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四個太陽說課稿。
幼兒園,是孩子快樂的家園;家庭則是孩子理想的起點。教師與家長都需要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以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放飛夢想!那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牛的教育理念都比不過這四個字”,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有了孩子后,總想給他們最好的。還在肚里的時候,備最好的奶粉,囤最好的紙尿褲;出生之后,能益智健腦的玩具眼都不眨的買下;一過了三歲,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幼兒園,蒙臺梭利、華德福,說起這些教育方法家長們信手拈來??墒牵心居邢脒^:聽過再好的教學理念,看過再多的教學書籍,送到再牛的教育機構,其實: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抵不過四個字:言傳身教。
總有很多媽媽苦惱的留言問:孩子愛玩手機怎么破?
我猜:你一定在陪孩子的時候,會低下頭見縫插針的看手機吧;喂奶的時候,也一定不忘一手刷微信;甚至在哄睡覺的時候,一手托著孩子一手還要騰出來拿手機。
于是,我們看到,隨便一個2、3歲的小孩都抗拒不了手機,可以自己熟練的滑動開鎖、輸入密碼、找到游戲,微信聊天……甚至在外看到陌生人的手機,都有伸手想玩的欲望。
你一定很委屈:我沒有給他玩?。∈前?,天天看爸媽盯著這個發(fā)光發(fā)亮發(fā)出聲音的東西,孩子已經自!學!成!才!了!
我們總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可是忽略了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偸窍M麅号蔀樽约豪硐胫械臉幼樱瑓s往往忘記我們自己首先要成為那樣子的人。
都聽過“曾子殺彘”的故事吧。曾子的妻子去市場上,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媽媽就答應兒子“只要你回家,我一回來就殺豬給你吃”妻子回來后,曾子準備殺豬。妻子覺得何必對孩子的一句無心承諾當真,可是,曾子認為:父母對孩子不能信口開河。如果父母都出爾反爾,那又如何教導孩子做到誠實守信?
這也讓我想到很久以前的一則公益廣告,說的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在給自己的媽媽洗腳的時候,被兒子看到了。等她洗完了媽媽的腳,回到房間,卻沒有看到兒子,回頭,兒子端著一盆水過來了,說,媽媽洗腳。
這,就是言傳身教的力量。
很多人會覺得,我不是名人,也不是首富,沒有什么特別值得孩子學習的。其實,頭銜未必會讓孩子敬佩,但你怎樣做人,你的態(tài)度、你的行為孩子都會盡收眼底,成為他們最好的榜樣。
從今天開始,不妨試一下:
每天放下半個小時的手機,和孩子一起安靜地讀會書,那孩子可能也會成為愛看書,博學多識的人;
把每周追劇的時間抽出半天帶孩子爬爬山跑跑步,那孩子也可能會成為愛運動,積極進取的人;
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動不動就朝家人發(fā)脾氣,那孩子也可能會養(yǎng)成好性格,安靜和平地處理好每一個當下;
推掉那些無謂的應酬聚會,給予家人多多的陪伴,那孩子長大以后也可能是個愛家顧家的人……
所以,說白了,做更好的自己吧。好好享受你的工作,你的朋友,你的愛情,你每一次獨處的時光。
正如楊瀾說:“做父母并非易事,但如果你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p>
最后,我想打個比喻:如果父母是一棵大樹,那孩子就是那棵樹上最粗壯的枝椏,父母親的根只有深扎于泥土,才能把更多更好的養(yǎng)分輸送到孩子那里,枝椏在長,根也在長,而這一切無關物質。
所以,每一天醒來,告訴自己:為了孩子更優(yōu)秀,我就必須更努力。
相信言傳身教的力量,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進步,加油!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這四個時間千萬不要批評孩子,后果真的很嚴重
教育與批評孩子最好在家中
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選擇一個時間坐在一起,開誠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機會提出對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對父母提出意見。
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認識到錯誤,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訂出改正錯誤的計劃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強,他對于自己寫下的計劃是會認真對待的。
這幾個時間點切莫批評教育孩子
教育與監(jiān)護孩子雖是父母的權利,但并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批評孩子。有些時間父母不應該批評教育孩子。
