子也不需要結構完整無缺,彼此明白就行。例如,當人們在等火車時,只要說“來了”一詞,大家都會明白是指“火車進站了”。而獨白言語,是說給別人聽的或向別人傳達自己思想、感情,或講述知識經驗等。如演講、作報告、講述故事等都是獨白言語。由于獨白言語是一個人比較長時間地獨自講述,沒有交談者的應答來支持,因而要求語句完整,講述的內容不能簡化。
三歲以前的兒童,他們多半是在成人的陪伴下進行活動,他們的交際采用的是對話形式。到了幼兒期,隨著獨立性的發(fā)展,常常離開成人進行各種活動,從而獲得各種自己的經驗、體會、印象等。同時,他們又處于集體中,在與成人或同伴的交際過程中,他們也有必要向成人或同伴表達自己的各種體驗或印象。這樣,幼兒的獨白言語也就發(fā)展起來了。
(五)內部言語的產生
言語可按活動的目的以及出聲不出聲,分為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兩類。內部言語發(fā)音隱蔽,不發(fā)出為人察覺的聲音,但言語的發(fā)音器官肌肉組織仍有活動,它向大腦皮層發(fā)送動覺刺激,這種活動可通過精密儀器測到。內部言語比外部言語壓縮、概括。內部言語常用一個詞或一個詞組來表達在外部言語中需要用一句話或一段話來表達的意思。內部言語不是用來和人交際的言語,而是對自己發(fā)出的言語,是自己思考問題時的言語。內部言語也具有調節(jié)自身心理活動的功能,與心理自覺性的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內部言語是言語的高級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語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幼兒前期還沒有內部言語,他們還不能不出聲地考慮問題。到了幼兒期,內部言語才開始產生。在幼兒內部言語開始發(fā)展過程中,常常出現一種介乎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之間的言語形式,即出聲的自言自語,也就是既是出聲的,又是對自己講的言語。據柳布林斯卡婭(A.A.Люблинская)分析,在出聲的自言自語中,又可分“游戲言語”和“問題言語”兩種。“游戲言語”是一種在游戲和活動中對行動的“伴奏”,即一面動作,一面嘀咕。這種言語通常比較完整、詳細、有豐富的表現力。如兒童在建筑游戲或繪畫中,邊干邊說的言語就是這種言語。“問題言語”是在活動進行中碰到困難或問題時產生的自言自語,常用來表示對問題的困惑、懷疑或驚奇及解決問題所采用的辦法。這種言語一般比較簡單、零碎,由一些壓縮的詞句組成。對于不同年齡的幼兒,這兩種言語所占的比例不同。三至五歲兒童,“游戲言語”占多數;五至七歲兒童則“問題言語”增多。這是因為年幼兒童還不會獨立解決問題。
二、在幼兒此階段言語特征基礎上促進幼兒語言發(fā)展
【摘 要】語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幼兒社會化、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在每一個領域,語言都有其獨特的重要,關注幼兒的語言,研究幼兒的語言都是很有必要的。發(fā)現幼兒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善,才是我們學前教育事業(yè)不斷進步的關鍵。
【關鍵詞】幼兒語言 教學活動 早期閱讀
近來到多所幼兒園參與了許多的語言教學活動,讓筆者感觸頗深,受益匪淺。在參觀中,筆者發(fā)現與前幾年的幼兒園教學相比,目前的幼兒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幼兒教師們大都在不斷的努力嘗試新的教育模式,吸納新的教育理念,學習的欲望和進取心也比較強烈。單獨的從所看到的這些語言教學活動來說,也有很多值得我們肯定的方面,比如教師教育經驗大多比較豐富,對幼兒很有耐心,語言表達流暢,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比較有序,基本能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但是,不能否認,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筆者認為,為了我們的學前教育事業(yè)取得更大的進展,我們還是應該在肯定成績的前提下多談問題,因為一個個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也就是我們一步步前進的腳印。
根據在幼兒園的實踐觀察,筆者認為當前幼兒園語言教育教學活動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重視有計劃的語言教學活動、忽視日常語言教育活動
獨立的語言教學活動是進行語言教育的一個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但就目前來看,我們多數幼兒園教師,在進行語言教育時,注重在課上通過故事、兒歌、看圖講述等手段豐富詞匯,發(fā)展口語表達能力,但很少考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培養(yǎng)幼兒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愿望、情感以及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因此常常導致課上課下相脫節(jié)的情況。課上幼兒能夠講述《送給蛤蟆的禮物》,但課下仍不會運用語言進行交往溝通,如果沒有成人提示,還是很少使用禮貌用語。
