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讀后感。
怎樣能寫好作品的讀后感呢?閱讀作者的作品時,我有很多感悟想寫下來。如果你想分享這個作品,不妨將自己的感受寫成讀后感。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特別為你收集的“逍遙游讀后感”,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子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一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子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一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我特地從圖書館找來許多相關(guān)的著作,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shù)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xiàn)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文章一開頭,他就描繪出一幅心靈意象:海中的「鯤」變化為「鵬」,在無邊無際的天空自由自在的遨游,他這段的用意為何呢?我個人覺得,大魚在水中雖然也可說是無憂無慮、自得其樂;但是水與空氣相比之下,在其中行動時的阻力顯然較大,而「鯤」的龐大身軀在水中自然成為負擔,因此莊子便讓它跳脫水的束縛,改到空氣之中,乃得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顯得更為輕松自在。這種轉(zhuǎn)換正象徵著我們?nèi)松嬖谏鐣?,便有一些外在的約束或是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所形成的壓力,但是有更多的是自己給自己的煩惱,如果能夠把這些都拋下,我們就會像「鯤」甩掉濕淋淋的水分,飛騰空中,獲得更大的心靈自由。這讓我想到:身邊有不少朋友是男女同志,他們在成長過程之中,同樣遭受到學校、家庭或社會所給予的大大小小的壓力,因此往往都有一個憂郁灰色的青少年,但是上了大學之后,眼界漸寬,拋棄心靈中對自己的壓抑與扭曲,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勇敢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
《逍遙游》是莊子的一篇作品,在初中的時候就學過這篇文章,當時沒有那么多感受,而現(xiàn)在再次讀這一個作品讓我又有無數(shù)的感慨。讀完后不得不佩服這個在兩千年的人的.想象力豐富。
莊子的眼中的逍遙是一種“無待”,就是不需要依賴任何外部條件達到逍遙游的一種境界。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他們都是“無待”之人?!跺羞b游》講了幾個故事,有一只非常大的鳥叫鵬,它每一次起飛都要海上起很大的風。莊子認為要自由自在的話那就要學會擺脫束縛,而能夠看到九天之高的大鵬卻無法擺脫束縛,它沒有能夠做到逍遙。而嘲笑大鵬的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他們更加無法做到逍遙。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xiàn)達到目的,反過來說,目的由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xiàn)目的的工具。要想實現(xiàn)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guān)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
讀完《逍遙游》我感受到莊子的想象力豐富,在我們的一生只能有一次,如果為一些小事束縛的話,是在是不值得的。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過完我們的一生,確實應(yīng)該是值得我們?nèi)ニ伎嫉?。我們要獲得真正的逍遙就要擺脫局限性。雖然我們可能做不到“神人”,“圣人”和“至人”但是我們可以做好自己。面對逆境,我們應(yīng)該將所有的事情看做非常正常。不要因為一時失意而讓自己失去信心。
讀了逍遙游以后,我感觸頗大,我想到了人生!
跟彭祖一比我們的生命就像麻雀與大雁飛翔長度一樣差距巨大。我們豈不是很虧?人比人氣死人啊!會不會老人們都是沒事拿自己和彭祖比把自己氣死的?我們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是麻雀能天天吃到新鮮的小蟲,而不用讓大魚在自己肚子里帶三個月都爛掉了豈不是一種幸福。
所謂平凡是真,高處不勝寒也是這個道理吧!再看到后來寫道宋榮子不拘于俗我才知道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不要以為當了村長就是干部了,上邊還有縣長,市長,省長,主席呢,在往外沒準真有個什么超級賽亞人什么的也說不準,所以不要得意洋洋,而是虛心學習,認真工作,貫徹落實黨的政策,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線,為人民做好事,做實事!
