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學反思。
老師,是用來傳授知識、教授學業(yè)、解答疑惑的人。編寫教案是教師每一天必做的基礎(chǔ)工作,寫教案是一個體現(xiàn)備課思想,是整理教學思路的過程。教案的各個部分應(yīng)該要怎樣安排才科學合理呢?為此,我們特意呈上“浮力教學反思簡短”,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頁,以方便閱讀!
話說上一節(jié)課,利用壓縮《造一艘小船》的教學時間,我騰出30分鐘組織學生對《浮力》一課知識點進行了充分討論,從而保證了這節(jié)課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探究活動。
(1)同一塊泡沫塊浸水體積不同的浮力大小測量;
(2)不同大小的泡沫塊浸入水中浮力大小測量。
為了實驗操作比較順利,我在黑板上分別板畫了兩個實驗的示意圖,同時提醒各組在作業(yè)本上記錄相關(guān)的數(shù)據(jù)。
按實驗步驟的要求,各組先用學具袋里的材料拼裝彈簧秤,并進行調(diào)0測試,;然后是組裝滑輪和固定裝置,我粗略估計了一下,每個組用時基本上在8-10分鐘左右;接著是兩個實驗的研究,以及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
1、學生所用的彈簧秤不準確,有幾組的指針十分松垮,根本就不能穩(wěn)定在0刻度線上,導致測量出的浮力有偏差。
2、燒杯口小不方便操作,即使是學生的小手,要把固定裝置安裝在燒杯底部也很困難。
3、泡沫塊重量太輕,重力測量無法顯示,只能是被忽略。
4、燒杯的刻度值跨度過大,雖然說可以自己貼上印刷刻度紙,總是麻煩。
我的處理方法是刪除測量排開的水量的內(nèi)容,因為“同一塊泡沫塊浸水體積不同”的實驗中,排開的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不測量學生也知道。若是硬要去測量排開的水量,不但有難度,而且不明顯。
泡沫塊的重量太輕,用彈簧秤稱量根本就沒有動靜,所以我只能在記錄時把之前討論的“浮力=重力+拉力”調(diào)整為“浮力≈拉力(重力過小被忽略)”。為此,在后面兩個班的教學我改為用木塊做實驗,這時候重力是有了,但排開的水量卻對比不明顯了,因為木塊本身就大部分在水中。用泡沫不合適,用木塊也不恰當,這真是讓我左右為難啊。
學生對于浮沉現(xiàn)象有大量的生活積累,而且有些同學還知道“浮力”這個詞語;知道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是不同的,知道物體下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造成的。這對認識浮力都是很好的基礎(chǔ)。本課的浮力是專指水的浮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力。
課堂教學時,學生們知道質(zhì)量大的物體提起他來會用比較大的力,在前一個單元他們有了初步設(shè)計對比實驗的經(jīng)歷,這為設(shè)計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了浮力的實驗做了很好的鋪墊。
大部分學生錯誤的認為下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這是本課的難點,需要重點解決。
學生不知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們樸素的認為輕的物體會上浮重的物體會下沉。這種前概念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我個人認為是片面,雖然在本課不能解決,但是教師可以利用它引發(fā)矛盾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基于以上情況,我在本課教學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學策略,經(jīng)過實施,真是有得有失,回顧反思,有以下體會:
1、導入部分以“力”為切入點,避免在輕、重這個地方糾纏。
實例:
演示:手拿泡沫塑料、勾碼,舉到?jīng)]水的水槽上面。
提問:這是兩個固體,如果我一松手會怎樣?(落下去)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xiàn)象?(地球的引力)。我不松手為什么沒有落下去?(手的的拉力)
演示:將兩種物體放入有水的水槽中。
提問:現(xiàn)在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泡沫塑料上浮,勾碼下沉)
提問:你認為泡沫塑料上浮,勾碼下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學生認為是因為泡沫塑料很輕而上浮,教師可以追問――剛才(指沒水的狀態(tài))也很輕,怎么沒有上浮?這說明物體上浮和什么有關(guān)系?……
