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管理讀后感。
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通過寫作文可以展示我們的文學才華和能力,優(yōu)秀的作文是需要勤奮的練習才能寫出來的。到底如何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企業(yè)管理讀后感(分享4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韋爾奇在《第六個秘密》中提出:在就業(yè)方面,要徹底打破等級觀、門戶觀和資歷觀。這更不新鮮。
中國古代許多著名人物都有這樣的觀點,如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就與韋爾奇是完全同樣的理念。曹操正是由于重視人才,又打破等級門戶與輩分選人用人,所以才能迅速發(fā)展自己的勢力,成為東漢末年諸多軍閥中最大的一支,并最終統(tǒng)一了北方;而清代大詩人龔自珍那句名詩“我勸天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家不都是耳熟能詳嗎?“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
那就是打破門戶、等級與輩分之見嘛!
再比如,我所熟悉的一家公司,早就提出了“守法、誠信、公正、科學”的宗旨;“以人為本、協(xié)調高效‘的管理理念;恪守”真誠優(yōu)質、滿意超值、信譽第
一、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大力弘揚“愛崗敬業(yè)、精益求精、開拓進取、追求卓越”的企業(yè)精神。我個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想法和精神與韋爾奇先生的一些想法或秘密有共通之處。我這么說,并不代表我們比別人高,更不代表我們不需要認真研究他們的想法。
我只是想說明一點:人類自身在向著高層次發(fā)展的征途中,許多先進的東西,特別是一些想法,往往可能、也可以是不謀而合的,只是我們可能沒有如同韋爾奇那樣,更善于將理念與實際完美地結合起來。
現(xiàn)在我想從制度、管理、人事三個方面談一下學習韋爾奇理念后的感受。
制度的建設,我認為是最為重要的大事。過去,隨著我國許多問題的出現(xiàn),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根本問題仍然沒有一個好的制度。支配一個部門或單位,只取決于個人的意志和領導的興趣愛好。有時會更好,但永遠不能保證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趨勢。只有建立建全切實科學的規(guī)章制度,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辦事,才能促進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取得持久的成績。
就一些單位而言,他們曾經制定了各種各樣的管理制度,并在實際中正確有效地去推行,但是面對著日益激烈競爭的新形勢、新情況,我覺得還應當也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而不斷地修改完善一些規(guī)章制度,尤其是面對市場的爭奪慘烈,更應注意一些細節(jié)方面的事情,讓管理體制更為現(xiàn)實更為理性更為科學更為實用,也更能為每一個員工所熟悉所接受。
但是,有了好的制度,并不能保障就能有好的效益。制度是人制定的,那也是死東西,如果只是用心地弄出了許多規(guī)章制度,擺放在那里,束之高閣,再無認真去抓落實,那也是沒有用的。我們決不能只滿足寫在紙上、說在嘴上的條條框框,關鍵還要狠抓管理。
管理必須到位,按制度辦事,并按照科學的制度靈活運用管理手段,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管理者應該熟悉的事情。
石家莊三鹿奶粉公司,肯定也有許多看上去很是正確很是科學的管理制度,也提出了諸如質量第
1、 口號是為了人民的健康而努力工作,但為什么仍然有重大問題?這就是管理上出了差錯,將那些已經制定出來的東西形式主義地放在一邊,根本忘記了自己的職責,甚至連良知都丟掉了。因此,關鍵不在于你的系統(tǒng)是否存在,而在于你的管理是否真的實現(xiàn)了。
而管理,關鍵是人的管理,這涉及到人的素質和用什么樣的人。因此,制度、管理和就業(yè)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核心還是人的問題。
只有選拔德才兼?zhèn)涞娜瞬?,大膽運用,才能保證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韋爾奇先生在他的53條秘訣中,有許多條是關于選人與用人的。他有自己的標準,可以說適用于我們所有人。這是普遍的標準。除了上面提到了“在用人方面,完全打破等級、門戶、輩分之見”外,他又提出了“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用人的標準首先就是堅持誠信”、“選拔和雇用最優(yōu)秀的人才”、“富有激情是選人的主要標準”等多條要求。
那么,怎么才能選到優(yōu)秀人才?如何做到“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你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搞清你的員工是有誠信的?
你怎樣才能判斷出一個人是富有激情的?我覺得這首先還要看領導的水平。一個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若要員工富有激情,那首先自己必須是一個激情如火、充滿著斗志與永不服輸精神的人;想要求員工講誠信,那自己必須言必行,信必果,是一個讓人放心、信賴的人,是一棵堅定站立于風暴中而絕不動搖的大樹。
韋爾奇帶領他的團隊、他的企業(yè)取得驚人的業(yè)績,他又總結出這么多理論或理念性的秘訣來,我覺得他本人就是一個最優(yōu)秀的人才,就是一個誠信的人、富有激情的人、一個善于團結別人、啟迪別人的人,一個總是員工主心骨的人,是一個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假若不是這樣的話,那么他即使有最優(yōu)秀的理念,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我在前面曾說過,人類在理想的追求與理論的創(chuàng)新上,往往是不謀而和的;也說過,韋爾奇的這些所謂的秘訣其實也談不上是什么真正的秘訣,因為中國古而有之。毛澤東一天軍校沒上,也沒看過德國最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大作《戰(zhàn)爭論》,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一代軍事天才,因為他從《孫子兵法》中,從中國古代的戰(zhàn)爭中,從自己帶兵打仗的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有針對性的、合乎中國革命實際的軍事思想。同理,韋爾奇的管理理念,固然先進,我們也應當虛心學習,但我認為,我們要將自己的事情做好,也絕對不應本本主義與教條主義地模仿。
一切都在改變。請記住希臘偉大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人不可能第二次踏入同一條河,因為這條河一直在流動。
學習應該是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實踐也應該是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只有我們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充滿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激情,在每一天都做每一件事,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讀有感
這學期我們會計班跟財管班開了企業(yè)管理這門課,這門課的內容較管理學來講更細一些,他是對于企業(yè)這個管理對象來說的.在企業(yè)管理學李教授的建議下我們每個人都涉讀了一些關于管理的書籍,我閱讀了管理大師美國彼得.德魯克的卓越成效的管理者.
讓我對“管理”這個詞的含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你新的管理理念。它著重于成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的五個要素,包括: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時間,關注工作的貢獻,充分利用每各人的長處,關注重要領域,做出有效的決策。“善用時間、關注結果、善用人才、要事第
一、有效決策”此五項說起來容易,落實到具體問題中,無不關系到個人的認知、領悟、溝通、總體掌控能力。對于管理者來說,有效的決策應該是至關重要的。要培養(yǎng)有效的決策能力,必須掌握足夠的信息、規(guī)則和文化。這讓我們在以后的發(fā)展的道路上更加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管理者所具備的素質。
德魯克在書中指出,企業(yè)管理學一般有以下六個特點:第一
一、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第
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第
3、 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他知道自己的貢獻在于:創(chuàng)造新的思想、遠景和理念;他的原則是:我能做出什么貢獻?第
4、 在選擇管理者時,要注重優(yōu)秀的業(yè)績和誠信。第
5、 了解改善溝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選擇地收集所需的信息。第
六、只做有效的決策。這讓我想到了如今的金融領域叱咤風云的“英雄們”如百度老總劉彥宏,蘋果ceo喬布斯這些高層管理者決策者正因為他們卓越的有效的管理,才讓他們企業(yè)的品牌形象打得越來越響 ,這也證明了一個企業(yè)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層的高效的管理!
那么作為管理者到底怎樣才能做好管理?怎樣養(yǎng)成好的管理習慣呢?文中反復提及了一點“企業(yè)管理學不是天生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企業(yè)管理學并無天生的統(tǒng)一標準,而是如文中所言,高矮胖瘦、趣味風雅、憂慮爽朗各個不相同。但他們無不是通過實踐中的歷練而變得卓有成效。卓越的管理者是怎樣煉成的呢?
首先,他必須懂得如何控制時間,合理分配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有效的管理者應該關注外部世界的貢獻,有長遠的目標,而不是雄心勃勃,站在更高的角度,把自己的工作和長遠的目標結合起來。然后,管理者需要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更好地相互學習,補短地在工作中獲得經驗和改進。
最后卓越成效的管理者需要有果斷冷靜的判斷能力,要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我記得我們的金融老師湯老師曾跟我們講過在經濟這個領域生存的人必須的有異于常人的冷靜,就是在任何事情發(fā)生的情況下也不會對他有所影響。所以從另一個方面講就是作為一個管理者來講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不急不躁,這樣才能考慮長遠利益;其次,要有一顆包容心,這樣才能不至于為了自身利益而不顧全局利益,又一顆包容心,才能讓他人充分發(fā)揮他人的長處,容他人之短處;堅持才是卓越之道。因此,學習是無止境的,管理大師德魯克《企業(yè)管理學》我們要認真去讀、要身體力行做,必定會有新的收獲。
現(xiàn)在的我們還是處于學習理論的階段,等到我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了,我們就應該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層做起向高層管理者看齊,要不斷培養(yǎng)自己作為一名管理者的素養(yǎng),等到有一天真正成為一名卓越成效的管理者。
曹魏之亂世智囊——劉燁
論人才管理
東漢末年,風云聚變,英雄輩出。在英雄追鹿的中原大地上,惡人曹操逐漸淡出。陳留舉兵,討伐董卓,協(xié)天子以令諸侯,官渡戰(zhàn)本初下江南,平漢中。
然而在英雄的背后,卻存在這么一群人。曹魏的亂世智囊團。程昱,郭嘉,荀彧,荀攸,還有劉燁。
當劉燁第一次出現(xiàn)在曹老板的視線中時,(那是從太祖到壽春,當時山賊陳策在廬江邊,有上萬人在警戒。先時遣偏將致誅,莫能禽克。太祖問群下,可伐與不?
