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讀后感。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搜集整理了關于“蘇東坡傳讀后感”的相關內容。讀書令我們開闊視野,作者寫的作品含著許多人生智慧。寫讀后感能更好的配合我們理解作品。欲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xù)往下閱讀!
飛雁無意散秋籽,年年春歸落新枝
——讀《蘇東坡傳》有感
蘇軾,這位文史界的后來者,沒有仙人飲露、力士脫靴的高抬,也無家國破亡、孤苦漂亡的哀思,名聲卻力壓前人后世,成為一代文章之表才。
當我們共賞明月時,我們不會忘記“明月幾時有”的叩問,遂記起“千里共嬋娟”的祝福;當我們泛舟長江時,我們亦難消“大江東去”的感嘆,進而生發(fā)“酒酹江月”的釋懷;當我們步行西湖蘇堤、享受雨后初霽的晨光時,更不忘一位詩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癡醉??南宋稼軒,北宋東坡,詞曲豪放,不拘一格;三蘇與韓柳,唐宋大家,文章絕唱;作詩西子湖畔,蘇白共留名煙柳堤中;寒食一帖,筆行意動,書文雙立,王顏柳蘇米??
林語堂說,太多的注腳對美國讀者沒有多大用處。記得《在路上》作者、美國作家杰克·凱魯亞克也曾說過類似的話。美文好書的語言不一定平實,但一定要讓人看得懂。
于是,林先生的《蘇東坡傳》便用一種通俗平易但卻不失風趣儒雅的語調,悄悄地在你的眼前繪出了這條從平靜港口向風暴中心挺進的無所畏懼的探險船經(jīng)歷的風雨。
蘇軾早年桑梓生涯一如家鄉(xiāng)四川平原的平坦開闊,出川是是先人的蜀道,嘆青天之難,汴梁的歌舞升平中,第一次體驗新鮮的都市生活??赡赣H的去世打亂了入仕的步伐,剛考取的頭名,鳳翔的閑差試煉,卻為三年的孝期阻隔。再次出川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雄渾,更助壯志凌云,卻為突如其來的變法打亂,蘇軾“吐盡口中蒼蠅”的習慣,令其不得不在被請“喝茶”之前,自請離京任職。
多番調令,密州、徐州、湖州。愛護百姓,政績卓然,與民同樂,吟詠句句龍吟鳳噦;拒行新法,上書言弊,據(jù)理力爭,寫就篇篇血淚精華。大雁南飛,只為避寒,攜帶文種,無意播撒卻爭傳,皇帝泣淚,禁不落箸。
這傳奇故事的文筆,卻毫無做作地傳達給了我這樣地觀眾——沒有多少注釋,也沒有《百家講壇》評論的冗長拖沓,更無直截史料的晦澀與不自然,看到的只是娓娓道來的故事,但感受到的是不分種族、語言、文化的精神感染。
對我而言,書中的蘇軾,如同秋天南飛的大雁,盡管不情愿,但還是順應了命運;在長征之中與風雨搏擊,但更因此扶搖直上、平步青云;有失意但不氣餒,有困苦卻以苦為樂,有所厭惡而從不掩飾,有所樂必眾樂樂??