本課的主旨是認識水對浸入的物體都會產(chǎn)生浮力,這和物體的輕重沒有關(guān)系(浮力的大小在一定條件下和輕重有關(guān)系)。因此,為了避免總在輕、重這里糾纏,我就采用了“水槽中沒有水,和水槽中有水”物體放入其中的現(xiàn)象對比,使學生意識到,放入水中不下落首先就是與水有關(guān)系。然后直接感受水的浮力。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突出“力”的概念,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特殊色。(沒見過其他老師講浮力這樣導入)
2、先理性認識再感性認識。
人們對于事物的認識一般認識是先感性,后理性,對于本課學生認識“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我是采用了先理性――定量認識(用測力計測量在空氣中提起勾碼和放入水中后提起勾碼所用的力,然后對比),再感性――定性感受(掂一掂物體在水中和在空氣中的不同)。因為導入部分首先用到了勾碼,在由于學生剛認識了上浮的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直接提出下沉的勾碼是否受到浮力,我覺得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然后就物用物,直接利用勾碼進行實驗,學生的思維比較專注。教材上安排的提石子的活動我作為體驗認識來進行的。
3、開放性問題與具體問題結(jié)合。
教學過程中,對于要了解學生想法的問題,我的問題呈現(xiàn)方式就是開放式的。比如課的伊始,一些學生提出了“浮力”這個詞,我就問他們:你認為什么是浮力?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為教師如何調(diào)整預設(shè)的教學設(shè)計提供依據(jù)。對于本課要研究的問題,我就用采用封閉式提問。比如在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時,對于下沉的勾碼,我直接問學生: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學生的回答只能有兩種,這樣使后面的研究直切主題。而不是提出這樣的問題:勾碼為什么會下沉?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就比較分散,教師還要費時費力的將問題引導到自己想要的問題上來。何必呢。
4、追問目的性強。
課堂上對學生的追問其實不是教師預設(shè)的問題,是臨時生成的。我在課堂常常對學生進行追問,原因首先是:學生的回答不完整、片面,膚淺的教師有針對性的追問,使其完整、全面、達到應(yīng)有的深度。其次,通過教師的追問可以了解到學生真實思維過程。
5、利用完善實驗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學生設(shè)計的實驗往往是大處合理,小地方不完善,尤其是在具體操作的細節(jié)上不注意科學合理性,致使實驗失敗,利用完善實驗的過程對學生進行嚴謹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也是我的一貫做法。具體到本課,學生在設(shè)計了實驗后,具體怎樣做往往沒有涉及到,這時就需要完善它,。我就采用追問的方式:“將勾碼放入水中時應(yīng)該注意什么?為什么要這樣?”那么怎樣放入勾碼、放到什么位置……等一些操作應(yīng)該注意的事項就會在追問中得到明確,而且學生也明白這樣做的科學性。不過追問的問題視學生的具體回答而定,這時教師的眼睛就是專挑學生的“骨頭”,然后是通過不斷的追問使學生自己剔除“骨頭”。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也意識到需要改進的一些地方,首先我覺得讓學生感受浮力還不夠充分,活動時間還是短,尤其是感受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不明顯。還需要改進。其次,我覺得學生設(shè)計實驗的環(huán)節(jié)還應(yīng)該做一些鋪墊工作,雖然學生能夠設(shè)計出兩種試驗方法,但是能夠設(shè)計出來的不到50%,這說明教師的“腳手架”搭建的不合適,有點高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覺得可以從實驗的對比性入手啟用問題啟發(fā)思維,例如可以這樣提問:勾碼受到浮力和沒有受到浮力我們那些感受會不同呢?這樣就可以降低設(shè)計實驗的難度,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YJs21.COM
“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沉入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嗎?”教材這句過渡語,很自然地把教學活動引入對下沉物體的浮力研究。那么,怎么研究?該讓學生嘗試設(shè)計實驗方案了。
師: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浮在水面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排開的水量有關(guān)?,F(xiàn)在我這有一個圓柱形鐵塊,放入水中它是下沉的,請問它在水中會受到浮力的作用嗎?
