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園教育非常重要!不管是幼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幫助孩子們走出一條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教師除了教學,還有哪些責任與義務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全職媽媽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目前,很多媽媽放棄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在家養(yǎng)育孩子,被大家成為全職媽媽。根據(jù)一項統(tǒng)計,86.9%的全職媽媽是出于自愿,因為經(jīng)濟條件允許而特意留在家里養(yǎng)育孩子。但專家指出,如果教育方法不對,“全職”反而不如“兼職”,因為全職媽媽越全能,孩子越無能。
專家指出,不像歐美或日本,中國沒有一所專門對父母進行培訓的機構,因此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沒有多少全職媽媽系統(tǒng)地研究過教育。
但有全職媽媽持不同意見,“我因為全職帶孩子,看了很多育兒書,這種理念試試,那種理念試試,結果孩子越來越不是我理想中的樣子了。”全職媽媽胡女士的困惑很多。她說,她一直想把兒子培養(yǎng)成一個杰出的人,因此讀了很多關于天才兒童成功的書籍,可是各種育兒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結果,我自己都覺得很矛盾?!?/p>
專家指出,全職媽媽養(yǎng)育對孩子尤其是對3歲以前的孩子來說,更加人性化和科學。但很多全職媽媽容易把孩子當成實驗品,總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同時,全職媽媽容易把孩子當作生命的一切,這種愛會帶來壓力。
專家說:“要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環(huán)境,任何偏激的教育方法都會將孩子推向深淵?!?/p>
■相關鏈接
何為全職媽媽?YJs21.CoM
放棄工作、全心全意在家養(yǎng)育孩子的媽媽。
全職媽媽的優(yōu)勢
長時間與寶寶相處,親子關系親密,有利于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全職媽媽的劣勢
情緒控制出現(xiàn)問題。長期在家,視野狹窄,而且過于敏感,無微不至,易導致孩子過于依賴,長此以往會令孩子無能。
全職媽媽解決之道
全職媽媽應該學著放手,讓孩子心里頭多裝一些人,而不是媽媽一個,這樣他就不會只依賴一個人,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全職媽媽”教育問題多多
為了更好地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選擇當“全職媽媽”的女性越來越多。但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關愛過度,不少人成了“全職保姆”。
為了更好地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選擇當“全職媽媽”的女性越來越多。但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關愛過度,不少人成了“全職保姆”。
在媽媽的過度呵護下,不少孩子表現(xiàn)出了很多問題,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強、男孩過于女性化等表現(xiàn)得都很突出。
2006年7月至今年7月,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對800多名由媽媽帶大的孩子進行了跟蹤調(diào)查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共同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自理能力差。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志甫是該課題組的成員之一。他說,對這些孩子行為的觀察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有的孩子都七八歲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穿鞋。
除了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強、男孩過于女性化也是表現(xiàn)最突出的。課題組成員程燕說,由媽媽帶大的孩子自信心普遍較差,很多人明明有能力干好一件事,但往往在做事前先否定自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主動性。此外,由于整天圍著媽媽轉,不少男孩在言談舉止上女性化傾向非常明顯,缺少男孩應該有的陽剛氣概,這些對孩子今后的性格、心理都有影響。
談到問題的根源,專家們一致認為是媽媽對孩子的過度呵護。張志甫說,這些“全職媽媽”已不單單是媽媽的角色,還扮演著保姆和教師的角色,也可以把她們看做孩子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全職保姆”,她們在這些角色中的共同點就是呵護、包辦,時間長了,孩子就成了一個被圈養(yǎng)的寵物,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能干什么。
當然,也有一些“全職媽媽”帶出了好孩子,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案例
15歲男孩吃飯還要媽媽喂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已經(jīng)適應了夏令營的生活,吃飯、刷碗、疊被子、洗衣服我都會干了……請你們放心?!痹谲娛禄牧顮I即將結束的時候,來自臨沂的段清逸和其他營員一樣,給父母寫了一篇個人匯報。
15歲的段清逸,到濟南參加軍事化夏令營前吃飯還需要媽媽喂?!皬男【褪菋寢屛刮?,我都不知道應該自己盛飯和吃飯?!倍吻逡菡f,他的媽媽就是“全職媽媽”,他沒上過幼兒園,上小學前一直由媽媽教他認字、讀書、學畫畫,每天吃飯時都是媽媽把飯端到他跟前然后喂他,刷碗、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這些活他從來沒干過。這種生活,媽媽堅持了15年。
雖然自理能力差,但段清逸的學習成績很好。今年7月,他順利考取了臨沂一所知名高中。高中離家比較遠,中午沒法回家吃飯,媽媽這下急了:總不能整天端著飯去學校喂孩子吧。她開始考慮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后在一位老師的建議下,把孩子送到濟南參加軍事化夏令營。
段清逸的帶隊老師說,孩子剛來時都不知道排隊打飯,后來在老師的提醒下才行動起來。經(jīng)過十多天的訓練,自理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高,打飯、洗衣服、疊被子都能干了。
專家
孩子3歲后別當“全職媽媽”
專家認為,“全職媽媽”帶孩子有利有弊,但孩子3歲后,如果還自己帶,弊就會大于利。
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曹云昌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媽媽有條件成為“全職媽媽”。本次調(diào)查就發(fā)現(xiàn),“全職媽媽”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相對都比較好。一些媽媽之所以選擇自己帶孩子,除擔心老人或保姆對孩子照顧、教育不好外,還想通過和孩子的長期接觸培養(yǎng)和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這個出發(fā)點是對的。
