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關注幼兒游戲中的“弱勢群體”

發(fā)布時間:2019-12-16

幼兒園體游游戲。

教學經驗、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對教學游戲化的實施影響巨大。幼兒園游戲有益于提高對外界新鮮事物的認知興趣。教師在幼兒園游戲活動的指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是一名幼師,你會開展什么幼兒園游戲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關注幼兒游戲中的“弱勢群體””,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一、有關“弱勢群體”的概念界定

“弱勢群體”的概念源于社會科學。主要用來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在不利地位的人群。有人將這個概念引入到教育領域中,用來指學生當中被教師忽視的人群,即“學習成績差的人群、紀律差的人群、沒有任何明顯的長處默默無聞的人群”[1]。從以上兩個概念可以看出“弱勢群體”的“弱”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自身能力或水平有限,二是缺乏關注。

在幼兒游戲中同樣也存在具有這兩個特點的群體。此群體中的幼兒由于各種原因,如因自卑、膽怯、不受同伴歡迎或對游戲內容的認知水平低下等,不能獲得平等的游戲機會、得不到期望的游戲角色或無法進入游戲狀態(tài)深入開展游戲等。在游戲中,經常呼喚教師、向教師求助的幼兒易于被教師關注,表現出新的、好的游戲行為的幼兒也易于被教師關注,而那些默默無聞、沒有好表現甚至不受教師歡迎的幼兒往往進入不了教師的視野。由此,在游戲中,由于受自身或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對游戲的參與度較低、在活動中積極性不高或游戲水平明顯低于其年齡層次,而又較少得到教師關注的一類幼兒,便成為幼兒游戲中的“弱勢群體”。

二、幼兒游戲中“弱勢群體”的類型和教師的關注策略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需求,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生活,在游戲中成長。受多種因素影響,幼兒對游戲的參與度、在活動中的積極性以及認知發(fā)展水平都有不同。從幼兒在游戲中的這三個方面的表現來考察,幼兒游戲中的“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以下五種類型。

(一)失敗退縮型

有的幼兒一旦游戲嘗試失敗了就會退縮.并為自己找多個理由不去再次嘗試。

典型案例:小班下學期,毛毛插班來到了新班級。一次自由游戲中,毛毛玩娃娃家。當看到其他娃娃家的小朋友都搶著去乘坐教室中心設置的“小汽車”,他也過去坐。但小司機不讓他上車,他就低著頭回來了。見我站在他“家”門口,舉起一張銀行卡對我說:“她(去坐車時看到的一個小女孩)拿手機當公交卡不像,我覺得這個像”。我問他:“那你要不要拿這個卡去坐車呀”?“現在不去。”“為什么呀?”“我要坐65路,他開的是6路。”“上面沒寫著是6路呀!?”他又抬頭向小汽車方向望了望說:“司機把車開到停車場了”。

這類幼兒一般心理較為脆弱,缺乏信心,害怕再次遭遇失敗,在困難與挫折面前選擇默默離去。游戲嘗試的失敗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重大的打擊,在游戲中他們的神態(tài)往往是沉重和落寞的。這類心理脆弱的幼兒急需教師關注。

教師的關注策略:失敗退縮型幼兒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心,對于此類幼兒,教師應給予強烈的心理支持。

1.鼓勵幼兒敢于嘗試。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如“你是很棒的”“你很聰明”“你一定行”等,鼓勵幼兒勇于再次嘗試。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敢于自己出頭、勇于克服困難。

2.發(fā)揮榜樣的作用。選擇幼兒喜愛或崇拜的動畫片或故事中的角色作為榜樣,鼓勵幼兒向他們學習,如喜羊羊經常被灰太狼抓到,但每次都急中生智逃脫而非坐以待斃:也可通過公開表揚在游戲中通過多次努力嘗試最終取得成功的幼兒行為,為失敗退縮型幼兒提供現實中的榜樣。

3.增加幼兒的成功體驗。幫助幼兒想辦法實現游戲愿望,如可以讓毛毛嘗試去給小司機幫忙,先成為小司機的朋友,再提出乘車要求;教師也可先去詢問小司機拒絕毛毛的理由,告訴他這樣做是不應該的,之后再鼓勵毛毛過去乘車,增加他體驗成功的機會。在之后的游戲中,也需以建議的方式為此類幼兒提供策略支持。因為要讓自卑的幼兒自信起來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的是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屢遭拒絕型

游戲可以滿足幼兒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但是屢次嘗試加入同伴游戲都被拒絕,卻會給幼兒帶來嚴重的挫敗感和心理打擊。

典型案例:在攀爬墻游戲中,晶晶在一個人玩,旁邊三個幼兒在玩。她跑過去,攔住一個幼兒說:“燕燕,你能不能和我玩一會兒?”圍在一起的三個幼兒都沒有說話,悄悄地走開了。她們跑到一邊,把攀爬墻的一個木樁當車開,晶晶過去夾在她們中間,右邊的一個幼兒悄悄走開了,其他兩個也不理她。她起身走到沒有人玩的墻邊,挨個踢著墻上的小動物。之后,她又悄悄走到攀爬墻另一頭,試圖加入其他小集體,但還是沒有人理會,她又把沒有人玩的墻踢了一遍。她一個人在墻周圍轉著,見一個小男孩在地上爬,她也跪下一起爬,爬了一會兒,小男孩起身玩去了。她一個人爬過去,又爬回來。這時,她在地上發(fā)現了一片小樹葉,撿起來送給前面的幼兒,幼兒還是沒有理會她。[2]

教師的關注策略:

1.發(fā)掘并公開贊揚遭拒幼兒的優(yōu)點。遭拒幼兒通常是不太受同伴歡迎的,對于這類幼兒教師應注意多去關注并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而且要在集體面前及時給予表揚。由于教師的權威性作用,教師經常表揚的幼兒易于受到同伴歡迎。

2.加深幼兒對分享的理解。與人分享不僅指要把自己的東西與他人分享,也包括分享開心、快樂、痛苦等情感。對拒絕他人的幼兒,可通過編述故事、提供榜樣等引導他們理解接納同伴一起游戲是分享快樂的一種方式。

3.進行移情訓練。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如果有一天小伙伴們也拒絕跟自己一起游戲了,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觀看相關內容動畫片或閱讀故事書,讓幼兒描述遭拒者的心情;進行情景表演,讓幼兒扮演遭拒者的角色,體會被拒之后的心情。

(三)被動跟隨型

被動跟隨型幼兒是指在游戲中,沒有或者不能充分表達和實施自己的游戲想法而跟隨在能力較強、較有游戲主見的幼兒身后參與游戲的幼兒。

典型案例:佳佳就是這一類型的女孩,她總是跟隨在好朋友璐璐的身后。又輪到她們玩娃娃家,佳佳做媽媽,璐璐當爸爸。把小凳子搬到娃娃家之后,璐璐說:“媽媽,我們去超市買點東西回來?!闭f著走了出去,佳佳抱著娃娃跟在她身后。買東西回來,兩人在家擺弄了一會兒,璐璐說:“寶寶生病了,我們去坐車送他上醫(yī)院。”佳佳抱著娃娃跟著璐璐去坐小汽車。下車之后,璐璐在外面東逛逛、西逛逛,好像忘記了給寶寶看病的事,但不管去哪,佳佳都跟在她身后,沒有任何怨言。

