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怎么才能把心中的感受寫出來呢?當品讀完作者寫的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將這些認知記錄進自己的讀后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您能在以下資源中找到跟您所需相關的“童年的消逝讀后感”資料,將這篇文章收藏并分享給您的朋友們讓更多人受益!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爾·波茲曼他是世界著名的**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二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講的是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個解釋這種現(xiàn)象和以發(fā)生的理論。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筆者主要闡述了童年概念的由來,具體來說,童年最初并不需要存在,而是發(fā)展成為一種必然的存在,它們各自的交往條件是什么。而第二部分作者則將我們置身于現(xiàn)代時空,企圖揭示從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轉(zhuǎn)換到塞繆爾莫爾斯的電報密碼世界,這個過程使童年作為一個社會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難以為繼,并且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意義。
這本書很受歡迎。作者回顧了童年的歷史、發(fā)展和命運,揭示了童年正在消逝的事實。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許多例子說明了印刷、書籍和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和作用。電視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由一開始并不期望它的影響的人發(fā)明的。電視使孩子**化,也使**孩子化。
在現(xiàn)在看來,這一現(xiàn)象似乎更明顯。
而書中所顯示的**對時代對兒童的限制和影響,對后現(xiàn)代文化進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囂的消費時代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在大眾文化的鏈條中,兒童被忽視了。大眾文化是拒絕啟蒙、消解啟蒙、對抗啟蒙的文化。
所以我們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讓童年不消失呢
答案就去慢慢的尋找去吧!
除了人為"催熟"兒童,天真爛漫的兒童時代也正在漸漸提前消逝。我曾從事教師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來越難教,越來越早熟、越來越淡漠而以自我為中心,教師在孩子眼里越來越?jīng)]權(quán)威……這讓人困惑的境況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翻開美國**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 ·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一書,我找到了關鍵的答案——一覽無余的媒介。
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里,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的深刻見解,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頗具創(chuàng)意的論題:在電視之類**的猛烈沖擊下,兒童和**之間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等轉(zhuǎn)變?yōu)閵蕵?,導致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漸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兒童之所以好奇,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將要知道的東西,**之所以權(quán)威,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知識的主要。
"如今電視、電腦日益繁盛,特別是電腦,成了孩子們的"玩具"和獲取信息的主要,電子**迅速、肆無忌憚地在孩子面前展示**世界的內(nèi)容,海量的"怪力亂神"信息沖擊著孩子的頭腦,導致孩子的好奇心漸漸消失,**的權(quán)威和光環(huán)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變?yōu)槟魂P心,"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信息的果實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
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學業(yè)太重,家長望子成龍讓孩子壓力過大,羅大佑《童年》歌詞里的"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兒停在上面……"的童真情趣在日漸遠離,"捉迷藏"之類兒童游戲已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誰還看見九歲以上的兒童玩拋石子、滾鐵環(huán)、跳橡皮筋這樣的游戲孩子的主要娛樂是看電視、玩電腦,充斥電視屏幕的戰(zhàn)爭、婚戀、魔幻題材的電視劇,無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長;電腦里的暴力游戲、八卦新聞和各種**之類的廣告比比皆是,這些都在暗淡著童年純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們請不要再拿兒童來"消費"了,而應好好探問——拿什么來拯救孩子們的童年凈化媒介信息,設置兒童**專區(qū),減輕孩子學業(yè)壓力……努力保護孩子充滿好奇、幻想、純潔、爛漫的童年凈土。
什么是兒童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有個大致的概念。聯(lián)合國《兒童權(quán)利公約》和中國《未成年人保**》中的兒童范圍是指0到18歲,而醫(yī)學上是指0到14歲。不同的范疇對兒童范圍的劃定固然不同。
但這些數(shù)字不能幫助我們表達童年的概念。在這本書中,作者從社會學和人類學出發(fā),在兒童和志愿者之間劃出一個更容易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個特點區(qū)分了童年和**:1、生理上是否發(fā)育完全。2。身體是否能完全服從理性思維的控制。3、對于社會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閱讀分析能力。
第一點很容易理解,第二點主要是指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戰(zhàn)勝人性。至于什么是人性,我的理解是:人性是人作為動物的屬性。
雖然我們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動物,但事實上,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只是一種非常普通的動物。吸收和排泄,和其他動物一樣,人類需要這樣生存,這是動物的天性。性欲,人類和其他動物皆有,這是我們賴以繁衍的手段。
不過人類在這點上比其他動物特別的地方在于:人類把這種手段升華為生活的情趣,并把性欲衍生為權(quán)利欲,占有欲之類的一系列欲望。我認為人類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們的社會屬性。
然而,人性帶走了人的社會屬性,與其他動物的本性是一樣的。第三點時我們都是自己知道的。因為我們年輕時沒有閱讀和分析的能力,所以我們需要像學校這樣的機構(gòu)來培養(yǎng)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這養(yǎng)我們才能更快地成為**。
作者在書中的重點是分析當代社會如何通過混淆這三個概念來消除兒童與**之間的界限。
罪魁禍首還是電視。首先,電視每天24小時**內(nèi)容,這就需要不斷尋找話題。高時效性和娛樂性使得電視不能在同一個話題上停留太久。
于是乎,很多兒童不應該知道的東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眾。性話題,暴力,犯罪,政治陰謀等會使兒童接觸后不知所措的"**秘密"被大量地灌輸給當代的兒童。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兒童與**之間的身體界限。
此外,電視作為“圖像革命”和“電子革命”的完美結(jié)合,使兒童和**能夠毫不猶豫地獲取信息。電視鼓勵感性的思維而非理性的思考。失去理性光環(huán)后**的思維和孩子的思維有什么區(qū)別?在電視機前人人平等,**和孩子們都在電視機前笑。
舉一個非?,F(xiàn)實的例子,我母親的同事有一個兒子,他才上初中,知道如何在大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熟。他看見大人不會出現(xiàn)以往孩子的羞怯,反而在夸夸其談自己如何懂得處理朋友關系,如何懂得利用身邊的人來成就自己。他說:
“朋友是你身邊最好的資源。只友是不時地給他們好處,他們才能欣賞你,結(jié)交更多有錢有前途的朋友,這對他們將來走出社會更有好處。"我聽到后簡直心寒。一個13-14歲的孩子學會了用這樣一種功利的視角來看待朋友關系。年輕時,世界觀嚴重扭曲。很難想象他長大后會變成什么樣子。
我稍微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環(huán)境:衣食無憂,上貴族學校,父母沒空陪在身邊,天天看電視過日子。他的父母還挺有"眼光",覺得動畫片太幼稚,干脆給他看時事政治等**的內(nèi)容,還讓他提前"了解"世界,他還"了解"得挺到位!
這些早熟的"偽**"們可能真的知道自己所說的,所做的一切。但是經(jīng)歷過青春洗禮的人都會明白,一個天真爛漫的兒童眼神中散發(fā)出來的目光永遠是美麗而讓人懷念的。而這些新一代的"偽**"卻似乎失去了懷念童年的機會。
這就是社會發(fā)展的代價,一些無法用經(jīng)濟學解釋的沉重的代價……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爾波茲曼生前在紐約大學執(zhí)教,他首創(chuàng)了傳媒生態(tài)學專業(yè),終身致力于傳媒批評與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批判。這本書的新穎之處在于從童年的視角來**傳播方式的變遷及社會后果。簡單而言,尼爾認為古登堡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為人類引進童年的概念,而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中的電子媒介的橫行正在反向摧毀人類的童年。
本書的書名立馬就吸引住我先,一直以為"童年"這個名詞如太陽東升西落般不具**性的,看了上篇"童年的發(fā)明"后,才發(fā)現(xiàn),對童年的關注早在古希臘就已出現(xiàn);印刷術(shù)誕生后,尤其在文藝復興時期,關于童年的**熱烈不絕。
童年的消逝,嚴格來說應該是童年概念的消逝,童年本質(zhì)上是個時段概念,與生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但正如"天賦自由人權(quán)"等名詞,童年并非一個排他性的獨立概念。技術(shù)的發(fā)展、教育的程度、社會觀念、制度與法制的建設直接影響著童年的長度與內(nèi)容豐富性。在印刷術(shù)發(fā)明前,文化與知識的傳播以口口相傳為主,古人了解與傳播知識、文化的途徑是一元的,在這樣的社會化環(huán)境中,兒童沒有自己獨立的成長方式和生活特征,他們僅被視為"未成型的**".