但孩子3歲之后,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交際圈,需要跳出家長的陪同式呵護,否則不但易導致性格變異,而且會造成視野狹隘。此外,3歲之后正是孩子獨立意識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如果家長再包辦一切,就會使孩子的自理意識和能力慢慢喪失。大部分“全職媽媽”對孩子的期望非常高,無形中會對孩子形成一種壓力,孩子越大,背負的壓力越大。
學習育兒知識,相信自己比幼兒園老師教得好。不少“全職媽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頗為自信。曹云昌說,調(diào)查也證明,很多“全職媽媽”為了教孩子,都閱讀了大量的資料,學了一些育兒方法,但大多并不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有些人甚至在刻意復制別人的成功之路,這很可怕。
他說,孩子3歲以前由媽媽養(yǎng)育,好處還是比較多的,3歲后最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帶孩子時,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實驗品,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和夢想轉嫁到孩子身上,要給孩子自主活動的空間。
若說媽媽教養(yǎng)與外婆教養(yǎng)出來的孩子有多少區(qū)別,還真不明顯,也許是母女之間好溝通。因為外婆們常說:我女兒說了,味精對孩子身體不好;我女兒說了,讓孩子自己吃飯。又或者:我女兒說了,讓孩子每天洗澡……不勝枚舉。女兒的教養(yǎng)觀念,母親貌似能良好地貫徹執(zhí)行。但細細觀察下來,又似乎有那么點細微的差別。
性格差異
全職媽媽身邊的孩子,性格或恬淡或活潑,但都比較隨和、穩(wěn)定,不會亂發(fā)脾氣,上課時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偶有情緒,在媽媽的安撫下能很快平靜下來。
相比較之下,外婆羽翼下的寶寶,或嬌氣、或暴躁,情緒不穩(wěn)定,稍有不如意就會哭泣或尖叫,更有甚者還有暴力傾向,這時候,外婆往往自己也很沮喪,不能很好地安撫寶寶。上課時坐不住,時不時就要繞著教室跑,或者去打擾其他小朋友。當媽媽客串帶孩子上過親子班后,外婆再帶,孩子更會有情緒上的不適,反彈會更大。
生活習慣
全職媽媽的孩子通常都有良好的起居時間,飲食有序。自理能力也很強,很小就開始學著打理自己,還能幫媽媽做事情。而外婆總要嬌慣些,由著孩子的性子,愛給寶寶吃零食。凡事包辦,吃飯的時候,別的寶寶都好好坐在位子上自己吃,他們卻坐在外婆的懷里,一口口被喂著吃。
生理發(fā)育
這點,讓我們有些詫異。大多由外婆帶大的孩子,更容易尿褲子。據(jù)寶寶的媽媽說,他們家外婆從小就給寶寶把尿,頻繁到20分鐘1次。夜里很早就開始甩開尿不濕,給寶寶定時把尿。也許這些都是造成孩子尿頻的原因。
鼓勵方式
當寶寶完成一項活動時,媽媽會說:寶寶,你看,只要努力了就能完成,加油!或者,寶寶,真是能干的小伙子,能自己穿鞋了——是非常具體的。
而外婆,不管寶寶有沒有完成任務,對活動有沒有興趣,或者沒有做什么,只是坐在那兒,她們也會表揚寶寶:你好棒——后果是,寶寶沒有表揚就不吃飯,沒有表揚不動手做作業(yè),沒有表揚不肯上課。
為什么全職媽媽與外婆帶出的寶寶會有些許的不同呢?興許是寶寶在媽媽身邊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自信、忍耐力與安全感;又或者,外婆帶的孩子,白天接受的是一種生活習慣及規(guī)矩,晚上父母回來,又是另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變化在寶寶幼小的心理上會興起波瀾,反映出來的就是性格上的不穩(wěn)定。
也有說我們寶貝外婆或祖母帶,脾氣也好著呢!是的,世事無絕對,并不是每一個祖輩都溺愛孫兒,就像也不是每一個媽媽或者爸爸都有科學育兒觀一樣!
祖父母照顧孩子多表現(xiàn)為愛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能寬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環(huán)境極大寬松,沒有壓力,極度自由,為他們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機會。但從心理發(fā)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使隔代教養(yǎng)對孩子的性格發(fā)展并不盡如人意。
1、容易過分的溺愛和放縱,使幼兒過于“自我中心”,影響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時,較多地采取順從、滿足需要的方式和態(tài)度,容易使幼兒產(chǎn)生“自我中心”的意識,孩子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會無原則的得到滿足,即使父母想方設法來改變,有老人那張保護傘的作用,孩子有恃無恐,稍有不合心意就會大哭大鬧,以達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辦替代和保護,阻礙了幼兒的獨立能力的發(fā)展。
祖輩包辦代替的比率明顯高于父輩,試想:玩具撒了一地,老人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整理;當孩子已經(jīng)會走路了,爺爺奶奶非要抱著上下樓梯;孩子吃飯時,擔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著趕著喂,這種種做法,不恰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錯過了“自己整理、物歸原位、自己吃飯”的敏感期,導致了孩子動作發(fā)展緩慢,獨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難就失去信心,只會叫喊著等別人來幫忙,不會嘗試、鍛煉,只有哭鬧和發(fā)脾氣。
3、隔代教育容易泯滅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
老人易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教育及養(yǎng)育觀念相對滯后,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變。他們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穩(wěn)穩(wěn)當當不出格,不善于運用科學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xiàn)的的“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chuàng)新性的探究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比如,當孩子捉來幾只螞蟻要喂養(yǎng)時,當孩子拔起花盆里的蘭花要看根是什么樣子時,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拆一輛玩具汽車時,祖輩總會加以阻止和批評。因為,在他們意識里,玩螞蟻很臟,拔花是成心搗亂,一輛完美的玩具車更是不能“破壞”的。他們認為孩子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為,必須立即糾正。試想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開拓創(chuàng)新的個性呢?