他在一生的流放之中,如同南飛的大雁,帶去北方的混著種子的沙土,將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伴著種子撒向四方。這使得蘇軾收獲了后來無比的盛名,使他能躺在搖椅上享受新枝上的春光,卻也使他在飛翔的途中難免為“烏臺詩案”這樣的荊棘所絆。
但毫無疑問,他的詩歌,以及他人性的光輝,已經(jīng)在林先生這樣的先民心中播下了種子。而現(xiàn)在,林先生的遠航,就是要把這些種子再種在我們后來者的心里??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今年寒假,奉老師之命買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來我想讀完這本書,但我對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深感震驚,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有著無限的敬意。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們先介紹了東坡的家世,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他的母親程氏,他小時讀完《范滂傳》,東坡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范滂這樣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
“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從小母親就給他很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他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接著介紹了他的學習經(jīng)歷,他從小就展露出他的超于常人的才氣,但這一點也沒妨礙他的努力。蘇東坡讀書時就將經(jīng)史詩文、經(jīng)典古籍都背的滾瓜爛熟,這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圣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毫無頭緒。蘇東坡的學習經(jīng)歷也告訴我們,人才也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在《蘇東坡傳》里不只是介紹了蘇東坡其人還介紹了與他最相關的三蘇其他兩人,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他的父親蘇洵生性沉靜,性情謹慎,思想獨立,性格古怪,不易于人相處。再一個就是弟弟蘇轍,蘇轍的性格與他哥哥不太一樣,他的性格是恬靜冷淡,穩(wěn)健而實際,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場上得意些。
寫完三蘇之后,我想談談蘇軾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實際事務和明確的利益方面似乎比她丈夫高得多。因此,蘇東坡在一切事情上都更加服從妻子。她是一個妻子,更像一個聰明的管家和明智的伴侶。不幸的事,她早逝,這讓蘇東坡很傷心。有一次,他寫了一個特別的詞來紀念她,那就是他投下的悼詞的雙絕,并稱之為悼詞。
文中給我們重點介紹了東坡在官場的幾次沉浮。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wěn)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fā),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東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之上。
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fā)現(xiàn),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
幽默的他在與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奔词乖诒毁H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源藖砀嬷笥巡槐負鷳n。
他熱愛生活,有許多軼事只有在食物方面。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傳給后世“東坡肉”、“東坡壺”等。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多愁善感的他在《江城子》一詞中,“十年生死兩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后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正直的他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受審,但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異??部赖囊簧?,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余情!經(jīng)萬古流不盡!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讓我們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讀《蘇東坡傳》有感
午后,拿起那本靜靜躺在桌上的書,看到潔白的封面上赫然寫著“蘇東坡傳”四個大字以及旁邊“林語堂”三個字,不知怎么的,一種莫名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帶著莊嚴肅穆之情翻開了它。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童年和青年,黃金時代,世故和流放。通過這些,講述蘇東坡在不同階段的生活和經(jīng)歷。書頁在指間流動著,細細品味著,映入眼簾的早已不再是文字而是蘇東坡這個人以及他坎坷的一生。
時而欣慰,時而唏噓,時而敬佩,時而惋惜,如同我隨著他一起經(jīng)歷了那些輝煌與低潮,快樂與悲傷,但不可磨滅的或許還是我對他由衷的敬佩之情吧!他生性豁達,不趨炎附勢,只是堅守原則;不追逐名利,知識為百姓著想,把百姓放在第一位,這就是我所看到的蘇東坡。然而,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蘇東坡魯莽,堅持原則,或者為老百姓奮斗,而是蘇東坡在坎坷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清正廉潔。
蘇東坡的一生之中,他從不做任何違背良心或損人利已之事,他做每件事都問心無愧,例如有一次他被官員彈劾被召回京調查,一天晚上皇上偷偷派人去觀察蘇東坡發(fā)現(xiàn)他睡的十分沉,皇上心知蘇東坡問心無愧,而蘇東坡也得以繼續(xù)生存下去。
也許蘇東坡問心無愧,堂堂正正做人不如他為百姓著想、據(jù)理力爭如此令人感動,書中可能也只有幾個片段的介紹,但依舊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我不禁想到如今自己。的確,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應該像蘇東坡一般做到無論做任何事我們都可以無愧于良心,堂堂正正的做人,不能投機取巧,不能偷偷摸摸去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一旦這樣做了,不管是否被人發(fā)現(xiàn),你的人生都將有一個污點,它將會如影隨形,一直跟隨著我們。即使僥幸逃過了懲罰,我們也逃不過自己良心的譴責,只會過得膽戰(zhàn)心驚,午夜夢回,我們又是否還能進入香甜的夢鄉(xiāng)呢?
