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談美讀后感。
在學習時我們時常被要求寫作文,寫作文的同時也是我們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而寫好一篇作文除了大量閱讀外也離不開“練習”,怎樣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經過收集,小編整理了2023朱光潛談美讀后感10篇,或許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容。
讀朱光潛先生《談美書簡》有感:
春節(jié)七日最大的收獲是沉下心認真讀完了朱光潛先生所著《談美書簡》一書,收獲頗豐。這本書中所提及的“美學”適用于諸多文藝創(chuàng)作,很多理論對于寫作是很有幫助的。有些理論比較高深,我知識淺薄,讀后尚不能很好領會。只是把自己可以悟出的一些東西寫出來,以饗讀者。
首先是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問題。如書中所說,研究任何一門科學都要端正人生態(tài)度,認清方向。這一點是眾所周知、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我覺得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在寫作的過程中,因為利益或其它欲望的驅使,時而會讓我們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有所偏差。我寫文章并不喜歡為了“日更”而“日更”,若是認真對待自己的作品,都要用心去打磨。
無論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們經歷著什么、感受著什么,都不要忘記自己曾經對寫作源自心底的熱愛,并且要讓這份摯愛始終保持純粹。
在專題審稿過程中,我通常會給讀者明確拒稿的理由,比如排版、文體、錯字、標點符號等問題。有些作者文筆是不錯的,但排版并不認真,不顧及讀者的視覺感受,亦不尊重寫作格式的基本要求。在指明問題的情況下,有些讀者會回復說只是隨意寫寫而已。
我通常會回復對方,提筆寫作,要對寫作有起碼的敬畏之心,要對我們的作品和讀者負責。這一切源于態(tài)度。
在自身的寫作過程中,給我體會最深的是,寫得文章越多越深感自身的無知,就如讀書讀得越多越感覺自身精神貧瘠一樣。在學習模仿不同寫作手法的同時,會深感自身的知識架構不足以支撐起一篇文章的脈絡,亦或不能讓文章變得血肉豐滿。
如朱光潛先生所言,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大的欠缺。我想,很多的文藝創(chuàng)作都是關聯(lián)諸多的知識體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文學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
對于一個創(chuàng)作者而言,知識體系愈加豐富和完善,作品必然是更有深度、有血有肉,文章情節(jié)內容、起承轉合也是更加合理,并對讀者的人生啟迪是更有效的。
對于喜愛寫作的人,應該像海綿一樣多方面的吸收知識,并融會貫通,將學習成果轉化為自身的創(chuàng)作實踐。否則,寫作僅僅是套用公示和技法,必然會缺少靈魂。
寫文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所言:“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而“意”要有真趣,必要源于讀書學習和生活實踐的積累。
寫作好的基礎是需要多讀書,讀書要選擇精讀,從一些名家作品入手,把一些好詩文熟讀成誦。有句老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保ǔ鰢魧W網 wWw.lIUXUe86.CoM)
《紅樓夢》中“香菱學詩”這一節(jié),黛玉教香菱作詩的方法,不是讓香菱從練筆入手,而是借書囑她回去讀:“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淵明、應裼、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p>
由此也可見曹雪芹先生在寫詩作文方面的先知灼見,灑落其中,猶如夜空里的明星,從未陳舊過。
讀此書亦學習到一些提升寫作能力的方法。比如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寫作的弱勢在哪個方面,不力求在短時間內完成寫作技能水平的整體提升,要切記毛澤東同志集中精力打殲滅戰(zhàn)和先攻主要矛盾的教導。一個戰(zhàn)役接著一個戰(zhàn)役打,不東奔西竄浪費精力。明晰自己的問題所在,一個一個去突破,把基礎打牢。
終究是要在語文基本功上多下功夫?!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語文就是文學的“器”。在審稿的過程中,我也經常發(fā)現(xiàn)很多作者行文不順、用字不妥、空話連篇,這些也是常見的毛病。
我本人也是經常有這些問題,所以在日后的行文中要多加注意。這些都是語文的基本功不夠扎實造成的。即便知曉的東西再多,對語文的基本功不掌握,好的文章一定是寫不出來的。
書中說在三十年代左右,夏丐尊、葉圣陶和朱自清幾位同志在《一般》和《中學生》兩種青年刊物中曾辟出“文章病院”,把有語病的文章請進這個“病院”里加以診斷和剖析,會讓作者意識到字斟句酌的重要性,文章改進很多。
我想,現(xiàn)在的語文老師都是扮演這個角色,包括現(xiàn)在的各種寫作訓練營也會這么做吧。
關于寫作練習的問題,朱光潛先生特意提到了毛澤東同志的《反對黨八股》,尤其是文中引用的魯迅復“北斗雜志社”一封信里所舉的八條寫文章的規(guī)則中的三條:第一條,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第二條,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第四條,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決不將速寫拉成小說。
第四點是極需我整改的,父親常說我的文章遣詞造句不夠凝練,無用字句較多。名家之文雖文風樸實,看似娓娓鋪陳道來,細斟酌來不可舍一字一句,否則語意有變。
朱光潛先生鼓勵作者多以撰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短篇速寫為首要,就如歌德教誨青年作家一樣,不要寫大部頭作品。書中推薦讀《世說新語》,語言簡練而意味雋永,是典型的速寫作品。我打算近期認真學習閱讀此作。
書中提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功用不外是抒情、狀物、敘事和說理四大項,文學創(chuàng)作亦是如此。在寫作中,若能將四個要素的寫作手法運用自如,會呈現(xiàn)出一部好的作品。