口播的傳播方式還制造了一個嚴重的人文后果,即**毫無區(qū)分**世界與兒童世界的意識,以致尼爾言"沒有高度發(fā)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看完本書的上篇,有兩點感想。一是"知識溝"的概念,它劃分的不僅是人類的年齡階段,更是社會等級的落差,后者與本書無關而被忽略,但其嚴重性是今天的傳媒研究者所無法跨過的問題。**市場化在給我們帶來傳媒生態(tài)變革、消極自由滋長的同時,卻也增大了知識溝的裂痕:
中西部新聞源分配嚴重不均,困難群體被排擠在傳媒視野之外、或是以異化的方式被呈現(xiàn),社會各階層接觸信息的途徑、成本、幾率和質(zhì)量嚴重不平衡——這些因素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的不公和貧富差距,強化"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雖不贊成新左派視商業(yè)化和消費文化傾向為敵,但我極力贊成在商業(yè)利潤和社會責任之間必須有個合理的制橫。
二是古登堡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說到這個,咱中國人又可以自豪的說老祖先的印刷術(shù)比他們要早得多;但再回望比較印刷術(shù)問世后的東西方世界,我們不得不紅著臉承認,我們錯過了一次飛躍的時機,在此強調(diào)一下,這僅僅只是n 次遺憾中的一個擦身而過。加文孟席斯在《1421 中國發(fā)現(xiàn)世界》中提到,當中國的明朝皇帝用金刀銀碟瓊汁玉液款待各國前來朝貢的使者時,歐洲最富裕的商人的藏書量僅僅八本。
好的,讓我們來看看八十年過去后,歐洲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共印刷了800 多萬本書,教育的蓬勃發(fā)展使歐洲人民的文化平均水平遠遠高于中國。我一直在想,中國與成為超級強國的機會一次次失之交臂,是不是和我們安寧從容的農(nóng)業(yè)文明和天人和一的內(nèi)斂文化傳統(tǒng)直接相關,否則我真很難理解掌握先進航海技術(shù)和天文知識的明朝皇帝不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無謂地揮霍國家錢財換取和平的近鄰關系;為何突然閉關鎖國,而將海上霸權(quán)拱手讓于達珈瑪?shù)哪菐讞l破船……
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后扭曲成為偽**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 —尼爾·波茲曼
最近看了尼爾·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這本書,對于家里有人在教師崗位工作的我來說,這本書確實引發(fā)了我的一些思考。
這本書講述了有關"童年"的歷史,包括"童年"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個過程。而這一過程是伴隨著人類傳播方式的變遷而完成的,信息與媒介與"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終,文字、印刷、電視等都在"童年"的變遷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我獲得的最大的收獲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
這里,在本書的最后一章里提到過,童年作為社會結(jié)構(gòu)的想法在中世紀并不存在。它是在16世紀才產(chǎn)生的,而現(xiàn)在正在日益消逝。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們可以了解到,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兒童已經(jīng)變了模樣。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思維也在慢慢變化。他們不再在空余的時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戲,更多的是拿起手機玩消消樂和斗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資料的時候拿起手中實實在在的書本進行翻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電子軟件。
經(jīng)常,我們可以在新聞里看到"小學生化妝比賽"、"小學生追星陣營"等等關于現(xiàn)在兒童的"日常"活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qū)е滤^的童年漸漸消失
尼爾·波茲曼在這本書里,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有力的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且頗具獨創(chuàng)的論題:即在各種**的猛烈沖擊下,兒童和**之間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等轉(zhuǎn)變?yōu)閵蕵罚瑢е挛覀冄郾牨牭乜粗鴥和奶煺鏌o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漸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如尼爾·波茲曼努力揭示的,是一種環(huán)境的結(jié)果。在這個環(huán)境中,一些專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過分階段用兒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給兒童。由最初的中世紀里沒有兒童成長發(fā)展的概念,直到15世紀中葉,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改變了這一局面。
傳播技術(shù)的變化無一例外的產(chǎn)生了三種結(jié)果:它們改變了人的興趣結(jié)構(gòu)、符號的類型,以及社區(qū)的本質(zhì)。于是乎,教育開始發(fā)展起來,學校也開始創(chuàng)辦起來,人們開始意識到識字的重要性,并且將兒童視為一種投資甚至炫耀成本。
這個時候,童年在此發(fā)展到了最高峰,兒童被劃分到與**有了本質(zhì)的區(qū)別。
但是,與電子媒介發(fā)展相對應,"圖像革命"也在悄悄展開,一個以圖畫、漫畫、招貼和廣告構(gòu)成的符號世界正在興起,二者結(jié)合起來,把原來的理念世界改造成為光速一樣快的畫像和影像世界。語言是經(jīng)驗的抽象表述,而圖像則是經(jīng)驗的具體再現(xiàn)。而此時,電視的到來,與圖像革命走到一起。
這是一個重大的轉(zhuǎn)折點,童年逐漸消逝。電視的出現(xiàn),使得兒童接受信息的方式發(fā)生變化。電視使圖像成為主導,而語言顯得并沒有那么重要了。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是看電視。人們不閱讀電視,也不大會去聽電視。電視的傳播是無須分辨使用權(quán)的,意味著電視節(jié)目不需要以"兒童"和**"進行分類。
電視出現(xiàn)以前,政治生活的陰暗一面大多只是**的是。兒童不讀報,但是他們是電視觀眾,人性弱點不斷在兒童面前暴露。
從兒童的觀點來看,電視上**的最多的是**世界充滿了無能、競爭和擔憂這個無可爭辯的事實。電視等電子**迅速、肆無忌憚地在孩子面前展示**世界的內(nèi)容,海量的信息沖擊著孩子的頭腦,導致孩子的好奇心漸漸消失,**的權(quán)威和光環(huán)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變?yōu)槟魂P心,"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信息的果實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
童年是社會的產(chǎn)物,它不屬于生物的范疇。它由被發(fā)現(xiàn),到壯大,經(jīng)歷了世紀的沉淀。而現(xiàn)在,信息時代的到來,童年的概念變得模糊。
廣告里的女兒和母親,分辨不出年紀,女兒看起來跟母親一樣成熟,母親看起來跟女兒一樣年輕。不管是童年在消逝,還是成年在消逝,兒童和**之間的區(qū)別在消逝。
技術(shù)本身被神化,政治過程被降格,**的頭腦日益萎縮,童年逐步走向消亡,這些都是可悲的跡象。周國平說:"中國當今的現(xiàn)實是,不但電視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導致了童年的消逝,而且消逝得更為徹底。
"當今的中國電視內(nèi)容發(fā)展,并沒有很大的突破,在教育意義方面也沒有過多的進行思考。
而書本的最后,作者希望有一種傳播技術(shù)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他將此寄托在電腦上。他認為,人們?yōu)榱藢W***編程,就必須學***語言,這將使教育變得有意義,可能重新回到印刷時代。但以目前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狀況來看,波茲曼的希望落空了。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各種各樣的信息都被搬到了網(wǎng)上,兒童通過電腦獲得信息的數(shù)量和速度都大大增加,而且互聯(lián)網(wǎng)的信息具有共享性,匿名性,因此,信息不能針對兒童和成年人進行區(qū)別分級,可以說電腦正在加速童年的消逝。xx
淺談童年體驗與教育責任——讀《童年的消逝》有感
摘要:童年本應是人生成長階段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時光,本應是盡情玩耍、盡情誠實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時光,然而這美妙圖景卻逐漸離我們遠去,兒童“**化”傾向愈演愈烈,這給予教育以警示。它促使我們?nèi)嫠伎冀逃c兒童生活的復雜關系,將兒童盡快地社會化,把兒童培養(yǎng)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這是教育的責任;讓兒童像兒童那樣地生活,享受他們這段生命歷程所特有的快樂,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同樣也是教育的責任。
關鍵詞:童年體驗童年消逝教育責任
童年對于一個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蕭伯納所說:“童年時代是生命在不斷再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人類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再生過程中永遠生存下去。
”[1]夸美紐斯認為兒童是“上帝的種子”,生而具有和諧發(fā)展的根基和無限的潛能,故教育應按照學生的年齡堅持采用正當?shù)姆椒▉韺嵤?,使智性不被強迫去做天性所不傾向的事情。[2]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進一步強調(diào)“是兒童創(chuàng)造了**;不經(jīng)歷童年,不經(jīng)過兒童的創(chuàng)造,就不存在**”。[3]從上述的種種話語不難得出童年的價值,但現(xiàn)代社會往往卻忽視了這種價值。
美國**文化研究學者尼爾·波茲曼寫了一本叫《童年的消逝》的書,在書中他提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論點:在美國,童年正在消逝!“放眼望去,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和兒童在行為舉止、語言習慣、處世態(tài)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體外表上,越來越難分辨了”。
[4]尼爾·波茲曼關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觀點,促使我們反思中國兒童的生活境遇。“童年”的身影悄悄的走向遠方,只能從追憶中去體味。
一、 追憶童年
童年應該無憂無慮,時光慢慢流逝,它是一個游戲的時光:在這條路上,時光慢慢地、悄悄地流逝,甚至沒有人注意到它的流逝。他沉著地走著,帶著好奇的目光,左顧又盼。
在人生的路上,確實沒有必要著急,身后沒有人催促,也沒有人等待,你的同伴也一樣無憂無慮地走著,經(jīng)常停下來游戲。[5]童年,最值得懷念的就是無憂無慮地玩耍,在這一時期,玩并不是非要別人來教或者被別人認可,而是一種自發(fā)行為,一種非常嚴肅認真的活動。正如荷蘭約翰·赫伊津哈在《游戲的人》一書中所總結(jié)出“玩”的以下特點和規(guī)律:
自愿性,超出了普通生活的范圍,局限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不是很嚴肅,而是娛樂性的,受規(guī)則約束的,是提升文化價值觀,促進兒童學習和理解這些概念的重要途徑。
(一) 追憶童年文化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竭@樣一幕幕景象:幾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可以自然地玩耍起來,也可以安靜地端詳對方幾分鐘之久;幾個小女孩將玩具藏在小椅子下面,再拿出來,又藏下去,樂此不疲;小男孩和小女孩不斷地往返于衣帽間和洗漱室,我們不禁會問他們在展開一個什么故事?是在捉迷藏嗎?
