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電影觀后感。
作品名觀后感怎么寫才好呢?不僅讀書可以豐富人的閱歷,看電影也同樣可以,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向我們展現了全新的世界。觀后感就是將感悟記錄下來方便我們更好的領會,寫自己的觀后感,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內心所想,編輯為您梳理了“失孤電影觀后感”的一些關鍵點和信息,請將此頁面添加到您的瀏覽器收藏夾以便隨時閱讀!
如果非要用類型片的標準來定義,那《失孤》必然是一部公路電影。
《失孤》以打拐這一社會熱點話題為故事主線,講訴了一位父親長達十四年的尋子故事。除了熱點社會話題本身與影片所傳達的親情的主題,該片處處展現出公路電影明晰的特質,無論是外在或是內核,都能看到導演彭三源對公路電影的探索與嘗試,看似平淡無奇,實則井然有序,這里就淺談一下《失孤》中所表現的公路電影的`經典主題元素。
一、尋找
公路電影很重要主題之一就是尋找,主人公因為尋找而上路,他們尋找的可能是精神上的自由,可能是物質上的財富,也有可能是其他重要的東西。無論如何,尋找,是公路片中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動力之一。在本片中,雷澤寬和曾帥尋找的則是闊別已久的至親。雷澤寬不遠萬里踏上尋子的道路,雖然他很清楚,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到自己的孩子如同大海撈針,可是正如他自己所說,唯有不斷的尋找,他才覺得對得起被拐的兒子。如同硬幣的正反面,雷澤寬尋找的是被拐的兒子,而曾經被拐的曾帥,尋找的則是失散多年的父母,兩個同樣在尋找的人,自然在路途中產生了一種天然的默契,甚至也因為彼此對錯失的親情渴望,一種神似父子的感覺自然而然的融入在了兩人的相處中,雷澤寬找到了對兒子的關懷與呵護的感覺,而曾帥也體會到了久違的父愛。其中兩人在澡堂共浴的片段,讓我想到了韓國電影《兒子》,同樣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同樣一段特別的父子情,此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足以表達出飽滿的情緒。當雷澤寬看到曾帥與親人重聚,他老淚縱橫,在他眼里不僅是看到了自己找到孩子的希望,也仿佛是一個父親在注視著自己的兒子,眼中充滿愛意。
二、成長
成長不光是公路電影這一特定的類型片,可以說是整個電影藝術永恒的主題之一。成長即是改變,唯有改變才是永恒。在本片中,雷澤寬的成長是顯而易見的,一開始,尋找自己的兒子是他出發(fā)的唯一目的,在路途中,一路得到好心人的各種幫助,讓他倍感溫暖,當他看到了其他被拐孩子的家庭的尋親信息,無私的擔負起了幫忙尋親的重任,當他提供了一條重要信息讓曾帥成功找到自己家人的時候,他的喜悅不亞于找到了自己的親身骨肉,雷澤寬的成長是從為己到為人。另一方面的成長,則體現在片尾雷澤寬偶遇僧人的片段, 當他將自己心中的疑惑告知僧人時,僧人用緣來緣、緣起緣滅作為解答,雷澤寬明白了繼續(xù)尋找的意義,哪怕前路漫漫,哪怕千山阻隔,雷澤寬都更加坦然與從容了。對于曾帥,同樣也有成長。他對雷澤寬說,小的時候,我害怕自己死了,沒機會見到親生父母,而現在我長大了,害怕他們死了,對于尋親這件事,曾帥期待中卻充滿了疑惑,直到他遇到了雷澤寬這樣一位堅定信念尋找孩子的父親,在與雷澤寬的相處中,曾帥也更深切的理解了被拐孩子父母的心情。當鐵索橋消失,竹林沒了,媽媽的麻花辮也剪斷了,曾帥還是鼓起了勇氣回歸到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庭之中,他終于可以與那個曾經的自己告別,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三、在路上
在路上可謂是公路片最直接的詮釋,故事的結尾往往如同我們的人生,一直在路上。在《后會無期》中,馬浩漢依舊在路上,尋找著屬于自己的人生答案,而在《失孤》中,雷澤寬也仍然在路上。這條路也許沒有盡頭,可能窮盡一生,而其中又不知要經過多少風雨,多少考驗,然而就如片尾那廣袤而美麗的田園景色,只要心中懷揣著希望,這一路將會鮮花遍野生機盎然。對于雷澤寬這樣萬里尋親的父母來說,在路上,是一種不放棄不拋棄的態(tài)度,是始終懷著堅定的信念一路前行,有的家庭幸運如《親愛的》中的田文軍,而更多的家庭仍然在尋找至親骨肉的漫漫路上,而打拐這件事,則更是需要大家不斷堅持,永不停歇。