無論是哪個要素,我們都需要關注幾點。比如寫作的節(jié)奏感,如李白的《蜀道難》突兀沉雄,節(jié)奏比較慢、起伏不平,會讓人又崇高風格的驚懼之感;韓愈的《聽穎詩彈琴》變化多姿,由纏綿細膩轉為高昂開闊反復蕩漾,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變化。寫文學會把握節(jié)奏,才能做到張弛有道,亦如風行水上、自然成紋,讀來輕閱自然。
在創(chuàng)作中要注意移情的作用,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的統(tǒng)一,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情感與品質特征。比如李白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杜甫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姜夔詩句——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這些詩句里的山是可以看人而不厭的、柳絮可以顛狂、桃花可以輕薄、山峰可以清苦,詩人把物寫成人,把靜寫成動,無情寫成有情。正是因為這樣的移情,讓我們有了“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四君子等詩意比喻的概念。
無論是怎樣的寫作,我們都要注重形成自己擅長的寫作風格。每篇文章的呈現(xiàn),都會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出作者的生活經驗、成長背景、文化教養(yǎng)、品格風尚,以及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
這種文風便是作者人格的體現(xiàn),反之會成為對作者人格的定義。比如通過屈原、杜甫、岳飛、文天祥的詩文,我們可以將他們用“忠君愛國”這個抽象的詞來概括。我們也會常常通過一些文學作品,將一個作者定義為豪放不羈、文雅飄逸或清麗溫婉,這時的人、文在他人眼中已然成為一體。
寫作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深根于生活的土壤,關注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斷去探尋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懂得自己、理解生活,基于生活中的創(chuàng)作和思考必然是更有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亦會引起更多讀者的共鳴。
中華五千年的文脈傳承,《詩經》的風雅、《離騷》的興寄精神雖偶有中斷,但終究更多被保留下來。如漢樂府、曹操、杜甫、白居易等,他們言百姓言、道百姓事,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良知。
作為一個熱愛寫作的人,當以他們?yōu)樾Х?,承社會之己任,以筆之力反應社會風貌、人情世故,讓文章在這個時代變得更有意義和價值。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黃昏還用如此細膩且深入淺出的文筆,將深奧的美學知識娓娓道來。對朱光潛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書中,老先生對自己漫長美學生涯和美學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回顧和整理,也算是給來信未復的朋友們。在《談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類對美的追求和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如人體裝飾、歌唱、音樂、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養(yǎng)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經驗,美學,原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們身邊。其實,冥思細想,美無處不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傳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國畫、筆酣墨飽的書法、國之精髓的京劇、名揚四海的瓷器工藝
現(xiàn)代文化下人們更是發(fā)展了更多美學的分支。我們生活的現(xiàn)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現(xiàn)代感的同時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讓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體現(xiàn),生態(tài)綠化的興起,不正是體現(xiàn)人們在往更高層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時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種對于美感的滿足從而欣喜,這也成為一種美。
文學美,就是人類先進思想的結晶,中間許多個性鮮明飽滿的人物更是成為了美的代表?!栋屠枋ツ冈骸分心贻p貌美的吉卜賽女郎在危急時刻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給他救命之水。奇丑無比的敲鐘人卡西莫多之后屢救吉卜賽女郎,為她報仇雪恨。你能說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與?!分懈F困交加的圣地亞哥終日與海為伴,與比船還大的槍魚奮戰(zhàn)兩晝夜,并擊退啦鯊魚無數次的攻擊,雖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們能說他不是美的代表嗎?還有《弱種子也要發(fā)芽》里的老農,得知我的孩子聽力受損,看到他把弱種子拋棄很難過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淚水,以既夸張又慈愛的姿勢,抓起了那些癟種子,讓它們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鮮、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農在震撼人心的感動中能說不美嗎?
