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寶貝,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發(fā)布時間:2020-12-01

幼兒園工作總結是什么。

幼兒園,是孩子快樂的家園;家庭則是孩子理想的起點。教師與家長在教育中,應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以教師為主體,促進孩子健康、和諧發(fā)展!那么,家園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課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寶貝,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你的小家伙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級玩具或是漂亮衣服,他要的是——快樂、歡笑和足夠的愛。試試下面的這些方法,它們會讓你的寶寶真真切切感受到來自媽媽的疼愛。

1、妙趣橫生的步法

播放一些經典音樂,抱著寶寶輕柔地舞蹈,漸漸哄他入睡。如果寶寶玩興正濃,你可以選擇播放一些節(jié)奏比較明快的音樂,只要是你喜歡的就行,然后帶著寶寶在房間里翩翩起舞。

2、一有機會就給寶寶大聲朗讀

盡管寶寶還不明白你說的話,但是他喜歡聽到你的聲音??梢赃x擇不會被撕壞的書,一邊念給寶寶聽,一邊讓他感受書的特殊質地。朗讀的內容最好有明顯的節(jié)律,這樣能夠引起寶寶的興趣。

3、帶著寶寶去“探險”

寵物店是個不錯的選擇。你可以讓寶寶沖著小狗招手,看看海龜游泳。那些五顏六色、形態(tài)各異的小鳥和魚都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在籠子里不懈奔跑的倉鼠也是一個可愛的家伙。

4、和寶寶親密接觸

你也許聽說過和新生兒肌膚親密地貼在一起能夠加強你們之間的聯(lián)系。當你和寶寶二人獨處的時候,可以經常做做這種活動。爸爸也可以在寶寶洗澡前后摟著脫光了的寶寶跳跳舞,這可是一種樂趣無窮的享受。

5、足底按摩

把無嗅無味的嬰兒潤膚油倒在掌心里,溫熱之后擦在寶寶的腳后跟上,你的每根手指輪流從寶寶的腳后跟滑向他的腳指頭。接著,輕捏寶寶的每個腳指頭,然后用你的手指在他的腳指頭下面輕輕揉搓。下一步,踝部運動。輕輕地抓住寶寶的小腳丫轉圈,或是左右擺動。最后,用你的手指揉搓寶寶足部的圓形部位及它們的頂部。

6、擺腿運動

即便在寶寶學習爬行之前,你也需要幫助他鍛煉腿部肌肉。讓寶寶仰面躺著,輕輕提起他的一條腿,斜置于寶寶肚子前面,再換另一條腿。把寶寶的腿拉直,輕輕擺動。最后,輕握寶寶的腿做蹬自行車的動作。

7、解決寶寶的腹脹問題

脫掉寶寶的衣服和尿布,在你的手上倒上嬰兒潤膚油。兩手交替按摩寶寶軀干的下半部。從胸腔下部開始向下按摩至腹部,再到寶寶的腿部。然后,從寶寶腹部的右下方開始順時針按摩他的肚子,至左下方止,兩手交替進行。這套動作能夠幫助寶寶排氣。

8、自己動手烹調嬰兒食品

把香蕉搗成糊狀,或是把水果或蔬菜(如蘋果、南瓜)蒸熟后煮成濃湯。把多余的湯放在冰箱里,以便日后食用。

9、讓寶寶獨享洗浴時光

如果你的小寶寶通常是和你一起洗澡的,那時不時地讓他獨自享用一下浴缸——當然,你的目光是片刻也不能離開他的??纯此绾握加性「滓约袄锩娴耐婢摺?/p>

10、偶爾縱容寶寶把周圍搞得一團糟

寶寶偶爾把身邊環(huán)境弄得亂七八糟(),甚至是在吃飯的時候把自己全身抹得都是菜湯也是可以允許的。他會覺得這樣非常有趣。

11、和寶寶一起大笑(盡管你可能覺得沒什么可笑的)

有時候小家伙會無緣無故地笑個不停,這時你可以和他一起樂,你們二人都會從中得到很多快樂。

12、激發(fā)寶寶的創(chuàng)造力

給寶寶裹上尿不濕,不穿衣服,在廚房的地上(或是其他任何安全、平整的地方)鋪上一大張紙,準備一些無毒、可洗的顏料。教寶寶使用刷子刷顏料。即便他把大部分顏料染在了自己身上,你也不必太介意,任他自由發(fā)揮,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抹出自己喜歡的圖案,你只需最后給他洗個澡。

13、讓換尿布成為一件有趣的事

把一些顏色鮮亮的彩帶縫在一起,把它們掛在整理臺上方。當你給寶寶換尿布的時候吹動那些彩帶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解讀21世紀能力框架圖,你真正需要培養(yǎng)的是孩子的這些能力!


我們父母為孩子做種種規(guī)劃,歸根結底,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成為適應21世紀的人才,不落后、不痛苦。那么,來自21世紀的時代需求都有哪些呢?

美國前教育部RichardRiley就曾經說過,2010年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10種工作,在2004年還沒出現(xiàn);我們必須教導現(xiàn)在的學生,畢業(yè)后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未發(fā)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象過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非常清醒,與知識相比,教會孩子如何學習知識、如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如何形成國際化思維,是幫助孩子們在21世紀成為合格人才的重中之重。

美國于2003年提出“21世紀能力框架”:所有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美國教育部倡導,所有的科目都要基于21世紀能力框架來教授。所謂的21世紀能力,是指在現(xiàn)今社會中獲得學業(yè)或事業(yè)成功極其重要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工作習慣和性格特征。接下來我給大家看看21世紀能力框架圖。

我來給大家簡單解讀一下這個彩虹狀的21世紀能力框架圖。

首先,最外一層的紅黃藍三個色塊代表學生最終需要具備的三類能力,分別是生活與事業(yè)技能、學習與創(chuàng)新技能、信息媒體與科技素養(yǎng)。為了培養(yǎng)這些重要的能力,要求所有的核心科目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元素和目標。

里層的綠色的部分,就代表了這些核心科目(Reading,Writing和Arithmetic)以及21世紀的主題內容,包括環(huán)境意識、全球意識、財商意識、健康意識和公民意識。為了能確保綠色的部分能夠有效執(zhí)行,需要下面水波紋的四大支撐元素,它們是與課程目標相吻合的課程標準和測評體系,完善的課程體系,相應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以及相匹配的學習環(huán)境。

所以,這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支持體系。聽起來有些泛泛,那么我們來具體看看這些能力和素質的具體表現(xiàn)都是什么。

