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筆記。
幼兒園,是孩子快樂的家園;家庭則是孩子理想的起點。家長與教師之間需要經(jīng)常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不良的習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幼兒心理健康的具體表現(xiàn)”,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也許,應該再加上一句,解放兒童的心理。
4歲乖乖女張倩的故事
有一次,老師讓小朋友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彩紙疊三個紙青蛙?;氐郊遥瑥堎徊桓液涂磮蠹埖陌职终f,也不敢和正在做飯的媽媽說,有幾次,她鼓起勇氣,想說卻又咽了回去。吃過晚飯,要睡覺了,她卻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間。
“你這孩子,怎么不聽話?”爸爸訓斥她。張倩哭了:“老師說,要你們幫我做紙青蛙?!甭犃藦堎坏幕卮?,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墻上的鐘:“現(xiàn)在到哪去買彩紙?明天再說?!睆堎幌霠庌q一下,說鄰居張爺爺家有,卻沒敢說。就這樣,張倩的紙工作業(yè)并沒有完成,最后,還是媽媽答應,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兒園向老師解釋,她才安心地睡了。
沒想到,第二天媽媽單位臨時安排她出差,她把張倩送到幼兒園門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時左右,媽媽在出差的車上,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說張倩沒到幼兒園。媽媽忙給爸爸打電話。中午,焦急萬分的媽媽終于接到爸爸電話,說張倩找到了,原來,她怕老師批評她沒完成作業(yè),所以沒敢進幼兒園,就在不遠處的一個街心花園里哭呢。媽媽這才長長地嘆了口氣:孩子很乖、很聽話,可就是太聽話了……
其實,張倩媽媽除了嘆息,并沒有深入地尋找孩子這種行為的心理根由。
張倩原本并不是這樣的,二三歲的時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歡冒險,但每當她要淘氣或和大人辯駁時,媽媽就會罵她,說她不聽話,爸爸甚至還打過她兩巴掌。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孩子變了,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這也簡單,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們是喜歡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河鍪聸]有主見,獨立性差,而且膽小怕事。
這樣“聽話”的孩子,常見的特點:有問題提不出來、或不敢提出來,說東他往東,說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滿意,也會適應、服從別人的想法。特別是對長輩,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不敢與之辯論,因為,他們的心里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定式:自己是個聽話的好孩子。這樣“聽話”的孩子,有的是遵從、禮貌、是對贊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孩子,性格已經(jīng)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種“奴性”的心理。
這樣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獵鷹。獵人捕到鷹后,不給它吃,不給它喝,在它反抗時,就打它的頭,“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氣,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順從了,由博擊長空的鷹,變成了捕兔的獵鷹,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然而遺憾的是,一般父母還是把這樣的孩子當成聽話的好孩子,把培養(yǎng)乖孩子的方法稱之為成功的教子方案,爭相效仿。
幼兒心理健康標準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蟿幽X筋,想像力豐富,善于對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提出各種問題,并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
具體表現(xiàn)為:
·愛父母,愛老師,愛小朋友。能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喜怒哀樂;
·對人有禮貌,會用禮貌用語,有同情心,適度怕羞;
·跌跤或受點輕傷都不哭,游戲輸了不胡鬧;
·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
·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熱愛勞動,愛惜物品;
·喜歡種花和飼養(yǎng)小動物,喜歡聽音樂、看圖冊、唱歌、跳舞、繪畫和參加各種智力游戲,并能從中感到快樂;
·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具體、簡單的評價,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