這類幼兒雖然沒有積極主動地開展游戲,充分表達自己、發(fā)揮想象,但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有一個能力較強、較有主見并愿意帶他們玩的小伙伴。如果有一天失去了這樣的伙伴,那么他們在游戲中將更加弱勢。如,一個小男孩整段游戲時間都在娃娃家一直擺弄著什么,從沒有離開過娃娃家,也沒說過話。經帶班老師介紹,以前都是一個小伙伴帶他玩的,那天不知道為什么沒帶他。

教師的關注策略:被動跟隨型幼兒通常依賴心理較強,少有主見或者較不自信,有好的建議卻不敢向同伴提出。

1.與幼兒討論游戲計劃。游戲開始之前,引導幼兒討論他們想玩哪種游戲,計劃怎么玩等。鼓勵被動跟隨型幼兒積極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游戲意愿。教師對其適當的游戲計劃給予肯定和鼓勵,并盡量幫助其實施,對其失當的想法經討論更正后給予鼓勵。

2.表揚幼兒的自主游戲行為。在游戲過程中,被動跟隨型幼兒如果向同伴提出了合適的游戲建議或做出了好的行為表現,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3.增加幼兒體驗成功的機會。弱勢幼兒所跟隨的對象通常性格相對強勢,教師可鼓勵幼兒與其他性格相對溫和,善于與人協(xié)商的同伴共同游戲,這樣弱勢幼兒的建議相對容易被采納。另外,可借助集體游戲、分組活動等機會,引導幼兒選擇不同的游戲伙伴,使弱勢幼兒體驗到與其他很多同伴合作都能玩得很愉快。

(四)認知發(fā)展滯后型

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是不同的,個體間差異明顯。在游戲中表現為,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幼兒能夠根據需要對游戲進行發(fā)展或者改造了,而發(fā)展水平較低的幼兒還不清楚這種游戲的基本玩法。

典型案例:幼兒玩抓老狼的游戲。大家排成隊,打頭的是老狼,后面的人邊走邊問:“老狼老狼幾點了?”打頭的幼兒回答幾點了,然后回頭抓后面的一個幼兒做老狼。一開始,樂樂做老狼,在他回答過“一點了”之后。還是往前走,沒有回頭抓人,兩次都這樣。一個幼兒使勁一推他說:“不和你玩了,不和你玩了?!闭f完,生氣地走開了。小朋友不再讓他做老狼,他有點尷尬,沒有說什么,只是過去跟在隊伍的最后。[3]

對游戲規(guī)則的不了解使樂樂沒有完成游戲,并遭到了小伙伴的拒絕,這時需要的不應是他一個人默默地去承受而應該是教師和同伴向他提供幫助,把規(guī)則再次講給他聽或者示范給他看。又如,在教師提供了“微波爐”“電冰箱”等游戲材料半個多學期后,很多幼兒都在向老師提出這些東西使用不方便有必要改進時,有的孩子竟還不知道“微波爐”是用來加熱的、“餃子”是不能放在“洗衣機”里洗的等。幼兒對規(guī)則、事物等的認知影響了他們游戲的深入開展,使他們不能在游戲中充分展開想象,開動腦筋,處于游戲中的弱勢地位。

教師的關注策略:對于認知發(fā)展滯后型幼兒,教師應給予理解和接納,并對這類幼兒的經驗發(fā)展給予更多關注。

1.幼兒間分享經驗。分享經驗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討論建構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讓別的幼兒講述其正確、優(yōu)秀的游戲行為,為弱勢幼兒提供正確認知和行為的榜樣。

2.直接陳述答案。教師也可在游戲過程中以直接陳述答案的方式告訴幼兒正確的行為方式。不過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不能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議僅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使用。debasrideb.com

(五)游離型

這類幼兒通常不能堅持和深入開展自己最初選擇的游戲,經常游離在他們所扮演的游戲角色之外或放棄自己的游戲,穿梭在其他幼兒所從事的活動之間。

典型案例:在自由活動中,男孩豆豆選擇了娃娃家游戲,擔任“爸爸”的角色,一名女孩做“媽媽”。游戲開始后,他們一起取來娃娃、框子、奶瓶、鍋、碗等游戲材料,一一擺好。隨后豆豆抱了一下娃娃又放下,拿了一下桌上的小碗,目光便撒向四周。突然,他發(fā)現附近有一根紙質的長筒,便興奮著跑了過去。他把長紙筒拿在手里,舉過頭頂,用力揮舞著,嘴里發(fā)出“哈、呀”的叫聲。長紙筒經不起豆豆這么用力揮舞,一會兒便打彎兒折斷了,斷掉的一截差點甩到旁邊小朋友的身上。體驗到自己的力量讓豆豆很開心,他又找到一個類似長筒但短很多的塑料棒,一會兒舞向天空,一會兒揮向地上。直到游戲活動結束,豆豆沒回過一次娃娃家。

像豆豆這樣雖然選擇了玩娃娃家,但幾乎沒有圍繞娃娃家開展任何游戲情節(jié)的幼兒,看似玩得很開心,但卻只是表面上的忙碌和熱鬧,失去了在娃娃家游戲中再現生活經驗、培養(yǎng)情感和與他人共同游戲的機會。

教師的關注策略:游離型幼兒出現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包括幼兒對所選游戲不感興趣、不知如何深入發(fā)展游戲情節(jié)、被其他活動吸引等。

1.提供新的游戲材料。例如,可通過提供各種新鮮的頭飾、面具、典型的服飾和角色工具等角色標志物,重新引起幼兒對原角色的興趣,引導幼兒回歸角色。

2.提出一定的角色要求。教師以提示性語言對游離幼兒提出一定的角色要求,如娃娃家的爸爸是不是應該幫助媽媽一起照顧娃娃呀。教師也可以接著以建議或提問性的語言暗示可能的游戲開展方向。

3.建議幼兒參與其他游戲。如實在不能“留住”幼兒,也可建議其去小吃店、小舞臺等需要觀眾或客人參與的游戲。

有學者指出,教育者對于兒童的不了解,是造成兒童不幸福的幼兒園生活的根本原因。1989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強調:所有兒童,無論他們出生在哪里,屬于哪個種族或民族,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富有還是貧窮,都必須得到充分的機會,成為社會有用的成員,并且必須享有發(fā)言權,他們的聲音也必須獲得傾聽。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同樣擁有發(fā)展的權力,教師對幼兒的關注不應局限于聰明的、可愛的、能力強的孩子身上,那些因“不聰明”“不可愛”而處于弱勢地位的幼兒更需要教師的關注和支持。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兒園游戲閱讀

在游戲中發(fā)現幼兒的興趣點與關注點


隨著上海市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當下教師對幼兒游戲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經常碰到教師問我:“我們都知道游戲活動很重要,但還是不太清楚教師在游戲活動中應該如何去看孩子,尤其是看什么?”而我的回答往往也很明確:“先看孩子如何玩,在看懂孩子玩什么后,我們才能知道如何做。因為,在游戲活動中你能看到孩子的興趣點與關注點?!?/p>

我曾經記錄過一群大班孩子自由游戲的場景:

九個女孩圍在一起協(xié)商并很快有了結果:能力強的五個女孩找到了“教師”的崗位,另外四個女孩則“心甘情愿”當“小學生”。小歐今天是體育老師,她始終在踢毽子,說“要教小朋友踢毽子,必須自己先學會”。霏霏當語文老師,可她在拼命地畫呀畫,說是要“做學校的名片”。她在“名片”上寫上地址“萬航渡路661弄”(她家的地址)。婷婷上“英語課”教小朋友認識Aa、Bb、Cc,才幾分鐘,便被姍姍打斷。姍姍說“該我上課啦!”便開始讓同伴畫小花。韻之上數學課,她認真地教著自己會的“7+7=”“8+8=”“9+9=”。最后,小老師們還組織同伴去春游,乘了磁懸浮、去了火鍋店……“小學生們”都很愿意配合“老師”,快樂地聽從“老師”的各種指令與安排,玩得不亦樂乎……

火鍋店熱鬧非凡。和昨天的游戲不同,店里來了八位工作人員,大家手牽手有了更細致的分工。在游戲中,有五個孩子自始至終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有條不紊地招待客人。在游戲即將結束時,“小學老師”帶領小朋友走進了火鍋店,引起了火鍋店所有工作人員的興奮,他們激動得忘乎所以,一擁而上……

嬌嬌、子寅、小何在忙著做一個個“箱子”,原來他們要用這些“送外賣食品的箱子”給客人送貨。箱子做完了,他們又找來許多小紙片,在每一張小紙片上寫上了“火○(鍋)店”,并快樂地將小紙片分發(fā)給周圍的人。

小野等五個人在繼續(xù)搭建他們的“觀光隧道”。他們大膽地將教室里的四張大桌子豎起來,并找來幾塊塑料板覆蓋在上面造出一個“黑洞”。小野一個人蹲在“隧道”里,用找來的一些小玩意兒裝飾“隧道”,說是要讓車廂里的人看見各種各樣的“風景”。另外四個人在畫畫,其中有三個人在按照小野的要求畫各種各樣的“風景”。小野最后將這三人的畫都粘貼在“黑洞”里,當做“隧道里的各種風景”。只有昊兒自顧自地畫著“名片”,他想告訴大家“我是觀光隧道的工作人員”。

留留和文文遺憾地用教室里僅有的椅子造出了一列地鐵。留留找來了好幾個罐子,說是準備給人裝嘔吐的污穢物(疑似把地鐵當成了飛機)。文文在墻上貼了一張紙,上面畫著一幅幅畫,估計是介紹地鐵??康拿恳徽?。當“小學老師”帶著小朋友來乘地鐵時,文文向大家介紹他的“站牌”,并很認真地為他們安排好座位,口中還不停地介紹說:“歡迎乘坐軌道交通2號線,我們的列車從浦東國際機場開往虹橋國際機場……”

小瀚和小旭從觀光隧道、到小學、到乘地鐵、到吃火鍋……誰都以為他們今天是“游客”,沒有人想到,當詢問他們“是誰”時,兩個孩子居然回答“我們是導游!我們在到處玩?!?/p>

在新開張的飛機模型店里,華一、中中、小吳聚集在角落里,他們搭建了各式各樣的飛機,聲稱“飛機模型店馬上要開門啦”??芍钡接螒蚪Y束,“模型店”依然大門緊閉。他們把顧客拒之門外,自己卻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以上記錄的是大班孩子某一天自由游戲的場景,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女孩們熱衷“當教師”、上課,上各種各樣的課是近期她們的主要興趣,至于每節(jié)課的課時、內容都無關緊要:“火鍋店”的每一位工作人員最快樂的是親力親為招呼顧客,即便“傾巢而出”服務一名顧客也沒有關系:在“觀光隧道"里將四張大桌子豎起來絕對是大膽的創(chuàng)意,因此大大滿足了孩子的愿望……整場游戲中各個不同場景反復出現的“名片”,讓我看到了孩子近期的關注熱點。

這,就是孩子的游戲,有的熱火朝天,有的小打小鬧;有的興趣正濃,有的已漸行漸遠。但不管怎樣,只要是在自由自主的狀態(tài)中,孩子們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了各自的興趣和喜好。

作為教師,在游戲中看到的、看懂的越多,就越能走近孩子;作為教師,在這些繁雜平常的表象中找到適宜的方法去回應孩子,就一定能發(fā)現有效的教育策略。其實,當你的腦海里能涌現出一幕又一幕孩子在快樂、盡情、自主地游戲著的片段時,你一定已經成為孩子的游戲玩伴了。

幼兒游戲中教師的作用


導讀:自選游戲,作為游戲活動的一種形式,最受幼兒歡迎與喜愛,在自選游戲中,幼兒教師的作用則是雙重的------既是教育指導者又是游戲伙伴。所謂教育指導者,實際上包括觀察著、組織者、建議者和活動材料提供者等,而僅指發(fā)出指令要求等,直接控制幼兒的行為。

自選游戲,作為游戲活動的一種形式,最受幼兒歡迎與喜愛,在自選游戲中,幼兒教師的作用則是雙重的——既是教育指導者又是游戲伙伴。所謂教育指導者,實際上包括觀察著、組織者、建議者和活動材料提供者等,而僅指發(fā)出指令要求等,直接控制幼兒的行為。

一、自選游戲中,教師的雙重身份影響幼兒的行為。

1、教師應作為幼兒游戲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游戲的過程。教師要變成孩子,作為幼兒的游戲伙伴,參與游戲過程,與幼兒一起探索操作,相互交往,遵守游戲規(guī)則,與幼兒共享快樂。這可以縮短兒童與成人“兩個世界”的距離,使孩子們覺得親切、適意,從而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和精神心理氣氛。由此,不僅可以使孩子們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增強對所從事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這種環(huán)境氣氛有益于激發(fā)幼兒的獨立自主性,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增強自信,減少對成人的依賴;再就是有益于激發(fā)幼兒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2、教師又應時刻不忘自己作為教育者的職責,注重對幼兒行為方向性的引導。

教師在成為幼兒游戲伙伴的同時,還須注意發(fā)揮教育者的引導作用,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職責,在游戲過程中有目的地對幼兒施加積極的影響。教師對幼兒游戲予以指導的教育價值就在于引導幼兒行為的方向性。教師是教育者,即社會代表者,他承擔著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下一代的重任,應通過教育過程(包括游戲這種教育活動)的事實,逐步實現國家或社會的教育目標,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達此目的,教師就要依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特點施教,將社會要求與幼兒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二、自選游戲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促使幼兒發(fā)展。

1、規(guī)范幼兒的行為。教師應通過指導游戲,引導幼兒認識社會知識和行為規(guī)范,如游戲中自立行為的規(guī)范、與人交往的規(guī)范等等,并促使幼兒在游戲中反復實踐,逐步形成習慣,以內化為自身較穩(wěn)定的行為特征,從而促進幼兒個性化社會性。

2、影響幼兒的游戲內容。幼兒游戲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價值傾向性,教師需引導其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指導要注意“游戲的教育性”。幼兒游戲中可能出現不健康的主題。如,一些幼兒在“娃娃家”模仿成人抽煙、喝酒、打麻將;一些幼兒在理發(fā)店學大人裝扮等。對此,教師應注意將幼兒的興趣引向積極健康的方向。如,引導幼兒觀察家長在家活動、醫(yī)生如何為病人治療等,啟發(fā)、豐富其生活經驗,使他們學習模仿好的行為方式。