什么是美?如何學好美學?我們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美學,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難道一定要學好美學,才算懂美?朱光潛先生書中舉例的杜甫詩句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確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達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質的美了。文學美,建筑美,都可歸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羅丹的話已經為我們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確方向。
看完朱光潛的《談美》,感覺好像聽到了蘇格拉底的談話,翻看了塞涅卡的書信,閱讀了蒙田的隨筆,一些眾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來闡明自己的理論。深入淺出,微言大義。一滴水雖小,卻能從中看見七彩的陽光;一片枯葉的飄落雖不起眼,卻能預示著秋的來臨;眼睛在整個身體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細觀察它,卻能洞悉人心;脈搏的跳動經常讓人意識不到,但醫(yī)生認真感受它,則可以了解你的身體狀況。理論希望為我們揭示事物的本質,它是抽象的,但它卻來源于無數的具體現(xiàn)象。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太多了,心中的誤解也太多了,而這本書,正是一位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義的書,書里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罢妗钡念I域有邏輯學來研究,“善”的領域有倫理學來研究,“感性”的領域則有美學來研究。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美是怎樣的?一連串的問題等待著美學去回答。開卷有益,作善至祥。讀完《談美》,確實對美學有了一點體味。
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
記得好像是2000年,國際大專辯論會上有這樣一個辯題: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當時場上雙方唇槍舌劍,說得天花亂墜,把我弄得一頭霧水。說它是客觀存在,有些大家看起來很難看人的,在藝術家那里也許就是美人,這顯然是人主觀意愿的作用;說它是主觀感受,倒也不完全是,畢竟美是有一定標準的,不是純主觀的。
世界,遠遠不止于地球這顆行星,遠遠不止于我們整個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邏輯性地從人身體的現(xiàn)在條件出發(fā)向外伸展。它從我們的位置、時間和方式出發(fā)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間、時間和邏輯方向上。世界太大了,無限的大,我們則太渺校還是禪者說的好: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讀完最后一節(jié),心里覺得很震撼?!叭松乃囆g化”,可以說是朱光潛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這是一個十分詩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是不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yǎng)?!比魏卫碚摵蛯W說,都來源于對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卻又經常給人感覺遠離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點、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聽他們的政治理想。四人說完后,孔子最終贊賞曾點的意思。曾點希望自己能夠陶醉在禮樂教化所帶來的社會和-諧、人民安樂的景象之中,使禮樂教化真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里。朱光潛似乎也有同樣的意思,美是藝術的,它就在生活中。我們藝術的生活,讓美滲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藝術,即是美。這是何等美麗的境界埃
看完這一節(jié),又想起叔本華的一段話:“事實上當我們正在進行某項偉大事業(yè)或創(chuàng)造某件不朽作品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我們每日辛勤勞作,考慮的只是達到眼前的目標,完成當下的計劃。然而,只有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個聯(lián)系著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能展現(xiàn)其真實面貌。我們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仿佛是某種幸福的靈感引導著我們在千百條趨向毀滅的道路中,選擇那唯一真實的途徑?!比兆颖举|上都是一樣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關鍵在于你怎樣去看它。人生也是如此,你覺得它是一本日歷,每天撕掉一頁就少一頁,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干枯的。你覺得它是一本日記,每天記錄一些故事就會使你的生命豐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積極的、情趣豐富的。在這個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轟轟烈烈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不過都是些平凡人,但我們要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我們是平凡人,但我們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中國的民樂其實很美,寧靜、淳樸且毫無功利性,但是我們的心太浮躁了,聽不下去這些“土氣”的東西。但是,在傷心的時候偶然聽到《二泉映月》,在高興的時候湊巧聽到《金蛇狂午》,也會怦然心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聞得到,因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fā)現(xiàn)夜來香、桂花、七里香,連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里的綠地越來越多了,每天從旁邊經過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其實只要稍作停留,會發(fā)現(xiàn)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間蹦蹦跳跳的喜鵲和麻雀也很可愛。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的心靈。還是那句話:“慢慢走,欣賞??!”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tài)度,對美感態(tài)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fā)。