導演彭三源用公路電影的框架講訴了《失孤》這樣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故事,雖然其中仍然存在表達不到位、剪輯混亂等諸多問題,但是立意明確,主題先行的《失孤》在當下無腦橫行的國產電影市場實屬難能可貴,也讓觀眾不僅期待更多有深度的國產電影作品。
有了《親愛的》的前車之鑒,看《失孤》時我也帶了些許拭紙,以備情感涌瀉擦去眼淚,但事實證明,拭紙是多余的,因為相比于《親愛的》,《失孤》并沒有大段大段能激發(fā)人眼淚奔瀉的橋段,取而代之的則是自然流露的父子親情,失孤悲情。雖看似小橋流水,卻能在心里掀起波瀾,讓我于內心深處慟哭、默泣、控訴、悲憫,卻又適可而止,隨即就跟著劉德華的滾滾車輪,再次踏上尋子之路。雖然總是在絕望中前行,但絕望卻一次次被前進的腳步、堅持的信念碾碎,溫暖旋即涌盡心頭,黑暗中的些許微光讓我也情不自禁地又復與劉德華一起,扎進“失孤”路。
近年來,“打拐、尋子”漸成社會熱點,全民關注的同時網友也自發(fā)加入到這一社會公益事業(yè)中。隨著《親愛的》熱映、大賣,普通觀眾關注、參與“打拐、尋子”熱情更高?!妒Ч隆反藭r此刻應景而生,在全景復現失子家庭、尋子父母掙扎于絕望、希望之間的同時,還劍走偏鋒地從被拐孩子,買賣被拐孩子家庭的角度,深掘了這一社會陋象。同時對全民打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社會正能亦有機穿插,從而讓整部影片不那么黑暗、殘酷。即使有黑暗,卻也透著屢屢微光;雖然很殘酷,但也能讓人感受到汩汩溫暖,而這恰恰成了我篤愛《失孤》的最大動因,也是《失孤》最有別于《親愛的》的最顯現的地方。
《失孤》讓人情感生發(fā)共鳴,心里產現共振的除了其敏感且容易催淚的內容、主題外,更離不開天王劉德華的顛覆性出演??梢哉f,這是劉德華出演的“最臟”的一部影片。破衣敗絮,蓬頭垢面;時而露宿街頭,時而與垃圾為伍;眼神呆滯,情表僵硬;瞬即而來的絕望,片刻傾盡的希望......劉天王將“失孤”15年,尋子15載的失子父親雷澤寬拿捏得讓人痛徹心髓,如利錐剜肉,鋒刃蝕骨。但雷澤寬還在堅持,在努力,在繼續(xù),因此,痛過之后又會讓人生出些許微微的暖意,畢竟,希望還在......有人說顏值爆表的劉德華不適合這個角色,但我認為,初為人父的劉德華在體驗了做父親的甜蜜與快樂之后,更有感覺傳神遞送出雷澤寬的心緒來。
只有有過做爸爸的經歷,才能將失子之痛,得子之興,往復穿梭于失望、絕望中的失孤父親這個角色詮釋的聲色動人,甘苦奪魂。劉德華做到了,他幾近干涸的淚眼,幾乎麻木的情態(tài),他因點點希望而不時揚起的瘋狂,因汩汩絕望而頓抑于內心留現于面表的糾結、掙扎、委屈、憤懣等等等等,都全然浸透出一個失子15年尋子15載的父親的真實心境?!妒Ч隆穼⒌氯A的挑戰(zhàn)不僅囿限于外表妝容的大膽顛覆,更呈現于臻熟演技的極致發(fā)揮。劉德華憑《失孤》雷澤寬拿獎拿到手軟,應該不是問題。
《失孤》還極盡刻畫了一位被拐賣十數載后,經過幾番掙扎與艱辛,終于找到親生父母的被拐孩子的角色——曾帥。雖與雷澤寬不是父子,卻在一起尋子、尋母的過程中建立起感情,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絲絲感動亦油然而生?!队H愛的》單單講述了失子父母的艱難尋子過程,《失孤》不僅如此,還聚焦了被拐孩子的多舛命運,因此,更符合當下打拐、尋子(父、母)的主題。
曾帥角色的設置既是為了體現社會現實存在的需求(最早被拐賣的那批孩子已長大成人,他們也都開啟了自己的尋父尋母旅程),也升揚了影片的調性,令影片色彩不再那么灰暗、陰靡、郁結。片中的笑點大多都是在曾帥與雷澤寬的互動中產生的,雷澤寬的內心世界也更多是通過與曾帥的邂逅、交流、溝通而呈現出來的,曾帥的存在讓雷澤寬的“失孤”之旅不再如此悲戚戚,殤兮兮,也讓雷澤寬有了繼續(xù)找下去的理由與勇氣。正是有了這對不是父子卻勝似父子的真情再現,影片才擁有了豐腴的溫暖與感動。而這不僅弱化了失孤父母與人販子的對立、矛盾,更強化了影片的主體與宗旨,從而更好地釋放出了化悲痛為力量,化絕望為希望的原動力。