咸云:“山峻高而谿谷深隘,守易攻難;又無之不足為損,得之不足為益?!保﹦顓s告訴曹操此等賊寇,因為天下大亂才為盜,互相依靠才能強橫,并非真心欽服陳策,前些時候天下未定,偏將資歷不足,他們才敢憑險據守,現(xiàn)在老板你威服天下,派大將前去,盜賊定能一戰(zhàn)而剿滅。
太祖從之,事后果然如劉燁所說。于是太祖嘉之,辟曄為司空倉曹掾。
劉燁憑借著智慧在曹操身邊為曹操出謀劃策。足步取得曹老板的信任。在漢中擊張魯時,兵出子午谷,曹操在陽平關前逡巡不前,望雄關而卻步。
糧草不濟,大軍思歸。曹操準備后撤時。劉燁勸曹操說:
“現(xiàn)在我們很難全身而退,如果我們奇襲陽平關。敵人一定想不到?!苯Y果又如劉燁料到了張魯投降。
在人人和自己害怕不前時能相信一個幕僚,難怪曹操能夠倉亭破本初。
在漢中平定的同時,劉備還抓獲了西川。這時,劉燁懷著打壓天下的雄心去了曹操。像曹操進言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條計策。進攻西川。
“劉備以詐計取西川,蜀人心中不服?,F(xiàn)在正是剿滅大耳兒的最佳時機?!辈芾习逭f“剛奪下東川,有望西川,未免太貪心不足。
且大軍要休整?!眲畹馈懊鞴圆阶湮迩?,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
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曹老板不聽。
七天后,抓到一蜀人說:“當時蜀人人人自危,害怕曹操進攻。劉備每天都要殺數十人,也不能阻遏恐慌。
”曹操就這樣喪失了統(tǒng)一中國的機會。曹操有時也和袁紹一樣,不會用人。但袁紹回去殺了田豐。
而曹操則給劉燁加官。
劉燁進言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二條計策是劉備興兵雪恨,孫權投降,:“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
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
權善用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
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不從。這樣曹家有一次喪失了統(tǒng)一中國的機會。
在加官進爵中,劉燁坐了三朝老臣。有這樣的老板,不知劉燁的不幸還是幸運。
一位出色的謀士,在小事情上言聽計從,大事時不予采納,事后封官,喪失一次次的機會是否是管理者的悲哀呢。
根據公司下半年讀書活動的要求,我學習了《企業(yè)管理》一書。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企業(yè)管理知識,受益匪淺。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合格的企業(yè)管理者,如何控制整個企業(yè)的經營策略,以管理促創(chuàng)新,以創(chuàng)新謀效益,從而促進企業(yè)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的市場份額,實現(xiàn)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管理上的雙豐收,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個人認為,企業(yè)要想取得長足的發(fā)展,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毫不動搖的狠抓人力資源管理。企業(yè)的發(fā)展歸根結底是人才。它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潛能,使其為企業(yè)服務。企業(yè)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像關羽一樣“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也不在于他像張良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否找到和使用好這樣的人,即識人用人決定了一個企業(yè)的發(fā)展遠景。
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劉邦利用蕭何、張良、韓信建立漢代。他建立漢朝后說:“我在管理上不如蕭何,在戰(zhàn)略上不如張良,在作戰(zhàn)上也不如韓信。但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用得很好,每個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管理企業(yè)必須雙手進行職工隊伍建設。
一方面要繼續(xù)面向社會,廣開才路,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同時對在職職工要積極培養(yǎng)和關心,實現(xiàn)“三留人”,即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業(yè)留人。另一方面,加強對現(xiàn)有員工的培訓,達到鞏固和提高的目的,不斷挖掘他們的潛能,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信任是基礎,事業(yè)是平臺,興趣是杠桿,情感是紐帶,企業(yè)管理者,尤其是高級管理者,牢記這一就業(yè)策略,將能夠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使他們盡一切努力為企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其次,始終如一的開拓、經營市場,培養(yǎng)核心競爭力求生存。市場,是一個企業(yè)發(fā)展的命脈所在,占領多大的市場份額,開拓多大的領域,從一定程度上說,證實著一個企業(yè)發(fā)展的實力。所以,如何開拓市場、經營市場顯得尤為重要。
開拓市場也必須依據行業(yè)特點逐步實施。所謂核心競爭力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它不僅指一種獨特的產品或技術,還包括銷售渠道、客戶服務、客戶群體、品牌、資金和研發(fā)能力。
一個企業(yè)不可能擁有所有這些能力,但它必須發(fā)展一種不同尋常的能力,才能成為一個擁有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yè);核心競爭能力是企業(yè)戰(zhàn)略的焦點,它必須形成理念,并體現(xiàn)在核心產品上,獲取高于競爭對手的質量水平,并能移植到各分支機構中。具體到企業(yè)要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首先應如前所述的分析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競爭優(yōu)勢、競爭弱勢,然后揚長避短,定位自己賴以生存的市場,建立圍繞該市場運作的機制,該機制能夠激勵全體員工圍繞股東財富最大化進行運作,并且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這種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目標的市場化運作機制,自然會形成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
定位、開拓市場,培養(yǎng)核心競爭力是企業(yè)的生存之本。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yè)才能在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中生存。鑒于企業(yè)內部市場生存環(huán)境日益狹小,必須加大外部市場的開發(fā)力度,通過市場開發(fā)、企業(yè)收購、兼并或聯(lián)合開發(fā)等多種方式擴大市場份額。
積極增加企業(yè)對外創(chuàng)收。研究制定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多元化經營發(fā)展步伐。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市場的重新定位,優(yōu)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yè)結構。
要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真正以市場為導向,主動面對市場,認真調查研究市場,積極開拓市場,開拓新天地。企業(yè)光守是沒有出路的,必須不斷在市場的發(fā)展中壯大自己,把握市場的脈搏,建立與市場合拍的核心競爭能力,企業(yè)才能在市場變化中謀得自己的一席之位。
其他人還在看
最近閱讀了作品,他不但文筆一流,又常能發(fā)抒別人所不敢發(fā)之諍論,直如文壇的空谷足音。?讀后感可以讓我們從不同角度去審視所讀文章的價值和意義,中庸讀后感是欄目小編花時間整理的內容,希望能為你提供更多的參考!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yōu)惠,人家不優(yōu)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yǎng)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養(yǎng)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于自身所處地位和環(huán)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無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里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讀《讀中庸》一書,感觸很深,收獲頗豐,受益匪淺。我的讀書,我們讀著它一書,就感到無比幸福。讀完這一書,讓我對自己的工作又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是我讀書后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讀書,我們要讀有價值的東西。
一天上午,我在家,我在學校里,我的學生在家里,他們在家里,沒有人看著,我們讀書,沒有人讀書,我們讀書,我們讀書,這些都是書,而這是我們讀書的意義。讀書是一種文化,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文化、知識、生活方式的共通之路。
二、讀書,人們都有不同的認識和見解。
人們常說讀書是一種文化,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學生家里,有一種文化,就是一種文化。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氛圍中,讀書能使我們受益一生。讀書是一種文化,我們要從自己做起。讀書是一種文明,在社會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在小事中的表現(xiàn),讀書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豐富而精神的陶冶。
這是我們讀書的重點,也是我們學生讀書的方向。讀書是一種文化,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讀書是一種讀書,讀書能使我們受益終身。
三、讀書,我們要學會讀書,把自己融入生活,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思考,去創(chuàng)造一個自己喜歡讀書的環(huán)境。讀書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境界,讀書是一種境界,讀書是一種精神。
寒假里我看了大隊部推薦選看的國學經典誦讀——《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我的語文是弱項,對文章的理解力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書籍。但沒想到,這次硬著頭皮看的這本?中庸,卻讓我對文言文中的知識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中庸?里講了不少有道理的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边@段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有準備,就不會理屈詞窮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有發(fā)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讀完這短短小小的幾句話,我有了極大的觸動。原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綢繆、作好準備,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準備,那么面臨著艱難險阻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們學生在考試前肯定會有復習的過程,溫故而知新;運動員每天都必須訓練,為了比賽出成績的那一刻;軍人不打無準備的仗,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戲劇家更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早點去準備吧!早點準備一定是對的,因為只有準備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氣面對任何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才能有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千年前充滿智慧的古人,用他們那簡樸的語言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真諦。這些國學經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閱讀,細細品味。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后經北宋二程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與與《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哲學道理。
《三字經》中有對中庸的論述:“中不偏,庸不易”,宋代程頤將中庸解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由此可見:“中”即適中,“庸”即不變化,中庸即為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且具有一定的相對穩(wěn)定性。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我們內心情感的向外表現(xiàn)符合禮儀法度,就是中和。也就是說,在表現(xiàn)內心情感之前,需要以自我審量、理性思考為前提,采取符合禮儀法度的表現(xiàn)方式與表現(xiàn)符合禮儀法度的情感。那么在該表現(xiàn)過程中,要求表現(xiàn)方式與表現(xiàn)內容皆要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而僥幸”,故也需表現(xiàn)過程、表現(xiàn)習慣都要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下面我舉一例來說明我以上觀點:我現(xiàn)在十分生氣導致我很想對使我生氣的那個人使用暴力,但是我得經過大腦理性思考與判斷,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符合禮儀法度的。經過我的理性思考,我得出了“我不該生氣”、“我不能這樣做”、“我應該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我的情感”等結論,而后我的確沒有使用暴力且表現(xiàn)出友善的行為--那么問題來了,我該如何保證下次同樣的情況還能正確處理呢?所以重點在于培養(yǎng)表現(xiàn)習慣,使表現(xiàn)習慣(不表現(xiàn)也是一種“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故在我看來,可將“中和”看作是中庸的內涵的一部分。
“中庸其至矣乎!”該書將中庸視作最高的德性標準,認為“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但“中庸不可能也”,為什么中庸之境難以企及呢?因為“知者過之,愚不可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就像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既然很難達到中庸的境界,《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目的為何?我們修養(yǎng)的目的在于“誠”——“誠者,天之道也;成人者,人之道也”?!罢\”是上天賦予我們的道理,實行“誠”就是認為的道理。又有:“自誠明,謂之性”,事物真實存在,便是誠自身意義的體現(xiàn),由“誠”而明白道理是我們的天性。
《中庸》中的“誠”具有天道性和普遍性。“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誠者,天之道也”,《中庸》認為人與萬物的本性其實都包含著“天道”,不論是普通人或者圣人都具有天命意義上的“誠”。只不過“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往往普通人都不知自身天理之所在,因己身原因未能察覺到存于本心的“誠”?!罢\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對于圣人來說,“誠”不需要外在的努力和勤奮,自然存在心中,無需通過思考自然而然就可以獲得,也只有參透天地造化、知曉天性的圣人,才能達到“至誠”。那么常人該如何為“誠”?
