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10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千年一嘆》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年一嘆》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氣,抱著好奇和崇敬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實際是一本每日艱苦旅行之間的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多公里,不畏艱辛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到達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后又回到中國,幾乎整個亞歐大陸古文明,把希臘神話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沖突,侯賽因的陵寢,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和泰姬陵的圣潔娓娓道來,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
閱讀《千年一嘆》,作者余秋雨帶我們一起領(lǐng)略文明古國的遺址,慨嘆人類文明的精華,感受異國的風(fēng)土人情,其中既有歡愉和敬仰,同時也承受著這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帶來的震撼。從古至今,希臘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記錄了希臘的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閑散,談到希臘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nèi)耗;二是內(nèi)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quán)國家。埃及昔日的輝煌,幾經(jīng)割斷,作者痛心古文字現(xiàn)已無人能識,導(dǎo)致珍貴古文獻也無人能懂,對金字塔充滿了疑問!作者惋惜古巴比倫鏟平重建古城遺址,同時也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也給泯滅了。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dǎo)致了當?shù)厝嗣竦呢毨?,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現(xiàn)實是太多太多的兒童失學(xué)、衣衫襤褸在街上勞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學(xué),孩子們上體育課踢的球也是完全沒彈力、裂了縫的硬塑料球;在兒童醫(yī)院缺醫(yī)少藥……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譽為母親河的恒河邊,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驚,無數(shù)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顫抖,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愈,還有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死后免費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邊的焚燒惡臭撲鼻。
在文末,作者到達了尼泊爾,感嘆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這里,不是為尋訪古跡,而是來沉浸自然;并總結(jié)到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向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遺址,一直在與中華文化對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只有中華文明,概括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環(huán)境的阻隔,避開了古文明之間的互征互毀;二是仰仗于文明的體量,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統(tǒng)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tǒng),避免了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四是仰仗于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五是仰仗于科舉制度,既避免了社會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記。
《千年一嘆》讀后久久不能平靜,更加為中華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發(fā)展。
千年一嘆,看了這本書的前言就給了我很多啟發(fā),讓我想到了許多以前沒有想到的問題。余秋雨與鳳凰衛(wèi)視合作走完了一條比紅軍長征還艱難地路。老人可以因為走這條文化之路而放棄自己的工作、事業(yè)、家庭。所以我覺得這里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奧秘。
就這樣,我?guī)椭冯S老人筆跡的心理開始讀這本《千年一嘆》。前言中所提到的他們穿越了一條十分危險的路,但是在書中的文字絲毫沒有表現(xiàn)的恐懼,也許這就是一位作家應(yīng)該具備的心理素質(zhì)吧。他們一路經(jīng)過了許多文化的發(fā)源地,雖然如今已是一堆廢墟或是不復(fù)存在,但是這里的文化卻永遠不會消失這里發(fā)展出來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 他們的車輪碾壓過了希臘這樣的文化發(fā)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約旦、伊拉克人們?yōu)榱俗约旱男叛龌蚶娑l(fā)動戰(zhàn)爭的戰(zhàn)地區(qū),還有尼泊爾這種十分注重禮儀的小國,當然也有印度、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以前這里是多么輝煌的文明圣地,而現(xiàn)在卻成了戰(zhàn)爭頻發(fā)的危險地帶。這真是令人感嘆啊!!
