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當孩子情緒有變化時洗澡是不正確的

發(fā)布時間:2021-10-15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們要做孩子的朋友,幫助孩子在學習中成長!教師與家長都需要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以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放飛夢想!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與校園之間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當孩子情緒有變化時洗澡是不正確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愛干凈的媽媽們,都會每天給寶寶們洗的干干凈凈,覺得這樣是最有愛的。寶寶似乎也很享受,特別喜歡洗澡玩水,但是有些特殊情況下寶寶卻不宜馬上洗澡,媽媽們都了解是哪些情況嗎?

1、剛吃飽的情況下

寶寶的小肚子吃得像個小氣球一樣,剛剛放下碗筷不宜馬上給寶寶洗澡,原因是寶寶吃得太飽馬上洗澡對健康不利。尤其是要抱在手上洗頭和洗澡的小寶寶,洗澡在會讓胃腔里的食物處在倒流的狀態(tài),引起腸胃不適。剛吃完飯洗頭,可導致大腦在受到水的刺激下缺氧,對寶寶健康不利。

2、感冒發(fā)熱前后

病毒性感染發(fā)熱前后48小時不宜給寶寶洗澡,原因是洗澡過程中毛孔張開,雖然起到了物理降溫的效果,但因為寶寶年幼抵抗力差,在降溫的同時也會有冷空氣隨著毛孔入侵,有可能導致病情的加重。因此,在寶寶發(fā)熱前后48小時內不建議給寶寶洗澡,應等寶寶病情穩(wěn)定,健康狀況好轉之后再洗。

3、皮膚受損的時候

受損的皮膚接觸到水之后容易引起感染,加大恢復難度。寶寶年紀小,不知道怎么避讓,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讓受損的皮膚沾到水,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導致愈合延后,或是感染引起各種風險。因此,當寶寶的皮膚出現(xiàn)受損情況或是有皮膚病時,媽媽要謹慎給寶寶洗澡,就算要洗也要聽取醫(yī)生的建議后再洗。

4、頻繁嘔吐的時候

寶寶吃飽了有吐奶情況或有頻繁嘔吐的情況時,建議暫時不要給寶寶洗澡。因為在給寶寶洗澡時,不可避免地要移動到寶寶,這樣有可能加劇寶寶的嘔吐情況,令寶寶很難受,不利于他的健康。當寶寶出現(xiàn)嘔吐時,媽咪應該輕輕地拍著寶寶的后背,不要在意寶寶弄臟了衣物而想要及時洗澡更換,而是要等寶寶停止下來,并休息一會兒再給他洗澡。

5、情緒不好的時候

有時寶寶不想洗澡,情緒激動大哭大鬧,愛干凈的父母卻完全不把寶寶的感受當一回事,強制將寶寶放進洗澡桶中,寶寶又驚又嚇拼命反抗。這樣子的情況下,寶寶所受到的驚嚇是非常大的,這加劇了下次洗澡的恐懼心理和難度,建議父母想一想哄寶寶的好辦法,而不是在寶寶情緒不好的時候強制洗澡。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最不正確的教育——控制孩子


最不正確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們自己想象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然后再想象出對付孩子的辦法”,這是非??膳碌挠齼河^。那么,什么是正確的育兒觀呢?——其實,我想說的是:親子關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母嬰依戀關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孩子需要被看見

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系中才能產(chǎn)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么了?”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回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里,就是整個世界都是支離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并分別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個就是重復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

比如說寶寶跟你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那媽媽可以回應說“媽媽看到了,真可愛!”

這就是重復他說的話。重復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彼此都會很幸福。

第二種是無關反應。

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只狗,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說:“你作業(yè)寫了沒?”。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jīng)常得到無關反應,那么,長大后,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于是變得冷漠。當然,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第三種是情感逆轉。

“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薄皥蠹埳蟿倛髮б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擰回去。

當我們成年之后,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表達出來。

第四種,就是不想回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孩子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應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后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下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兒童的行為習慣: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胎兒在肚子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吃手指了。嬰兒覺得把手舉起來,然后還可以放進嘴里,他會非常喜悅,就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是一項壯舉。

孩子在1歲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嘴里去試探。有的家長很緊張,其實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處在全然的覺知當中的,只要他們不被打擾,就不會有什么問題。我們只要保證周邊的環(huán)境安全衛(wèi)生,就盡量讓孩子們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歲之后,它還要吃手指,那怎么辦?

有可能是因為口欲期尚未探索夠,有可能是通過吃手指彌補對母乳不夠的缺憾。無論什么原因,我們只能深深的允許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別的孩子行動得晚,那是因為你的孩子有獨特的特點,不要把他糾正成流水線產(chǎn)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呵護的,而不是去改變。

怎樣讓孩子避免危險?