請大家來看這幅圖中的詳細列表。是不是感覺和我們在微信上經??吹降男撵`雞湯一樣一樣的?區(qū)別是以前我們都是很瑣碎的接觸其中的個別項目,現(xiàn)在看到的是在一個權威框架下的有組織有歸類的整體。無論我們?yōu)楹⒆幼隽嗽鯓釉敿氈苊艿囊?guī)劃,如果找不到相應的學?;蛘邫C構來實現(xiàn)這些,就都是徒勞的。所以我們可以一開始就把這幅圖牢牢記在心里,無論在選擇學校和課外機構,或是在家庭生活中,都關注孩子在這些方面的成長,那么孩子就會有更大的可能成為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可以和發(fā)達國家人才合作與競爭的、可以跨地域跨文化發(fā)展的優(yōu)質人才。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嗎?不是。

是知識嗎?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經學到了許多以前需要到小學才能學的東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對于中國的兒童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尊重,來自父母的真愛。

要知道嬌慣、溺愛或“恨鐵不成鋼”地指責孩子都不是愛孩子的表現(xiàn),只有從心底里尊重孩子才是對孩子的真愛。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傷害,會留下難以愈合的傷口,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因此,爸爸媽媽應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保護他的眼睛一樣。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在此,筆者介紹幾個便于你靈活運用的小招數(shù)。

第一招:傾聽孩子的訴說

3歲前的寶寶特別依戀父母,因此,年輕父母應該每天花一點時間聽聽寶寶的訴說、提問,并為寶寶念兒歌,講故事。也許只要花30分鐘,父母自己也可以輕松一下,就能給寶寶帶來極大的滿足和快樂。

1至2歲的寶寶也許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夠真正學會傾聽,多鼓勵寶寶大膽地說話,既能促進寶寶語言的發(fā)展,也有利于發(fā)展親子關系,使寶寶感覺受尊重,以促進寶寶心理健康。

另外,父母要耐心地對待寶寶的每一個問題或要求。認真聽取孩子想要告訴自己的事情。在他表達不清時,你可以與他進行充分的目光接觸,但不要打斷他。

寶寶與你講話時,你不但要認真傾聽,還要注意傾聽的方式。不要總是站著,居高臨下地說話,這不僅使寶寶感到他有一種壓迫感,所以你要盡量彎下腰或蹲下與寶寶說話,與他的眼神交流,這既是一種親密接觸,也是對孩子尊重的具體表現(xiàn)。傾聽寶寶的心里話

禁忌用語:

“問這問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正忙著呢,問你們老師去!”

“真討厭,你沒看見我正在忙嗎?”……

分析:

這一類的語言會使孩子覺得您在“打發(fā)”他而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以后可能不愿告訴你他內心的想法。

第二招:冷靜對待寶寶的過失

年輕父母可以從寶寶1歲左右起,為寶寶建立一套簡單、明了、容易操作的行為規(guī)則,讓他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給他一個寬松而具有規(guī)則的環(huán)境,使他逐漸學會自律。

寶寶如果犯的是同一種錯誤,這也很正常。正確的做法是:你可以對寶寶說明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種關心孩子的口吻表達出來:“當你做某某事時,我感到……”,如“當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時我感到很生氣,那樣做會碰傷她的?!闭堊⒁庹f話的語氣和內容,既要讓寶寶明白自己錯在那里,又要保護他的自尊心。懲罰孩子,也是一門藝術!

禁忌用語:

“你這個壞孩子!”

“我沒想到你會干出這樣的蠢事,你令我很失望!”

分析:

這樣寶寶就會產生強烈的自責情緒,他會覺得很難受。有的寶寶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第三招:珍惜寶寶擁有的玩具與物品

珍惜寶寶的東西,是個極易被人忽視而又對寶寶健康成長有著積極意義的事情。寶寶年齡雖小,但也擁有許多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如玩具、圖書、學習用品、衣帽鞋襪、小碗筷、小桌椅、小被子、毛巾、枕頭,有的孩子還有自己的小房間,有鋼琴、電子琴、小運動器械等。這些物品無疑都是成人給孩子提供的,但“產權”已屬于孩子。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有關物品取放的規(guī)則,但不能隨意擺布和挪動孩子的物品。有小客人來時,也要經小主人的允許,使用他的玩具或物件。最好的辦法是鼓勵他自己將玩具給小朋友玩。

有的父母不經孩子允許丟掉寶寶喜歡的小東西,比如小樹葉等,這也會使孩子很難過。父母認為不重要的東西在孩子眼里往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招:鼓勵寶寶發(fā)展獨立性

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寶寶自己作主。

有時候,不適當?shù)膸椭彩且环N犯,會傷害他的自尊。小寶寶也需要刺激和挑戰(zhàn),你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當他需要幫助時,你要指導和協(xié)助他想辦法尋求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在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時,你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碗筷的擺放、日用品的收拾的方式。當寶寶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出現(xiàn)了爭執(zhí)和沖突,你要給寶寶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禁忌用語:

“這件事你干不了?!?/p>

分析:

當孩子試圖去解決一個問題或完成一項任務如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時,千萬不要干涉他,如說“這件事你干不了”等。這類用語會導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從而變得膽小、自卑。讓寶寶獨立自主也要從小事開始做起。

小貼士

1.不要一味地表揚、獎勵、贊許寶寶,這會使寶寶產生虛榮心。必要的批評以及慎重的處罰也是一種對孩子尊重方式。這是一種冷卻劑,可以使孩子冷靜地檢點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錯誤。

2.防止對寶寶不適當?shù)臐M足。1至2歲的寶寶已經會用一些手段來要挾家長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經常采取妥協(xié)的方式滿足寶寶的話,這絕不是尊重而是縱容。對于寶寶的無理要求父母要堅決拒絕。

化解:是什么引發(fā)了寶貝的眼淚?


