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多才多藝的語文教師,持著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的態(tài)度,因此,老師們都會選擇準備一份教案,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才能完成制定的教學工作目標!小學語文教案你知道怎么寫更好呢?經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上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及反思2000字合集,請閱讀后分享你的朋友!
1、本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所在。
本節(jié)課上得成功的關鍵在于: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的理念在上課前一節(jié)課先和學生講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告訴學生: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系,講臺并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會常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地站在這里施展自己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棵種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陽光。我對學生提出幾個允許: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保留不同于老師的差點,允許隨時質疑老師的講述。在把新課改的理念滲透給學生的基礎上開始上新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班上有個學生叫王偉凡,一回到家里,就嚷著要爸爸媽媽也和她是平等的關系,因為老師今天告訴她們: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由此看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相當大。
2、本課中學生好的思維方法。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yǎng),用于再教學時啟迪學生的思維。
上完本課,我空出時間讓學生質疑,有位學生提出:課文最后一句話我倒不如躲到隸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放怎么理解?說真的,我認為把魯迅寫的《風箏》安排在第一課,末免太難了。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剛進初中的學生?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后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強調地指出:當時封建社會黑暗勢力、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須堅持戰(zhàn)斗,不能退縮!另一位同學接著回答:這句話和第二段中的我現在在哪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決別的故鄉(xiāng)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相照應。我去查有關的資料,作者寫這篇文章是1924年,當時中國正處于軍閥統(tǒng)治下,所以,這句話是當時自然氣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對政治氣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學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我都讓他們通過討論自行解決。同學預習課文時,碰到問題能去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通過幾節(jié)課和同學一起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地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3、本節(jié)課存在的不足。
對一節(jié)課成功了,我們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找準癥結所在,以便于彌補不足。教學第四自然段風箏事件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上臺表演整個事件的過程,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幾分鐘后,全班沒有一位同學舉手,我只好點名兩位同學上臺表演,結果效果相當差。兩位同學用非常生硬的動作、語言,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完了整個過程,引得全班同議論紛紛,我也覺得十分尷尬。課后我自我反思:學生表演時沒有道具,憑空想象,加上也沒有對話描寫,只能通過動作、表情等來表達,因此,學生做起來困難。并不是所有課文都能通過表演來增加學生活動的空間,要因文而異,沒計不同的活動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做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做教材的主人。
今天上了《我的手》一課自我感覺效果不是很好,主要表現課堂氣氛沉悶。上課伊始,猜拳游戲還比較吸引學生,學生熱情也特別高。在觀察手的外形,收集事實,這里主要以看、摸、做動作等方法進行觀察。學生們激情很高,學生進行觀察后,又發(fā)現了很多秘密。
例:骨胳、肌肉、神經等等。學生提出:手為什么能動、手為什么這么靈活等不少問題。實驗證明手的靈活與手的構造有關,這里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設計試驗方案。在實驗的過程中,部分同學對試驗的題目好像不理解,沒能達到試驗的目的。學生提出:手為什么能動、手為什么這么靈活等不少問題。
這些問題促成學生進一步觀察手的構造:有的說,我用膏藥把手指貼住,手動時就不靈活了,可能與關節(jié)有關;有的說,我用手去摸這杯熱水,手能感覺到很熱,可能與神經和指紋有關;有的說,我捏橡皮泥時,手的骨頭一彎一彎的;還有的說,如果用膠布把除了大拇指外的四個指頭粘住,手就不方便拿筷子
學生想出各種研究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這一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但有部分同學對試驗的題目好像不理解,沒能達到試驗的目的。然后體驗手的感覺功能。我將事先準備好的材料:繩子、砂紙、皮球、一杯熱水、橡皮泥、筷子、放大鏡等裝在一個袋子里讓他們自己動動手從中發(fā)現更多的關于手的秘密。
通過這節(jié)課我還有一點感受,那就是電化教學這部分內容還需要學習,不能總是依賴別人,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我負責教五年級科學課已有兩年了,在這兩年時間里發(fā)生在課堂上的小事數也數不清,唯有一件事情卻讓我記憶深刻。課堂里,突然班中的寧影站了起來,說:老師,許樂給張柳寫條,說他喜歡張柳。這一晴天霹靂打破教室原本的沉靜,同學們也都不懷好意地笑了起來,有的同學還在私下里嘀咕著什么。我也被這位同學突如其來的小報告弄了個措手不及,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張柳,只見她把頭壓得更低了,一言不發(fā)地繼續(xù)寫著實驗報告。如何處理,我犯難了。
