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一日活動方案。
幼兒園定期舉辦活動,對幼兒具有進一步再教育的功能作用,在家長也在現(xiàn)場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家長與孩子的距離更近。為了讓活動的氛圍更加活躍,我們需要提前準備好優(yōu)秀道德活動方案!那么,哪些幼兒活動方案值得借鑒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年俗 | 除夕:大年三十熬一宿”,希望能為您提供更多的參考。
臘月三十是臘月的最后一天,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這一天,人們從早到晚,要準備許多美味食品,舉行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臘月三十夜稱“除夕”,是春節(jié)的高潮。
年夜守歲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熱氣騰騰的火鍋象征著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著“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還有一道甜食,寓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北方,吃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來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xiàn)在人們講究衛(wèi)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南方,餛飩和長面
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東北,吃凍梨,點長壽燈
在東北等地區(qū),還有年夜飯后吃凍梨、凍柿子的習俗。北方有一種秋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于是人們把它冰凍在樹下,到春節(jié)時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吃凍梨前要先解凍,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直到元宵節(jié),每家每戶到了晚上都要點亮紅燈籠,一宿不能關(guān),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寓意“有金有銀,金銀滿盆”。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
守歲
除夕還有守歲的習慣,即“熬年”。從掌燈時分入席吃年夜飯開始,要慢慢地吃,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舊歲的留戀之情,又有對新年的寄望之意。
壓歲錢
等大家吃完年夜飯,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發(fā)壓歲錢,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時長輩會故作小氣,引得兒孫爭搶壓歲錢,增添熱鬧氣氛,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此活動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民俗活動。
放爆竹
當午夜12點的新年鐘聲敲響,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屋內(nèi)燈火通明,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院子里搭“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接神祭祖
接神
民俗認為臘月二十三祭灶后,諸神都回天宮,到除夕子時后(23:00-1:00),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家中最長者主持。天地桌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為除夕專設,位置可放在屋中大堂,也可放在院中。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也不同,所以要按方位接神,如:財神正東、福神正南、喜神西南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濃烈。
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jié)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或裝扮成財神的模樣,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shù)膩砝?!”這時主人出來迎接,拿賞錢給來人。來人當然免不了說一堆吉利話,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
夕的傳說
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夕,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因冬季大雪食物短缺,常到附近的村莊找吃的,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所以,每到臘月底,人們就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并在竹林里伐竹蓋房、燒火取暖。
一年,在躲避途中,一位好心的老婆婆救了一位路邊餓暈的七八歲小孩。小孩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幫助大家除掉夕,他讓大家多砍一些竹節(jié)帶回家,并在門外掛一塊紅布。村民們半信半疑,等到入夜時,由于害怕夕會來沒人敢睡覺,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里帶回來的碎竹節(jié),點了火堆取暖……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小孩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碎竹節(jié)?!?/p>
夕循著小孩的聲音追來過來,可是看到家家門上的紅布條就沒敢進,只好來到村中央。小孩大聲說:“鄉(xiāng)親們,往火里扔碎竹節(jié)啊!”。大家都被嚇壞了,愣在原地一動不動。這時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人們才反應過來,趕緊往火里仍碎竹節(jié)。由于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jié)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里的東西。
天亮了,夕被竹節(jié)爆裂的聲音嚇跑了,但小孩子卻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小孩的名字就叫做“年”。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
親子共讀,相關(guān)詩歌、童謠
《童謠》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年夜飯童謠》
噼噼啪啪什么響,
噼噼啪啪鞭炮響,
叮叮當當什么響,
叮叮當當鍋瓢兒響,
嘻嘻哈哈什么響,
嘻嘻哈哈笑聲響,
我們一家團團坐,
又吃菜,又喝湯,
年夜飯,噴噴香。
《童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
三十就吃年夜飯。
半斤肉、一斤魚,
有酒有菜才成席。
包餃子、吃火鍋,
家家歡樂笑呵呵!