生:應(yīng)該有。
師:你有什么辦法證明?或者說你可以通過什么實驗來測量?(經(jīng)常聽見這樣的對答:你說有,那怎么證明呢?做實驗。這已經(jīng)成為學生熟悉的套路,然后是教師講解怎樣去做實驗。如今我要讓學生去思考做怎樣的實驗才能證實自己的猜測,而不僅僅是個實驗操作者。)
生有些遲疑,看來這個實驗設(shè)計還是有點難度的。
師:這樣吧,如果我把這個鐵塊掛在彈簧秤上,鐵塊受到哪幾個力?(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拉力)它們的大小關(guān)系是怎樣的?(相等,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就是物體受到的重力大?。┤绻野褟椈沙右频剿凵献岃F塊浸在水中,你們覺得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會不會變化?如果會變化,是變大還是變小?
生:變小。
師:你為什么認為變?。磕苷f說你這樣猜測的理由嗎?(在水中的鐵塊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同時也受到了向上的拉力和浮力,因為物體是靜止的,重力的大小=浮力+拉力,重力不變,有浮力的幫助,拉力就小了。)
然后就出示相關(guān)材料,進行第一個實驗“下沉的物體浸水體積不同的浮力大小”的研究。這個實驗操作比第5課測量泡沫塊的實驗要簡單多了。寫到這,我突然想到教材的順序,編寫者讓學生先研究浮物再研究沉物,主要是從學生的思維角度上考慮,但是忽略了實驗的難易程度,如果把順序換過來,在討論沉物、浮物是否會受到浮力之后,先做操作簡單但有爭議的沉物實驗,再研究操作復雜的浮物實驗,會不會更方便實驗的指導呢?
書上的第二個實驗,是用三塊大小不同的石頭來做實驗,我不喜歡,首先是石頭不好綁線,其次是不同石頭其質(zhì)地不同實驗不規(guī)范,最后這個實驗和前一課雷同無變化。我把它改為測量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在水中浮力大小的比較,先讓學生進行猜測和分析,再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雖然鐵塊和鋁塊的重量不同,在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不同,但是浮力大小(浮力=重力—拉力)是相同或相近的。從而讓學生建構(gòu)了比較完整的科學概念;和上浮的物體一樣,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和物體排開的水量有關(guān),排開的水量越大浮力就越大。
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時,我讓學生想辦法使下沉的橡皮泥團浮起來,再比較過程前后的不變量和變化量,目的是想讓學生找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guān)??墒牵捎谀鄨F太小,很多同學再將它捏成碗狀或船形時,又增加了橡皮泥,是實驗過程中沒有很好的控制變量,只是后面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橡皮泥下沉時排開的水多些,我又不得不去演示這一過程。
2、在理解浮力的方向時,我僅從學生自己理解的“使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將物體托起來了,所以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沒有進一步從平衡力的角度分析,使學生更準確的知道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三、再教設(shè)想
根據(jù)上面提到的不足,下次再上這一內(nèi)容時,我會事先提醒學生橡皮泥團應(yīng)該稍大些,而且讓它浮起來時,只能用原來的橡皮泥。而在分析浮力的方向時,直接從平衡力的角度進行分析。
我相信,在各位同仁的熱情幫助下,我的物理教學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的,我們學校的物理教學質(zhì)量也會“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本節(jié)教學在引入浮力的時間過長,前四個動手實驗過多,在要求同學怎樣才能將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時,出乎意料,有一組同學利用乒乓球,將橡皮泥粘在乒乓球的一側(cè)放入水中,這時橡皮泥未沉入水中,而其他組的同學由于第一次沒有成功使橡皮泥沉入水中,再讓其浮在水中的話難度就加深了。在做雞蛋放入水和鹽水中時,我先把雞蛋放入杯中,拿出兩杯水讓學生猜想倒入后會有什么現(xiàn)象?本想賣個關(guān)子,但學生很聰明,立刻就回答出來沉入杯中的是水,浮起來的是鹽水。
在講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時,我分別讓同學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但由于時間較緊,請同學分組探究并展示,但由于條件和時間的限制,本想讓學生復習一下表格的設(shè)計,這一步就被我臨時刪除了。最后,做鞏固練習時,課件由于出了一點小問題答案直接就跳出來了,我只好臨時請同學講解一下為什么?