4、老人們的教育意識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當,容易使孩子錯失形成友好交往和優(yōu)良品質(zhì)(如謙讓、愛勞動)的良好機會。
5、容易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數(shù)老年人由于年歲大了,喜歡安靜,不愛運動,也不愛外出活動。孩子與祖父母朝夕相處,長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張口閉口說的是成人的話,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動少,一方面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煉,會造成體質(zhì)柔弱多?。涣硪环矫骊P在家里見識少,接觸新鮮事物也少,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嚴重的還會造成孩子心胸狹隘、固執(zhí)、退縮、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輩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xiàn)代社會或多或少會有差別。另外,祖輩在生理與心理上必然也帶有老年人的特點。
家庭教育屬于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間,家長毫無掩飾的言談舉止時時刻刻被模仿,這種模仿對孩子的品格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在漫長的時間里毫無感覺地完成的。
1
父親的教育是樹立人生的主心骨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爸爸是教學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痹诤⒆?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會下意識的去模仿父親的行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會努力去抵達或者超越父親的高度。
父親往往給孩子指明一個方向,讓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達。孩子有較大的空間去發(fā)揮,也可以鍛煉自立的能力。所以,父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無巨細的體貼照顧,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隨著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親作為家庭的經(jīng)濟支柱,往往承擔著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時間陪伴家庭,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愛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說父愛如山,孩子身邊沒有一個堅實的依靠的時候,就會變自卑、焦慮。長大之后,哪怕成為一個健壯的大人,孩子也無法擺脫這種不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在事業(yè)上很容易墨守成規(guī),恐懼失敗,不敢突破創(chuàng)新,不敢做出新的嘗試。
這往往會使得他的事業(yè)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開新的天地,這嚴重制約了個人事業(yè)所能達到的高度。
所以無論再忙,身為父親也一定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父親的關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一個足夠堅強的后盾,產(chǎn)生安全感,做事就會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腳。
浙江瑞安市蔡笑晚是父教倡導者,他的六個小孩中學之前都是鄉(xiāng)村生活,可是都取得了很輝煌的成就: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yè),現(xiàn)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5歲博士學位,現(xiàn)為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yè),后被美國圣約翰大學錄取,博士學位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yī)科大學醫(yī)學系畢業(yè),后就讀于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
六女蔡天西,18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8歲為哈佛最年輕副教授
他的育兒秘訣就是:把父親當做事業(yè)來經(jīng)營,他覺得父親是一個終身事業(yè),在所有日常事務中永遠排第一。他說: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2
母親的修養(yǎng)決定了孩子的品德
奧地利個關愛女孩協(xié)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提問:如果一個家庭有一雙兒女,但只有一筆教育經(jīng)費,你投給誰?他們的答案是:投給女孩。
因為教育了一個男孩,你只教育了一個個體,而教育了一個女孩你就教育了一個家庭,教育了一個民族,教育了一個國家。
這并不是虛言,一個人從出生到入小學前所承受的教學和日子閱歷,是一生的根底。這一期間的孩子首要日子在家里,承受家庭教學。孩子在家里和媽媽共處的時刻多,媽媽與孩子互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媽媽給孩子哺乳、到穿衣、吃飯、做人、做事都構成了一個文化全體,而這個全體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無量的。
一個人素質(zhì)包括身體素質(zhì),科學文化素質(zhì)和思想道德素質(zhì)。人格品質(zhì)有:自愛、自重、自信、信念、堅持。母親的大愛是成就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事業(yè)平臺的關鍵。
嬰兒時期,人的意識極為單純,行為習慣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對母親有一種獨有的依戀。母親的行為舉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靈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與惡、真與假、好與壞、是與非的最初概念,這個基礎將決定他們成為怎樣一個人。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學》一書中所說:“孩子道德發(fā)展的源泉在于母親的智慧、情感和內(nèi)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發(fā)展中變得如何,決定于有什么樣的母親?!?/p>
我們常說嚴父慈母,母親對待孩子往往更溫柔、更寬厚,父親往往更為嚴厲,女性的特質(zhì)決定了母親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
所以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如果是由父親帶大的女孩一般比較像男孩子,脾氣往往比較直接。被母親帶大的男孩則一般比較溫柔寬厚,包容性更強,不喜歡咄咄逼人。
老子講,柔能克剛,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剛強更有力量。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能夠讓孩子養(yǎng)成寬厚待人的處事方式,這樣的孩子不尖銳,在踏入社會之后,往往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受母親影響的孩子,成人之后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業(yè)發(fā)展、人際關系都相對穩(wěn)定,不容易出現(xiàn)激烈的變動。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說正確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父親和母親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而在家庭教育中,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不可或缺,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發(fā)展的失衡。
所以,每一位父親和母親,都要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在自己擅長的地方,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全面發(fā)展,讓孩子既可以飛得高,也能飛得遠,擁有一個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
孩子就像鏡子,能透射出外部的世界。父母的無疑是影響孩子的重要角色,無論你是一個嚴厲的父親還是一個慈愛的母親,相信大家都一樣無條件愛著我們的孩子。然而,我們表達愛的方式不同,有人寬容、有人嚴格、有人給予其溫情、有人激發(fā)其斗志……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稱之為:教養(yǎng)方式
心理學上,家庭教養(yǎng)方式采用了多種分類方法,大致歸類為:
民主型:父母能夠平等的對待孩子,給予孩子關愛和照顧,對子女的要求及時做出回應,同時也鼓勵子女和自己交流;
專制型:父母操控著子女的一切,用權力和強制使孩子聽命,享有權威。對子女有太多限制,缺少寬容;
溺愛型: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對子女“聽之任之”;
漠不關心型:父母沉浸于自己的需要,對自己的工作和事業(yè)忙于奔波,主要滿足子女的物質(zhì)條件,親子之間缺乏溝通。
又有人把這些歸類分為兩大類:積極教養(yǎng)方式和消極教養(yǎng)方式。
有意或無意,父母對于孩子的教養(yǎng),總是伴隨明顯的個性化特征,不過我們自身卻后知后覺,我們管教孩子的方式卻早在他們很小的時候被印上了某種烙印。這其中最有發(fā)言權的當屬孩子自己,經(jīng)常聽到其他人聊起他們父母:誰的父母很嚴厲,誰的父母很通情理之類。雖然不能嚴格把某一家庭教養(yǎng)方式歸類到哪一種里面,但我們也很容易能從教科書中找到自己教育的身影,看看以下研究結果,或許對我們的家庭教育會有些啟示和指導:
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只要是能體現(xiàn)對孩子的理解、情感溫暖的教養(yǎng),子女的焦慮和抑郁的情況就會很少出現(xiàn),走向社會以后,也會更少的體驗到社會孤獨感。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和能動性,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新環(huán)境的變化。并且能夠很好的促進孩子適應行為的發(fā)展和學業(yè)成績的提高。
反之,如果父母(尤其是父親)采取嚴厲懲罰、拒絕、否認等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對待子女,子女便會容易有敏感多疑、失落寡歡、偏執(zhí)、高焦慮、敵對等情緒體驗。而且,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孤僻、獨來獨往,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huán)境。過度保護的教養(yǎng)方式,會使孩子喪失自信,缺乏成功的體驗,產(chǎn)生自我否定,而且還自卑易怒。極端教養(yǎng)方式會阻礙孩子正常社會化,使其形成不良人格:壓抑、自卑或者冷酷殘暴。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否一致,也是青少年能否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心理學專家在兒童青少年犯罪狀況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不管何種教養(yǎng)方式,只要父母一致,子女犯罪的可能性就會減少。在父母不一致的教養(yǎng)方式之下,子女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出現(xiàn)恐懼、焦慮、多疑、自卑,容易產(chǎn)生不良行為或心理問題。
在與父母交流過程中,我也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父母教養(yǎng)不一致的現(xiàn)象:母親嚴格同時父親寬松,或者母親寬松而父親嚴格的現(xiàn)象皆有。其實,父親、母親對于孩子的期待和教養(yǎng)目標是一致的,但基本觀點和側重點不同。偏嚴格的一方傾向于孩子意志力的磨練和培養(yǎng),讓孩子懂得付出才有收獲的道理,希望孩子在實際行動中學會生活的道理;偏寬松的一方傾向于對孩子給予孩子更多體貼和寬容,采取放手更多一些;我認為,兩種觀點都有道理,問題的關鍵在于父母要是否有充分的溝通。父母在交換彼此的教育觀點和想法之后,一定也能協(xié)商出最有利于孩子發(fā)展的方案,最終采取一致的教育行為。至少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態(tài)度。
父母通過教養(yǎng)行為和態(tài)度向子女傳達其生活態(tài)度、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孩子從父母那里獲得不僅僅是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和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對于孩子,父親母親是他們的部分甚至全部世界。為人父母,這個角色對于孩子來說無可替代,那么,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養(yǎng)氛圍我們義不容辭。在其中,父母始終保持教養(yǎng)一致,使孩子體驗到既不被放縱,又不被過分要求,才能使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
不同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會培養(yǎng)出不同的孩子
不同的父母關系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教育孩子,一直是個難題。有的父母會在小孩上學后,就把這方面的事情,放到學校、老師上,而忽略了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1、家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2、矛盾
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有矛盾,孩子在學校就可能會過的比較辛苦,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
3、品學
成績好的孩子,媽媽通常是有計劃而且動作利落的人。父親越認真,越有條理,越有禮貌,孩子成績就越好。
4、貧窮
貧窮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但并非越貧窮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需要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質(zhì)保障,不讓孩子陷入人窮志短的自卑深淵。
5、富裕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jīng)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薄半A層是會遺傳的?!钡牵呒壍慕逃Y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方法,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方法,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6、文化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7、獨立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并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8、責任
父母需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不過,也不要因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閑生活?!皼]有責任感傷害別人,太有責任感傷害自己?!?/p>
9、嚴格
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趕緊抱起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利用父母的這個特點經(jīng)常糾纏父母,提出更多的要求。所以,孩子哭鬧,不要著急把孩子抱起來,父母最好讓自己有事情做,讓孩子看著自己動作麻利地做事。
10、影響
夫妻關系影響孩子的性格。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
11、使命
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長相。家長和教師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逐步對自己的精神長相負責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種污穢,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種子”,讓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氣,讓人可以揚眉吐氣。
12、態(tài)度
有修養(yǎng)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13、鼓勵
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皼]有激情,任何偉業(yè)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14、修養(yǎng)
讓你的孩子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有教養(yǎng)從守時,排隊,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輕易發(fā)怒開始。
15、人格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厚道,請不要嘲笑他的軟弱。喜歡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虧,因為他被別人厭惡。愿意吃小虧的人,將來會占大便宜,因為他被人喜歡。
16、活力
身體的活力能夠帶來精神的活力。身體好的人,性格陽光。身體不好的人,做事猶猶豫豫,躲躲閃閃,說話吞吞吐吐。
17、關愛
不要以為孩子1到6歲只是長身體的年齡。如果父母讓孩子1到6歲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那里度過,等到孩子6歲時父母再把孩子接回來上小學,那么,這個孩子在小學要么成為默默無語的沉默者,要么成為無法無天的搗亂者。
18、互動
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和孩子一起進餐,二是邀請孩子一起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偶爾邀請孩子幫忙解決工作中的困難。三是給孩子講故事并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
19、共餐
如果沒有特別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
20、傾述
給孩子講故事并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讓孩子從聽故事開始建立閱讀和寫作習慣,讓孩子盡早學會獨立閱讀,盡早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習慣?!爸灰€在讀書的人,就不會徹底墮落,徹底墮落的人是不讀書的?!睆膩聿唤o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么,他們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也會不開朗。可能有的人會質(zhì)疑,嬰兒這么小,怎么會知道爸爸媽媽之間的感情?大家一定要知道嬰兒擁有敏銳的頭腦,它能敏感地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刺激。假如夫妻倆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試想一下孩子心理會怎么樣。
雖然孩子不知道爸爸媽媽爭吵具體是為了什么,但卻能夠體會到憎恨與厭惡的感情。爸爸媽媽經(jīng)常吵架,孩子肯定會變得陰沉不開朗。孩子臉上的五官雖然是遺傳來的,但是嬰兒的表情,卻是可以真實反映雙親生活的鏡子。
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一個案例,有一位年輕母親抱著嬰兒到“人生服務所”,跟大家討論自己離婚的事情,當時,大家都發(fā)現(xiàn)孩子和母親的悲傷表情極為相像,令人感到非常詫異,孩子為什么也會這么悲傷呢。??