一是前文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從學習、修養(yǎng)入手,慢慢開啟、發(fā)展,成就自己內在的道德良知,即“自明誠”。二是要以圣人的指點、教導為途徑,從而啟發(fā)一個具有道德良知的人,讓本然的道德良知顯現(xiàn)出來,成為自覺的道德良知,這就是“自明誠”。常人為“誠”,充分喚醒自身的道德良知,使之成為自覺、自然之時,就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完備的時候。儒家主張的通過內心德性修養(yǎng),以至“知天命”、“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誠”與“明”相互統(tǒng)一、相互作用的結果。即“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誠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的境界,誠不及為偽,有意而誠為過之。《中庸》中的誠講究出自本心、自然而為之,只要有一點有意的“誠”都不是真正的誠。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淺析》認為:成,是象形字,像斧鋮劈斬一長形物之形,會誓盟之意,因此有“就、終、平、和解”等意。那么,“言”加“成”就可以理解為“用語言表達真實、永不變易”之意。從字源來看,“誠”具有“真且不易”之意,且“中庸”的“中”即“不易”。如此這般,可以說“誠”是中庸思想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也可以說:誠即中庸,但中庸非誠。
如果以中庸思想為出發(fā)點去觀察整個時空與世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中庸之道始終貫穿或體現(xiàn)于其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边@里就是強調人的原初材性與后天文飾要達到中庸調和、相得益彰之境,才能成為君子。荀子性惡論中的“化性起偽”體現(xiàn)的也是一種中庸調和的狀態(tài)。荀子認為每個人都有欲望,不加以節(jié)制就必然造成混亂、動蕩。所以荀子主張變化人先天的本性,興起后天的人為教化,“性”與“偽”之間相互沖擊、磨合,而后達到內生的人性本身的中正。此外,荀子主張的“禮法并用,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在體現(xiàn)禮與法、德與刑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同時也深刻體現(xiàn)了蘊于其中的中庸思想。不僅如此......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例子在體現(xiàn)中庸思想的同時也有唯物辯證法的影子。唯物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更傾向于使舊事物滅亡,使新事物生長。而中庸是更高的哲學理念,無論一個國家的興亡、一個世界的有無,中庸之道都是貫穿始終的,它更像是一種普遍的至理,蘊含于時空當中。
《理管讀后感》這篇文章的讀后感真正的好處在于能讓我們進行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通過按照自己的框架整合文章內容,我們可以進行更為體系的思考。我相信,您已經對作者寫的作品有了自己的讀后心得。
讀后感的重要之處在于準確地傳達出書的意圖和深意。這篇由編輯為我們精心挑選的文章,將給我們帶來一些幫助。
在包子堂學習已經有五個月了。以前我不知道德魯克是誰,一提這個名字就很茫然,后來我才知道,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管理界大師中的大師。這是我第一次系統(tǒng)的接觸德魯克的管理思想。非常有幸能夠跟著包老師學。就像包老師講的,一個人一開始就要走對路,走正路,我了解很多同學都非常渴望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能夠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但在學習的過程中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理論和概念知道了不少,但是無法落地,對企業(yè)的幫助不大。而包老師就是要幫助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之間建立一個橋梁,讓它生根落地,開花結果,所以我也特別珍惜這一次的學習機會。
包老師告訴我們,管理不是常識,管理是個實踐學科,要不斷的在課程的學習,不斷的投同學聯(lián)接,交流碰撞,不斷的在事上練。他說我們創(chuàng)建包子堂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身無分文,胸有大志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學習到德魯克的理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并最終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我也讀過,但是看書跟老師課程是完全兩個概念,包老師用自己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給我們重新解讀了這本書,每一周我都非常期待的下一個課程的開始,懷著興奮的心情,聽了一遍又一遍,感覺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獲在聽課的過程中,和同學們的互動過程中,我們得到了成長。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主要講了如何選擇正確的事情做和如何把事情做正確,分五個部分進行了探討。第一,掌握自己的時間,第二要有貢獻意識,第三要用人所長,第四要事優(yōu)先,第五決策的五個要素。這五個部分的最重用人所長,包括對下屬,上司和對自己。
一部分掌控自己的時間。包老師告訴我們,在企業(yè)生產過程中的人、機、料、資金等生產要素不足,都可以通過借、買等其他方式來獲得,而唯有時間是無法買,無法借的,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而且越來越少,所以這個要素是尤其珍貴的。管理者需要大塊的時間進行不斷的思考,會在兩個方面花費大量的時間,第一是任務的布置和安排,第二是思考如何用人。
包老師說掌控自己的時間,首先要記錄自己的時間,自己得知道自己的時間去哪兒了。他強調一個時期只能做一件事情,不要同時得兩只兔子,要不斷的聚焦,聚焦再聚焦。集中精力于關鍵要害事情上,拒絕無意義的社交,要學會把例常工作委托給別人來干。
第二。要有貢獻意識。管理者要有貢獻意識,要有成果意識。成果是檢驗管理者工作有效的最終指標。作為一個管理者,只有貢獻意識才能發(fā)現(xiàn)企業(yè)中更多有價值的資源,才能實現(xiàn)價值再創(chuàng)造。同時要學會處理正確的人際關系,私交和工作上的人際關系是不一樣的,不能混淆。貢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為企業(yè)培養(yǎng)人才,這是我們平常容易忽略和意識不到的,而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三要用人所長。包括發(fā)揮下屬和平級的長處,用上司的長處和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我們和人相處,往往焦點聚焦于人的短處,而忽略他的長處,做好了是應該做的,做壞了就在那里吹毛求疵,這是不對的。我們發(fā)現(xiàn)他人的長處,然后放著企業(yè)價值鏈中需要它發(fā)揮作用的地方。同時限制他短處的發(fā)揮就可以了。發(fā)揮上司的長處,要主動和上司進行溝通,要了解上司的知識邊界和工作習慣,主動配合上司工作,發(fā)現(xiàn)他不到位的地方進行補位。發(fā)揮個人長處,其中的關鍵要害是要在給別人做貢獻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沒有人會拒絕你真誠和善意的幫助。
第四,要事優(yōu)先。要事優(yōu)先就是說任何事情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有關鍵要害環(huán)節(jié),而這些環(huán)節(jié)數量不多。我們必須找到他們,并優(yōu)先處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用有限的時間發(fā)揮最大的效能。不要低估了一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否則最后可能會導致這件事情無效。要做到要事優(yōu)先,首先要擺脫過去,然后要擺正先后順序,集中精力與少數要害事情上。
第五,決策的五要素。決策的五要素,這里的決策是指關于企業(yè)未來的重大決策。五個要素包括。決策的性質,決策的目的,決策的邊界條件,決策的落實,還有決策的反饋。這里重點是決策的落實。我們往往學了很多,也做了很多的決策,往往側重于前三項,對決策落實和反饋不夠重視,所以決策就會懸在空中,無法落地。執(zhí)行過程中計劃出現(xiàn)偏差了,沒有及時調整或者終止,這都不是一個有效的決策。
總之,通過這五個月的學習,我的理論素養(yǎng)得到了不斷的精進,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不斷的加強,而且這些知識能夠和我的工作和生活結合,慢慢融入我的血液來,逐漸來指導我的行動。
感謝包子堂,在這里的學習會讓我終身受益,雖然學的不是一招一式,但是我知道這在這里給我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剩下的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在實踐中多多運用,最終就會修成正果。
在導師的推薦下,看完了德魯克的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摘錄了文中自己認為有所啟發(fā)的幾點:
1.當顧問顧名思義只是做智囊,而沒有任何權力。所以做起事來必須要講效益,要不就會一事無成。其次,最有效益的顧問也得仰仗機構里的人來把事情做好。
顧問是個很光鮮的名詞,各種各樣,或是管理或是戰(zhàn)略的咨詢公司是我們吹捧的對象。很多人認為顧問是讓外行人指點內行人,其實談不上指點,內行人難免“只緣身在此山中”,如德魯克所說,沉溺于內部事務,而忽略了外部的效益,顧問的作用或許為里面的人打開一扇窗戶。
2.問問你的下屬“常常作哪些浪費你的時間,卻不產生效果的事情?”
沒有下屬可問,于是我問了HW。他說我花太多的時間在一些一點都不重要但用于獲取心靈上的慰藉的事情上,比如抱怨他沒有準時calling等等。我記得他說過這樣一個矩陣,重要而不緊急的,如我的一些小事;不重要而緊急的,如上廁所;重要而緊急的,如馬上要見的重要客戶;不重要而不緊急的,如規(guī)劃下個周末的活動等等。這對我略有啟發(fā),有的時候只是覺得有些事情明知道是在浪費時間,但又不能放手,比如情感上的時間消耗。都用即時的效果來衡量是否浪費時間,是不是太功利了呢?
什么才是產生效果的?要怎樣衡量效果的大小?是短期的效果還是長期的效果?很多問題。
3.我們通??偸侨菀走^高地估計(而不是低估)自己的重要性,總認為許多事情只有自己來干才行。
我在這點上特別容易走極端。我或是認為這件事情非要我來做才可,或是認為這件事情沒有我會更好。世界沒有了誰都一樣地轉,歷史成就了英雄而不是英雄成就了歷史。
4.立志作貢獻的管理者確會將自己狹窄的領域與整體聯(lián)系在一起。
劉老師在IMBA課程上面說了一句話我特別印象深刻,他說,“你做了,但你沒有記下來等于你沒有做”??上в行┤松瞄L于做,有些人擅長于記。知識工作者必須兩樣都行,不但精通于自己的領域,而且學會讓別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在項目管理中也有這種情況,盡管組織里的每個人并不是都參與到某個項目中來,但是讓每個人都了解這個項目在做什么,有什么用,對項目的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看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本很多成功人士推薦的書,看起來卻沒有太深刻的感受,可能是我還沒有到達看這本書的地位。
其中最產生共鳴的部分,就是書中所說的“對時間的管理”。上班以來,一直覺得浪費了很多時間,尤其是在年底總結20__年一年的情況時,覺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沒做。每天下班回來也感覺時間匆匆溜走,做飯,吃飯,上網,還沒來得及干什么有意義的事情,就到了要睡覺的時候了。回想起來,每天晚上也就能看上兩個完整的英語新聞,和朋友聊聊天,前段時間在網上種菜偷菜,現(xiàn)在回想確實浪費了很多的時間,沒有任何收獲。很多時候也意識到自己正在浪費時間,卻提不起精神去做該做的事情,感覺惰性又在侵蝕自己。書上說最好讓別人幫忙記錄自己的時間,我想如果真能找到一個人幫我記錄時間,我一定會大吃一驚,自己曾經浪費的時間。
還有就是“要事優(yōu)先”的原則,回想起來我總是無法掌握此原則,好像總是被周圍的環(huán)境所牽制,尤其上班以后,閑的時候想靜下心來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如翻譯資料、看書、學習,可是總是迫于辦公室嘈雜的環(huán)境,無法靜下心來?,F(xiàn)在真的對此很煩惱,很多時候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明明很想做一件事情,卻總是一再耽誤。
另外書中提到“要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這一思想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在工作中,這種思想可能會更讓人容易得到滿足,也更容易讓人保持奮斗的激情。其實這句貌似口號的一句話,并不是告訴人們要多么無私,可能更多的是告訴人們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使自己能夠保持一種激情,從而產生更高的效率。
至于其它更多關于如何管理方面的思想,我可能收獲得不是很多,畢竟眼前我的首要任務是把自己先管理好。從現(xiàn)在起,應該嚴格給自己一個時間的限定,按照自己的計劃去進行,避免浪費更多的時間。還有保持好的心態(tài),不要受外界環(huán)境所影響。
去年,我有幸參加了溫嶺市財政局組織的一個培訓,在培訓課上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完以后我感覺堵受益匪淺。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對組織負有責任,能影響組織經營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是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全書分7部分:問題列表、時間管理、我能貢獻什么、發(fā)揮別人長處、要事優(yōu)先、決策要素和有效決策幾個模塊。
我覺得,我能貢獻什么,這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章節(jié)。這一章主要涉及如何建立正確的人際關系,要做到卓有成效,才能更有利于建立有限的人際關系。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如果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績,即使偶爾疾言厲色,也不至于影響人際關系”。那么有效的人際關系怎么才能達到呢?書的作者給出了我們這樣的答案:1、相互溝通;2、自我發(fā)展;3、團隊合作;4、培養(yǎng)他人。讀到這里,我想到了我們公司的使命愿景價值觀。1和3不正是我們公司價值觀的一種體現(xiàn)嗎。2和4也是我們公司非常重視的工作。我們的培訓體系可以說是非常完善的。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卓越的相互溝、團隊合作呢?。我覺的處理好團隊中的人際關系非常重要,如何有效和團隊中其他成員合作,相當大程度取決于人際關系,包括:上司,同事以及下屬。人際關系并不等于玩政治,良好的人際關系不是八面玲瓏,而是出于真實的互助。用任何把戲去維持一個長期的人際關系是不現(xiàn)實的。相互關系,相互幫助才是長久之計。
自我發(fā)展、培養(yǎng)他人要求我們在工作之余要用更長的時間去學習,學到老活到老,這個世界日新月異,你以前掌握的知識過一定的時間就有可能落了,被淘汰了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以求自己跟上這個社會的發(fā)展。
這是一本能讓人受益匪淺的書,希望有能多的人能讀到他。
書籍,是人婁的精神食。
——題記
書是一縷陽光,它能融化心間的冰涼,書是一縷春風,它能消除你內心的浮燥,書是一支蠟燭,它能使黑暗的心變的明朗,書是一種營養(yǎng),它能讓你精神強壯,書是一壺銘茶,讓我回味無窮……
沒去過廬山,卻從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感受到廬山瀑布傾瀉而下的壯闊,沒有到過泰山,卻從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渾高大,沒去過云南,卻從沈從文中的《邊城》中感悟到匯溪小城的嫵媚動人。
讀書,讓我神游中華大地。
“日出江花經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詠這優(yōu)美的詩句,誰不為祖國山川的多姿多彩而贊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詠讀這優(yōu)傷的詩句,哪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不滋生出綿綿的思鄉(xiāng)之情,“僵臥弧村不自哀,尚思為國輪臺”,吟誦這鏗鏘的詩句,誰不萌生出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
讀書,讓我感悟古人的思慮情思。
雖然生命如流水,隨即而逝,但我們能夠經過讀書穿越時光,感嘆滄海桑田的變迂,感悟國盛人興的輝煌。古人們將情寄于筆下,用筆墨為我們留下了壯麗的景色,我們只需要用心去把它們復原或原景,呈此刻眼前。
讀書不僅僅是享受景物的阿娜多姿,其實也是在扣問一扇扇古人的心扉。屈原的精忠報國,司馬遷的忍辱負重,唐太宗的闊達心胸,明正德的荒謬無稽,岳飛的鐵膽忠心……
讀書,讓我了解了古代中國的興亡盛衰,讓我感受到了西方感情的偉大凄美。
文學,向世人展現(xiàn)了憧憬與追求,任何人都無法拒絕這樣的憧憬與追求。
享受讀書的樂趣,駕馭著心靈,去穿越時空,感悟自然,神游中西方!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案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更深刻的認知到:管理能夠優(yōu)化經營效果,特別是戰(zhàn)略目標的確定、組織結構的設置、激勵政策關注的核心對經營效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當然,書中對管理者的自身修煉和時間管理等的具體方法沒有細致的講解,沒有有效溝通、合理授權等內容,看來側重點不在具體操作上,而主要突出了管理策略,可能是大師高-瞻遠矚的宏觀思路,竊不敢妄自猜測。再就是本書的序有六個長達36頁,超過了其中的任何一個章節(jié),有點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結合著書中的成熟做法,對照自身的不足,我將采取以下措施來爭取有效管理:
1. 積極推行績效管理:把握公司的戰(zhàn)略、目標,做好本部門定位,抓好部門的宏觀決策,把公司戰(zhàn)略、部門目標、有效決策相結合,在全員中實施績效管理的辦法,加強過程監(jiān)控,關注員工績效,從而保障部門績效,實現(xiàn)公司績效。
2. 營造高效的團隊氛圍:組織全員學習《為自己工作》的光碟和《請給我結果》的讀后感討論,積極開展案例培訓,并輔之企業(yè)文化的宣傳、圖片上墻等措施,培養(yǎng)員工的責任心,并通過建立良好的運作方法和保障機制來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3. 抓好OEC管理:做好周工作計劃和日清工作的實施和指導,抓好現(xiàn)場管理和細節(jié)管理,做到日事日畢,日清日高。
4. 抓好核心工作的督辦: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采取要事優(yōu)先和工作計劃相結合的管理方法,明確核心業(yè)務的進展節(jié)點和完成時限,要求定期反饋,掌握核心業(yè)務的日常進展,關注核心業(yè)務的績效,是保障目標實現(xiàn)的基本措施。
總之,作為一個管理者,擁有一顆包容、博愛、奉獻的心,具備守時、高效、尊重、溝通等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是必不可少,時間管理、進度控制和有效決策無處不在,將管理的基本常識用到日常工作中,關注核心業(yè)務績效,重視長久利益,做到順時應勢、與時俱進,必將取得卓越績效!