教師雖然盡量做到讓更多的幼兒發(fā)言,但畢竟課上時間有限,仍然會有許多幼兒沒有機會發(fā)言回答問題,而且許多教師都把下課當做是這一語言教育任務的完成,在評價自己的教學目標完成情況時也多數只是依據課上發(fā)言幼兒的表現而定。
另外,許多教師偏注重課上的教具準備,在觀摩課上表現就更加明顯,為了一節(jié)二三十分鐘的語言教學活動,教師常常花費幾天的時間準備教具,但卻忽視在生活中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為幼兒設置語言活動區(qū)(角),在許多班級里缺乏刺激幼兒語言發(fā)展的玩具。
筆者覺得,也許是我們的幼兒園領導或教師還有一部分人對“幼兒園教育活動”這個概念理解的不是很透徹的原因吧。1989年《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首次出現“教育活動”這一詞,《規(guī)程》對它的解釋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兒童生動地、活潑地、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倍抑笥腥擞謱ζ渲匦伦髁岁U述,認為“教育活動是人類教育現象存在和變化、發(fā)展的基本形式,是對各種直接以促進人的有價值發(fā)展為目的的活動的統(tǒng)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各種方式參與的互動方式的總合。”[1] 根據這一 觀點,筆者認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包括日常生活活動、游戲活動以及教學活動等一切形式的活動。但不可否認,目前還存在著只把“有組織的集體教學活動”看做“教育活動”的現象。而且我們下去參觀的所謂的“語言教學活動”也都是“教師組織的集體教學活動”。因此,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語言教學活動及日常生活都是發(fā)展幼兒語言必不可少的途徑,教師一定要把兩者合理的結合起來,不可重此輕彼,更不可完全忽略后者。
二、教師語言素質還有些欠缺
幼兒教師要靠語言來實施教育,用語言指導幼兒生活,但目前有些教師語言尚不能達到幼兒教師的要求,好多教師普通話并不標準,還有教師在具體的語言教學活動中用詞不恰當,如,《啞巴與盲人》(幼兒教師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啞巴”一詞的使用,很明顯是不合理的,同學們事后也多有討論,在此就不贅述了。另外,一些幼兒園在開展語言教育時出現漢字,但有些漢字有的教師書寫也并不十分準確、不規(guī)范,更談不上書寫的美觀性,這些都嚴重影響幼兒園語言教育。
三、語言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提問還需進一步優(yōu)化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這充分說明提問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同樣,筆者認為,幼兒語言教育活動中提問的恰當與否也是整個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
在深入幼兒園觀察的時間里,筆者發(fā)現教師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還很不夠,交流的語言質量還不是很高,教師的許多問題沒有啟發(fā)性,沒有挑戰(zhàn)性。而且有的時候問的問題過多,太重視形式,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為了提問而提問,幼兒回答的聲音也過于統(tǒng)一,老師的問題過長,幼兒的回答過于簡短。許多時候教師只是一個接一個的、瑣碎的問“喜歡嗎”“好不好”“對不對”“是不是”,而孩子們也大多都只是機械地、不動腦筋地去回答、去應付“喜歡”“好”“對”。即使偶爾有個別孩子有不一致的回答,教師也一般不去理睬,只是一味地按著自己準備好的教案繼續(xù)進行,筆者認為這樣的一些“假提問”不僅不利于幼兒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反而,長此以往會導致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
教師如何優(yōu)化語言教育活動中的提問,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望呢?筆者認為應遵循以下幾點: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優(yōu)化幼兒語言教育,要創(chuàng)設氛圍,輕松談話;注重導思, 促進理解;豐富想像, 拓展思維;加強指導,師范引路;學科滲透,整合教育;鼓勵提問, 雙向互動;及時鼓勵,多元評價。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育技巧
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在關鍵期得到科學、系統(tǒng),且有個性化的語言教育,幼兒的語言能力將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并為其進行有效的學習和實現身心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提供良好的語言條件。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在課改這一大環(huán)境下優(yōu)化幼兒語言教育,力求讓幼兒語言課教育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