為了給自己留一點思考的時間,我示意寧影把紙條拿過來。必須立即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有了這個想法后,我讓學生放下筆,提議就這一話題開一個討論會。聽了我的提議同學們的熱情迅速升溫。為了使討論從一開始就不偏離軌道,我先做了簡短的發(fā)言:同學們,從你們進入校園的那一天起,大家就朝夕相處,一恍已近五個年頭了。五年來,我們不僅在一起學習到了知識,而且同學之間也因相互了解,建立起了友誼。我們班的張柳同學是班長,學習成績優(yōu)異,做事又認真,老師非常喜歡他。憑我的直覺,有很多同學也很喜歡她是嗎?今天老師就想聽你們說一說為什么喜歡她。同學們的話匣子開了:有的說她長得漂亮,還很有氣質;有的說她懂得多,有學問;有的說她對同學熱情,愿意關心幫助他人。聽了同學們對張柳的一番夸獎后,我立即把話題接過來,說相信許樂同學喜歡張柳也有他的理由,下面我們就請他也來說一說。由于我的鋪墊,許樂的不好意思沒有了,大大方方地講起了張柳的優(yōu)點。為了擴大教育成果,我又結合許樂的發(fā)言對張柳的優(yōu)點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是啊,張柳是我們班的班長,不但長得漂亮,而且做事認真,課上總能看到她專注的神態(tài),聽到她響亮的聲音,筆記本上漂亮的字體更使同學們羨慕不已。我覺得班中喜歡張柳的同學不止許樂一個,喜歡的同學請舉一下手。班里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把手舉了起來。
教師感悟:
由于現在各種傳媒的普及,再加上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遇事情我們不能對學生進行簡單粗暴地批評,而是應該注意觀察每一個孩子,抓住每一次教育機會,靈活巧妙地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切記無論他們的想法是多么的離題、荒唐或出人意料,我們都應該給予真誠的理解,并設法讓他們化尷尬為動力,在正確的評價中尋找積極向上的力量。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蘇教版一年級第二冊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課文圖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時節(jié)梅花山梅花盛開時的動人景象和人們游覽梅花山、觀賞梅花的盛況。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感受梅花開放時的動人景象。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因此,一開課我就創(chuàng)設了一個讓學生走進梅花,欣賞梅花的意境,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幅梅花圖,并問孩子梅花美不美?讓孩子說說看到的梅花是什么樣的。一朵梅花就這么美,那滿山都開滿了梅花這山真不知要美成什么樣呢!讓我們趕快乘上小火車去梅花山看看吧!意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了課文。開頭的導入很成功,可后面的兩個小插曲卻完全打亂了我的教學預設。
【現象描述1】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我在和孩子們學習理解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時,我讓一對同桌的小朋友上臺做出挨的動作,想讓學生從親身實踐中理解挨的意思。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有一個孩子看見兩個小朋友緊緊挨在一起,叫了一聲哦,他們結婚嘍!于是課堂里一片哄笑聲。教者連忙解釋:這兩朵是花,又不是人。可孩子們仍然處于興奮期,對教者的解說不與理睬。
【教師反思】:
1.教師應學會傾聽,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應該擯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課后我問那個頑皮的孩子:你為什么在上課時要說他們結婚了?孩子不好意思地說:我看見爸爸媽媽掛在墻上的結婚照也是這樣緊緊地靠在一起,就說他們結婚了。我又好氣又好笑地想:是啊,這個孩子確實破壞了課堂紀律,但是他的理解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的。如果當時的我能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心聲,也就能發(fā)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從而判斷學生理解的深度,并決定需要哪些內容。同時,通過傾聽學生、關注學生的即時表現、學生的觀點和發(fā)言,對教師自己何時參與、如何參與并做出決策有很大幫助。比如出現結婚一說后,教師應該及時發(fā)現自己請的同桌是男女生,并馬上更換角色,不應一味責怪學生。
【現象描述2】
師:梅花開得很多,梅花好看嗎?梅花美麗嗎?(美)
指導學生讀課文,找出梅花美麗的句子。
生: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瑩透亮,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
現在我們就站在這片梅花叢中。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教師引讀,那一朵一朵的的梅花晶瑩透亮,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
讀完教師問:現在誰來說說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這時有位學生冷不丁地:呵欠。別的小朋友也跟著哈欠起來。教室開始混亂起來。
教師猝不及防,愣了一下,問那個打哈欠的同學:你為什么打哈欠呢?學生回答:因為梅花太香了,我的鼻子會過敏。教師:原來你的鼻子會過敏。有沒有哪個小朋友的鼻子不過敏的?教室下面?zhèn)鱽砹艘黄仿暋=處熋H?,不知道如何解決。
【教師反思】:
1、關注學情,準確把握生成
很顯然,在本課例中,教師面對始料不及的變故,缺乏隨機應變的處理機制,在學生的狂轟亂炸下不知所措,被動應招,課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課后,在教研室居教研員的指導下,教者明白了課堂教學中的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的特點的具體情況。在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是最寶貴的教學資源。但由于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確定性,因此,教師在課堂生成中應及時關注學情,注意把握方向,適時到作出反應和調整。
當學生說:梅花太香才會打哈欠時。教師應馬上追問:梅花是很香的嗎?請大家在課文里找一找,看誰有本領找到?學生讀讀書,馬上說:不對,梅花不是很香。因為書上說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瑩透亮,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所以不會打哈欠。在學習下一段時也可以讓學生們找找,梅花會讓人的鼻子難受嗎?學生在深入課文后也能找到:梅花山成了歡樂的海洋。說明看花的人很多。如果梅花的香味很刺鼻,就不會有這么多人來看梅花了。正如新課標所說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要引導學生深入地鉆研課本。這樣抓住生成點,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而即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發(fā)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我們之所以認為偉人偉大,是因為我們總是仰視著看他們;我們之所以認為學生幼稚,是因為我們總是俯視著看他們。有位著名的特級教師有一句名言:蹲下來看孩子。在課堂中,教師如果能搬走講臺,蹲下來傾聽自己的學生,與學生一起對問題進行研究與探索,那么我們必定能看到學生眼中的五顏六色,能聽到學生口中的五花八門,更能感受到學生思維火花的五光十色。搬掉講臺,設置讓學生自由表演、展示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的展臺,讓學生站起來和我們對話,讓我們蹲下去與學生交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去爭論、去探討,學生的偉大之處一定會讓我們大吃一驚的。
課堂是什么?在新課程解讀中這樣寫到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課堂是師生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志;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讓我們和每一位學生一起來享受學習,享受課堂生活,讓錯誤也生成美麗的花朵!