根據MBA專業(yè)老師的推薦,有幸拜讀了德魯克大師的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可謂受益匪淺。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是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這本書主要內容是:管理者必須學會如何讓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先要從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開始,通過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做好決策,要事優(yōu)先,讓自己的工作有貢獻值,并能夠用人之長,激發(fā)別人的潛質,通過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措施,取得最佳績效。而我認為,要取得最佳績效,這與個人的素質修煉、經歷認知、融會貫通、有效溝通、身體力行等密切相關。而其中,掌握基本的業(yè)務信息、操作規(guī)則和每個組織的文化底蘊,進行有效決策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通過學習,我感觸頗深,認為要當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做到:
1. 具有明確的目標:通過目標的確定讓自己的工作具有計劃性,把自己的日常工作與目標掛鉤,心系責任,勤奮努力,通過各項工作的開展圍繞目標不離不棄,日常工作計劃的執(zhí)行到位,也就是做好OEC,來達成自己的目標,保證工作目標的實現(xiàn),并通過實現(xiàn)小組織的目標,來保證實現(xiàn)組織的整體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加強溝通和組織內部的互相認同、團隊合作、自我激勵和人才培育是實現(xiàn)組織目標的根本措施。
2. 做好時間管理:書中所說的某公司董事長所想的三部分時間的安排都不能兌現(xiàn),某大公司負責人經常參加對公司發(fā)展沒什么好處的應酬,可想我們普通管理者的時間管理會有多么難,會經常被上司干擾,計劃工作難以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有計劃、時間有管理、溝通要及時的重要性,學習那個財務經理用一個通知方式解決會議時間過長、同時兼顧他人不會覺得被忽視以及某公司三個部門合并的做法,實在必要。合理安排臨時性工作,忙而不亂,抓住核心工作的進展,不讓自己的時間被外界所左右,是讓自己的工作有序進行的基礎,是保證工作實現(xiàn)最佳績效的根本措施。
3. 用人之長,建好團隊: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合理搭配班子、進行性格互補和工作按流程咬合、做好人性的制衡,知人善用,善于挖掘人才、激發(fā)潛力,做好授權和及時溝通,就像越南叢林作戰(zhàn)的青年上尉尚未所說的游擊戰(zhàn)中,每個人都是管理者一樣,必須根據現(xiàn)場和形勢,區(qū)別對待;學習那個財務出身的新總經理一心為公司發(fā)展想方設法關注青年人才的做法,還要學習那個將自己一個文件處理部門轉變成銀行的推銷部門的做法。而保證團隊協(xié)作和公平競爭,并進行及時激勵,才能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氛圍,取得最佳績效。
4. 關注經營核心,發(fā)揮集中優(yōu)勢,進行有效決策:管理者應該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影響經營結果的核心業(yè)務上,著眼于戰(zhàn)略目標,著手于戰(zhàn)術策略和行動措施,按時間管理四象限法處理好輕重緩急的工作,并且充分利用自己專業(yè)學歷、經歷特長,做好綜合分析和換位思考,善于以史為鑒、總結經驗,檢討自己,把握機遇,有膽有謀,大事宜簡,小事宜柔,進行及時有效的決策,方能成就大業(yè)。學習那位醫(yī)藥公司能夠分析全世界藥品消耗趨勢,研發(fā)突破領先并結合某國健康保險的宏觀思路和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維方式,超前思維、準確定位,必然發(fā)展不斷。還有美國貝爾公司組織管理架構的調整策略,帶來了集權和管理方式、經營發(fā)展的良好結局。要深刻的以非洲兩個熱帶水果加工廠中一個廠因管理和決策不到位引發(fā)的難以全身而退的慘痛教訓。
5. 大事講原則,小事講方法:責任與義務同在,關注結果,更要講究方法策略。同樣是為了讓下屬認知不足,提高業(yè)務操作水平,批評和表揚甚至兩者結合用漢堡包的方法效果不會是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為了結果采取一個下屬接受、認同并能積極付諸行動的方式。從書中的案例日本人只看員工優(yōu)點不重員工缺點、終身雇傭的晉級制度可以看出,管理方法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
書是一縷陽光,它能融化心間的冰涼,書是一縷春風,它能消除你內心的浮燥,書是一支蠟燭,它能使黑暗的心變的明朗,書是一種營養(yǎng),它能讓你精神強壯,書是一壺銘茶,讓我回味無窮。
沒去過廬山,卻從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感受到廬山瀑布傾瀉而下的壯闊,沒有到過泰山,卻從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渾高大,沒去過云南,卻從沈從文老師中的《邊城》中感悟到匯溪小城的嫵媚動人。
讀書,讓我神游中華大地。
“日出江花經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詠這優(yōu)美的詩句,誰不為祖國山川的多姿多彩而贊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詠讀這優(yōu)傷的詩句,哪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不滋生出綿綿的思鄉(xiāng)之情,“僵臥弧村不自哀,尚思為國輪臺”,吟誦這鏗鏘的詩句,誰不萌生出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
讀書,讓我感悟古人的思慮情思。
雖然生命如流水,隨即而逝,但我們能夠經過讀書穿越時光,感嘆滄海桑田的變迂,感悟國盛人興的輝煌。古人們將情寄于筆下,用筆墨為我們留下了壯麗的景色,我們只需要用心去把它們復原或原景,呈此刻眼前。
讀書不僅僅是享受景物的阿娜多姿,其實也是在扣問一扇扇古人的心扉。屈原的精忠報國,司馬遷的忍辱負重,唐太宗的闊達心胸,明正德的荒謬無稽,岳飛的鐵膽忠心。
讀書,讓我了解了古代中國的興亡盛衰,讓我感受到了西方感情的偉大凄美。
文學,向世人展現(xiàn)了憧憬與追求,任何人都無法拒絕這樣的憧憬與追求。
享受讀書的樂趣,駕馭著心靈,去穿越時空,感悟自然,神游中西方!
掌握自己的時間
時間無疑是最稀缺的資源,管理者通過記錄時間、管理時間、統(tǒng)一安排時間來提升效率。有效的管理者必須要對自己的時間進行記錄和分析診斷,消除那些浪費時間的活動,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集中起來統(tǒng)一管理,去做一些關鍵的事。其實這個說法看似簡單,卻非常重要,各級管理者都會存在浪費時間的現(xiàn)象,自己卻不明了,照此改進會受益良多。
注重貢獻
管理者必須有所貢獻,那么要貢獻什么呢?貢獻的績效包括直接的成果、強化組織的價值、人才的開發(fā)培養(yǎng)。如何做出貢獻呢?德魯克提出了三條建議:
1、讓專業(yè)人員的工作更有成效;
2、要建立正確的人際關系;
3、組織有效的會議。
只有重視貢獻,才能掌握工作的關聯(lián)性,打造一支有效的團隊。
用人所長
很多有雄才大略的人缺點也非常突出,有些平庸的人倒“樣樣皆通”,要敢于使用有特長的人,著眼于他們的長處。美國內戰(zhàn)時期,林肯大膽啟用好酒貪杯的格蘭特,正是看重了格蘭特身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最終,一改北方軍隊被動的局面,取得勝利。其中德魯克又重點提到了如何管理上司,利用上司所長來成就自己。
要事優(yōu)先
集中精力去做大事,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然而這并不容易。能夠識別哪些事情是關鍵重要的,把這些事情放在首要位置,一次只做一件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管理者要學會取舍,要擺脫自己的過去和習慣,不能把時間消耗在自己喜歡的事上,可能這些事并不產生更大價值。要面向機會,面向未來去把精力花在有價值的事上。能夠控制時間,識別重點,管理才會有成效。
有效決策
在管理者繁多的任務里,決策是非常重要而特有的一項,決策關乎一個組織的未來。要做到有效決策,首先要弄清事物的本質,只有認清事實,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其次要確定目標及其邊界條件,要知道決策的目標是什么,達成的條件有哪些,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目標也將無法實現(xiàn);除此之外,還要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些方案要能夠實施,在執(zhí)行過程中要重視反饋,確保不偏離決策的目標。
無論作為哪一層級的管理者,都應該關注這些有效管理的最基本問題,理解有效管理的含義和方法。德魯克這本書雖然很通俗易懂,但卻蘊含著很多真知灼見,需要一讀再讀,每讀一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理解和收獲。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把這些理解運用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效率。
李校長給教師布置了一項作業(yè)——讀一本教育教學理論書,即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剛開始我并沒有當做一回事,閑暇時當我打開網站,真正閱讀了才感覺到這確實是一本好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著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蘇霍姆林斯基用他富有藝術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能讓每個讀過此書的人感觸頗深,啟發(fā)非淺。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是為了孩子。多么實實在在的思想。他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講課力求生動、形象、有趣、反對”滿堂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并用分數去鼓勵他們,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取得成績的快樂,并時刻認識到自己永遠是最棒的。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那就是——讀書,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他教育我們要學習同行們的優(yōu)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yōu)秀信念,深入思考優(yōu)秀教師的經驗,這將有助于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于哪些因素。
卓有成效是可以被后天培養(yǎng)的,在這本書里,就是教會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同時,讓每一個讀過此書的讀者明白,每一個智力工作者都是一個管理者,是否在履行管理職能不在于是否身處管理崗位,而在于是否像一個管理者一樣在思考,是否以做出貢獻作為自己的信條。
書中對我觸動比較大的幾句話:
“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這一句解釋了一個現(xiàn)象,很多很有才能的人并沒有做出耀眼的成果。
關聯(lián)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時常以為只要具備了專業(yè)知識、有才能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這種想法并不可取。
如今智力工作者比比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才能,如此一來將很多人結合在一起之后也許會適得其反,往往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自視甚高,久而久之會沉浸在自己的才能里不能自拔,這對組織是一種傷害。
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恃才傲物”,是否仗著自己的一點小技能沾沾自喜而不自知。
對于組織而言、好的成果才是王道,這要求每個智力工作者要自省,以貢獻為出發(fā)點來思考工作,規(guī)劃行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將才能轉化為成果。
“精而后博”,時常被一個全能人才的神話所吸引,覺得某個崗位就是需要一個樣樣通的行家,但是現(xiàn)實當中很少有這樣的人,況且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精通多個方面的知識。