·服從約束,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和順序,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肯幫助其他小朋友,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在新環(huán)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過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去買一些簡單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車輛較多的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獨自行走。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0-3歲的寶寶都會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情況,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原因和表現(xiàn)也各不相同。
不同年齡段寶貝分類焦慮有所不同:
0-3個月的寶貝
處于沒有差異的依戀發(fā)展階段,只要身體舒服,就不會產(chǎn)生分離焦慮。
3-6個月的寶貝
處于有差別的依戀發(fā)展階段,他可以區(qū)分熟人和生人,并對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絕,但對那些似曾相識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與幼兒園老師熟習幾天,他就會很快就把她納入熟人圈內,爸媽走了也不會產(chǎn)生明顯的分離焦慮。
6-24個月的寶貝
處于依戀關系單一化階段,并在24個月到達高峰,即寶貝在熟人圈里開始尋找跟自己關系最近的人,并對他產(chǎn)生強烈的依戀,此年齡段的寶貝對陌生的幼兒園老師非常排斥,他的分離焦慮最厲害。
24——36個月
寶貝開始有能力把依戀對象伙伴化,能夠容忍與媽咪暫時的分離,如果告訴他,他能明白媽咪走了還會回來。但焦慮情緒仍比較嚴重。
36個月以后
寶貝對分離現(xiàn)象的正確判斷和適應能力都有所增強,他們上幼兒園的分離之“痛”要輕一些。
一、寫作業(yè)慢的具體表現(xiàn)及原因
1、條理性差——學習無方法
2、完美主義——橡皮綜合癥
這類孩子不是不會做,也不是因為孩子寫得慢,而是因為他對作業(yè)的要求太高了,寫的字稍微有點不整齊或不干凈,他就會全部擦掉重新寫,有時甚至把本子都給擦破了,這就是具有完美主義的橡皮綜合癥,一般這樣的孩子會缺乏自信心,要多案例
3、學習基礎差——沒有興趣
這種孩子是因為學習基礎差,很多知識點沒弄懂,很多題目不會做,所以一讓他寫作業(yè),他就頭疼,一個人干著自己頭疼的事,他當然不可能主動,當然是能拖則拖呀!
4、被逼無奈——故意磨蹭
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是不會,而是因為心理的原因故意拖延時間,現(xiàn)在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很少給孩子空閑的、可以支配的時間,孩子一件任務完成了,家長另一件任務又布置出來了,家庭作業(yè)做完了還有額外的作業(yè),額外的作業(yè)做完了還要練琴、畫畫,反正不能閑、不能玩。于是孩子便想出了磨蹭的招數(shù),做事情還不如慢點好,反正越做的快任務也就越多。
5、時間觀念差——不會管理時間
這類孩子放學后先出去玩,等玩累了或看完動畫片才開始寫作業(yè),所以總不能集中精力做作業(yè),同時時間觀念也特別差,不會管理時間。
這種情況存在的最多,可以說,前面一、二、三種類型的“磨頭”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問題。如果孩子不會管理時間,他對時間也就沒有概念,寫作業(yè)、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6、注意力不集中——無關動作多
這樣的孩子寫作業(yè)時總是東看西看,邊寫作業(yè)邊吃東西、邊寫作業(yè)邊看電視、一會玩橡皮,一會吃鉛筆,要么吃手指,而且寫作業(yè)時周圍一有動靜就會吸引他的注意,這樣的孩子上課聽講也容易走神,課上許多東西聽不懂,寫作業(yè)慢也是必然的。
7、協(xié)調性差——感統(tǒng)失調
有些孩子屬于思維和手不能同步,他們往往普遍不太善于交流,比較內向,有時還會出現(xiàn)說話吞吞吐吐,甚至輕度口吃的現(xiàn)象;有些孩子是手眼不協(xié)調,寫字慢慢騰騰,歪歪扭扭,而且還出線、出格,還會出錯,在學校的問題會更嚴重,經(jīng)常在考試時答不完題,而且還經(jīng)常出錯,對作業(yè)很不喜歡甚至恐懼。
影響孩子磨蹭的原因還有一類是孩子生理方面的。當今中國家庭多為獨生子女,不但伙伴少了,而且多數(shù)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存在過分保護的問題,兒童應有的摸、爬、滾、打、蹦跳等行為,在發(fā)育的自然歷程中被人為破壞。兒童該爬的時候沒爬,日后可能出現(xiàn)協(xié)調性、平衡感差、該哭的時候不讓哭,口腔肌肉缺乏鍛煉,心肺功能弱,甚至語言表達差。獨生子女出現(xiàn)感覺統(tǒng)合障礙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運動、缺乏游戲、缺乏大自然的熏陶。
孩子寫作業(yè)慢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學習態(tài)度問題,有的時因為學習能力問題,有的是時間觀念不強,有的是注意力不集中,而剛剛上面這兩種卻是生理方面的原因。這兩個孩子都是那種學習態(tài)度很好的孩子,也很上進,但是因為生理方面的原因,使他們無法像正常孩子那樣寫作業(yè)。如果不細心觀察地話,還會以為是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問題,這就實在是太冤枉孩子了!