早上出門時
一日之計在于晨,父母要幫助孩子懷著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溫馨地與孩子道別,而不是讓孩子從早上開始就受氣。
一起吃飯時
很多父母平時不抽時間陪孩子,只有吃飯時專心面對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問題,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問題,就開始教育孩子。
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食欲,破壞本來寧靜的家庭時光,讓孩子覺得和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
父母脾氣變壞時
父母脾氣已經很壞,很容易一張嘴就罵人,結果傷了孩子,也損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愛形象。此時,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氣和后再開口。
發(fā)生直接沖突時
孩子說好晚上8點回來,結果10點才回來。父母早已窩了一肚子火,這時如果開口,必然發(fā)生直接的沖突。倒不如把事情壓后,等第二天再聽孩子解釋。
而且,父母表現了寬容與大度,會讓孩子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古人批評孩子也講時機
古人對批評教育孩子的時機也很講究,他們認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過錯的時候,不應該責備。
清人陳繼儒認為“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他認為以下七種情形不宜批評孩子:
“對眾不責”,即不要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
“愧悔不責”,即慚愧后悔不責備孩子。
“暮夜不責”,即夜晚不責備孩子。
“正飲食不責”,即吃飯時不責備孩子。
“正歡慶不責”,即正在歡慶時不責備孩子。
“正悲憂不責”,即正在憂傷時不責備孩子。
“疾病不責”,即正在患病時不責備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適的時間與合適地方采用合適的方法教育批評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評的效果自然好。
孩子從生下來,就需要父母的關愛,甚至每個孩子都希望爸爸媽媽多多寵著自己,想想自己小時候也希望這樣,直到自己做了爸爸媽媽,當然對孩子多加呵護也是必要的!但是,爸爸媽媽要理智,千萬別寵壞了,如果孩子出現了下面的行為,一定要制止,不能慣著!
1.大人說話假裝聽不見
一提醒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他就像沒聽見一樣,直接漠視大人的話。
分析:事事做提醒,下指令,會讓孩子養(yǎng)成被動的習慣,漸漸地還會厭煩,不想理會你說的話。這種習慣發(fā)展下去,會讓孩子變得目中無人,不懂尊重別人。
糾正方法:說話時盡量走到孩子跟前,告訴他該做什么。讓他看著你,并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他的肩膀,呼喚他的名字,關掉電視等行為都會有助于集中他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告訴他后果是什么。
2.得不到就發(fā)脾氣,甚至動手
一要玩具,父母不肯,就大發(fā)脾氣,看電視時只看少兒頻道,轉臺慢了都要鬧一番?
分析:在人前一鬧,愿望就被滿足。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任性、粗暴。將來遭遇拒絕、遭遇挫折,哪還有好的心態(tài)去解決問題?
糾正方法:孩子發(fā)脾氣時,應該默默地把他抱起來,或是平靜地注視他,等孩子自己安靜下來。媽媽們要知道,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3.說大話,夸大事實
人家有2輛小汽車,孩子就說自己有5輛,人家考了90分,硬說自己考了100分,爭吵起來,不依不饒。
分析:你可能覺得這不是什么大問題,哈哈一笑就過去了,但如果說大話變成一種習慣,證明孩子的虛榮心越來越強。
糾正方法:了解孩子說謊的目的,告訴他即便是說謊,目的也不一定能達到。謊說多了,別人可就不信了。糾正這種現象,對比較小的孩子,講故事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4.過分依賴父母
早上等著媽媽幫穿鞋,晚上等著媽媽幫收書包,發(fā)現上學沒帶水彩筆,氣急敗壞地給媽媽打電話,“快送過來!”
分析:這樣會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遇到一點小事就開始著急慌張,遇事從沒想過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糾正方法:大人平時切忌過于代勞、過于保護;交流的時候,多向孩子提問,激發(fā)她的思考能力;鼓勵孩子自己動腦完成事情;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及自信。
好的習慣就像一抹清新的陽光,照亮了孩子前進的道路,孩子就會少走彎路了!
