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記》讀后感。
作文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寫作文就是展現(xiàn)自己的生活,用文字來記錄美好的生活。寫好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一定要重視平時的寫作練習,寫作文之前我們要優(yōu)先關注什么?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上《瑣記》讀后感(范文11篇),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fā),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話題作文 瑣記讀后感500字(3篇)作文。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yè)嗎?
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shù)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jīng)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后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瑣記》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瑣記》講的是魯迅從家到南京,從南京到日本的經(jīng)歷,從中我不但看到了一個腐敗的舊中國,還懂得了不能從表面來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種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的歪心眼的人,他對別人家的孩子“好”,“贊賞”他們吃冰,并且不告訴他們的媽媽,并且還鼓勵他們多吃,與之成反比的是沈四太太,當他看到孩子們吃冰,即使阻止,但因聲音太響,被母親聽到,罵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寬大,懂得保護小孩的自尊心,會替別人保守秘密,而沈四太太就顯得有些大驚小怪。但是,吃冰對人的害處,遠遠大于衍太太的“熱心”沈四太太雖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為孩子們著想。而衍太太所謂的“贊賞”就是變相的慫恿,放縱。當“我們”在那里打旋,他在那里計數(shù),突然一個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嬸母來了,他非但發(fā)布夫妻那孩子還說:“你看,不是跌了么?不聽我的話。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這件事情突出了他愛推卸責任。
當孩子們跌倒了,像母親尋求幫助時,往往是一頓臭罵,但是衍太太絕不埋怨,立刻給孩子們上藥。從表面上看,孩子們的母親心狠異常,但是衍太太卻是和藹可親,孰不知,母親的狠心是要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教訓,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衍太太的不厭其煩,寬容大度,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放縱,是真正的不關心。
這個寒假的天氣卻是不錯的,陽光明媚,曬得人暖暖的,這樣的境況委實適合泡上一杯香茗,讀上一本好書的。好書如此多,從其中挑出一本來也絕非難事,在書架上翻檢的時候,目光不由的被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引,信手拈來,這個明媚的午后就由它陪我了。大概了翻看了這本集子,文章不多,僅十篇。讀完小引之后,便決定順著文章的目錄一片一片的讀下去。第一篇的題目叫做《狗·貓·鼠》。魯迅現(xiàn)在的文章是極有思想的,這題中的貓鼠狗自然也絕非是去寫那貓鼠狗的各種秉性,而是借貓鼠狗這三個動物來借喻時下的人們的生活意識形態(tài)。雖說本文的題目為《狗·貓·鼠》,而先生的眾多筆墨都用來寫自己的“仇貓”。先生仇貓有許多的理由,貓的秉性和一些人很相像,看似乖巧,實則暗藏著“妖氣”;先生還是既不喜歡貓的叫嚷聲的,聽到貓的叫嚷先生總要嫌煩,而這個貓則是更像及了那些與先生叫嚷的“名人”,先生自是要去仇貓的;還有一條也是先生仇貓的緣故,但凡貓若是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就盡情玩弄,直到玩厭了,才吃掉,這卻是和當時一些人的做法無二的,一旦手中有了他人的把柄,必是會就想盡辦法慢慢地折磨別人,自己享受著其中的“樂趣”。這是何等病態(tài)的一種社會形態(tài),笑人無妒人有,那確實是先生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悲哀。先生仇貓委實不是口頭革命,先生對付貓自有一套辦法。開始只是從家中養(yǎng)的一只花貓下手,逐個推廣,以致后來貓都從來不接近先生了。
文章至此,先生的態(tài)度已是明確至極了,而此時,先生筆鋒一轉,又引至了一只他收留的小隱鼠,隱鼠與那些比“名人名教授”還軒昂的大鼠是決然不同的,而先生的這個小隱鼠似乎也是葬身于貓之口中,隨后來得知是長媽媽所謂,但是,先生和貓之間的矛盾委實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細細品味,先生所言的狗鼠貓,其實就是代表了先生所生活的時代的三類人。先生用極其細膩的筆法描繪了這三個階層,先生正是以筆為槍,抨擊了那個時代的“名人”,表達了自己對于那些生活在底層的弱者的同情和支持,而那些“名人”各種媚態(tài),對弱者的各種折磨,先生也嗤之以鼻!先生的文章或許我還讀不懂其中的真味,但是卻能深切的感受到先生對那個日漸渾濁的世道的無奈與悲切,他用他的筆戰(zhàn)斗著,挽救著奄奄一息的中華民族。向先生致敬!