只有我們體驗過了,我們的智力才會發(fā)展。我爸爸對我很好的一點就是爸爸很少用結論嚇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時候跟他一起釘釘子,刨木頭,這些看似危險的動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憶。

孩子天然地處在覺知當中,他不會有事沒事把自己弄傷了。比如小孩愛玩刀,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達到傷害的臨界狀態(tài),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覺。有過刀子體驗的孩子,外出時被繩子纏住,他才會尋找類似刀子的尖銳物品去割斷繩子,這就是智力發(fā)展。而只學習過刀子很危險這個結論的孩子,是沒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們只是學到了一些結論,我們的智力是沒有發(fā)展的,我們發(fā)展的是恐懼和制約。我見過很多00后的小孩,都這么高了,樓梯都不敢下。媽媽時刻處在焦慮當中,孩子覺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覺得危險,孩子從小學會了恐懼和制約。

控制就等于扼殺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飯,他覺得吃飯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孩子有了壞習慣怎么辦?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guī)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沖擊到崩塌,會發(fā)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要離婚,他說我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沒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離婚,他其實不是沒有感情了,就是因為他被壓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后,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么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p>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

家長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活在焦慮中,就是因為現(xiàn)實跟我們想象得不一樣。

為什么說要信任,因為大家看一下這個寓言,干旱時節(jié),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及時補水;園丁B什么也不管,小樹熬到雨季也活下來了。園丁C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樹葉伸展是健康的正確的,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匆姾⒆拥那疤?,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跡的教育。

五種不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雖說近幾年來,國人的家庭教育意識增強了,可是依然有許多父母不重視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圍的人來說吧,和他們談到孩子時,可以了解到他們要么不重視家庭教育或重視不夠;要么沒有現(xiàn)代家教觀或是錯誤的、陳舊的家教觀;要么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實施家庭教育。

他們的觀念往往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

一、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認為剛生下來的嬰兒什么也不懂,教育為時過早,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識。其實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認知能力,0~3歲是許多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印度狼孩的啟示說明了教育環(huán)境的重要性,如果這個時候不給他適當?shù)拇碳?,不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孩子的智力將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發(fā)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如果以一個人17歲時的智力水平為100,那么他4歲時智力水平已達到50,在4~8歲可以發(fā)展30,在8~17歲之間只能發(fā)展20了??梢姡瑡胗變浩谑侵橇Πl(fā)展的高速階段。而沒有早期教育意識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腦潛能,將白白錯過孩子的智力開發(fā)黃金期,實在是一種大腦資源的浪費。

二、樹大自然直。

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許多父母往往對孩子采取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任其發(fā)展,放任自流,結果等小樹苗長歪時,要糾正也難了,那時父母再怎么反省都遲了,教育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因為,幼兒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健康人格的重要時期,幼兒沒有生活經(jīng)歷,分辯是非能力較差,行為自控能力較弱,行為控制力也極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約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靈,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情感。許多孩子長大后日漸暴露出的許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堅,害怕失敗,經(jīng)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這種思想造成的惡果。

三、教育孩子,無師自通。

不少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無師自通的事,投資和花精力學習“如何成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沒必要的,加之多少從父輩那兒傳承下來的一些傳統(tǒng)教育觀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煩惱時,既不虛心向別人咨詢,也不通過書本或媒體去尋找答案,更不主動尋找學習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課的“培訓”,結果由于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沒有及時進行亡羊補牢或正確地疏導,阻礙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劇。

四、教育是學校的事。

這是在推卸責任。美國教育家M·S·斯特娜說:“教育不應該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該在家庭里由母親開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營,學校不是培養(yǎng)孩子的唯一場地,學校是學習書本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開發(fā),培養(yǎng)興趣點、引發(fā)求知欲,培養(yǎng)良好行為道德習慣、健康人格等的場所,具有開啟鴻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給幼兒園和學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沒有家庭教育的緊迫感,是極不明智的做法,也為時太晚。學齡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我不是老師,我不懂教。

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識,以為教育就是教知識,而知識只有老師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小到一個話題的交談,大到意志力的培養(yǎng),攘括了智商和情商兩大方面。其次,不管你有無意識到,你都在當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師,你隨時隨地都在給孩子提供著榜樣,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幼兒期的孩子與你朝夕相處的時間最多,你為孩子提供什么樣的土壤,就將有什么樣的苗苗在生長,與其推卸責任說不懂教,不如拿起書本來多學點家庭教育知識,多去家長學校聽聽課,多給自己灌輸點正確的現(xiàn)代的、科學的家教觀。