華師大版的《浮力》一節(jié)內(nèi)容安排在八年級第三冊第四章第二節(jié)中,對力學內(nèi)容進行全面整合,綜合性強,相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而言有點困難。因此我在教學設(shè)計中注重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力求試驗方法簡單化,過程易于理解。在安排第一個活動《感受浮體受到的浮力》時,我用一大一小兩只空塑料瓶,要求學生用同一只手將它們逐一壓入水中,感受水對空塑料瓶的浮力,同時希望學生能得出以下結(jié)論: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托力,排開的液體越多,受到的托力越大。在課堂巡視中,卻發(fā)現(xiàn)有位學生用兩只手將兩只空塑料瓶同時壓入水中,甚至還溢出了一部分水。我眉頭一皺,正想上前制止,突然“靈感”頓悟,一個新的實驗方案在我腦中形成。活動結(jié)束后,在匯報實驗結(jié)果時,我請剛才那位同學上講臺演示。一開始他不敢把剛才“粗魯”的動作再做一遍,后來看到我鼓勵的眼神,就挽起袖子,伸出兩只手將兩只空瓶同時壓入水中(講臺上溢出了一些水),下面的同學嘩然大笑。我趁機問他們:“你們?yōu)槭裁葱δ??”他們說桌子上有很多水溢出來了?!盀槭裁磿绯鲞@么多水呢?”“因為他把兩個瓶子同時壓入水了!”“這么說浸入的越多,溢出的越多”“是的!”“我們再問問這位同學,是不是費了很大的勁才把瓶壓入水呢?如果改用一只手壓兩只瓶,會是什么情況呢?大家也試試看!”同學們試過之后都說用一只手壓兩只瓶比壓一只瓶累多了!這不就是我要的課堂效果嗎?在我表揚那位同學的創(chuàng)新和獨到之處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反思一:在剛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原來的設(shè)計意圖是讓學生一先一后把兩只大小不一的瓶子壓入水中,感受到瓶子越大浸入的越多,手受到向上托的力越大。雖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效果也不錯,但我在課前準備這些小瓶子時卻費盡了周折(大瓶子是礦泉水瓶,很容易得到),特意到收購廢品的地方以大換小換來的,還特別臟洗了好長時間才洗干凈!沒想到學生比我聰明,如果用他的方法我只要準備任意大小的瓶子即可!“面對學生的不同節(jié)奏,不同步伐,教師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節(jié)奏,跟著學生走?!辈灰蛔约侯A先設(shè)計好的環(huán)節(jié)束縛,適時調(diào)整,學生在不斷生成,我們的教學活動也要不斷生成新的方案。我從學生那里懂得了:我們備的不僅僅是教案,更應(yīng)該備好學生!路培琦老師說過:“不要把我們的科學課上成假裝學生什么都不知道!有時候?qū)W生比我們知道得更多!只有在充分的備課和備學生的基礎(chǔ)上,才能游刃有余處理課堂中出現(xiàn)的生成性問題。
如果當時我以粗暴的態(tài)度制止了那位學生,不但這么好的課堂“資源”浪費掉,還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以后還有哪位學生敢
在課堂上“動”起來呢?學生動起來了,老師便會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的基礎(chǔ)上完成更高水平的“動”,通過教師這一層面的動,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xù)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生成的創(chuàng)生性質(zhì)!