同時由于家長在對待孩子做作業(yè)慢的問題上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從而造成孩子寫作業(yè)慢。
二、家長對寫作業(yè)問題的誤區(qū)
1、不停的催促孩子完成作業(yè)
“作業(yè)做完了嗎?”幾乎所有的家長下班后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都是這樣的。但是這樣的催促未必會有好的效果。建議家長換一個方式,例如“今天過的怎么樣?”“今天有沒有發(fā)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這樣即拉近了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有利于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反觀工作中,我們也希望領導多關心我們,而不希望領導見面就催促我們工作有沒有完成吧?如果說管理是一門藝術,那么管理孩子就是藝術中最難的一種。
2、家長主觀決定孩子做作業(yè)的順序
經(jīng)常聽到孩子說:“我媽要求我每天先寫數(shù)學作業(yè)?!薄拔覌寢屢笪蚁劝押唵蔚淖鐾?,然后再做難的?!币话阄疫€是建議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進行過多的干涉,干涉過多反而讓孩子失去了性、造成學習興趣下降。
3、破壞孩子的學習情緒
經(jīng)常見到一些家長在公開場合批評自己的孩子,對孩子要求嚴格固然是好的,但是給孩子過分的壓力,往往會造成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另外,孩子在做作業(yè)時家長總愛在一邊嘮嘮叨叨的,沒完沒了,不停的問問題說教、邊檢查邊要求孩子更正,還常常做些無原則的比較,這樣往往會給孩子心靈帶來不好的影響,讓孩子產(chǎn)生自卑感,進而導致正常的學習受到影響。
4、做作業(yè)時過度地幫助孩子
有些孩子做作業(yè)時一遇到困難就馬上問家長,家長也馬上告訴孩子答案,甚至一些家長每天都陪著孩子寫作業(yè),殊不知這樣的付出往往不能帶來好的效果。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難題,家長要啟發(fā)孩子,引導孩子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5、家長額外給孩子布置過多的作業(yè)
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布置過多的作業(y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老師的作用。一般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yè)都是按照教學計劃進行的,而家長單獨給孩子布置的作業(yè),一般都是機械性的,重復和枯燥的,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厭煩和不喜歡的情緒。
三、幫助孩子改掉寫作業(yè)慢的有效方法
方法一: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不能寫作業(yè)是做作業(yè)慢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無可厚非,但是在一些極端的案例中,家長處處幫助孩子,這卻恰恰是阻礙孩子發(fā)展的態(tài)度。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生活中父母處處不放心孩子,害怕孩子受苦,害怕孩子遭受挫折,所以竭盡全力的幫助孩子。在調查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習慣陪孩子一起做作業(yè),但是這樣的“陪讀”造成了孩子不能解決問題,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邊做作業(yè)一邊問家長的情況,需要動腦筋思考的問題都推給了家長,甚至有些孩子做完作業(yè)讓助檢查,然后再改正,這樣造成了考試中,學生經(jīng)常因為粗心而丟分。
家長的過分幫助,給孩子一種潛意識的暗示,難題需要家長的幫助。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表面上是家長在幫助孩子,但實際是在傳遞對孩子不信任的信息。在作業(yè)的問題上,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自主的權利,只起到監(jiān)督的作用,并不要過多的干涉。
方法二:幫助孩子養(yǎng)成認真及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
經(jīng)常有家長反映: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yè);一邊吃東西,一邊寫作業(yè)。這都導致了孩子寫作業(yè)太慢。首先,家長要端正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提出及時、認真、完成作業(yè)的具體要求。在進行學生作業(yè)規(guī)范化訓練時,突出時間上的要求:及時;態(tài)度上的要求:認真;思維上的要求:。家長首先要看孩子的坐姿,是否端正,做到抬頭、挺胸、兩腳自然分開,還要做到眼睛離書本一尺遠、握筆的手指離筆尖一尺遠、書桌離胸部一拳頭遠。培養(yǎng)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其次強調學習用具是否齊備,包括做題的草稿,作業(yè)演算草稿的認真程度和完成作業(yè)能否自覺檢查往往集中反映了學生的作業(yè)態(tài)度。如果學生的演算草稿也能像書寫那樣條理化、規(guī)范化,作業(yè)完成后對照演算草稿自覺認真演算,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練習的正確率,而且對于學生認真做作業(yè)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其次,許多孩子在做作業(yè)時往往是提筆就做,不去認真地讀題、審題。認真做作業(yè)習慣的培養(yǎng)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教會學生讀題、審題。這看起來僅僅是一種習慣的培養(yǎng),實際上同時包含了思維的條理性和靈活性訓練。