《雪孩子》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課文,配有八幅漂亮的插圖,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講述了一個雪孩子給小白兔帶來歡樂的童話故事。在教學時,為了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巧用評價語言,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引導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片斷一(CAI出示文中八張圖片,學生已結合圖了解了故事的大意)
師:說一說,你最喜歡哪幅圖?
生:我最喜歡第三幅:因為上面有雪孩子和小白兔在做游戲。
生:我也喜歡這一幅,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開心,小鳥在為他們唱歌。
師:是呀,多令人羨慕啊!請你讀一讀寫這幅圖的句子。
生朗讀:看著可愛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興。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開心。
師:我感覺到這只小兔子有點兒高興。再來讀一讀。(生再讀)
師:哎呀,這只小兔子滿臉笑容,是很高興。(生又讀)
師:瞧,你把真高興的真字和又唱又跳的又字讀得很重,我感受到了是只開心的小兔子。再來試一試。(生讀)
師:你邊讀邊跳,的確很高興。(生又朗讀這一段)
師:行,再讀高興點兒。(連續(xù)指名學生讀,掀起朗讀的第一次高潮)
教學反思:巧評價,引導學生發(fā)展個性。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閱讀實踐中,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本課例中教師珍視。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表達出高興、開心的心情。在此,教師沒有像以前一樣,用一個統(tǒng)一而模糊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請大家?guī)е吲d的心情讀這一段,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理解用表情(滿臉笑容)、動作(邊讀邊跳)等方式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學生心目中的高興開心是什么樣就怎么讀,教師只用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巧妙的評價,這種評價不是單純的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它更重要的是一種潛藏的巧妙的引導,是教師在引導和鼓勵學生從評價中找到朗讀技巧和方法。作為新課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師,我們不僅不能以標準答案
來恒定學生,相反應該給予鼓勵,加以引導。正如薩特所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在閱讀過程中,教師的評價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地發(fā)現,積極地創(chuàng)造,發(fā)展自己的個性。(評論人:王曉英)
片斷二
師:你還喜歡哪幅圖?講一講。
生:我還喜歡第七幅圖: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他愛幫助別人。我喜歡雪孩子。
生:雪孩子為了救小白兔被火燒化了,成了水,他很了不起。
師:你能結合前幾幅圖的內容來談,也很了不起。來,老師獎給你一次讀書的機會,把寫這幅圖的句子讀一讀。
生;:朗讀(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卻化了。)
師:是呀,多可惜?。?/p>
生。:朗讀
師:你把自己卻化了讀的很慢,可見你對小兔子傷心的心情有所感悟。
生:再讀
師: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我覺得雪孩子被火烤化了,變成了水,我心里很難受。
師:看,雪孩子被火烤了,溫度升高,化成了水。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見過什么東西可以化呢?
生: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會兒就化了。
生:我們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
生:有一次,我把塑料碗放在火爐上,結果就燒化了,變黑了。
教學反思:巧評價,引導學生走進生活。
葉圣陶先生說:全部的課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就是一切課程。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讓學生聯系周圍的生活學語文。在此片斷中,教師巧妙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獨特感受(雪孩子化成了水,自己很難受),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尋找化的現象。孩子們結合生活經驗理解了重點詞化,擴展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孩子的表達能力,同時也是語文運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評論人:王曉英)
片斷三
師:剛才我們抓住一段進行了朗讀訓練,現在請你找你的好伙伴把全文讀給他聽。看看你能從他的朗讀中感受到什么?