為了說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我按照教材的設(shè)計,采用了石頭作為研究對象。結(jié)果在學生實驗時,出現(xiàn)了石塊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與石塊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幾乎相等。難道下沉的物體不受浮力嗎?這時比較細心的同學還是發(fā)現(xiàn)了示數(shù)是有差異的,只是比較小而已!我立刻抓住這個契機,在表揚那些細心的學生的同時,靈機一動,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們能不能對本實驗進行改進,使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這時很多同學提出新的方案,有的要用鹽水代替水,有的要使用更精確的測力工具,有的要把石頭換鐵塊,有的要把石頭換木塊……馬上有人反對:木塊在水中時上浮的,不滿足下沉的要求。這時有位同學說:“把木頭綁在鐵塊上沉下去。“這是我們以前在測木塊密度的實驗中,采用排水法測木塊體積的方法。我居然事先沒想到。我馬上讓學生去實驗準備室拿來木塊綁在鐵塊上,沉入水中,可想而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變化明顯,學生歡喜雀躍,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反思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當課堂問題生成時,如果及時利用教學機智,把生成問題轉(zhuǎn)變成課堂教學資源,反而會觸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上迸發(fā)出獨特的見解。這種獨特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nèi)容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shè)計”。
對于教材的處理,要忠于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更要帶著學生走進教材。本節(jié)課后,我對教材里的“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實驗作了改進,切割了100多塊大小差不多的密度比水大的木塊代替石塊,作為自制教具放在實驗室,和同事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記得愛國詩人陸游有這么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詩的意思我們都很清楚,書本上的知識和學問是抽象的理論,只有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才干。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師課前對教學過程一廂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諸實踐,才會發(fā)現(xiàn)學生其實就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帶著學生走進課堂,讓我們的課堂精彩紛呈!
1、經(jīng)過教學的實施后,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本人有很大的感觸和收獲。
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參與意識。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探究性。
興趣有直接或間接之分,直接興趣指向過程本身,間接興趣指向活動結(jié)果。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用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就會主動地參與到實際設(shè)計和實施實驗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大引發(fā)了學生的潛在創(chuàng)造動因。
2、構(gòu)建正確的概念需要充裕的時間
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獲得了能與他們?nèi)粘I畹挠^察相一致的理解。例如,在他們沒有做實驗之前,很多同學認為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而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通過實驗之后,以后就算大部分的人認為沉的物體不會受到水的浮力,但是他都不會同意這個觀點的。
3、科學教育,促進思維發(fā)展。
科學教育的一個關(guān)鍵目標時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不能憑空產(chǎn)生,學生不能在抽象中推理,他必須對某個實驗進行推理、歸納,因此,科學教育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課堂學習情境,提供大量的推理材料或問題讓學生在解決感興趣的問題過程中發(fā)展科學思維能力。其次,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發(fā)展,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學生對水的浮力有所了解,但要想出體驗浮力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幫助大家體驗水的浮力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想到用手壓乒乓球(或泡沫物體),體驗手上的感覺,從而體驗水的浮力。
喜歡《浮力教學反思簡短系列7篇》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幼師資料,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浮力教學反思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老師,您就是滋潤我們心田的春雨。教師上課時,一定會帶上教案這個“幫手”。教案可以有目的,有重點地突出一種或幾種教學要素。對于編寫教案你有自己的心得嗎?或許"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簡短"是你正在尋找的內(nèi)容,歡迎你閱讀與收藏。...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欄目推薦你閱讀“教學反思”等專題內(nèi)容。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教學計劃按步驟推行的條件之一,就是需要有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提前熟絡(luò)所教學的內(nèi)容,教案的邏輯安排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為了讓你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整理的“所見教學反思簡短”,有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教師是授業(yè)者。為了將學生的效率提上來,老師會準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幫助老師提高教學的效率,一篇合格教案的基本格式要求是什么呢?于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為你收集整理了找規(guī)律教學反思簡短。請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讀!...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面對新的課程第一步就是寫教案。教案中要明確地制訂教學目的。。你是不是在找有關(guān)教案的內(nèi)容呢?在此,你不妨閱讀一下新課程教學反思簡短,歡迎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經(jīng)驗時常告訴我們,做事要提前做好準備。在幼兒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的學習中,常常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主要是指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材料。資料可以作為參考給我們一些學習工作靈感。那么,你知道幼師資料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嗎?為了讓你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學反思簡短通用7篇”,供你參考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