兒童之間的交往,令**不可思議,兒童世界似乎存在著一種天生的、獨有的“秘密話語”,他們之間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話語、共同的行為方式……兒童的天性促使他們擁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文化,這種文化是兒童自己在與同伴的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兒童之間相互認可的文化,由兒童自己決定其標準和價值。
兒童文化是兒童自身建構(gòu)的一種文化,是兒童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存在于兒童的交往、生活和游戲中。當我們逐漸長大時,會不自覺的回憶起小時候玩耍的時光,或是看到現(xiàn)在小孩子玩耍的相似圖景時也會不禁發(fā)出感慨……童年話語、童年游戲就這樣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
(二) 追憶童年的“十萬個為什么”
兒童天生有著想說時說想哭時哭想笑時笑的真性情,有著最簡單、最直接的思維表露。兒童生來猶如一張白紙,具有純潔而天真的心靈,但在快餐式的生活節(jié)奏與便捷教育的共同努力下,三歲的孩子“出口成章”,五歲的孩子即是“小大人”,滿口的**語調(diào)。童年的“十萬個為什么”已離我們遠去。
在兒童眼中,任何事物或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和變化都有其目的。孩子們常常喜歡問一些現(xiàn)象的起因或一些事物的起源,希望得到**的解釋。但是,兒童的許多發(fā)問常常令知識豐富的**甚至學者都啞口無言,然而,正當**不知所措的時候,兒童自己卻給了自己一個完美而合理的解釋。
二、童年體驗消逝的表征
(一) 傳統(tǒng)兒童游戲的消失
游戲是兒童生存和活動的基本方式。在游戲中,孩子們可以為自己構(gòu)建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孩子們可以把真實的東西變成他們想要的東西,這樣他們就能滿足自己。但現(xiàn)在,過去在城鎮(zhèn)街道上隨處可見的傳統(tǒng)兒童游戲正在消失。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兒童游戲文化曾出現(xiàn)一片繁榮的景象,從幼童時期的過家家、丟手絹、拔蘿卜、老鷹捉小雞、捉迷藏,到少年時期的跳房子、跳繩、踢毽子、彈球、抽陀螺、放風箏等,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滋潤著各個年齡階段孩子們的閑暇時光。
可現(xiàn)在誰還看見九歲以上的孩子在玩丟沙包、玩拋接石子、跳房子等這些曾經(jīng)給我們童年帶來歡樂的傳統(tǒng)游戲,大部分孩子把閑暇時間“貢獻”給了培訓班或直接面對網(wǎng)絡游戲。在童年時光無法玩著那些接近自然的原生態(tài)游戲(即約翰·赫伊津哈在《游戲的人》一書中所說:大自然給我們的是游戲,是有激情、有歡笑、有愉悅的游戲)是孩子的悲哀,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因為傳統(tǒng)游戲的消失而消逝。
游戲能激發(fā)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性。在游戲中,你會聽到孩子們由衷的歡笑、爭吵和哭泣。在游戲中,孩子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而這些興趣是孩子們逐漸無法體驗的。
(二) 兒童話語逐漸萎縮
兒童有著區(qū)別于**的話語體系,但現(xiàn)在我們兒童的說話語氣、方式、內(nèi)容已然成為了一個“小大人”,失卻了兒童所應有的童真、童趣的話語。為什么童年的話語逐漸萎縮呢?這與家長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相關。父母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非常重要。
父母總是告誡孩子:不要隨便說話,防止鬧出笑話;不要發(fā)表與長輩相左的意見,只管聽著就行;不要說太多的話,沉默是金……這些告誡的話語已然壓抑了兒童個性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正試圖將天真無邪的孩子引向一個個封閉的“胡同”。正如盧梭在他的著作《愛彌兒》中的一段話所說: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有自己的地位;在生命的秩序中,童年有自己的地位:我們應該把**看作**,把孩子看作是孩子,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死前像孩子一樣。如果我們破壞了這個秩序,我們會產(chǎn)生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很快就會腐爛:
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童年和**之間的界線正在迅速模糊,這一觀察結(jié)果對于關注它的人和不關注它的人來說并不奇怪。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忽視了兒童的話語,他們常常以經(jīng)驗豐富自居,在兒童面前高談闊論,卻很少去傾聽兒童內(nèi)心的話。兒童的話也許有些幼稚,有些可笑,有些無厘頭,但這并不代表可以無視他們的話,教育應該還予兒童話語權(quán),讓他們表達內(nèi)心的想法,哪怕語句不通,漏洞百出,也要鼓勵他們繼續(xù)說,因為這就是兒童,充滿著童趣與童真,他的話語必然有著區(qū)別于**的異處。
三、童年體驗消逝的原因
(一) 兒童的自主時間被剝奪
看看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奮斗下,他們是多么的忙碌和疲憊。不知道有多少知識點等待著他們?nèi)ビ洃洠卸嗌倥鄡?yōu)班等待他們?nèi)W習,他們不停地奔向遠方,疲憊不堪,幾乎連喝口水、喘會兒氣的時間也沒有,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奔向何處,知道的只是向前,向前。兒童被強行裹入變成一名匆匆向前的“過客”,正如那首校園民謠:
“上學做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業(yè)最多的,睡覺最遲的,最困最累的,是我是我還是我……玩本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也本應該有大把的時間來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可現(xiàn)在這一切都是奢侈。
我們可以回憶起原始人簡樸和平的生活,在那里孩子們可以找到一個天然的避護所。在這樣一個原始的社會里,孩子們與那些以和平的方式從事簡單工作的人接觸。兒童的周圍就是家畜和他可以隨意觸摸的其他東西。
他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必害怕反對。當他累的時候,他躺在陰涼處睡著了,這種隨意舒適的畫面是可取的。[6]
(二) 應試學習占據(jù)了兒童全部的生活
盧梭曾經(jīng)批評,以文字為主的教育抑制了孩子的成長,使他們變成了不正常的志愿者。這種批判如何適應當今中國教育的現(xiàn)狀,其極端表現(xiàn)是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如今,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不得不成為測試工具。為了取得好成績,上好學校,找好工作,家長們在業(yè)余時間安排各種培訓班、輔導班和才藝班。過度的學習全面占據(jù)了孩子的身心,使他們無暇玩耍、玩耍,失去了獨特的純真和活潑。
正如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開篇所述: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后扭曲成為偽**的劣等面目,這是令人痛心和尷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兒童時期應該是一游戲為主,功利勞動為輔的時期。但在中國,義務教育幾乎占據(jù)了所有兒童的時間。至此,兒童生活原有的五彩繽紛變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黑白兩色,使得他們的快樂一點點消逝殆盡?!翱鞓吠辍弊兂闪恕昂谏辍?,所以,我們依稀還聽見他們在唱著那首不變的歌:
“盼望著下課,盼望著放學,盼望著游戲的童年……”
(三)兒童文化逐漸被邊緣化
兒童文化的邊緣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它與兒童的生存環(huán)境、電視網(wǎng)絡的快速發(fā)展、學校教育等密切相關。這邊主要講兩點,一是兒童的居住環(huán)境,現(xiàn)在基本都是公寓式的住宅,孩子們像被囚禁在籠中的小鳥,與自然隔絕著,也彼此隔絕著,再加上現(xiàn)代家庭普遍為獨生子女,兒童彼此間的交往機會更是少之又少。沒有兒童的集體交流,兒童就沒有機會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獨立開展交流和活動。
打破了兒童獨特的文化,失去了傳統(tǒng)的兒童游戲,消失了兒童獨特的天真和頑皮。其次,電視作為視聽大眾文化,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樂趣,但另一方面,它剝奪了孩子們游戲和交流的時間,剝奪了孩子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驗的機會。兒童是與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喜怒哀樂的同伴打交道,同時也自然地與生長著的自然萬物交流。
但在電視機前,他們再也不能在草地上打滾,也不能到森林里和鳥兒一起唱歌了。他們可以在電視上了解小麥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但小麥成熟時聽不到香味,抽穗時也感受不到小麥的喜悅。兒童文化中整體和直觀的觀照方式慢慢地被忽略,雖然他們獲得了知識,卻遠離了真實的體驗,最終導致“童年體驗的消逝”。
[7]四、教育應如何才能還予兒童本真
(一)家庭教育——**需重新審視自己,尊重兒童的思考
如何防止童年經(jīng)歷的消逝,或者如何讓孩子保持童年的真實,回歸快樂的童年,是教育的責任。教育與教育者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對此,張文質(zhì)和林少敏有過一段精彩的表述:
我們覺得現(xiàn)在的教育機構(gòu)、現(xiàn)在的教育者已經(jīng)沒有資格、沒有權(quán)利還處在那樣一片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認為真理統(tǒng)一于我、萬物皆備于我的一種坦然的、先天性的、權(quán)威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必須全面地加以反思,反過來對兒童世界,對兒童的心理、對兒童的存在狀態(tài)必須帶著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來加以重新理解,重新了解,重新認知。對兒童的世界來說,我們在《保衛(wèi)童年》中提過,兒童世界相對于**世界來講,現(xiàn)在已經(jīng)相當?shù)乇磺饬?,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總是覺得**世界天然握有真理,**世界是一個值得效仿、值得跟進,值得復制的世界。[8]