雖然我沒去過這些國家,對他們的習(xí)俗與生活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完余秋雨老師這本書以后,我真的驚呆了。我的驚嘆不僅是因為余老師的寫作讓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是因為他描寫的很是真實,以至于讓我不敢相信他們的邋
遢,與相對過慢的生活節(jié)奏。他們不用向我們一樣每天工作x小時,也不用處理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只是散漫的活著。這讓我感想頗多:究竟是放棄功名利祿每天自由的活著,還是應(yīng)該每天忙碌的像個機器一樣拼了命的去工作。其實不管怎么著對我而言這都只是一個心態(tài)的問題。
想到文化發(fā)源地,我想到了自己偉大的祖國——中國。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如今唯一一個還存在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中國的文化思想就開始向世界蔓延。例如: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聞名;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子向秦始皇推薦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創(chuàng)建的嚴密的學(xué)術(shù)團體——墨家等等,等等。這些文化大多還沿用至今,讓外國人嘆為觀止。這也使中國變成一個多元化的綜合大國揚名于世界。
這一路走來,讓我對外國的文化有了很多了解,也對一些以前的國家表示極度的惋惜。不過至少中華文明還存在,并且會繼續(xù)發(fā)展壯大。這讓我覺得很自豪,這本書能教會我們善待自己的祖國,不要隨隨便便的酒吧她否認了,畢竟她是養(yǎng)育了我們五千年的祖國。
老人能夠準確的預(yù)估經(jīng)濟危機和恐怖組織發(fā)源地,在我看來也是和這次旅行有關(guān)的。最開始看前言的時候我還不太相信,但是讀完這書以后我就明白了,這條文化之路早已預(yù)知了人類后來所發(fā)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這條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遠遠不止這些,只有真正親身經(jīng)歷過這次旅行的人才會明白這條文化之路里究竟蘊含著多么深奧的秘密。這也一定是余老師想知道的。
看完余老師的介紹,我開始崇拜起這位文學(xué)藝術(shù)的大師,羨慕他的思維方式。畢竟沒有多少人能夠完成這條文化之路,而余老師也能為了文化獻身(因為敢不帶任何武器的情況下穿過戰(zhàn)爭多發(fā)地)所以才能夠完成這條傳奇般的旅途,雖然本書沒有華麗的語言修辭但是其中的知識和文化修養(yǎng)要比華麗的語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愛這本書,喜愛寫作風(fēng)格、喜愛故事內(nèi)容、更喜愛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余秋雨老師。
《千年一嘆》追其根源,它像是馬可波羅游記一樣的日記,記錄的是余秋雨四萬八千里行程中的經(jīng)歷,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
然而,生命總是在不斷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就如他在《廢墟》中所說的,"我熱愛廢墟,又寄情于廢墟".多少個王朝,反反復(fù)復(fù),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陣陣嘆息。輕輕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zhèn)鱽?,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被風(fēng)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恒河畔邊傳來,當曾經(jīng)的輝煌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jīng)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文明已經(jīng)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獨與艱險",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書寫了《千年一嘆》。
"千年一嘆,一嘆千年",我是一個沒有長途旅行過的人,什么名勝風(fēng)景、文化古跡、都沒有真正的體會過。雖然他語帶鋒芒被人稱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滄桑,用鏡頭記錄歷史遣落的懷抱。用一枝筆,記錄了10個國家的人文地理".讓我對"旅行"有了一種認識與期望。就如他所說,不僅僅是荒原,荒原下有斷壁殘垣。他將自己的恐懼掩蓋,甘愿獨自去面對這一切。他站在那里,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時。
于是冒險開始,抵達希臘時他所見的只有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閑散。干凈。痛苦一定會被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今天的希臘也就是在冷落中與世無爭,閑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輝煌,幾經(jīng)割斷,古文字無人能識,古文獻無人能懂,本體文明幾近湮滅,只有從被風(fēng)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而古巴比倫遺址的復(fù)原,更讓人語塞,他們鏟平重建古城遺址,卻連帶著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也湮滅了。
"廢墟本應(yīng)是進化的長鏈"而人們卻都要毫無保留的想要去鏟除廢墟。不去面對廢墟,正視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變,因而讓他再一次的語塞了……"重建古羅馬角斗場;去拋光的遠年古銅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圖書,因而,它們又有何價值而言那。聯(lián)想到自己,不正是這樣嗎?