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值得回味,反反復復的看才能大概了解其中滋味。曾經(jīng)看過一篇關于先生的文章的評論,說先生的文是只可瀏覽不能詳讀的,蓋因先生實在是個憂國憂民的革命文人吧,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冊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jīng)》。也是頗有些感觸的。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雋永的筆描寫了一個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長媽媽。
文章著重寫了先生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jīng)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先生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開篇介紹長媽媽的時候,鋪成直敘的寫了長媽媽名字的由來,人物的性格,甚至對于長媽媽那個“大”字形的睡姿也反復提及。后面通過對于長媽媽的言語行為,也給了讀者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其實所謂長媽媽也就是那個時代下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一些陋習,但是也有敢于創(chuàng)新的可愛一面。
《秋燈瑣記》是清朝人蔣坦所寫的憶妻書。書中所記,大多是與妻子秋芙的生活瑣事,但文中一字一墨,皆妙曲橫生,使人讀之慨然,無不有羨慕之感。
蔣坦,字平伯,號藹卿,是浙江錢塘人。秀才出身,善文章,工書法。道光七年與青梅竹馬的表妹秋芙訂婚,道光二十三年成婚。而秋芙亦有文才,著有詞集,解音律,善彈琴,尤喜佛經(jīng)。故夫婦偕隱家園,聯(lián)吟禮佛,作詩載歌,又有游山玩水之趣,并享天人之樂,雖簞食瓢飲,常自窘困,但不輸高雅之志。
可以看出,蔣坦與秋芙皆是性情中人,見山樹花木,水光風涌,無不有感。
還記得書中寫道二人夏日出游,到理安寺,在石屋洞中陶然忘世,不知幾何。所記寫道:“秋芙安琴磐磴,鼓《平沙落雁》之操,歸云滃然,澗水互答,此時相對,幾忘我兩人猶生塵世間也?!笨梢姸俗匀恢煨裕菈m世之人可比也。
蔣坦對秋芙可謂珍切寵愛,記的二人在一湖游玩,到了晚上,四周暝目,霜風乍起,秋芙時著薄棉,略有寒色,蔣坦見之,于是脫衣半臂擁之。讀者念至此處,怎能不唏噓感嘆,真是羨煞人間也!
春花風月有時,秋落霜寒亦有時,所以二人也常常有惜花傷神,念蒼山衰敗之感。秋芙常對蔣坦說:“人生百年,夢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僅存者,十之一二耳;況我輩蒲柳之質,猶未必百年者乎?!笔Y坦聞之同感。是啊,生死有定,但愿你長壽百年,希去我之前,免傷孤之痛。蔣坦所想,或許如此,上天應之,所以也就有了喪妻之痛啊。
幸福源于細節(jié),所謂瑣事者間,往往都是最真實的。而人們大多愿意看的,不是表面的華麗詞藻,而是內容中的真實情感。蔣坦與秋芙,如《浮生六記》中的沈復與蕓娘,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夫婦本三生結緣,若能如此,皆為良緣。但世上沒有那么多良緣,所以才會去羨慕蔣坦與秋芙,羨慕古人的至美愛情。
有時候,我們無法選擇對方是蔣坦或秋芙那樣的人,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去做蔣坦或秋芙那樣的人。如果真是如此,又怎么會怕沒有良緣呢?
最后,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比翼雙飛,再續(xù)蔣坦與秋芙之愛情。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瑣記,為什么起這樣一個題目呢?是因為他是魯迅先生記錄的生活中的瑣事嗎?