或許沒有人會想到蘇東坡那安心沉穩(wěn)的一覺救了他的命,可也正是因為他做事問心無愧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如此放心大膽的睡去,不是嗎?如今的我們要學習的正是這種做任何事情都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污點,能夠挺直腰桿做人的品質,這是作為人最基本的宗旨之一。
蘇東坡一生堂堂正正,問心無愧,活出了他的人生。同樣地,作為我們更應該以他為榜樣,堅決不做任何一件違背良心的事,務求做到問心無愧,能夠堂堂正正地活,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人!
接連三天,閱讀《蘇東坡傳》。印象中,這是一本失而復得的書。還是剛畢業(yè)時,愛書的當時還讀中學的兄弟買了這本書,送給了我。而當時,恰好有同學到家玩。于是,在同樣愛書的我這里借書閱讀,似乎也成了她進步的表現(xiàn)。
把那本新到手的《蘇東坡傳》給她,千叮萬囑一定要歸還。
不在同一地點工作的同學,畢業(yè)之后就如紛飛的風箏,哪還有聚會的時間與機會。于是,如越來越淡的同學情一樣,那本《蘇東坡傳》也就永遠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書在那個還算長得漂亮的同學那,一定也很是孤獨。因為在我看來,那位女同學也許是看不懂蘇東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學,《蘇東坡傳》也就條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幾次與她聚首,沒有說起那本書。但蘇東坡情節(jié),還是時時影響著我。
再次購買《蘇東坡傳》,是網(wǎng)上看到推薦書目后。然后還是麻煩兄弟,網(wǎng)上購買。
好事多磨。本應快遞公司送到家的書,卻要求家人去市中心自己取。而他那幾天工作又特別忙碌,讓市里的一位朋友去取。朋友取書后又去了外地。等朋友從外地回來把書送到家的時候,已是十多天后。
當時正在讀也是讓兄弟買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大家的作品,與以往看的書有明顯的不同。高屋建瓴,學貫中西,深入淺出是什么樣子,從書中終于大致了解。遺憾的是書中許多都是摘錄論語等的章節(jié),才疏學淺的我,應該能看懂實在卻看不太懂。于是轉換戰(zhàn)場,捧起了《蘇東坡傳》。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一樣,大家的作品,讀之味道的確不一樣。
這是一本作者用英語寫就而通過譯者翻譯成漢語的書。而書的主人公卻近千年前的很中國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對于林語堂這樣大家的佩服,更是增加了理由。因為是英文寫作,大概作者考慮到讀者以西方人居多,于是在寫作過程中,他盡可能的少寫有關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蘇東坡、蘇轍等與西方作家的比喻,對于好的詩詞與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較,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寬闊的文學視野。
對于書中人物蘇東坡的喜愛,作者在自序中也有所表示。首先是在舉家搬遷轉輾的過程中,都把有關收集到的蘇東坡的資料帶著,一直計劃著要寫一部蘇東坡傳。而對于資料收集之全,肯定是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其實,作者說,在書房中,有居室中有這樣的一位詩人,畫家,哲學家陪伴自己,將是多么幸福的事。于是我想,因為自己的最終購得這本《蘇東坡傳》,這本書也將進入我的書房,那么,我是擁有林語堂那種與智者相鄰的快樂了!
閱讀這本書,對于宋朝那個歷史時期的那場戰(zhàn)爭,終于有所明白。而對于王安石的變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變法都能夠如計劃那樣都是朝著好的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的方向走的。而王安石變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許這樣的改變的確能夠使國家國庫充裕起來。可是,破壞的卻是廣大老百姓的利益。于是,蘇東坡的一生,就永遠地被卷入了王安石變法的另一面,建議皇帝破除新法,讓老百姓過上原本的應有的還算有家的生活……
因為變法,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蘇子由……那么多的志士仁人,被王安石所領導的變法派而打擊。而兩派的斗爭,真的是六十年風水輪流轉,不是這方人士遭貶,就是那方的人員被流放……這樣的斗爭,何時是休?好在那個朝代的皇太后都是一些有惠眼的女性,雖然他已經(jīng)看破一切,希望自己如陶潛一樣寄情于田園,讓蘇東坡終于在人生過程中有一段那么輝煌的時光。為朝代,為百姓,為朝庭做了有益的事,進有益言。
蘇東坡的一生,其實到過許多地方做官呢:徐州、杭州,密州,黃州……甚至,他把他年老后安居的地方選擇在宜興,由這些地理位置來看,蘇東坡還真與大家很近呢。說不定在宜興的某一處游玩時,也是近千年前蘇東坡看中的歸隱的地方呢!