不敢面對一切,缺乏悲劇意識,常常將自己藏在"屬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問題,不是想著去克服它,而總是想著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雖有她那般的性情,卻沒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遠是那種小家碧玉型的風(fēng)格。只有經(jīng)歷過的,面對過的,你才能身臨其境。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是余秋雨,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面對挫折,屈服是最無能的對白。他把苦心鉆研所得的歷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給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經(jīng)的天一閣居然如此輝煌、神秘。因而是他讓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余秋雨一樣去旅行。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可能是每個中國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學(xué)習(xí)歷史的第一課,盡管那時候并不理解何為文明,老師或父母總會要求我們記住這句話,同時還要記住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這些看似不相關(guān)的詞語,同樣也理解不了這些國家在哪里、有著怎樣的文明,只是死記了這么一個概念,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這個概念就牢牢地長在我們的`意識之中,很少有人去懷疑和論證,如果不是做學(xué)問,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這樣這句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基本常識。
在信息化空前發(fā)達的當代,提及文明古國,我想大多數(shù)人頭腦之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極度繁榮的文化藝術(shù),很容易聯(lián)想到亞里士多德、維納斯、奧林匹亞、金字塔、空中花園、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比照我們的歷史,很容易想到這些人物和情景,或許來源于我們對三皇五帝、孔孟、萬里長城、兵馬俑的熟識,這樣的聯(lián)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順其自然、合乎情理,進而聯(lián)想到當代,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文明古國發(fā)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的現(xiàn)代化國家,比中國的方方面面都更加進步。
然而,當我們認真讀完《千年一嘆》,跟著余秋雨老師從古希臘文明遺跡開始,到古埃及文明遺跡,到古巴比倫文明遺跡,再到印度文明遺跡,最終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國,我們就會改變很多伴隨我們很久的一些關(guān)于世界文明的認識,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很多問題。
悶熱的夏日,午后連一絲風(fēng)也沒有,庸懶的眼神很吃力地掠過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墻,又折回放在那本攤開的書上。
書是從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雖是日記紀實體裁的文字,讀來卻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歡這樣雕啄文字,無聲無息的就走進一個人的世界,能聽到對方的呼吸,輕輕地,緩緩地,像云,像水,有時也想這炎熱的鬼天氣;
思緒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話語折服,那種隨意,那種釋然的心態(tài),猶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潤了咽,也靜了心。
這樣的文字我從不急切地去讀完,泡上杯茶,或是放點音樂,才打開書,用心去走進文字,從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嘆》無聲無息的讓我走進余秋雨的世界,走進他所描寫的世界,古希臘的文明,古羅馬的風(fēng)情讓我向往。才讀罷這本書已經(jīng)是滿腹的滄桑,隨余秋雨游歷了一邊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時間、戰(zhàn)爭所吞噬的文明遺跡。那是怎樣的一種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臘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臘文化有過怎樣的宏偉歷史;初識希臘是從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開始的,還有就是希臘國家男子足球隊曾拿過2004年的歐洲杯的冠軍。希臘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度。這是我對希臘僅有的了解。隨著余秋雨先生的筆跡慢慢的游走,讓我知道希臘竟然有如此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談到希臘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兩點認為: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nèi)耗;二是內(nèi)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tǒng)一的集權(quán)的國家。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zhèn)鱽?,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恒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嘆?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jīng)破殘,當人們已經(jīng)開始了遺忘,那陣嘆息也只成了無奈。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也無法理清。的確,歷史已經(jīng)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jīng)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fēng),沒有始無末,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歷史是家,是廣闊天地里的一座樸素堅硬的石頭房。沒有修飾,沒有點綴,是我們遠航時掛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經(jīng)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于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jié),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后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著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
