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關于故都的秋教案模板

發(fā)布時間:2023-01-14

故都教案。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當一堂新課即將開始的時候,老師是很有必要準備一份教案的,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掌握課堂的教學節(jié)奏,寫教案時怎樣把握好該掌握的重點呢?我們現(xiàn)在向你推薦關于故都的秋教案,有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關于故都的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郁達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藝術特色。

3.誦讀,積累語言材料。

二、過程與方法

1.強化誦讀,訓練語感。訓練學生在閱讀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蘊,并作適當歸納的能力。

2.領會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藝術風格。

3.培養(yǎng)和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

三、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lián)系,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于現(xiàn)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

重點、難點

《故都的秋》也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名篇,它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個性氣質和獨特的生活感受、興趣愛好、文化品位。作者到底描寫了故都的哪些風物?抓住了這些風物的哪些特點來描寫?從這些故都風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樣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鑒賞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

學生活動

誦讀、鑒賞

思考、討論

課時安排:2課時

關于故都的秋教案 篇2

教學過程

一、美讀

引導學生朗讀,力求聲情并茂,抑揚頓挫??捎枚喾N形式。

二、鑒賞

1.情景交融

讓學生結合課文語句談理解、感悟,教師點撥。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庇形抑骋??!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睙o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王國維《人間詞話》

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在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自然也籠罩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本文能表現(xiàn)感情基調的詞語是“清”“靜”“悲涼”,作者是通過所選取的不同景物,從不同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和刻畫的,而不是分別描寫的。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qū)眾多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yōu)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xiàn)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xiàn)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扒濉薄办o”,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lián)系又無必然聯(lián)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shù)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于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傊疚那橐鉂夂?。以抒發(fā)內心感受入主,寫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于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本段主要分析“清”“靜”“悲涼”,要慢,主要要用情感感染學生,讀的每一句話都要深情,可以加上自己的主觀感受,成為自己對文章獨特的品讀)

牽牛花 藍、白色疏落的衰草 憂慮 內主

自客 槐樹落蕊 清閑、落寞 孤 心觀

然觀 極細微極柔軟 獨 世色

風色 秋蟬殘唱 衰弱 彷徨 界彩

物彩 秋雨秋風 灰沉沉、息列索落 感傷 的

的 都市鬧人 青布衫

緩慢悠閑

棗樹 葉落、西北風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本文直接描寫景物的語句不多,但都是極其精彩的,而且飽含作者的深情。例如: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采用想象聯(lián)想法讓學生體會那份對故鄉(xiāng)由衷的愛和深情。)

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tài)、動作,如“細數(shù)”“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總起來說,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ㄤ仢M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寫觸覺感受。寫觸覺,更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未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這里的寫景不拖泥帶水,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陣勢,寫得活靈活現(xiàn),說明作者觀景非常細致,也表明作者在談到尋常百姓生活時心情非常愉快。

2.對比手法

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并作了適當?shù)恼归_,以此與北國之秋作對比。對比的目的非常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于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對比(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余年了”)。

3.平民意識

這里寫的不是上流社會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為什么讓他們作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們的形象更有地方特點,而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似乎也能覺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閑人”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4.文化氛圍

本是寫景文字,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似乎要創(chuàng)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文題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靈氣,顯出開闊的思路。

5.精彩語句

讓學生鑒賞自己喜歡的語句。

文中有許多排比句,具有語言整飭之美朗讀起來又具有音韻之美,抒情味很濃,表現(xiàn)作者很強的駕御語言的能力。

詩歌的聲韻和節(jié)奏,加強了《故都的秋》的音樂美。“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上面三句,結構相同,動詞后面均輔以結構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有一種整體的美感。作謂語的形容詞,“慢”“潤”“淡”,表現(xiàn)的都是平淡細膩的意味。它們又都是響亮的音節(jié),讀起來聲韻鏗鏘,語勢貫通,具有很強的音樂感?!霸谀戏矫磕甑搅饲锾?,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弊髡甙堰@些名勝用一個個偏正詞組整齊地排列起來,回旋往復,像一串珠璣那樣,有著明麗輕快的韻律和節(jié)奏。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畫線句子可讓學生仿寫。(仿寫句子穿插進行訓練)

這里最好總結一下, 和寫作聯(lián)系一下,會使得課有廣度和深度。

三、作業(yè)

讓學生在“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敝羞x幾個詞語組成一個對偶句,要求有一定意境。

附:板書設計

文眼 清 靜 悲涼

牽?;?碧綠的天色 馴鴿的飛聲 疏疏落落的衰草

故 靜對著

都 槐花落蕊 掃街…清閑 極細微 落寞

風 極柔軟

物 秋蟬殘聲 啼鳴 衰弱

秋雨涼風 都市閑人 息列索落 涼

悠閑緩慢

教學反思

文學性作品除了具有一般作品的知性因素外,還具有獨特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在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把握其個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品足作品的韻味,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美育功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運用了“感——悟——析”三步教學法,充分激發(fā)了學生欣賞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由景味情,緣情入理,“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情悅志”步步深入涵育語文素養(yǎng)。前兩步是“入”——進入意象之中,觸摸作者的心跳,與作者同喜同悲,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進入廬山之內,感受廬山的氤氳之氣;后一步則是“出”拉出審美距離,進行理性觀照,跳出廬山之外,跳山云端,俯視廬山,才能看清廬山的峰峰嶺嶺,看請廬山的真面目。