本書共分兩部分,分別是“童年的發(fā)明”和“童年的消逝”。作者提出了“什么是童年”,“童年是怎么產(chǎn)生的”和“童年是怎么逐步消逝”等問題,通過教育,閱讀能力,家庭,羞恥心,媒介等幾個方面來闡述童年的消逝。本書中波茲曼認為,童年理念存在主要取決于社會的大眾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將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相隔離,由此發(fā)明了童年;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huán)境模糊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導致童年的消逝。
一、教育
作者指出,希臘人為我們預示了“童年”這個概念。雖然在希臘流傳下來的塑像中,沒有一尊是兒童的,希臘文學作提及兒童的部分幾乎沒有。由此可見,希臘人對兒童這個名詞是沒有什么概念的。但是,盡管這樣,他們對教育的熱心使得兒童這個角色具有了一點特殊色彩。
而羅馬人借用了希臘的教育思想,它提出了童年定義的部分含義。他們發(fā)展出超越希臘思想的童年意識。他們開始把成長中的孩子同羞恥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即宣傳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在中世紀,由于社會條件,兒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這就讓當時的很多成人不能對兒童投入過多的感情,所以在中世紀,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沒有教育的觀念,沒有羞恥的觀念,這些都導致了中世紀童年不存在。
二、閱讀能力
在印刷時代,為了能夠把自己的思想宣傳出去,許許多多的人需要有讀寫能力,因此,未成年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變成成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必須接受。因此,歐洲文明重新創(chuàng)造了學校,從而使童年的概念也變成社會必需的了。正如書中所說“印刷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成年定義,即成年人是指有閱讀能力的人;相對地便有了一個新的童年定義,即童年是指沒有閱讀能力的人”。然而電視等媒介出現(xiàn)后,雖然人們在電視上聽的到語言,雖然語言有時也確實重要,但是圖畫在主宰觀眾的意識,傳播才是最關鍵的意思。用一句最簡單的話說,就是人們是在看電視。人們不閱讀電視,也大會去聽電視。
三、羞恥心
早在羅馬時代,古羅馬的修辭學家昆體良就寫過一篇出色的探討教育的文章,他譴責同輩們在羅馬貴族兒童面前所表現(xiàn)的無恥行為。同時,他還說,羞恥的概念部分在于相信有秘密存在。所以當時,就有人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定義,即宣傳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在中世紀,沒有識字文化,沒有教育觀念,沒有羞恥的觀念?!霸谥惺兰o人的心目中,玩弄兒童的生殖器官是一種廣泛傳播的傳統(tǒng),但是,在今天,這種傳統(tǒng)可以讓你做30年牢?!?/p>
在人類文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羞恥心。但是,印刷強化了人們對頭腦和身體的二元論的看法,從而助長了對身體的蔑視。印刷賦予了我們的是脫離軀殼的頭腦,但是卻留下了一個我們該如何控制身體的其余部分的問題。羞恥心正是這種控制得以實現(xiàn)的途徑。但是,印刷為我們提供的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家長和學校仍可以通過控制兒童所讀的內(nèi)容來保持這種成年人與兒童之間的距離。直到現(xiàn)在,兒童與成年之間的一個重要的區(qū)別,還是成人擁有據(jù)信是兒童不易知道的信息。然后在兒童走向成年的過程中,我們分階段向他們揭示成人的秘密(如性秘密),至“性啟蒙”為結(jié)束。
但是,電子媒介的出現(xiàn),尤其是電視,它使家長沒法監(jiān)督和控制孩子來獲取信息。因為電視是不區(qū)分“成人”和“兒童”的;因為電視不能像書本一樣,被藏在柜子里或者放在架子上束之高閣,讓兒童夠不著。電視的符號形式在認知方面是毫無神秘可言的。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電視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
四、家庭
隨著童年的形態(tài)變得具體起來以后,現(xiàn)代家庭的形式也漸漸開始成形。家長的期望和責任變得越來越重大,而且含義也越累越豐富,因為父母演變成監(jiān)護人、看管者、保護者、養(yǎng)育者、懲罰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
成人之所以會被兒童崇拜,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是電視等媒介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電子媒體肆無忌憚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它已經(jīng)對成人權(quán)威和兒童的好奇構(gòu)成了嚴重的挑戰(zhàn)。
五、媒介
印刷術(shù)的出現(xiàn),使得書本得以成為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當然語言也可以。這一媒介的出現(xiàn),使得讀書能力成為成年的必備條件,也成為了兒童與成年的區(qū)別之一。
后來,電報出現(xiàn)了。電報是第一個使信息的傳播速度超越人體速度的傳播媒介。電報面向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某個個人。但是不同于報紙,它的信息沒有可以辨認的來源。因此,電報開始使信息變得無法控制。慢慢地,電報開始爭奪原來屬于家庭和學校的信息控制權(quán)。電報開始改變兒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種類、信息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信息的先后順序以及體驗信息的環(huán)境。
再后來,電視出現(xiàn)了。以前,由于兒童還沒有掌握足夠的“閱讀態(tài)度”,所以學校在課程設置時,不同年級的兒童閱讀不同等級的書。這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不僅在兒童和成年之間,甚至在年幼的兒童和青少年之間,也豎起了屏障。然而,電視的到來,使這個信息等級制度的基礎崩潰了。兒童和成年人具備同等資格來感受電視所提供的一切。電視開始侵蝕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
另外書中提到了一個現(xiàn)象——兒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兒童化。舉個例子,“在過去的10年里,童裝業(yè)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毫不含糊地被認作是‘兒童的’服裝,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上杳無蹤影。12歲的男孩現(xiàn)在穿三件套的套裝去參加生日聚會,而60歲的男人則穿牛仔服去參加生日聚會。11歲的女孩穿高跟鞋?!藗冊诩~約和舊金山的街頭隨處可見的、成人婦女穿著的小白襪子和仿兒童式的放口系帶鞋。自16世紀來通過一招的方式來辨別兒童的方法已行不通了。隨著兒童概念的減弱,童年的象征性標記也必然隨之減弱?!币驗槊襟w的發(fā)展,成人壟斷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不加制約地將所有信息都強加給了所有人,童年不復存在,技術(shù)打破了兒童與成年人之間的界限,兩者之間的信息交換不僅帶來了成人化的兒童,也催生了兒童化的成人。童年一些獨有的東西已經(jīng)商品化、品牌化,它的享有對象不再僅僅限于兒童。以“童話”的變化與發(fā)展為例,童話原本是兒童的讀物,但是童話的傳播和包裝形式隨著媒體的進步發(fā)生了改變,由此童話的性質(zhì)也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黑色童話和暗黑童話電影的產(chǎn)生就是很好的例證。
排版創(chuàng)造了一個符號世界,定義了**的新概念,不包括童年。印刷激發(fā)了人們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主義。同時,它把人分為有閱讀能力的人和有閱讀能力的人
第三章童年的搖籃期
童年是隨著印刷術(shù)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大約有兩個世紀了。兒童的發(fā)展在世界各地是不均衡的,英國因始終高度重視識字能力,學校的發(fā)展就最早,童年也是最早在這里出現(xiàn),童年的形態(tài)日益具體了,兒童被看作是未發(fā)展成形的**,兒童自身具有特殊天性,教育開始和實足年齡開始聯(lián)系起來,兒童有了專門的服裝,專門的語言、專門的文學作品,同時賦予家庭新的功能—教育功能。中產(chǎn)階級男孩是第一批被命名為兒童的人。
這些變化實際上是對兒童符號環(huán)境的控制,并對兒童成為兒童提出了各種要求:積輯的個性、邏輯思維、駕馭抽象概念的能力、自我控制和羞恥感。
第四章童年的旅程
它講述了17世紀以來童年的發(fā)展。兒童概念在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時期的發(fā)展不平衡。18世紀的英國,不同階層兒童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窮人的孩子成了廉價勞動力。法律對兒童和犯罪一視同仁:對中上層社會的兒童給予了精心的照顧和培養(yǎng)。
童年在德國、法國乃至整個歐洲范圍得到發(fā)展,這與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的力量推動是分不開,各國**也加強了對兒童福利的責任意識,同時教育民眾與他們共同承擔養(yǎng)育兒童的責任。此時的美國也受到了影響,于此同時,有兩位偉大的科學家的研究—弗洛伊德、杜威,將他們的理論綜合,詮釋了從16世紀到20世紀童年的旅程,兒童的天性不應被扼殺,兒童的自我和個性需要通過培養(yǎng)加以保存,他們的自我控制、邏輯能力要得以擴展。我們需要記得,我們是童年概念的塑造者。
尼爾說:在電視時代,人生有三個階段,一端是嬰兒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間可以稱為“成人化的兒童”。他認為電視是一種除了“畫面和故事”之外就沒有什么內(nèi)容的媒介,它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很“幼稚”,使成人和兒童的界限變得模糊。如果尼爾能夠經(jīng)歷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時代,我想他一定會更加嚴肅地批判:網(wǎng)絡時代讓兒童的成人化更加徹底啦!