衍太太很疼孩子,魯迅很喜歡她,比如別的母親不讓孩子做的事,衍太太卻讓。后來魯迅漸漸長大,就不像小時候那樣貪玩了,他喜歡和衍太太那樣的大人聊天。
后來,魯迅跟衍太太聊起自己喜歡的書和食物沒錢買的時候,衍太太告訴他可以拿母親的錢,母親的錢就是魯迅的錢??墒囚斞刚f母親沒有錢,衍太太說可以拿首飾變賣,魯迅又說母親沒有首飾。衍太太說,也許是你沒有留心,到大柜子的抽屜里或者角角落落找找,應該可以找到些珠子之類的東西。
魯迅真的去找了,結果不但沒有找到,還聽到了人們的流言,說是自己偷了母親的東西,于是魯迅選擇了離開,來到了一所學校。畢業(yè)后他去了日本留學,拿著中國白襪子,后來要求換制服和皮鞋,一元日元也不用了,魯迅又只好換了半元銀元。雖然是瑣事,但如果沒有這些瑣事,魯迅又怎么能走過來呢?或許是經(jīng)歷了這些瑣事,魯迅才長大了吧!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制度,為追求新知識,離家留學并出國求學的一段經(jīng)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fā),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這在雷電學堂求學的事,校長提出了一個【華盛頓論】的問題,國文老師竟不知到華盛頓是什么。這也足見當時人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理解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會耽誤學生的學業(yè)嗎。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知那通,對中華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侮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不會被我們理解的,也永遠就應去抵制的。
文中最搞笑的幾處當屬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jīng)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對外國人事物的誤解。
后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那些新文化對青少年學生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令我感觸最深。
《瑣憶》里反復強調魯迅先生幽默與諷刺的特點。而對魯迅先生的這種幽默確實值得我們探討一番的。幽默,是個外來語,即Humour。而尋找中國有關詞匯,古時只有“徘伏”、“詼諧”、“滑稽”等字眼。例如宋代有位詩人姓石,一次外出騎馬不留意掉了下來。人們看了便嘲笑他。而他卻拾起帽子,彈彈灰塵說:“多虧我是石博士,若是瓦博士,可就完了?!苯跏亲晕医獬傲?。
而國外的正宗幽默是:一位音樂家教國王拉小提琴。國王當然拉得很整腳了。音樂家便對國王說:“音樂家分為三等:第一等是一竅不通的人,第二等是水平糟糕的,第三等才是像我這樣技藝高超的人。恭喜陛下,您已經(jīng)躍入第二等了。”
這種幽默既巧妙地說了真話,當然也不會惹得龍顏大怒,真有把山一般的沉重都化為風一樣輕盈無形的力量。而英雄柏修斯只有借助幽默這面鏡子的幫忙,才能避免因直視女妖的臉而使自己化為石頭,又能砍下女妖的頭顱,而從中飛出雙逸輕靈的飛馬。正是在這種慧義上,我們才珍視魯迅先生文章中那種幽默語言的力量,每次讀他的雜文,總為其中彌漫的幽歇風趣、力透紙背的風格而感染。心想:人說他“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可若少了這幽歌,也會是言之無趣,行而不遠了。
幽默竟有這么大的力量!所以我就明白了魯迅文章那千鈞的力量!
當沉浸在二月的我們還在肆無忌憚地尋覓快樂時,那種悄悄來臨的快樂危機在某個深夜總是慢慢地充斥著我的心。
以前,我很瘋狂地沉浸在游戲中,擺脫學習的重擔,我沒有想太多,很鄭重其事地允了那句“活在當下”的話。感到有點渾渾噩噩,但快樂令我興奮。畢竟是個小孩。
那只是上學后的第一個假期。當源源不斷的“開學”、“放假”這類詞語闖入我的讀書生活時,哭泣、歡笑、哭泣……具備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讓我哭笑不得,開始不知所措。畢竟是個小孩。
之后,在糖果與鞭子“循循善誘”中,我們也這般熬了六年。小學畢業(yè)時,有人問我:“六年里,你經(jīng)歷的快樂和悲哀哪個多”我有點語塞。拼命翻著以前的事,才發(fā)現(xiàn)每一年都那么相似,六年的快樂與憂愁都大同小異,濾出了一丁點兒的收獲,有點失望。畢竟是個小孩。