關于故都的秋教案 篇3

[ 設計依據(jù)與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句子,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xiàn)力?!薄皩W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故都的秋》是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的一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典范,作者借狀寫故都的秋景來表達深沉的家國之思。教學本文要引導學生領會散文形與神的高度統(tǒng)一的關系、立足文本,品味語言,體驗意境、領悟情與景的關系,增強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理解圍繞中心選材,領悟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2)品析語言、品味意境,鑒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連類鉤沉,遷移導入

1 、課前布置大家回憶、查找、搜索描寫秋的名句,請大家交流各自的成果。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陽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柳永)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曹雪芹)

一江秋水澹寒煙,水影明如練,眼底離愁數(shù)行雁。(倪瓚)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

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拙右住杜眯小?/p>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王維《山居秋暝》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李清照《一剪梅》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

2 、師: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有人登高,筆下出現(xiàn)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保ǘ鸥Α兜歉摺罚┑木跋?,秋風中,杜甫感到的是悲涼。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保馈队炅剽彙罚┣镉昀铮榔返降氖瞧嗫?。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無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于是,便產生“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凄美。這種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許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因此達到了極致而廣為流傳。今天,我們來賞析一篇這樣一篇美文――《故都的秋》,看看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呢?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過學習者的主動建構才能變成自身的知識。它要求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中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大量信息和資料;需要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對這種聯(lián)系加以認真思考。連類鉤沉,遷移導入,這一設計正是基于從學生主動建構的角度出發(f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回憶、到圖書館查資料、網(wǎng)上搜索等方法在新舊知識之間假設橋梁,通過交流匯總使學生豐富對秋的文化認識,從而順利進入新層次的意義建構。)

二、提綱挈領,整體感知

1 、破題感知

“故都”北平,即現(xiàn)在的北京,作者為什么不稱“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北平曾作過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歷史悠久?!肮省庇小皬那暗摹?、“過去的”的意思。人們對“從前的”、“過去的”的事物往往會產生懷念、眷戀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稱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對生前與自己友情深厚的已去世的朋友稱“故友”。從“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寫的是秋景。因此從標題看,這是一篇飽含著眷戀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 、分析選材視點,感知營構藝術

集體朗讀第一段,思考郁達夫是從哪個角度寫秋的?有人寫秋聲,有人寫秋形、秋色,他寫的是什么?注意劃出文中關鍵性的句子。

秋味:

“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只不過是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這故都的秋味。”這兩個“趕”字表現(xiàn)了他想飽嘗故都的“秋味”的迫切心情。

作者在文中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來具體品味這個秋味的呢?

作者具體描寫了牽?;?、槐蕊、秋蟬、秋雨、秋棗。

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郁達夫曾經(jīng)告訴我們,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他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

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這些平素讓他魂牽夢縈的景色,現(xiàn)在到了故都,他為什么不著力地寫,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安排嗎?

他的安排是有道理的。他是從秋味這個角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牽?;?、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xiàn)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

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

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么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

回到了故鄉(xiāng),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

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勝。這是歷史留下來的外在的印痕,而外來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滲透于骨髓里的傳統(tǒng)神韻,卻存在與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吵鬧的、擁擠的。也就是說給人的感覺是暖的、熱的。如果寫這些地方,和我們本文“清、靜、悲涼”的基調不一致,不吻合。

師:與本文的基調不吻合的,作者就點到為止。再加上同學們剛才說的那些原因,所以雖然讓他魂牽夢縈,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這就是圍繞中心來選材,這樣寫就叫不蔓不枝。

這篇玩賞故都的秋的文章有沒有不是寫故都的秋的景物的段落呢?如果有,是不是有畫蛇添足之嫌呢?四人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正數(shù)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三段。

正數(shù)第二段寫的是南國之秋,以南國之秋的慢、潤、淡來對比襯托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突出故都的秋的“秋味”的十足。

南國的景色雖然很美,但這些在作者的眼中卻是“看不飽,賞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而且色彩不濃,回味不永?!?/p>

在倒數(shù)第二段作者用四個比喻把江南的秋與北國的秋作了形象的比較,“黃酒之于白干”(味更濃),“稀飯之于饃饃”(嘗得飽),“鱸魚之于大蟹”(品得透),“黃犬之于駱駝”(品得足)。四個比喻就是從味上來說,對比、襯托出故都之秋的秋味之濃烈、深透與久長。

倒數(shù)第三段,在表達手法上是議論。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這樣寫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段議論,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又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師:作者嚴格遵守圍繞中心選材的原則,又藝術地宕開一筆,用了對比和襯托,又把精微的描寫和深刻的議論結合起來,使表達的主題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同學們在自己的寫作也中要去借鑒這種方法。

(德國美學家謝林指出:“真正的藝術作品中個別的美是沒有的——唯有整體才是美的。因此,凡是未曾提高整體性觀念的人,便完全沒有能力閱讀和評判任何一件藝術品。閱讀活動實踐證明“藝術的整體是美的第一要素”。閱讀活動只有把握這個“藝術美的第一要素”,致力于文章的整化分析,才能跨越肢解化知性解析的偏頗和缺陷,對文章進行藝術的深層性解析,揭示文章構造的藝術真諦。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遵循“完形律”的藝術法則,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有機整體出發(fā),目有全牛,立足于對文章的整體觀照,從宏觀審視文章的整體結構入手,把握文章的各種構成因素,從內實與外形的結合上來把握文章的整體意蘊。這部分的教學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使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寫作視角與藝術個性。這種體式觀照能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與合作探討中明確文本的選材特色,進一步明確材料與中心的關系。為他們讀寫正向遷移作鋪墊。)

三、品析語言,品味意境

自讀審視,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課堂廣泛交流

本文的基調是清、靜、悲涼,但作者寫起來是有所偏重的,那些具體描寫的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牽牛花偏重于“清”,槐蕊偏重于“靜”,秋雨偏重于“悲涼”,秋蟬、秋棗偏重于悲涼(從秋蟬的叫聲中,秋棗的生存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

鑒賞畫面一:“靜對牽牛花的藍朵”

大家自己來讀一讀關于牽?;ǖ拿鑼?。注意思考作者描寫牽?;ㄖ攸c描寫了牽?;ǖ氖裁矗坑质窃鯓油怀觥扒濉边@一特點的?