一、創(chuàng)設氛圍,輕松談話
剛剛入園的幼兒,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與親人的適當分離,對周圍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時的幼兒情緒不穩(wěn)定、缺乏安全感,導致有些幼兒變得沉默寡言,甚至產生不愿意來幼兒園的現象。針對這些,作為喲個幼教工作者,應善于發(fā)現,將他們安置在自己的身邊,親近他們,溫暖他們,安慰他們,營造一個輕松的談話氛圍,用和善的態(tài)度,親切的語言跟他們交談,使幼兒在感情上得到安慰,逐漸消除陌生感和膽怯情緒,對老師,對同伴,對幼兒園環(huán)境等產生興趣,與此同時,幼兒便產生了說話的愿望。作為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激發(fā)幼兒的說話興趣,使幼兒有話愿意講,有事愿意說。如在日常談話中逐漸完善幼兒的口語表達。日常生活中的談話是發(fā)展幼兒口語表達的重要途徑,我們通過談話可以了解幼兒的發(fā)音是否準確,詞匯的掌握是否足夠。同時也可以通過談話糾正幼兒的語言錯誤,發(fā)音不準確,詞匯不正確的運用等,做到循序漸進的發(fā)展幼兒的口語。
二、豐富想像, 拓展思維
優(yōu)化語言教育, 教師要設計能培養(yǎng)想像力的問題。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 推動著進步, 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的確, 想像力是智力發(fā)展的體現是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翅膀, 是好奇心向創(chuàng)造力的延伸。如果將故事中的"怎么說的? 怎么做的?"改為"假如是你, 你會怎么做? 還有什么好辦法嗎?孩子們的答案就不會僅僅局限于故事原文, 他們可以憑借日常生活中的積累, 大膽想像, 拓展思維。在上《烏鴉喝水》時, 用投石子的方法喝到水已經不成為惟一的答案, 我問幼兒: "假如你是烏鴉, 你還會想到哪些好辦法?"孩子回答: "把石頭放到水里, 水就弄臟了, 喝了不衛(wèi)生, 我會找根吸管, 這樣輕輕松松就能喝到水了。"……多么生動、流利的語言, 這不正是具有想像力的問題引發(fā)的功效嗎?
混齡兒童語言教育的策略
[摘 要] 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在混齡教育活動中,幼兒園應注重為幼兒提供寬松、融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兒童教育兒童”的作用,讓大、小幼兒在自由、輕松而隨意的氛圍中相互交流,通過想說、愿說、敢說、喜歡說的方式,共同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 混齡教育;語言教育;教育策略
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敏感期,只有掌握靈活應變的語言,具有語言運用的關鍵經驗,才能對幼兒今后一生發(fā)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近幾年來,隨著家庭中獨生子女的增多及居住環(huán)境的城鎮(zhèn)化、封閉化,幼兒日漸缺乏語言交往的環(huán)境和機會,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不愿主動與人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現象,直接影響了其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向兒童學習比向成人學習會更自然而有效,模仿起來更容易,而且不會感到壓抑。不同年齡之間的孩子在輕松的交往中能互相幫助,共同分享樂趣,有助于避免語言交流對象、人際交往對象單一的問題,從而能夠有力地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在自由、輕松而隨意的氛圍中,孩子更容易表現出想說、愿說、敢說的愿望與傾向,并喜歡共同感受說的快樂。因此,幼兒園可以嘗試以混齡教育、大帶小的活動為切入口,通過為幼兒提供寬松、融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采取多種教育策略,讓大、小幼兒在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大膽地相互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充分發(fā)揮“兒童教育兒童”的作用,盡可能地挖掘混齡教育大帶小活動對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價值,以此有效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1]
一、提供寬松的交際環(huán)境,提高幼兒交往熱情
(一)寓混齡活動于日常游戲中