“寶貝一哭,媽咪都會有些緊張,不知道寶貝怎么了,特別是剛剛做了媽咪的人。其實,寶貝哭并不一定就是有什么不好的事了,本文將告訴你是什么引發(fā)了寶貝的眼淚,作為媽咪應該如何去化解它?!?/p>

寶貝出生6個月內

寶貝哭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他們的哭聲并不意味著好或不好。寶貝的哭聲并不總是帶有情感因素——他哭只是因為他還不會用別的方式去交流。

在6周左右,由于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令人驚奇的快速發(fā)育,寶貝開始能夠控制他的哭聲,盡管還不熟練,但足夠用哭聲表達他的需要了。比如,寶貝一哭,你就知道該為他換尿布了,該喂奶了,或他想要你抱抱了。每過一個月,他都能學會讓他的哭聲和你的反應之間形成更高級的聯(lián)系。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化解寶貝的眼淚,你要做什么:

1、仔細尋找寶貝哭的原因

如果你不確定他為什么哭,檢查所有可能導致他哭的“罪惡之源”:他吃飽了嗎?打飽嗝了?尿布濕了7這樣一來,問題一般都能解決。

2、輕輕搖晃他,輕言細語

你的寶貝在舒適、恒溫的母體內剛度過9個月。不要奇怪好多嬰兒對襁褓、輕輕搖晃以及輕言細語有愉快的反應,因為這些都是在模仿他生活過的子宮的環(huán)境。新生兒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肌肉和動作,而襁褓的包裹讓他的胳膊和腿都能緊挨著身體,就像在子宮里的感覺一樣。在這樣熟悉的感覺下入睡,寶貝就不易被驚擾,能睡得很香。

3、不要太焦急

某一天也許你的寶貝不知什么原因哭得很厲害,而你各種方法都用盡了,他還在哭。那么,把他帶到一間安靜,光線黯淡的房間,哭泣可能立刻就停止了。他可能只是需要離開那個使他受刺激的地方,安靜地待一會兒而已。

4、把真實世界的聲音呈現(xiàn)在寶貝面前

有些媽咪在剛出生的寶貝身邊總是輕手輕腳,她們以為寶貝需要安靜平和。實際上,寶貝也許渴望他在子宮里就聽到過的這個世界的聲音,比如,你的說話聲,你的另一半的歌聲,或者你彈奏的音樂聲。所以,請用正常的語調在寶貝面前說話,唱歌。

寶貝6-12個月

6個月左右,寶貝開始明白,他一哭你就會作出反應,就像他把手伸出來,你就會抱他。這時候的寶貝,正在積累一個記錄這樣的因果關系的內在數(shù)據庫。

這一階段,你也能發(fā)現(xiàn)寶貝個性的變化:原來的愛哭寶貝,也許現(xiàn)在變得開朗了許多,而從前好脾氣的寶貝卻愛發(fā)脾氣了。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愛笑的寶貝還有另一面,比如在喂奶時老哭,甚至會咬你!為什么呢?原來寶貝一般在6—1O個月時開始長第一顆牙,而這會引起疼痛。一疼,寶貝肯定會哭啦

這時候寶貝的行為,也解釋了一個心理學概念——客體永久性。所謂客體永久性,是指兒童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而仍相信該物體持續(xù)存在的意識。當他還是小嬰兒時,你離開房間他什么事兒也沒有,因為你一脫離他的視線,他對你的記憶就消失了;現(xiàn)在,他看見你離開了,他仍然知道你的存在,只是會困惑你到哪兒去了,是否還會回來。由于他還不會叫你或問你去哪兒了,他只能用自己擁有的唯_的手段——哭,來引起你的注意。最終,他的早期經驗證明,當他哭的時候,你會迅速地跑回來。

化解寶貝的眼淚,你要做什么:

1、教他學會自我撫慰

有一種哭聲比其他哭聲更好區(qū)別,那就是疲倦的哭聲:聽起來時斷時續(xù)。這時候,讓寶貝學習一些游戲,從而撫慰自己——你正好能借機給他上一節(jié)有價值的課。如果每次你離開房間時寶貝都哭,那么做些簡單的游戲,像“藏貓貓”,幫助寶貝鞏固客體永久性這一概念,最終他會意識到你還在附近,而且會回到他身邊。這樣一來,雖然你離開時他還會哭,但不見得每次都會哭了。

2、每次只改變一件事

有時候寶貝只是想看看另一面墻上的東西,或只想嘗試一個和原來的玩具稍有不同的新玩具。所以,當他痛哭時,你不要忙亂不知所措,也不要一下子給他五個新東西去吸引他的注意力,不妨慢慢來,一樣一樣地讓他嘗試。

3、試試手語

手語能幫助寶貝表達需求。而無需再借助于眼淚。在寶貝9個月時可以教他打手勢。這樣到寶貝13個月時,他就可以用手勢表達“喝”“吃”和“更多”等含義了,而這表明他想要某些東西時,不會只能用哭來表達了。

4、給他一些東西去咬嚼

有些寶貝出牙時并沒有明顯的跡象,如口水增多,喜歡咬東西或牙齦疼或癢,只是比平常愛哭了。咬嚼可以減低牙床的疼痛,尤其是咬嚼冰冷的東西,試試用消過毒的,冰涼的橡皮牙環(huán)或濕布來緩解寶貝出牙時的牙齦不適。

寶貝12-24個月

現(xiàn)在,你的寶貝開始忙個不停,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學習并且鞏固他的動作和交流技能。學步的寶貝因為探索而興奮,但又害怕遠離你,有太多的事需要寶貝應付——怪不得他們老哭呢。

寶貝可能也開始說話了,但還不知道怎么用語言去表達挫折。當一個玩伴“借”走一件玩具時,他不知道怎么說。他也可能開始表現(xiàn)出害怕了一一怕黑!怕狗!怕煙火!——這些都考驗著寶貝的應對技巧。盡管寶貝越來越會控制眼淚了,有時父母的期望還是超過了他的控制能力。上床睡覺對于大人來說可能只是小事,但對寶貝來說在大腦里有很多活動正在進行著,他根本無法立刻停下來。寶貝不知道怎么解決這樣的沖突,所以只能哭。其實,哭對于學步的寶貝來說,實際上是很有建設性:因為哭過以后,寶貝明白了一個道理一一他熬過淚水后還會繼續(xù)前進。

化解寶貝的眼淚,你要做什么:

1、為一個更高級的對手做準備

如果寶貝餓了、累了或生病了,通常你可以用一塊零食,一會兒小睡或愛撫治好或阻止他的眼淚。但學步的寶貝一旦明白他可以用發(fā)脾氣來控制成人,他們會樂此不疲?所以你一定要保持冷靜,換句話說,你決不能完全被寶貝的哭聲所控制。

2、冷靜對待寶貝在公共場合的哭鬧

沒有比在公共場合遭遇寶貝哭喊不休更讓你尷尬了。盡管這很困難,你也要努力不介意圍觀的人朝你拋來的白眼或毫無益處的評論。如果你怕丟臉,而試圖用恐嚇或嚴厲責罵阻止寶貝的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正確的方式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一對一的與寶貝談一談。

3、教寶貝“用你的話來說”