提高活動的質量。教師還需通過引導,促進幼兒活動質量的提高,使游戲得以深入開展,并促使幼兒在游戲中身心不斷發(fā)展。有的幼兒游戲無目的,不知道玩什么,活動中常常無所事事,或是頻繁變換活動類型及材料;有的幼兒在游戲中常常無意識的擺弄材料、旁觀等。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建議、提示玩法、提出行為要求、提供范例或是與之共同游戲等指導方式,引導其學習自選游戲,自定游戲內容主題,逐步增強行為的目的性,并激發(fā)幼兒不斷嘗試、探索,提高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幼兒有時候在游戲中會出現停頓、玩不下去或情節(jié)貧乏、主題單調的情況。如“娃娃家”成員不停切菜,僅僅滿足于簡單的重復性動作。教師就要加以引導,促進其對生活的觀察,擴展其知識經驗,或是進一步指導幼兒的游戲技能,使游戲不斷深入。再有,一些幼兒往往出于個人習慣或是因一定的個性特點,活動興趣單一,每次游戲總是選擇那幾樣。教師就要激發(fā)其對多方面事物的興趣,既鼓勵發(fā)揚其長處,又彌補不足,促使幼兒個性得以在游戲中全面和諧發(fā)展。

在游戲中學習 在游戲中成長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游戲本身所具備的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等主題活動的基本特征就能得以充分體現。因此我們就在日常游戲中注重改善氛圍、利用玩具、現代游戲、民間游戲等為特點的策略體系,并在教學中不斷地加以發(fā)展、完善。通過游戲我們可以培養(yǎng)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積極主動性;以及同伴關系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游戲可以促進幼兒和諧全面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幼兒的同伴關系與處理問題的能力

同伴關系指在游戲中幼兒在一起玩和游戲?,F在的獨生子女在家一個人玩游戲,到了幼兒園與同伴一起玩;首先要得懂謙讓、合作、分享;以及解決游戲過程中的問題和同伴間矛盾不統(tǒng)一的問題,這種不統(tǒng)一來自幼兒家庭環(huán)境、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個別差異,那么游戲就可以幫助幼兒擺脫自我為中心,向社會合作型發(fā)展。

每個游戲的規(guī)則是每個幼兒必須遵守的,游戲對幼兒誘惑,會使他們控制自己的行為而遵守規(guī)則,也讓幼兒從新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幼兒在與同伴游戲中掌握了規(guī)則,從而形成人際協(xié)調的合作關系。例如:游戲“小魚游”它的規(guī)則是,每個幼兒邊念兒歌邊一個一個從“魚網”下鉆過。但是,頑皮的幼兒難以遵守,老師請幼兒講講游戲的規(guī)則,頑皮的孩子為了能再次參加游戲而只能遵守游戲規(guī)則。游戲的規(guī)則有的是明顯的規(guī)則,有的是隱蔽的規(guī)則,幼兒必須按照規(guī)則控制自己的行為,學會用規(guī)則協(xié)調關系。游戲的興趣使幼兒愉快的服從游戲規(guī)則,約束自己。

二、游戲能使幼兒語言能力得到提高

語言本身是一種概括化的符號,是代表一類事物的象征。幼兒不是簡單的學習語言,而是學習用組合的方式把語言作為思想和行為的工具。游戲提供了語言表達的環(huán)境。游戲中同伴的交流使他們能夠相互表白,逐漸學會表達,豐富詞匯,而游戲中的兒歌更是趣味性強;有節(jié)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戲“炒黃豆”,兩個幼兒在游戲的同時用語言表達“炒、炒、炒黃豆,噼嚦吧啦翻跟斗?!庇秩缬螒颉伴_火車”一個人當火車頭,發(fā)出鳴·········拉著說:“嘿嘿我的火車馬上開”,大家問“哪里開”?領頭的小朋友說:“天津開········。”幼兒唱著兒歌邊動作,使他們心情愉快,增進了同伴間的情感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是主體性游戲的一個主要內容

教師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包括游戲空間組織,游戲材料的提供,游戲氛圍的形成,把教育氛圍具體化、物質化,是幼兒在教師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節(jié)中更愉快地開展游戲。

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心理環(huán)境即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主的;寬松愉快的心理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大膽的按自己的意愿反映生活,表現生活,并積極進行各種嘗試與探索,使他們真正的從游戲中獲得快樂、獲得發(fā)展。二是物質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游戲的玩具和材料,這是幼兒開展游戲的物質基礎。玩具的投放是很富教育性的教練要研究玩具,材料投放的數量與時間,根據各班幼兒的不同特點;適時、適度、適量地投放,就會對幼兒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身心和諧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與影響。

四、教師與幼兒的交流影響著幼兒的發(fā)展

幼兒從早晨來園開始,晨檢、游戲、進餐、午睡等一日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在和教師進行密切的交往。在這些交往中,幼兒會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態(tài)度,如果教師把幼兒當作有獨立人格的人,愛護他們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人格,這樣幼兒感到老師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例如:游戲“老狼幾點了”有的幼兒不原做“老狼”,他們知道“老狼”是專門吃小動物的。這樣,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選擇說:“你們是看其他小朋友玩的多開心呀!”當他們看見其他的孩子玩得很高興時,自己也想積極參加了,教師的語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以肯定的語氣鼓動幼兒,讓孩子樹立信心,重新參與游戲。

游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形式。它不僅能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的發(fā)展,而且幼兒在游戲中相互交往讓他們逐漸懂得了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幼兒在游戲中與同伴交往,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學會站在他人立場上看自己,意識到自己是和他人的關系,逐漸學會服從人們之間關系的準則,而克服自我為中心,做一個適應社會需要的人。

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能力


整理了關于幼兒游戲專題論文《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能力》,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幼兒喜愛游戲,不僅是幼兒身心特點的反映,更是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需要,《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綱要》中還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寓于生活、游戲之中,游戲不僅使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再現,而且為幼兒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首先是動手、動腦能力的發(fā)展

在組織幼兒玩“小小服裝店”的游戲中,我和幼兒共同設計了一系列操作性活動。如讓幼兒從家中收集各種舊掛歷,設計組動腦筋設計出裙子、褲子、襯衫等不同款式的服裝;裁剪組按樣裁剪;描繪組進行圖案裝飾;繡花組再給服裝錦上添花,一件件精美的服裝真是惹人喜愛。為了節(jié)省用料,追求式樣新穎、圖案美觀,他們還找來一些圖書作參考,整個活動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幼兒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其它的各種手工制作,科學探索等游戲活動中都能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再是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游戲對幼兒語言的掌握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許多事實已經表明,我們決不能依賴大量說教來發(fā)展孩子的語言,因為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關鍵就在于使他們有機會以各種方式練習說話。在游戲中,同伴之間的交流使他們相互表白,而貪玩和玩得更開心的欲望,能激發(fā)他們用在其它場合中難以說出來的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種種想法。如各種角色游戲中,幼兒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對話,模仿了諸如老師、父母、醫(yī)生、營業(yè)員以至警察等各種角色的對話,豐富了幼兒的詞匯量及完整表達語言的能力。 幼兒在游戲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或表述不清,經老師的指導或自己平時的觀察模仿,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強,于是幼兒在不斷的游戲——觀察——再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的發(fā)展了自己的語言。