《失孤》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它并沒有簡單地就“失孤”論“失孤”。片中,雷澤寬曾問法師“為什么是我丟了孩子?”“(已經找了15年)還要繼續(xù)找嗎?”“還能找到嗎?”等一些列頗具哲學意味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無解的,也不可能有具體答案,但從雷澤寬的實際行動不難看出,只要堅持、努力,絕望就會少一點,希望就會多一些。失孤家庭在"尋子、尋父尋母"道路上歷經坎坷,絕望中伴生著希望,但他們始終不放棄......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不該)這樣?!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fā)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于泛濫的感情催淚,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華。尤其是結尾處,雷澤寬的摩托車在綠色的大地上行使,繼續(xù)他的尋子之旅,充滿了對于生命殘缺的不妥協(xié),使得該劇進入到了宗教和哲學的境界。
作為一部描寫拐賣er童題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作為被拐兒童父親的雷澤寬和被拐兒童的曾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為了自己的救贖,來騎著摩托車不停地行走、詢問、探訪、歷經磨難,苦苦尋找兒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帥,則因為特殊情況,沒有身份證,所以必須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會人身份的建構。在同行中,他們漸漸產生了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依戀。最后,曾帥找到了自己親生父母,而雷澤寬繼續(xù)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中國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這個維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同時,從影片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er童尤其是男嬰有著很大的市場。
作為一名曾經的準文藝青年,我這人心思向來比較細膩,當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關,所以我看這部影片時會結合自己的心情做過度解讀。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其實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偶然往往會注定自己的人生軌跡。在有的人看來很平常的幸福,對于另一個人而言則是奢望。但是,這也許就是真實的人生吧?就像雷澤寬的堅持,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來總是在追尋一個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夢”,30幾歲的人了,對于很多事,還是有點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也許有點傻氣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澤寬一樣,找到了親生兒子又如何?15年的時光沒有了,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長的樂趣??墒?,如果就此放棄,他也不會甘心。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15年來伴著希望的尋找,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這15年,他不會那么積極地幫著曾帥尋找父母。
其實,學問、愛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我承認,看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達不清,姑且寫下留存。
可憐天下父母心。挺喜歡這樣的題材的電影的,像《親愛的》,很現實,也很有公益作用。
我們很難去理解那些父母的心情,不知道他們度過了多少個不眠的夜晚,看到別人的孩子幸福地生活著的時候心里是一種什么滋味,只是覺得他們好可憐,很憎恨那些人販子。有時候真的感覺人類變的很可怕,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出這樣泯滅良心的事情,到底是有多沒有人性?