《除夕》(史青)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
《除夕》(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
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詞。
《除夕》(趙翼)
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
《守歲》(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
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過了除夕夜,又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新年歲首,寶典君恭祝大家吉祥如意,闔家圓滿,新年新氣象,日子越過越精彩。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兒活動方案閱讀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小除夕
臘月二十九一般是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除舊部新、除舊歲、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儀式,擊鼓驅(qū)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夕,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夕,即大年夜。
上墳請祖上大供
在整個年節(jié)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jié)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jié)是大節(jié),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莊重和重要。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日清晨請祖,少數(shù)地區(qū)在除夕日下午到黃昏時請祖。
親子共讀,相關(guān)詩歌、民謠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殺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的由來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睋?jù)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fā)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shù),安坐獲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shù)貍髡f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還有一種民俗學家表示,“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愿。
民俗知識
磨豆腐
俗話說,二十五,磨豆腐。豆腐與"頭富"音相似,被人們寄予了新年"富貴"希望?,F(xiàn)在很少自家有磨坊了,那就買塊豆腐或者打點豆?jié){圖個吉利吧!
貼窗花
民諺亦有:“二十五糊窗戶”的說法,古代家家戶戶的窗戶都是紙糊的,平時風吹雨打難免破損,但又舍不得全部更換,只有在二十五這一天才會全部換新的窗戶紙來“接玉皇”?,F(xiàn)在雖然不用紙糊窗戶了,但是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lián)等習俗依然流傳。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千燈節(jié)
這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jié)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jié)。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jié)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shù)厝罕娫谶@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tǒng)的體育游藝活動。
親子美食
過橋豆腐
過橋豆腐,是雞蛋與豆腐的完美結(jié)合。菜柔滑細嫩,咸鮮適口,菜相美觀,特別適合家里的老人小孩食用。
食材:豆腐500g、雞蛋2個、油10g、鹽5g、雞精5g、淀粉10g、蔥花20g、辣醬30g
做法:
1.準備好的辣醬,豆腐切塊 雞蛋打好
2.將豆腐放入鍋中蒸10分鐘至熟
3.蒸豆腐的湯汁倒入鍋中加辣醬調(diào)料等
4.澆在蒸好的豆腐上,再撒上蔥末即可
宮保豆腐
這道菜是傳統(tǒng)的宮保雞丁演變出來的一道菜。雖然花生米和豆腐經(jīng)過炸制,但裹上了酸甜味道的醬汁,一點都不油膩,很適合下飯哦。
食材:豆腐300g、花生50g、油適量、鹽適量、生姜適量、生抽適量、料酒適量、香醋適量、白糖適量、香油適量、花椒適量、豆瓣醬適量、淀粉適量
做法:
1.花生用油炸熟晾涼后去皮,生姜切末、大蔥切段。
2.取一干凈小碗,倒入一湯匙生抽、一湯匙料酒、少許香醋(1/2湯匙)、1/2湯匙香油、調(diào)入適量精鹽、挖入一湯匙白糖,倒入少許清水調(diào)成味汁備用。
3.豆腐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丁。
4.鍋里倒入植物油,油七成熱時倒入豆腐丁、滑散,小火炸制。
5.等豆腐炸制稍金黃即可撈出,控油備用。
6.鍋里留底油,放入花椒炒出香味后,撈出花椒。
7.挖入一湯匙郫縣豆瓣醬,炒出紅油。
8.倒入姜末、蔥段,炒香、倒入調(diào)好的味汁,炒勻、倒入控凈油的油炸豆腐丁,炒勻、倒入去皮的熟花生,炒勻、倒入水淀粉勾芡,收汁即可。
番茄燉豆腐
番茄豆腐是一道浙江省的漢族傳統(tǒng)名菜,屬于浙菜系。此菜口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有益健康。
食材:番茄1個、豆腐500g、青豆40g、油適量、鹽適量、番茄醬30g、白糖1g、水淀粉適量、蠔油15g
做法:
1.準備好所有的食材、青豆開水煮至3分鐘過涼、西紅柿炒燙去皮、豆腐切小塊用淡鹽水浸泡10分鐘。
2.炒鍋倒油爆香蔥花倒入番茄和番茄醬翻炒炒出汁,再放入青豆繼續(xù)翻炒。
3.加入鹽,糖,然后倒入豆腐加入少許清水燉煮5分鐘、加入蠔油調(diào)味、淋入水淀粉。
4.湯汁濃稠關(guān)火,美味就出鍋了。
名稱:常識活動《我搜集的年畫》
活動目標:
1.愿意與同伴分享收集來的年畫。
2.能夠用比較清楚、流暢的語言講述自己的年畫。
活動準備:幻燈片:幼兒收集的門神畫圖片,幼兒收集的門神畫,小麥克風一個。
活動過程:
1.教師向幼兒展示大家收集來的年畫。
師:請小朋友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大家收集來的年畫。(教師為幼兒播放幻燈片)
2.教師向幼兒介紹自己收集來的門神畫,提示幼兒介紹的方法。
師:我給小朋友收集的門神畫是“秦叔寶”,他是唐王李世民身邊的一員大將,和尉遲恭一起保護唐王的安全,他的手中持有刀、槍,樣子威風凜凜,讓人敬而生畏,但他十分的忠誠,一直站在門口保衛(wèi)唐王,最終被累死了。
師問:教師介紹的時候都說了些什么?