痛苦與幸福輪回著,但終有盡頭。而我此刻依舊在所謂的幸福中吧,我不敢像大人一樣看透了塵世,那樣只會讓自己痛苦。這是屬于我們自己的特權,就應好好珍惜。假期是休息的,學校是讀書的,懶得把兩者牽扯在一齊。好好玩,好好學。以后的事讓時間帶我們去吧。這只是一個孩子的想法。
《金瑣記》是張愛玲小說的典型代表作品。小說塑造了一個為了金錢而放棄正常生活的女性形象,挖掘了她的內心世界,也展示了她扭曲的人性、分裂的性格和變態(tài)的心理。
主人公曹七巧,原是一家鄉(xiāng)下開麻油店人家的女兒。哥嫂為貪圖錢財,把她送到上海富宦之家做了一個殘疾人的二奶奶。于是她失去了本該屬于她的正常生活,而天天守著一個活僵尸似的丈夫。這樣的命運,本不是她的錯,她根本就沒有機會找尋自己的幸福。在那個時代,她只能聽從家里的安排。但她真的非常厭惡這樣的生活,她丈夫的肉“是軟的、重的,就像人的腳有時發(fā)了麻,摸上去的感覺……”那是“沒有生命的肉體”。連她自己都不知道兩個孩子是怎么生出來的。對她來說,這是一種病態(tài)的生活,由于想念著錢,她忍受了這樣的生活。然而她畢竟是一個正常的人。出于生理的需要,同時也因為喜歡,她用心去追求小叔子。她討厭季澤的媳婦蘭仙?!八炖镎f著,心里發(fā)煩,一雙手也不肯閑著,把蘭仙揣著捏著捶著打著,恨不得把她擠得走了樣才好”。這應該是她的妒忌心作祟把。但季澤盡管玩,卻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這使得本來就忍受煎熬的她越發(fā)地感到悲涼了。
然而,七巧的不幸并不單這些。她在姜家是沒有地位的,她自己也知道這屋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來的人分外親熱些。蘭仙早看穿了七巧的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盡管微笑著,也不大搭理她。云澤更是啪的一聲打掉了她的手,恨道:“你今兒個真的是發(fā)了瘋了!平日還不夠討人嫌的?”她嫂子也說姑娘受的委屈也不只這一件,好歹忍著罷,總有個出頭之日。
于是,七巧在金錢的誘惑下,繼續(xù)著她不堪的生活。
終于,翠竹簾子已經(jīng)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她如愿以償?shù)爻闪艘晃桓绘住5鋵嵤裁匆矝]得到,只不過用青春和愛情換來了姜家戴給她的金鎖而已。這帶有悲涼意味的不幸婚姻扭曲了她的靈魂,“她恨透了丈夫,恨透了姜家,恨透了自己勢利的哥嫂,恨透了一切生活幸福的人。”于是帶著報復心態(tài)似地去阻止和破壞別人的幸福。兒子結婚后,她讓兒子把毯子鋪在煙榻前為她點煙過夜,以阻止兒子和兒媳同房。她還讓兒子講他和媳婦芝壽之間的事。她兒子長白和芝壽本就關系不好,這下子更加惡化了?!斑@是個瘋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焙髞?,芝壽得了肺癆,死了。七巧的女兒長安二十四歲那年得了痢疾,七巧不替她延醫(yī)服藥,只勸她抽兩筒鴉片。后來,長安抽鴉片上了癮,婚事受了影響。長安到了快三十的時候,七巧反而責備長安的不是,推卸自己的責任。后來長安遇到了留學歸來的童世舫,兩情相悅,但還是被七巧破壞了。
七巧,“三十多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死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彼瓦@樣死在了自己給自己套上的黃金的枷鎖里。
七巧的一生,何其不幸,何其悲涼。因為金錢,她親自毀了自己的幸福,將自己的一生禁錮。我想,七巧在姜家沒有一天是快樂的,反而是她當初在麻油鋪的時候,也許得到過些許簡單的快樂。在姜家,她雖過著富足的生活,卻也是“非人”的生活。她只是金錢的奴隸,一副沒有生氣的皮囊。然而七巧更是可憐的,除了錢,她還能牢牢抓住什么。她想用金錢安定自己的心,卻禁錮了一生。
在我們的一生中,不管是怎樣的環(huán)境,怎樣的經(jīng)歷,總是會遇見無數(shù)的人,遇見無數(shù)的事。在這些人和事里,形形色色之外還有深深淺淺,有的會對我們的一生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有的則轉瞬即逝,永遠沒有第二次相遇的機會了。對于這些人和事,我們是不可能全都記住的,因為有限的生命根本無法承載無限的世界和時間里的變化。
如果坐下來檢查記憶中大大小小的事,會發(fā)現(xiàn)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我們曾經(jīng)認為驚夭動地的大事,很多年后想起來卻變得那么模糊,仿佛當時并沒有真的.經(jīng)意。而一些瑣瑣碎碎的東西,在流年逝去之后反而磨洗得更加鮮明。于是我們自己也感到迷惑恍惚(),究竟是哪些在生命中更重要?