而西湖之有蘇堤,原來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發(fā)現(xiàn)西湖中有一種水草,破壞了湖中的水質,影響了杭州百姓的生活飲水。于是帶領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無處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為這些水草找到合適放置的地方,同時還可以方便人們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舉措。
然而這樣的好事,在一些奸臣的眼中卻成了蘇東坡醉心風景的證據(jù)……
一輩子做官,蘇東坡后悔嗎?我想大概是有點的。有多少次,到一個地方,當他正好建好居室,想長期在此居住時,一紙皇恩圣旨到。于是,他不得不繼續(xù)遷移,就如候鳥一樣。只是到哪里,自己是沒有決定權的。而有時候,到哪里怎么走,水路不審陸路,還得向皇上申請……真是想不到,那個時代的生活,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皇臣?。?/p>
應該是蘇東坡不是政治斗爭中的老手,可是凡是政治斗爭其結局必定是兩敗俱傷。年老體弱之時,他還被貶到瓊州,那個野蠻之地去生活,而此時妻子都已先后去世,陪伴他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兒子……而當他最終獲釋可以回到他選擇的安居地方可以歸隱時,他的身體卻不再給也機會了……
《蘇東坡傳》,能夠了解宋朝那個朝代歷史的書,能夠找到那個朝代許多智者,知道他們許多事情的書,一位大家寫的不朽的書。
今天我看了《蘇東坡傳》的第一章《文忠公》。
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為他為人非常樂觀。他經(jīng)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每一個人。
第二是因為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而且他的詩永遠是那么清新。
同時我也特別同情他。一個人被降知道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烧鎵蚩蓱z的。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一樣,大家的作品,讀之味道的確不一樣。
這是作者用英語寫的一本書,由譯者翻譯成中文。而書的主人公卻近千年前的很中國的人物。真的很有感慨。
對于林語堂的敬佩,有更多的理由。因為是英文寫作,大概作者考慮到讀者以西方人居多,于是在寫作過程中,他盡可能的少寫有關同人不同的名、字。而在文中,把蘇東坡、蘇轍等與西方作家的比喻,對于好的詩詞與著名品牌的小提琴作比較,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寬闊的文學視野。
讀了這本書,我終于明白了宋朝那個歷史時期的戰(zhàn)爭。而對于王安石的變法,也知道了大概。是的,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朝著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的方向進行。
而王安石變法,大概就是如此。青苗法,兵役等,也許這樣的改變的確能夠使國家國庫充裕起來??墒?,破壞的卻是廣大老百姓的利益。
因此,蘇東坡的一生始終牽扯在王安石變法的另一面。他建議皇帝打破新法,讓老百姓過上家庭生活
事實上,蘇東坡一生中曾在徐州、杭州、密州、黃州等地做官,甚至在他老的時候就選擇了宜興作為自己的居住地。從這些地理位置來看,蘇東坡真的和大家都很親近。說不定在宜興的某一處游玩時,也是近千年前蘇東坡看中的歸隱的地方呢!