六、讓老人帶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養(yǎng)育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觀念多陳舊、傳統(tǒng)、固步自封,他們大都無法承擔早期智力開發(fā)的任務。而且,從非智力方面來說,由于祖輩容易嬌慣、溺愛孫兒,易使孩子養(yǎng)成許多不健康諸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和品行。同時,祖輩撫養(yǎng)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滿足,易產(chǎn)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導致產(chǎn)生諸如心理和行為障礙、對人對物缺乏愛心、易產(chǎn)生暴力傾向和行為等問題,這樣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和關系。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種不正確的教育觀的父母不在少數(shù)??磥?,教育孩子還是要先從教育父母開始,及早樹立正確的家教觀,才能不誤己子孫。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


每個人都有權了解、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也一樣。不管什么情緒——包括憤怒——都應該表達出來。當孩子發(fā)火時,做父母的不應該壓制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強強在幼兒園翹首企盼爸爸的到來,一看到爸爸的身影,他就立刻撲了上去:“爸爸,爸爸,你怎么這么晚才來???我的冰淇淋呢?”“哦……糟糕,兒子,爸爸今天開了一天的會,下班晚了,把買冰淇淋的事忘記了?!卑职忠荒槍擂?。強強聽爸爸這么一說,小臉氣得一下子扭曲了,跳著腳沖爸爸喊:“你早上答應給我買的,我都等了一整天了,我還告訴了奇奇,說今天我爸爸會拿著冰淇淋來接我!你是個大騙子!我討厭你!”強強的哭鬧讓爸爸覺得在眾目睽睽之下很沒面子,于是生氣地說:“閉嘴,你怎么能這樣和爸爸講話,太沒大沒小了!”爸爸邊說邊去拉強強的手,想快點離開,但強強不但不配合,還開始對爸爸又踢又踹,爸爸只好連拉帶拽把他拖到車里……憤怒從何而來?人在受到傷害、感到挫敗,或失望、不安時,常會發(fā)怒,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需要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簡單地說,憤怒是心靈的一種防御機制。大部分孩子都是根據(jù)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做出反射性的行為。他們在生氣時,會立即發(fā)火或用攻擊性的行為表達憤怒。如果不在小時候教他正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等進入青少年時期,攻擊性和暴力程度都會增強,甚至可能成為具有所謂爆發(fā)性性格的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緒等于摧毀孩子的自信心處理3~6歲孩子的情緒,最關鍵的是幫助孩子識別情緒、感受情緒。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強強因為爸爸忘記承諾而失望、挫敗,進而產(chǎn)生憤怒。這時,幫助強強釋放憤怒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納和聆聽。一味地指責和說教無濟于事,相反還會火上澆油,讓孩子的失控愈演愈烈,甚至小小的自信心都被一點點地摧毀。當強強興奮地沖向爸爸要冰淇淋時, 如果爸爸蹲下來——這個姿態(tài)本身就能緩解強強的情緒,這樣說:“爸爸今天做了件錯事,你能幫幫爸爸嗎?”以便孩子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失望的事實。要給孩子時間釋放情緒、體會情緒。在相對平靜時,擁抱、安撫孩子,不要說:“我知道你生氣的原因?!倍獑枺骸澳銥槭裁瓷鷼猓渴遣皇前职滞浗o你買冰淇淋,讓你很失望?”得到孩子的回答后,繼續(xù)問:“怎么做才會讓你覺得好一點呢?”這些問話可以幫助孩子弄清自己的情緒,并給以啟發(fā),讓他知道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孩子隨時隨地都在模仿大人,榜樣的力量比口頭教育大得多,想要孩子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家長的以身作則最關鍵。如果家長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還指望孩子在這方面做得多好嗎?父母要注意保持冷靜,不要平時教育孩子不能亂發(fā)脾氣,自己遇到問題卻縱容情緒肆虐。父母言行不一致會讓孩子困惑:“為什么大人可以發(fā)怒,小孩卻不能?為什么別人可以對我發(fā)脾氣,我卻不能這樣對別人?”這樣的雙重標準,非常不可取。當然父母也不是圣人,總有失去耐心的時候,如果事后我們能意識到錯誤,并及時向孩子道歉,孩子就可以從中學到至關重要的一課,即大人也在努力學習如何更好地把握情緒。為了家庭的和諧和安寧,培養(yǎng)情緒的正能量至關重要。我們的日常行為會形成一種家庭模式,并通過我們的孩子代代相傳。