郁達夫并沒有寫牽?;〒u曳參差的藤蔓,也沒有寫牽?;ǚ鍪栌骋r的花葉,而是寫它的花色。“我認為牽?;ㄒ蕴m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边@樣符合全文的基調。“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顏色,色彩太凝重,基調也太濃了,太低沉、太壓抑、太過于冰涼了?!暗t”屬于暖色,所以作者說它“最下”。蘭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個“清”字,因為蘭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作者還用環(huán)境襯托,在牽?;ǔ鰣銮?,他特意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的氛圍:破屋、濃茶、碧天、馴鴿、尖細且長的草,這個時候再加上牽?;ǖ乃{朵,真的讓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氣撲面而來。

師:每次我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大家一塊讀一讀。

“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教師用屏幕顯示,學生隨讀。)

師:王安石罷相后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fā)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shù)落花,一個“久”字只是說他數(shù)的久嗎?透出的是什么?

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師:是的。可以說,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

鑒賞畫面二:秋槐落蕊

寫靜的方法有很多種。作者是怎么來寫著這清秋的寂靜呢?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秋槐落蕊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注意看,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出了靜?可以自由發(fā)言。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睕]有聲音,靜!

不僅聲音沒有,連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聲音沒有,是靜;氣味也沒有,更靜;微細和柔軟的觸覺已經(jīng)難以感覺了,而作者卻能感觸得到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份靜已不僅僅是環(huán)境的寂靜了,還有心境的寧靜。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鋪得滿地說明花落的多且時間長,但整整一夜,沒有人發(fā)覺,早上起來才驚奇的看到,說明落花的寂靜無聲。也突出了一個“靜”字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說明沒有人走過——環(huán)境靜,能注意到這些絲紋,說明心靜。

師:作者說,這些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笨?,這無法感覺到的、無法言傳的觸覺,正強烈地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這些”指哪些?文中有沒有現(xiàn)成的詞?“這些”指的是細膩、清閑、落寞。而能感受到絲紋,說明他細膩,但這份細膩是因為他的清閑,而正是這種清閑讓他感到萬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師:是的,如果不是萬籟俱靜,就不會有如此細微的體驗;如果沒有寧靜似水的情懷,更不會有這樣精致的觸覺。正像陶淵明所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而爾?心遠地自偏。心遠——清閑——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還記不記晏殊的那首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保ń處熡闷聊伙@示,學生隨讀。)從槐樹落一蕊而知秋,不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閑,但正是這種清閑讓作者感到苦悶、落寞,所以深沉正在這些地方。也正是這寥寥數(shù)筆細膩而傳神地表達出了清秋的“靜”味。

鑒賞畫面三:秋蟬殘聲

請一位同學朗讀秋蟬殘聲一部分,大家探討:作者是怎樣通過秋蟬來狀寫“悲涼”的呢?

作者以聲襯靜,寫秋蟬殘聲正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同工之處。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傷、憂愁的象征,《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讓人柔腸寸斷,蟬聲更令人備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還是秋蟬衰弱的殘聲。文章所渲染的那種清冷,寂寞的氛圍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時此地此景,其寂寞悲涼又怎一個“靜”字了得,引發(fā)的是更加深沉的“悲涼”之感。

鑒賞畫面四:秋雨話涼

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當數(shù)對秋雨的描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秋雨這一段的描寫。

師: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哪些句子表現(xiàn)出了“悲涼”?看看有沒有“悲涼”的標志——字、詞、句?

“灰沉沉”、“淅瀝雨聲”、“著黑色皮襖的都市閑人”

今天早上起來,天氣灰沉沉的,我們是感到有點涼,但有悲意嗎?

“淅瀝雨聲”能感到?jīng)?,但能感到悲嗎?穿的厚就悲涼了嗎?/p>

師:其實,在這里讓大家尋找“悲涼”的標志性的字詞句,真的難為了大家。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覺得被悲涼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了一種悲涼,是什么觸動了人們凄涼滄桑的感情呢?

師:是秋雨觸動了人們心頭的悲傷和憂愁,觸發(fā)了他們的蒼涼無奈之情。是啊,天氣轉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滄桑、凄涼、無奈,都在天氣轉涼、一年將盡的氛圍中。但作者寫時并未刻意去寫,沒有悲涼的標志,但有悲涼始終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這就是高手“不著一字,盡顯風流”。正應了辛棄疾的那句話: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ń處熡闷聊伙@示,學生隨讀。)

歷盡滄桑之后,調子是悲涼的,但寫來卻是不經(jīng)意的筆墨,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就是好文章的極致。

知人論世。對秋味,作者通過清、靜、悲涼三個方面來品味,借助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這些景。我們重點賞析了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關于秋棗大家可以用我們穴道的鑒賞方法課后去品讀,去賞讀。

境由心生。一切景語皆情語,為什么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呢?這悲涼中的況味又有怎樣的思想背景呢?