三是運動能力的發(fā)展

生命在于運動,幼兒的運動能力表現為對肌肉的控制力,身體的平衡力,動作的協(xié)調性等。這種能力的發(fā)展正是在游戲活動中得以實現的。如在體育游戲“栽樹”中,通過讓幼兒過山洞,過草地,過小橋等。發(fā)展幼兒的鉆、爬、平衡等能力,促進幼兒大肌肉群的發(fā)展,使動作趨于協(xié)調。各種體育游戲中,包含了如攀登、追逐、跳躍、跳繩、滑滑梯等形式的運動,幼兒的運動能力伴隨著游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四是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我們知道,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沒有任何其它活動能比他們在游戲中獲得的感知更深刻的了。在游戲中,幼兒通過眼看、耳聽、口嘗,手摸等各種感官的參與,來了解各類事物的性質,經過這樣實踐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深,記得也牢。如在認識沉浮的游戲中,通過為幼兒提供多種材料,如:泡沫、鑰匙、石子、木頭、蘋果、土豆等,讓幼兒在玩水游戲中觀察這些物體的沉浮情況,通過親自感受、體驗,幼兒的印象就比較深刻,也收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

五是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在游戲中既有角色之間的關系,也有游戲組之間的關系,這為幼兒提供了頻繁交往的機會。如在“小小百貨店”的游戲中,營業(yè)員熱情的接待顧客,在買賣過程中正確的使用禮貌用語,主動介紹商店里一些貨物的特點等。出人意料的是趙宇小朋友在當營業(yè)員時,看見一位“老大爺”來買東西,就趕緊對其他顧客說:“你們能不能先讓這位老爺爺先挑選。”事后我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老師,您們平時經常對我們說要尊敬老人,所以應該照顧他?!币环N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在這個模擬的小社會中得到展現。

六是適應能力的發(fā)展

角色游戲始終處于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幼兒為了實現游戲目的,就要不斷的適應發(fā)展著的新情況,開拓新領域,玩出新花樣。如在“小小理發(fā)店”的游戲中,幼兒見顧客很多,就主動增加了理發(fā)師,我因勢利導組織幼兒 >開了個“小小智多星會”,讓他們?yōu)檫M一步擴大理發(fā)店的規(guī)模和影響多想辦法,幼兒爭先恐后積極發(fā)言,有的說到電視臺做廣告,有的說畫些宣傳海報貼出去……這不僅促進了“理發(fā)店”游戲情節(jié)進一步發(fā)展,也是幼兒適應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初步顯露。

游戲中的平衡訓練


平衡能力的培養(yǎng)是終身的事情。2~3歲,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希望下面的文章能夠讓你對平衡感多做一些了解,以便能夠幫助孩子鍛煉好他各方面的平衡能力。

身體的平衡

兩歲的寶寶對于生活似乎只有一個目標:他們想站起來,到處走動。而這只有在寶寶的平衡感不斷得到訓練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其實,在寶寶出生幾個月后,就可以看到平衡感被訓練后的第一個成果了:寶寶已經能夠對自己的腦袋進行控制了。當他抬起頭的時候,平衡感就會感受到姿勢的變化,并把這個信息傳遞給大腦。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個感官參與了進來:視覺、觸覺和聽覺。而事實上,也正是平衡感把其他五種感覺結合在了一起。如果沒有平衡感,我們人類現在還不能直立行走呢。平衡感對于孩子運動能力的發(fā)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頭腦的平衡

保持平衡不僅是身體的事情,也與大腦中所有的感覺有關。每次當寶寶把他的小腦袋抬起來的時候,大腦對會對這個刺激進行評估、作出反應,這個過程中神經的作用不可低估。

方位感、集中精力的能力和對方向的確認都是孩子在從事其他腦力或體力勞動所需要的能力。比如在孩子看鐘表的時候,我們可以問他,長指針在什么地方,哪里是短指針,在左面?右面?還是上面、下面?再比如當孩子辨認字母的時候,他們能夠區(qū)分出“M”和“W”。這就是說,當孩子對相似的字母或字分辨不清的時候,父母們要考慮的是,究竟這是認字的問題,還是需要對平衡感進行更多的培養(yǎng)的問題。孩子的平衡器官如果經常得到刺激,大腦就格外靈敏。相反,通過多年的研究發(fā)現,如果視覺、聽覺和平衡感比較差的孩子,在智力上的發(fā)育也有滯后的現象。

當孩子出現發(fā)育遲緩、說話或行動方面有問題的時候,應該多給予孩子身體上的刺激。

大量的撫摩:撫摩可以充分刺激孩子身體表皮的神經末梢,讓其變得敏感而判斷準確。

蕩秋千:當孩子蕩秋千的時候,隨著速度的加快,大腦不僅需要能對腿、身體的一起一伏、位置變化進行調整之外,還會有方向感,知道自己在哪里、地面在哪里,哪里是高處。

走平衡木:這是一個關于平衡感的綜合訓練。它在訓練大腦控制身體的平衡方面很有效。

精神上的平衡

平衡感不僅是身體上的感覺,也是心理上的感覺。只有當人內心感到平衡的時候,才會真正感覺舒適。腦科學家新近的研究發(fā)現,實際上六種感覺是與心理感覺密切聯(lián)系的。他們指出,神經管道將小腦與腦邊緣的感覺中心連接起來,這能使信息傳遞過來,進行感性分析。因此,例如當平衡器官對身體成功地躍過了障礙這一信息“消化”之后,就會分泌出多巴胺,這是一種讓人快樂的物質,人就會覺得得意和滿足。當然,腦邊緣系統(tǒng)也不僅僅是對平衡感做出反映的。平衡練習對于鍛煉勇氣和訓練對危險的估計能力很有幫助,這樣孩子就可以對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進行合理的比較和判斷。孩子如果經常獲得積極的經驗\x{2014}\x{2014}判斷正確,就會使他信任自己的感覺,而且對自己也更加自信,這樣就會減少不當的行為,并且自我感覺良好。

活動中的平衡

基于以上關于平衡感的了解,我們就會希望知道如何讓孩子的六種感覺保持配合密切并且靈敏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活動。健康的孩子對活動有天然需求,而且他們會自發(fā)地刺激大腦中的前庭系統(tǒng),比如他們會在旋轉中,突然停下來,感受眩暈的感覺,也會喜歡蕩秋千和跳躍。很遺憾的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個“長期坐著的社會”,因此他們對運動和旋轉的渴望很早就被抑制了。孩子的笑聲和喧鬧聲被大人看作是對安靜的打擾。孩子的平衡感、對于重力的敏銳感覺,以及其他感覺都變得遲鈍了。

成長中的平衡訓練

抬起頭,這是寶寶的第一個平衡動作,它對培養(yǎng)孩子日后的平衡能力很重要。寶寶越是經常抬起頭來,平衡感傳遞給大腦的信息就越來越準確。同時,寶寶頸部的肌肉也變得更加強壯。寶寶可以感受到了重力的存在,并且發(fā)現自己是躺在一個立體的空間里的。最后,當寶寶的腦袋抬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能穩(wěn)當地抬著的時候,他就開始想讓把整個身體都站立起來了。這樣的平衡行動構成了寶寶進行其他平衡訓練的基礎,在寶寶一兩歲、兩三歲的時候,在你訓練他學會了翻身、坐起來、爬動,然后是學會行走、跳躍和跑動的時候,他的平衡感就已在其中被訓練得越來越好了。