寶寶學走路有四大情緒變化


從寶寶邁出第一步開始,他的情緒、行為都會相應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他將不再是一個完全依賴于父母的小生命,他必須在渴望與父母親近以及追求獨立、積極探索之間尋求平衡。

專家指出,一歲左右的孩子對行走這項新技能充滿了新奇感,但是隨著他們越走越穩(wěn)當,甚至學會跑之后,他們又會時刻盯著父母,不愿父母遠離他們。

以下四種情況在初學走步的寶寶當中較為常見,父母了解之后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度過這一階段。

1、個性變化

許多寶寶在學習走步之前性情都比較溫和,而且很容易相處,但是自打他們邁出第一步之后就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性情也變得暴躁起來。父母會發(fā)現(xiàn)寶寶的性格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有些變化甚至是驚人的,還有些原本就很膽小的孩子變得愈發(fā)謹小慎微。專家對此的解釋是,由于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不斷深入,寶寶的個性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拓展。

應對方法:

a、接受寶寶個性上的變化。避免過度保護,也不要打擊寶寶大膽探索的熱情,但是必須時刻注意他的安全。

b、制訂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幫助一歲的寶寶度過情緒波動期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遵守一定的規(guī)矩。

2、纏著媽媽

學會走路讓寶寶感到非常興奮,但他同時感覺到舒適的生活現(xiàn)狀發(fā)生了改變。寶寶會走路之后就不再像以前那樣總被抱在懷里了,他會因此感受到成長的痛苦,因為他不能再完全依賴于父母了。

學會走步之后的幾個月內,最讓寶寶不安的就是離別。這一階段的寶寶在父母離開或是有陌生人出現(xiàn)的時候大哭大鬧就是這個道理。

應對方法:

a、做游戲。家長可以和寶寶玩“捉人”的游戲,通過這個游戲告訴他,爸爸、媽媽離開之后他也是安全的。

b、在離開之前讓寶寶有充分的準備。讓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再見的習慣。如果你只是暫時離開,那就告訴寶寶,你很快就會回來。

3、行為倒退

對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來說,這可是個苦差事,所以他們有時候不愿意走路也是正常的。還有些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前能夠輕松地冒出個別單字,如爸、媽,但是當他忙于練習走路的時候可能就不再說這些字了。另外,學會走路的寶寶在某些時候可能還是喜歡爬行,特別在他們重重摔過一跤或是感冒之后。

應對方法:

a、留心行為倒退的跡象。如果孩子吵著要大人抱,那在他睡覺的時候就多抱著他哄哄。如果寶寶不愿意走路,你可以試著用玩具逗他。

b、重新激發(fā)他對語言的興趣。如果寶寶出現(xiàn)了語言障礙,家長應該經(jīng)常和他說話,多給他講故事,多問他問題,在他回答的時候給予鼓勵。

4、心愿受挫

一旦寶寶學會走路之后,他就想著跑。一旦他能夠爬以后,他就想著能站起來。但是由于操之過急,他們的心愿往往不能實現(xiàn)。寶寶對待挫折的做法往往是提出更多的要求,甚至是挑釁。他們會把大人帶到想要的東西面前,或是你不讓他拿的東西他偏要拿。

應對方法:

a、不要和寶寶較勁兒。給他自由選擇的空間。用游戲來化解可能出現(xiàn)的沖突,并且鼓勵他說話。

b、給予幫助。當寶寶明顯做不到某件想做的事情的時候,給予他幫助。讓他知道,請別人幫忙是完全可以的。

寶寶學習走路的困惑

Q:我兒子一歲了,但是他好像對走路根本不感興趣,要緊嗎?

A:給你的孩子一點時間。通常情況下,寶寶會在10至14個月之間走出無需外力幫助的第一步,但是這個時間段也不是絕對的,前后有很大的浮動余地。你的孩子很可能還在為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做著充分的準備,比如練習扶著家具站立。你可以減少他坐高腳凳和手推車的時間,給他一些伸展四肢的機會。調整家具的布局,讓孩子可以扶著家具安全地挪步。和他玩一些游戲,鼓勵他站立。如果他到15個月的時候還是不會走路或是不愿練習的話,你應該咨詢一下醫(yī)生。

Q:我女兒正在學習走路,在這一過程中她重重的摔過幾跤?她會傷著自己嗎?