最后,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如給孩子的間,或給孩子支配固定的書桌椅、時間等用語學習,不要占用孩子的書桌堆放雜物。也不要隨便要求孩子在固定學習的時間里做家務或其他的事情等。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也是非常重要的。模仿是加強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孩子學習時,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也要以身作則,大人不要一方面要求孩子專心學習,另一方面自己又在玩牌兒、看電視等。這樣既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又給孩子的過失留有借口:你都沒有做好憑什么嚴格要求我,這樣會使習慣培養(yǎng)變成空話。等孩子做好作業(yè)后,千萬不要再加碼加壓。不然孩子就用磨洋工的辦法來消極對付,造成做作業(yè)磨磨蹭蹭、拖拉的習慣。孩子在校學習一天后,應該說是比較緊張的,因此家庭作業(yè)做完后,要讓孩子放松放松,看看電視,打打球,下下棋,或者跟同伴玩玩游戲。當孩子有了作業(yè)拖拉的習慣后。解決的方法就是用規(guī)定的時間來限制他完成,完成后要有獎勵機制。
“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边@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果說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那么懶惰也是一種習慣。人在出生的時候,除了脾氣會因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它的東西基本都是后天性成的,是家庭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所以,一言一行都是日積月累養(yǎng)成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所以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把優(yōu)秀變成一種習慣,使我們的優(yōu)秀行為習以為常,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讓我們習慣性地去創(chuàng)造性思考,習慣性地去認真做事情,習慣性地去對別人友好,習慣性地去欣賞大自然。良好的習慣就像是一種有效的道德資本,而不良習慣就像是一筆償還不清的債務。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收獲命運!
溫馨提示
——孩子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完成;
——讓孩子們在一起快樂的玩;
——讓孩子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選擇性的進行一些專項練習;
——父母不要給孩子做主,讓孩子自己做計劃,家長不要給孩子寫作業(yè)的時間,睡眠的時間都訂好,看能不能引導他讓他自己去定。
嬰幼兒期是人生發(fā)展的初期。在這一時期,人的心理發(fā)展的基本特點是各個方面都還處在初步形成階段,其主要任務為動作、語言、認知和情緒的發(fā)展。作為評估嬰幼兒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自然也應該充分反映這一特點。由于嬰幼兒的語言和自我感知能力還處在形成當中,他們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的內心體驗,因此,對嬰幼兒的心理健康測量最好通過父母或者照看者來實施;其測量標準,通常也應該從統(tǒng)計的角度來確立。也就是說,判斷一個嬰兒或者幼兒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達到大多數(shù)嬰幼兒相應年齡段所具有的那種心理發(fā)展水平。
嬰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動作發(fā)展
嬰幼兒的動作包括軀體大動作和手指精細動作。剛出生的新生兒(滿月后至一歲止一般稱為嬰兒)應具有一些簡單的動作反射。嬰兒應會吮吸塞入口中的奶頭,轉向觸接嘴角的物體,握緊放在手掌上的東西。滿20天時,俯臥著的嬰兒應可把頭平舉起來;足月時,嬰兒憑借自身的力量應可移動所躺的位置;4個月時,嬰兒借助支撐應可坐1分鐘;9個月時,嬰兒應能獨自坐起來,借助支撐可站起來;10個月時,嬰兒應能用手和膝爬行;11個月時應能獨自站立;12個月時應能由別人拉著走;13個月時應能獨立行走;18個月時應能獨自爬樓梯。
到兩歲時,幼兒應能從地板上拾起一個物體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語言發(fā)展
新生兒最初的語言是哭聲。一個新生兒應能通過哭聲,向成人表達其饑餓、排泄、疼痛或身體不舒服。大約從第4個月起,嬰兒應開始咿呀學語,把聲母和韻母連結成一串音節(jié),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語言,他們說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種“世界通用語”,即mama、baba、dada、gagaga等。到接近第12個月時,嬰兒一般應可理解性地使用“媽媽”——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同時也是句子。到18個月左右,嬰兒應能說出雙詞句,如“媽媽水”、“吃蛋蛋”等。從第18個月到24個月,嬰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應有迅速的發(fā)展。他們將開始使用由3個詞或3個以上詞組成的短語或句子。這時,他們的詞匯量應從約20個迅速擴大到300個以上。就在兩到3歲的期間,幼兒(從滿1歲起到6歲止,習慣上稱為幼兒)應具有使用各種基本類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將進入關鍵期。在這段時期,幼兒通過游戲、學習、勞動等活動,迅速發(fā)展其語言表達能力。他的語音應迅速變得準確,而且,在沒有任何人專門教授的情況下奇跡般地掌握母語的語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語。
(三)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新生兒的學習只局限在一些條件反射上,如巴賓斯基反射,即當嬰兒的腳底受到輕輕拍擊時,大腳趾伸展,其他腳趾呈扇型展開。到了4個月左右,嬰兒應表現(xiàn)出越來越“聰明”的行為。他應該會對一切人,甚至對物體發(fā)出微笑;能把來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結合起來,如把愉快的臉和愉快的聲音聯(lián)系起來,把憤怒的臉同憤怒的聲音聯(lián)系起來。在出生后7至12個月之間,嬰兒應能認識他們以前看見過的刺激,即記憶的形成,從而能意識到在物體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種獨立分離的現(xiàn)象,如物體和人會消失不見,又會重新出現(xiàn)。