(教師屏幕展示有關資料)

郁達夫是個典型的傷感文人,從小失去父親,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yǎng)成憂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學,飽受異族的歧視與凌辱,更增添苦悶、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風有一種傷感的、灰冷的調子。再加上本文寫于1934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北平將遭到日寇踐踏,在這個時候,郁達夫正是懷著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愛之物,傳家瑰寶,即將面臨著暴力地搶劫而自己又無力抵御一樣,那種悲涼、那種無奈,自然要在文章中顯現(xiàn)出來,由于心情使然,此時在作者看來,這種清、靜、悲涼就是一種美,盡管是朦朧的,甚至基調有些灰暗,但正是這種清、靜、悲涼讓他難割難舍,這正是故都情結,家國之思,也正是他幾十年人生所體味出來的生命之味。所以說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郁達夫也是如此,這清、靜、悲涼的故都之秋表現(xiàn)的是深沉、真摯的心上之秋,家國之思、故都情結;俗語說,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愛國,不是光會愛她的強大、繁榮,也愛她在磨難中的堅強。郁達夫愛故都之秋愛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壽折秋。那正是因為他是用整個生命去愛秋,用整個身心去擁抱秋,用自己的靈魂去品嘗秋,這才品出了深蘊其中的為人所不能言的妙味,才有了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讓我們一起飽含深情地放聲誦讀最后一段,再次體味作者的真情摯意。

師:從寫作上來看,故都表達的是自己對故都的依戀——故都情結,作者把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他的家國之思。這也就是我們在寫作上經(jīng)常說的:以情馭景,用景顯情,情景交融。

產生《故都的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其實,即使在那樣的艱難的處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淪,在內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表達了對國事的隱憂。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即便硬骨頭魯迅先生,在醫(yī)學救國的理想受挫、棄醫(yī)從文又陷入低谷之時,也曾躲在北京的紹興會館抄寫古碑,暫時用種種方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即使是有骨氣,寧肯餓死也不食美國的救濟糧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朧的荷塘月色來表現(xiàn)自己不滿現(xiàn)實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與彷徨。但是,他們都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中華民族的脊梁,苦悶彷徨之后,他們依然昂起高貴的頭顱,血沃中華,不僅以優(yōu)美的文筆為文學殿堂增添了絢爛的篇章,更以滾滾熱血,為后人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從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們能汲取多少做人與作文的營養(yǎng)啊!

(長期以來,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對于散文的分析,往往多從其“題材廣泛、手法靈活”,“形散而神不散、不拘成法”等文體特征著眼,很少從創(chuàng)作主體的個性與人格的視角,從作家藝術思維的活動特點上去做深層次性的探究。這種忽視創(chuàng)作主體的閱讀方法,導致了對散文這種文體營構特征及其審美特質及品格探討的表層化、膚淺化,而不能深入散文文體內部構筑的深層地帶和核心領域,揭示其藝術營構的本質規(guī)律。本設計從語言入手,到對意境的體悟,到對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背景與個性氣質特征等方面逐層深入地探究,這種以具體的、歷史的、特定的眼光進行分析與理解,有助于使同學們在主動探究、多向對話交流中,正確把握文章的基本精神和意蘊內核,有利于鑒賞水平的本質性提高。)

四、融通讀寫,遷移應用

1 、創(chuàng)設情景:用多媒體播放劉歡的《彎彎的月亮》?!拔业男某錆M憂傷,不為那彎彎的月亮,只為那今天的村莊,還唱著過去的歌謠……”

2 、布置作文:課后仔細觀察家鄉(xiāng)的自然風物,深入思考,選好角度,以《故鄉(xiāng)的________》為題,借鑒《故都的秋》的寫法,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學以致用,以上設計的意圖在于融通讀寫,遷移應用。既可以從仿寫中鍛煉觀察與思考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又能夠陶冶情操,增強對故鄉(xiāng)的自然風物的熱愛之情,加強其對自然的人文關懷,增強其人文素養(yǎng),進而使學生實現(xiàn)精神意義的嶄新建構。)

[ 評析]

以上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1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法意識。新課程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結合,鑒賞的過程也應該是方法的掌握過程。教學過程就應該是“授之以漁”過程,是學生方法的習得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會學習”,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文各有體,體各有法,不同體式的文章所用的句法、章法和表現(xiàn)技法是不盡相同的。劉勰主張寫文章一定要“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同樣,分析文章也應該如此,即要依據(jù)文章的不同體式特點來進行分析。本教學設計注重引導學生對散文文法的探求,將外形與內實,將言語與意境,將景物與情思緊密結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法意識”,便于學生快捷掌握鑒賞方法,提升鑒賞能力。

2 、注意突出學生主體性。從本質上說,閱讀教學只有主體能動參與,閱讀學習才會有意義。但這種能動參與行為,不是對文章“原意”的追索或還原,而是對主體的理解、解釋和建構過程,是閱讀主體以自己的感性血肉之軀的各種感官去觸摸、去品味、去探究,是調動全部生命力和融注全部人格的“整體震顫”。在這里,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具體與抽象、形象與思想、有限與無限達到一種“整合”狀態(tài),消解了其間的對峙與鴻溝,是一種所有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參與其中的總體生命投入活動。本教學設計中,讓學生收集名句,反復吟味體悟意境,自主研讀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學生在對話中思維被激活,情感被激發(fā),在深化理解與共鳴體驗中獲得審美享受,因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到和諧發(fā)展,學生整體人格境界得到提升。