被強力培植了憎恨與厭惡感情的幼兒,隨著年紀的增長會上幼兒園、又會上小學,漸漸長大后,你覺得孩子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這應該不難想象。??
查一查問題少年的記錄就可以知道,問題少年的幼兒期,基本上都是在不幸的家庭環(huán)境中度過的。孩子懂事后的心理動機或行動等的原點,都是來自于幼兒時代所接受到的無意識的經(jīng)驗。
母親的“憂慮”會傳染幼兒
說到幼兒教育,很多人往往誤解為就是開發(fā)智力商數(shù)、漢字記憶量等可計量的能力。事實上,如果開發(fā)不可計量的,諸如判斷力、價值觀或感知力等能力,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這一點希望大家都能夠記住。
特別是后者,根本不必擺出架構來談“教育”。因為媽媽平時的行動與感情就是教育的緣故,所以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五音不全的母親教出來的子女唱歌肯定也會跑調(diào)。同樣的,如果媽媽平時不是很開心的話,那么自己教育出來的孩子,個性一定不開朗,冒失的母親所養(yǎng)育的孩子,平時做事情肯定是毛手毛腳的。至于五音不全,其實只要媽媽意識到,平時不在孩子面前唱歌就可以了。??
但是,性格,感情、感覺等實際問題,很多時候媽媽自己都會忽視,就算自己發(fā)覺了,也不可能短時間就改過來,因此爸爸媽媽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才行。??
媽媽如果感冒了,孩子很快也會被傳染。媽媽如果不想傳染子女,那就要掛口罩,經(jīng)常漱口等。但是,好像大部分的母親都做不到防范自己的缺點感染子女,所以,希望爸爸媽媽盡力不要把自己的缺點遺傳給子女。??
“愁慮”的母親所帶有的病原菌比疾病的傳染性還要強大,會以強烈迅速的速度感染子女,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說是幼兒教育,事實上,不需要標新立異。恩愛的夫妻、融洽的家庭,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幼兒教育了。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總是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最全面的保護。媽媽們恨不得樣樣事情都替他們做好,所有障礙都替他們排除。這樣孩子們就能順風順水,無憂無慮地成長了。
殊不知這世上什么都可以代勞,唯有成長不可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做一個懶媽媽,媽媽的教育方式遵從這“四懶”,教出來的孩子更出色!
01
懶于照顧——孩子自理能力強
懶媽媽養(yǎng)出勤快兒,這真是個真理。
小麗自從見過同事小薇的兒子之后,深深為之感嘆。小薇的兒子跟自家兒子一樣都是5歲,可在上周同事聚餐上的表現(xiàn)真心令人稱贊。小家伙來的時候自己背著小包,吃飯前找出圍兜穿上,安靜獨立地吃飯、喝水,完全不用人照顧。
甚至還能剝個橘子討好小薇。相比較自己的兒子,小麗覺得很丟臉。一樣大的小孩,吃飯從來都是自己一口一口地喂。
雞蛋、蝦子全部要剝好了弄碎了再給他吃。更別提穿衣睡覺什么的,沒有一樣不要自己照顧的。小麗向小薇討教究竟是怎么培養(yǎng)兒子的。
結果小薇笑著說:“因為我很懶呀。我懶得給他穿衣喂飯,他自己就慢慢都學會了?!痹瓉韹寢屘诳欤恢苯o予過度的幫助,時間長了孩子會形成依賴的習慣,更會失去做事的信心。
02
懶于保護——孩子學習能力強
朵朵是小區(qū)里公認的最膽小的孩子。別的孩子玩滑梯,她不敢;別的孩子騎車她也不敢。朵朵的媽媽是個全職太太,對朵朵也十分用心。每次出去玩總擔心朵朵摔著碰著。
最近孩子們流行玩溜旱冰,朵朵很感興趣,讓媽媽買了全幅裝備,可才穿上就摔了一跤,媽媽趕緊抱起她回家了。
溜旱冰的事就此擱淺,媽媽也覺得朵朵學不會。這天媽媽回娘家有事,難得休息的爸爸接替了照顧朵朵的工作。他帶朵朵出去玩,讓她穿起溜冰鞋去玩,自己躲在一邊玩手機。爸爸的不負責任讓朵朵摔了好幾跤,可摔著摔著她竟然學會了。
晚上回來看見朵朵頭發(fā)蓬亂,衣服上滿是灰塵,可她的小臉上卻洋溢著自信滿足的微笑。很多父母習慣為孩子包辦一切,可是如果你不愿意放手,孩子如何成長呢?