今年送女兒去讀大學的時候,我曾寫過一封信給她,后來這封信公布在我的博客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很多人問我為什么喜歡寫信,我覺得寫信是一個很好的模式,比言語或電話更能清楚地傳達自己的理念,而且信可以長久地保留,不斷重溫。
我父親以前就常寫信給我,現在我書房里還有五六十封,每幾年我都會把它們拿出來閱讀一下,覺得彌足珍貴。雖然今天是電子郵件和電話的時代,但用寫信的方式來傳達一些深思熟慮的想法,讓孩子永久留下珍貴的紀念,是一個很不錯的渠道。
給女兒的那封信最開始僅僅感念于有太多話想對她說,但是后來決定把它在博客上發(fā)表,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的學生和父母讀了這封信或許會有所啟發(fā)。除了給女兒的那些建議,我還以自己為人父母十多年的感受,以及作為父母的孩子四十多年的感受,總結了四個建議跟大家分享。
多稱贊,少批評;多鼓勵,少懲罰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懲罰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稱贊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在我給女兒的那封信里,毫無保留地描述了從她的出生到大學我們之間的父女感情,這種正面的情感交流和表達,是對孩子的一種認可和鼓勵,在孩子成長時父母應該持有這樣的態(tài)度。然而也有很多家長,包括我自己過去也忍不住用懲罰、批評甚至威脅、恐嚇的方式去教導孩子。
如 果一個孩子在批評的環(huán)境中長大,就可能會潛移默化地用批評的態(tài)度來解決溝通問題;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就要受到懲罰或被威脅,就只有壓抑自己的恐懼,否定自己 的情感,來換取父母的認同。這樣的管教之下,孩子可能會很聽話,但是也會缺乏自信,好奇心受到壓抑,無法體諒他人的情緒,存在很多情感的缺陷和問題。
對小一點的孩子,尤其是涉及到道德或責任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適當懲罰,但是有一點是千萬不可以懲罰的,那就是失敗。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最多的教訓就是從失敗中得到的,如果從小就告訴孩子失敗很可恥,他就可能不承認失敗,或是隱藏自己的失敗,甚至做出不誠信的行為,而不會從失敗中檢討、學習、成長。
相 對來講,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我11歲剛到美國時不會講英文,幾乎沒有任何值得夸獎的地方,但是校長卻犧牲自己的午餐時間為我補習,有一次 數學課老師問1/7是多少,我很快說出了以前背的答案,老師和同學都夸獎我是數學天才,我雖然不是數學天才,但在這樣的鼓勵下,充滿了自信,而且對數學產 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就是美國教育的特點,它非常鼓勵優(yōu)點,而不去批評缺點。當時我的數學很好,美國歷史卻很糟,老師并沒有因此打擊我,知道我英文不好,甚至允許我考試的時候把試卷帶回家去查字典來做,相信我不會去偷看書。這樣的信任和鼓勵,反而激勵了我學好這門功課的決心,這件事給了我學習的勇氣,也讓我生出責任感和榮譽感。所以我覺得這樣一種正面的教育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
多信任,少嚴管;多放權,少施壓嚴管中長大的孩子,無法獨立;施壓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信人信己;放權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責任。
在嚴厲管教下長大的孩子,會缺乏獨立的能力和管理時間、管理自己的能力,一旦進入大學沒有人再幫他策劃,就會迷失自我,無所適從。所以家長應該隨著孩子的長大而逐漸放權。三五歲的時候告訴他們怎么做,七八歲的時候給他們一些授權,讀了大學以后,他們就應該完全做自己的主人。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要去管他,但是我有四個應該放權的理由。
第一,父母不見得懂孩子的這一代,可能并不像孩子那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如果父母幫孩子做了太多決定,反而會造成他們日后責任心的缺失。
第三,如果父母管教太多,就會淹沒孩子自己的聲音,他們會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失去自信。我在大學演講的時候,常常有學生說你總告訴我們要追隨自己的心,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如果太嚴管,可能就會把孩子變成這樣的機器。
第四,如果施壓太多,會給孩子沉重的負擔。今天的孩子有很多心理問題,有的甚至嚴重到自殺、抑郁癥,這都是在巨大壓力下造成的,父母對孩子一定不要過分施壓,而應有解壓的責任。
我知道女兒對成績非常敏感,考慮到各種因素(例如高昂的學費)而對自己要求很高。當 感覺到她有太深的責任感和太大的壓力時,我在給她的信里說了一句話,很多學生說他們很喜歡,“成績只是一個很無聊的分數,它是給那些愛慕虛榮的人拿去炫耀 的,或者給那些慵懶的人去畏懼的?!边@句話可能不適合每一個學生,有些學生還是要培養(yǎng)責任感的,但是我有必要告訴女兒,我永遠不會刻意地看她的成績。
幾個月前,女兒問我是學日文還是韓文好,我跟她說兩個都沒有用。但是后來我很后悔,就告訴她雖然你的父親說日文韓文都沒有用,但是你都可以去選。我告訴她要追隨自己的心,去嘗試很多事,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點,在人生未來的某一天,你會有機會把這些點連在一起,畫成一條優(yōu)美的曲線。
在我個人成長過程中,有件事意義重大,就是四歲多時我決定不要讀幼兒園而去讀小學,我的父母答應只要考得上就讓我讀,最后我考上了。這是我第一個重要的人生決定,我因此意識到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一個有決策權力的人。