平時在網上,走在街上的時候,也會看到一些類似這樣的尋人啟事,很多時候都是看看就忘了,網上的消息也很少會去轉發(fā),確實,看得多了也變得麻木,覺得即使轉發(fā)了,成功把人找回的機會也是非常渺茫,有太多消極的因素在影響著我們,是的,我們的善良也在這些多見不怪的消息中漸漸地消失。
回歸電影,所以我覺得這些題材的電影是很好的,它喚醒我們沉睡中的良知,如果真的每個人都認真面對了并且參與了,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會大大提高的,至少,這兩部電影對我的震撼和影響還是很大的,以后再看到這樣的消息,我一定會順手轉發(fā)一下,留心觀察一下。
希望那些父母堅持住,相信孩子一定會找回來的,千萬不能像電影中那個被拐走的女孩周天意的母親那樣輕易放棄,放棄了尋找,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那樣,即便最后孩子找回來了,卻已經是個孤兒。
想起了《親愛的》里面那句話: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希望如此。
當打拐從近年來逐步成為社會熱詞時,很多人才開始關注這一社會問題。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矛盾凸顯的就是當下人們的性格命運。如果是說藝術來自于生活,那么生活就為藝術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素材的鮮活。失孤:失了,才孤獨。孤獨有兩方,一方是被拐賣的孩子,一方則是丟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覺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離”,這是一個很不幸的事,電影運用光影,向人們傳達了這一社會問題,無非是想喚起人們對這一社會問題的關注。且不論這部電影如何,就以他當初的出發(fā)點,也是善意的一種人世間反射。這是一部左岸的悲傷,這是一部人性的反思,這是一部父愛的無悔,這是一部親情的演譯!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父親十五年尋子的艱辛歷程,一張地圖,一個背包,一輛摩托車,一件大衣,走遍了十幾個城市,途中的滄桑,旅途中的故事,旅途中的堅持,是那么的觸動心靈。這位十五年尋子的農民父親,痛苦而冷靜、倔強又善良。他有一個隨身攜帶寸步不離的斜背袋,他的背包里全是兒子及其他小孩的尋人啟事、身份證明文件及少許零錢,已是他擁有的全部,雷澤寬他是一位執(zhí)著的父親。在我國的社會環(huán)境中,父子是一種特殊關系的存在,會高于眾生、高于世界,甚至高于自己,變成一種超脫自然的愛,可以具象出一個“孝”字,拆分開來便是老與子。這部影片概論來說就是八個字:失孤、尋孤,遇孤,成孤。開頭影片那張可愛的嬰兒照片拉開了失孤的序幕,接著雷澤寬凄苦尋孤的十五年風雨路,途中幫助四歲被
拐的曾帥尋找到父母,縱使尋孤的路上仍然充滿著未知性,充滿著不可預見性!可是正如那高僧所說: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尋他,緣起;你不尋他,緣滅。所以為了緣起,雷澤寬依舊踏上了尋孤的路程,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責任還有承諾,這是愛的偉大!
這部影片揭露了左岸的悲傷,揭露了社會殘酷的一面,這個社會又有誰能為被拐兒童買單。被拐兒童被稱為“黑人”,因為他們是見不得光的,他們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是不合法的存在,這又是誰的過錯,誰又該為此買單呢?這是一種社會的悲哀。
自計劃生育以來,許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若孩子丟了,對家庭和孩子雙重來說,就是失去和孤獨;我國刑法規(guī)定,凡收買被拐賣兒童的要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但在現實的司法實踐中,“打拐”的重點是人販子,處罰也比較嚴厲,但對收買者則處罰較輕,大多不追究刑事責任,甚至不予處罰,這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不法交易現象的長期存在。因此,打擊拐賣兒童犯罪根本在于切斷買方市場,只有司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啟動追究買方的刑事責任,才可以有效遏制被拐賣兒童的買方市場,從而在根本上消除這一犯罪市場。
對于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失孤》這種能夠在電影中賦予一些電影之外的東西的電影,比如去探討為何在近二十年中國會這么密集地發(fā)生“拐賣人口”的現象,深層原因在何處,官方立法機構是否有對此作出應有的反應,又或者在前兩層都沒辦完成的情況下,當下浮躁的中國需要做點什么?也許這才是這類電影應該承載的目的和意義。