接下去的幾年,你不得不無數(shù)次地重復這句話,但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對于寶貝而言很重要。同時,你也要用語言表達出你的感受:“我今天感覺不好,因為我的胃疼。”教會寶貝說“我需要幫助”這樣的話?,F(xiàn)在,當寶貝感到難受時,他能說出來而且知道會得到別人的理解,而被理解,是寶貝甚至成人哭泣時最希望的事情?!斑@時候寶貝的行為,也解釋了一個心理學概念——客體永久性。所謂客體永久性,是指兒童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而仍相信該物體持續(xù)存在的意識。當他還是小嬰兒時,你離開房間他什么事兒也沒有,因為你一脫離他的視線,他對你的記憶就消失了;現(xiàn)在,他看見你離開了,他仍然知道你的存在,只是會困惑你到哪兒去了,是否還會回來?!?/p>

張德芬: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么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么多的創(chuàng)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沒問題啦!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納,如此而已??墒?,哪個父母不覺得對面的柱子長得比咱們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們家女兒聰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頭,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嬸嬸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兒,拿了什么什么競賽第一名。哪個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這么臟還抓東西吃,一點衛(wèi)生觀念都沒有。你看你,一點小事就哭,哪像個男孩子。

從小,在這種「轟炸」之下,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里,都覺得自己不夠好。而這個「不夠好」和「不配得」的情結,就是造成我們大半輩子無法真正快樂的主因。因為我下意識覺得不夠好,所以容不得別人說我。因為我隱隱約約覺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須強出頭,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現(xiàn),來安慰自己。因為我覺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會去爭取,或是不自覺地破壞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樂。

有一天早上,我難得跟孩子們一起用早餐(平時是練瑜伽啦,不是賴床--你看,怕你們覺得我不夠好,所以要解釋,呵呵?。N易⒁獾轿液团畠洪_始吃了很久,我十二歲的兒子還是在樓上他的房間里東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識層次較低,負面情緒較多,怎么看他就是不順眼。催了他好幾次,總算姍姍來遲,我很不高興地開始數(shù)落他。「你看看,你動作這么慢!早上起來在樓上摸那么久,我應該送你回臺灣去當兵,把你訓練得動作快一點!」孩子聽了我的數(shù)落,感受到我對他的不滿,開始很不高興的反駁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還要打領帶,很復雜耶!」我還是很不高興地抱怨,一直嘮嘮叨叨不休。這時,我有了一些覺察,看到自己在試圖讓貓學狗叫,而且還振振有辭的為自己辯護。

其實,我兒子就是一個動作不利索的人,這是事實。不過,顯然并沒有誤事,至少每天早上我雖然沒有陪他們吃早餐,但是他們都準時趕上校車上學了。問題在哪里?在那個看不慣別人動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親。利用自己是母親的身份掩護,盡量投射自己的負面東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時候,我們借由「管教孩子」為名,把自己不喜歡或是看不慣的東西發(fā)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為「對他好」,但是,卻傷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聽到我兒子大聲叱責他的妹妹,讓她趕快出門,語氣充滿了不耐煩和怒氣。惹得我又不高興,感覺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覺到:這是誰教他的?誰以身作則地教他對人不耐煩和憤怒時如何表達?誰讓他一大早就怒氣沖沖的出門?因此一念之轉后,那一刻,我體會到的是一個慚悔的母親的感受。

也許你會說,孩子總有做不對的時候,教總得教吧?當然。孩子絕對需要界限,否則他們會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覺不被愛。但是,重點在于管教時的態(tài)度。如果,孩子的行為和言語沒有觸動你自己內在的舊傷或是情結的話,你管教他的態(tài)度和品質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嗎?

我以前很重視孩子的睡眠。規(guī)定他們九點一定要上床睡覺,這是我的「規(guī)矩」。因為我覺得他們睡不夠就會生病,生病就會找一堆麻煩,所以,每次看他們很晚還不睡的時候,我就會抓狂。有一次,我兒子晚上十點半跑到我房里來,說他睡不著。要是以前,我就會很生氣的叱責他,要他趕快回房睡覺。但是,學了拜倫凱蒂一念之轉之后,我看到了我的思想,然后我問:為什么生氣?

答:因為睡不夠就會生病。

問:真的嗎?

答:嗯,不一定啦。

問:當你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你是什么樣的媽媽?

答:是一個憂心忡忡,而且看到孩子這么晚跑來我房里時,就會抓狂的母親。

問:沒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你又會如何?

答:我是一個愛孩子的母親。心平氣和。

問:所以,你看得出來,你的抓狂生氣,和孩子的行為沒有關系。讓你生氣的是你的思想,它奪走了你的平安,和做母親的愛心。

當我看到這個,我就能放下我的「故事」(孩子睡不夠就會生病,生病就會很麻煩--這是真的嗎?),而以平常心的眼光看著十點半跑來我房里的兒子。他是那么的英俊,長得非常像我,嘴巴嘟嘟的,因為睡不著而感到沮喪。我開心的擁他入懷,讓他睡在我旁邊,安慰他。過一會兒,我柔聲地問他:媽媽陪你回房睡好嗎?他點點頭,我就高高興興地(他也是很受安慰地)送他回房間。

所以,我說了,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只要不把孩子當成我們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會有個快樂的童年。以下和大家分享我翻譯的《新世界》第四章的一小段,談到了父母的心理模式,真的很妙!這本由《當下的力量》的作者寫的書,將于五月份在中國上市。在此讓大家先睹為快精彩片段。

為人父母:角色還是功能?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很多成人都會開始扮演角色。他們使用一些孩子氣的字句和語調,以高姿態(tài)和孩子說話,并不對孩子平等視之。你暫時比孩子知道的多或是你比較高大的事實,并不意味孩子就與你不平等。大多數(shù)的成人,一生當中,總會有一段時間是身為父母的,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角色。而最重要的問題是:你是否能夠勝任父母這個角色,而且,游刃有余,但是又不與這個功能認同,也就是,不讓它成為你所扮演的一個角色?父母功能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要照顧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時要告訴孩子何者該為、何者不為。

然而,當身為父母變成為了一種身份認同的時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從它而來的話,做父母的功能很容易就會被過度的強調,夸大,而且控制了你。你對孩子的付出,可能超過他們所需,因此寵壞了他們;防止他們受到危害的動機,也可能會變成過度保護,并且妨礙了孩子們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和嘗試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訴孩子何者該為、何者不為,最后可能會演變成控制、壓抑。

尤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導致的身份認同,可能在對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都早已過時之后,還繼續(xù)存留。甚至當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了,父母還是無法放下身為父母的角色。他們無法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種心理需求。即使他們的孩子都已經四十歲了,父母還是沒有辦法放下這種觀念:「我知道什么對你最好!」他們還是強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間就不會有真誠的關系。