A:大多數(shù)孩子學步的時候都是向后跌坐在地上,所以不會有大礙。即便他們向前跌倒,一般也會本能地用胳膊護住頭部。當然,你應該時刻注意她,確保安全。給她創(chuàng)造一個寬敞的玩耍空間,把有可能傷到她的東西挪開。如果她是剛剛學習走步,盡量避免堅硬的水泥地面,可以在地毯、木地板、草地上練習。孩子學步的時候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絆絆,胳膊和腿上出現(xiàn)擦傷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孩子在跌倒的時候碰到了頭部,你要觀察她有沒有嗜睡、極度煩躁等癥狀出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要立刻去醫(yī)院檢查。

Q:我女兒16個月了,但只有抓著我的手或腿才敢走路。我應該怎樣幫助她克服恐懼心理?

A:看到其他孩子學習走路可能會激發(fā)你女兒的信心。安排一些時間讓她和已經(jīng)開始走路的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另外,你可以讓孩子玩一些推動玩具,例如兒童專用的購物車或是玩具手推車,以此幫助她練習平衡能力。最終,放手讓她自己走。站在離她幾步遠的地方,鼓勵她走過來。她有可能先在地上坐一會兒,但她還是會站起來走向你的。當她有進步的時候,及時給予一些表揚,這樣她會對自己邁出的這一步感到自豪。

教您如何發(fā)現(xiàn)孩子情緒變化


孩子心理抑郁影響你們的親子關系

我們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們生活得很輕松,

孩子們只是擔心的,無非是哪天出去玩,

媽媽會不會買自己喜歡喝的果汁而已

我們似乎從未意識到成長也可能如此艱辛,

比如對于成年人而言,

如果錯過一頓飯,不過是過后再吃罷了,

但是,對一個依賴別人給他食物的嬰兒,

延誤吃飯時間卻會是對身心的雙重折磨。

如果孩子發(fā)出了痛苦與壓抑的訊號,

作為父母,我們是否能覺察并給他支持呢?

孩子有心理壓抑的表現(xiàn),你看出來了嗎?

1 哭泣

孩子哭泣通常是由于饑餓或疲勞,

但哭泣也是減輕壓力,情緒管理的一種自然模式。

“孩子試著將所有見到的一切裝進心里,試著理解這個世界,這對他來講有點不堪重負?!?/p>

“哭泣是一種自然療愈機制”,當孩子受到太強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時,他們就垮了下來,然后大聲啼哭,這就是為什么總會有很多哭成淚人的孩子。

2 不安的睡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

當兒童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

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

在想象力豐富的學齡兒童腦子里,

壁櫥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

如果說你的孩子長期失眠,

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擾著他們。

3 疾病反復

如果你的孩子叫嚷肚子疼或頭疼,但又沒有任何外在的癥狀,那么他可能就是精神緊張。

曾經(jīng)有一個父母正在鬧離婚的孩子表現(xiàn)得非常焦慮,他不斷地去校醫(yī)務室檢查,說自己頭疼。作為父母,即使你懷疑孩子在裝病,你也不能去懷疑。

其實,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抱怨不舒服,排除了身體疾病后,一定要關注兒童的情緒和心理,而不再是身體。

我們需要關心的是孩子,不僅僅是他的胃,還包括他的心情。

關注心情是愛,關注事情是控制。

反復的身體不適一定有其心理上的原因,

除了父母自己學習上課以外,

我們一定要安排和孩子單獨相處而又無人打擾的時間,

和他一起度過這段時光,

讓他感到我們是值得信賴的!

4 攻擊性行為

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fā)脾氣,但這些行為不總是古怪的。

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和電視或錄像上的暴力情景不無關系,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于心情壓抑。

一個兩歲的孩子不大可能由于得到一塊碎餅干而感到不安,只是將其作為借口釋放早晨郁積的沮喪心情。

這就是說,你應該盡量少地告訴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無憂無慮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5 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新聞中災難的報道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臨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

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減輕恐懼和憂慮的方法就是教會孩子們正視它們。說“沒什么好怕的”是毫無用處的,相反,應該讓孩子集中精力應付他們控制范圍內的事。

6 說謊和欺騙

歸根結底,他們是想取悅于父母,擔心會辜負他們的期望。如果承認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他們會感到羞愧。因此,他們就編造一些父母喜歡聽的話,或讓他們高興,或喜歡講故事時自己受到關注和贊賞。

“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在說謊或欺騙你,請記住他們在按著父母的暗示行事?!比绻愕暮⒆勇牭侥愦祰u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

最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后果講給孩子聽。如果說謊已經(jīng)成了他的一種習慣,覺察一下你自己是不是也不愛對孩子說真話?