混齡幼兒間的互動要經歷“認識期”——“熟悉期”——“磨合期”——“靈活期”的過程。兩個結對班的孩子在一起活動面臨陌生的合作伙伴,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來建立默契,這對老師、幼兒來說都是嶄新的嘗試。為了促使幼兒更加靈活、大膽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可以通過游戲來開展活動,如區(qū)域游戲、戶外體育游戲、創(chuàng)造性游戲等,鼓勵大、小幼兒依據自己的意愿、興趣選擇伙伴,參與游戲,自主游戲,不斷增進友誼,發(fā)展交往技能。
(二)精心設計系列混齡活動
異齡間恰恰形成了呈自然狀態(tài)的最近發(fā)展區(qū),[2]為幼兒提供異齡觀摩的學習機會,能有效促進幼兒智力和語言的發(fā)展。為此,可以大帶小為切入口,開展系列的大班帶中班、大班帶小班的混齡活動。如大小幼兒的見面會,禮物派送,玩具分享,合作性體育活動,大帶小參觀、調查等,使幼兒嘗到與異齡同伴一起游戲、學習的樂趣,進一步發(fā)展相互間的友情,增進大小幼兒之間交往互動的熱情。
二、創(chuàng)設語言學習室,搭建語言表達平臺
(一)擴展語言區(qū)域內容
蒙臺梭利認為語言教育要堅持興趣性和多途徑的原則,[3]通過創(chuàng)設某些適宜的語言環(huán)境來逐步培養(yǎng)幼兒聽、說、讀、寫的能力與習慣。為此,幼兒園可以創(chuàng)設專門的語言學習室,為幼兒提供優(yōu)美、溫馨、寧靜、適宜的語言學習場所。同時,借鑒蒙氏的語言教育觀,依據大、小幼兒的原有語言發(fā)展水平及生活經驗,可以將語言區(qū)的內容擴展為視聽、講述、借閱、前書寫及辯論等子區(qū)域,并分別制定相應區(qū)域的層級目標,選取難易不同的內容開展混齡語言區(qū)域學習活動,使各個子區(qū)域的目標既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同時又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以此促進幼兒語言全面發(fā)展,更好地挖掘區(qū)域活動的語言教育價值。
(二)投放適宜區(qū)域材料
區(qū)域材料的投放蘊含著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也承載著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鑒于大帶小語言區(qū)域的特殊性,在材料投放上必須考慮能否激起大小幼兒的參與欲望、持續(xù)合作等問題。[4]這就需要從趣味性、層次性、合作性、變通性等方面出發(fā)設計、投放區(qū)域材料。如視聽區(qū)的“聽指令做動作”中的“請你的小手從腳上爬到頭上”“請你刮刮你的朋友的小鼻子”等,這一類的指令雖很簡單,但十分有趣,帶有很強的游戲性,深受幼兒的喜歡。
導讀:改革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發(fā)展。改革之后,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主要目標,教育過程的展開主要圍繞教育目標。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是由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設必要的條件,提供可以相互交往的機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語言。
1.調整了教育目標
在80年代以前,幼兒園語言教育有被單純作為知識和品德教育手段的傾向,即把語言作為認識事物和進行教育的工具,強調在認識過程中發(fā)展語言。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認識到只重視在認識過程中發(fā)展語言是不夠的,因為語言本身有其固有的結構和規(guī)則。幼兒從咿呀學語到運用口語進行表達,即幼兒掌握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過程中,語言也是學習的對象。因此,在1981年制訂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中,將語言和常識分開確定教育綱要,根據語言本身的規(guī)律和幼兒學習、掌握語言的特點,制訂語言教育的綱要。它把幼兒語言組成的要素(語音、語詞、語句等)和對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作為幼兒語言學習的內容,出現了重語言知識與表達技能的傾向。
1989年《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頒布,提出幼兒語言教育的任務是:發(fā)展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因此,本教育活動設計中,將發(fā)展幼兒言語交往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同時注意言語交往的積極態(tài)度與興趣的培養(yǎng)和言語交往中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2.教育組織形式發(fā)生了變化
從注重全班集體性教學活動──上課,發(fā)展到多種形式的教育手段和途徑。即除了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以外,也注意日常生活中言語交往的指導,其他教育領域也不忽視語言教育,還加強了幼兒園與家庭的配合,共同促進發(fā)展幼兒的語言。
3.教育過程有了不同