03
懶于指揮——孩子大膽有主見
有位學者分析過,一個強勢的女人將會摧毀她的兒子。
這話雖有些絕對,但也不無道理。母親過多的干涉指揮,操縱決定權,往往會影響孩子性格的發(fā)展。麗君是個年輕媽媽,她特別注重兒子性格的培養(yǎng)。她覺得一個男孩一定要大膽有主見,有責任感。所以平時她總是刻意示弱。
兒子雖然只有七歲,但是從文具、書籍到衣服鞋子都由他自己挑選決定。過年的壓歲錢也交給他自己支配,但必須先列出支配的方案讓媽媽監(jiān)督。假期的生活安排也先由孩子自己制定,大人不直接指揮。所以麗君的兒子不但果斷有主見而且還很有自律能力。
父母平常要少對孩子“指手畫腳”,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做一個會獨立思考的人。
04
懶于焦慮——孩子樂觀又開朗
娟子最近很焦慮,因為她的兒子在期末考試中成績有所下滑。雖然才上一年級,但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呀。她總覺得是有什么原因?qū)е铝藘鹤映煽兿陆?。是不是他沉迷游戲了?/p>
還是他不適應新老師?或者和同學鬧情緒了?娟子總是隔三差五地逼問兒子,她這種焦慮也傳染給了兒子,弄得他整天悶悶不樂。后來這種行為被爸爸禁止了。他安慰娟子,孩子成績的起伏很正常,不要過于焦慮,孩子自己會調(diào)整的。娟子覺得老公說得有道理,只能按捺住自己的不安,靜靜等待。
后來兒子的情緒漸漸好轉,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困擾。過了段時間成績又恢復了正常。我們過多的焦慮有時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如放寬心,變懶惰,孩子反而更加快樂。
如何教育孩子是讓每位家長都很頭疼的事情,可你是否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方式呢?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無法成長,都是因為媽媽太“勤快”了。
各位媽媽們不妨試著做一個“懶媽媽”,其實孩子比你想象中要能干、聰明,從小就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人生。
對夫妻來說,這是一段重要契約的結束,可能還伴隨著愛恨情仇的轉變。對孩子來說,這意味著原生家庭的分裂,意味著對“家”的理解將要重新定義。
但首先,它對夫妻是一件大事,然后,才是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大事。這個重要次序被很多人搞顛倒了,所以我們總能看到,在這樣一場分離事件中,兩個傷痛、委屈、憤怒的成年人一直在傷害自己、對方以及他們共同的小孩,而不自知。
萬事皆有因果,離婚只是時間上的一個點,由這個點,往前回溯,是夫妻兩人如何處理彼此的分歧與矛盾,往后延伸,是他們?nèi)绾卧u價這段婚姻與對方。這一前一后加起來的言行累積,對孩子的影響,才遠遠大過離婚這一個“點”。
01
成為父母之前,他和她都是情感動物
人說到底是情感動物,而不是理性動物。理性生活,是一小部分哲學家的理想,卻從未被廣泛地實踐過。
在所有的神靈中,最能引起人共鳴的,是希臘諸神,因為他們沒有空靈的“神性”,也沒有高尚的道德(這些都多難做到?。凰麄兎潘磷约旱钠咔榱?,只圖活個痛快,哪怕放縱之后是長久的痛苦。所以希臘神話里,充斥著迷戀、誘惑、劈腿、嫉妒、欺騙、控制、殺戮……的情節(jié),而這些情節(jié),無論什么時代,都會在人們最熱捧的故事中被一遍遍重復著,證明著它們對人的致命吸引力。
在結成夫妻的兩個人之間,常常有無法向外人言傳的深情或怨恨、親密或疏離、忠貞與背叛……也因此能激發(fā)出其他人際關系都無法想象的熾烈情緒。當這段關系走到盡頭,這些極端的情緒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平復,就會演變成為口不擇言的詛咒、不甘心的復仇或者綿綿不絕的自怨與自憐。
02
扔給孩子世界的原子彈
不要以為,一個人在為人父母之后,就從此被催熟為大人,不,你去仔細凝視很多父母,會看見他們內(nèi)心藏著一個委屈的小孩,當他們以為受到攻擊和傷害時,就會像三歲小孩一樣失控,耍賴、破罐子破摔、亂發(fā)脾氣……什么都來。
一個網(wǎng)友說:“在父母離婚整個事件中,最理智最冷靜的就是我。他們分居時,每次單獨見到我,就會用惡毒的語言誹謗、詆毀對方,對著我哭窮、訴說委屈。這么多年過去了,我父母至今針鋒相對,提起對方這么個人就情緒失控,什么亂七八糟的情緒都能倒出來,什么負面的猜想都能安到對方身上。”盡管這位網(wǎng)友以冷靜的語氣回憶著,我們卻不能忽視,在離婚家庭里,對孩子最具原子彈級別的傷害,就是這樣惡毒的詆毀和失控的委屈——他們無情地離間孩子與父母的感情,摧毀了一個孩子最可靠的依賴,殘酷地宣告了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本該最愛你的人,不愛你;不僅不愛你,他/她還是個窮兇極惡的壞蛋。
這對男女在相互廝殺時,全然忘記了孩子的需求,甚至會把孩子當作復仇最有力的工具,把孩子爭奪到自己的陣營,灌輸仇恨,鞏固自己的士氣。
如果你去問這對殺紅了眼的男女:“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嗎?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嗎?”他們會生氣地回答:“我是為了孩子好,我說的都是事實!”你很難想象,這些人在公司里、在朋友面前卻常是溫文爾雅、心平氣和的。
或許,這段婚姻,這段感情,真的傷透了他/她的心,讓他/她變成了一只嗚咽著、可憐的、虛張聲勢的野獸。一個長久地沉溺在怨恨中的人,盡管他/她本身未察覺,怨恨卻已經(jīng)毀掉了自己的生活,也毀掉了孩子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早期最重要的安全感來源,一對相互詆毀、相互扔炸彈的父母,必然把孩子的情感大后方炸成一片廢墟。
好合好散的夫妻,即便離婚,也不會給孩子留下太多負面影響,反而會樹立一個妥善處理復雜情感的好典范。然而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好合好散的男女遠遠少于相互結怨的男女。所以我常常會覺得,衡量一段感情有多美好,不是看它開端的模樣,而是看它結束的樣子。