3 、注意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本教學設計注意引導學生對自身原由學識資源的鉤沉,對校圖書館資源、網(wǎng)絡資源的利用,對文本資源的充分開掘,對生生之間、師生之間資源的交叉融通,對家鄉(xiāng)自然風物資源的探詢……增強了學生大語文觀念,培養(yǎng)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于故都的秋教案 篇4

1教學目標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的個性和創(chuàng)作風格,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2、過程與方法: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之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并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品味本文細膩優(yōu)美的語言,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并體會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2學情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自己內心的“主觀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渾然一體,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作為散文鑒賞的起始課,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點。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和悲涼、傷感之音。

2、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愛國情懷。

4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聽《紅樓夢》插曲《秋窗風雨夕》創(chuàng)設情境。

2、知人論世(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的郁達夫)。

(1) 作者簡介(出示幻燈片):

郁達夫3歲喪父,家中生活艱難。7歲入私塾。家中有藏書4萬卷,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全都讀過了,因此有著豐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青年時代,隨長兄赴日留學,十年客居日本,期間飽受屈辱和歧視。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fā)起成立創(chuàng)造社。

在文學上,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敝鲝垺拔膶W作品,都是作者的自敘傳?!彼?,他的作品體現(xiàn)著極強的“主觀色彩”。這篇散文,秋中有情的眷戀,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過的了。當然,這樣說也就是和他的個性有關了。郁達夫性情沉靜,有些憂郁的氣質。

(2)寫作背景有關(出示幻燈片 背景介紹):

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 1936年2月,離開杭州赴福州,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寫下許多的游記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本文。

當時的中國,連年內戰(zhàn),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留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

二、檢查預習:初讀課文,回答問題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

2、郁達夫先生對故都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眷戀、熱愛、癡迷

3、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總體印象是怎樣的?

清、靜、悲涼

提示:這是北國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

4、文中集中描繪秋景有五幅畫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請給每幅畫面擬寫一個小標題。

3——11段:

破院賞秋、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棗奇景(課件)

三、再讀:感知語言,美美地讀(3——11段)

教師朗讀第一幅畫面,然后分小組依次朗讀相應的畫面。(配樂)

四、三讀:走進意境,美美地品(3——11段)

過渡:我們寫景敘事常常追求“繪聲繪色,聲色并茂”,古人也說:“景物,聲色而已。”

1、分組討論:

五幅畫面中是如何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的(把全班分成三個大組,每一個大組又分為四個小組,各大組依次從“秋色、秋聲、秋形”入手討論,每組各有一個觀察員。)

提示:用“我從……的描寫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點”的形式表述。

交流匯報:

示例:我從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我從秋蟬的殘鳴聲中品出了秋的寂靜;我從秋雨的忽來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涼;我從都市閑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閑; ……

過渡:哪一幅側重從顏色寫景

2、小院賞秋圖(3):勾劃賞秋動作的詞,它們傳達出作者怎么的情緒?(看 聽 細數(shù) 靜對 可以看出悠閑、愜意的情緒)

師說:“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p>

(投影)王安石罷相后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fā)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shù)落花, 從“細數(shù)”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梢哉f,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

過渡:從聲音描寫看,你認為哪幅圖最有味?

3、秋雨話涼圖(6-10):

還有“話涼”呢!既是話涼,重在聲音,那聲音的特點有哪些?

聲調——緩慢悠閑(a、老師擬北聲,讀出秋天的落寞感 。b、學生齊讀8段。)

這樣的畫面要讀出作者怎樣的情緒?(悠閑、無聊、悲涼、寂寞)

小結:意象的組合,無一不顯示出環(huán)境清幽、蕭瑟,透露出作者悠閑中的孤寂、落寞。既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也寫了觀賞景物的心態(tài)、動作,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古都之秋的情懷。通過賞析,我們也明確了寫景散文要通過文字展開聯(lián)想進入意境,把握景與情的內在聯(lián)系。

五、四讀:感悟情懷,美美地議

1、合作探究:本文以“故都的秋”為題,把它換為“北平的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故都”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同時也有一種親切感?!爸枪嗜藖怼薄奥淙展嗜饲椤薄肮示印薄肮枢l(xiāng)”帶給人的是深情的懷想。“都”——“首都”——“北平”——國家,“故都”表達了郁達夫對北平的深深的眷戀和懷念,對祖國的熱愛。而“北平”就是一個地名,凸顯不出這種感覺。

2、作者是什么時候去世的?是怎么去世的?從中你們看到了什么呢?

在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蘇門答臘。

明確:

夏衍先生曾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p>

胡愈之先生曾作這樣的評價: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

1931年到1933年,郁達夫先生積極投身于左聯(lián)活動。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郁達夫又毅然投入到戰(zhàn)斗的洪流之中。1938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并從事宣傳抗日救亡,星洲淪陷后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其間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shù)鼐用?。最后,在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蘇門答臘,而此時,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已宣告勝利。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他為烈士。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郁達夫先生便是把這種對自然、對祖國的熱愛,化作了堅定的行動,并且真的用生命完成了他對理想的追求。

六、五讀:拓展表達,美美地寫

師:以上我們從色彩等方面鑒賞了郁達夫筆下的秋景。郁達夫寫景、狀物、抒情選取的景物多帶有凄涼、破敗、蕭瑟的特點,這種選景手法在別的作家作品中也有,你記得哪些?