與以往的角色不同,這次華仔飾演的是一位尋子20xx年的父親,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見華仔這樣邋遢的形象出現在熒幕上,泛白的胡茬,襤褸的衣衫,飽經風霜的臉,一臺破舊的老式摩托車,組成了雷澤寬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故事敘述的平淡,沒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幾個情節(jié)還是讓我熱淚盈眶,不知從哪里來的感動充盈了整個心底。
雷澤寬要去泉州,卻走錯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車后面插的尋子的海報后主動給他指了路。當他走到泥濘的小路上翻開警察給他指路用過的地圖時,從里面掉出了兩百塊錢,他撿起來,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記錄本上歪歪扭扭寫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塊,然后合上,裝進包里,繼續(xù)前行。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善意和溫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陽一樣把這溫暖傳遞出去,我不知道我還可以再做些什么。
雷澤寬在尋子的途中遇見了同樣失去家人的小伙子曾帥,他們相互鼓勵,相互陪伴,發(fā)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誼。中途他們有爭執(zhí),曾帥也一度想放棄,是雷澤寬鼓勵著他,在機緣巧合下幫助曾帥找到了家人。曾帥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群里,目送著曾帥走過那座橋,走進親人和村里鄉(xiāng)親包裹里,當他們終于擁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終于忍不住淚流滿面。雖然他的孩子沒有找到,可是他幫別人完成了心愿,他打心底里為曾帥高興,那是為幸福流的淚。我還記得影片里他說,那么多丟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還在找,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離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會放棄,因為只要在路上就會有希望。
影片的最后,畫面定格在雷澤寬重新騎著摩托車踏上漫漫尋子路。
這是一部看了讓人覺得心酸的電影,卻又和去年的《親愛的》一樣,表達出大家對丟孩子這個問題越來越關注,希望那些丟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愿天下無拐。
其實,看影片之前還跟家里鬧了些別扭,可是影片結束后立馬就釋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愛你的人,血濃于水的親情,剪不斷,也割不斷。
能擁抱就不要爭吵,珍惜身邊人。
看完電影《失孤》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情緒萬千,不知從何而言。電影充滿正能量,感人至深。音樂、圖畫,拍攝都非常唯美。尤其是最后佛家的師父關于本部影片的`幾句禪語,更是將影片中的情感進行了解讀,起到了提升和畫龍點睛的作用。于我,感悟最深的有三點:
1、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人心向善,多做一些善事,力所能及幫助別人??磳ぷ勇分?,尋子父親幫助別人尋子,而自己也被修車的年輕人幫助,被高速警察幫助,這些都是使我們感動不已的地方。
2、成為一名志愿者。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多幫助別人。舉手之勞就會溫暖一個人心,就會幫助別人對社會充滿希望。影片中,那個新潮姑娘的舉動,讓毛雪松找到了自己的家。
3、關于禪語。多做善事,累積因果。緣起緣滅,緣聚緣散??撮_、放下、自由!
最后感謝好喝的“埃寶”礦泉水贊助商,更希望品聚書吧、百麗宮、華誼片方能多組織這樣的活動,讓愛、向善、正能量充滿社會,讓我們每一個人心有所屬,有所愛,有所希望!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fā)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于泛濫的感情催淚,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華。尤其是結尾處,雷澤寬的摩托車在綠色的大地上行使,繼續(xù)他的尋子之旅,充滿了對于生命殘缺的不妥協(xié),使得該劇進入到了宗教和哲學的境界。