7 拒絕吃飯

如果出現(xiàn)厭食或其它表示不滿的肢體語言,

家長應認真對待。

如果對此忽視,就有可能發(fā)展成飲食紊亂癥。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沒有食欲。另一些明確表示不喜歡某些飯菜,但最終他們會吃掉喜歡的飯菜;而對于可能患有飲食紊亂的孩子,他們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餓不餓。

不要強迫你的孩子吃飯,

而是應該經(jīng)常改變飯菜的種類,

鼓勵孩子幫你做飯,

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

請正確應對孩子的情緒


嬰幼兒期是孩子情緒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此時家長往往因為孩子無緣由的鬧情緒而無所適從。孩子在這段時間里不僅體驗著安全、快樂、滿足、親密和依戀,同時也體驗著大量的負面情緒如:憤怒、悲傷、敵意、抑郁和挫敗感。而家長要做的就是識別和了解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正確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有家長這樣說過“我兒子才五歲,在家里特別愛發(fā)脾氣,好說歹說都不管用。每次他發(fā)脾氣的時候,我總想給他一巴掌,然后將他關起來自我反省??墒怯钟悬c舍不得!”我就反問她“您知道孩子為什么發(fā)脾氣嗎?孩子那時的內心感受是什么?孩子想要表達什么,想要達到什么目的呢?”家長想了想說“屁大點孩子能為什么事,總是莫名其妙的唄!”這就反映了好多家長其實并不了解孩子鬧脾氣的原因和目的。孩子也不懂自己鬧脾氣的方式對不對,面對發(fā)脾氣的孩子我們該怎辦呢?

首先,家長要對孩子的情緒有正確的識別。

常有這樣的情況:早晨剛剛起床,媽媽讓孩子自己穿鞋,然后著急的去給孩子做早飯。結果突然聽到孩子哇哇大哭,還用腳踢地上的鞋子。媽媽見了以為孩子不想穿這雙鞋,就又給孩子換了一雙鞋,剛剛轉身孩子又發(fā)作了。氣的媽媽大發(fā)脾氣,嚴厲的訓斥孩子。事后媽媽才知道,當時孩子是因為自己穿不上鞋而氣的大發(fā)脾氣,后來是氣媽媽不明白自己的意思。所以家長要識別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為什么發(fā)脾氣,或者家長可以適當給出孩子幾個選擇,如問孩子“寶寶你是不想穿這雙鞋還是你穿不上鞋呢?”,這樣媽媽就會慢慢明白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同時家長要告訴孩子并游戲模仿憤怒是什么樣子的,悲傷是什么樣子的,開心是什么樣子的……等到孩子學會了各種情緒,那么他在表達的時候就會正確運用了。

其次,家長要引導孩子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有時候孩子在發(fā)脾氣或哭鬧的時候并不是在悲傷或憤怒,他只是想要讓父母關注他,知道他有什么需求。其實處于嬰幼兒期的孩子對情緒沒有正確的認識,家長可以試著通過游戲讓孩子明白哭是傷心的時候運用的,憤怒是委屈的時候運用的……然后在了解了孩子發(fā)脾氣的原因后告訴孩子“寶寶,媽媽剛剛不知道你是想要干什么,以后你可以告訴媽媽,因為發(fā)脾氣其實是很傷心的?!边@樣就可以培養(yǎng)孩子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學會合理的表達情緒。

最后,家長要促進孩子自我疏導與管理各種情緒的能力。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一點,發(fā)脾氣是可以的,但是發(fā)脾氣的時間過久對身體有害的。然后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每一件事發(fā)脾氣就可以解決問題,有時候好好地表達可能會得到更好的效果。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學會是否需要發(fā)脾氣。最后,我們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孩子處理情緒的方式大多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比如一個人憤怒的時候喜歡砸東西,那么他的父母中往往有類似通過破壞來發(fā)泄憤怒的行為。所以家長自己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緒,對于引導孩子十分重要。

總之,對于孩子總是鬧情緒、發(fā)脾氣的家長來說,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情緒的識別、體驗和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這將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和將來的人際關系等等!

如何讓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如何讓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現(xiàn)在的許多家庭中,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情緒。然而,孩子所得到有關情緒的教育和信息都是不正確的。為了讓孩子在成人后的心理健康,孩子需要得到情緒方面的教育,讓孩子懂得如何正確地區(qū)分判斷自己的情緒,如何恰當?shù)乇磉_釋放自己的情緒。

1、忘掉家長的身份,記住自己的責任。家長要做的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影響他、感染他。父親示范給兒子如何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母親示范給女兒如何做女人。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一個強悍的母親和一個弱勢的父親組成的家庭大多會出現(xiàn)問題,因此她建議母親們,無論在外面多么能干,回到家請一定定位為“小女人”。