父母靠這個角色來定義自己,所以當他們不能再扮演父母的時候,他們下意識地害怕失去身份認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響已經成人的孩子的行為意圖受到了阻礙(通常都會),他們會開始批評或貶抑,或是讓孩子感到愧疚,這都是無意識地試圖保有他們的角色,他們的身份認同。表面上看來,他們是關心孩子(他們也自認為如此),但是他們真正關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認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動機都是為了加強自我以及維護自我利益,而有時候它偽裝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運作的這個人本身都沒有覺察到。

一個認同于父母角色的母親或父親,有時也會嘗試經由他們的孩子來讓自己更圓滿。小我為了填補自我的空虛匱乏,因而,需要去操控別人,孩子這時就會首當其沖。如果操控孩子的沖動之后的那些無意識的假設和動機,大部分都被帶到意識層面并且公諸于世的話,可能八九不離十是這樣的:「我要你達到我不曾達到的成就;我要你在這個世界上揚眉吐氣,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揚名立萬。不要讓我失望。我為你犧牲了這么多。我對你的不認可就是要讓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會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當然知道什么對你是最好的,這點勿庸置疑。我愛你,而且也會一直愛你,只要是你所做的事,都是我認為對你有益的事情。」

當你把這種無意識的動機帶到意識層面時,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們是多么的可笑。在這些動機之后的小我此刻無所盾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調也顯露無遺。有些和我咨商的父母會突然發(fā)現(xiàn),「我的天哪,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嗎?」一旦你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經做了一段時間的事情時,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勞無功,而那個無意識的模式就自動會結束。覺知就是最好的轉化媒介。

張德芬: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么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么多的創(chuàng)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沒問題啦!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納,如此而已??墒?,哪個父母不覺得對面的柱子長得比咱們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們家女兒聰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頭,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嬸嬸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兒,拿了什么什么競賽第一名。哪個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這么臟還抓東西吃,一點衛(wèi)生觀念都沒有。你看你,一點小事就哭,哪像個男孩子。

從小,在這種“轟炸”之下,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里,都覺得自己不夠好。而這個「不夠好」和「不配得」的情結,就是造成我們大半輩子無法真正快樂的主因。因為我下意識覺得不夠好,所以容不得別人說我。因為我隱隱約約覺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須強出頭,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現(xiàn),來安慰自己。因為我覺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會去爭取,或是不自覺地破壞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樂。

有一天早上,我難得跟孩子們一起用早餐(平時是練瑜伽啦,不是賴床--你看,怕你們覺得我不夠好,所以要解釋,呵呵?。?。我注意到我和女兒開始吃了很久,我十二歲的兒子還是在樓上他的房間里東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識層次較低,負面情緒較多,怎么看他就是不順眼。催了他好幾次,總算姍姍來遲,我很不高興地開始數(shù)落他。“你看看,你動作這么慢!早上起來在樓上摸那么久,我應該送你回臺灣去當兵,把你訓練得動作快一點!”孩子聽了我的數(shù)落,感受到我對他的不滿,開始很不高興的反駁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還要打領帶,很復雜耶!」我還是很不高興地抱怨,一直嘮嘮叨叨不休。這時,我有了一些覺察,看到自己在試圖讓貓學狗叫,而且還振振有辭的為自己辯護。

其實,我兒子就是一個動作不利索的人,這是事實。不過,顯然并沒有誤事,至少每天早上我雖然沒有陪他們吃早餐,但是他們都準時趕上校車上學了。問題在那里?在那個看不慣別人動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親。利用自己是母親的身份掩護,盡量投射自己的負面東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時候,我們借由“管教孩子”為名,把自己不喜歡或是看不慣的東西發(fā)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為“對他好”,但是,卻傷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聽到我兒子大聲叱責他的妹妹,讓她趕快出門,語氣充滿了不耐煩和怒氣。惹得我又不高興,感覺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覺到:這是誰教他的?誰以身作則地教他對人不耐煩和憤怒時如何表達?誰讓他一大早就怒氣沖沖的出門?因此一念之轉后,那一刻,我體會到的是一個慚悔的母親的感受。

也許你會說,孩子總有做不對的時候,教總得教吧?當然。孩子絕對需要界限,否則他們會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覺不被愛。但是,重點在于管教時的態(tài)度。如果,孩子的行為和言語沒有觸動你自己內在的舊傷或是情結的話,你管教他的態(tài)度和品質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嗎?

我以前很重視孩子的睡眠。規(guī)定他們九點一定要上床睡覺,這是我的“規(guī)矩”。因為我覺得他們睡不夠就會生病,生病就會找一堆麻煩,所以,每次看他們很晚還不睡的時候,我就會抓狂。有一次,我兒子晚上十點半跑到我房里來,說他睡不著。要是以前,我就會很生氣的叱責他,要他趕快回房睡覺。但是,學了拜倫凱蒂一念之轉之后,我看到了我的思想,然后我問:為什么生氣?

答:因為睡不夠就會生病。

問:真的嗎?

答:嗯,不一定啦。

問:當你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你是什么樣的媽媽?

答:是一個憂心忡忡,而且看到孩子這么晚跑來我房里時,就會抓狂的母親。

問:沒有這種想法的時候,你又會如何?

答:我是一個愛孩子的母親。心平氣和。

問:所以,你看得出來,你的抓狂生氣,和孩子的行為沒有關系。讓你生氣的是你的思想,它奪走了你的平安,和做母親的愛心。

當我看到這個,我就能放下我的「故事」(孩子睡不夠就會生病,生病就會很麻煩--這是真的嗎?),而以平常心的眼光看著十點半跑來我房里的兒子。他是那么的英俊,長得非常像我,嘴巴嘟嘟的,因為睡不著而感到沮喪。我開心的擁他入懷,讓他睡在我旁邊,安慰他。過一會兒,我柔聲地問他:媽媽陪你回房睡好嗎?他點點頭,我就高高興興地(他也是很受安慰地)送他回房間。

所以,我說了,把自己修好就好了。只要不把孩子當成我們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會有個快樂的童年。以下和大家分享我翻譯的《新世界》第四章的一小段,談到了父母的心理模式,真的很妙!這本由《當下的力量》的作者寫的書,將于五月份在中國上市。在此讓大家先睹為快精彩片段。

為人父母:角色還是功能?