終有一天,我會俯瞰整個中原大地。任憑凜冽的風(fēng)穿透我的單薄靈魂,讓我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讓我觸摸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終有一天,我會佇立在咆哮的黃河旁。任憑飛濺的黃河水沾濕我的衣腳,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回,反反復(fù)復(fù),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一本書,一本日記,一次旅行,一種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會為擁有生活在中華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為我們的老祖宗雖然焚書坑儒,卻統(tǒng)一了中國文字,這就相當于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雖歷經(jīng)幾千年,但古文字、古歷史、古文明沒有因為無人破讀而湮滅。最大的湮滅不是書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對古文字的解讀能力。
余秋雨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應(yīng)該說是他的風(fēng)格很適合我,可能他那種對現(xiàn)象理性的、客觀的分析就是個理科生的風(fēng)格吧,所以我讀他的文字總能靜下心來,并且我也總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動。
《千年一嘆》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寫的是從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鳳凰衛(wèi)視在幾大文明古國考察的'歷程,被他們稱作是“千禧之旅”。在這本書里面,作者面對了許多文明遺跡的衰落和變遷,談到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讓我感觸頗深。在文章開頭的一張圖下面,有這樣的一句話:古文明的遺體已經(jīng)冰冷。這句話確實很讓人心痛。這便是人類最輝煌的古文明,一種種輪著看過來,最后讓尋訪者成了一個站在街頭不知該說什么才好的泥人。
首先是希臘,希臘的文明是需要從很早就說起的,這里曾經(jīng)有荷馬的杰作、奧運會的輝煌,但是作者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題目就顯得沉重——哀希臘。
文明之所以稱為文明,是與他的周際生態(tài)相比較而言的,因此,他注定要與野蠻和愚昧為鄰??上У氖?,一個雅典、一個邁錫尼,都無一例外地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戰(zhàn)爭,拖垮了整個希臘的經(jīng)濟。但是,盡管曾經(jīng)有過衰敗,如今的希臘人卻有自己的人生觀。希臘人的生活確實是閑散的,我不敢說他們正確與否,我只是覺得有時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為到老時能過上安逸的生活而奮斗的日子,而是那種純粹地用自己青春的熱血和激情去創(chuàng)造、去拼搏并以此為樂的日子。我們的人生最后必然會從絢爛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時是否也需要一點回憶呢?就像我們的高中三年,如果所有人都只是為了最后能上一個好的大學(xué)而學(xué)習(xí)、而奮斗的話,那么說我們的高中生活就絕對不會有那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記憶了。其實高中可以說是我們最后的天堂了,因為到了大學(xué)之后,就有了許多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而不僅僅是考試這么簡單的了。所以說,我一直覺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繽紛,不光要做自己必須做的,還應(yīng)該多體驗生活,畢竟“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嘛!
這場千禧之旅始于希臘,終于尼泊爾,喜馬拉雅雪山腳下。旅行的目的,即是考察文明。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它們都燦爛過,也都已衰落。
幾大文明都證明了這一點。它們應(yīng)該屬于人類最古老的文明,甚至早于中華文明,可是無一逃過這個魔咒。原本是它們占有先機,更有可能傳播發(fā)揚,通向永恒。
可是它們都失敗了。畢竟,枯萎才屬于正常。作者在書中寫道很多枯萎的原因,“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我沒有細細研究過這些文明的歷史,也不很懂各個文明以什么為中心,這些具體原因?qū)ξ襾碚f,并不重要。它們無一例外的衰落,是不是說明了它們本身的缺陷?
千年一嘆,這中間嘆的到底是文明崇高的那一部分,還是在嘆導(dǎo)致它枯萎的缺陷?如果是缺陷的那一部分,實在不值得。因為枯萎屬于正常。
一個文明如果想要快速繁榮擴大,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手段。雖然殘暴血腥,但確確實實是最高效的文化交流,融合,征服的方式。而這必然會遭到反抗,由于文明本身的不成熟不完美,一個小小的缺陷便會引起整個文明的坍塌,隨后就是被替代。有舊文明的枯萎,就會有新文明開始它的統(tǒng)治。新舊必將更替,因此枯萎屬于正常。
其實想要不枯萎也有辦法,那就是包容。它不會太過野心勃勃急著征服一切。它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自信,卻不會極端。永遠溫和,永遠中庸,不斷刪去雜質(zhì),適應(yīng)大環(huán)境。它會選擇和平。就像作者提到的,中華文明便是這樣“保存了生命”。
鮮活的方式是不斷的'進化,這意味著舍去了很多文明中原本的東西。即便是幼稚,有缺陷的那一部分,換一種角度來說,這算不算另一種枯萎?優(yōu)化后的文明還是這個文明嗎?文明自身的更替,和文明之間的更替,這其中的差別又是什么?
或許是文明自身更替更容易留下核心的那一部分,但是誰又能說清已衰落的文明什么都沒留下?一個文明的形成是否會受到其他文明的影響?千年歲月的蕩滌對一個文明的核心又有多少影響?