放權會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在信賴中長大的孩子會相信自己,以后也會相信別人。在放權的環(huán)境中長大,孩子也會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深具責任感。
多授漁,少授魚;多做,少說傳道中長大的孩子,失去判斷;解惑中長大的孩子,僅能記得;互動學習中長大的孩子,才真懂得;以身作則中長大的孩子,言行一致。
在中國的環(huán)境中,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有一個常犯的錯誤,就是說教,說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兩三千年前的形式,但是在21世紀已經過時了。傳道式的教育之下,孩子可能會記住,但不會真的懂得。說教可能產生兩種后果,一是孩子不認可你,變得叛逆;二是他記住了父母的說教,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僅僅解惑的孩子同樣也不會真正懂得。
要想真正懂得,一方面要試著經過互動的學習,讓孩子知道沒有事情是絕對的,一個問題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看;另一方面要“授之以漁”,教孩子思考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中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當你把所有學科的知識全部忘光的時候那些剩下來沉淀在你心中的,那才是教育的本質。
我常鼓勵我的女兒參加辯論會時去辯論她不相信的那一方,多想一下她不是自然想出來的那一面,這樣才能理解事情是有兩面的,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當人面對兩面的時候,會更深刻地思考問題,另外,這種思考方式也會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
除了這種批判式思維之外,同樣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有些父母親會威脅孩子如果再打架就會打他,顯而易見這樣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真正沉淀在孩子的心中的是如何做的,而不是如何說的。那些讓孩子守時而自己不守時,讓孩子講禮貌而自己不講禮貌,讓孩子講誠信而自己不講誠信,讓孩子負責而自己不負責的父母都沒有做到真正的教育。
所 以,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我給女兒的信中談到了以誠待人,多交朋友,無需強求朋友跟自己一樣嗜好、一樣 個性,只要相互真心對待就足夠了。我也跟她舉了自己的例子,我身邊的朋友都個性迥異,但是如果自己都沒有做到,我這樣說就沒有說服力了。
多做好朋友,少做嚴長輩規(guī)矩中長大的孩子,保守膽?。桓改父綄倨返暮⒆?,被動聽話;輕松中長大的孩子,樂觀快樂;做父母朋友的孩子,愛人愛己。
我的父親是個很好的父親,他愛國、誠信、非常負責任,但是他從來不跟孩子打成一片,嚴守著長幼有序的界限。對父母尊敬當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朋友。
在這個時代成長,孩子的心中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壓力,當他們面臨問題、困惑和挑戰(zhàn)的時候,如果只是覺得父母是高高在上的長輩,就可能避而不談,慢慢就有了代溝和隔閡。家長也許會覺得孩子太難懂,但其實可能是自己沒有放下架子,定了太多規(guī)矩。
在太多的規(guī)矩和框架之下成長的孩子會膽小、保守、被動,新的時代里這樣的人很難達到自己的潛力,也難在優(yōu)秀的企業(yè)或學校脫穎而出。今天我們希望培養(yǎng)的孩子是快樂、樂觀的,是能看到一杯水半滿而不是半空的,是能夠對父母親有信任彼此傾訴的,是能夠愛自己也能愛別人的。
所 以我跟孩子在一起時,總告訴自己不要有架子,我的孩子會像朋友那樣跟我開玩笑,也有很多話跟我說。以前我都是用電子郵件,但自從要跟女兒溝通之后,我就經 常用IM,在IM上,我發(fā)現她講的很多話都是奇奇怪怪的(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都有那么一套九零后的網絡語言),我也學著跟她這樣講。
剛開始時她覺得很奇怪,但是后來她告訴我我是一個很可愛的爸爸。其實孩子不但愿意,而且非??释鑫覀兊呐笥?,我們也非常需要他們做我們的朋友,得到他們的信任。今天的孩子很多習慣跟我們已經不一樣了,讓他們來學我們時代的規(guī)矩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要學習他們的。
那是不是就完全不要規(guī)矩呢?當然不是這樣。
規(guī)矩可以有,然而:(1)定好規(guī)矩,但是首先要把規(guī)矩的道理講清楚,不是盲目地服從;(2)在規(guī)矩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違背了規(guī)矩孩子將受到講好的懲罰;(4)規(guī)矩越少越好,才能有啟發(fā)的作用;(5)孩子越大,規(guī)矩越少,放權越多。
這是我的四個建議,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幫助和啟發(fā),中國的未來在中國的青年中,而中國的青年都是我們的骨肉、我們的最愛,所以讓我們以后能夠彼此勉勵,把他們培養(yǎng)成他們最好的自己。
有位父親他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什么的,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這四個問題是:
1、學校有什么好事發(fā)生嗎?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現?