因此,離婚或危機中的夫妻需要了解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如果你感覺內(nèi)心有強烈的恨意或委屈,要警惕將這種情愛中的怨恨轉移給孩子;如果你在分手多年后仍然傷痛難當,可以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幫助,這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自己。情緒失控的大人,往往是另一個悲傷的小孩的故事。
03
給孩子最大的保護,是誠實、智慧、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離婚事宜一旦啟動,兩個大人就要處理一系列的實際事務:分割財產(chǎn),協(xié)商撫養(yǎng)權、撫養(yǎng)費,一方的生活城市甚至可能變動,孩子可能需要轉學,以及未來的再婚、家庭重組,等等。每一件事都可能對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對于父母而言,只有一個核心要把握,就是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這,也恰恰是最不容易的。
在梳理情緒時,每一個在分手邊緣的人都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我要全盤否認這段感情嗎?還能回憶起曾經(jīng)的心動和美好嗎?我還能客觀地評價他/她嗎?當初他/她吸引我的是哪一點?他/她可能是很糟糕的愛人,但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嗎?他/她或許也沒那么糟糕,只是我們盡力了也無法在一起?這些年來我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嗎?我的婚姻就要結束了,我為此感到挫折或羞辱嗎?我是懷著恨意分手還是自由的心態(tài)?我還有信心去創(chuàng)造未來的情感和生活嗎?”
如果你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感受到的不是尖銳的怨恨,而是有幾分體諒、豁達與樂觀,還留存一份緩和寧靜的心緒,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擁有一個內(nèi)心寬闊的父母,孩子也能從你身上學到這份真誠、勇氣與創(chuàng)造性。
我們不要低估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父母不選擇拼命(甚至是通過作假的方式)營造一個和睦無缺的環(huán)境,才是對孩子負責。生活是復雜的,男女感情也是復雜的,這并沒有一種標準單一的模式,對此,孩子完全有理解的悟性,這是每個生命天生的力量,因為這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
父母不得不分手,盡管顯示了生活的某種不如意,但也是孩子理解真實生活的重要時機。如果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是平和、豁達、自信的,孩子就會體現(xiàn)出極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當我說要寫一篇關于離婚的文章,需要一些親身案例時,一些網(wǎng)友分享了他們對父母離婚的開明心態(tài)。
一位網(wǎng)友說:“初中時父母離婚,之后跟著媽媽生活,沒有什么負面影響,感覺父母只是選擇自己要過的人生??吹剿麄兊慕?jīng)歷,我就覺得,一定要跟愛的人在一起,即便不愛了也希望好來好去?!?/p>
我問:“父母在分手這件事上是否處理得比較得當?沒有太失態(tài)過?”
她回答:“對,沒見過他們吵架,之后也沒聽過他們相互抱怨,所以覺得不是一件很壞的事。我表妹父母也是離婚,當時她年紀更小,因為我是‘過來人’,就去問她的感受,小表妹表現(xiàn)得更豁達,表示完全尊重父母的決定?!?/p>
另一位網(wǎng)友說:“父母在我幼兒園時期離婚,之后跟隨父親生活成長,節(jié)假日或寒暑假會跟隨母親一起生活。因為所居城市并不大,所以即便不是節(jié)假日,周末有時也會和母親一起出來逛街吃飯等。我個人目前工作兩年,單身狀態(tài),談過戀愛,對戀愛和婚姻都無排斥或者陰影。對我來說,父母離婚并沒有多少負面影響,這還是保守的說法,我很想說父母離婚其實挺好的,因為本不合適的兩個人勉強在一起只會更不幸福?!?/p>
這位網(wǎng)友更是耐心地列舉了身邊幾個單親小伙伴的故事,認真地說:“我覺得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影響。離婚不過是一次失誤,跌倒了再站起來。我這些同學的父母大多都有著穩(wěn)定的工作、正常的社會關系,私人生活也無不良嗜好。我的父母和我這些朋友的父母幾乎從來不去指責離異的另一半,也不特殊對待我們,所以我們這些孩子也就按部就班地成長,并沒有因為離異或單親就有了特殊變化?!?/p>
原來孩子并沒有那么脆弱,很多孩子都理解并支持父母的離婚決定。當然,從他們的敘述當中也可以看出,他們一定在之前就擁有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并不擔心離婚會改變父母對他們的意義。
還有一位網(wǎng)友提醒我:“如果你要寫離婚,奧巴馬的父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哦?!蔽胰ゲ榱藠W巴馬的故事,果然他有一個了不起的母親:奧巴馬的母親在20世紀60年代就敢和一個黑人(也就是奧巴馬的父親)結婚、懷孕、生子。三年后,老奧巴馬要回到祖國肯尼亞,兩人離婚。在奧巴馬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母親和祖父母,從未對“拋妻棄子”的老奧巴馬有任何微詞,而總是極力贊揚他的父親“聰明、幽默、自信 ”、“你的爸爸能夠應付任何情況,讓每個人都喜歡上他”、“你的爸爸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這種對孩子父親的肯定,鼓勵孩子與父親建立親密關系,對奧巴馬建立自我身份認同和自信,無疑是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04