在孩子兩三歲已經能跑能跳了的時候,你可以多帶著孩子去公園,到適合幼兒的游樂場,滑滑梯、蕩秋千、爬攀登架、跳蹦床、騎三輪車……這些都能使大腦以及五官和平衡感得到訓練和發(fā)展。在孩子自己躍過一個水坑或一個障礙后,他也會感到無比自豪。同樣,如果他跌了一跤,這也是他平衡訓練必要的課程。

不要總是把孩子籠罩在你老母雞般的翅膀之下,愛惜他、護佑他,而是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大膽地去自己判斷和嘗試,例如,讓他自己判斷他是否能夠自己把這盆水從廚房端到廁所?讓他自己嘗試爬上梯子到壁櫥里取東西,然后安穩(wěn)地下到地上。

訓練平衡感的3個游戲

二重唱:讓孩子站在你的腳上,你抓住他的手,然后你們慢慢地開始跳舞,并且旋轉。孩子可以感覺到你的身體和舞動的節(jié)奏,并且努力保持平衡、并踏準節(jié)拍。適合年齡:2歲以上

動物園的奇遇:爸爸、媽媽扮演成動物園的管理員,他們可以在不同時間看到不同的動物。于是,動物園管理員說:“現在所有的小朋友都變成狗狗了。”于是,孩子們就扮演成小狗的樣子爬來爬去,并且發(fā)出狗叫的聲音。之后,是青蛙、馬、猴子……這個游戲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控制能力。適合年齡:3歲以上

繩子上舞蹈:準備好跳繩或晾衣繩和傘。把繩子放在地板上,讓孩子拿正撐開的傘,從繩子上走過,看看他們是不是能保持平衡,不掉下來。適合年齡:3歲以上

游戲中的點滴體會


眾所周知“幼兒的生活是以游戲為主要活動的”。學齡前的兒童對于模仿成人活動、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圍生活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這就使得幼兒園角色游戲的產生成為一種必然。而作為一個幼兒園老師在角色游戲中抓住幼兒的年齡特點.并予以指導教育這便是最重要的任務。下面我就談談幼兒園角色游戲開展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我們都承認“孩子是游戲中的主體”.那么孩子在角色游戲中的主體地位體現在什么地方呢;我們縱觀幼兒游戲的全過程不難發(fā)現老師在角色游戲的指導過程中要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幼兒的意愿,真正實現五個自由,即:尊重幼兒選擇主題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情節(jié)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兒選擇角色的自由、同時還要尊重幼兒自由地講評自己的游戲,我認為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兒這五個“自由”,游戲才能變?yōu)楹⒆觽冏约旱挠螒?。我們都知道孩子們在角色游戲中情緒是積極的、高漲的,他們對主題、情節(jié)、玩具、角色以及講評上都有他們發(fā)自內心的理解和主張。當你問起他們?yōu)槭裁礇]這樣而不是那樣時,他們常常會頭頭是道地向你訴說一大堆理由。然而在游戲中孩子們也需要老師,他們需要老師成為他們共同游戲的朋友、伙伴,或者需要老師幫助他們解決一些他們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老師,如果在這方面順應了孩子的需求,整個角色游戲就會變得相當活躍,孩子們會在游戲中大膽地反映出很多很多內容。我們曾在餐廳這個主題中小朋友就先后玩出了:點心店、小吃店,民俗風味店等。在最原始的只知道買與賣的關系中,幼兒通過觀察、了解,又根據我班的主題活動進行調查家鄉(xiāng)的美食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又自創(chuàng)了一個加工廠和成品買賣部,擴大了原有的經營范疇,延伸了新的游戲內容。久而久之,游戲變成了幼兒表達情感、反映思想、認識社會的一種手段.是他們一日生活中最開心的時刻了。然而,角色游戲僅僅作為幼兒的隨意游戲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角色游戲也是教師進行教育的一種手段。因此,尊重幼兒五個“自由”的同時,老師應該把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目標和計劃時時刻刻裝在腦子里,并且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思維、意識、情感處于較低水平這一特點來有目的的教育。

那么以下談談我在角色游戲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一、允許幼兒自由選擇

只有出自自己內在的需要和興趣而選擇的游戲才是真正快樂的游戲。我在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游戲前,首先是觀察幼兒,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以便采取恰當的措施給幼兒適當的幫助,或向幼兒提出有效的建議。以前我也曾以導演的身份去控制游戲,生怕幼兒玩不好。這樣反而剝奪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打斷幼兒游戲的思路,造成游戲的停頓。但現在我先觀察孩子日?;顒拥那闆r,如孩子喜歡什么樣的游戲主題、內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來感興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誰一起玩等。根據自己的細心觀察和了解,鼓勵孩子們自由地去選擇自己需要和感興趣的游戲,從中我發(fā)現幼兒獲得了自由選擇的快樂。在鼓勵孩子自己選擇時,我們應讓每個孩子都享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并且明確表明自己的支持態(tài)度,使孩子們在輕松自如的氛圍中學會選擇,敢于選擇,由此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意識。

另外,教師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游戲條件,盡可能為孩子提供充足、豐富、可塑性強、多功能性的材料,保證足夠的時間、創(chuàng)設寬敞的空間、營造寬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戲氛圍,只有這樣,孩子們才可以自主考慮可以玩什么,在哪兒玩,和誰一起玩。這為孩子選擇玩具材料,尋找游戲伙伴,選擇場所,分配角色,商量玩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堅持分層次指導

不同的年齡階段,幼兒游戲發(fā)展的層次水平各不相同。如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戲以模仿為主,大班孩子的角色游戲則以創(chuàng)造為主。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側重點進行指導,以達到開展角色游戲的目的。教師通過細心地觀察、適時地參與,與幼兒在游戲中建立了友好平等的關系,教師作為指導者,在幼兒需要幫助時,應教給幼兒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如當發(fā)現活動不能完全滿足幼兒需求時,可組織幼兒討論:怎樣才能活動得既高興又有意義?以便激發(fā)幼兒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對游戲質量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這樣做,往往在指導角色游戲時表現出很明顯的盲目性、隨意性,如:到了“娃娃家”就“嘟嘟嘟”敲門進去,問:“誰是爸爸?誰是媽媽?你們在干什么?”進了理發(fā)店便喊:“理發(fā)員,快給我來理發(fā)……?!泵總€區(qū)域都是走馬觀花般地進行指導,沒有重點,沒有觀察作鋪墊,這樣的指導也就成了無的放矢。恰當的指導一定要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進行(當然隨機指導很重要),并注意游戲常規(guī)、語言交往、知識技能、創(chuàng)造性和堅持性的全方位指導,如此才能有效地循序漸進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三、適時給予隨機指導