幼1:說了他的名字。
幼2:他是干什么的?
幼3:他長得什么樣子?
……
師:小朋友們說的特別好,接下來請小朋友們分組來介紹自己收集來的年畫。
3.幼兒分組交流幼兒收集的年畫。
教師巡回指導各組幼兒的交流情況,給予幼兒必要的引導和建議。
4.集體交流幼兒收集的年畫。(請幼兒手持小麥克風向大家介紹)
師:請每組推選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紹小朋友收集的年畫。
幼1:我收集的是“鐘馗”,他的樣子很兇,媽媽告訴我說,他是好的門神,他只打妖怪,不傷害好人的。
幼2:我收集的是“福門神”,他的樣子特別的溫柔,總是笑瞇瞇的,我很喜歡他,因為他可以給大家?guī)硇疫\和福氣。
……
5.展示幼兒收集的門神畫,供大家互相欣賞和認識。
農(nóng)歷臘月二十四,是家家戶戶的“掃塵日”,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掃塵的風俗
掃塵即年終大掃除,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后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室內(nèi)屋外、房前屋后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墻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處一年的積塵,均以掃帚清除干凈,箱柜上的金屬把手等,也要擦拭一新。借著掃塵的機會,人們也將身子從頭到腳清理一遍。民間有“剃年頭”的說法,即趕在年前剃頭,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另一項清潔的活動就是洗澡沐浴,搓掉污垢迎接新年。
按照民間說法,“塵”與“陳”諧音,所以也叫“掃陳”,蘊含了人們“推陳出新”、“辭舊迎新”、“破舊立新”的愿望和期盼,用意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去,反映了我國人民愛清潔、講衛(wèi)生的傳統(tǒng)。
掃塵的由來
《呂氏春秋》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前掃塵的習俗。傳說諸神從這一日起不理人間事物,回天述職。到第二年初四晚方回人間,只剩下一些值日神、地主等小神看顧秩序。在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便不怕沖犯家中神明,于是定下這一天是可以大掃除的日子。
有關(guān)掃塵的由來,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
古人認為人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喜歡阿諛奉承、搬弄是非,經(jīng)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帝大怒,降旨王靈官查明此事,凡褻瀆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wǎng)遮掩以作記號,然后滿門斬殺。
于是,三尸神悄悄在每戶人家都做上記號,不料被灶君發(fā)現(xiàn)。灶君找來各家灶王爺,想出一個好辦法: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干凈,否則灶王爺就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打掃宅院。
待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窗明幾凈,團聚歡樂,玉帝聽后大為震動,拘押了三尸神。人間得以太平,為了感激灶王爺,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掃塵的詩歌
傳統(tǒng)民俗-掃塵
漫憶小年洗晾中,媽媽長箒遍胡同。
只因人世添新歲,未許廳窗帶舊容。
窨井暢流歡樂曲,瓢盆倒映對聯(lián)紅。
當時撫養(yǎng)不多費,滿地兒童未覺窮。
親子大掃除
為了迎接充滿希望的新一年,來一場親子大掃除吧。爸媽們可不要以為,讓孩子參一腳只會礙事哦,你的寶貝也能做很多事呢!只要做好準備,掌握方法,親子掃除會變得輕松愉悅。
掌握基本原則
?先收納再掃除:準備幾個箱子,注明“臥室、兒童房、書房”等各區(qū)名稱,然后和孩子一起將待處理的雜物放到箱子中,有空時再歸位。
?由上往下由內(nèi)而外:從高處的天花板、燈具到桌面、地面;從廚房、后陽臺到客廳、前陽臺。
?抓出重點項目規(guī)劃打掃順序:如廚房,另外若家有過敏兒,窗簾、抱枕、絨毛娃娃等布制品則是清潔重點。
不同區(qū)域,選對工具
除了一般清潔劑、掃把、拖把及抹布外,建議大家多改用小蘇打粉等天然清潔材料,準備一些適合孩子使用的清潔工具,如伸縮式除塵撢、牙刷,以及不用清潔劑也可去污的神奇海綿、魔布。
1.老一輩常用的鹼塊,是天然又好用的廚房清潔祕密武器,但要注意鹼塊不適于鋁制品的清潔,會有變色的情形;檸檬酸是除水垢、清潔地板的安全選擇,要徹底清潔水管內(nèi)壁,廢舊的奶瓶刷是不錯的工具。
2.要去除電器表面的污垢、浴缸和臉盆上的皂垢、墻上的涂鴉,用神奇海綿效果很好;清洗除濕機、冷氣機等的過濾網(wǎng)時,先用吸塵器或刷子把灰塵去除,再用水沖洗。
3.牙膏會讓將水龍頭變得光亮無比,小牙刷是清理清磁磚縫、霉菌的好幫手;將水和白醋等比例混合后,噴灑在在玻璃上,用報紙擦拭均勻,再用刮刀刮干凈。
4.毛絨娃娃一定要水洗暴曬,才能去處塵螨;取一片酒精棉片,沿著皮沙發(fā)上的筆痕輕輕擦拭,痕跡立刻消失。
天然清潔的必備三寶
小蘇打粉、白醋和檸檬酸都是天然又溫和的清潔選擇,非常適合有孩童的家庭使用,而且其清潔后的污水,對河川也較不易造成污染。
孩子的基本裝備
為孩子準備好裝備,一是為了安全和方便,二是給幼兒營造一種“專業(yè)感”。主要有:工作服或圍裙、室內(nèi)鞋或防滑襪、口罩。
注意:幼兒的工作區(qū)域,要在大人的視線范圍內(nèi);多讓小朋友使用天然清潔材料;大人在清掃高處時,記得凈空四周,勿讓小孩在清掃區(qū)域走動。
和孩子一起做年終掃除,最終的目的是要借這個機會,讓小朋友一同參與,培養(yǎng)幫忙做家事的習慣,熱愛勞動。所以技巧及成效是其次,愿意投入才是重點。希望藉由此年終掃除,讓空間和心靈都能煥然一新。
根據(jù)民間風俗傳統(tǒng),臘月二十六、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二十九,無論是發(fā)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都在準備過年的主食了。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打糕蒸饃