3、今天有什么好收獲嗎?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其實蘊涵著豐富的含義: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了解她心里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么;
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問題,包含了很多關愛關懷在里面,事實上也證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關鍵的就是親子關系要處理好。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地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fā)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里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么這種關系是良性的,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wěn)定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簡單的事情,用蘇聯(lián)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伴隨孩子成長”。但是,現實生活大部分人的親子關系是不穩(wěn)定的,或者說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長。
誰家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國98%的家長錯把愛的方式當成了愛。比如給孩子最好的東西吃,最好的衣服穿,這只是一種愛的方式,并不是愛本身。而家長們的愛也經常是有條件的,比如會出現只要這次考試得了前三名,就帶你去哪里玩等等。
愛是一個生命喜歡另一個生命的感情,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是無條件的,是一種整體接納的,是要讓對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個好家長并不難,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幾句話:
1,絕對禁止高壓/打罵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關系。
2,真正地無條件愛孩子,給予孩子精神意義上的愛。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時常對其鼓勵表揚。
5,調正親子關系,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話,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美國育兒四個新觀念
近年來,美國一些新生派的育兒專家對傳統(tǒng)育兒觀念與做法提出了許多革命性的挑戰(zhàn)。這些新的育兒理論,主要根據一些腦部發(fā)展研究的新成果而得出,新生兒的腦部、感官與行為發(fā)展的新發(fā)現,在逐漸改變父母的育兒方法。美國出版的《PsychologyTody》一書,整理了這群新育兒專家的理論,提出了養(yǎng)育嬰兒的4個新觀念。
嬰兒初生的頭一年,腦部就從400克驚人地長到將近1000克。如果父母無法在嬰兒初生的頭兩年內提供豐富的成長環(huán)境,可能會導致嬰兒終生的情感能力問題。如果把嬰兒的腦袋比作硬件,父母則應為孩子負責提供軟件。當你了解硬件(嬰兒的腦)時,你可以設計出更合適的軟件(你的行為),以促進嬰兒的發(fā)育。
新觀念一:感覺勝于思考
舊想法:
在過去,有許多專家把教養(yǎng)嬰兒的重點放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上。因而產生了一些促進嬰兒腦部發(fā)育的課程。許多父母認為,既然一點點刺激就可以對嬰兒腦部發(fā)展有幫助,干脆愈多刺激愈好。逼得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要為他們準備好所有的競爭武器,希望培養(yǎng)天賦稟異的小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時候,還要處心積慮地使用教學資料或智商玩具。
新想法:
讓孩子聒噪辨認文字、數字、顏色、形狀,會迫使孩子使用較低層次的思考過程,而不是發(fā)展學習能力。這就好象在馬戲團里訓練小馬玩把戲一樣:當小馬滾在地上數到3,它并不是真的會算術,只是在表演一項特技。這些特技不但無助于發(fā)展孩子的學習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新一代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將焦點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所以,現在的問題變成,不是“要選擇哪些玩具或書籍讓我的孩子變得聰明一點?”而是“我該如何和孩子互動,以激發(fā)他對所處世界的熱情與好奇?”
父母可以怎么做?