有太多因素決定了一個文明。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明,放在宏觀中什么都不是。一切存在都是異數(shù)。宇宙的形成是個異數(shù),在大爆炸后的一秒,如果膨脹速率再小十億億分之一,宇宙就會重新塌縮;地球的存在是個異數(shù),它因為地磁場,才得以留下大氣層;生命的出現(xiàn)更是異數(shù);智慧生物的出現(xiàn)實在只能歸功于幸運。所有都太脆弱,文明也是。只有無數(shù)條件都滿足的時候,文明才能延續(xù)下去,一點點的瑕疵,足以使它枯萎。這是何等的嚴苛。
最初我只以為,一個文明的產(chǎn)生必有它的理由,卻忽略了它的枯萎,也一定有理由,存在即意味著合理。
至于我們能做的,無非就是用心維護這般脆弱的文明,讓它存在的久一點再久一點,把多余的全部舍去。不以武力強迫,而是以文明本身的智慧去征服。這或許很慢,但是和平,是一個智慧文明最基本的素養(yǎng)。
世紀之交之時余秋雨先生,隨鳳凰衛(wèi)視千禧之旅跋涉的四萬公里,以記錄的形式將這些上古文明,遺跡,思考鋪展在了這日記之中。
它不單單是個人的日記,它是對歷史,對文明,對世界的思考,跨越千年的流轉(zhuǎn)輪回,化為今世的一嘆。
余秋雨先生嘆的是什么?是在旅途中憂悶的悲痛,還是因見到如此古跡,從而興奮、激動發(fā)出的長聲,亦或是對世界歷史文明發(fā)出的吟詠。
書中的文字厚重而平實,優(yōu)美卻也傷感。
他們走過的十個古國,各有各的顏色,藍色的希臘,黃色的埃及,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黑色的伊朗,油膩中帶有棕黑色的印度,綠色的尼泊爾,還有連余秋雨先生都說不清楚是什么顏色的巴基斯坦。
這些千年的古文明,它們不同卻又帶一致性,都只是剩下經(jīng)過千年風(fēng)雨洗禮沖刷的殘根,但它們的年歲,卻也成就當代文明地圖上的褐瘢,年歲越高,褐瘢越深。
先生由它度己,聯(lián)想到了我們自己的文明,同樣是千年的古國,為何如此不同的際遇,或許就像先生說的那樣,一個國家的生與滅如同它的文字一般,中國是很神奇的“一貫型”;埃及是不幸的“中斷型”;波斯是睿智的“化裝型”。
余秋雨先生稱得上是偉大的文人,他把中國之外的`人類主要古文明,全都巡拜了一遍。在這件事之前,沒有人做完過。一路上遇到過很多要命的危險,但居然全部都奇跡般通過了,真的是萬幸了。
我覺得余秋雨先生和他口中的法顯和玄奘一樣,都是偉大的人,不過他們又有很大不同,法顯和玄奘可以途徑幾萬公里,是因為宗教信仰的支撐,先生呢?或許是那顆對待文明發(fā)展史的心吧!一路上他敘說了許多智慧的故事、難以置信的歷史事件,想想或許真的是,文明和野蠻是不分界限的。
慚愧了,憂國憂民本不是該輪到我思考的事,不是無心,更是無力,我感覺我就像先生途徑恒河遇見的那個女子,無辜的在舉目四望著那污濁的河流。這樣說,都感覺高估自己了。
別說像我這種普普通通的民眾了,在人類歷史文明面前,面對這樣的一系列大問題,余秋雨先生尚且覺得生命微若草芥,何況你我。不過至少可以因為余秋雨先生的思考而思索一番。
它們偉大卻又會那么無奈,輝煌卻又會那么脆弱,精致卻又會那么簡單。
執(zhí)筆于最恐怖地區(qū),問道于數(shù)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爾山麓,驚悚于古禮貌遺言。
這幾天熱極了,大家都說是在過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熱,不敢出門。在家里蝸居,看書、回帖子、寫點筆記?;仡^看看,還真是收獲不小。這幾天又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此書新版于20xx年,雖然差不多十年,但書中所描述的古代禮貌遺跡是但是時的。先前,我讀過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個性是《文化苦旅》給我啟發(fā)很大,也受益很大。總感覺大師級的水平就是高。
這天讀來千年一嘆,更是耳目一新,本書使我從國內(nèi)走到了國外,對于國外部分古禮貌史跡有了新的了解,作者行程數(shù)萬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禮貌古跡,這就應(yīng)說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尋找人類古代禮貌的路基時,卻發(fā)現(xiàn)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離、戰(zhàn)壕密布、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車輪緊貼著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明白下一公里會遇到什么,所明白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那里,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在幾分鐘內(nèi)就射殺了數(shù)十名外國旅行者;那里,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zhì)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讀著,讀著,感覺著恐怖滿眼;讀著,讀著,感覺著危險又危險;這是在探險,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僅僅限于苦了,到達了玩命的地步;時刻都潛在著危機,時刻都經(jīng)受著考驗;在經(jīng)過了這漫長的苦旅歲月之后,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項禮貌成果的'發(fā)布,都是在經(jīng)過了幾番寒徹苦之后才會得來,明白這些我們才會去珍惜的。明白后才曉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嘆,是對新世紀的獻禮,也是對逝去的舊世紀的挑戰(zhàn)。是對世界禮貌史的探索,也是對世界禮貌史的發(fā)展。余老師從1999年9月27日開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臘,最后一站是山西平遙古城,時間是20xx年2月2日,歷時5個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fēng)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