臘月二十八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寓意蒸蒸日上節(jié)節(jié)高。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fā)”,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在過去社會發(fā)展低下,還沒有現(xiàn)代比較方便的發(fā)酵粉,普通面不容易擱,只有發(fā)面不愛壞,于是二十八這天就發(fā)面,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因蒸與爭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如今,市場上饅頭花樣繁多且價格不貴,所以自己發(fā)面蒸饃的人越來越少。但每到年關(guān),很多人還是沿襲傳統(tǒng)風俗,在年根發(fā)面蒸饅頭。
貼花花
除了要發(fā)面以外,臘月二十八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lián)和貼窗花,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春聯(lián)的典故
貼春聯(lián)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認為桃木是辟邪之木。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掛在住室的門框上。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佳節(jié)預示著春意常在),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lián)”,自此桃符不只是避邪驅(qū)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nèi)容。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后來,隨著造紙術(shù)的問世,才出現(xiàn)了以紅紙代替桃木張貼春聯(lián)的習俗。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采取了行政命令的方法,推廣了“春聯(lián)”的名字和形式。
門神的由來
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后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茶、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qū)鬼避邪。
唐代時,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
親子手工,蒸花饃
以往,每逢過年家家戶戶蒸花饃,寓意著蒸蒸日上,如今在山西等地區(qū)仍然盛行。
花饃,又名棗糕,是逢年過節(jié)時的一種傳統(tǒng)禮品。原料有白面、花生、核桃等,先制成方形或圓形的糕體,上面再制作花鳥蟲魚等各式形象,蒸熟晾干后涂上顏色,詡詡?cè)缟?,絢麗多彩,以顯示吉祥如意,長命富貴。然后切成小塊分送鄉(xiāng)鄰親友,增添歡樂喜慶的氣氛。
原料:小麥粉 、牛奶 、發(fā)面、堿 、白糖、紅棗核桃水果等適量
廚具和工具:蒸鍋、面板、搟面杖、筷子、剪刀等
步驟
1.發(fā)面時加入牛奶,發(fā)好后加入適量白糖和堿,揉勻。
2.揪出雞蛋大小的劑子,把劑子揉到光滑均勻。
3.引導孩子發(fā)揮想象力,手工塑性,添加大棗、核桃、水果等進行裝飾。
圖片示例
建議:花饃蒸好后晾涼,可以用食用色素上色,然后擺在家里或請孩子送給親戚鄰里朋友等。若不想用色素,可以在揉面時就加入天然上色材料,如:胡蘿卜汁、紫甘藍汁、菠菜汁、南瓜汁、西紅柿汁、葡萄汁等。
小年的由來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jié)日,由于風俗差異,小年在各地也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廿三,南方部分地區(qū)是臘月廿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則稱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除夕。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即官府在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為二十五日)。從清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廿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jié)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后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
自二十三開始,過年的氣氛開始濃重起來。
小年傳統(tǒng)習俗——祭灶神
漢族民間有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小年”,用來祈求來年的平安和財運。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yè)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zhuǎn)意,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廿三、廿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灶王龕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神像,有的會還會加上“灶王奶奶”。神像上方大都還印著當年日歷,上書“一家之主”“主司命”等文字,兩側(cè)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
送灶
祭灶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相傳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面見玉皇大帝并匯報這家人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在灶前擺上桌子,恭敬的奉上糖瓜和水果,認真的燒上一炷香。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shù)淖?,讓他別說壞話。之后便將神像揭下,點火焚燒,寓意灶王爺升天。有的地方會有紙馬和草料,并禱告: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接灶