“閨女,別宅在家里,我到樓下運動一下。”“媽媽你去運動吧,把手機留給我作伴?!?/p>
作文課上我問:“你最喜歡的一種游戲是什么呢?”學生答:“王者榮耀”、“我的世界”、“跑跑酷”......
網(wǎng)絡上內(nèi)容魚龍混雜,大部分是針對成人的,可是意外地也吸引了孩子們,而且吸引力是那么大。漸漸地,孩子們的玩大多是在做手指運動,孩子們的思想和成人一起受到同樣內(nèi)容的熏陶;慢慢地,孩子們早早地架上了“望遠鏡”,孩子們儼然成了一個個“小大人”。人總是要長大的,可是當人的心理年齡大大超越實足年齡從而跨越了童真,這樣真的好嗎?
讓時間的年輪轉(zhuǎn)回三十年,當我還是兒童時:課間十分鐘教室門前有小伙伴們跳房子的身影,鈴聲響起也要迅速跳完最后一遍;遇到下雨下雪天,我們擠在教室后面黑板下玩石頭剪子布,取其名曰“掙皇帝”。六一兒童節(jié)時,能夠代表班級參加轉(zhuǎn)呼啦圈比賽那是無上的榮耀,我不但能用腰部來轉(zhuǎn),還能能用脖子轉(zhuǎn)、手腕轉(zhuǎn)、腿彎轉(zhuǎn)和腳踝轉(zhuǎn)。周末時,我們在家門后比賽跳繩、比賽扔毽子、玩過家家、打玻璃球,那一大盒贏來的玻璃球曾讓我成為了小伙伴們推崇的“偶像”。寒假里,我們盼望下雪,打雪仗堆雪人,雖然鞋子濕了是要被家長罵的,可是快樂總是占了優(yōu)勢;暑假里,我們偷偷到海邊洗澡,皮膚被曬傷,即使現(xiàn)在也保持著小麥色,可是我從來也沒有后悔過,因為暢游嬉戲的痛快實在是讓人心神往之......跑呀、跳呀、瘋呀、樂呀,天真快樂充溢著我的童年,雖然在大人們看來傻里傻氣但是那樣的童年是接地氣的,也是讓我到現(xiàn)在也回味無窮的。
看看我們的孩子和學生們,他們離開了手機電腦,會玩嗎?當他們真正到了成年時,還能記得自己曾經(jīng)玩過的游戲嗎?就現(xiàn)狀而言,讓孩子們學會玩是需要我們?nèi)ヒI的,教孩子學會玩和教孩子學會學習是同樣重要。讓孩子們抬起頭,到大自然中結(jié)伴玩耍;讓孩子們跑起來,在校園中揮灑汗水強身健體;讓孩子們真正玩起來,讓他們的童年多積累些美好;讓孩子們動起來吧,讓他們在玩中慢慢成長。
國之微言
《童年的消逝》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尼爾。波茲曼, 1982年出版。書中的許多觀點目前并不落后。讀完這本書,童年的消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重讀這本書仍然很難。作者經(jīng)常斜靠在一邊,談論逸斜與童年關系不大的話題,如印刷等。這本書讓我了解了童年的起源,童年的危機,豐富了歷史文化。
寫這篇讀后感需要勇氣,一直想放棄,昨天又打開這本書,簡單地梳理一下書中的觀點,談談自己的感悟,名著讀起來真不容易。
”童年不同于嬰兒期,是一種社會產(chǎn)物,不屬于生物學的疇?!蓖甑拇嬖诓怀^二百年。童年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fā)明之一,沒有高度發(fā)展的羞恥心童年就不復存在,中世紀的歐洲就是如此,人與人的交流憑口頭語言,人的讀寫能力消失,教育消失,羞恥心消失,最后導致童年消失。
沒有文字的世界里兒童與**之間沒有必要明確區(qū)分,**的言行在兒童面前沒有掩飾,原始資料表明中世紀的童年在7歲就結(jié)束了!因為7歲時兒童可以駕馭語言,可以說或明白**所說和做的一切?!睕]有識字文化,沒有教育的觀念,沒有羞恥的觀念,這些都是中世紀童年不存大的原因所在。
”從這一點看中世紀確實是黑暗和愚蠢的,相比之下我國古代有條件的兒童接受私塾教育,幸福多了。
是什么改變了這一切?印刷術(shù)。印刷術(shù)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定義,即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而一個沒有閱讀能力的人被定義為一個孩子。
童年與成年有了明確的分別。童年并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但它花了大約200年才成為西方文明史上不可逆轉(zhuǎn)的特征。自從有了印刷術(shù)**需要努力才能掙來,因為他們需要讀書學習才能掌握文化和以之為生的技能。
”未成年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世界才能變成**。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他們必須接受教育?!币虼?,歐洲創(chuàng)新定義學校,童年得以誕生。
兒童不再被視為**的縮影,而是一種完全不同的人類,未發(fā)展的**。
書本學習是”不自然的”,因為它要求兒童、青少年精神高度集中和鎮(zhèn)定,而這些恰好與他們的本性是背道而馳的。在一個沒有書本和學校的世界里,年輕人的精力可以最大化。然而,在一個學習書本的世界里,這種能量需要極大的限制。
到了19世紀50年代,童年概念已經(jīng)成為西方社會的一種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事實。當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作者補充說,童年時代滅絕的種子也已經(jīng)播下。
童年的消失逝指一個概念的消逝。
電視侵蝕了童年和成年之間的界線。電視等**在同一時間向所有人提供同樣的信息,魚龍混雜,完全不能保守任何秘密,如果沒有秘密,童年這樣的東西當然也不存在了。
以上是一百年前的觀點,但現(xiàn)在的情況更為復雜。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智能手機強大的功能使信息更加不可阻擋。有很多孩子因玩手機出了問題。荒廢學業(yè),結(jié)交不良少年,增加了教育難度。
**一覽無余,所有的秘密輕松一搜即可獲得,互聯(lián)網(wǎng)曾一度烏煙瘴氣,黃賭泛濫,有不少孩子因其走上歧路。今天的網(wǎng)絡世界已經(jīng)安全清凈多了,不過,世界是平的,長輩的權(quán)威在降低,因為兒童知道的**未必懂的,電子**揭示了一切文化的秘密,它已經(jīng)對**的權(quán)威與兒童的好奇構(gòu)成了嚴重的挑戰(zhàn)?!睉{借符號和電子這樣的奇跡,我們自己的孩子知道別人所知道的一切,好的、壞的、兼收并蓄。
沒有什么神秘的,沒有什么可怕的,沒有什么不能在公眾面前展示的?!?/p>
孩子們從**那里獲得了太多的知識,他們的生活離不開電子產(chǎn)品。手機已經(jīng)成為孩子們生活的必需品,可以方便地與人交流、娛樂、**和玩游戲。有的孩子沉迷于手機不能自拔。
”童年消逝的證據(jù)以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兒童和成年人的趣味和風格越來越融合成一氣,兒童歌曲已經(jīng)成為一個滅絕的品種,”校園歌曲已成為過去,小的時候聽過很多校園歌曲,而今天兒童與**共唱同一首歌,許多歌曲充滿情啊愛啊。
”那些我們稱之為臟話的**語言的秘密,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僅對它們了然于胸,而且可以像成年人一樣任意使用?!卑倌曛暗倪@段文字用在當前的中國校園也合適。貧乏的語言出現(xiàn)在熒屏上,出現(xiàn)在花季少女的口中,有的少女成為篇章。
更令人震驚的是,暴力兒童化!書中說,”10到13歲的孩子正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卷入**犯罪。”這也是當前中國校園內(nèi)愈演愈烈的問題。
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惡性事件層出不窮,**不得不發(fā)文整改。很多人認為,未成年人保險保護了許多未成年罪犯,這確實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如何抵制或減緩這種趨勢呢?書中沒有明確的答案,只有學校的作用。事實上,學校也是弱勢群體,作用有限。
如果社會、學校和家庭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青少年成長的綠色環(huán)境,就不可能完全阻止兒童的消逝。
我看的實際上是這樣的兩本合訂在一起的。
現(xiàn)在單說《童年的消逝》這本書。