2、假如孩子看上去需要一個發(fā)泄的方式,而不是想把他的感受說出來,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各種方式,允許孩子用這些方式釋放出來。例如,用拳擊打枕頭,到室外活動、怒吼或跑步,或讓孩子寫下讓孩子氣憤的那個人的名字放到鞋墊上,然后出門昂首挺胸地散步。這些都是排解孩子的憤怒的好方法。留一些舊報紙,在孩子生氣的時候讓孩子用手撕。留一些放雞蛋的紙板,在孩子生氣的時候,讓孩子用腳踩,把憤怒給排解出來。

3、一些讓讓感受和情緒釋放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用黏土、畫筆、粉筆、泥塑等方式把他的感受表現(xiàn)出來。讓孩子把感受寫出來也是不錯的方式,讓孩子到自己房間,寫出自己到底有多生氣、多煩躁,然后在孩子平靜下來后讀給你聽,這種方式是幫助孩子走出各種情緒困擾的無價之寶。孩子也可以唱出自己的感受,跳舞也行,跑步也行,擺個搏擊的姿勢也可以,這都能幫孩子把壓抑的情感釋放出來。你可以猜想孩子那樣做的時候的感受。同樣,當孩子憂傷、生氣或煩躁時,允許孩子哭出來。

4、永遠也別對孩子說停止哭泣,眼淚是表達和釋放情緒和感受的身體語言。如果孩子不需要通過哭來表達的時候,孩子自然就不哭了。

5、給孩子做示范,告訴孩子怎樣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告訴孩子你會怎么做。教孩子不要把情緒和感受壓在心中,很多接受心理治療的人或出現(xiàn)各種身體疾病和癥狀的人往往就是不知道如何把感受和情緒表達釋放出來。

6、通過教孩子區(qū)分和判斷各種情緒,允許孩子以恰當?shù)姆绞奖磉_釋放出來,這對于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今后將成為一個懂得情緒、懂得控制和釋放自己情緒和感受、更懂得生活的人。現(xiàn)在行動,你和孩子都會有巨大的收獲。

7、換位思考。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情況時,換到他的位置思考,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因為理解他才能幫助他。

8、教給孩子思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都至少在3個以上,列出方案尋找最好的。孩子習慣遇事先選方案,以后面對困難就不用擔心了。

9、教會孩子準確表達情緒和感受。表達情緒是溝通的前提,情感上沒有合作的話,說什么都聽不進去。當感覺孩子成績不好時,首先要認同孩子的情緒,其實他自己已經(jīng)夠難受了,要教會他表達,他是感到失???感到?jīng)]面子?感到自己笨?要讓他說出來。

10、經(jīng)常給孩子擁抱。擁抱是在表達愛,被愛著的孩子愿意為愛他的家長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4個策略調節(jié)孩子情緒變化


兩周來,不斷有家長在不操心后臺詢問:“我兒子三歲,發(fā)脾氣愛摔東西,是不是被慣壞了?”“孩子上幼兒園,一生氣喜歡尖吼狂叫怎么辦?”“孩子生氣時,愛打人!怎么辦?”

不操心在線專家認為,6歲以前的孩子的此類表現(xiàn),與其情緒調節(jié)能力相關。情緒調節(jié)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較高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更利于孩子擁有較好的抗挫能力、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幼兒的情緒發(fā)展規(guī)律

規(guī)律1、三歲前的兒童發(fā)脾氣往往是生理和心理發(fā)展不成熟造成的

3歲前的兒童受大腦發(fā)育的制約,無法有效地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節(jié),難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

規(guī)律2、3—6歲是培養(yǎng)兒童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重要時期

從2—3歲開始,大腦的杏仁核與前額葉開始發(fā)育,一直持續(xù)到6歲達到高峰,這為兒童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3—6歲的兒童的口語不斷發(fā)展,能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當孩子情緒不佳時,他們可以借助語言向他人尋求支持,以此來緩解消極情緒引發(fā)的心理緊張。

3—4歲以后,兒童逐漸發(fā)展出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但仍不明顯。

5—6歲的兒童,大多具有一定的情緒控制能力,同時需要父母的引導,才能逐步學會情緒調節(jié)的策略。

規(guī)律3、與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其情緒調節(jié)能力發(fā)展水平較高

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較容易得到媽媽及親人的同情和幫助,面對負面情緒時,無須采用回避和拒絕的策略,能夠逐漸承受挫折和失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非安全型依戀的兒童,缺乏父母的及時幫助,容易產(chǎn)生恐懼等消極情緒,導致回避行為,因此會傾向于采用消極的、不良的調節(jié)策略,壓抑情緒。