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很多成人都會開始扮演角色。他們使用一些孩子氣的字句和語調,以高姿態(tài)和孩子說話,并不對孩子平等視之。你暫時比孩子知道的多或是你比較高大的事實,并不意味孩子就與你不平等。大多數(shù)的成人,一生當中,總會有一段時間是身為父母的,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角色。而最重要的問題是:你是否能夠勝任父母這個角色,而且,游刃有余,但是又不與這個功能認同,也就是,不讓它成為你所扮演的一個角色?父母功能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要照顧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時要告訴孩子何者該為、何者不為。

然而,當身為父母變成為了一種身份認同的時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從它而來的話,做父母的功能很容易就會被過度的強調,夸大,而且控制了你。你對孩子的付出,可能超過他們所需,因此寵壞了他們;防止他們受到危害的動機,也可能會變成過度保護,并且妨礙了孩子們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和嘗試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訴孩子何者該為、何者不為,最后可能會演變成控制、壓抑。

尤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導致的身份認同,可能在對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都早已過時之后,還繼續(xù)存留。甚至當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了,父母還是無法放下身為父母的角色。他們無法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種心理需求。即使他們的孩子都已經四十歲了,父母還是沒有辦法放下這種觀念:「我知道什么對你最好!」他們還是強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間就不會有真誠的關系。

父母靠這個角色來定義自己,所以當他們不能再扮演父母的時候,他們下意識地害怕失去身份認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響已經成人的孩子的行為意圖受到了阻礙(通常都會),他們會開始批評或貶抑,或是讓孩子感到愧疚,這都是無意識地試圖保有他們的角色,他們的身份認同。表面上看來,他們是關心孩子(他們也自認為如此),但是他們真正關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認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動機都是為了加強自我以及維護自我利益,而有時候它偽裝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運作的這個人本身都沒有覺察到。

一個認同于父母角色的母親或父親,有時也會嘗試經由他們的孩子來讓自己更圓滿。小我為了填補自我的空虛匱乏,因而,需要去操控別人,孩子這時就會首當其沖。如果操控孩子的沖動之后的那些無意識的假設和動機,大部分都被帶到意識層面并且公諸于世的話,可能八九不離十是這樣的:我要你達到我不曾達到的成就;我要你在這個世界上揚眉吐氣,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揚名立萬。不要讓我失望。我為你犧牲了這么多。我對你的不認可就是要讓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會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當然知道什么對你是最好的,這點勿庸置疑。我愛你,而且也會一直愛你,只要是你所做的事,都是我認為對你有益的事情。

當你把這種無意識的動機帶到意識層面時,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們是多么的可笑。在這些動機之后的小我此刻無所盾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調也顯露無遺。有些和我咨商的父母會突然發(fā)現(xiàn),我的天哪,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嗎?一旦你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經做了一段時間的事情時,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勞無功,而那個無意識的模式就自動會結束。覺知就是最好的轉化媒介。

專家解讀:學齡兒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根據埃里克森有關心理社會性發(fā)展的觀點,6歲到12歲這一階段是專業(yè)術語中的學齡兒童階段,而這一階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奮感和責任心。

其實,學齡兒童的勤奮與勤奮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奮行為,并不代表兒童從內心之中獲得了勤奮感,學齡期兒童不僅要努力掌握學校要求學習的大量知識,還要找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因此,父母一定要關注兒童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但不是粗暴的強迫手段,引導兒童成功獲得勤奮感。

去年年底有篇文章,引起了家長與老師們的熱議,說的是學齡兒童的很多作業(yè)需要忙一起做,除了孩子覺得學習不堪重負之外,連一個家庭都快被孩子的學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們各抒己見:

老師認為學校負責傳道授業(yè)解惑,但家長配合實施也非常重要;

家長則認為自己承擔了過多的教學責任,這些部分不需要家長的參與。

兩方面都非常的委屈,認為自己承擔了更多的責任。

那么這個時期,孩子到底在經歷怎樣的發(fā)展危機,又需要達成怎樣的心理任務,我們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或許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1

6-12歲,在埃里克森的畢生發(fā)展理論中,屬于學齡期,此時的兒童智力不斷地得到發(fā)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fā)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

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

所以在這一階段中,需要兒童專心學習大人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為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生產者而準備。

學校還是培養(yǎng)兒童將來順應社會文化的場所。

因為在大多數(shù)文化中,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備與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學校要學習的重要課程之一。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在這一階段所學的最重要的課程是:

體驗以穩(wěn)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

兒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一種,在社會中滿懷信心地同別人一起尋求各種工作和職業(yè)做準備的勤奮感。

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這個時候,兒童已意識到進入社會后必須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一方面勤奮學習,以期在學業(yè)上取得成就;但又擔心自己會遭遇失敗,因此勤奮感和自卑感構成了本階段的基本沖突。

2

勤奮感和自卑感到底來自哪里呢?

勤奮感是由愛的關注與鼓勵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兒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對他的嘲笑或漠不關心造成的。

如果兒童獲得的勤奮感勝過自卑感,他們就會以能力的品德離開這個階段。

所以,無論是學校和家長,都應該在此階段通過關注與鼓勵的形式,讓兒童在學習中,感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價值的。

如果學校和家長互相推卸責任,會讓兒童對學習產生困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為學習而付出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學校和家長在此時視學習為衡量兒童的唯一價值標準,那么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因循守舊的人,將來會認為只有工作才有價值。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論,學校和家長在這個階段里,應該鼓勵兒童掌握為未來就業(yè)所必需的技能,但絕不能以犧牲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為代價,比如學會幫助他人、怎樣和同伴一起游戲等。

如果孩子不只是認為工作有價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動也有價值,他以后就能不斷地在創(chuàng)設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活動中體驗到一種勤奮感。

埃里克森還指出,許多人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tài)度與習慣都可追溯到本階段的勤奮感。

3

所以,學校與家長在本階段應該互相配合,彼此溝通,主要目的是要讓兒童從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來獲得勤奮感。

家長應該起到榜樣的作用,在最初的階段讓兒童感受到應該用什么態(tài)度去對待學習、及如何合理地安排并有序的完成工作,這一切不應該是互相應付與推諉。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要布置適合本階段兒童的任務,以免任務難度太高,兒童不能體驗獨立完成任務的成功感受。

4

縱觀埃里克森對兒童階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都與自信心的建立有關,可以說,兒童在整個發(fā)展階段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其本質的屬性就是自信心與自尊的建立。

若是兒童在發(fā)展中獲得了自信與自尊,那么他也就會獲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和勤奮的美德,那么他的一生也會變得完整和健康。

這也是我們帶著覺醒做家長要努力的方向。

情商是什么?