在角色游戲中,不但要求教師善于發(fā)現和調動幼兒活動的興趣、還要在了解和掌握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參與活動,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議、評價等方式影響帶動幼兒的游戲,使教師的意圖自然地轉變?yōu)橛變鹤约旱囊庠?。要機智地引導游戲的進程,協(xié)調幼兒間的相互關系,不可用“你必須這樣做”等命令式、控制式的語言,抑制幼兒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的發(fā)揮。我們中有些教師認為,游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玩,隨孩子怎樣玩都沒關系,成人不要隨便進行干預和指導,因為成人的指導會影響孩子游戲的正常開展。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游戲作為幼兒的一種自由自主的活動,教師少干預是正確的,但少干預并非說就不要教師的適當指導,教師觀察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對幼兒進行隨機指導,不但不會影響孩子游戲的開展,而且更能激發(fā)孩子參與游戲的興趣。比如教師以角色的形式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就可豐富幼兒角色游戲的內容和情節(jié);教師參與到年齡小、能力弱、膽子小幼兒的角色游戲中,能幫助這些幼兒增強角色意識,他們在游戲中更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游戲的樂趣。這里要說明的是,教師的介入和指導應把握好時機和分寸,以不干擾幼兒游戲為前提。

四、及時調整游戲角色

兒童在角色游戲中扮演假裝的角色,而不是他自己。撇開自己,扮演角色,這要求達到一定的心理水平,既了解和認識成人的行動,能脫離成人行動進行概括,把頭腦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組合。能用游戲材料、動作、語言扮演新形象。在游戲中,角色是游戲的中心,兒童常扮演他們認為重要的人物。游戲的實質在于扮演某個角色,創(chuàng)造新地位。如果是自己,那就不是角色游戲了。例如:幼兒扮演“媽媽”,可能是因為媽媽可以指揮家中其他成員。幼兒扮演“醫(yī)生”,可能是因為喜歡醫(yī)生使用的聽診器。幼兒所扮演的角色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的典型言語和行為,是以幼兒自己的標準選擇的。例如:“醫(yī)生”只是問“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就什么也不問了。拿起聽診器聽一會,一句話“拿藥去,吃了就好了?!薄安∪恕币蛔?,看病就結束了。而“病人”也不會對此提出異議,拿了藥心滿意足地走了。在現實生活中看病的許多細節(jié),如:問病人的具體情況、各種檢查、關照病人的注意事項等都被省略了。這里表現的是概括化了的人物形象及主要活動過程,這與角色游戲的象征性特點是一致的,概括化了的角色就是現實人物的象征性代表。由于幼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差,他們在角色游戲時往往長時間地充當同一個角色。如:當“運輸工人”的幼兒老是重復裝運玩具的活動,累得滿頭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師發(fā)現這種情況,應及時調整角色,如可建議幼兒去當“醫(yī)生”,坐在醫(yī)院里為病人看病開藥。

總之,教師應做一名有心人,細心觀察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fā)展水平和內心世界,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導航作用,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愿望,用幼兒的眼光來看世界,充分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來滿足幼兒游戲的實際需要。

積木游戲中的教學


搭積木是幼兒非常喜愛的一種游戲,孩子在游戲中既可玩得愉快,又可獲得知識,還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收益是多方面的,積木所展現的幾何形狀是豐富多樣的。因此,利用積木讓幼兒認識幾何形體十分合適。特別是我班幼兒年齡小可以讓他們認識平面圖形。如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大一些的幼兒可增加認識幾何體,如正方體、圓柱體等等。具體做法如下:

1、讓幼兒通過視覺觀察形體物征、觸覺感、知形體物征,如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三角形的邊和角,從而知道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2、在許多積木中,辨別不同的形體,如讓幼兒按指示取積木,用三角形的積木搭房頂等。

3、給積木分類:讓幼兒把同一形體的積木放在一起,并用語言說出每一積木的形體。

4、給積木排隊:如按大小順序給方塊積木排隊,按粗細順序給圓柱積木排隊等。

5、摸積木,將積木放在箱子里,讓幼兒將手伸進箱子,按指示摸積木,如摸一塊長方體的積木,通過觸覺辯別幾何形體的不同特征。

6、數積木在幼兒用積木搭好一樣東西以后,可以讓他們計算每個形體的積木用了多少塊,大一些的幼兒還可以要求他們用紙筆記錄下來,這樣既可以辯別形體,又可以進行點數活動和練習寫字。

積木和玩具在幼兒園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作用


整理了關于幼兒游戲專題論文《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作用》,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成書背景

伊麗莎白·瓊斯和格雷琴·瑞諾茲是美國教育資源支持團隊的成員,在參與認知發(fā)展課程——高瞻課程的研究中,與帕薩迪那聯(lián)合學區(qū)和太平洋橡樹學院暨兒童學校的教職工一起工作。當該課程施行時,她們開始重新檢視并再次思考:幼兒教育里什么是基本的?

20世80年代,互動發(fā)展論者與認知發(fā)展理論均強調游戲的價值,認為自主的活動選擇是幼兒建構、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谶@樣的觀點,伊麗莎白·瓊斯和格雷琴·瑞諾茲鼓勵幼兒教師為兒童做計劃,使其通過游戲來學習。在工作中,她們對現行的游戲做了大量的觀察,并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

該書記錄了作者在兒童游戲領域的探索、思考和獲得的啟示,由陶英琪翻譯,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內容精要

該書共有十章。第一章“了解并支持兒童游戲”。論述了兒童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及其相應的游戲,提醒教師重視兒童的游戲。

第二章“教師擔任舞臺監(jiān)督者”。作者認為,教師對游戲的貢獻一向是從硬件環(huán)境開始,也就是始于布置舞臺。教師有責任安排環(huán)境,確保兒童的游戲。包括:(1)厘清“圖案—背景”關系。體貼的幼教老師應致力于澄清“圖案—背景”關系,必須隨時整理被孩子游戲時弄亂的材料,使環(huán)境變得有秩序,這樣在孩子需要某種材料時,就能很快找到,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利用材料去游戲上。(2)提供足夠的道具。游戲需要大量的道具。有了許多“零散的部分”,就可以將它們結合、再結合,支持及創(chuàng)造出復雜的游戲劇本,使游戲得以生生不息。(3)提供足夠的時間。教師應有意識地盡力為孩子提供輕松的氛圍。除非必要,不去打擾孩子。

第三章“教師擔任斡旋者”。教師擔任斡旋者的角色,目的是發(fā)展兒童獨自解決困難的技能,具體做法是:(1)教導解決沖突的技能。當孩子游戲中發(fā)生沖突時,教師應將焦點集中在游戲內容而不是聚焦于規(guī)范。應對孩子的意圖表示尊重,運用話語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的問題本質,并得以持續(xù)原來的游戲。停止游戲、罰坐、反省等行為只能是毀了游戲。(2)讓游戲復雜化以維持其安全。教師在斡旋時并不只是管理行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給予建議,讓游戲更豐富。

第四章“教師扮演游戲者”。有些教師為了自己或孩子的樂趣,會自動加入游戲,他們接受孩子的暗示,彼此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有些教師則刻意為了教學目的而利用游戲。教師參與游戲什么時候最適合呢?作者認為,當孩子缺乏游戲的點子時,缺乏玩具時,缺乏跟同伴一起玩的技巧時,恰恰是教師參與游戲的最佳時機。