生:有答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師:出示幻燈片《天凈沙。秋思》。馬致遠的《秋思》似乎隨意拈來幾種景物入詩,便做成一首膾炙人口的名曲。我們仿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曲牌,用郁達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詩,寫一首小詩,過一下當詩人的癮。

生:長草小院牽牛,槐蕊棗樹馴鴿。殘蟬風雨人聲,故都景物,勝過南國許多。

生:破屋濃茶小院,碧天鴿聲漏光,秋草藍朵殘垣?;比镙p落,孤寂人在北方。

生:小院破屋濃茶,碧天藍朵白花,漏光飛聲殘壁。秋草疏疏,落寞人在故都

六、本課小結

故都的秋像一首詩,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畫,美麗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憂傷而又蒼涼。

七、布置作業(yè):

1、寫一篇3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隨筆:田園之(色、景、味、韻、思……)

2、整理歸類有關“秋”的詩句或成語。

八、教學反思與評價:

1、多媒體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了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

3、教給了學生一些鑒賞散文的方法,使學生學有所獲。

4、作業(yè)設計比較合理,有針對性。

5、不足之處:時間安排太緊。

九、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形(散) 神(聚)

秋之色 灰、白、藍、黑、淡綠微黃 冷 清

秋之聲 鴿聲、蟬聲、風聲、雨聲、人聲 寂 靜

秋之形 破屋、破壁腰、秋草、秋槐、落蕊 悲 涼 景 情

關于故都的秋教案 篇5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故都的秋》。根據(jù)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是郁達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寫景抒情散文。本文通過對“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蟬的殘鳴、秋雨的涼意、秋棗的色彩”等畫面描寫表現(xiàn)了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贊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抒發(fā)了作者眷念、熱愛故都的真摯感情,從中也流露出作者憂郁、冷清的情懷。整體而言,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學習本文可以逐漸提高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藝術之美。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高一的學生已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自主性不斷增強,具備一定的散文鑒賞能力,然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讀和泛讀的層面,難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抽象形象以及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作者豐富的情感內涵。這就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概括課文內容,品味文中形象,學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提高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領悟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故都的秋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作者悲涼、傷感的情緒。

四、說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xiàn)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征,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為:分析故都的秋的特點,學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本課難點為:體會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所流露出的內心情感。

五、說教法學法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良好的教學方法,可以發(fā)揮教學智慧,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中積累語言,在內容體會中掌握方法。,因此,在本節(jié)課我主要使用的教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點撥法等,同時我采用的學法有誦讀發(fā)、自主合作探究法、課前預習法、課中圈點批注法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真正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充分提高學生運用文本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設計如下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良好的導入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上課伊始,我將在多媒體上呈現(xiàn)這樣的五幅圖片,一是香山如火的楓海,二是神秘幽靜的胡同,三是釣魚臺的銀杏大道,四是地壇公園,五是八達嶺三林公園,并將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到北京旅游除了長城、天安門、故宮,你們還會去哪?除了我們熟知的北京著名景點外,我們還是否留意過北平的秋天有哪些不一樣的景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去看一看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是怎樣的迷人。

此時我將順勢板書我的課題。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對于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他們喜歡閱讀、敢于閱讀、樂于閱讀的習慣,整體感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實現(xiàn)這一目的,所以在此環(huán)節(jié)會首先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并借助工具書及課文注釋解決生字詞。接著我將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教學。

(1)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分組朗讀領悟法,點名要求學生分享課前搜集到的關于郁達夫生平的材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形成利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2)分組朗讀領悟法,理清文章結構。指導學生齊讀1-14自然段,并思考故都的秋的特點,作者對秋的情感預設為(清、靜、悲涼)及喜愛贊美之情。

(3)第2組學生齊讀2、13小段,思考為什么總是寫江南之秋。

(4)第3組學生默讀剩下段落部分,思考,作者寫了哪些景物體現(xiàn)故都的特點。預設(秋晨圖、秋槐圖、秋雨圖、秋蟬圖、秋果圖)

這樣設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結構首尾呼應,學生已經(jīng)明確本文作者將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與江南秋景進行對比,側面概括以及正面從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果等表現(xiàn)展開敘寫,從而對本文形成整體感知,更能使學生清晰地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為深入研讀打下好基礎。

(三)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研讀是深入地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所以我在研讀部分我將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故都的秋的特點與本文所蘊含的深刻內涵。

問題一:課文題目為《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

這一問題較簡單,我預設學生能夠回答出:“故都是過往繁華之意,懷有傷感之情,也包含作者對于故土的眷戀。

問題二:本文中的哪些景色表現(xiàn)了作者“清、靜、悲涼”的情感?

明確:如“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牽牛藥的藍朵”,而且認為牽?;ㄊ恰八{色或白色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可見作家內心的孤獨、冷靜與淡淡的悲涼。畫面中底色都是青藍灰白等“冷色”,“馴鴿的飛聲”反襯出秋晨的寂靜。這些描寫能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達到完善的交融與統(tǒng)一。

問題三:聯(lián)系背景知識思考:作者如此喜愛故都的秋,為什么秋陽下的巍巍宮殿也沒有歡快的充滿生機的圖景,而是一幅幅清冷幽靜傷感的圖畫呢?