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tài)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tài)度求的是善,科學態(tài)度求的是真,美感態(tài)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里來,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系,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chuàng)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chuàng)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系,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于激發(fā)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凈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fā)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xiàn)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贊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傊?,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1000字:
因為做糖果街,我一直在深入思考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介于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通過玩而獲得,又不止于玩。我們把這種新生活方式定義為“玩美生活”。玩是起點,美是結果。于是,我想起看這本《談美》的書。以下是我喜歡的書中的句子以及我的感受。
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
創(chuàng)業(yè)要賺錢,但創(chuàng)業(yè)不只是為了賺錢。我越創(chuàng)業(yè)越感覺到,每天想著怎么賺錢,能賺小錢;但如果想賺大錢,應該要往后退,深入思考這個行業(yè)、市場;去找到公司運作、企業(yè)經營的規(guī)律。越往后退,我越感受到“使命、愿景”的力量,它不能直接幫助你賺錢,但卻像一個燈塔,給你精神力量,在關鍵時候做出決策。
2、偉大的事業(yè)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一本談美學的書,但開篇說的是“出世”、“事業(yè)”。這恰好體現(xiàn)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要得到美,不能靠只是腦袋里的意象,要首先有物質的存在。而“玩”就是其中一種物質。所以,“玩”是得到“美”的其中一種路徑。
3、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tài)度的最大特點。
“玩”是一把鑰匙,幫你打開了通向“美”的大門。開門后,要鑰匙扔掉,專注于門后面的風景。
4、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
一顆松樹,木匠看到,會想怎么把松樹做成好的家具;園丁看到,會想這棵樹是什么樹種,該如何培植;而藝術家看到,想不到它的實用價值,也不知道它為何能長成這樣,只是覺得“美”,因為“美”而欣賞。
5、“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義。
朱光潛先生所說的“活動”是廣義的,而糖果街的活動是狹義的。但美好的生命在于活動,這個結果,卻是一致的。
6、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一面。
“美”,現(xiàn)在成為我對糖果街活動所創(chuàng)造價值的最高標準。雖然,什么是美、怎么得到美,仍然不清晰,但這個目標的確定,讓我很興奮。就像共產主義之于共產黨人,有了一個畢生的、最高的追求。
7、美的事物和實際人生之間維持一種適當的距離。
活動與生活有關,但又應該和生活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所以,我們需要離開熟悉的家、熟悉的城市,甚至熟悉的朋友。
8、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
美感比快感高級。
9、美感的態(tài)度不帶意志,所以不帶占有欲。
財富、權利、地位,總量是固定的,不能分享,越分享自己就越少。而“美”是可以分享的,越分享越多。
10、藝術是情趣的表現(xiàn),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
人,要活得有趣
11、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
一旦“知道”,你就能“得到”美,所以說,玩美生活,就在當下。
12、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xiàn)。
玩美,也是完美的一種表現(xiàn)。
13、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藝術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
要源頭有活水,就是要一直玩下去。
14、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
請,保持好奇心。大人一長大,就丟了好奇心。
15、情趣越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參加不同主題的糖果街活動,就是探索不同情趣的過程。
16、“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于許多事物能否欣賞。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其中只讀過朱先生的《談美》和《文藝心理學》,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以下羅列每一章節(jié)的精彩之處,略賦個人拙思主觀之感,引以對朱先生之《談美》的敬意。
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驗的道理,即:美感經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lián)想
我姑且如此解釋朱先生的這段文章。聯(lián)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tài)的東西。美感經驗可以使人產生對事物的聯(lián)想,而單純的聯(lián)想不能算做美感經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lián)想會帶著思考,這種思考會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無法直接單純的欣賞一件事物本身,而會產生浮想聯(lián)翩的心理活動,所以美感經驗同聯(lián)想是有不同含義的兩種概念,不能混淆。
《談美》一書是在朱光潛先生在82歲的心血之作,他既是對自己漫長的美學生涯的一次歸納總結,又是與青年一代最親近的交流。他不單單是將幾點星光散在了悠悠的過去,更是將一盞盞明燈微光指向了我們遙遠的未來。
在這第七封信中,朱光潛先生在總結了美感的定義后,提出了“簡單”的問題:“什么是美?”