作者有說,“聽者和讀者不僅沒有對這個觀點表示任何異議,而且急不可耐的從自身經(jīng)驗中為我提供經(jīng)驗。童年和成年之間的界線正在迅速模糊,這一觀察結(jié)果對于關注它的人和不關注它的人來說并不奇怪。不甚為人知曉的是,首先童年從**來。
至于為什么童年會消逝,就更鮮為人知了?!?/p>
作者首先分析了童年的起源。其實童年的誕生并不是很久遠的事情。在久遠的古代,童年并不作為一個概念。
作者說“沒有高度發(fā)展的羞恥心,童年就不可能存在”?!爸惺兰o的孩子身處在一個以語言溝通的世界、生活在跟**一樣的社會范圍,沒有分離機構(gòu)加以限制。他們有機會接觸該文化中幾乎一切的行為方式。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一個7歲的男性都是一個男人,除了不會**,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
童年的誕生在印刷術(shù)之后。印刷術(shù)通過文字而不是語言來描述這個世界。從而定義了新的**。
因為**是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所以在7歲到**之間還有另一個年齡段,也就是童年。后來,童年的概念被認為是一個名詞和正真。
語言和信息的交流方式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
就像印刷術(shù)產(chǎn)生了童年的概念一樣。從電報到電視再到電腦,童年的新概念正在消逝。
電視和電腦通過聲音和圖像來傳遞信息。一個人可以在七歲以前或更早的時候掌握這門語言,所以過去用文字把**和孩子們隔開的墻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化的兒童或者是兒童化的**。
大多數(shù)電視節(jié)目和電腦網(wǎng)頁面向所有人,尤其是電視廣告。他們一定是弱智到孩子們能理解的程度。
電視和網(wǎng)絡讓以往**和兒童之間的秘密一覽無余,性,暴力和**世界充滿的無能,競爭,擔憂和混亂。政治上的無能和腐敗會使他們在童年時有一種成熟的態(tài)度,從憤世嫉俗到漠不關心。
更可怕的是,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導致了以兒童為中心的**?!皫缀醺赡晗嚓P的所有特征都是由于一個完全識字的文化要求和產(chǎn)生的,或是由此引申出來的各種要求:自制能力,對延遲的滿足感的容忍度,具備抽象/有序思維這樣高一級的能力,關注歷史的延續(xù)和未來的能力,高度評價說理和等級秩序的能力。
”電視文化改變了這些東西,所以造就了兒童化的**。電視通過圖像來表現(xiàn)世界,顯而易見。每秒24幀,沒有思考的時間。
一個接一個的節(jié)目沒有連續(xù)性,電視里只有現(xiàn)在。簡單的說,電視文化把人看成白癡來教導。
兒童和**的價值風格正在融合為一體。當然,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犯罪率的上升,性活動以及對金錢和社會的看法。
這本書的結(jié)尾沒有真正的解決辦法。
電視和電腦文化帶來的諸多問題,反映在現(xiàn)在的許多事情上:像**和**這樣的孩子,瘋狂的90后,兒童游戲的消失,以及許多80后的童年記憶。
我覺得童年的消失真的是一個很無奈的問題。這本書畢竟是個比較悲觀的預言。倘若確實如此,也許也非壞事。
這本書留給我許多需要思考的問題。怎樣去面對無奈的童年的消逝?就是其中的一個。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二)
《童年的消逝》也許稱為童年與印刷更為貼切,書名只是一個噱頭,更諷刺點說,作者何嘗不是娛樂時代的一員,娛樂精神絲毫不亞于旁人。童年是一個人最接近自然狀態(tài)的階段,說人生來是一張白紙,似乎也不太恰當,姑且說幾近白紙的狀態(tài),但人畢竟是有立體視覺,可以感知世界的,也包括其他的觸覺、聽覺、嗅覺等?,F(xiàn)代社會一方面寄希望于兒童多學知識,認識世界,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倡導解放孩子天性,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我們要壓抑和升華,我們也要自由、輕松和浪漫,就像我們要告訴經(jīng)濟發(fā)展一樣,我們希望不破壞環(huán)境,這甚至是荒謬的。
筆者并不強烈反對電子時代的發(fā)展,只是提醒大家,讓我們對電子時代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作者對印刷時代非常懷舊,這是一種表達懷舊的方式,即通過比較。
電視信息呈現(xiàn)給每個人,沒有信息的分類和分級。兒童從很小的時候就可以獲得各種信息,這也加速了他們童年的消逝。在以個以肖像畫和圖像為主的時代,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能力越來越重要。
蕭伯納曾說過,“一切職業(yè)都是針對外行的陰謀”,甚至我會極端地認為法森的主張是有一定意義的,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既然我們終將踏入**的行列,何不根據(jù)每個孩子的進度來決定是快進還是倒帶呢?提到步入**行列未嘗是壞事,但正確的引導至關重要。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三)
《童年的消逝》這篇**講的是梅子涵伯伯回到家鄉(xiāng)的母校,想到許多同學離開家鄉(xiāng)走到城市,失去快樂童年的故事。
童年是快樂的、天真的。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幾乎感受不到書中描寫的那種“農(nóng)村”的快樂。沒有那樣天真、快樂的童年。
文中有一句話我記憶深刻:“那么今天,現(xiàn)代無所不至的社會進程中,故鄉(xiāng)村落的命運有怎樣會影響一個孩子的童年?”
是的,不一定會影響一個孩子的童年。然而,孩子再也感受不到最簡單、最單純的幸福。這讓我想到了一集動畫片里面的一個故事:
一個暑假,一群來自城市的孩子來到家鄉(xiāng)的村莊,感到很無聊。沒有電子游戲,沒有電腦。但當他們和村里的孩子們玩的時候,他們發(fā)現(xiàn)最簡單的游戲也很有趣。
我們孩子的童年是否有“離心力”?答案是可能?,F(xiàn)在由于社會競爭很激烈,而且越低齡化趨勢,有些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選擇在孩子的空余時間讓孩子“充充電”。
事實上,作為一個孩子,我們非常希望有一點空閑時間,但是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有什么比短暫的童年更重要呢?
童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縮短、消逝、失落
電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讓我們足不出戶便能盡知天下事;讓我們無聊時可以有很多消遣與寄托;讓文化以一種大眾所能理解的形式傳播;讓音樂伴隨著畫面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電視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少,但是我從沒想過,電視的出現(xiàn)竟會導致童年的消逝……
五月,開啟了一本新書的旅程——《童年的消逝》。當了媽媽后,我對一切有育兒、童年、親子、教育的字眼都極為敏感,這本書便很自然的引起了我的興趣,書的封面上小女孩落寞的眼神更讓我好奇,《童年的消逝》到底在給我們傳遞什么樣的信息。
第一章,從“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說起,這讓我在還沒有讀具體內(nèi)容時便有了思考,是呀,這個時代,真的是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作為小學教師,我在孩子們身上真的見到了太多不屬于他們這個年紀的表情動作、穿著打扮、行為習慣、甚至是語言……孩子們的游戲也從我們小時候的跳皮筋、丟沙包、過家家、捉迷藏變成了現(xiàn)在的電子游戲、平板游戲。孩子們和成年人一樣熬夜、K歌、打游戲、看電視劇。很多家長都以“和孩子是朋友”為傲,殊不知,“和孩子成為朋友”并不是讓你帶他進入成年人的世界,而是讓你回歸童真的世界!