作為普通的一員,應該有專長,精通某一項技能之后自然會有一些東西觸類旁通,加之輔修一些其他的跨學科知識,成為一個既精又博的人,因此,專注于自己的領域先做精再圖博。
“花在會議上的時間越多,是組織不健全的表現(xiàn)”。從自己的實際工作出發(fā),會議過多除了組織不健全可能還有流程的問題,也許還有一些組織之外的因素。
但是無論是什么原因,過多的會議都會擠占工作時間,使得本就不多的自我可支配時間變的更少,這對于組織的健康運行是一種傷害。
引申到現(xiàn)實工作中,如果作為會議組織者,我們要權衡一件事情是否適合召開一個大的會議,召集很多人參與其中。如果作為參與者,很多會議又是否有必要參與其中。
書的篇幅不長,但既有讓人醍醐灌頂的金句,也有很多方法論,比如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有效率的利用時間,通篇下來獲益良多。
要掌握自己的時間,以貢獻為己任,發(fā)揮自己和同事的長處。
厘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做有效的決策,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建設、發(fā)展組織,實現(xiàn)愿景目標。
下面將為您全方位解析“棗核讀后感”這部作品的哲學思想。慢慢的讀書,我們可以從書籍中品到許多道理,優(yōu)秀的書籍能夠充實我們的內心。將從書中的領悟和見解記錄下來,寫成文章,就是一篇讀后感。希望本文能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篇名叫《棗核》的文章,這篇文章主要敘述了作者兒時的伙伴托他帶兩顆棗核到國外去,雖然不知道干什么,但是還是帶了。到了友人家,發(fā)現(xiàn)是因為友人在國外定居了,思念家鄉(xiāng)于是就在自己家后面弄了一個小花園,里面有假山,垂柳,睡蓮池。其實就是北海公園的縮影。而那些棗核則是她思念家鄉(xiāng)的棗樹,刻意托作者帶來的。
讀了這篇文章,我就在思考,或許,文中老人的家就是個微型的中國。在那里,垂柳、睡蓮池假山還有未長成的棗樹都是她綿綿思鄉(xiāng)情意的寄托??墒俏倚纳峡傁袷侨秉c什么。也許是沒出息,怎么年紀越大,思念越切。這是那位老人的心里話,說得真好。海外漂蕩的人兒,在家庭和睦、事業(yè)有成之時,回首往事,熾熱的思鄉(xiāng)情懷怎能不猶然而生?我們知道,在那些海外游子的心中,始終有一個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在那里,裝的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
對于游子來說,時間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會磨滅他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愛國之心。故鄉(xiāng)永遠是他們心中不變的牽掛,最能觸動他們心底最脆弱的心弦,無論多么遙遠,無論離開多少年,故鄉(xiāng)永遠是游子們心中永恒的烙?。粺o論國籍是否改變,鄉(xiāng)音永遠是游子們最熟悉的語言。
幾枚小小的棗核告訴我們,即便是在海外事業(yè)有成、家庭美滿的游子們的心目中,讓他們魂牽夢縈、無限牽掛的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自己的祖國。讀完蕭乾的《棗核》,我被深深地打動了,小小棗核飽含著濃濃鄉(xiāng)情,不是游子,實在難以體會!但同時我也覺得棗核里的濃濃鄉(xiāng)情也折射出游子們漂泊海外的深深遺憾――他鄉(xiāng)雖好,終非故鄉(xiāng),思念可以排解內心一時的寂寞,卻不能撫慰心靈長久的孤獨。如果游子們能早日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祖國的大地上,辛勤地工作、快樂地生活,那該有多好?。?/p>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叫《棗核》的文章,讀完之后,感慨良久。
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從家鄉(xiāng)給他帶幾顆生棗核的故事。我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故友是一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人。他一下車,就先問棗核帶來了嗎?他把棗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珍貴,可以充分的體現(xiàn)出游子久別故鄉(xiāng)后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厚,仿佛一切珍珠翠鉆、榮華富貴都比不上祖國在心中的分量。朋友解釋說,“北?!奔偕缴系氖^都是從唐人街論斤稱量,買下的。這句話以及友人家中處處洋溢的中國的氣息可以看出中華兒女“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的精神。
祖國,為了我們承受了千災百難,祖國,哺育了一代代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我們決不能忘記這一切。作為新中國的小學生,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這位友人熱愛祖國的精神,學習他這種不忘祖國的精神。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是熱愛祖國的。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用自己的能力來報效,建設祖國。我們要為祖國的和平獻出一份力量 ; 創(chuàng)造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那年的夏天,
我收到了幾枚棗核。
于是我心血來潮,
將它們種在土壤里。
又是一個夏天,
我望著院子里的棗樹,
同窗寄信帶棗核,用途為何很蹊蹺?
中國強,
無戰(zhàn)士鮮血怎換得?
中國大,
無戰(zhàn)事勇氣怎爭得?
打出一片新天地!
聯(lián)軍力再強,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叫《棗核》的文章,讀完之后,感慨良久。
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從家鄉(xiāng)給他帶幾顆生棗核的故事。我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故友是一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人。他一下車,就先問棗核帶來了嗎?他把棗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珍貴,可以充分的體現(xiàn)出游子久別故鄉(xiāng)后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厚,仿佛一切珍珠翠鉆、榮華富貴都比不上祖國在心中的分量。朋友解釋說,北海假山上的石頭都是從唐人街論斤稱量,買下的。這句話以及友人家中處處洋溢的中國的氣息可以看出中華兒女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的精神。
祖國,為了我們承受了千災百難,祖國,哺育了一代代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我們決不能忘記這一切。作為新中國的小學生,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這位友人熱愛祖國的精神,學習他這種不忘祖國的精神。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是熱愛祖國的。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用自己的能力來報效,建設祖國。我們要為祖國的和平獻出一份力量 ; 創(chuàng)造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這篇文章寫了一個愛國華僑的思鄉(xiāng)感情。
我曾經聽人說,一些人出國留學后就想法設法留在國外,留在那些發(fā)達國家。不要以為這種人少見,有一些父母就經常對孩子說你好好學習,長大了到美國去,我們也跟著享福,這就給孩子灌輸了一個中國不如外國好的想法。而文中的他雖然沒有回國,但他的心還是祖國的,魂還是祖國的。
我曾聽人說,一個中國人在外國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當然這種人還是少見的,這是個賣國賊,祖國母親養(yǎng)育了他,他卻一點也不感激。
像他那樣愛國的華人,也有很多,季羨林雖然在德國呆了十年,但實際上季羨林是一天也不愿在那兒多呆,日日夜夜想著祖國,想著母親;錢學森回國這件事雖然受到了無休無止的阻撓,但他仍然堅持要回國,還有如果你在國外,有著金錢,地位和榮譽,你會怎么樣呢?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要熱愛祖國,讓祖國發(fā)展更快!
你們知道,一些熱愛讀書的人在寫讀后感時常常使用的方法嗎?讀完了作者的作品之后,書中那些精彩的情節(jié)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常常會深深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一直揮之不去。也正因此,我們就會想通過文字的方式把這些感受和想法記錄下來。今天欄目小編要向大家介紹一篇關于《理想國讀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在閱讀之后能夠有所收獲!
閱讀《理想國》讀后感3000字:
柏拉圖在哲學上的歷史地位或是說對哲學的貢獻和影響力,迄今為止恐怕是未能有出其右者。寫理想國的讀后感,怕是我最為惶恐的事情之一了,不過既然要寫,我只能本著以億萬分之一的角度去闡述一下在自己的視角里所觀察到的“理想國”是什么樣子,以及這塊巨石落到自己內心的“黑洞”里是否激起了些許漣漪。下面沒有討論其建國思想二十主要在圍繞其哲學思想的層面來寫。
讀理想國的過程中,很多細節(jié)的描述和觀點讓我想起了多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分布在其后的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我下面想挑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稍微描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卷通過蘇格拉底、格勞孔、克法洛斯和他的兒子玻勒馬霍斯和詭辯派哲學家色拉敘馬霍斯直接的討論,主要引出了兩個問題。正義是什么?正義與不正義哪個更有利?我首先想到的是維特根斯坦。其傳奇天才般的一生我就不贅述了。不過我想到的是他八歲時向家人提出的一個問題,大概是如果撒謊有好處的話,為什么我非要說實話。這在道德常識上顯而易見極為淺顯的問題,然而在哲學邏輯上,卻又很多哲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辯論。而由其衍生出來的理論也一直影響至今。這些哲學家中首當其沖的這位就是柏拉圖書中的蘇格拉底老先生。他的辯論者大概提出了這樣四個觀點:1,欠債還錢是正義,2,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會更快樂。接著蘇格拉底老先生一一駁回。我們在這些觀點中也不難看出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影子,甚至我們還可以為自己印證到一些大師的觀點,比如我上面提到的維特根斯坦從小對第四條的“歷史之問”。甚至對于第二點,我們甚至可以把孔老夫子找來撐腰,孔夫子對于以德報怨的觀點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認為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么用什么來報答德呢,所以應該用怨來報答怨,用德來報答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但是,柏拉圖認為你們都錯了,至于為什么,在圍繞著論述了如何才能建立一個正義的完美的城邦后,其觀點也漸漸浮出水面,總結就是“不正義對于一個行為完全不正義卻有正義之名的人是有利的?!比耸且粋€不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生命體,關鍵要使各個部分和諧相處,從而達到正義。而一旦人性(或者神性)受制于天性中的獸性,那就是淪落和不幸。這也在城邦的建造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認為個人具備的不同的品質,主要包括靈魂中的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不同的品質各司其職才有正義,城邦和國家也是如此,就是要讓城邦的各個組成部分,安守本分,惟其如此,方有正義。那么問題是,具體怎么做才是各司其職,什么環(huán)境下,或者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各司其職呢。為什么不正義就沒有各司其職呢?
這讓我想起第二位大儒,之所以成為“儒”,是因為他是我們儒學的學派代表人物。柏拉圖接著在書中說,正義可以被認為是心靈的健康狀態(tài),而不正義就相反,是心靈的不健康狀態(tài)。有意思的是蘇格拉底所認為的健康是“合自然的”,而不健康是“自然的”。也就是說蘇格拉底強調的需要進行后天教化,使人趨向于客觀存在的“至善”,而這才是真正的合“自然”。大家如果曾讀過王陽明的著作,有沒有覺得這個觀點有點似曾相識呢?