當你在閱讀各類育兒專家的育兒指南時,心中記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發(fā)展”。這就好象要訓練一個優(yōu)秀的棒球隊,而教練就是“感情”。因為感情能力會告訴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動他的手臂、發(fā)出聲音、微笑或皺眉,看看整個心智團隊如何一起運作。
新觀念二:嬰兒不只是會哭鬧的動物
舊想法:
直到現在,許多幼兒發(fā)展專家還認為,嬰兒從初生到兩個月還不具備社交、認知的能力,也沒有這些需求,他們認為初生兒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動循環(huán),例如:睡與醒、白天與黑夜、吃飽了或餓了、哭鬧等等。這些專家甚至稱這段時期為正常的孤獨期。當然,嬰兒會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認為嬰兒只是針對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覺、觸覺而做出反應。
新想法:
心理學家史登博士對傳統(tǒng)的幼兒發(fā)展理論提出挑戰(zhàn),他認為嬰兒一出生就是社交動物。在他的研究實驗中,新生兒持續(xù)展現出主動尋找刺激的行為,而且有所偏好。從一出生開始,嬰兒似乎就會對所處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們的偏好顯示出他們的感情取向。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感覺反應的協(xié)助,例如:搖搖他、拍拍他、安撫他或是對他說話、唱歌。父母和孩子之間就不可能形成感情互動,感情互動可以刺激嬰兒腦部神經的連結,協(xié)助他接收外來的資訊。
父母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記錄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環(huán)時鐘與互動方式。從寶寶一出生開始,你就要將他當作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帶領他認識這個世界,啟發(fā)他的想象力,減少他的挫折。這也是學習如何協(xié)助你的孩子規(guī)范他感情的時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撫的聲音或撫拍,幫助過度亢奮的嬰兒安靜下來。
新觀念三:愛的環(huán)路從兩個月大開始建立
大約在嬰兒8周大的時候,一件奇跡似的事情發(fā)生了。
小寶寶的視力開始進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觸。
舊想法:
母親將資訊與感情灌注給孩子,而嬰兒像個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
新想法:
我們現在知道,寶寶的參與對于建立穩(wěn)固的依戀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對嬰兒的深情凝望,將受到孩子回報以愛的眼神,如此完成了一個愛的循環(huán),有如一個愛的環(huán)路。
在這個母親與嬰兒愛的感情系統(tǒng)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母親與和孩子所發(fā)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
專家認為這種進入孩子內心世界,并且做出回應的能力,是母親的天性本能。例如,當你的寶寶安靜地躺在地板上,快樂地享受周遭環(huán)境的光線與聲音。當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尋求外來的刺激,于是你回應你的寶寶,發(fā)出好玩的聲音,逗他開心。當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時,孩子也同時回應你喜悅的笑容,你的臉部表情將戰(zhàn)線更為燦爛的笑容,不久,你也會發(fā)現,孩子以同樣的愉悅神情回應你。
父母可以怎么做
當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形發(fā)生時,你和孩子都會體驗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則會體驗到負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動所產生的大多是負面的感覺,你就應該檢討一下你的互動模式。
新觀念四:幫孩子化解羞恥感
一位母親,有一天看到自己的女兒正拿著紫色的彩筆在墻上亂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對女兒大吼。女兒看著母親,一臉驚恐,剎那間她了解她做錯了事。她低下頭去,一副快哭出來的樣子。母親嘮叨了一會兒,告訴女兒色筆只能畫在紙上,然后她抱著女兒想到她們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墻壁!”她女兒再度亮起雙眼,開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綿。
這樣的互動,幫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恥感。
舊想法:
傳統(tǒng)的學者認為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護孩子安全并幫助他們社會化的副產品。但是傳統(tǒng)的研究者并不認為,羞恥感可以促進孩子的腦部發(fā)育,相反地,他們認為應該減少讓孩子感到羞愧的處境。
新想法:
最新的育兒理論則認為,避免孩子產生羞恥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羞恥感也未必是絕對不好的。腦神經生物學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處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實上可以刺激右腦的發(fā)育,這部分主要掌管創(chuàng)意、情緒與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覺不要太久,而且能夠跟隨著一些復原與補救的經驗。
新一代的專家認為,讓孩子真正受傷害的,并不是羞恥感,而是父母無法幫助孩子從羞愧中復原過來。
父母可以怎么做
尷尬(羞恥感的成份之一)大約在14個月大時出現,當母親“不可以”的指令,跟隨著孩子低垂的頭與難過的表情開始產生。
孩子從興奮(開心地在墻上涂鴉),忽然間掉落很泄氣的情境(母親“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興奮的情緒(“好吧!讓我們一起刷洗墻壁吧?!保?/p>
在這一個快速的過程中,腦部許多部分開始活動,并且產生許多連結,使得這整個腦部系統(tǒng)獲得更緊密的鍛煉。其結果可以促進認知部位與感情部位的發(fā)展,并且促進這兩個系統(tǒng)的連結,讓孩子在感情與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發(fā)展。很重要的一點必須記得,要趕快讓孩子從羞恥感中復原過來。長久的羞恥感會讓孩子自我封閉、易怒甚至產生暴力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尷尬的感覺一直持續(xù)下去,你會不會想要逃開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為?