(生積極踴躍地找小伙伴讀,有的搖頭晃腦地讀,有的邊演邊讀)
生:我的小伙伴是XX,聽了他的朗讀,我感覺到這只小兔子和雪孩子都很可愛,我也很想去和他們玩。
生:我覺得XX就像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愛。
生:我從XX的朗讀中感受到:這個雪孩子很可愛,但是他為了救小白兔自己卻化了又很可惜。后來他變成了美麗的云,我以后會更喜歡白云。因為他(白云)可能就是雪孩子,我也很喜歡雪孩子。
生:聽了XX的朗讀,我想對小白兔說:如果你當時不貪睡,那該多好哇!雪孩子就不會化了。
生:XX如果像小兔子一樣,一邊演一邊讀就更好了。
教學反思:巧評價,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今,校園里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他們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意識。在課堂上,他們都愛自己讀,不愛聽別人朗讀。針對這種現象,教師用評價語言激勵學生找自己的好伙伴朗讀,他們自然很樂意,再讓他們把課文讀給自己喜歡的人聽,就更不難了。有情感做基礎,合作學習會更成功。
此外,以往的朗讀合作學習常常建立在片段或部分的基礎上,很少涉及到整體。其原因也許是因為朗讀全文較費時,不好評價,不利指導,特別是合作前教師不能提出單一的開放的學習目標。此片斷中,教師巧妙地應用評價語言讓學生談談聽同伴讀了之后的感受,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道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給了孩子們更廣闊的表達空間。他們通過傾聽同伴的朗讀,有的談出了自己對主人公的喜愛之情;有的對同伴的朗讀水平給予了肯定;有的給小兔子以中肯的建議;還有的對同伴的朗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評價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孩子們朗讀水平的差異。
片斷四
師:剛才我們小伙伴之間再次朗讀了全文?,F在我們來做一個考考你爭當小博士的游戲,請你根據課文提幾個問題考考大家。
師生:考──考──你爭當小博士現在開始:
生:我想提個問題:雪孩子到哪里去了呢?
生:我知道:他化成水,飛到天上變成了白云。
生:水怎么會飛到天上呢?
生:我媽媽說過:太陽出來,水會變成水蒸氣就飛到天上去了。
師:你知道得真多,真是個小博士。(掌聲)大家看──
CAI課件:雪融化變成水──水變成水蒸氣慢慢蒸發(fā)──水蒸氣空中會聚集成云。
師:那你們覺得雪孩子還會回來嗎?
生:還會回來。第二年冬天下雪的時候,小白兔就可以堆個雪孩子。
生:不對,過幾天下雪的時候,小白兔就可以堆個雪孩子了。
師;你們說的都對。請看──CAI課件:云變成雪的過程。
師:只要云能變成雪花落在地面,小白兔就可以再堆個雪孩子了。下面,大家可以繼續(xù)提問:
生:雪孩子家著火了,他為什么不知道?
生:雪孩子和小白兔玩得太累了。
生:因為雪孩子睡得很香,睡得很沉,發(fā)生的事他一點兒也不知道。
生:雪孩子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
生:因為雪孩子很喜歡小白兔,他不想讓火把小白兔燒死。
生:因為是免媽媽做的雪孩子,小白兔是他的小主人。所以他要救小白兔。
生:雪孩子很愛幫助別人。
生:雪孩子是一個雪人兒,就像我們冬天堆的雪人一樣,他怎么還會走路,還會跑呢?
生:──(無言以對)這是假的。
師:你連這樣的問題都能提出來,了不起?。í剟钚〔┦浚┢鋵嵮?!這篇課文是一個童話故事。童話故事中的動物、植物都像人一樣會說話,會走路還會思考呢!小朋友們在課外可以讀一讀更多的童話故事。
《師恩難忘》那是因為師對學生有恩。所以教學這一課,我們應該引領學生把恩字找到,即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我個人認為只有找到了恩的內涵,孩子才能從中讀到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東西。
在寫恩上,其實文章是通過好多種形式寫的。
一是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學生稍微想一想,就能夠知道這其中的難度,就能夠明白一所學校就一位老師是什么樣子。讀著想著,孩子們是能夠明白的。這就是第二三自然段所介紹的。
二是自己不能忘記的事。不能忘記的事,往往有兩個方面,一種是極善的,一種極惡的。田老師給予學生是善的,所以作者利用了許多文字寫了這首詩,老師是怎么樣通過故事來引導孩子的學的。田老師講得真好,感動的作家永遠沒有忘記。
三是第七自然段中的這樣兩句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在田老師那里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我個人認為這就是這篇文章的關鍵句,這兩句話的信息量非常大,反復讀之,結合上文的信息來理解,就可以抓住整篇文章寫了什么。當然恩字也就在其中了。
四是第八自然段寫的是報恩。關鍵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課文其實就是從這四個方面來寫的。整篇文章,我想學生一讀就明白那首小詩,就知道其恩。而第八自然段的內容,其實對于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語言理解起來不難,因為這段話有著特殊的意義,那就是能引領一部分學生去閱讀劉紹棠的書,看看他的文學作品,從中找到這位老師給他種下了什么。所以,我認為這一段給予學生一個閱讀起點,閱讀整本書的起點。假如在教學中,我們沒有引領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此課很容易教成終點型課。
這一課還有什么新的教法?過去我教過這一課,我在想,我不可能走著以前的路,我要開辟一條新路來走。這條新路是什么呢?