曾經(jīng)以為有關生死的事肯定會刻骨銘心。然而當我手撫腦后的深深的疤痕時,卻發(fā)現(xiàn)往事已經(jīng)變得尋不到蹤跡。相反,整個事情的侮一個細節(jié)在媽媽的腦海里都像剛剛發(fā)生的一樣清晰。我央她講一講當時的情形,媽媽看著我,眼中有一種很奇異的神色。然后述說我怎樣在溝上跳來跳去,怎樣在唱跳之時得意忘形,怎樣突然失足,怎樣流血如注而休克。媽媽的繪聲繪色里帶著一種記憶猶新的驚恐,她好像完全置身于十幾年前的那個情景,最后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手不自覺地抓住眼前好好存在的我。盡管我實在已想不起來當時的事情,但是感到媽媽那徽徽頤動的指尖。我安慰似地對著她笑了,同時一串淚珠悄悄滑落在我的衣襟。
或許真的有時自己也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心情,以為是過眼的云煙,反而會在不經(jīng)意的時候清晰地歷歷重現(xiàn),無論當時多么驚心動魄,很快自己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記憶是人生的財富,但忘記也是人類的本能。否則,太多的過去充塞于生命,在如此沉重的背負下,怎么還會有明天的繼續(xù)?
曾經(jīng)掠過生命的影子有無數(shù).能夠在我們的心湖上投下影子的必然是那些能夠觸動意識深處的漣漪。
細讀魯迅先生的《瑣記》,有回味童年的閑事,有上學時的雜事,看似瑣碎,卻記錄了他的成長歷程和離家求學的經(jīng)歷。
魯迅先從家鄉(xiāng)寫起,回憶兒時那看似和藹卻是壞心眼的衍太太,他通過三件事來寫出描寫衍太太,一是,我們在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發(fā)現(xiàn),結果讓母親聽到被罵了,而衍太太不但不阻止反而鼓勵他們;二是,他們在打旋子,衍太太先是在一旁鼓勵記數(shù),但當阿祥跌倒后,衍太太則從一個“好人”瞬間變成了告發(fā)他們的人;三是,在父親逝去之后,他去衍太太家閑聊,無意中說起缺錢,衍太太就慫恿魯迅去偷母親的錢,還在外面散播謠言,并夸大其詞,結果使得魯迅只能離家求學。魯迅先生通過生活的瑣事把一個面善心狠的衍太太描繪的活靈活現(xiàn),這不免讓我想起平時對我“兇神惡煞“的父母來,現(xiàn)在我明白了,真正的愛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嚴厲的管教和及時的指正。
因為流言蜚語,魯迅背井離鄉(xiāng)去南京求學,“那時為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開得不久的學校,叫作中西學堂,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然而已經(jīng)成為眾矢之的了;熟讀圣賢書的秀才們,還集了‘四書’的句子,做一篇八股來嘲誚它……”那時新式的學堂在中國剛剛開始,許多進步的青年在那里學到了全新的知識,而當時“熟讀圣賢書”的文人們卻盲目抵觸外來文化,對先進的科學視若罔聞,當我看到這些時覺得十分可笑,當時的中國是如何的落后,守舊的思想,陳舊的.教育把中國禁錮在封建的牢籠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進入雷電學堂的事,“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么東西呀?……‘”這怎么不令人發(fā)笑呢?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題目,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明明已經(jīng)如此落后了,可卻要排斥科學和新的知識,我似乎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當時的無奈,這是新舊思想的博弈,也是新舊制度的碰撞,也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最后選擇了去日本留學。
魯迅先生通過回憶自己兒時與求學時的瑣事,卻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做為當時中國進步青年的代表,魯迅先生用他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展現(xiàn)出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看似瑣碎卻寓有深意。
相關推薦
根據(jù)作者寫的作品,我們可以寫出一篇優(yōu)質的作品,不如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怎樣讓寫一篇讓人印象深刻的讀后感呢?相信你應該喜歡小編整理的最新《瑣記》讀后感,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在閱讀書籍后,我們都會產(chǎn)生許多自己的見解。翻看手里這本作品,心中泛起驚濤駭浪,書寫讀后感是我們記錄這種心得的一種好的方法。寫作品讀后感有什么我們會疏忽的地方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推薦你不妨讀一下最新瑣記讀后感,請繼續(xù)閱讀本文相關內容!...
作者寫的作品在閱讀時引發(fā)了我的共情。我們需要保持著我們當時閱讀作品時的感覺,寫出一篇讀后感,你也許需要"瑣記讀后感"這樣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工作中,我們經(jīng)常要撰寫很多的文檔,借鑒別人的同類文章很有必要,寫作能力很優(yōu)秀的人,也是從學習范文起步的,寫作范文的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以下內容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特地整理的“讀《瑣記》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