作為一部描寫拐賣er童題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作為被拐兒童父親的雷澤寬和被拐兒童的曾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為了自己的救贖,15年來騎著摩托車不停地行走、詢問、探訪、歷經磨難,苦苦尋找兒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帥,則因為特殊情況,沒有身份證,所以必須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會人身份的建構。在同行中,他們漸漸產生了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依戀。最后,曾帥找到了自己親生父母,而雷澤寬繼續(xù)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中國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這個維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同時,從影片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er童尤其是男嬰有著很大的市場。
作為一名曾經的準文藝青年,我這人心思向來比較細膩,當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關,所以我看這部影片時會結合自己的.心情做過度解讀。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其實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偶然往往會注定自己的人生軌跡。在有的人看來很平常的幸福,對于另一個人而言則是奢望。但是,這也許就是真實的人生吧?就像雷澤寬的堅持,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來總是在追尋一個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夢”,30幾歲的人了,對于很多事,還是有點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也許有點傻氣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澤寬一樣,找到了親生兒子又如何?15年的時光沒有了,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長的樂趣??墒牵绻痛朔艞?,他也不會甘心。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15年來伴著希望的尋找,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這15年,他不會那么積極地幫著曾帥尋找父母。
其實,學問、愛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當然,影片最后雷澤寬的頓悟來自佛家的“緣”說。但是,我還是覺得應對人生苦難的態(tài)度更符合我的偏好。甘心領受苦難和殘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認,看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達不清,姑且寫下留存。
在中國的社會關系環(huán)境中,父子是一種特殊關系的存在,會高于眾生、高于世界,甚至高于自己,變成一種超脫自然的愛,可以具象出一個“孝”字,拆分開來便是老與子。電影《失孤》便是將這種關系演繹到極致,講述了一老、一子的故事。這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以尋子為主線,以父愛動人心的溫情公路片。由已為人父的劉德華,人氣小生井柏然主演,梁家輝、吳君如助陣,相信隨著3月20日上映時間的臨近,應該會為時下烏煙瘴氣的電影市場亂象,帶來一縷清風。
這部影片的故事并不復雜,八個字便可概括:失孤-尋孤-遇孤-成孤。影片開篇,便是一張嬰兒的照片,清澈純真的眼神與將要上演的世間丑惡形成鮮明的反差。之后,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一副民工打扮出場,明明可以靠臉生存的他,就是這樣任性到偏偏要靠才華。接下來的5分鐘,他沒有一句臺詞,只通過眼神的變化、肢體語言的表現,來展示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選擇這樣的開頭表述,讓處于喧囂世界的觀眾很快靜下心來,來看“失孤”的劉天王如何踏上“尋孤”旅程。