王陽明的學說在當時其實是對儒家正統(tǒng)朱理學的一次反叛,但仍然是致力于教導人們如何去生活,君主如何治國,甚至用這個來幫自己打仗。這點跟柏拉圖倒是也挺像的。王老先生在認識到他的學說之前也有一段苦苦尋覓天理以成圣的經歷。甚至可以說他的一生一直是為此努力的。為此,不斷嘗試,期間不光是鉆研朱理學的格物致知,也去山上找和尚觀里請道士,尋尋覓覓,轉了一大圈,卻覺得都不是天理,都很狹隘。最終成就傳奇的“農場開悟”。他的研究簡單概括是,一切天理存于心。只要在實踐生活中試煉內心,掃去塵埃,內心就會自顯真理,也就是天理。其中的試煉內心,掃去塵埃,就是其學說中有名的“明明鏡”,我們內心原是明鏡,但積攢了太多塵世的塵埃,以至于模糊,所顯現(xiàn)的就不是我們內心原本的樣貌,我們需要試煉內心把鏡子上的灰掃除,這樣才能感知到來自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并按照內心去行事判斷。
但是王老先生,沒有在他的著作里深入討論這個心,它究竟,是什么?如果繼續(xù)問一下這個問題,這一問所能反應出的東西,可能會把我們帶向更遠的地方。然而,我們可能不想搞得那么明白,只想能得到可以通用的真理就可以了,并不擔心和考究它的最終來源。因為我們的目的也許并不是純粹為了追求終極真理的。我們很多偉人圣賢的學說,包括宗教,大都總讓人覺得言猶未盡,沒有徹底,就差那么一下捅破窗戶紙就看到真相。它停住,可能不說明這些圣賢沒能力再進一步,捅破窗戶紙。我認為更可能因為,它所停的地方已經讓他們滿意了,沒有必要再繼續(xù)深究了。還可能是故意不說出來,有所擔心與顧忌。
在理想國里,柏拉圖為了得到“正義”與實現(xiàn)“理想國”最終方法,繼續(xù)帶著我們往前走。他接著搬出了“快樂”論。純粹的快樂就是脫離了痛苦或者是脫離了相對性的?!皼]有經驗過真實的人,他們對快樂、痛苦及這兩者之中間狀態(tài)的看法應該是不正確的?!敝挥行撵`以及關于心靈的知識,才有可能接觸到永恒的真實和實質。欲望勾起的所謂快樂,不過只是幻影而已。也因此,正義的人會得到快樂,而不正義的人得到再多物質也不如正義之人快樂,也因此,哲學家更適合當國王來治理國家,他們會因為擁有知識與正義而快樂,而更能公正的治理國家,達到“理想國”。想必,大家心里對著所謂的快樂理論并不服氣,好在柏拉圖老先生也并未就此打住,他接著陳述,“至善所能贏得的最大報酬和獎勵”是什么。并拋出他的觀點:“靈魂是不朽不滅的。”一個典型的有神論觀點。他認為,事物之所以會被毀滅,是因為事物內部的惡,而絕不可能是事物外部其他因素的力量?!安徽x、無節(jié)制、懦弱、無知”這些因素都會使心靈變惡,但是它們不能毀滅心靈。事物是不會被他事物的惡所滅亡的。心靈或者靈魂是一種特殊的東西,惡不能毀滅它,所以,靈魂必定是永恒存在的。而靈魂的本質就在于愛知,正義本身就是最得益于靈魂自身的。并在文章最后引用了蘇格拉底講了一個故事,粗暴概括就是是因果報應的故事,生時造的孽,死后就會有報應。美德任人自取,你選擇怎樣的生活,就會有怎樣的來世。或許這個結尾不能讓您滿意,您也許會說,這么恢弘大氣的一本書,最后難免淪為因果報應的說教。套句中國的老話來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在這里的結論是正義者終將獲得正義的報酬,不正義者終將得到不正義的懲罰。
如果這個故事的結尾仍然沒有讓您滿意,我們還可以再接著往前走,我們去往兩千年之后的康德時代,繼續(xù)捅窗戶紙??纯赐粋€學說是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不斷闡釋,并最終走向哪里。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哲學界極少數的集大成者之一。有三本主要的論著傳世,“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與“判斷力批判”。如果讀過前兩本,特別是在第二本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重點闡述了“善”,而最終,他也遇到了這個終極問題,到底是什么保證了人們對“善”的選擇,它為什么是好的。我猜他也走過了王陽明與柏拉圖的路,在柏拉圖看上去好像是雞湯式的結尾處,他并沒有停止思考,王陽明停住的地方往前是什么,而柏拉圖所說的“雞湯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在這里,康德最終引出了上帝。也成為他對“善”最終的解釋,只有上帝的存在才能保證“善”的存在和被選擇,也只有上帝才能對“善”給予所謂的善有善報。
最近擺渡了柏拉圖的名作《理想國》??赡苡捎诎乩瓐D所處時代與現(xiàn)今大不相同,書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詭秘的言辭來描述一些虛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亂瑣碎的片段從腦海中閃過,零零總總拼湊后,也就這些印象。
有人說《理想國》通篇就是柏拉圖自言自語一些完全屬于想象的記錄。我認為這種想法不免有些過激,但從他那種神秘的說法中,還是讓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國》談及了道德、教育、專政、民主、獨裁、共產、文藝、宗教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思想大師懷海特這樣評價:“兩千年的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注腳?!笨梢娖渖婷嬷畯V、言論之深,叫人稱奇。如果說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造了學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圖的思想體系便是學問的綜合,一切分支的源頭。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柏拉圖對于正義的大量比劃。《理想國》開篇就提到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他用此為我們對正義的理解先入為主地打下了一個基礎,有種充滿魅力的強勢。作文接著他從第二卷起,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jié)制?!懊總€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就這樣他又構建了一座充滿正義的城邦。最終他覺得,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縱觀全書,他仍然沒有對正義下那么一個定義。什么是正義?讀完了書,卻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許,因為他覺得沒有對正義的最終定義,正義是要根據具體環(huán)境,情況而定的。也許,他就是想讓讀者們不斷思考這一問題,眾人的力量總是最強大的,答案應該會比他一個人的更為全面正確。也許,他只是想保持人們對于正義這樣的重要卻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個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理想國》是柏拉圖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這是一部典型的大綜合著作,其中將哲學、政治、倫理、教育、心理、社會、家庭、宗教、藝術等等諸多問題結合在一起,錯綜復雜。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復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于正義的定義:1.正義就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四種說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于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啟示。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后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贊“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說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書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讓我受益頗多。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圖認為,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溫文有禮,對丑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yǎng)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zhàn)爭,也從音樂中、游戲中養(yǎng)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游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游戲中更好的了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于人的發(fā)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fā)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當然《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為,為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yǎng)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yǎng)育。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于人們并不公平,其次對于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環(huán)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蘊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對后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xiàn),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為這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國家不能在現(xiàn)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一個美好的目標。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最早知道柏拉圖,和大家一樣,在初中歷史課上,真正接觸柏拉圖著作,是幾年前某日下午在成都市圖書館無意間粗略翻閱理想國一書,當時讀起來很是覺得生澀拗口,越看越覺頭疼,于是只草草看了開頭幾章。
前幾日,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不跳出舒適區(qū),你看再多的書也不會有長進!》。文中這樣講到:讀書一般可分為三個區(qū),舒適區(qū)內,閱讀者閱讀毫無難度的讀物,雖處于心理舒適的狀態(tài),但進步緩慢;伸長區(qū)中,閱讀者閱讀有一定難度的讀物,感到某種程度的不適,但跳一跳還是夠得著,理解力提升明顯;恐懼區(qū)里,閱讀者閱讀難度過大的書,由于超越能力范圍太多,感到嚴重不適,難以卒讀。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適區(qū)和伸長區(qū),不愿意去挑戰(zhàn)恐懼區(qū),讀完此文,自己深受觸動,決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書。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本周選擇了《理想國》一書。很遺憾因為時間問題,這周只讀了前三章,主要講時下流行的關于正義的.辯論、城邦的正義和城邦需要什么樣的統(tǒng)治者和護衛(wèi)者等問題。感觸最深的是作者講評判統(tǒng)治者和護衛(wèi)者的大綱(詳見上面摘抄),放在今天也是適用的,任朝代更迭,時光荏苒,真理是永恒不變,亙古通今的。
有人說,二十歲讀柏拉圖和四十歲柏拉圖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相信以后的歲月時,還需要不斷的從柏拉圖的書中尋找“本心”(君子務本),因為柏拉圖的智慧實是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學這個皇冠上的明珠。
(一)對哲學王天賦的苛刻要求在第三卷中,柏拉圖十分明確地指出了人在天賦方面的巨大差異,他說“雖然是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在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tǒng)治者;在輔助者(軍人)身上加入了白銀。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銅和鐵……”這樣的論述顯然決定了城邦的統(tǒng)治者——哲學王,必然是從天賦金質的最優(yōu)秀的人中產生的。他在第六卷的對話中還更為詳細的討論了這一點“綜上所述,一個人如果不是天賦具有良好的記性,敏于理解,豁達大度,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jié)制,他是不能很好地從事哲學學習的?!边@種對天賦秉性的極為苛刻的要求是柏拉圖推行自己哲學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備了此種優(yōu)良的天賦秉性,個體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優(yōu)秀的哲學家,并最終獲得統(tǒng)治整個國家的資格。
但在柏拉圖接下來的論述中,他也明確指出“雖則父子天賦相承,有時不免金父生銀子,銀父生金子,錯綜變化,不一而足?!辈⑶?,即使是擁有了完美天賦的個人“如果得到的是不適合的培養(yǎng),那么最好的天賦就會比差的天賦得到的結果更壞?!币虼嗽谶@種情況下,只有得到合適的教導,良好的哲學家天賦才能成長而達到完全的至善。
(二)對哲學家的合適的培養(yǎng)關于對哲學家的教育和培養(yǎng)模式,除了接受上面提到的國家教育系統(tǒng)中正常的教育外,到了20歲的時候,要挑選出表現(xiàn)的最能干的人,進行綜合學習,研究各種內容的聯(lián)系以及他們和事物本質的關系,然后進行第二次挑選。從30歲起,用辯證法考試他們,培養(yǎng)他們“跟隨真理達到純實在本身”;然后用十五年時間,讓他們進行實踐,接受考驗,積累實際經驗。到50歲時,那些在實際工作和知識學習的一切方面以優(yōu)異成績通過考試的人必須接受最后的考驗,然后在他們剩下的歲月里研究哲學,并輪流管理政務。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柏拉圖對哲學家的培養(yǎng)是嚴格分階段進行的,他為個體每個階段設置了不同的學習任務,其任務的難度與個體的年齡是成正比的,并且在每個階段結束時進行嚴格的挑選與考核,確保最終留下的是天賦最好且學習最好的人。這種模式反映了柏拉圖一種樸素的按照能力進行教育分流的思想,其先進性和科學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這里實際上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在20歲進行第一次挑選時,柏拉圖在書中并沒有為挑選設定一個明確的標準,甚至連用什么樣的手段去挑選都沒有規(guī)定,這也是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很困惑的問題對于柏拉圖心向往之的“哲學王”這樣一個純理想的存在,僅僅從實踐的教育層面去討論他產生的過程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在以“理念”構建世界的柏拉圖眼中,塑造這樣一個哲學家的過程所具備的哲學意義要遠大于這種教育模式本身的意義。因為在柏拉圖看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使人的靈魂不斷上升,最終轉向“善”,轉向那個呈現(xiàn)一切事物本真面貌的“理念世界”,這種思想催生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完美的哲學統(tǒng)治者,他更深層次的價值在于呼吁并倡導民眾去選擇一種哲學生活的方式,即便不能達到最終的“至善”,但至少靈魂始終是“向善”的,我們可以把他這種教育理想稱之為“哲學教育”。
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人間的根下,千年古蒼,再度延長,長得從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歲月中,從零到無窮大的英雄人物與哲學勇士,用自己的熱血灑磨了光陰,熏暖了人間煙火,來染出他們追求的正義與智慧。
凝聚著對正義與善的追求,將它們用文字對話的形式來躍然紙上,這新穎的模式,也構成了柏拉圖的一大獨特風格,才能被后世遠遠流傳。
"理想國"采用了獨特的寫作手法,以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的串聯(lián)出一章章有規(guī)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樣雋永。全書大致闡述了柏拉圖關于對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小說里的人物通過深思的對話表達了自己對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國度的臆想藍圖。
而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格拉底:如果則有一個人,在心靈里有在的精神狀態(tài)的美,在有形的體態(tài)舉止上也有同一類的與之相應的調和的美這樣一個兼美者,在一個能夠沉思的鑒賞家眼里豈不是一個最美的景觀"
格勞孔:則是最美麗的了
格拉底:再說,最美的老是最最得意的
格勞孔:當然了
格拉底:則,真正的受過樂的教育的人,對于同道,氣味相投,一見如故,可對于渾身不和諧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勞孔:對心靈上有缺點的人,他當然厭惡,但對于身體有缺點的人,他還是可以愛慕的`
詼諧幽默的溫婉的對話,很有力,對人性的得意和心靈的交融,是簡單中的華美。不知道可不可以將它和孔子的擇其善者而從之。相聯(lián)系上,人正是擁有對真善美的追求,才會熠熠生光。
心靈就像裹著一層柔軟的漿汁,溫熱的如同糖漿般的黏稠,人在不斷地選擇著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來獨善其身,彼此靈魂間的溝通是最最美麗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種超越時間、空間的只存在于靈魂間的,而實際上柏拉圖式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jié)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雖小說的主題容是關于對理想國的建立設想,背負著腦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對人類的柏拉圖式靈魂間的愛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卻遠遠超過了我對理想國度和哲學城邦的感悟,讓靈魂可以有所依靠,讓肉體找到歸宿。
當歷史的車輪載著這些幾千年前的哲人們用心鑄就的講稿駛入二十一世紀,是這樣薄的一本書,記載著對理想國邦和美的托念,卻讓我們感受到了其中無法承受的重量,這是日日夜夜用心疊加出來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舊延續(xù),延續(xù)著我們世世代代對心靈最深處的那種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澀的魅力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于正義的學說”?!独硐雵氛嬲於宋鞣秸x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范疇作為討論的中心,并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后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在這本震古爍今的書里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文藝問題、宗教問題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涉面之廣、言論之深,無不讓人拍掌叫好。如果說亞里士多德的學問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圖的學說便是綜合性的。這里,僅想通過《理想國》中的幾卷文字,談談“正義”。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jié)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tǒng)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wèi)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統(tǒng)治者的任何決定。
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tǒng)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系,被統(tǒng)治者要服從統(tǒng)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jié)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后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独硐雵氛宫F(xiàn)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問題,他為理想國設定的很多規(guī)矩、禮儀、道德,都沒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過從小時候開始的教育來引導人的行為和方向。正如書中所說:“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卑乩瓐D認為理想國的教育應從人小時候開始,包括質樸的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jié)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彼MO(jiān)督詩人、強迫他們在詩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時監(jiān)督其他的藝人,禁止描繪邪-惡、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過這樣,讓城邦的護衛(wèi)者遠離罪惡的形象,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從童年時,就和優(yōu)美、理智融合為一。這些從小抓教育的理念,無疑是有遠見的,并抓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 從一個人的童年開始施加影響,將服從統(tǒng)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徹底、最有效、最穩(wěn)定的統(tǒng)治方法。這些教育理念,對后世的教育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独硐雵吩忈屃税乩瓐D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xiàn)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于永恒不變的狀態(tài)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