發(fā)展幼兒情緒調節(jié)的策略

策略1、父母應以身作則,調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應在家里大動干戈,如:摔盤子、砸凳子、或相互指責、怒罵、攻擊對方;應正確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但又不遷怒于他人。

如:工作遇到挫折了,可以在家人面前訴說,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明白,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都可以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并宣泄情緒。

策略2、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變化要足夠敏感、并積極回應

在親子互動中,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方式是積極的,對孩子的情緒敏感捕捉、熱情關注,會培養(yǎng)孩子對自身情緒的意識和注意。

如果父母面無表情,孩子會感到困惑,表現(xiàn)出的積極情緒反應少,消極、冷漠的情緒反應多。

如果父母對孩子情緒表達的控制過于嚴格,會導致孩子隱藏消極情緒,壓抑自己的情緒,表現(xiàn)出較低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

策略3、幫助孩子進行“認知重建”,讓孩子更為積極地看待事情

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分析處境,能有效幫助孩子學會調適情緒;對于大一些的孩子,可引導他們換位思考。

如:孩子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媽媽阻止后,孩子很生氣。媽媽可以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呀?那如果有小朋友要搶你喜歡的玩具,你會不會傷心?那你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他會不會也很傷心呢?”這樣,孩子會換個角度,理解別人的感受,自己也不再生氣。

策略4、幫助孩子學會轉移注意力

引導孩子進行替代活動,把注意力引發(fā)從負面情緒的情境和刺激中轉移,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其他活動中,從而達到間接分心、調節(jié)情緒的目的。

如:孩子想吃糖,但爸爸不讓孩子吃,因為已經(jīng)吃得太多了,這容易引發(fā)孩子的消極情緒。此時,爸爸可以帶孩子一起玩過家家、唱唱歌,或引導孩子想其他的事情,轉移孩子的關注點。

相信《當孩子情緒有變化時洗澡是不正確的》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最不正確的教育——控制孩子 最不正確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
    2020-09-30 閱讀全文
  • 五種不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雖說近幾年來,國人的家庭教育意識增強了,可是依然有許多父母不重視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圍的人來說吧,和他們談到孩子時,可以了解到他們要么不重視家庭教育或重視不夠;要么沒有現(xiàn)代家教觀或是錯誤的、陳舊的家教觀...
    2022-01-01 閱讀全文
  •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 每個人都有權了解、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也一樣。不管什么情緒——包括憤怒——都應該表達出來。當孩子發(fā)火時,做父母的不應該壓制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強強在幼兒園翹首企盼爸爸的到來...
    2021-01-29 閱讀全文
  • 教育隨筆:孩子的情緒變化 教育隨筆:孩子的情緒變化 小班幼兒剛剛開學,難免會有鬧情緒的,可是,小班幼兒在幼兒園里已經(jīng)有快一個學期的時間了,可以說班里所有的幼兒應該都已經(jīng)沒有這種消極的現(xiàn)象了,可是我們班有個小女孩,每次來上幼兒園...
    2021-06-09 閱讀全文
  • 寶寶學走路有四大情緒變化 從寶寶邁出第一步開始,他的情緒、行為都會相應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他將不再是一個完全依賴于父母的小生命,他必須在渴望與父母親近以及追求獨立、積極探索之間尋求平衡。 專家指出,一歲左右的孩子對行走這項新技能...
    2022-02-19 閱讀全文

最不正確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

2020-09-30 閱讀全文

雖說近幾年來,國人的家庭教育意識增強了,可是依然有許多父母不重視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圍的人來說吧,和他們談到孩子時,可以了解到他們要么不重視家庭教育或重視不夠;要么沒有現(xiàn)代家教觀或是錯誤的、陳舊的家教觀...

2022-01-01 閱讀全文

每個人都有權了解、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也一樣。不管什么情緒——包括憤怒——都應該表達出來。當孩子發(fā)火時,做父母的不應該壓制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強強在幼兒園翹首企盼爸爸的到來...

2021-01-29 閱讀全文

教育隨筆:孩子的情緒變化 小班幼兒剛剛開學,難免會有鬧情緒的,可是,小班幼兒在幼兒園里已經(jīng)有快一個學期的時間了,可以說班里所有的幼兒應該都已經(jīng)沒有這種消極的現(xiàn)象了,可是我們班有個小女孩,每次來上幼兒園...

2021-06-09 閱讀全文

從寶寶邁出第一步開始,他的情緒、行為都會相應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他將不再是一個完全依賴于父母的小生命,他必須在渴望與父母親近以及追求獨立、積極探索之間尋求平衡。 專家指出,一歲左右的孩子對行走這項新技能...

2022-02-1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