教材主編張慶先生在說讀讀背背時說過,不要求學生多么深刻地理解其意義,關鍵是讓他們把這些東西記下來,這是一個布云的過程。布的云越多才能下起雨,如果不去布云,肯定就不會下雨。但到底什么時候下,那說不定。暑假間,在與張老師面對面談這個問題時,我說好多孩子積累的東西是很多,但就是不下雨,把老師搞得挺急的,急到什么樣的程度,一些老師認為這個孩子太笨了,簡直沒有辦法教。談到這里,我們認為在云彩很多,但就是下不來雨時,人、動物、莊稼都要旱死的時候,應該利用高科技來點人工降雨。我想劉紹棠的這篇文章恰恰有著人工降雨的味。是想,文中的這首小詩,是孩子在第一年的識字中所學,已經四年多了,重新拿過來再讀,并且是在故事中讀,好簡單呀!我想如果老師們能夠重視這一點,從這個學期起,讓孩子拿起舊有的文章,寫起來,這個雨一定會越下越美,會形成江河并流入大海。
生活化,同時又是富有樂趣的學習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靈活,擁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能讓人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閱讀也不例外,如果能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自主學習,體驗閱讀的樂趣,獲得閱讀后的成就感,長此以往,可以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師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習的方式從授之以魚轉變成為授之以漁,而更多的人把這樣的關系又提升了一個高度,致力于把授之以漁轉變成授之以漁場,真正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空間,讓孩子們的心靈在真實體驗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在這樣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設計并執(zhí)教了《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有一些體會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組的第三篇課文,這組教材圍繞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來選編課文,以誠信,孝敬貫穿始終,把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教育融合在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著三個媽媽,當他們的媽媽拎著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唱歌,他們對媽媽手里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能幫助媽媽拎水桶,這樣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
二、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1、復習生字、詞語。
2、真誠地表揚:哎喲,小朋友們真能干呀,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順利解決了,真了不起。
3、創(chuàng)設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師是這樣表揚你的,你還記得你的媽媽是怎么表揚你的嗎?(學生自由表達)
4、提高要求:你能把媽媽的表情和動作也做一做嗎?(學生自由表演)
5、導入新課:今天,有三個媽媽也在夸獎自己的孩子了,請你自己去讀讀課文,找出媽媽表揚孩子的話。
『設計意圖』:在復習生字的時候,給孩子們帶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師真誠的表揚,通過聯系生活,回憶媽媽的夸獎,馬上就使孩子們從枯燥中走出來,進入興奮的狀態(tài),為后面課文的感情朗讀墊定了基礎,是孩子們表達真實感情的需要。同時,在回憶媽媽的話,講述媽媽的話的同時,提高要求,讓孩子們把媽媽的動作和神態(tài)也表現出來,經過這樣的加工,一個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驕傲的媽媽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二)、自讀自悟,合作研討,體驗閱讀內容。
1、三個媽媽分別是怎么夸獎自己的孩子的,請你仔細讀課文,用橫線劃出媽媽表揚的話。
2、你把自己就當成媽媽,去讀一讀,媽媽的話,讀出媽媽的感情來。
3、交流:你們都找到了哪幾句話呀?指名朗讀三個媽媽的話。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看似簡單,其實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們在自讀的基礎上,找到了學習的內容:三個媽媽夸獎孩子的話。在自悟的基礎上,把自己就當成媽媽來讀,讀出媽媽的語氣和神態(tài)。
4、在你的學習小組里和小伙伴一起練一練,看誰最能讀出媽媽的語氣。(學生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T谧宰x自悟的條件下,博采眾長,吸取別人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新課程下學習方式從接受學習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種體現。
(三)、朗讀交流,發(fā)現閱讀樂趣。
反饋:你都找到了哪幾句話?
交流一:(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一個媽媽的話: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請一位小朋友來讀讀這句話,大家聽聽,他把自己當成媽媽了沒有。(指名生讀)
1、采訪剛才讀的同學:
師:這位媽媽,您剛才在夸獎您的兒子,一邊說,一邊在想些什么呀?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現好的話,我要好好表揚他!
生:我為我的孩子感到驕傲!
生:我還為我的兒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為一個很有名的運動員!
2、交流提高:
師(面帶微笑):我也為你們的兒子感到驕傲,各位媽媽能夸獎地更自豪一點嗎?
(學生練讀)
師:把你們練習的結果表現給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更進一步地把自己轉化成媽媽的角色,讀了以后訪問同學,其實時時處處都在提醒他們:你說的話是媽媽說的話。這樣挖掘內心的交流,讓孩子們很快就體會到作為一個媽媽在介紹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是怎樣的驕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練讀,提供練習提高的空間,試圖把授之以魚轉換成受之以漁場。
交流二:(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二個媽媽的話: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1、師生共建交流平臺:另外一個媽媽是怎么說自己的孩子的?也請幾位小朋友來讀一讀。
大家也聽聽,他有沒有讀出驕傲、自豪的語氣來。(指名學生朗讀)
2、朗讀、評價。
師:你們覺得這個媽媽讀的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還可以做出媽媽驕傲的表情。
師:那你能幫助他來改善一下嗎?(生做抬高頭的動作,驕傲的眼神)。
生:我認為他的話還可以說得更慢一些,那樣別人可以聽得更清楚,感覺這個媽媽也就更驕傲了。
師: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來讀讀嗎?(生自信地朗讀)
3、自由練讀,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見都很有水平,像他們這樣,其他的同學也去練習一下,爭取讀得更好。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由收到放的過程。第一個媽媽的話,老師和學生一起把情感的電點滴滴都挖掘了出來,孩子們也讀的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個媽媽的話只要稍加點撥,他們就能把媽媽的心情用朗讀來表現。學生還是學習的主體,放開手腳,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悟,會有更多的收獲。
交流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三個媽媽的話。:有什么可說的,他沒有說很么特別的地方。)
1、提出疑問:兩個媽媽都夸獎自己的孩子,第三個媽媽卻什么也沒有說,這是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鳴:這個媽媽在說這話的時候會是怎么樣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讀來表現嗎?