美是什么?這個答案仿佛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它本身就是美的,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的。朱光潛先生不這么認為,單純的由事物本身決定美丑,不會有統(tǒng)一的標準。羊羔雖美,眾口難調。每一個人看到的高矮胖瘦在別人眼中不可能完全相同,朱光潛先生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讓美本在物之說站不住了腳。若用人心去定義美,仿佛又恰到好處。但是朱光潛先生卻仍能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舉出一個個例子擊碎錯誤的觀點。唯心的說法仿佛又陷入了沖突。
你的心認為《孔雀東南飛》美,可能由于他愛與孝兩種理想的沖突;托爾斯泰的心又認為,美與道德和宗教的教訓掛鉤……成千上萬種說法,根本找不到唯一的答案,唯心的說法,也不攻自破了。
當你心中對美的定義徹底失去方向時,朱光潛先生又在你思想的空缺處注入一杯清茶,緩緩流入。他給予了美的定義: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兩者結合的產物,缺一不可。
美既不是物體本身與生俱來的,也不是由你的內心完全賦予的。當物體具有創(chuàng)造成美的可能時,他就具備了被發(fā)現(xiàn)成美的可能。當一個人性分和情趣達到時,他就具備了發(fā)現(xiàn)具有創(chuàng)造成美可能性的物體。
朱光潛先生接著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娓娓道來他心中物我間的關系。
在“8線”實驗中,用最直觀現(xiàn)象的方式總結出了兩點結論:
1、最簡單的事物也具備創(chuàng)造出美的可能性,即使是6道黑色的線。
2、心靈會將混亂的事物綜合成整體,并對下一步進行“預料”。
第一點很好理解,既然最簡單的事物都具備成為美的可能,那么所有物體基本都具備這個能力,只是人的性分和情趣能否到達罷了。
第二點看著晦澀難懂,但結合實驗卻很好理解??催^前面6道整齊排列有“規(guī)律”的線,又看到雜亂無章的線,和自己的“預想”產生了偏差,便成了“不美”。
起初,我認為這種預想脫離了藝術,脫離了美感,因為美感是不加思索的,是形象的直覺,這算不得“美”。
孟實先生總能在我最困惑的時候,雪中送炭般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替我解答疑惑。簡單的例子:“深夜下樓,無意料下一格都是臺階,突然到了平地,便是出乎意料?!边@種“預想”是不加思索的,沒有經過大腦的修飾,只是思維的慣性,并不會妨礙到美,更沒有脫離原本的藝術,這就是“規(guī)律和節(jié)奏”。由淺入深,美和自然的聯(lián)系便在孟實先生的引導下呼之欲出了。
自然永遠不可能自己變成美。它需要通過人心的藝術化。單有自然萬物,沒有人的思想和靈魂的浸潤,沒有人心的藝術化,它就稱不得藝術,成不了美。
孟實先生舉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最好例子。真的是情人完美無瑕,國色天香堪比四大美女嗎?先不否認確實有如此美麗的人,光論普遍大眾,這不現(xiàn)實。熱戀的人都給自己的情人給予了自己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情人變成了一個理想化的變形,如同人與自然,情人就如同被理想化藝術化的自然。
被藝術化的自然就是自然與心靈的結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這自然之中不存在什么美,但是卻充滿有創(chuàng)造美能力的事物。等著我們用心靈與自然去創(chuàng)造的美有很多,你,愿意用心去與自然創(chuàng)造美嗎?
相關推薦
你最近在尋找作品的讀后感范文么?作者筆下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在寫讀后感時,一定不要原模原樣地照搬別人的模板,以下內容是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準備《經典常談讀后感朱自清》,歡迎您閱讀本網頁的內容!...
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花時間整理了語文雜談朱自清讀后感,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寫出“真材實料”,每讀一本書我們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所思所想,每讀一本書我們會有自己的體會。此時不妨寫一篇讀后感,用來分享內心的感想。...
下面欄目小編為您呈送了“朱自清《經典常談》讀后感”主題的相關內容。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讀完作者寫的經典常談能吸取源源不斷的知識。這時候可以將自己曇花一現(xiàn)的感悟寫成讀后感了。希望您閱讀后有所收獲!...
優(yōu)秀的書籍總是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經典常談一書給讀者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要想使讀后感具有真切,感染力就必須要聯(lián)合實際,哪里能夠找到經典常談的讀后感范文呢?我們?yōu)榇蠹页噬鲜占驼淼慕浀涑U勚熳郧遄x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頁,以方便閱讀!...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