育兒的本質(zhì)
我個人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是1980年的奧斯卡影片《克萊默夫婦》,里面涉及了女性對“妻子、母親、自我”身份的迷惘和掙扎,女性解放思潮與“離婚潮”給傳統(tǒng)家庭模式帶來的沖擊,父母分居對子女養(yǎng)育的挑戰(zhàn),社會性別分工的局限之處……
不過說到底,這是一對普通男女的故事。他們對自己的婚姻,有不滿、有埋怨、有傷痛,因為兩人矛盾不可調(diào)和,最后也離婚,但是,他們都在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逃避內(nèi)心的困境,也沒有以孩子為借口放棄對自我價值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自我、親情、生活的理解也愈加豐富而成熟。
當我們說育兒時,我感覺我們常常忽視“生命教育”,我們并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潛力無限的生命。許多父母整天看育兒經(jīng),卻逃避自己的問題,讓自己的生活陷入停滯、呆板和狹隘。生命的成長不是學習加減乘除和微積分,而是要去學習“活著”這件事。生活不是一個人造玻璃罩,生活是波瀾壯闊的。
一個生命活著,有許多重要的內(nèi)容等著他去發(fā)掘:如何獲得生存的資本,如何辨別美好的事物,如何應對常見的挫折,如何處理細膩的感情,如何調(diào)理變動的情緒,如何發(fā)現(xiàn)活著的樂趣,如何認識真實的自我……這些才是生活的本質(zhì)。就像魚每時每刻都在水中,父母也是以每時每刻的言行,在告訴孩子以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投入生活。
在處理離婚這件事時,有的父母展現(xiàn)了可貴的氣度、智慧和真誠,這對孩子是最好的情感啟蒙。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無缺的生活,也不需要完美無缺的父母,孩子的潛力是驚人的,孩子可能會看到你的低谷,可能也會傷心和難過,但只要身為父母的你總能不敷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孩子就會更理解熱愛生活和尊重感情的含義。
05
不離婚的傷害
有許多家庭認為,為孩子好的底線就是“不能離婚”,他們認為只要有婚姻的形式,就是對孩子的保護。這也是太低估孩子的情感需求了。
如果夫妻關系長期冷漠、緊張、尖銳、充滿敵意,雙方也缺乏改善的動力,那么,“不離婚”就只是將孩子囚禁在一個冰冷、恐懼、荒謬、搖搖欲墜的環(huán)境里。
離婚處理不當對孩子的傷害,與不離婚但夫妻感情糟糕對孩子的傷害,是同等級別的。這種確切的傷害,在很多人的成長經(jīng)歷中都被證實著,看一下大家發(fā)給我的真實案例:
A說:我爸媽離婚的時候,我一點感覺都沒有,他們五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全不會在乎我的感受,還不如離婚。后來,幸好他們離婚了,不要覺得我無情。
B說:雖然是長大了才離婚,但是貫穿童年的爭吵讓我習慣去逃避,不聽,不想,不看,可是到頭來還對我說我們對你好,熬到你長大才離婚,殊不知,我的心早已經(jīng)被傷透。
C說:說實話,我巴不得他們早點離,大約小學時候就已經(jīng)挺貌合神離的了。互相折磨,一個不顧家,另一個怨懣中扭曲自己。分不出精神來關心教育孩子,控制不了伴侶就嘗試控制孩子,孩子也不受控制就封閉自己,早就從心理上不要孩子了。
D說:從小我爸就對我媽很冷淡,我媽總說為了我才不離婚,這讓我很痛苦,好像很對不起她,長大后,我勸我媽離婚,她還是離不了,我才知道,我不是原因。
貌合神離的婚姻,虛偽空洞的感情,只會讓孩子看到對生活的將就和敷衍,體會到情感上的無奈與無力,養(yǎng)成逃避真正問題的習慣。因此,不必輕易揮舞道德大棒敲向離婚的夫妻。離婚的,未必就不愛自己和孩子;從不離婚的,也不一定就愛自己和孩子。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課,還是要回歸到自己身上啊。
家園共育《全職媽媽對孩子教育的影響》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導讀:李老師可以說:“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老師也有缺點,比如老師下班時經(jīng)常忘記鎖門,做事情丟三落四的,我現(xiàn)在每天都在注意改正這個缺點,也請你們經(jīng)常幫助我噢!”我想,以這樣的方式處理,一方面...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著教育的開始,教育可分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其中,知識教學、智力開發(fā)這些一定要由學校教育來完成。孩子的身心健康、情感、社會道德、意志品質(zhì)等非智力因素的家...
“老師,今天我媽媽不高興了?!薄盀槭裁矗俊薄安恢?,我跟我媽媽說話她都不理我?!毕嘈藕芏嗉议L都有這樣的感觸:當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有情緒波動時,很容易將這種情緒傳染到孩子身上。當家長心情好的時候,孩子...
若說媽媽教養(yǎng)與外婆教養(yǎng)出來的孩子有多少區(qū)別,還真不明顯,也許是母女之間好溝通。因為外婆們常說:我女兒說了,味精對孩子身體不好;我女兒說了,讓孩子自己吃飯。又或者:我女兒說了,讓孩子每天洗澡……不勝枚舉...
“全職媽媽”教育問題多多 為了更好地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選擇當“全職媽媽”的女性越來越多。但山東現(xiàn)代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全職媽媽”對孩子的關愛過度,不少人成了“全職保姆”。 為了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