-->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人與人之間的情商沒有明顯的先天差別,情商的高低更多是與后天的培養(yǎng)息息相關。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表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由此可見,情商對人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情商是可以通過全面系統(tǒng)的課程培養(yǎng)提高并且改變的。學齡前期形成的情感物質,對孩童以后的表現(xiàn),無論是學業(yè)成績或人際關系,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注重學齡前孩子的情商教育,是相當必要的。

1、有助于孩子認識自身情緒:使孩子更能觀次與認識自己的情緒,更能了解各種感受的前因后果,能認知感覺與行為的差距。

2、有助于孩子妥善管理情緒:使孩子更能忍受挫折,更值得經解憤怒,較少與人發(fā)生口角,打架或破壞課堂秩序。較能適當表達憤怒而不必訴諸打斗,較少被休學或退學,較少表現(xiàn)出攻擊性或自暴自棄的行為。

3、有助于孩子自我激勵:對自我、學校及家庭較具正面觀感,較善于緩解壓力,較少感到孤獨自卑或焦慮,善于將情緒導向正途,更負責、更能專注眼前的工作,較能克制沖動。

4、使孩子認識他人情緒:較能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較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較懂得傾聽。

5、使孩子能夠進行人際關系管理:對人際關系的分析與了解能力增強,更懂得解決與協(xié)商紛爭,較懂得解決人際沖突。溝通時更清晰,有技巧、較外向,較有人緣。與同學關系改善,朋友較常邀約,較能體貼關心別人。較合群,更懂得合作、分享與互助。與人交往時更懂得互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學業(yè)成績與在校表現(xiàn)的改善。

家園共育:孩子哭鬧、抱怨的時候,他們真正想說的是什么?


了解孩子的情緒和每句話的內在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更不容易的是教會孩子準確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一方面,給她一個隨意表達真實想法的寬松環(huán)境,只要有勇氣表達,都是值得鼓勵的,哪怕表達的不好或者不如你的心意。另一方面,在不斷和孩子溝通聊天的過程中,孩子會掌握越來越多的形容方法,有的時候孩子掌握的形容詞越多,表達意思也就越精準。

這遠遠不是上課所能學到的技能。孩子更需要你和她聊天,講故事。

在這個過程中,慢慢體會自己的感受和表達感受的分寸。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也愿意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親子溝通,需要“同聲傳譯”

我們都太需要真相了。孩子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來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系,媽媽需要知道情緒的真相來調整自己和孩子的關系。

然而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孩子內心的真相往往被情緒掩蓋。這是因為,孩子既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也缺乏組織語言的能力。情緒掩蓋了孩子內心的真相之后,還會吞噬媽媽的耐心,使親子溝通乃至親子關系陷入惡性循環(huán)。

在進行親子溝通時,父母需要點兒“同聲傳譯”的本事,將帶有情緒的語言“翻譯”成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并依此做出更有效的回答,而不是和孩子陷入一場混戰(zhàn)。

堅持這樣做也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縮短理解和表達的差距,為今后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做準備。試想,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作家、藝術家、乃至科學家,本質上都是在做一件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最貼近自己思維的方式表達出來。

范例:

以下兩個例子可以幫助你進一步理解什么是親子溝通中的“同聲傳譯”。

場景一

5歲的女孩兒A到5歲的女孩兒B家做客,兩個人玩兒起了過家家。A拿起B(yǎng)的玩具熊抱在懷里,陶醉地說:“這是我的?!盉頓時翻臉,大哭道:“你說謊!這不是你的!還給我!我不和你玩兒了,你回家吧!”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家長不介入是不行了。

錯誤示范

一般情況下,家長往往會做出這樣的回應——

A的媽媽:“快把玩具熊還給B,說對不起!你要是喜歡,媽媽給你買一個?!?/p>

B的媽媽:“讓A玩兒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要這么小氣,要懂得分享,不然沒有小朋友喜歡你了?!?/p>

同聲傳譯

A和B各自的心聲其實是這樣的——

A:”毛絨玩具是我的最愛,我真希望可以擁有世界上所有的毛絨玩具!”

B:“這只小熊明明是我的,A為什么說是她的?我不明白,而且我很焦慮,因為我不想失去我的小熊!”

正確示范

了解了孩子內心的真相后,你的回應需要起到安撫情緒、解決問題的作用——

A的媽媽:“這只小熊真的很可愛,你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只這樣的小熊(用幻想的方式幫助孩子實現(xiàn)愿望)!以后你可以經常來B家里玩兒,這樣你就可以經常看到它啦!”

B的媽媽:“這只小熊真的很可愛,你真的很有眼光。A并不會真的把小熊拿走,其實她真正想說的是‘我好喜歡它,想跟它多呆一會兒’?!?/p>

這是發(fā)生在我家的真實事件。小女孩兒B就是祖拉,B的媽媽就是我。我說完這段話以后,祖拉的委屈和敵意馬上就消失了,她回到A的面前說:“你可以多玩兒一會兒,回家之前還給我就行?!盇也放松下來,很快就把玩具熊扔到一邊,兩個人又玩兒別的去了。

場景二

9月起,一個6歲的孩子上了學前班,每天晚上都要寫作業(yè)。平時每天監(jiān)督孩子寫作業(yè)的媽媽,這一天出差了。她從外地打電話給孩子,想考察一下孩子是否記得寫作業(yè)這件事。孩子回答:“不記得”。

錯誤示范

聽到這樣的回答,媽媽肯定怒從心頭起——

媽媽:“我都跟你講了多少次了,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業(yè),然后才能玩兒!我走的時候,你明明告訴我你記住這件事了,現(xiàn)在居然說不知道!你這是什么腦子!”

同聲傳譯

孩子都是誠實的,因為他們天生追求卓越,并且還沒有學會說謊。孩子的心聲其實是這樣的——

孩子:“媽媽,我確實不記得你說的話了。為什么我回答了你的問題,你卻那么生氣呢?你讓我不知所措?!?/p>

教育就像吃飯,當時飽了,一會兒還會餓。孩子需要吃很多很多頓飯才能長大。

正確示范

了解孩子內心的真相后,你的回應既需要肯定孩子的積極行為,也要繼續(xù)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

媽媽:“謝謝你的誠實?,F(xiàn)在你可以去做作業(yè)了,以后媽媽會經常提醒你,你也要努力記住這件事哦!”

在肯定和鼓勵中長大的孩子,行為也會越來越積極。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

第一個底線教育:身體底線。

作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誡女兒:

不要為任何事情出賣和傷害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底線教育:生活底線。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

女兒考上大學后,父親給她寄錢。

“1200元夠不夠?”

女兒回答:“夠了?!?/p>

父親又說:“想買什么就買,別虧自己?!?/p>

女兒聽了,半天不作聲。

父親覺得奇怪:“怎么了?”