到兩歲的時候,幼兒應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來描繪出自己的體驗。例如,當通向某一目標的道路受阻或改變了,幼兒就會去尋找新的路線。這是一種心理符號的控制和理解活動,它使得幼兒能以可預見的、一致的、可調節(jié)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來作出行動。這用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理論來解釋,就是前概念思維。前概念思維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大約在2到4歲之間),通過同化與順應的作用,幼兒直覺思維便會接著發(fā)展起來。這時,幼兒的年齡大體在4至6歲之間。
(四)社會性和情緒的發(fā)展
通過學習社會生存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社會規(guī)范,發(fā)展
自己的社會性,以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人的這種社會化過程既是兒童通過加入社會環(huán)境、社會關系系統(tǒng)的途徑以掌握社會經(jīng)驗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對社會關系系統(tǒng)的積極再現(xiàn)的過程。社會化是貫通人的一生的連續(xù)過程。
人在嬰幼兒期,需要獲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會生活方式;對同輩和成年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這種個人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體驗,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和消極的情緒情感,如喜、怒、哀、樂等;帶領、跟隨同輩人,與他們合作和競爭;對成就有自豪感;從事角色扮演等活動。為此,他們應具備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質,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個月內就能對說話聲有反應,對人臉特別注意。到2個月左右,嬰兒應開始對人發(fā)出社會性微笑,即當照料者親近他或滿足某種需求時而發(fā)出的微笑(這跟與生俱來的嘴部笑容行為是不同的)。到第4個月時應能產(chǎn)生認生感,即對陌生人產(chǎn)生恐懼。半年后,嬰兒應能明顯地顯示出依戀環(huán)境中特定人物的跡象,其首要的依戀目標通常是照料他的母親。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到滿1歲時將達到第1個高峰,這個時候母親的出現(xiàn)會給嬰兒帶來很大的安全感。與此同時,父親如果親近嬰兒,關注嬰兒發(fā)出的信號并給予照料,嬰兒對父親的依戀感也應能牢固地建立起來。到2歲時,有違拗、違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揮別人的現(xiàn)象發(fā)生,其情緒表達形式應表現(xiàn)出多樣化,并且能夠學會關心和愛護其他兒童,開展社會性游戲活動,具有移情能力。在3至6歲期間,幼兒應開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標準,并建立同伴關系。
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有相當一部分成人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幼兒智力的開發(fā)或某項特長、技能的訓練上,而忽視了在幼兒健康成長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以至于有許多幼兒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問題。幼兒園作為幼兒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應把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放在重要的地位。
心理健康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的目的在于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廣義的心理健康,則是以促進人們心理調節(jié);發(fā)展更大的心理效能為目標,使人們在環(huán)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更有效的為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健康大會曾為心理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fā)展成最佳狀態(tài)?!本C合來看,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種固定的狀態(tài),而是一種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心理健康者也不是對任何事物都愉快的接受,而只是在對待環(huán)境和問題的反應上,能更多地表現(xiàn)出積極的適應傾向。
聯(lián)合國曾經(jīng)于1959年頒布了“兒童基本權利宣言”《宣言》著重于滿足兒童在生活、營養(yǎng)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對兒童健康,以及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國際心理學會議認為兒童心理權益有加強之必要,因而于1979年國際兒童年提出了“兒童基本心理權益宣言”,并明確指出,兒童應當享受“個人身份”“心理安全”“從游戲和想象中學習”“免除身體受傷害的恐懼心理”“被鼓勵”“培養(yǎng)愉快人際關系”“個人優(yōu)點不斷成長”“恰當決斷”“適應教育“”享受專業(yè)服務“等十個方面的基本心理權益,以喚起公眾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注意,把維護兒童心理健康和發(fā)展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
目前在我國幼兒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心理健康問題:
小兒多動癥。
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fā)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強欺弱、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有破壞行為、偷竊等。
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人性、自私、固執(zhí)、嬌氣、膽卻、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
神經(jīng)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語言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jīng)緊張等。
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等。
幼兒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未來需要的是健康、充滿自信、樂觀進取、有愛心和責任感、有獨立思想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孩子。只有具備這些優(yōu)良品質的孩子,才是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他們在以后的道路上才能經(jīng)受挫折,才有勇氣迎接新的挑戰(zhàn),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要培養(yǎng)這樣一代高素質的人才,我們必須從幼兒期開始注重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
那么,如何注重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呢?我們認為必須遵循幼兒教育的規(guī)律和原則,為幼兒提供與教育內容相適應,集科學性、適應性、靈活性為一體的寬松環(huán)境。從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細微環(huán)節(jié)入手,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一、轉變教養(yǎng)觀念,尊重幼兒心理權益,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教育行為上。
理解幼兒、尊重幼兒、解放幼兒是我們轉變教養(yǎng)觀念的有效措施。我們要將幼兒視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來對待。在理解和尊重幼兒的前提下,對幼兒的心理發(fā)展加以正確的培養(yǎng)和引導。教師應成為維護兒童心理權益的典范,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幼兒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幼兒的膽卻,用慈愛的撫摸鼓勵孩子的進步,用贊許的話語肯定孩子的成功。如:對待單親或性格內向的孩子,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他們講話要親切和藹,多鼓勵,慎批評,讓他們敞開心扉,在接受愛的同時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們樹立起做人和學習的自信心。在對待固執(zhí)、任性的幼兒時,則應對其循循善誘,而不是橫加干涉,或按教育者的愿望行事,使其產(chǎn)生逆反心理,使教育結果不如人意。
二、拓寬教養(yǎng)思路,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營造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良好氛圍。
活動育人是我們根據(jù)新的教養(yǎng)思路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之一。因為幼兒活動的過程,也是個性和品德形成的過程。所以科學的安排幼兒一日生活,精心設計和組織豐富多彩的幼兒活動也很重要。如:在活動室門口設三種不同臉部表情的進園牌,稱“表情牌”分別放在三個小桶里,幼兒每天進園要在自己的名字下面放一個表情牌。如果不高興,就選一沮喪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掛一個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兒心地純真,不會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教師如果發(fā)現(xiàn)哪個幼兒連續(xù)幾天不高興,就可以與家長一起尋找原因,設法改變幼兒的情緒,讓幼兒心情愉快地生活。這個活動一是在于每天都做,十分自然;二是用適合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把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表達出來;三是對每個幼兒進行心理“調查”及時掌握每個幼兒的情況,通過掛牌引導幼兒釋放不良情緒,這對幼兒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為給幼兒營造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良好氛圍,教師應從幼兒上午入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為他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無條件的愛孩子。只有愛孩子,才能保持親切感,使幼兒與教師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和合作態(tài)度。二是充分接納和尊重幼兒。教師在與幼兒的接觸中,要通過積極的,帶有鼓勵性的語言,對幼兒注視、微笑、點頭、肯定性的手勢給予鼓勵和認可,使幼兒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和被接納的感覺,使他們感覺到沐浴在溫馨和諧的氣氛里。從而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到心理健康活動中來。