在余秋雨先生辭去院長職位后,便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獨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間十年,去尋找中華文化。在追尋途中,余秋雨先生堅信盧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時無法思考。
行走途中,余秋雨先生感覺自己被推到了一個尷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聲敘述中國文化,要么為了能夠大聲,不顧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廢墟。因此目的,余秋雨先生告別父母,攜手香港鳳凰衛(wèi)視,考察全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址。除感受其它國家、地區(qū)優(yōu)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數(shù)萬公里中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于是乎便有了這《千年一嘆》
作者出發(fā)經(jīng)過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地,感受到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在學(xué)習(xí)歷史過程,除希伯來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來希伯來文明誕生于今天被稱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這塊地方稱為迦南。希伯來人是當今猶太人的祖先。不過,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來人扮演了相對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沒有其它文明那么顯赫了。
書中所介紹的部分中,我最喜歡希臘。環(huán)繞在周圍的是那美麗的愛琴海,浩大而不威嚴,溫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宮的凄慘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倫也酷愛希臘文明,不僅到這里游歷,而且還在希臘和土耳其打仗的時候參加過志愿軍。拜倫將希臘看成是文化祖國,可見希臘有多么大的影響力。希臘的悠閑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認為中國人悠閑不起來,不是物質(zhì)條件不夠,而是腦子里課題太多、使命太重。過度悠閑只會導(dǎo)致懶散,安逸的思想則會促成危難的滋生。但希臘終究給我們留下了絢麗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它們是希臘人的,也是全人類的無價瑰寶?!逗神R史詩》就是她最好的佐證。
當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農(nóng)神廟前發(fā)放資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農(nóng)神殿的精華雕刻從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請回來時,聯(lián)想到斯坦因等人當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強烈的愛國情懷,使我讀的時候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學(xué)習(xí)。
巴基斯坦是另一個我喜歡的國家。她的國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極似茉莉,香味也極其濃郁。她雖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伊斯蘭的男子表達對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進入巴基斯坦時首先看到的是一間破舊的小屋,是巴基斯坦辦理過關(guān)手續(xù)用的,但速度相當快,而辦理人員也相當友好。同吳建國先生的相遇、在夜間行車的經(jīng)歷也相當有趣,似乎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學(xué)的孩子的赤腳密如森林,又著實令人揪心,在艱難困苦中的堅強才是最值得別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時覺得反復(fù)的征戰(zhàn),不管是別人打自己,還是自己打別人,都是對文明的破壞。古代中國雖有征戰(zhàn),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華文化才能延續(xù)。這也啟示現(xiàn)代保護和平,也就是保護文化。
此次閱讀之旅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外國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教育筆記《千年一嘆讀書筆記(熱門十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筆記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千年一嘆讀書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你需要一篇高質(zhì)量的作品讀后感嗎?我讀過某位作家的作品后,其中一些情景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讀后感需要深入分析文章的內(nèi)涵,因此我在這里提供了一篇關(guān)于“千年一嘆讀書筆記”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希望這篇文章能夠?qū)δ愕墓ぷ骱蜕钣兴鶐椭?..
本篇精選的“《一千零一夜》讀書筆記”文章是筆者用心挑選的結(jié)果,閱讀之后,不禁感受到內(nèi)心的凈化。在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將自己的想法寫成讀后感,細細品味,并進行反復(fù)閱讀。我們應(yīng)該如何才能撰寫一篇高質(zhì)量的讀后感呢?相信這篇文章將會是您的良師益友,讓我們一起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