改革以前,幼兒語言教育主要以教材為核心,從教材中選擇—些幼兒易于接受的內容傳授給幼兒;課堂教學活動往往先由教師進行正確的示范,然后要求幼兒模仿,并反復練習。幼兒主要在模仿教師或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發(fā)展。幼兒比較缺乏主動地感受事物和組織自己思維的過程。語言教育過程主要是“上課”,下課了,教育過程也基本結束了。
改革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幼兒發(fā)展。改革之后,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主要目標,教育過程的展開主要圍繞教育目標。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是由教師為幼兒創(chuàng)設必要的條件,提供可以相互交往的機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語言。除了占主體的語言教育活動(集體性活動)外,語言教育過程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其他環(huán)節(jié),甚至在幼兒家庭中也仍在進行。幼兒語言教育過程決不單純是幼兒《語言》本身的實施過程。語言教育過程也不僅僅是語言教師進行語言教育的過程。
來源:《幼兒園教育活動教師參考用書》語言領域
市二幼凝霞園區(qū) 何顯西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他們,而了解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幼兒交談。交談是父母、老師與孩子之間重要的交往方式,孩子需要老師與家長共同的教誨,更渴望能和父母、老師進行平等而深入的交談。交談能使孩子學到很多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3~6歲的幼兒是語言發(fā)展最迅速、最關鍵的時期。也是人生學習語言效益最高的年齡階段。幼兒在這個時期不僅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而且還接受積極合適的語言訓練,其語言發(fā)展的潛力將會得到充分發(fā)展。但長期以來,我們對幼兒時期的語言及口語表達的培養(yǎng)卻被舊的傳統(tǒng)觀念束縛著,較多地局限在每天的教學活動之中,因此,幼兒的語言口語表達能力提高慢,培養(yǎng)的效果差。我在近兩年的實踐中,根據3~6歲幼兒認知和語言發(fā)展水平及年齡特點,把培養(yǎng)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融于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活動中,融于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中,融于老師教育與家庭中。通過一日生活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及托兒所和家庭中全方位地開展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在掌握詞音、詞匯和口語表達能力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孩子肯動腦筋、會提問、活潑大方、開朗、愛說、要說,逐步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語言來調節(jié)自己的動作和行為,基本上能運用語言一人交往。語言成了這一階段孩子社會交往和思維的工具,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因此,父母、教師與孩子良好的語言交流,對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及的發(fā)展,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一、創(chuàng)設說的環(huán)境,盡量引導幼兒多看、多聽、多說。
(一)多看
3~6歲的幼兒是以無意注意為主,因此,老師為孩子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就必須是直接觀察到,直接能接觸到的外界物體,從而積累經驗、不斷豐富詞匯。如:在開學時把教室布置成“高高興興上幼兒園”、“我的家”等情景。由老師根據情節(jié)制成圖書、貼絨、剪貼等,讓孩子觀看,從而萌芽孩子喜歡上幼兒園、以及高高興興上幼兒的愿望;在盥洗室貼上一些簡單的標簽,從中讓孩子看后知道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總之,在幼兒園的四周墻上,布置各種圖片讓孩子利用過渡活動、自由活動時間等看看、說說;在散步時,邊走邊問:“這是什么?馬路上還有什么車輛?”要求能力強的孩子用連慣地語句進行回答,對那些口語表達發(fā)展較慢的孩子,則要求他們講出車輛的名稱即可;在教孩子排隊洗手、走路、搬小椅子等活動中,先讓孩子觀察事物,老師一邊操作一邊用角色的語氣、豐富的表情、幽默的語言為孩子示范表演,然后請孩子學著做學著說;另外,看電視、錄像也是孩子獲得知識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通過以上途徑孩子才會擁有豐富多彩的語言。
(二)多聽