三、以游戲為主,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對幼兒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通過數(shù)年的研究分析認為“各種道德幾乎可以從游戲中得來,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誠實、什么理智的服從,這種種美德之形成,沒有再比游戲這個利器來得快,來得實?!庇螒蚴亲钸m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貫穿于游戲之中,可以使幼兒比較容易接受有關知識。幼兒不僅可以自己變換動作,多次重復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滿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獲得影響與控制環(huán)境的能力,建立起行為準則。在完成游戲的過程中,也就培養(yǎng)了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生活習慣,構成一種有益于幼兒心理健康的心態(tài)定勢,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
游戲不僅能讓幼兒表現(xiàn)道德行為,暴露行為中的缺陷,而且能通過挖掘其中潛在的品德心理教育因素,及時進行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引導。如:在“做做玩玩”的活動中,幼兒是否尊敬他人的勞動,有責任心;在“小醫(yī)院”“美容院”等角色游戲中是否能夠共同作業(yè),大膽表現(xiàn)。教師根據(jù)幼兒在游戲中表現(xiàn)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加以引導,促進其心理向健康方面發(fā)展。
四、家園合作,共同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指導,塑造幼兒美好的心靈。
家長是幼兒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后備力量,任何活動的展開如能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兒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也不例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問題,大多與幼兒家長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方式不當,家庭人際交往缺乏等因素有關。教師要加強與幼兒家長的聯(lián)系,使幼兒園與家庭對幼兒的要求保持一致,與幼兒建立平等的關系,才是對幼兒的尊重。幼兒園可采取召開家長會,開辦家園聯(lián)系欄,建立家長學校,實行家長開放日等形式向家長介紹宣傳幼兒教養(yǎng)知識,與家長交流教養(yǎng)體會,加強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培養(yǎng)的意識。
作為家長首先要幫助教師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便于老師較快地掌握每個幼兒的特點,做到因人施教。其次,家長要積極參與幼兒園的有關活動,以便了解幼兒教育的內容、形式及方法,這樣既有助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養(yǎng)觀念,有可與教師保持教養(yǎng)上的一致。再次,家長要主動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所以家庭和幼兒園應為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讓幼兒生活的集體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教育一致,使幼兒身心達到和諧發(fā)展的目的,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總之,幼兒期的心理健康是孩子長大后走向成功的關鍵。所以,我們在注重幼兒智力開發(fā)和身體健康的同時,應該注重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蟿幽X筋,想象力豐富,善于對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提出各種問題,并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
具體表現(xiàn)為:
·愛父母,愛老師,愛小朋友;熱愛勞動,愛惜物品。
·對人有禮貌,會用禮貌用語,有同情心,適度怕羞,能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喜怒哀樂。
·跌跤或受點兒輕傷都不哭,游戲輸了不胡鬧。
·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
·喜歡種花和飼養(yǎng)小動物,喜歡聽音樂、看圖冊、唱歌、跳舞、繪畫和參加各種智力游戲,并能從中感到快樂。
·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具體、簡單的評價,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東西。
·服從約束,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和順序,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肯幫助其他小朋友,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在新環(huán)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過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買一些簡單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車輛較多的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獨自行走。
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家長的過度保護造成的,家長們力圖不讓孩子受一點傷,不受一點打擊。
孩子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度低,經(jīng)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fā)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對人際關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心理健康呢?