此處是我的教學重點部分,因此我將采用小組討論法,以語文組的形式進行,給予學生8分鐘的時間充分討論,每組討論后形成觀點,推舉一名代表發(fā)言。

我預設學生形成以下觀點:本文作者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作者身世飄零,在求學和回國后都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所以他不可能會有歡快而充滿生機的圖景,也不可能出現(xiàn)熱鬧的金碧輝煌的宮殿,而是冷清、幽靜、悲涼的圖畫。

同時我會在多媒體PPT課件上出示關于作者郁達夫寫作的背景材料,如郁達夫生活在動亂年代,1913年9月隨長兄赴日留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當時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云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通過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因眷戀故都才產生這樣的情感,并這樣去引導學生:這是情境交融的寫作手法,作者身世飄零,飽嘗人生的愁苦與哀傷,作者看到的不是明快的秋景而是人生感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不寫身世飄零只是憑借著一個普通文人的眼光和體驗。他筆下的故都的秋都蒙上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如作者寫落下的槐樹葉,并不是一種哀嘆,而是像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接著我將引導學生回到原文中劃出作者細膩且獨特的句子,多讀多感受作者正是由于郁達夫這樣一個平民且飽受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深刻細膩感受到的情懷,并深入體會作者寓情于景寫作手法的妙處,感受故都的秋的獨特韻味,完成對我本課重點內容的挖掘。

問題四: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與“神”的結合點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文中描寫的五幅秋景圖?!吧瘛笔琴澝拦识嫉淖匀伙L景,抒發(fā)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敖Y合點”是“清”“靜”“悲涼”。

(四)再讀課文,延伸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所以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我將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學生討論并暢所欲言。

問題:有人說郁達夫所寫的故都的秋味,實則是對自我的一種追去,你是否支持這種說法,請說明理由。

通過小組的激烈討論及對本文內涵的理解,我預設學生會這樣解讀,如“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描寫的秋味的‘清、靜、悲涼’正是作者冷清、寂寞、悲哀的心境的觀照,文中細膩難而又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yōu)美的情懷,恐怕也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而又飽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真正體驗得到,才能表現(xiàn)的細膩難而又深刻,因此作者懷念故都的秋其實是尋找內心的慰藉和心里平衡,如‘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這些深沉的地方作者看到的不是整潔而是細膩、落寞和深沉。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理解本文內容的基礎上發(fā)散思維,進一步探討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解決我難點部分的講解。

(五)小結作業(yè),積累運用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將通過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梳理本文的重難點內容,同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搜集素材的能力,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內心世界,我將設計以下2道作業(yè):

1.搜集古代關于秋的詩文及名句名篇;

2.搜集素材,進行排列篩選,撰寫一篇“中國古代文人與秋”的小評論。

以上就是我預設的教學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我將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順學而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信在這一節(jié)課中,學生不僅會有知識與能力的提高,也會受到情感的體驗與熏陶。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突出重點、難點,使學生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Yjs21.coM

關于故都的秋教案 篇6

1、本文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但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已七十多年了,學生要充分感受文中的意味、情味的確有些困難。“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消除時代隔閡,從而感受人文情懷。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2、利用對比閱讀的方法,把《故都的秋》與《荷塘月色》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3、對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的分析還可以更到位些,如:沒有點出本文選材的零碎性,五幅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時空聯(lián)系,卻都能相提并論,這是為何?這是本課教學的一點敗筆。不過,我又常常以“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

’的藝術”來寬慰自己,不知能否得到同仁們的諒解?

說明

此次編寫教案,參考和借鑒了不少優(yōu)秀教師及教育工作者的編寫方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九、點評

高中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本設計較好地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這一理念,同時恰當?shù)靥幚斫虒W內容和課堂教學時間的關系,教學中突出重點,課堂容量大,節(jié)奏緊湊,可操作性強。

關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一)綜合與分析。本設計在布置預習時,指向具體,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包括形象和情意)的前提下,概括文本的五幅畫面,這樣,學生對文本有個初步的映象。課堂實施過程主要是分析,對文本的分析是深入理解的過程,即課堂探究的過程。整體把握有必須依賴于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才能更加深刻,整體與局部又不是絕對的,文本的每個層次相對于整個文本來說是局部,但相對于其內部層次來說又是整體。本設計通過師生對五幅畫面的共同探究、分析,對“清、靜、悲涼”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然后通過對“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分析,理解作品的總體與局部,表象與意蘊、主觀與客觀是如何統(tǒng)一成一個整體的,進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深入與淺出。本設計以學生熟悉的《天凈沙·秋思》導入,運用已學過的課文《荷塘月色》與文本相比較,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又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層層深入地逐步揭示文本的內核,引向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對本設計的建議

(一)整體與局部關系的處理。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后,一般要再進行概括整合,這樣反過來又促進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也就是形成“整體——局部——整體”的格局。預設時,在“細節(jié)分析”后,再讓學生完整地閱讀,體味、感悟文本的意蘊,可能是有效果的。

(二)多元解讀的把握。在課堂教學的尾聲,預設了“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的問題,擬構的情景是“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這里顯現(xiàn)出為“多元”而“多元”的痕跡,既然課堂上師生解讀、探討都是文本的“清、靜、悲涼”所蘊涵的情感,怎么還會有同學認為本文是“頌秋”,而且“言之有理”?豈不是把哈姆雷特解讀成李爾王,還言之有理!如果要比較,讓學生舉出幾個頌秋的文章,也許會更好些。

關于故都的秋教案 篇7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一單元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領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xiàn)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全文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繼續(xù)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民辦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大好。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剛剛又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學時,我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人手一冊課外雜志。諸如《讀者》、《散文》、《青年博覽》、《小小說選刊》等等,讓它們成為全體學生的共同資源,達到共享。經(jīng)過調查,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設計思想

1、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

2、語文課就要有語文味。教學注重整體感知,要學生能夠知人賞文,利用自身普通話過二甲及擅長朗誦的優(yōu)勢,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

3、根據(jù)新課標的精神和本單元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及難點。備課不僅備教材,也備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習過程,適宜地啟發(fā)與評價,力求能夠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4、本課只安排一課時,時間可能較緊,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地預習課文,其一,朗讀課文三遍,找出五幅畫面;其二,查找有關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鑒賞作品注重以點帶面,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體。

四、教學目標

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進一步學會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領悟文章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對故都的情感。

難點:全文如何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情深意濃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請我們學校的一位美術老師根據(jù)大家初中學過的一首詞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展示畫面一

出示《天凈沙·秋思》(個別背誦與師生背誦相結合)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

看一幅畫,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

,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維方向 借景抒情

這種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 整體感知

1.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fā)自己怎樣的深情?