西湖有蘇堤。是蘇東坡在杭州當軍官。他發(fā)現(xiàn)西湖里有一種水草,破壞了湖水的水質,影響了杭州市民的生活和飲用水。于是帶領大家清除水草。清除的水草無處放,就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既為這些水草找到合適放置的地方,同時還可以方便人們在西湖的出行。
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舉措。
一直很喜歡蘇東坡的詩詞。讀罷林語堂《蘇東坡傳》更是對蘇東坡的處世觀及人生態(tài)度敬佩不已,我想蘇東坡的詩詞之所以為人稱贊流傳至今,更多的是因為其中蘊含著蘇東坡獨特的人生思想。寫傳記不如寫**那樣可以天馬行空,必須要對史料有詳實的考證,對人物要有清楚的認識。
即便如此,林語堂的剪裁和選材恰到好處,加上一些藝術技巧和想象力,使作品超越了干涸的史料,使蘇東坡的形象在讀者面前自由展開,充滿生機和活力。
總結而言,蘇東坡的氣質,有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勇者無懼,有道家任真自然、騁目游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自得。這是文人的理想狀態(tài),然而能夠真正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
這本書的作者林語堂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林語堂在傳記中對蘇東坡贊不絕口。
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者樣一本書就像遇見一個知己。然而,正是由于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才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產生了強烈的反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
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于改革者來說,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我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士。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知道蘇東坡原來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不僅是一位虔誠的哲學家,也是一位善良的長者。他總是充滿青春和活力。蘇東坡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表達了自己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
他寫詩諷刺“群鳥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shù),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xiàn)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現(xiàn)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回歸與清純與空靈。他***淡泊,他明白了如何應對困難。
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huán)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201x屆12班吳楠
平凡的人對于“光芒夜半驚鬼神”的天才總是有種不可名狀的畏懼,如徐渭、如梵高。但對于性格和藹、骨子里有溫順謙卑之血的天才來說,卻有一種天生的愛和親切,比如蘇東坡。
蘇東坡是樸實的中國百姓腦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體。他實實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輕輕松松就能夠暖人心。他滿足了我們對中國文人的所有幻想。
頂著一副粗獷老農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讓人看得太舒服。一脈浩然之氣用盡,不只為自己,還將那福音傳給大江南北的百姓。一聲“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可見他清狂而非輕狂。
一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鉆出黑暗的夾縫之后、在見到慘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屹立不倒。滄桑的筆直樹干是他獨立的身體,舒展開放的綠色王冠是他助人為樂的組合。
幾十年的人生跌宕起伏,跌宕起伏使他從身體到心靈,都成了一個不能輕易傷害和打敗的人。中國文人敏感脆弱的靈魂,在他這里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懷。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這種生活不同于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凈,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么“高水平”。
蘇東坡是和誰都玩得來。他可以與三教九流結緣,永遠不會失去那顆童心。這不僅是一種能力,一種生活,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他眼里,人無高低之分;在他心中,寬容之泉早已帶走了政敵帶給他的一切不幸。因為知愛,因為懂愛,更因為有愛,他成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個。這種生活方式是他受歡迎的原因,是他精神幸福的秘密,是他留給蒼白世界的巨大精神財富。
感悟蘇東坡,從他那一句“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開始。一個人能對浩然之氣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該精神必定貫穿他人生始末。蘇東坡正是如此。
從朝廷上的當仁不讓,到貶謫為地方官的身體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績無一不透露著那不謀私利,一心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場中,諸多不由己。
卻因為有那股浩然之氣,他把決心下得更徹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強風,吹走了到處的污濁空氣。
想起蘇東坡,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一個大腹微便便,體態(tài)微寬的形象,讓人安心讓人貼心。他身上沒有“文人相輕”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溫溫暖暖的陽光的味道。時常忍不住在心底喚一句“老東坡”,因為羨慕,因為喜愛,更因為感嘆。
羨慕他的才華橫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腸好脾氣。我喜歡他儒雅的風度,這是翰林大人的美麗形象。更感嘆一顆童心,一顆浩然正氣,心境平靜。
時光早已滌蕩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貶謫、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發(fā)出的一切憂憂愁愁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的羈絆、人事的糾紛的大文學家的形象,由宣紙上的墨跡、石碑上的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面前。翻開舊書,在無數(shù)的詩句中,我只能看到我溫暖的老東坡,帶著他的大黑狗,倚在竹竿上,悠閑地行走在這個世界上。
相關推薦
瀏覽完作者的作品后,我們心中瞬間會涌現(xiàn)出諸多新的思路和靈感。這時,書寫一篇閱讀心得能夠非常有益于我們鞏固對書中情節(jié)和新觀點的記憶。在欄目小編的精心設計下,特別呈現(xiàn)出了“蘇東坡傳讀后感”,相信一定會對您有所助益!...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