孩子小時候,除了長輩給孩子講故事外,有另外一點尤其不容忽視,就是“讓孩子給長輩講故事”。剛開始時,可能孩子講得不好,沒關系,多鼓勵,多表揚。在自己的同類面前表現(或稱炫耀,英文里叫showing-off)是動物的共性,不僅限于人類。
給別人講故事的好處,我做了一下總結:
1.一種詞匯運用能力的訓練方法。孩子小時候對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模仿(imitation)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即從“詞”到“句”、從“句”到“段”的過程。孩子把聽到的故事,運用聽到的“關鍵詞”串聯(lián)起來,用故事情節(jié)的意境與情景把它們熔鑄到一體。這不就是一篇“無字文章”嗎?根據“我手寫我口”的原則,所以,凡是擅長講故事的孩子,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寫作的好手。
2.一條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管道。孩子給家長講故事,還是懵懂的孩子向家長傳遞他們對這個他們剛剛結識的人文和社會的初始價值觀的“顯示屏”。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選擇所講的故事實施“影響力”。孩子給別人講故事時,最先聽到的是自己,受到最大的教益自然也是自己。所以講故事成了親子溝通的管道。
3.一種解釋和理解能力的訓練方法。把故事講給別人,當然是把講者對故事的理解解釋給聽者。這個語言的組織過程,是講者以自己所掌握的所有語言技能把自己對所講故事的認識與見解盡力展示的過程。
4.一種說服能力和領袖氣質的訓練。一個善于講故事的人,一定是一個善于引導別人思維的人,因為要想把一個故事講得精彩,他一定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感受,還要揣度聽者的感受,從而牽引著聽眾的思維,最終引向故事的主旨,或引人深思,或令人啼笑,或傳播教益。這不就是一個領袖對大眾所做的事情——開口就能讓公眾為之傾倒,而后順勢導引,率大眾施展宏圖大略嗎?
與養(yǎng)育女孩相比,養(yǎng)育男孩帶給父母的挑戰(zhàn)要大得多。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早在2300多年前就這樣寫道:“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對付的?!?/p>
的確,這個天生帶有“Y”性染色體的小家伙,自出生以后就會給父母帶來無窮的教育困惑:
男孩喜歡冒險,登高、爬樹等是他的強項,他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冒險”舉動而傷痕累累;
男孩天生是個倔脾氣,父母說東他偏往西,父母越說不可以他越是想嘗試,父母越是嚴格控制他越叛逆;
男孩雖然事事粗心,但卻有著一顆敏感的心靈,父母的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男孩很難自我控制,對誘惑的免疫力低下,外界的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使他的學習成績每況愈下;
……
因此,多次領教過男孩這些“偉大特性”的父母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上天讓小男孩出生,難道就是為了給父母制造麻煩不成?
其實不然。喜歡“制造麻煩”,往往是男孩體內過多的荷爾蒙睪丸素在起作用。睪丸素在賦予男孩男子漢特性的同時,也會帶給男孩不安定的個性——坐不住、好斗、喜歡冒險、與同伴競爭、給老師搗
亂……而這些不安定的個性,也恰恰是男孩更富探索欲、創(chuàng)造欲、領導欲的最直接體現。
這也就是說,只要父母引導得當、教育得當,善于將男孩的個性弊端轉變?yōu)橐环N成功的優(yōu)勢,每個男孩都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卓爾不群的男子漢!
俗話說得好,“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個道理用在教育男孩方面,也十分適用。如果父母能夠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中,給男孩正確的引導,男孩體內過多的睪丸素就會促使這些小“搗蛋鬼”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那么,把男孩培養(yǎng)成了不起的男子漢,做父母的應該注意哪些日常細節(jié)呢?