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做的每件事都只是回報社會的養(yǎng)育而已,不要為自己的作為而沾沾自喜,那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shù)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yīng)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xiàn)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xiàn)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xiàn)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yīng)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chǔ)上,順應(yīng)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xiàn)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謂逍遙只是發(fā)泄或扮酷,相比,心靈片刻的寧靜來得更實在些,但卻是不可及逍遙的。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風格?!板羞b”“逍遙”何為逍遙之說?“逍遙”,作為一個復音詞,始見于《詩經(jīng)·鄭風·清人》篇“河上乎逍遙”與“河上乎翱翔”對舉。自然逍遙游即不受任何束縛與約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動著,生活著。
文章以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將我們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盡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這樣的事物,卻仍被想象力豐富的莊子所迷惑。接著莊子又借《齊諧》來證實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寫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論證小大之辯,表明這些人和物之間小大之辨十分明顯,但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脫一切的“逍遙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話再次形象地描繪了鯤鵬,與前文似有重復之意,確是著重強調(diào),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與開頭呼應(yīng)對照。最后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奇異無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開了對處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強調(diào)了一種絕對化的自由世界。
莊子推崇的是主觀唯心主義,這是天地間根本不存在的。在莊子看來,大鵬鳥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遙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于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對而言的,哪里有絕對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條件的,人怎么可能脫離這個社會,沒有依靠呢??蓪τ谇f子這個理想主義者而言,這是他的精神寄托與生命支柱。
有著這樣思想的人從古至今,不是少數(shù)。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甚至構(gòu)想出一個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簡簡單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境界,既然這個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這個世界,歸隱桃園;只有借助手上的筆,自己描繪出這樣的風景。在《桃花源記》的最后,陶淵明還列舉了幾個人去找尋的例子,似是逼著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這樣的地方,不若說隱含著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幾天與同學去平江路玩時,遇到了這樣一個人。他留著清式的長辮,裝著掛衫,在鑿石頭。別人與他交談,他說刻得是聽琴的牛。我們都知道對牛彈琴的涵義,他卻硬是顛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謂。他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為藝術(shù)獻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個。
他說,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窮人,為什么我們不能從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說,現(xiàn)代的人都說藝術(shù)好,卻為什么不讓孩子去干這一行呢。很明顯,他將生活理想化了,他一個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著石頭,敲著自己的理想,卻好像與這周圍格格不入,他卻依舊不以為然,固執(zhí)自我?;蛟S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傻瓜,是個異數(shù),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著一個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莊子,陶淵明,明知不可能卻依舊努力著,渴望著,用自己的行動創(chuàng)造著,實踐著。
對于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唯心主義者,我們要做的或許并不是批判或是諷刺,應(yīng)該給予的是理解與寬容。他們有著自己的一片天地,別人無法理解的空間,卻是他們獨有的魅力與完美。
我想一提到莊子,大家可能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吧。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游》,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氨壁び恤~,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本搛H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么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志。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jīng)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jīng)驗的積淀,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nèi)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游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感到疲憊不堪的時候,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一、“逍遙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tài)或內(nèi)心狀態(tài)?!肚f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zhì)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tài)。其次說“游”。“游”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肚f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guān)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坝巍笔切挠?,是讓心游于“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tài),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nèi))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jié)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叫“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暗馈钡谋举|(zhì)特征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zhì)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圣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lǐng)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圣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圣人”?!跺羞b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無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tǒng)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yè),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yīng)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tài)。
關(guān)于本篇的結(jié)構(gòu),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jīng)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jié)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的嫌疑?;蛟S這樣的不夠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nèi)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蔽恼碌谝徊糠滞ㄟ^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nèi)容都是講有權(quán)力的或者將有權(quán)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quán)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yīng)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diào)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diào)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zhàn)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fā)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相關(guān)推薦
此時此刻你正在寫作品的讀后感嗎?看過作品后,我心中十分感動,我們可以通過寫讀書筆記的方式,用文字將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考慮到你的需要,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特地編輯了“逍遙游讀后感范文”,歡迎你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閱讀完作者寫的作品后,我有很多心得和感悟想要記錄。讀后感一定要說真話,訴真情,這樣才讓讀后感更有意義。您抓住了寫作品讀后感的精髓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你帶來的最新高老頭讀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頁,以方便閱讀!...
讀書最直接的成效體現(xiàn)在讀后感里,看過作品之后,我有很多啟發(fā),讀后感會讓自己回憶書中的內(nèi)容,也可以鍛煉我們的文筆和思維能力。什么樣的作品讀后感才能體現(xiàn)高水平呢?欄目小編經(jīng)過整理,為你編輯了最新《名人傳記》讀后感,歡迎收藏本網(wǎng)站,繼續(xù)關(guān)注我們的更新!...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