《失孤》并沒有夸大這個人物的苦情,而是通過一張地圖、一輛臨近報廢的摩托、衣衫襤褸包裹下那黝黑干裂的皮膚,來讓觀眾理解他這20__年里,為尋子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后來,井柏然飾演的孤兒曾帥闖入了他的生活,影片進入“遇孤”的情節(jié)。故事發(fā)展到這里,其實曾帥已不是一個孤兒,因為他知道自己太多身世,相反雷澤寬成了孤兒。曾帥尋找父母的過程并沒有很曲折,他的出現更像是為雷澤寬編織了一場夢,哪怕沒有血緣關系,但這對老與子的關系,已經達到的“愛”的層次,也成為影片中最精華的部分。
曾帥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庭。雷澤寬開始夢醒,發(fā)現原來自己才是真正的孤兒,他踏遍祖國各地,表面是尋子,其實更是像一個游魂在跟著一盞明燈在踱步,用尋子的行為來麻痹自己冰冷的內心。于是,《紅樓夢》一樣的結尾來了。影片中段,有雷澤寬燒香拜佛的情節(jié),這樣的伏筆也預示了結局最終是來佛理來化解。執(zhí)拗,稱為癡,與其找不到,不如放下,所謂緣起、緣滅,緣聚、緣散。這樣的編排,又將影片上升到一種哲學與禪意的高度,令人回味。
影片中還有一位尋找兒子的母親作為輔線,她在自己兒子獲救的同時,并沒有耐心得等來那一刻,最后絕望得選擇了跳水自殺,同類型影片《親愛的》也運用了相同的表現手法。這個橋段并不是獨立的存在,其實是雷澤寬的另一面人性的體現,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是,母女團聚可能就在后天,但大多數人往往絕望得死在了明天。此外,影片運用大量自然風景,甚至讓人有點看“請您欣賞”的即視感,但這種鏡頭與主題綠色彩的運用,恰恰是導演的用心之處,因為綠色恰恰代表著生命、生機和希望,并時刻向觀眾傳遞著這種力量,足見這部電影并非打著明星的旗號消費苦情,而是一部真正的誠意之作,催淚大片,值得一看。
在看失孤之前是準備了紙巾的,但是其實整個故事中,并沒有太多故意煽情的細節(jié),在很多細節(jié)的地方其實看過的人感覺都是一樣的,眼淚含在眼眶,但是卻沒有掉下來,因為下一個鏡頭總會變得溫暖或者搞笑,這與之前井寶在采訪中說的是一樣的,導演告訴他你不能哭,要忍著。事實的確也做到了,失孤和其他公益片不一樣的是,他沒有一昧的煽情和博取觀眾的眼淚,在觀影過程中,時而能聽到大家的笑聲。
電影的線路其實也很明確,周天意是一條線,她是被拐賣的孩子,通過大家的幫助她被找回來了,但是可惜的是,她的母親卻沒有等到那一刻就崩潰了。這其實也是在向大家傳遞一個信息,如果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那些被拐賣的孩子,他們回家指日可待,同時,我們也需要給予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更多的心理上的幫助,這樣周天意的媽媽也不會走向絕望。
第二條線是華仔飾演的雷澤寬的尋子之路,這是電影的主線,他尋子15年,一直在路上,面臨挫折和阻攔卻從不放棄,走過中國許多城市,因為他想讓他的孩子知道他一直在找他。電影在江邊的那一幕兩個人對話,其實也代表著雷澤寬內心的糾結,找,也許沒有結果,不找,但是那是他自己的孩子,怎么可以放棄自己的親生孩子。這是故事中的失。
面對他們的爭吵,雷澤寬心里其實也有了自己的答案,所以他選擇了繼續(xù)前行,途中被大貨車撞傷,帶到了由井柏然飾演的修車小伙曾帥那里,這是電影的第三條線,這條線與雷澤寬的這條線是相互依存的,修車小伙曾帥其實是孤兒,他知道自己是孤兒,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記憶中那些場景,鐵索橋、竹林、媽媽的長辮子,曾帥便是孤。
當遇到雷澤寬的時候,所以他有了一種親切感,說修車不收錢,但是雷澤寬卻堅持記在賬本上,雷澤寬雖然貧窮,但是他卻一直心存善念,自己在尋子的時候,也在幫助其他尋找孩子的人。后來,曾帥對雷澤寬大聲說,我也是被拐的孩子,雷澤寬動容了,因為其實他們很相似。后來他們便一起踏上了尋親之路,印象深刻的場景之一,曾帥對雷澤寬說,你可以滿世界的喊,我不可以喊。因為雷澤寬失去了孩子,曾帥卻是被拐賣的孩子,他有養(yǎng)父母。在四川街頭的那一幕,他們將害怕失去對方的那種感覺展現的淋漓盡致,先是雷澤寬害怕與曾帥與自己走丟,后又是曾帥怪雷澤寬不跟緊自己,本來在這個時候應該有煽情的對話,但是導演卻將煽情轉換為逗樂,他們的對話讓觀眾都笑了。鐵索橋上老雷和曾帥爭吵了,曾帥說他只想見一位媽媽,聽到這話時,鼻子很酸,愿望多么單純,只想見一位媽媽,即使不是自己親生母親,也許他只想看看這位媽媽有沒有留著長辮子。
最后,曾帥在要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時,他說他們是來接我的嗎?內心的興奮和緊張展露無遺。當他站在橋上說他是毛雪松時,當母親和父親擁抱他時,很多觀眾都哭了,也許大家都心疼那些被離開家的孩子,慶幸還有像曾帥這樣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親人。曾帥終于回家,只是曾經的鐵索橋沒有了,竹林沒有了,媽媽的長辮子也沒有了。這也預示著尋親之路的艱難吧。曾帥最終找到了家,但是雷澤寬卻繼續(xù)著他的尋子之路。故事結束,雷澤寬問為什么偏偏是我丟了孩子,禪的那句,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也許雷澤寬心中有了答案,所以他繼續(xù)獨自一人在茫茫人海中尋找他的孩子。