正如書中所說,現(xiàn)在的孩子有著不屬于她們年紀的的成熟與認知,這和我們成年人不知避諱孩子有著直接的關系,昆體良在探討教育時指出: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他宣稱:“我們開化文明的的一個特征就是成年人須承受巨大壓力把他們的各種沖動私密化(尤其是性沖動),并且在兒童和未成年人面前,對成年人的性欲望和沖動三緘其口,維護保守緘默的密約”??墒乾F(xiàn)代社會,彌漫在網(wǎng)絡間的各種彈窗廣告、各種網(wǎng)絡平臺中的擦邊球視頻、各種娛樂場所對未成年人敞開的大門、身邊趣味低俗的大人同孩子開的不合時宜的玩笑……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加速順應著童年的消逝,都在毀滅我們身邊的孩子,而這一切,始于電視的發(fā)明……
最開始是電報,電報加速了信息的傳遞,創(chuàng)造了新聞事業(yè),這是科技的一大進步,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它也導致了說話者不用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不過“電報不過是后來將要發(fā)生的一切的兇兆而已”一個個發(fā)明接踵而至。圖像革命就這樣展開了!“電視是一個影像展示,是象形媒介,不是語言媒介……他要求觀眾去感覺而不是去想象?!睍杏幸痪湓捄苡|動我“看電視不需要任何技能,也不開發(fā)任何技能?!彼俏覀兿r光的一種工具,但是現(xiàn)在幾乎家家都必備的電視,這種閑暇時供我們消遣的工具卻因為它的特殊性,讓童年逐漸消逝……
第七章開篇,作者就提到“在美國文化里,母親看上去跟女兒一樣年輕,或者女兒看上去跟母親一樣成熟,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人人期待的事了?!痹谥袊泻螄L不是如此?這一章題為“成人化的兒童”我想,這是在諷刺那些本不該如此成熟的孩子,更是在諷刺那些本不該如此幼稚的成人。每個年紀都有屬于這個階段的精彩,真不該模糊這些界限。作者很有趣的選擇了“政治”這個切入口為我們展現(xiàn)成人化的兒童帶來的弊端,他說:“跟所有人一樣,美國的政治領袖不僅通過語言陳述的形式提供信息,而且以非語言的方式發(fā)出信息。他們站立的姿勢、微笑、眼神、出汗、表示憤怒等等,跟他們所說的表達同樣多的信息?!陔娨晻r代,政治判斷從對提議的知識判斷轉(zhuǎn)化為對整個人物形象的直觀而情緒化的反應。……它把政治判斷從一個邏輯判斷轉(zhuǎn)變成了一個審美判斷”讀到這里我已經(jīng)笑出了聲音,確實是這樣,“一個10歲孩子能解釋或至少能對候選人所發(fā)出的信息作出反應,其迅速程度和容易程度跟一個知之甚多的50歲的人不相上下。”有了電視之后,人們的政治意識在質(zhì)量上真的下降了不止一個層次!看電視真的會讓人只關注形象,而忽略了對內(nèi)容的思考,電視帶給我們的就是直觀而情緒化的形象,它固化了我們的視角,封閉了我們獨到的見解。正如我們看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讀過原著的讀者就會不太滿意,大概這就是因為每個讀者都是帶著想象力去讀小說的,可是電視劇把想象固化了,與自己的想象不一致,便會產(chǎn)生異議。
正如前面所說,電視的出現(xiàn),以及后面由電視衍生出的各種新媒體、自媒體,它們用其快速、簡單、易懂的優(yōu)勢,進入人們的生活,而在成人和兒童共同成為觀眾的文化里,這些“優(yōu)勢”,讓人們不再熱衷于思考,變成了坐享其成的“傻瓜”。與此同時,不負責任的傳播,與毫不避諱的形式,讓兒童接受了本不屬于他們這個年紀的認知。兒童與成人之間界限的模糊,讓我一時之間竟不知該為童年的消逝而悲傷,還是該為成人逐漸降維的思考力而傷感了……
我們是搭上信息化便車的一代,是享受新興媒介的一代,更是童年與成年邊界模糊的一代。
發(fā)達的網(wǎng)絡技術(shù),信息傳播媒介的變化,使兒童們接觸了一些與年齡段不符的信息,逐漸成人化,也囿于網(wǎng)絡游戲,童年生活方式變得單一,童年軌跡因此正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變化。
尼爾·波茨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指出,童年是一種環(huán)境的結(jié)果,3G、4G甚至是5G時代的來臨,網(wǎng)速日新月異的同時,小孩子們也面臨著他們的“信息危機”。
比起父母那一輩兒時不知網(wǎng)絡為何物,我們這一代的兒童們,可說是運用網(wǎng)絡運用得“得心應手”,“網(wǎng)絡沖浪小能手”就是最貼切的比喻。而輕松、便捷地就能接觸網(wǎng)絡蘊含著潛在危機,或許在好奇心趨勢下,點開打擦邊球的小廣告,或許是在兒童頁游上看到留言板頁面的不良信息……兒童們接觸的信息走向多樣化的同時,也走向危險化。理解這些網(wǎng)絡形式不需要任何訓練,無論是對頭腦還是行為,網(wǎng)絡都沒有復雜的要求。兒童還沒來得及樹立正確的三觀時,網(wǎng)絡的負面信息,孩子們難以消化的信息,都讓其思想受到侵蝕與迫害。
前不久,《小戲骨》欄目下又推出一部新作——《少年包青天》。該欄目是以6-12歲童星演大人的方式,翻拍往日經(jīng)典劇作。
雖然新作短短幾集廣受好評,我卻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意味。自20xx年《小戲骨》播出以來,收看率不斷提升,小童星們的粉絲群體日益龐大,不少觀眾們與之前劇作進行對比,直呼“這也太像了吧”。直至今年的一部又一部翻拍則正是迎合市場需求,滿足觀眾們的需要。不難看出,人們對兒童形象接受度越來越高,兒童與成人的邊界也逐漸模糊。這種兒童反串兒童劇作,要求兒童們不斷學習成人的儀態(tài)儀容,模仿成人的一舉一動,久而久之一些特屬于兒童的姿態(tài)會逐漸隱去,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模樣,兒童過早成為大人。大眾們對“成人化兒童”的寬容與接納,更是助長了兒童這類偏離軌道的成長。
(三)選擇大自然還是選擇懷里的手機?
如果問起父母輩對于兒時的記憶,他們可能會說“田野挖紅薯”“樹上摘果子”“河邊捉小魚”。相比較這些生動的畫面,我們這輩兒童們的童年記憶又是什么呢?會是換不完衣服的變裝游戲呢,還是推塔勝利的歡呼?
在電子媒介的影響下,更為常見的是兒童們捧著手機玩游戲,我并不是全盤否認這類童年的存在形式,而是認為,如今的兒童可供選擇童年方式更多,比起長時間對著電子屏幕,是不是可以邁出家門?去感受大自然,親近花草,聆聽蟲鳴。
這些,比起游戲里的虛擬人物,更富有生命力與變化,更能帶來美好的遐想。是選擇大自然還是選擇懷里的手機?孩子們不一定有這類意識,在這一點上,家長的引導與學校的教育更顯重要。
1982年,尼爾·波茲曼出版《童年的消逝》,與《娛樂至死》、《技術(shù)壟斷》一起,構(gòu)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評三部曲”, 享譽世界?!锻甑南拧窂纳鐣W角度來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種社會產(chǎn)物來探尋其發(fā)明以及消逝。在《童年的發(fā)明》一篇中,波茲曼論述
據(jù)說童年的概念是社會發(fā)展到印刷時代的產(chǎn)物。而后在《童年的消逝》一篇中,波茲曼論述了童年是如何在電子媒介的產(chǎn)生和普及中受到威脅并面臨消逝的。
初讀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童年的消逝》這本書時, 我對這個概念的提出感到很驚訝。童年在當今的社會中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到處都有為兒童專用設施, 商場兒童游戲?qū)^(qū), 兒童服裝專賣區(qū), 越來越多的機構(gòu)開始從事兒童的早期素質(zhì)教育, 在我看來童年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fā)展。尼爾為什么會產(chǎn)生“童年消逝”的想法呢?