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諸神一同到來。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灶王爺則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nèi)。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王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小年傳統(tǒng)美食
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有糖瓜、飴糖、麻糖等,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的,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guān)東糖”,口味稍酸,純正的關(guān)東糖中間沒有蜂窩。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堅硬無比,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zhì)料很重很細。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脆甜香酥,分有芝麻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
餃子和炒玉米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晉東南地區(qū)(山西省東南部),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jié)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親子共讀,小年優(yōu)美詩句
祭灶詩
又逢臘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
備妥豆秸供馬用,融化灶糖把唇粘,
囑告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
三十夜里眾神會,莫忘準時返灶前。
童謠
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
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
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親子手工,制作簡易灶糖
做法一
原料:黃米谷子、蜂蜜
步驟
1.把兩三斤黃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溫保濕遮光,四五天后,谷子長出約半寸長的白芽,把發(fā)芽的谷子連水磨碎了,制成“酶”。
2.把十多斤小黃米煮成飯,晾一會兒,不太燙手后,放入“酶”,拌和均勻,一段時間“發(fā)酵”后,黃米飯里的淀粉便轉(zhuǎn)化為飴糖,即灶糖了。
3.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熱鍋里煎熬成半干漿糊狀,取出不燙手后,把它搓成條狀。
4.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凍一夜,因為天氣嚴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來嘎巴脆。
做法二
原料:炒熟芝麻1.2斤、白砂糖1斤、麥芽糖3兩、豬油2兩
步驟
1.鍋中倒入白砂糖和麥芽糖,加少量水熬制(平白砂糖高為宜)。
2.待鍋內(nèi)糖漿燒得較稠時,可用一根筷子挑起一點糖漿放入盛有冷水的碗中,即可成形。
做法三
原料:麥芽糖 500g,甜奶粉 適量
步驟
1.厚底鍋加熱,倒入麥芽糖,中火熬成粘稠的糖團。
2.案板上撒一層甜奶粉,取出糖團,略晾涼,在案板上反復用力搓揉,拉伸至白色。
3.將搓揉好的糖團拉成長條狀,刀在火上烤熱,快速切成段狀,再撒上一層甜奶粉防粘手。
4.將切好的糖瓜塊密封放進冰箱冷藏即可。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年俗 | 除夕:大年三十熬一宿》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幼兒活動方案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一日活動方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為什么要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
家鄉(xiāng)的除夕一定很熱鬧,放的放鞭炮,玩的玩炮竹,其樂融融。和家人在一起,就算什么都不做,也不會覺得尷尬。那么,你曉不曉得除夕作文有怎么寫嗎?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一些關(guān)于除夕見聞的作文》,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小除夕 臘月二十九一般是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除舊部新、除舊歲、換新歲”...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的由來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睋?jù)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fā)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shù),安坐獲泉布?!庇腥さ氖?,一些地...
名稱:常識活動《我搜集的年畫》 活動目標: 1.愿意與同伴分享收集來的年畫。 2.能夠用比較清楚、流暢的語言講述自己的年畫。 活動準備:幻燈片:幼兒收集的門神畫圖片,幼兒收集的門神畫,小麥克風...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