尋親之路,艱難坎坷,但卻還是要繼續(xù)。希望大家能夠在看到那些可疑的人抱著孩子時,撥打電話,也許,你的行為就可以拯救一個家庭。
打拐是現在社會的熱點,昨天我買電影票去觀看了《失孤》這部影片,全片大概講了三類人,一個是劉德華主演的老雷,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去全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一個個找;還有一個是在街上丟了孩子的年輕媽媽,一次次的在街上徘徊,但當最后孩子找回來之后她卻跳河自盡了;還有一個是井柏然飾演的曾帥,他是被拐的,他渴望找到自己的父母。
我們先來說說老雷這個人,他是一個樸實的農民工,騎著他的摩托車,后面掛了兩面類似旗子的尋子訊息。一路上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他都只是騎著摩托車,臉上除了苦悶沒有了別的表情,話也極少,我想我們都能讀懂他的苦,但卻很少人懂得他的心,那顆渴望找到兒子的心,那顆渴望給妻子,給老母親一個交代的心,那顆渴望全家團聚的心。
直至他遇見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可以說他倆是心心相惜的,都渴望找到自己的家人,那時的老雷臉上才有了喜怒哀樂的表情,他們一起泡澡,一起休息,一起去尋找曾帥記憶中的鐵索橋、竹林,還有媽媽梳的長辮子。當他們一起上街時,只要稍不見彼此,就會發(fā)了瘋的尋找,電影里雖然用比較詼諧的方式描寫這段,但是恰恰是這個細節(jié),寫出了他們的內心,他們對“丟”太敏感了,因為他們怕這一“丟”就再也見不到彼此了,他們內心的惶恐與不安,那些拐孩子的人是永遠也不會理解的。
雖然是沉重的題材所拍攝的電影,但是電影中還是有很多的感人的小橋段,比如,高速公路上警察叔叔偷偷塞給老雷的200元;老雷把別人的每一份情都記在筆記本里;網友的熱心轉發(fā)及熱情的幫助。
雖然影片的最后,曾帥找到了他的家人,老雷還沒找到他的兒子,不管這部影片有沒有感到到你,我都希望能給社會一個警示作用。對于家庭個人,希望看好自己的孩子;對于拐孩子的,我希望迷途知返,別再破壞別人的家庭了;對于國家,我希望可以嚴懲那些拐賣兒童的,加強法制力度。
這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我們的電影也漸漸開始直白的講述生活中的黑暗面了,雖然暫時只能是這種。
劉德華無論從造型,精神,動作,神態(tài)都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去支持這部電影。而他所演繹的角色又是那樣的真實且發(fā)人深省。
這樣的電影真的不適合用電影拍得好不好,剪輯好不好,配樂好不好,情節(jié)好不好,邏輯好不好這種思路去評價,當這樣一個話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想無論是努力詮釋角色的演員還是講述這個現實的導演,應該都更希望看到生而為人的我們去重視去看見社會中存在的這種問題吧。
這部電影出來應該就會被拿來與《親愛的》進行對比,但幾乎一樣的社會現實,你要導演怎么辦呢?我們應該寬容一點,就像雷澤寬對這個世界的寬容一樣。他被漁場大媽打后,說這只是他第一次被打;看到被人們丟棄的宣傳頁,他默默撿起擦凈;他尋找自己的孩子,同時盡力幫助別人尋親......
十五年,一輛破舊的摩托,一面飄揚的尋子旗幟,一個磨損的黑色挎包,陪著他走過了眾多中國人口密集的城市。那幅殘破的地圖上標注著密密麻麻他尋子去到的地方,他說"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在這十五年里只有在路上我才覺得自己對得起他。"
他當然有抱怨,當然有恨,他問"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被拐走",但現實的殘忍并沒有讓他變得十惡不赦,反而在十五年的尋子路上,人情讓他更懂感恩,更愿幫助別人。出場時船上摩托車上的人,給他帶路偷偷塞錢的警察,幫他修摩托車不收錢的曾帥,網上線下的自愿者等等,他笨拙的將得到的滴水之恩一筆一劃紀錄在本子上,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人的淳樸與善良,認真與執(zhí)著,也讓我們感受到人間之愛,我覺得這是《失孤》與《親愛的》最大的差別?!队H愛的》里主要是丟掉孩子的人組成一起互助互勉,而《失孤》加入了很多普通人的力量,手機轉發(fā),拍照上傳,幫助打一個電話,哪怕安慰一句,等等,對這樣的家庭這樣走在尋親路上的人來說也許都是莫大的幫助和關懷,讓他們不再那么孤單,也能更快找到丟失的親人。
最后想說,希望人群的溫度能逐漸回暖,不要太過冷漠的對待別人和世界,我們常覺人世冰涼,細想一下,不正是深處其中的我們使它冰涼嗎?如果常懷感恩與慈悲,常帶微笑和熱情,這樣的社會悲劇也許同時會減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