之后,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感到這個問題背后的嚴重性。尼爾在書中提出了兩個大膽的觀點。第一,童年的概念在中世紀并不存在;第二,童年正在逐漸消逝。
美國的一名新聞記者曾在一篇新聞報道中提出了“ 培養(yǎng)暴力兒童一個可靠的公式”: 就是不去理他, 使他臉、戲弄他, 經(jīng)常的對他大聲的吆喝,對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表示不贊同,
鼓勵他和弟弟妹妹打架。如果以上都達不到目的,你可以逼他在電視機前看各種暴力電視節(jié)目。由此可見, 在這個恐怖的傳播機器龐大的技術(shù)覆蓋下, 電視擁有著難以估量的強大影響力, 在技術(shù)的面前, 尚沒有完整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兒童無處可逃。
通訊速度之快,使信息與時空分離,遠遠超出文字和印刷文字的通訊能力,使我們進入一個同時性和即時性的世界;信息數(shù)量激增,使曾經(jīng)被稱作“羞恥”和“禁忌”的秘密被大量挖掘并一覽無余地展現(xiàn);信息形式突變,使傳播信息強化了散漫,強化了呈現(xiàn),強化了感性與審美,從而弱化了集中、弱化了提議、弱化了理性與思考。隨著性、暴力、死亡等過去只屬于成年人的秘密逐漸被揭穿,隨著兒童在服裝、飲食、游戲、想法、語言及禮儀方面與**高度一致, 隨著兒童犯罪、早孕、吸毒等比率的急速提高,波茲曼高呼:童年正在消逝。
波茲曼對童年消逝的擔憂,直接是對這種孩童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tài)消逝的擔憂,間接是對造成童年消逝的傳播環(huán)境的擔憂。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國內(nèi), 目前我國電視和有線電視觀眾總量達8.5 億( 占總?cè)丝诘?0%以上) , 在這個龐大的群體中, 兒童是最忠實的受眾群體。有人統(tǒng)計過, 約50%的兒童一周看電視至少3 至5 次,普通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初中畢業(yè)的十幾年里, 在電視機旁消耗的時間遠遠超過學習任何一門功課的時間, 在電視機旁成長已經(jīng)成為兒童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無怪乎社會學家感慨:“ 隨著電視的普及和發(fā)展, 電視在兒童社會化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正如以前的幾百年內(nèi), 兒童應該在教堂、家庭和學校完成的社會化過程, 卻在**電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童年的概念再次變得模糊。
“電視為代表的新媒介向人們提供了一個相當原始而又不可抗拒的選擇,因為它取代印刷文字的線性和序列邏輯特征, 所以往往嚴謹顯得沒有意義???*不需要任何啟蒙教育?!焙翢o疑問,電視所提供的生動的視覺圖像吸引著兒童。
而電視中復雜的信息直接提供給孩子們而不加篩選,這就使得純真的白紙染上了各種顏色。
《童年的消逝》讓我想起了著名的傳播學專家麥克盧漢和他的《理解媒介》一書。剛開始接觸麥克盧漢的思想時, 覺得他關于“媒介即訊息”的論點, 表面上看似乎比較生硬、難以理解。我認為印刷術(shù)和電報的發(fā)明的確使社會傳播在兩個階段都飛速發(fā)展,但那只是傳播手段上質(zhì)的飛躍, 麥克盧漢過于強調(diào)媒介本身, 并沒有結(jié)合傳播方式改革而帶來的內(nèi)容變化進行具體闡述。
在這一點上,尼爾的方法更簡單。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一書中的思想或許為尼爾提供了最初的靈感, 尼爾通過自身對社會, 尤其是美國社會的考察與了解, 結(jié)合童年這個概念, 提出自己關于傳播技術(shù)造就童年, 又瓦解童年的獨特見解。
即便這樣,我仍然認為尼爾關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觀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或者說他的理論不能完全跟上時代的腳步。首先,在我看來,童年是不斷發(fā)展的。大眾傳播進入了一個焦點時代。
關于兒童的事情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產(chǎn)業(yè)。兒童雜志分為嬰兒、兒童、兒童和青少年。相應地監(jiān)護人的雜志, 如《媽咪寶貝》、《父母必讀》等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童年的每一個階段被不斷地強調(diào), 并放大, 從孕期開始, 胎教就要分步驟進行, 0 - 3 歲是孩子智力發(fā)展的**時期, 早教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潛能, 親子活動成為每一個望子成龍的父母必須參加的活動, 孩子的衣服要體現(xiàn)個性, 啟智玩具賣得特別火,而這一切對于中國七十年代以前的父母來說簡直無法想象。
其次,尼爾的觀點過于依賴電視作為媒介的特性。收看電視節(jié)目沒有很高的門檻, 電視不能有效地區(qū)分觀眾的層次, 在某些方面的確模糊了**與童年之間的距離。但令人欣慰的是,電視臺已經(jīng)意識到這一點,并做出了一些努力。
首先, 電視越來越注重受眾的細分, **、省級、市級都有自己的少兒頻道、動畫頻道, 盡量為兒童創(chuàng)造出一片屬于空間; 以少年兒童為題材的作品逐漸嶄露頭角; 關于兒童教育、健康的內(nèi)容不斷在電視中被專家提出并**;電視的分級制度正在推行; 在硬件方面, 遙控器上的兒童鎖也能體現(xiàn)出人們對童年的關注。
第三,尼爾在書的結(jié)尾提到了計算機在維持童年生活中的作用。照尼爾的思路, 電腦應該可以區(qū)分**與兒童的作用。首先電腦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能, 軟硬件的安裝, 開關機和一些簡單的操作都是必備的, 而且電腦是需要不斷發(fā)展升級的。
由于電腦是近二十年來才興盛起來的電子產(chǎn)品, 所以連一些四五十歲的成年人對電腦也感到有一定障礙, 更不用提兒童了。但是因為電腦集聲、光、圖像于一體, 有無窮的資源和發(fā)展空間, 所以對兒童的感染力較大, 有的孩子在兩歲就已能相對熟練地使用鼠標, 并使用某些功能, 如附件中的畫筆, 雖然他們使用電腦只是做一些極其簡單的事, 涂涂寫寫, 但這至少證明了電腦的準入條件并不是高不可攀。在一些專為兒童設計的**上, 還開通了一些專為幼兒設計的游戲, 通過游戲, 兒童學會了如何進入電腦這個半遮半掩的大門。
波茲曼說:“我們的文化會忘記它需要兒童的存在,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他已經(jīng)快要忘記兒童需要童年了。那些堅持童年的人將完成一項崇高的使命?!?/p>
而正是尼爾對童年的這種關注、這種感情、這種憂心,使得《童年的消逝》全書沖擊著人的心理,長久不衰。如何走出電子媒介技術(shù)變革的歡迎和對相應社會變革的缺乏,免使人類陷入電子傳播的這一困境,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我認為這首先得依賴于國家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限制,如電視分級制度的建立,通過法制手段強行禁止不健康節(jié)目的播出;其次得依賴于傳媒工作者的自律, 通過職業(yè)教育,讓媒介從業(yè)人員自覺以職業(yè)規(guī)范和職業(yè)倫理為限進行媒介從業(yè)活動;再次得依賴于青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yǎng)提升,通過傳統(tǒng)教育,讓青少年兒童能在良莠不齊的電視節(jié)目中選擇性接受對自己身心發(fā)展有益的部分,主動排除不健康的部分,能在虛虛實實的電視鏡像中辨別出真實的部分和虛假的部分,以正確認識世界和指導生活。
表面上看來傳播媒介和童年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實際上作為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員, 人的整個一生已經(jīng)被傳播媒介所包圍, 無論你是否感受到, 是否承認, 傳媒正在潛移默化地發(fā)揮它的作用力。傳媒如果不受節(jié)制, 沒有羞恥感, 沒有秘密, 童年失去天真和好奇,那么童年的確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應該看到的是, 社會各方面———**、傳播媒介、教育部門、家長都在積極地努力, 為童年創(chuàng)造有利的環(huán)境, 我們有理由相信“童年”這個值得珍惜的階段不但不會消逝, 而且會逐步成長起來。
作者:喬尚
**:《青年時代》2018年第19期
摘要:在《童年的消逝》中,波茲曼以“童年”為考察對象,探尋了其在印刷術(shù)、電報、電視在內(nèi)的媒介變遷史中消逝的歷程。進入 21 世紀,“童年”消逝的危機意識被日漸淡忘,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說”的內(nèi)涵,重新面向這一思想所內(nèi)含的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將促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當代童年文化乃至現(xiàn)代文化的命運。
本文通過介紹尼爾波茲曼寫的《童年的消逝》梳理了童年的誕生的原因以及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并結(jié)合相關例子,給當下**、學校及家庭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兒童;媒介;消逝
一、關于《童年的消逝》
(一)作者簡介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首創(chuàng)了**生態(tài)學專業(yè),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最為著名。2003年波茲曼去世后,美國各大**發(fā)表多篇評論,高度評價波茲曼對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深刻預見和尖銳批評。
(二)本書簡介
《童年的消逝》里,波茲曼運用它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chuàng)的論題,即童年的誕生,是因為新的印刷媒介在兒童和**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而在電視之類**的猛烈攻擊下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的性的秘密和暴力問題轉(zhuǎn)變成娛樂,新聞和廣告定位在10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這是一本完整而準確,令人震驚的警告書。本書共分兩部分,分別是“童年的發(fā)明”和“童年的消逝”。
作者提出了“什么是童年”,“童年是怎么產(chǎn)生的”和“童年是怎么逐步消逝”等問題,通過教育,閱讀能力,家庭,羞恥心,媒介等幾個方面來闡述童年的消逝。本書中波茲曼認為,童年理念存在主要取決于社會的大眾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將**世界與兒童世界相隔離,由此發(fā)明了童年;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huán)境模糊了**世界與兒童世界的界限,導致兒童的消逝。
喜歡《童年的消逝讀后感》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筆記,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童年的消逝讀后感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如何寫出讓人一看就懂的作品名觀后感呢?多多觀影學習到的知識不亞于多多讀書,我們可以把在作品中領悟到的道理寫成觀后感。我們?yōu)榇司鸵J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希望這份"永不消逝的電波觀后感"能夠為您緩解對相關問題的困惑,請務必將本文保留以備參考!...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