培養(yǎng)孩子注意地聽,是發(fā)展孩子口語的先決條件。孩子學習口語首先要學會聽,能夠聽得準確,聽得懂,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我們讓孩子聽成人講故事(選擇的故事內容要簡單,形象要生動鮮明)、邀請同伴互相傾聽,還讓孩子聽各種聲音,如:樂器的聲音、自然界的聲音(風聲、雨聲、雷聲……)、動物的叫聲、生活中的聲音(打樁聲,各種交通工具的鳴笛聲……),聽后讓孩子模仿想象,效果特好。
(三)多說
給孩子創(chuàng)設說的環(huán)境(來園、晨間、自由活動、游戲、上課、離園等)。老師為孩子提供的說的環(huán)境都是輕松的、自由的,這樣孩子說才會無拘無束。如:當孩子每天來園時,教師除了熱情接待外,還應引導孩子用比較響亮的聲音說“×××老師早,×××小朋友早,爸爸、媽媽再見”;在進餐前洗手,通過念兒歌,不僅能學習洗手的方法,而且能規(guī)范地說做的動作;當個別孩子對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只能用點頭、搖頭來表示時,老師應耐心地引導她們說,如大小便、喜怒哀樂等;又如:區(qū)域游戲活動,不論是智力角、語言角,還是美工角,孩子通過活動,寓教于樂,樂意接受,做到開心開口、開竅,尤其是在語言角中孩子敢想、敢說,教師將“小貓、小兔、小猴”等玩具安置在桌面上,襯托些背景就成語言主題“動物園”,孩子在參觀動物園中自然學會了許多詞匯和句子。
二、激發(fā)孩子說話的興趣,引導幼兒多練說。
(一)鼓勵幼兒同伴之間相互學習練說
3~6歲的孩子常常會出現自言自語,同伴相互間語言模仿。如午睡起床以后嘰嘰喳喳講個不停,有的互相模仿,有呼喚同伴,有小聲念兒歌,有的求老師幫助,也有的向同伴或老師講述某個問題,表現出在集體活動和自由獲得中積極說話的態(tài)度。要知道這種自發(fā)生成的談話活動和同伴間的自發(fā)模仿和相互交談會給孩子帶來許多樂趣,提供相互間語言交往和學習的機會。
(二)幫助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語言隨時練說
日常生活是孩子學習語言的基本環(huán)境,在自然情境中豐富詞匯,發(fā)展幼兒口語簡便易行,極富實效。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多是常用的反復出現的,但不是每個孩子聽一聽、講一講就能掌握的。只有在多次運用后才能真正理解詞意,做到正確使用,此時老師就要善于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如:在穿衣時,教孩子正確說出衣服的名稱;在盥洗時,教孩子說出盥洗用具、五官或身體各部分的名稱;在散步時,主動向孩子介紹所見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時豐富有關詞匯,如這輛摩托車開得真快!孩子也會跟著說“摩托車,開得快”等;這樣既是向孩子介紹了摩托車的名稱,又是在教孩子說完整句;當發(fā)現孩子說話發(fā)音不準、用詞不當、口吃或有語病時,老師要通過示范及時予以正強化;當孩子的句子過于簡短時,老師可以引導其擴充句子。
(三)引導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輕松地練說
游戲活動是孩子喜愛的活動,它的活動性和廣泛性的特點,符合孩子的興趣,可以比較容易地把他們吸引到學習活動中來。通過游戲練習詞語的運用,目的和要求都在“玩”的過程完成,孩子非常感興趣。如:游戲《猜猜看》,把玩具放進一個大口袋或大箱子里讓孩子猜猜是什么物品,并大聲地說出來,無論猜出、猜不出,成人都要正確地告訴孩子物品的名稱。游戲《打電話》,能有效地促進孩子語言交流能力的發(fā)展。電話現在已經相當普及,當成人在家打電話時,可以讓孩子在一邊聽你是怎樣接電話,怎樣與人談話,怎樣與人告別等。有了以上生活經驗之后,老師便可以利用玩具電話與孩子練習打電話。老師要話語簡單明了,結合孩子熟悉的事情來說,要耐心地聽孩子說話,鼓勵他多說。
(四)采用多種形式的語言教學活動,讓孩子更多的機會練說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集體教育活動,設計這類活動的出發(fā)點是提高本班孩子語言發(fā)展的一般水平,欲達到語言發(fā)展目標是大多數孩子力所能及。語言教育活動類型有傾聽、表達欣賞文學作品、聽說游戲、智力游戲、早期閱讀等,通過師生互動,扮演角色來完成。如《小動物找吃》老師以飽滿的情緒、投入的神態(tài)、形象生動的語言講述故事,以情緒感染孩子。此時,孩子會對故事的內容感到特別親切,不僅能專心地聽,喜歡聽、聽得懂,而且還能用語言自然地對老師說:“小兔不吃桃子,愛吃蘿卜,小貓不吃青菜,愛吃小魚……“較快地學會了小動物之間的對話。
(五)通過家長在家庭活動中的引導,進行家園同步練說
與孩子說話,應不放過任何機會,隨時進行。孩子起床,可問他夢見什么;放學回家,可問問孩子在幼兒園里的情況;晚飯后休息,可聊聊白天的見聞。洗衣服做飯時,可邊做邊聊;看電視、閱讀時,也可以就節(jié)目或書本的內容簡單地談談,還可以提些問題讓孩子思考。節(jié)假日與孩子逛商店、游公園,可見事論事……總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盡量和孩子多說話,即使是嬰兒,經常與其逗話,嬰兒也會變得異?;顫?。孩子需要家長的關心。
我們通過家訪和向家長調查孩子在家庭中的詳細情況,許多家長認為幼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因此,在家中對幼兒進行語言、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其主要方式有:
1、指導家長利用雙休日,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作客時,首先要求孩子能主動向客人打招呼,在適當的時候,念念熟悉的兒歌,唱喜歡唱的歌曲給大家聽;利用休息日帶孩子到商店、公園、動物園,通過與成人交往和對自然景物的認識,培養(yǎng)孩子口語表達能力。
2、家長重視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其主要方法有:經常與家長交流、溝通,并作適當的指導,要求家長不要用“糖糖、飯飯、囡囡、噓噓”等嬰兒用語與孩子交流,抓住孩子掌握語言、口語的最佳期。家長與孩子語言交往,要如同托兒所老師與小朋友交往一樣,要語言規(guī)范“一次到位”,如“飯飯—吃飯、囡囡—寶寶、噓噓—小便”等。同時指導家長讓孩子多開口講,來提高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和語言的發(fā)展。
3、家長與幼兒交談的重視程度較好的,幼兒的智力發(fā)展水平與語言發(fā)展水平皆優(yōu)于重視程度不夠的家長。說明善于溝通的家長中,家長的言語,家長的循循善誘給了幼兒學習語言的范本,家長的言語指導對開啟兒童智力也有極大的益處。因為幼兒通常會碰到具體問題而向父母請教,父母的及時啟發(fā),會引導幼兒想得更深、做得更好。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教師和家長應尊重幼兒,不打斷孩子的話
當孩子說話時,不可輕易地打斷孩子的話,要耐心地、盡可能地讓孩子把話說完。如孩子說:“媽媽,我想看……”母親知道孩子想看動畫節(jié)目,便打斷孩子的話“想看動畫片嗎?不要動,讓媽媽來開電視機?!遍L此以往,孩子會養(yǎng)成說半截話的習慣,孩子想說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老師和父母往往忽視這類問題,不注意聽完孩子所說的話。經常這樣,會挫傷孩子說話的積極性。
四、多多鼓勵孩子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允許孩子申辯
良好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為此,老師、父母應注意培養(yǎng)孩子說話的興趣,尤其是對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辦法激發(fā)他說話??烧乙恍┖⒆酉矏鄣耐婢?,同孩子一道玩,邊玩邊與孩子交談;交談時,應多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如可以問孩子:“小花貓的肚子餓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會說:“小花貓餓了會去捉老鼠吃?!薄暗侥睦锶プ剑吭趺醋侥??”或引導孩子多看、多想,讓他有話可說;還可以找?guī)追鶊D片給孩子看,看后讓孩子講給家長聽,引發(fā)孩子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平時要引導孩子多觀察,這樣,孩子的話才能逐步多起來。
申辯也是一種權利。有的家長喜歡那種俯首貼耳“聽話”的孩子,家長怎么講,孩子就怎么做;一旦發(fā)現孩子做錯了,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打罵孩子,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還會使孩子滋長一種抵觸情緒,為扯謊、推脫責任埋下惡根;孩子申辯本身是一次有條理地使用語言的過程,也是與父母交流的過程。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找一些問題來與孩子辯論,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訓練。
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快樂。與孩子進行良好的語言交流,不但會培養(yǎng)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想象力、思維的敏捷性以及與同伴之間的語言交往能力,也會使二十一世紀的孩子更聰明。
二00三年十一月
對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存在問題的思考
在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我市開展了幼兒園語言活動設計與實施競賽。活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多種形式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的體現了以幼兒為本。但同時也看到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在活動目標方面
(一)語言活動目標定位不準確。一是不能突出領域目標。有的活動過于追求情感目標,如在故事教學中,忽略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很多語言課上成了社會課,凸顯情感教育目標,忽略語言教育目標。領域內容不突出,大拼盤現象時有發(fā)生。在語言活動中教師注重了整合各領域的教學內容,但內容分配過于平均,領域內容不突出。二是目標表述不夠準確。以長效目標代替具體目標,注重知識技能,淡化能力培養(yǎng),針對性不強,籠統(tǒng)空泛,貪多、求全。不論是看圖講述還是故事課,教師都在一節(jié)活動中完成。導致一節(jié)語言活動容量過大。