學習目標:(幻燈)

1、體會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2、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學會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這篇文章的題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課文,你們先齊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樂朗誦。)

2、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1)

“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

(2)五幅畫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 閑話秋涼 秋果奇景

三、分析鑒賞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郁達夫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從秋聲秋色的角度來寫,有何好處?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xiàn)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3)描寫了哪些秋聲和秋色?(分兩組找,討論)

①明確:色: 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

提問:A、本文選擇的秋色又有什么特點?(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 ,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面對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處處散發(fā)著絲絲的涼意。

②明確:聲: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的鳴叫、掃帚掃街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荷塘月色》中已經(jīng)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fā)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感悟

1、秋色冷清,秋聲寂寞,作者在這樣清靜的秋色秋聲里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jīng)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xiàn)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小院秋天的清晨之景。男同學在聽的時候試著概括一下客觀的景。

展示畫面二

(預設學生回答)

小院晨景:天高色青下,馴鴿飛天,一椽破屋旁,一棵老槐樹,破壁腰靜對著牽牛花的蘭朵,日光穿過槐樹葉透射下來。

院中之人:清晨,穿著青布長衫的作者坐在院中的槐樹下,喝著大碗濃茶,細數(shù)日光或靜對牽牛及產生的聯(lián)想(疏落的秋草)。

主觀感受:清閑、寂寞、悲涼。

明確:同學們回答不錯。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ㄋC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xiàn)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可與天工媲美。穿著青布長衫坐在院子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望碧空,細數(shù)槐葉間透下來的日光,俯身擷牽牛,耳邊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之美,秋之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這種“清、靜”中略帶“悲涼”的情調,體現(xiàn)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質樸美。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也是美麗的。同學們,老師想通過解讀“小院秋晨”來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希望同學們課后能以點帶面去分析其他四幅畫面的意境。(板書“以景顯情”)

2、國學大師王國維有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這跟當時作者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為知識分子的郁達夫在30年代中期,思想苦悶,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為了逃避現(xiàn)實,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給他帶來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正是帶著這樣的心境來看故都的秋景,才使原本無感情的景物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內外和諧。(板書:“以情馭景”)

五、細節(jié)分析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jīng)學習完了,希望大家對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有更深的理解。最后,由大家來問問題。

預設問題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靜

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奥薄皾櫋薄暗?。

預設問題2、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

明確:讓學生各抒已見,言之有理則可。

六 、深情結語

《故都的秋》是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扒?、靜、悲涼”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作者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

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

七、聯(lián)讀悟寫

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相信《關于故都的秋教案模板》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幼兒園教案,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故都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故都的秋教學教案2500字通用12篇 不為明天做好準備的人是沒有未來的,幼兒園的老師都希望自己講的課學生們愛聽,能學習的更好,一般來說,提升學生的效率最好是準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幼兒園教案內容嗎?有請駐留一會,閱讀小編為你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學教案2500字通用12篇,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注...
    2023-01-11 閱讀全文
  • 關于秋的祝福短信24條 在每一個開心的時刻,祝福語在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祝福語是重要日子中最好的點綴之一。讓歡樂的氣氛一直圍繞!你想好要發(fā)的祝福語了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陸續(xù)為大家整理了關于秋的祝福短信,希望能幫助到你,請收藏。...
    2022-12-10 閱讀全文
  • 關于秋的祝福短信(精選20句)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精選專題推薦:“祝福短信”。...
    2023-01-04 閱讀全文
  •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秋秋找媽媽》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樂意用語言表述對故事角色及故事情節(jié)的認識,感受故事中秋秋小鳥和熊媽媽的美好情感。 2、喜歡傾聽故事,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體驗到秋秋小鳥的心情變化和熊媽媽的無私愛心,初步體驗...
    2020-12-14 閱讀全文
  • 有關秋姑娘的信的教案 7、教學內容:《7》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2、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9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種筆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教學重難點:???理...
    2021-10-07 閱讀全文

不為明天做好準備的人是沒有未來的,幼兒園的老師都希望自己講的課學生們愛聽,能學習的更好,一般來說,提升學生的效率最好是準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幼兒園教案內容嗎?有請駐留一會,閱讀小編為你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學教案2500字通用12篇,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注...

2023-01-11 閱讀全文

在每一個開心的時刻,祝福語在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祝福語是重要日子中最好的點綴之一。讓歡樂的氣氛一直圍繞!你想好要發(fā)的祝福語了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陸續(xù)為大家整理了關于秋的祝福短信,希望能幫助到你,請收藏。...

2022-12-10 閱讀全文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精選專題推薦:“祝福短信”。...

2023-01-04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樂意用語言表述對故事角色及故事情節(jié)的認識,感受故事中秋秋小鳥和熊媽媽的美好情感。 2、喜歡傾聽故事,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體驗到秋秋小鳥的心情變化和熊媽媽的無私愛心,初步體驗...

2020-12-14 閱讀全文

7、教學內容:《7》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2、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9個字只識不寫,認識2種筆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教學重難點:???理...

2021-10-0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