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xiàn)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柏拉圖作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書寫并流傳了豐富的哲學著作,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對后世哲學影響尤甚?!独硐雵穾缀跏且徊俊罢軐W大全”,大部分由對話體寫成,文體之優(yōu)美,思維縝密。柏拉圖認為我們我們生活的世界分為可感世界與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識的人才能將具體事物與理念事物準確區(qū)分開,因為他們能真正認識到美。柏拉圖覺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始終覺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聯(lián)系的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人能主觀能動的認識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認識會受立嘗知識、世界觀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雖然我和柏拉圖的世界觀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對于善、對于美,我們都是心懷感恩并敏銳感受著的,對于它們的歌頌我們有一顆同樣的心。
人活著總是有趣的,即便是煩惱也是有趣的,常求有利別人,不求有利自己,那么關于《理想國》讀后感該怎么寫呢,下面是職場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理想國》讀后感范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理想國》讀后感
柏拉圖的《理想國》既是西方政治哲學的開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經典著作之一,內涵豐富,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但凡目下之人文、社科類學科莫不可追源溯流至此,書中涉及了政治學、哲學、倫理學、神學、美學、教育學等領域的諸多問題。故此,欲入西學之門尋奇攬勝,《理想國》堪稱首選路徑。該書中文譯本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郭斌和、張竹明之譯本為最佳,英文譯本以劍橋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之The Republic譯筆最為流暢,當為尚未熟諳古希臘文者之寶鑒。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蘇格拉底與格勞孔在比雷埃夫斯港給女神獻祭完畢,正準備回到雅典。玻勒馬霍斯和格勞孔的弟弟阿得曼托斯挽留了他們,來到玻勒馬霍斯家里。第一卷中的有關正義問題的所有辯論都是在那里進行的。首先,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的父親珂法珞斯交流了擁有財富的老年人的優(yōu)裕生活,并從而引發(fā)了有關正義的討論。珂法珞斯認為正義就是為人誠實和欠債還錢。這一辯論未及深入,玻勒馬霍斯起而為其父辯護,但只是堅持欠債還錢就是正義,并進一步把正義發(fā)展為相當于咱們的雷鋒同志那樣的精神境界對朋友要像春天般溫暖,對敵人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其次,憤青色拉敘馬霍斯不滿于蘇、玻二人的一唱一和、互相吹捧,挑起了其與蘇格拉底之間的激烈論戰(zhàn)。色拉敘馬霍斯認為正義無他,就是強者的利益,而且強者是從來不會犯錯誤的。呵呵,這個詭辯士、憤青子已經頗有些強權就是真理的意味了。蘇格拉底透過分析所謂的技藝就是要使利益達之于客體,而非對于執(zhí)行者本身有利來加以反駁。色拉敘馬霍斯對此也提出反對意見,認為牧羊人就不是為了羊群好,而是為了牧人自身獲利,并由此得出結論:Justice is in fact what is good for the stronger, whereasinjustice is what is profitable and good for oneself。 即公然叫囂正義者,強者之利也;多行不義,方能得利??磥碚畏堑赖抡撜吖乓延兄?,始作俑者非此色憤青子莫屬啊!文藝復興時期的馬基雅維利和中國法家的慎、申、商、韓之流真當拜色拉敘馬霍斯為他們的祖師爺了。最后,智慧的蘇格拉底最后說服了粗魯的色拉敘馬霍斯,使之勉強認可了過正義的生活要比過不正義的生活好,理由有三:第一,正義的人聰明善良,不正義的人邪惡無知;第二,不正義者內心煩亂不安,從而不能有效行動;第三,正義者要比不義者生活更加幸福。
我們要注意的是,從一開始蘇格拉底的被強行挽留,到論辯過程中辯論的話題也隨著發(fā)問者的牽引而不斷地轉換,直到第一卷的結尾也沒有告訴我們到底正義是什么。這樣的結局,我們是不滿意的,然而蘇格拉底的高徒們就滿意嗎?到底什么是正義,蘇格拉底有答案嗎?第二卷能否揭開謎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理想國》讀后感《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一般認為屬于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分為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独硐雵肥峭ㄟ^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xiàn)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tǒng)治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x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柏拉圖認為,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統(tǒng)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統(tǒng)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只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后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后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fā)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于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tǒng)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
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xiàn)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xiàn)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么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棱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xiàn)象紛繁復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作為一本影響深遠的書籍,《理想國》內容不可謂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來的書!
《理想國》讀后感《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是對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xiàn)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梢哉f這個城邦是歷史上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在《理想國》開始的時候并沒有直接提出來,柏拉圖是通過對正義的深入探討。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么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
就是說,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么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fā),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fā)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們要把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充分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是偏激、狹窄的,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在當今社會,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正確理解柏拉圖的一個重要因素。
理解兩者正義之間的關系后,我們現(xiàn)在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qū)別的,等級的劃分并不意味著一定是級別的劃分,或許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圖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圖關于人應該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內在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于自己的稟賦,而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yè),那是正義的。
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導出個人的正義,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于當時的城邦的正義,而對于如今,關于正義的描述是困難的事情。
此外,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qū)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qū)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
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于理念的知識后,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里,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借責任治理好國家。
柏拉圖認為品德來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擾,將真理發(fā)掘。而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一個回憶的進程。此外辯證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時讓靈魂安適的求善欲望又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然而這種教育往往會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圖將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學的人被視為關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學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
哲學家用育他們,說服他們出去,但由于突然離開了陽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么清楚,在別人看起來,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因此唯有強制大家都認識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學家才能最終得到解放,這是上天賦予哲學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認為唯有由哲學家作為統(tǒng)治者,強制推行。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個人才智,利用社會資源,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國家才會最為強盛而和諧。柏拉圖將這種哲學家為王的國家稱之為理想國。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yōu)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煉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鉆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為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并發(fā)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說,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眾的偏執(zhí)作斗爭。正如柏拉圖所說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于無知的狀態(tài)。
《理想國》讀后感1000字:
在理想國里一直有個叫色拉敘的人是對不正義推崇的。可能我為了簡述結論,所以寫的只有那么簡要。關于色這個的想法,bella當時的說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說色這個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色拉敘提出的是不正義的人總是會獲得較多的利益。蘇格拉底反駁,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著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么其實不會是真正的獲得利益,同理統(tǒng)治者亦是。然后色拉敘提出,比如在簽訂合同的時候,遵守約定的正義之人所得到的利益并不如不遵守約定的利益正義者。
這段其實也是我很喜歡的,正義的人獲得利益總是從不正義之人尋求,而不正義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尋求利益。可以說,正義之人需勝過異類,而不正義之人需要勝過世界。因此,不正義之人需要的聰明和好,卻比正義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墒锹斆饔趾玫萌?,并不是總是渴求著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醫(yī)生并不會要求自己在廚藝超過廚師,如果能和醫(yī)生。而只有蠢人,才會想超越聰明人和蠢人,因為不自知。那么這樣的結論就是,正義反而是有益的。
雖然不正義的城邦會一開始靠不正義來征服,但是最后卻需要的是正義來維穩(wěn)。同理盜賊團雖然會不正義的方式搶奪,但是他們在分配財務的時候卻是最正義的,否則也無法維穩(wěn)。因此不正義,與個人會使人結下仇怨,與團體,會彼此為敵。
蘇格拉底是真心誠意的認為正義是比不正義本身要好的,然而一個格勞的人想反駁蘇格拉底,色拉敘已經失敗。他問蘇格拉底是否承認,有一種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后果。比如快樂本身,我們要的就是快樂的歡愉。而第二種善,是為了本身和后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種善,那就是賺錢之類。雖然賺錢中會獲得痛苦,比如有勞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們并不是為了賺錢本身,而是為了報酬帶來的利益。
于是格認為,正義是沒有人想要的,他們想要的是追求正義中獲得的名和利,可是并不是想要獲得正義本身,是盡量回避的。格對合同契約其實有其他的看法,他認為自古以來人們會遇到不正義之事后想要規(guī)避,遇到正義的甜頭后想要繼續(xù),因此人們才想要簽訂合約,才需要守法。讀后感·正義并不是最好,當然不是最壞,正義是折中的,。因為它本身不為善,而只是防止做惡,但其實這個條約本身是對不作惡的人的束縛,因為真正會作惡的人不會和任何人簽訂條約。做正義的事情的人只是因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罷了。如果沒有條約,任何人都會做不正義之事,為了從正義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后格一直不斷重復不正義的必要,最后蘇格拉底覺得沒有必要爭執(zhí)個人的正義,轉而爭執(zhí)城邦的正義,想以大見小。我每次讀的時候都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從正義可以了解到最初的三權分治思想
以前總是在課上聽老師講《理想國》,心中有著不解和好奇,此刻我自我完整的讀過《理想國》之后,我產生了自我的一套明白。基于自我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我個性關注了書中涉及的教育問題。結合自身所學,我針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提出了自我的一些看法。
《理想國》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搞笑,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致,資料深刻豐富,到達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tǒng)一。
《理想國》一書開篇交代了這場辯論發(fā)生的地點:比雷埃夫斯港,大海與雅典城之間。這個位置顯然是柏拉圖故意交代給讀者的,將關于“政治”“正義”的討論設置在遠離塵囂的城外,顯現(xiàn)出他的用心。哲人是超脫于世俗的,不沾染城中邪氣的,只有置身“城外”,才能夠以“局外人”的視角洞悉城邦生活的基礎,審視“正義”和“善”本身,正因沒有城邦是絕對正義的。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為復活的蘇格拉底安排了諸多精明的詭辯家作為對手,使蘇格拉底在不斷地追問和質疑中,娓娓道出“正義”的含義。對手越是強勁,就越能夠顯示出蘇格拉底的英明,即顯現(xiàn)出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在仔細閱讀后,我首先是對于柏拉圖的人生觀有了必須的認知。一方面,對所有人而言,咱們不應用生命來庸碌地追求錢財,在物質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應學習并領悟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精神思考,看輕物質享受;另一方面,咱們應當為自我的一切行為負責,有所擔當。老后更不好正因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要勇于理解自我的行為所導致的一切后果。
而對于《理想國》中所描述的理想國家,我大致能夠做出粗略描述。
首先,理想國的公民被分為三類:賦有最高理性的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們的本性決定了他在國家中處于統(tǒng)治地位,他們是理想國的立法者和監(jiān)護者;賦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戰(zhàn)的人是神用銀子做成的,他們是國家的衛(wèi)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人是神用銅和鐵做成的,他們安分守己,節(jié)制情欲,忍受勞苦,他們處于最下層,為統(tǒng)治者及其輔助者服務。
理想的國家就應是由哲學家來領導的,從尋求正義出發(fā),來建構愉悅國家的模型。
其次,國家大于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公民就應服從于國家的需要。國家不應有私心,而應竭盡全力的為國家做貢獻,領導者就應善于團結,這樣城邦才會穩(wěn)定。國家內部不能發(fā)生內訌,在對外上則要有戰(zhàn)爭的實力和準備,這樣才能守衛(wèi)好國家,才能排除一切內憂外患,使理想國家得以生存和發(fā)展。
最后,一個安排得十分理想的.國家,務必婦女公有,兒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國家要承擔教育的職責,無論統(tǒng)治者至公民,由上至下,從小都要理解教育。并且男女平等,都要理解共同的教育,做同樣的工作。
正是正因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書中提到“如果咱們的民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成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們處理所有這些事情還沒有此刻咱們還沒有談及別的事情都能得心應手”。又“一個人從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響他的發(fā)展方向”。柏拉圖從正義寫到理想國,又從理想國論及了教育問題,而我最關注的也但是如此。
今天讀完柏拉圖的《理想國》,終于對這部著名的作品有了一點親身的認識,雖然還談不上理解,但是想把自己看后的收獲寫下來,或者說是一點總結吧。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圍繞正義這一話題而展開討論的,并致力于解答這樣幾個問題:什么是正義;人們?yōu)槭裁匆獙嵭姓x;什么樣的政治最正義。文章開篇就由幾位智者為正義下了定義:有人說,正義就是給予每個人恰如其分的回報;有人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有人說正義是弱者為謀求最大利益而相互達成的契約,而對于這些觀點,柏拉圖都借蘇格拉底之口給予了否認。那么什么才是正義呢?