女兒說:“室友和我一樣,每月家里也是給1200元,但她生活質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麥當勞……”

父親說:“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誤學習?!?/p>

“她沒有打工,是在談戀愛。

有一次她約會回來對我說,其實她不喜歡那個男生,只是喜歡他替自己買單而已。她還說我傻,可惜了這張臉,如果她有像我這樣漂亮的臉,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錢?!?/p>

父親放下電話,立即給女兒打了1500元,回家又給女兒發(fā)了一封郵件:

“從這月起,我每月給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買零食。還有,如果你戀愛了就要告訴我。我每月再給你500元,作為戀愛經費。請你一定要記住,每次約會,都不要忘了帶上自己的錢包。”

這位父親為什么要這么做?

因為他在給女兒灌輸一個生活底線——要有經濟獨立能力。“經濟獨立的女人,是最有尊嚴的女人。經濟不獨立,人格便不獨立。人格不獨立,愛情便不獨立。”

第三個底線教育:感情底線。

第四個底線教育:生命底線。

給男孩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

有一個14歲的男孩,放學后看到書亭里有一本喜歡了很久的書,可是自己沒有那么多錢,于是就大著膽子把書藏進了懷里,誰知被剛轉身的老板發(fā)現(xiàn)了,老板把他扭送進了派出所,幾名警察輪流審問他,還打電話通知了孩子的父親。

很快,孩子的父親就趕到了。男孩低著頭,默默等待父親的責罵。

“我想,這一定是個誤會?!备赣H淡淡地開口了,“因為我非常了解我的兒子,他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只是因為沒有帶足錢,才這樣的。你們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這事就算結束了?!?然后,父親就掏出了錢包。男孩驚呆了,他看著父親,父親也看著他,眼里沒有責備,有的只是愛憐。

出了派出所,父親停下了腳步,他捧起孩子那張滿含羞愧與感動的臉說:

兒子,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聽著,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里留下陰影,好好學習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你依然是一個讓父母驕傲的孩子!

說完,他鄭重地將這本書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聲大哭,父親慈愛地將他摟進了懷里。

男孩子的成長難免會犯錯,犯錯后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教育,受到社會過多負面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誤入歧途,陷入陰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陽光教育,教會孩子學會承擔,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一個陽光教育:冒險教育。

教育家理查德說得好:

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習慣于墨守成規(guī),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創(chuàng)新。

第二個陽光教育:規(guī)則教育。

作家林曦講過一個教育故事:

孩子與同學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問他:“你很委屈,很生氣嗎?”

孩子說:“嗯,我要報仇。”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電視里一樣,用劍刺他。”

“好,這樣很解氣,爸爸幫你準備一下?!?/p>

過了一會,我抱著衣服和被子下樓。

孩子一臉驚訝:“你怎么拿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會被帶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個月,所以要給你帶換洗衣服;如果用劍的話,就要呆很長時間,肯定得準備被子?。 ?/p>

孩子紅著臉說:“真的會這樣嗎?”

我回答:“嗯,法律規(guī)定是這樣?!?/p>

“那我們算了吧?!?/p>

“可是,你不是很生氣嗎?”

“其實我也有錯,我不生氣了,我去跟他道歉?!?/p>

“好,爸爸支持你。”

在“冒險教育”的基礎上,必須得增加一個“規(guī)則教育”,

用規(guī)則來平衡冒險。

我特別喜歡這位父親對兒子說的一句話: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壞的結果想一想,這個最壞的結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試一試。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個陽光教育:挫折教育。

第四個陽光教育:獨立教育。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shù)谝弧?/p>

如果不放手,不狠心,一直將孩子保護在羽翼之下,那么有朝一日當他們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時,將無所適從。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選擇讓孩子從小獨立,那是一種最明智的愛,苦盡甘來。

對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據孩子的個性來。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會面臨不同的危險和挑戰(zhàn),父母能夠做的,不是為他們預知每一次風雨,而是教會他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以合適的方式去解決。

社會上常說窮養(yǎng)兒富養(yǎng)女,其實不然,窮養(yǎng)出來的男孩成長后也許很容易被物質誘惑,而富養(yǎng)出來的女兒或許也會太天真。

最好的辦法,是根據孩子的特性引導孩子,對于女孩,告訴她們做事的極限,對于兒子,讓他們減少被影響同化的可能性,這才是我們對于孩子最需要教會的。

喜歡《寶貝,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工作總結是什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解讀21世紀能力框架圖,你真正需要培養(yǎng)的是孩子的這些能力! 我們父母為孩子做種種規(guī)劃,歸根結底,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成為適應21世紀的人才,不落后、不痛苦。那么,來自21世紀的時代需求都有哪些呢? 美國前教育部RichardRiley就曾經說過,2010年201...
    2022-01-26 閱讀全文
  •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嗎?不是。 是知識嗎?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經學到了許多以前需要到小學才能學的東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對于中國的兒童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尊重,來自父母...
    2021-11-05 閱讀全文
  • 化解:是什么引發(fā)了寶貝的眼淚? “寶貝一哭,媽咪都會有些緊張,不知道寶貝怎么了,特別是剛剛做了媽咪的人。其實,寶貝哭并不一定就是有什么不好的事了,本文將告訴你是什么引發(fā)了寶貝的眼淚,作為媽咪應該如何去化解它?!?寶貝出生6個月內 寶...
    2022-04-16 閱讀全文
  • 張德芬: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么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么多的創(chuàng)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
    2021-02-26 閱讀全文
  • 張德芬: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么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么多的創(chuàng)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
    2020-12-28 閱讀全文

我們父母為孩子做種種規(guī)劃,歸根結底,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成為適應21世紀的人才,不落后、不痛苦。那么,來自21世紀的時代需求都有哪些呢? 美國前教育部RichardRiley就曾經說過,2010年201...

2022-01-26 閱讀全文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嗎?不是。 是知識嗎?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經學到了許多以前需要到小學才能學的東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對于中國的兒童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尊重,來自父母...

2021-11-05 閱讀全文

“寶貝一哭,媽咪都會有些緊張,不知道寶貝怎么了,特別是剛剛做了媽咪的人。其實,寶貝哭并不一定就是有什么不好的事了,本文將告訴你是什么引發(fā)了寶貝的眼淚,作為媽咪應該如何去化解它?!?寶貝出生6個月內 寶...

2022-04-16 閱讀全文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么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么多的創(chuàng)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

2021-02-26 閱讀全文

我出去演講的時候,常常會碰到憂心忡忡的家長,看到我的書中描述我們每個人小時候是如何地被制約、被壓抑,而禍害一生,因此都會問:我們怎么樣幫助孩子讓他不要從小遭受那么多的創(chuàng)傷?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

2020-12-28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