本書從分析男孩的性別特征和心理特征出發(fā),針對男孩生活、學習、理財、個性培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以及危險禁區(qū)等多個方面,為家有男孩的家長總結了100個教育細節(jié)。每個細節(jié)中,都分析了男孩某些行為產生的原因,并給家長們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概括來說,本書給家有男孩的父母們提出了這樣一個教育男孩的四原則:
原則一:從小就要讓男孩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男子漢
男孩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性別意識,他已經知道自己是個小男子漢。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其男子漢的作風——
男孩跌倒了,告訴他:自己爬起來;
男孩膽怯了,告訴他:你可以做得更好;
男孩犯錯誤了,告訴他:好漢做事好漢當;
男孩不聽話了,告訴他:不給父母添麻煩,是男子漢的一種榮耀!
值得注意的是,讓男孩從小就具有男子漢意識,父親的作用是巨大的。無數事實證明,媽媽過多的保護和擔心,會削減男孩的男子漢氣概;而父親更顯嚴格的規(guī)則、更顯寬松的約束,則會賦予男孩無與倫比的堅強與勇氣,進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男子漢。
原則二:千萬別對男孩來“硬”的,要和男孩做朋友
男孩最怕什么?
很顯然,他們最怕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支持,以及沒有自由!
男孩最不怕什么?
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脅迫,“越打越犟”是他們的長項。
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記這樣一個教子箴言:如果你現在不和你的男孩成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會把你當作“敵人”!
和男孩做朋友,其實很簡單——
給男孩更多自我選擇的權利;
和男孩一同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尊重你的男孩,并放棄“不打不成才”的教子觀念;
時刻讓男孩感受到你不溫不火的關愛,巧妙約束但不強硬控制;
……
原則三:別讓你的男孩太“富有”
我們所說的“富有”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父母太多的溺愛和包辦,一個是錢財的充裕。
很多父母特別寵愛男孩,所以一切事情都依著男孩;
很多父母很有錢,所以他們給男孩很多零用錢;
很多父母很有能力,所以男孩的大小事情他們都會包辦;
……
然而,父母這種讓男孩過于“富有”的做法,又會給男孩帶來什么呢?
父母的過度寵愛讓他們變得自私而沒有責任感;太多的金錢讓他們只想用“奢侈消費”的方式去消耗體內過多的睪丸素,從而忘記了自己還要學習;父母的事事包辦則讓他們喪失了勞動的能力、應對困難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從不會讓自己的男孩太過“富有”,他們會把“愛”藏起來一半,他們會尋找和創(chuàng)造機會讓男孩去體驗貧窮!
原則四:男孩的成功個性需要從小培養(yǎng)
生活中,男孩家長常常會有許多的無奈——
教他勇敢,他做事卻總是唯唯諾諾;
教他堅強,他屢次輕易放棄;
教他果斷,他還是拖拖拉拉;
……
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男孩的家長總會這樣自我安慰:“等他長大后,他自然會懂得……”可事實卻往往與家長的期望截然相反。
如果你期望一個一直都輕言放棄的男孩,長到18歲后,忽然一下變得堅強起來,這現實嗎?
如果你希望一個一直都畏畏縮縮的小男孩,在20歲之后,忽然像個出色的外交家一樣去交際,這可能嗎?
如果你盼望你一直花錢大手大腳的兒子在25歲之后,能像理財專家那樣去理財,這只能是你的一個美好夢想。
任何一個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長的夢想里。所以,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腳踏實地地引導他去積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質。
在此,希望每位閱讀此書的家長,在未來的日子里,都能以自己的兒子為傲、以自己了不起的男孩為榮!
喜歡《再牛的教育理念都比不過這四個字》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四個太陽說課稿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人生最悲不是失去。,而是因為遺憾錯過。錯過是人人都有時時都存在的。珍惜生活的每一個瞬間,不要因錯過而悔恨。您的心中是不是有很多關于錯過的感慨呢?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表示遺憾錯過某個人的句子四個字,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這四個時間千萬不要批評孩子,后果真的很嚴重 教育與批評孩子最好在家中 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選擇一個時間坐在一起,開誠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機會提出對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對父母提出意見。 在平等交流之后...
孩子從生下來,就需要父母的關愛,甚至每個孩子都希望爸爸媽媽多多寵著自己,想想自己小時候也希望這樣,直到自己做了爸爸媽媽,當然對孩子多加呵護也是必要的!但是,爸爸媽媽要理智,千萬別寵壞了,如果孩子出現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更是孩子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綱要》、《指南》等確定了游戲重要的地位,“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對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幼兒的游戲離不開適宜的、多樣化的物質材料,游戲材料為幼兒表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