而柏拉圖討論正義的過程中,不僅要證明正義比不正義善,正義的人比不正義的人幸福,更要表達這樣一種思想,那就是正義的城邦比不正義的城邦更加的和諧而美好。他說:我們所要尋找的正義,就是能使人和國家成為正義的人和正義的國家的這種品質。柏拉圖認為只有理想的城邦才擁有完整的正義,所以就要構建理想的城邦。理想城邦的構建有三個階段:1、生產者階段;2、輔助者階段;3、統(tǒng)治者階段,他們之間沒有時間上的順序,而是邏輯存在的關聯(lián),這三個階段又對應三個等級:生產者等級;輔助者等級;統(tǒng)治者等級。而一旦這樣的城邦形成,人們便可從中找到城邦最重要的品格: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而正義恰恰又是它們當中最重要的,正義是能使智慧、勇敢、節(jié)制產生并保持的一種品質。有趣而智慧的是,柏拉圖在在《理想國》一書中,總是將城邦的討論加諸于個人,所謂大中見小,有時個人的討論又見諸于城邦,所謂以小見大,因為他認為人的美德和精神與城邦相應要素間是同構的。因而與城邦三個階段相對應地,人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他認為,在人身上,當激情服務于理性,當欲望服從于理性時,人就是最正義的人。而在城邦中,統(tǒng)治者代表的是理性,輔助者代表的是激情,生產者等級最低,代表欲望。由此折射出城邦的正義乃是三個等級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相互輔助所達到的最善。然而正義不是關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關于內在的,即關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所以柏拉圖的正義觀還強調內在。
為了說服人們相信這種等級劃分的合理性,柏拉圖還引入了神的力量,他說,神在造人時,向一部分人身體里注入了黃金,這一部分人最高貴,將成為統(tǒng)治者,一部分人身體里注入了白銀,這些人將成為輔助者,其余人則被注入了銅,他們將成為生產者。
接下來是討論正義如何實現(xiàn)。為了實現(xiàn)正義,柏拉圖主張采取兩項措施,即教育與公有制。這兩項措施都是針對護衛(wèi)者(包括統(tǒng)治者和輔助者)的,與生產者無關。教育旨在培養(yǎng)出道德和能力個方面都合格的護衛(wèi)者,是他們既能勝任自己的職責,又能滿意自己的職務。實現(xiàn)公有制旨在為消滅護衛(wèi)者的私有觀念提高保障。護衛(wèi)者的教育包括文藝教育和體育教育,當然他所說的文藝范圍廣泛,決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藝,而相當于今天我們說的文化。他主張在文藝教育方面,要從小從善的方面引導孩子,規(guī)定他們讀什么樣的書,聽什么樣的音樂。實行公有制包括婦女、兒童、財產公有。不要說今天,這在當時都是難以想象的,可見柏拉圖的思想具有很強的理想色彩。關于子女公有大體是這樣的,父母將不知道自己的兒女是誰,而把在那個特定時段出生的孩子都看作自己的兒女;兒女也將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樣,城邦上層等級就形成一個真正的大家庭,不分你我,實現(xiàn)了高度統(tǒng)一。
下面就是討論理想城邦的最高統(tǒng)治者了。在柏拉圖的觀點里,在理想城邦之中,應由擁有知識的哲學家擔當統(tǒng)治大任,稱哲學王。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分為四個狀態(tài):想象、信念、理智和知識,前兩者屬于意見,后兩者屬于理性,一般的人只擁有意見,而哲學家的靈魂才擁有理性。在這一章中,柏拉圖給我們打了個生動的比喻,就是著名的洞穴理論,他說哲學王就是那個走出洞穴,了解到外部真實世界的學成歸來者,他的志向和任務是用自己所獲得的知識來改變洞穴中人的錯誤認識,而他所面對的阻礙就是囚徒們對無知的堅守。所以說哲學王不僅要是一個擁有超然智慧的智者,即自身已達到一個崇高的境界,還要有克服愚昧的被統(tǒng)治者的無知的反抗的信念與能力。這同時也正是他要說明的當下哲學家不吃香的原因,那是因為人民足夠無知,還沒有意識到哲學家的大智慧與大能力可能產生的對社會進步的幫助,當然也在于這種哲學家的難求。從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哲學王必須具備(我把它理解為)超然與回歸兩種品質(超然即超人的智慧與知識,回歸即回歸到世俗人當中來統(tǒng)治世俗世界)。
最后柏拉圖論述不正義的城邦和不正義的個人。她從歷史和現(xiàn)實中總結出四種政治體制,包括斯巴達榮譽政制、寡頭政制、平民政制和僭主政制。柏拉圖詳細討論了四種政制的更迭原因和形成過程,他認為這四種政制都是不正義的,且一代不如一代,榮譽政制以勇敢取代智慧,寡頭政制、平民政制、僭主政制則分別以財富、自由和無限貪婪取代智慧。這樣一來,無疑柏拉圖所構建的理想城邦則是正義的,因為哲學王是真正擁有知識和智慧的人。與此相對,不正義的人則是人格中的激情和欲望超越了理性。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當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必須是智慧的、勇敢的、節(jié)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tǒng)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wèi)國家的智慧和本事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僅有這樣才有利于城邦的正義。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并維護統(tǒng)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tǒng)治者間應堅持和諧、團結的關系,被統(tǒng)治者要服從統(tǒng)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jié)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之后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而讀到這部分,我卻覺得很多說法都似曾相識,早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就有用系統(tǒng)的禮制來約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隸服從統(tǒng)治,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勞動所有,但有義務向君主定期朝貢、納稅,君王號召時要集合軍隊保護君主。而在中國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與柏拉圖的許多主張有著相似之處。君主對全國的思想專制、用道德和禮儀約束人民行為、武力全部收歸中央掌權者所有……經過一系列的比較和思考,我明白了: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這一系列的教育灌輸、道德約束、假借神意,最終目的都僅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愚弄人民。
所以,經過書中的政治辯論,我發(fā)現(xiàn)了很多我并不認同的柏拉圖的觀點。例如:為維護統(tǒng)治,掌權者能夠用假話欺騙民眾,甚至編造所謂的“腓尼基人的傳說”,假借神意來證明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tǒng)治者。
曾經以為智者哲人如柏拉圖者,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墜云端而不知所蹤。從來認為像《理想國》這樣的在西方哲學史上的輝煌巨著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如今,看著柏拉圖的《理想國》,盡管依舊無法參透《理想國》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層次含義,因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爬的上去,但它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盡管我只能仰望而嘆之,道聽途說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實,經典的影響力,不在于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聾發(fā)聵的論斷,而在于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
公元前5世紀,雅典哲人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掌權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么是正義的國家,究竟什么是正義?柏拉圖首先詢問了他周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說:正義就是欠債要還。還有的人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qū)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古希臘討論正義,都是把它視為個人的德行,屬當時普遍重視的四主德(正義、智慧、勇敢、節(jié)制)之一。柏拉圖感到個人的德行屬于微觀世界,較為抽象,不易說明,需要借助于一種顯明的、宏觀的事物來說明。柏拉圖采取的論證方法是,以城邦來比方個人,借助于闡明城邦正義來闡明個人正義。他認為真實的正義不是表現(xiàn)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這就是說,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不正義應該就是三種部分之間的爭斗不和、相互間管閑事和相互干涉,靈魂的一個部分起而反對整個靈魂,企圖在內部取得領導地位。
在我看來,《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后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后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fā)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于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tǒng)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xiàn)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xiàn)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么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棱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xiàn)象紛繁復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一)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對學前教育的詳細規(guī)劃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圖教育思想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理想國》第二卷中涉及到對“護衛(wèi)者”這一群體的培養(yǎng)時,柏拉圖指出“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為此他特別建議以做游戲、聽故事和音樂熏陶等多種形式來教育兒童,以達到培養(yǎng)兒童正義、勇敢、節(jié)制等美好品質,實現(xiàn)個人和諧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柏拉圖著重強調的是對教育內容的選擇,他指出,帶領兒童做的游戲必須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給兒童聽的故事、音樂都必須是經過嚴格審定的,符合社會道德評判標準的最優(yōu)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寫虛偽、丑惡、妒忌等的故事必須被剔除,這樣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種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終身。
(二)初等教育的規(guī)劃
等兒童過了6歲,教育的主要內容就變成了音樂和體育,并輔以詩歌和各種高級的文學,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一個人達到內外的調和一致,因為“我注意到那些專稿體育鍛煉的人往往變得過度粗暴,那些專搞音樂文藝的人又不免過度軟弱?!卑乩瓐D認為音樂是服務于人的愛智部分,而體育則是服務于人的激情部分,把這兩種教育恰當的結合起來,不僅能使人的心靈和身體實現(xiàn)調和,更能使一個人的愛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當,讓個體本身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完善的狀態(tài)。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柏拉圖指出文藝教育是兒童階段最重要的內容,“一個兒童從小受了好的教育,節(jié)奏與和諧浸入了他的心靈深處,在那里牢牢生了根,他就會變得溫文有禮;如果受了壞的教育,結果就會相反。”因此在初等教育階段,柏拉圖在理想的城邦里為兒童設置了專門的文法學校、琴弦學校和體操學校,用以培養(yǎng)兒童靈魂中的低級部分,形成節(jié)制的美德,教會兒童辨別美,喜愛美,并最終認識世上最美的東西——智慧。
至此,柏拉圖對全民的國家教育的設計已經基本結束,在初等教育結束的階段,平民子弟大多進入社會成為一個順從的,擁有基本道德品質的勞動者,而統(tǒng)治者和護衛(wèi)者的子弟則要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以便發(fā)掘和培養(yǎng)城邦未來的最高的統(tǒng)治者,這一階段的教育,我認為就不應當劃在國家教育的范疇,而應屬于對哲學王的特殊教育。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