『設計意圖』: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個媽媽做了比較,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反應是多元的。對同樣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獨特的體驗,在不磨滅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設計這樣三次交流,除了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義進行表達以外,還設計了一個從收到放再到收的過程,讓孩子學會了學習方法,能根據方法自主學習。
(四)、自主發(fā)現,從細小見真情。
1、自讀發(fā)現:三個媽媽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請小朋友自己去讀讀課文的7、8小節(jié),想一想,你有什么發(fā)現。
2、交流反饋:師:讀了兩段話,你有什么發(fā)現?(水很重)
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出水的重嗎?
3、朗讀提高。
『設計意圖』:自主發(fā)現是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每個《語文園地》里都有我的發(fā)現這樣一個內容,經過快一年的實踐,感覺到孩子們的觀察發(fā)現能力已經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因此,這里設計了一個通過自主發(fā)現,領悟文章的深層含義的環(huán)節(jié),從細小的地方發(fā)現水桶很重,更進一步發(fā)現兒子對媽媽的一片真情。
4、這樣重的水,三個兒子看見了,他們分別是怎么做的?請你去讀讀書,用筆劃出三個兒子的做法。
(五)、體會感悟,挖掘孩子內心的想法。
小朋友們,看到這樣的孩子,你體會到了什么呀?想說些什么?(學生自由交流)
『設計意圖』:為了盡快展示出課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這里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讀書,體驗,感悟,然后到了抒發(fā)自己想法的境界。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們真實的想法,不是虛假的,空浮的,鼓勵說真話,說自己心里想的話,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六)、指明中心,升華主題。
1、自由表演:這時候,一個媽媽還和老爺爺發(fā)生了對話,請你和你的同桌一起準備一下,一個當媽媽,一個做老爺爺,來表演對話。
2、上臺表演:指名兩個組來表演。
隨即采訪:奇怪了,明明有三個兒子,老爺爺您怎么說只有一個兒子呀?
3、全班參與討論。提煉出中心: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練習:這個媽媽還會和老爺爺說什么呀?你們能把故事編下去嗎?
『設計意圖』:合作在課堂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桌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后,請兩個小組來表演,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么讀的,自己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升華文章的主題:為什么只有一個兒子?全班討論,共同提煉出中心思想。
[摘要]教學反思區(qū)別于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回憶,具有自己的專業(yè)品性,要求反思者以具體的教學活動為基礎,選好反思的切入點,依托一定的教學理論,進行必要的分析和闡釋,并開展對話交流活動,推動反思的深入,這樣才能發(fā)揮教學反思對教學實踐的提升作用,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關鍵詞]教學反思;教學活動;教師專業(yè)成長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實踐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的渠道、環(huán)節(jié)和手段。教師在教學反思中,對過去的教學行為做出理性的審視和評判,在看似無問題的地方發(fā)現問題,揭示出行為背后所隱含的觀念和意識,促進智慧的生成和實踐行為的進一步提升。然而.不少教師在談及教學反思時卻表現出難以盡言的困惑:我經常反思我的教學,可是反思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教學還是老樣子。顯然,要想使教學不再重復昨天的故事,走出陳陳相因的困窘,就必須學會反思。反思可以是對他人教學實踐的反思,也可以是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可以是個人反思,也可以是集體性反思。但不管是哪一種反思,都應該以具體的教學活動為基礎,選好切入點,依據一定的理論進行分析闡釋,并且開展對話交流,對已有的教學實踐加以激活、評判、再認,才能發(fā)揮出對教學實踐應有的提升作用。
一、要以具體的教學活動為基礎
教學反思不是抽象的思辨活動,離不開具體的對象,這個對象必須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事件,是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生的原生態(tài)的教學事實,是由特定時空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等各種因素構成的教學場景和教學細節(jié)。這些場景和細節(jié)可以是教師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可以直接來自于實際的課堂觀察或課堂經歷,也可以是通過錄像、錄音等手段所保存下來的教學記錄,或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教學實錄。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應能具體生動地再現當時的教學情境。
這些事實可能不夠完美,其中還包含了一些隨機的、偶發(fā)的教學事件,但它應能直觀地展現教學活動過程的來龍去脈,教師和學生所經歷的困惑、愉悅、遲疑等表現和心理感受。
案例1
童心似小鳥,羽毛很美麗,飛來飛去在四季的童話里聽著《銀河之星大擂臺》小選手那悅耳的歌聲,我的腦海里不禁浮現出昨天教學古詩《小池》時那精彩的一幕。
在初讀全詩后,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分別扮演泉眼、泉水、綠樹、太陽、小荷、蜻蜓等角色,并相互說悄悄話,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不用我導演,戲就開場了,教室里沒有了靦腆的,也沒有了膽小的。聽
綠樹:太陽公公,你今天起得真早!前些天沒見到你,我們大家可擔心啦。
蜻蜓1:荷葉姐姐,荷花妹妹什么時候來呀我們可想她了。
小荷:蜻蜓弟弟,你會表演雜技嗎
蜻蜓1:當然會啦,你看(說著,他就表演起了倒立、翻跟斗)。
蜻蜓2:荷葉姐姐,你就像天上圓圓的月亮.真美!我能和你一起玩嗎
小荷:行啊,我們一起來跳個舞吧。
蜻蜓3:泉水弟弟,你從哪兒來呀
泉水(把它帶到泉眼處):我就是從這個小洞里出來的。
泉眼:你們可別欺負它,它又涼又甜,我都舍不得讓它流出來呢。
蜻蜓3:放心吧,泉眼大叔.我們會保護好它的(拉著泉水走)。
此時此刻,我早已被學生那無拘無束的對話、手舞足蹈的表演吸引住了,也不由自主地跟他們說開了面對的似乎不是學生,而是一個純真無比的童話世界。我深深地陶醉了!