(二)忽略文學作品中美的體驗和感受。幼兒文學教育和審美教育理論表明,幼兒文學作品是作者按照美的規(guī)律和審美理想,通過藝術語言塑造形象,描繪意境,表達情緒來反映現實,集中表現生活美、自然美和藝術美。教師應重視引導幼兒體驗和感受文學作品中優(yōu)美深邃的意境,節(jié)奏分明、如吟如唱的韻律,獲得美的熏染和享受。但有的幼兒園引進大量的文學作品,卻將作品中的字詞句單獨提煉出來,過分強調幼兒識字、認字及句型訓練,忽視審美教育,或被僵化地“注入”教師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問題二:重“形式”忽略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一)追求形式花樣的翻新,超過活動目標的落實。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追求新、奇、特,活動形式設計過于花哨。如教師讓孩子一會兒隨音樂跳、一會兒‘表演,卻忽略了活動目標的落實。有的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過長,有些過渡環(huán)節(jié)和課題關系不大,還有些中間環(huán)節(jié)對目標的落實并沒有起到有意義的作用。
(二)重“教師講授”輕“幼兒表達”。老師在活動中為了順利的完成教學,始終把孩子框架在自己預設的思路中,不敢讓孩子大膽的嘗試表達,教學過程的展開仍然是教師的高投入,高消耗,一言堂。
(三)重表面內容,忽略深層內涵研究。很多活動中,教師沒有更好地發(fā)現和挖掘教材。只注重到教材表層所描述的事件,忽略較深層的內涵和事件之間內在關系。
問題三:忽略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
幼兒園語言活動包括:兒歌、故事、講述、閱讀、談話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注重故事、兒歌、看圖講述教學,忽略談話活動和閱讀活動以及排圖講述、續(xù)編故事等,不能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其實,不同的語言活動發(fā)展幼兒不同的語言能力,談話活動重點是培養(yǎng)幼兒愿意傾聽的態(tài)度和理解語言的能力,及跟隨話題談話交流的能力。教師應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運用語言的經驗。
問題四:繪本教學流于形式
(一)對繪本教學認識不足。繪本教學究竟要發(fā)展幼兒哪些方面的能力?繪本教學的價值是什么?一些教師根本不清楚,只是盲目跟風。導致繪本活動“四不像”,既不是故事教學,也不是看圖講述,更不是閱讀教學。
(二)繪本教學所占比例過大。我們深入各縣(市、區(qū))總計聽了50多節(jié)課,繪本教學占了60%。有的園把繪本教學作為特色課程,有的甚至以此為切入點,代替幼兒園課程。
(三)繪本教學不能與親子閱讀、區(qū)域活動有機整合。很多幼兒園的繪本教學僅僅滿足于一節(jié)課、一個活動,沒有和區(qū)域活動、親子閱讀很好整合。導致繪本教學流于形式,不能實現繪本教學的目標。 學習貫徹《指南》和《綱要》,就是要把握領域教學的核心價值,才能不斷提高理論方面的修養(yǎng),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活動,促進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為幼兒的一生發(fā)展奠定基礎。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淺談幼兒語言教育常見問題與策略》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筆記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大班語言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在幼兒英語學習中(包括其他任何外語),家長碰到的常見問題有哪些?以下這些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答案是什么呢?一起來看看吧。 1 為什么要進行幼兒英語啟蒙教育? 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外語,英語的重要性不...
A:“語”(聽說)和“文”(讀寫)倒置,在孩子沒有任何聽說基礎上,背單詞、語法等,把語言當作知識來學,使語言學習變的枯燥。 B:聽說讀寫平行狀,讓孩子聽一點、說一點、讀一點、寫一點,大大限制了語言信息...
在少兒英語學習方面,很多家長有一些疑惑,以下是我們常見的幾個問題: Q:玩英語游戲多少時間合適? 3~4歲的孩子,做游戲或者涉及到英文的環(huán)境,每次大約多長時間比較合適? A:我跟我女兒游戲的時候,我們...
1什么時候開始讀 什么時候才適合拿起故事書,和寶寶進行親子共讀呢?其實,從寶寶一出生就可以開始閱讀了,因為寶寶在出生時已經具備視聽覺功能,只是在寶寶剛出生的前半年,大部分父母都把精力放在了寶寶的吃喝拉...
1.如何知道嬰兒是否對添加的食物過敏? 嬰兒對某些食物過敏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在嘗試新食物時,更容易發(fā)生。一般食物過敏的反應是出疹或腹瀉,因此,給嬰兒添加新的食物時,應先添加單一的食品,一旦發(fā)生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