1.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
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系統(tǒng)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環(huán)境包括實物環(huán)境、心理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等多層次、多側面的內容。應按照教育目的為幼兒提供新穎性、啟發(fā)性和引導性的設備、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調整環(huán)境時,也要經(jīng)常豐富、補充和更替交換,以激發(fā)幼兒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滿足幼兒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每個幼兒感到安全、歡樂、自尊、自信,從而獲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兒對親近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與之分開時,會有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同時有的幼兒看到別人哭他也哭、別人笑他也笑,情緒不穩(wěn)定。這時,我們會給孩子們準備一些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比如色彩鮮艷的毛絨玩具等等,或者在教室里貼上幼兒與家長的照片,開設多個“娃娃家”活動區(qū)等,將教室裝扮成家的樣子。在日常活動中經(jīng)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兒,幫幼兒穿好衣物、脫鞋子,拍著幼兒睡覺,以動作、表情等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愛撫,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使幼兒身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這樣孩子就不會哭鬧,反而會喜歡幼兒園的生活。
2.發(fā)揮游戲功能
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jié)的發(fā)展等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得到良好發(fā)展。
3.積極地正面引導
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及個體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活動內容,并認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物質材料準備和知識準備。在教育活動中多用鼓勵的方法,因人而異地指導幼兒,使幼兒表現(xiàn)得自信、主動。
教師要廣泛搜集幼兒在幼兒園、家庭中有關的信息,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的優(yōu)點,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客觀、具體、明確地評價幼兒。如利用入園、離園、家訪、開放活動等時間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表現(xiàn),及時肯定幼兒的優(yōu)點。日?;顒訒r經(jīng)常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進步,對幼兒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引導幼兒少與別人比,多與自己比,既指出他優(yōu)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兒正確地評價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4.注意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梢酝ㄟ^開展個別輔導的形式,對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lián)系,咨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
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和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幼兒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孩子性格特征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長和對待未來的態(tài)度。
看看下面的15個問題,再對照一下自己的寶貝,然后回答兩個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輕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經(jīng)常耍脾氣?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覺?
4.孩子是否總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飯量是否穩(wěn)定?
7.孩子吃飯時是否經(jīng)常耍脾氣?
8.孩子有沒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經(jīng)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總是需要看管?
11.孩子是否能夠做到夜間不尿床?
12.孩子是否有吮手指的習慣?
13.孩子是否經(jīng)常抽噎、啜泣?
14.孩子能否安靜地獨自呆一會兒?
15.孩子是否有恐懼心理?
看看你的寶寶得了幾分?
題號1、3、6、8、11、14選“是”記1分;題號2、4、5、7、9、10、12、13、15選“否”記1分。
對號入座,看看你的寶寶心理健康程度?
A.得分在11分以上,說明你的寶寶心理很健康,但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對他的要求,從小培養(yǎng)良好習慣,可激發(fā)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大的潛力。
B.得分在6~10分,說明你的寶寶心理健康中等,存在一定的隱憂。孩子成長的道路有時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yǎng)孩子戰(zhàn)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煉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對黑有恐懼心理,不敢獨自一人睡覺時,父母可在3歲孩子的臥室放一盞調光臺燈;對于4歲的孩子,父母則可關燈,讓孩子邊聽錄音磁帶里的故事邊進入夢鄉(xiāng)。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對幼兒以后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毅力及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C.得分在5分以下,說明你的寶寶心理健康指標較低,這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作為父母,讓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成長,責無旁貸。你可以針對寶貝相應的弱點慢慢地有耐心地尋求解決的方法,例如:為寶貝樹立模仿的榜樣,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多帶孩子去參加集體活動,培養(yǎng)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如果必要時你也可以去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家園共育《幼兒心理健康的具體表現(xiàn)》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心理健康教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0-3歲的寶寶都會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情況,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原因和表現(xiàn)也各不相同。 不同年齡段寶貝分類焦慮有所不同: 0-3個月的寶貝 處于沒有差異的依戀發(fā)展階段,只要身體舒服,就不會產(chǎn)生分離...
一、寫作業(yè)慢的具體表現(xiàn)及原因 1、條理性差——學習無方法 2、完美主義——橡皮綜合癥 這類孩子不是不會做,也不是因為孩子寫得慢,而是因為他對作業(yè)的要求太高了,寫的字稍微有點不整齊或不干凈,他就會全部擦...
嬰幼兒期是人生發(fā)展的初期。在這一時期,人的心理發(fā)展的基本特點是各個方面都還處在初步形成階段,其主要任務為動作、語言、認知和情緒的發(fā)展。作為評估嬰幼兒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自然也應該充分反映這一特點。由于...
幼兒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有相當一部分成人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幼兒智力的開發(fā)或某項特長、技能的訓練上,而忽視了在幼兒健康成長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以至于有...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