在這種民主、和諧、愉悅的情境中。童心的寶匣打開了,那靈動巧妙的詩一般的語言便汩汩地流淌出來。學生在參與中理解了古詩,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心中升騰起保護大自然的愿望。你看無需循循善誘、苦口婆心,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為師者何樂而不為呢[1]
這則案例描繪的是教師的親身經歷,它以描述和實錄的方式記錄了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具體行為。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寫出了師生在具體教學情境中的感受。為進一步的反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有當這些鮮活而生動的場景和細節(jié),具體呈現在教師的視域中,并有所觸發(fā)時,才可以激活我們的思維,進行仔細的推敲琢磨。而且只有在這些具體的場景和細節(jié)中,我們才能捕捉到教學的關鍵信息,為反思分析提供具體的依據,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教學改進的有效措施和策略,總結出教學活動的潛在意義和價值。
二、要選好反思的切入點
教學活動是一種由多個要素在特定條件下整合而成的連續(xù)性活動,具有時間性和整體性。這里的時間性是指教學活動是在一定的過程中發(fā)生的,總是先發(fā)生什么再發(fā)生什么,有其先后順序。整體性是指教學活動中諸要素,如學生、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教學信息的傳遞以及教師等,他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復雜整體。
面對這樣一個復雜整體。作為一種理性思維的反思,要想洞察其全部,只能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從教學活動的局部人手,以分析的方式加以把握。切入點可以是教學中的某一個段落環(huán)節(jié).如導入、問題討論等;可以是教學活動中的某個方面,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的提問或評價、學生的回答及表演等;可以是預設與生成、目標與效果、教師與學生等關系的思考;可以是課堂中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閃亮之處;也可以是給人留下遺憾的敗筆,等等。選取切入點的過程,是對教學事實進行再認識的過程,也是反思主題的提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反思的著力點,順利打開思路,從具體的視角審視課堂教學中的深層問題。
【案例2】
以往,一提起激趣,我總認為就是教師剛上課時,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進相應的課文氛圍。但從這個案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每當我表揚了前一個學生的精彩發(fā)言時,不僅受表揚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更激起其他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每當我微笑著鼓勵一個發(fā)言出錯的學生不要緊張、慢慢來時,不僅消除了所有學生的畏懼感,更激起了想發(fā)言又怕說錯被老師批評的學生的表達欲望。通過反思這節(jié)課的前前后后.我進一步加深了對激趣的認識和理解:整節(jié)課中。除了剛剛上課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應該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也就是激趣應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的前前后后。[2]
這是課程改革中一位語文教師執(zhí)教《飛向月球》第一課時后的反思片段。在40分鐘的課堂中,教師讓學生用25分鐘介紹課外搜集的有關月球的資料,學生們爭著說、搶著說,課堂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鬧場面。這一次大膽的行為引發(fā)了教師對教學的進一步思考。我們不難發(fā)現,由于有了激趣這一切入點,反思的方向非常明確,無論是對過去教學經驗的認識,對課堂評價語言的思考,還是對感悟到的教學策略,表達思路明晰,集中深入,體現了這位教師較強的反思駕馭能力。
切入點的選取可以不止一個,但無論是關于哪一點的反思都必須放置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進行思考,發(fā)現特定情境中特定問題的特定表現。我們經??吹降姆此嘉谋?,有不少只是對教學中某個活動或某個方面的反思,但那是在對整個教學進行整體把握后的反思結果。是反思結果的一種表達策略,遠非反思活動的全部。如果我們只抓其中一點,忽視教學的整體,很容易斷章取義。得出片面極端的結論,影響對教學的正確認識。對于選取了多個切入點所進行的反思,還需要對這些點進行統(tǒng)籌考慮,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對教學進行整體的把握,達到提領一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三、要依托一定的教學理論
教學反思需要理論的參與,這些理論可以是以概括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新課程教學理念,比如對話、回歸生活、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可以是新課程改革實踐中誕生出來的教授提出的生命課堂理論(葉瀾)、生本教育理論(郭思樂)、理解教育論(熊川武)、生命教育理論(馮建軍)等等。
通過這些理論的參與.可以使教學反思沖破原有的認識框架,超越簡單的是與非、好與不好的純粹經驗性的判斷和理解,從而探討出隱藏在教師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教學智慧等,有效地對實踐進行恰如其分的批判和評價,乃至進一步提煉出屬于自己的扎根理論。
【案例3】:
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答案說錯了,我總是立即請出小雷鋒。但在這節(jié)課中,我并沒有急著請出小雷鋒。而是征得這名學生同意后,再請出小雷鋒??墒钱斖瑢W給了他幫助后,他卻意外地沒有直接接受,而是說了聲讓我回去再查查。也許,不經意間.我會認為學生的這句話很普通,很平常,但在課程改革新理念的觀照下,我卻驚奇地發(fā)現:這就是課改的收獲,學生要回去再查查,不正是我們要培養(yǎng)的學生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嗎細細咀嚼讓我回去再查查,我不由得提醒自己:不要低估學生,要充分相信他們。要多給點時間讓他們再想想、再查查、再問問、再研究研究,使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從根本上得到改變[3]
從這一反思片段可以看出,由于有了新課程理念的參與。教師一下子抓住了讓我回去再查查這個意外,發(fā)現了這句話中所體現出來的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對教學產生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挖掘出教學實踐中蘊涵的教育理念,發(fā)現了教學的真諦。
四、要進行必要的分析闡釋
教學反思中的理論不同于一般理論文章中對理論的闡述,它是在吃透理論基礎上的理論運用,有時候表現出來的雖然只是片言只語,但它決不是反思的點綴或標簽,它必須與教學活動的分析闡釋結合在一起,揭示出教學活動中隱含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智慧,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發(fā)揮理論在教學反思中的真正價值。
這堂課,我在課型設計上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將教師講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讓學生的講和議來占領課堂。學生在讀讀說說、議議畫畫中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課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說。四大教學板塊相輔相成,教學設計貫穿著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課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點并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學習本課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吸取它的精神養(yǎng)分,提高辨別是非真假、善惡美丑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精心設計了四大教學板塊,其中,我較為滿意的是第四教學板塊。這個板塊注重學生的體驗實踐,讓學生觀看《西游記》第一集與課文有關的內容,并邊看邊思考:美猴王具有什么特性?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討論了美猴王的性格特征,他聰明靈巧、本領超群、有膽有識、深孚眾望。他是猴、人、神三位一體的形象。在評選創(chuàng)作畫的過程中,學生爭先恐后地拿上他們的畫到投影儀上展示,并上臺作介紹,正像一位同學說的:我畫的是孫悟空大戰(zhàn)哪咤。你們看,哪咤三頭六臂,手執(zhí)銀圈,腳踏火輪,而孫悟空騰云駕霧、高舉金箍棒,眼看就要打下去了頓時掌聲雷動,二個、三個一雙雙手舉得高高的,都想上臺展示自已的勞動成果,足見課前他們的創(chuàng)作是多么的用心?。?/p>
最精彩的片斷當屬拓展想象這個環(huán)節(jié)。同學們想象的內容十分豐富離奇,有些是我連想都沒有想過的。就像我們班的澤鴻同學說的: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會化解巴以沖突,讓他們馬上停止戰(zhàn)爭,化干戈為玉帛,幫助當地平民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家園,過上和平安樂的生活。多么有政治遠見啊!小小年紀就能關心世界大事,充分表現出當代中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愿望。王鷺鵬同學緊接著說: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會讓沙漠以最快的速度變?yōu)榫G洲,讓當地群眾免受黃沙之害。另一名同學想象更切合實際: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會建造許許多多的希望小學,讓那些經濟困難的兒童能快快樂樂地去上學,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年齡最小的瑋凡同學也不甘示弱,她說: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會拔下一根毫毛一吹,在大陸和臺灣之間架起一座金橋,讓兩岸人民自由往來,到時,我會邀請臺灣小朋友們到我們實驗中學參觀。班上好動大王黃靈清此時也不甘寂寞,他說: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要讓老師越來越年青。又是熱烈的掌聲。下課鈴響過一陣子了,可是同學們依然沉浸在豐富的想象世界里。是啊,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打開,語言思維如泉水噴涌而出。從他們想象的各種各樣的內容中,我看出了新一代的少年思想境界十分開闊,美猴王的勇敢機智、有膽有識、深孚眾望在他們身上得以體現。神話小說的特點學生理解是到位的。當然,還有個別同學是這樣說的:假如我得了孫悟空的神通,我就不用學得那么辛苦了,考試時我可以偷看,我還要天天吃好的,穿好的,過上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對于這種暴露出來的個人享樂想法,我也及時地給與教育,引導他們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實踐了查、聽、讀、說、想和畫的綜合能力,使書本知識和生活世界溝通起來,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教師完全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評論者,并積極參與活動,仔細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發(fā)現和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對學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相關推薦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身為一位人名教師,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能學到知識,為了防止學生抓不住重點,教案就顯得非常重要,教案可以讓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幼兒園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教學目標:1...
教師只要心中有夢,工作也就有了目標。教案在教師的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經驗式教學的不足。如何提高寫教案的能力呢?經過整理,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為你呈上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在教案中得到體現,教案可以更順利地、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一份教案應該涵蓋哪些內容呢?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為方便后續(xù)閱讀,請你收藏本文。...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編寫教案已經是大部分教師的一種習慣。好的教案和教學思路,絕不是埋著頭想就能出來的,那么你知道該如何完成一篇優(yōu)秀的教案嗎?由此,欄目小編為你收集并整理了最新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