第五章“中斷游戲的教師行為”。作者介紹了幾種情況:(1)為自己的樂趣而干擾游戲。有些教師獨斷地以自己想做的事替換兒童原來的計劃。(2)中斷游戲以教導規(guī)則。這樣做會毀了孩子的游戲,影響式力量無法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策略。當然,作者同時還指出,牽涉到安全時,影響式力量是妥當且必要的。(3)中斷游戲以教導概念。以刺激認知的名義發(fā)生,教師介入以教導詞匯與概念。作者認為,教師介入游戲應該經過設計,目的是讓游戲持續(xù)而非令游戲脫軌。明確的教案目標很容易促使教師出現不適當的行為。(4)豐富兒童的游戲。介入是為游戲聚焦并且予以擴充,而不是摧毀它。游戲時是孩子當家,合宜的教師介入是開放式的,應將選擇權留給孩子。

第六章“教師擔任記錄者”。搜集與組織資料是基礎的專業(yè)行為,記錄兒童游戲的內容,是很有必要的。作者認為游戲記錄可以用于:(1)表現孩子的游戲。教師的記錄資料可用于孩子的發(fā)展討論會、家長會及課程計劃;與成人溝通;表現兒童的游戲和語言,展示出來,讓孩子們看看別人是怎么把積木搭成高塔的,是怎么專心的。(2)與孩子分享各種表征。教師應盡量用簡單、清楚的素描,展示孩子的作品。由此,孩子會獲得成就感,并反省游戲經驗。(3)利用游戲與溝通刺激書寫。記錄將嚴肅的閱讀課程植根于孩子的游戲之中。

第七章“教師擔任評量者與溝通者”。作者認為評量是課程計劃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師必須親自設計評量目標與方法,才能了解每位孩子智力的成長過程。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學著欣賞孩子,通過游戲的行為發(fā)現孩子真正的長處;和家長、孩子溝通要從孩子的長處出發(fā),把孩子的優(yōu)點、教師對孩子喜歡的感覺,傳遞給家長。

第八章“教師擔任計劃者”。作者認為教師的計劃包括:組織萌發(fā)式課程,觀察孩子的

學寫,根據孩子們所做的事思索計劃,以建構他們的知識框架;審視環(huán)境,思考如何利用環(huán)境?孩子們對游戲有沒有興趣?哪個活動該停止?哪個活動該發(fā)展:為孩子的游戲劇本命名;介紹新主題等。

第九章“關注游戲”。作者認為教師不僅應該支持游戲高手,還應該支持尚未掌控游戲的兒童,為每個孩子在游戲世界中找個位置。

第十章“過去與未來”。這一章再次重申了游戲的重要性:兒童自發(fā)的游戲是他們最高的成就。在游戲里,孩子是在重新創(chuàng)造他們的過去,也是在想象他們的未來,同時為自己在此時、此地的現實與幻想中生活打下基礎。

簡要評價

傳統(tǒng)觀念認為,兒童游戲時,教師的作用僅僅是組織游戲,設定規(guī)則,并在游戲場面失控時中斷游戲了。然而,社會扮演游戲是3至5歲幼兒熟悉日常生活的節(jié)奏、行為等的重要渠道,教師僅起到上述作用是遠遠不夠的。該書的出色之處在于:不僅說明游戲是兒童發(fā)展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的原因,而且為教師提供了各種支持并提升游戲的方法。作者在書中系統(tǒng)地介紹了教師在支持與提升游戲時所擔任的各種角色,也分析了兩種典型兒童在游戲中需要的不同支持。同時,該書還結合認知理論和心理動力論,從認知與情感兩個層面審視兒童自創(chuàng)的劇本,探討幻想主題與現實主題的重要性,說明游戲對兒童讀寫能力發(fā)展的意義。

對于幼兒教師,該書能提升理念,指導游戲實踐,是見解深刻、洞察力十足的參考指南。

名言選萃

3至5歲兒童的優(yōu)質教育目標應朝向協(xié)助所有的兒童成為游戲高手。游戲高手是具有想像力的兒童。他有能力運用各種材料,進行持續(xù)且復雜的扮演游戲。他可以與人協(xié)調,使游戲持續(xù)進行,并解決社交及材料的難題。

復雜的扮演游戲通常發(fā)生于沒有成人直接參與的情況下——即兒童們自個兒處在事前計劃、設想周到的環(huán)境中,運用成人之前已經協(xié)助他發(fā)展出來的技能、探索興趣時。

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優(yōu)先考慮繼續(xù)游戲。相反地,停止游戲、罰坐、反省等行為只能是毀了游戲,既沒有給孩子有用的策略去解決當下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接踵而至的問題。

有技巧的斡旋者是以支持力量的模式反映的,當他們建議替代方案以解決問題時,是以認真的態(tài)度看待孩子的劇本的。教師斡旋時并不只是管理行為,而是在教社,交技巧并給予建議,讓游戲更豐富,其目標包括發(fā)展同情心與異質思考二者。

兒童游戲時會聯(lián)系批判性思考、異質式思考與解決問題,這些對日后他們在學校所需要的較高層次的思考很有幫助,但是家長不太相信會有這樣的結果,尤其是那些重視服從與機械式聯(lián)系的家長。記錄游戲的成果是跟家長與其他成人的有效溝通工具。

教師應先思索真實生活中人們寫字的情境,然后在游戲環(huán)境里重現其中的一些,并在環(huán)境中儲備人們使用的書寫工具。

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的地位


導讀: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動,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活動,幼兒有權決定游戲中的一切。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huán)境中有權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由展開、自發(fā)交流游戲的情節(jié)、內容等;有權以自己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游戲中出現的矛盾、糾紛等。

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動,而不是成人強加的逼迫性活動,幼兒有權決定游戲中的一切。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huán)境中有權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自由選擇、自由展開、自發(fā)交流游戲的情節(jié)、內容等;有權以自己的方式、方法來解決游戲中出現的矛盾、糾紛等。游戲的主導者應該是幼兒,幼兒游戲的主題、玩具的選擇及游戲的進行都應由幼兒自己來確定,教師只需為幼兒自主的順利進行提供一些必要的準備和幫助,幼兒才是自主游戲的真正主人。

一、回歸“百草園”

魯迅筆下有一個“百草園”是孩子們自己的世界。他們在里面是歡樂的、自由自在的,“百草園”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和智慧。如果讓幼兒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按照成人的安排來生活,那么就如同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中活潑、機靈、可愛的閏土慢慢地變成了木吶的、循規(guī)蹈矩的成年閏土。所以孩子們只有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他們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審美欲望及創(chuàng)新沖動都能夠得到發(fā)展。教育就是需要這種符合幼兒生活本性的教育。

二、游戲讓幼兒自主選擇,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都說觀念指導行為,的確,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我們的教育行為就會帶來偏差。過去的各類活動主要以預設為主,強調了先確定目標,然后再根據目標設計整個活動,游戲活動也是如此,無論是所謂的幼兒自主性活動還是游戲式的學習活動,都不外乎如此,目的性非常的強,但是到了教育過程中,行為往往就會偏差于目標,目標與過程就偏離了。因此,在每次的活動中老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幼兒的活動,只要孩子與老師的預設活動有了一些偏差,老師就會馬上千方百計的引導孩子朝著自己的預設目標走去,老師的干預是非常多的,影響了幼兒的自主性發(fā)展,控制了幼兒活動的自由度。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孩子們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往常孩子們在幼兒園時,游戲常常由我們老師來精心安排,孩子則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動的機械的聽從調動,在我們看來,似乎是在組織游戲活動,而在孩子們的心里,卻只是在完成我們布置的任務,并不覺得是在進行游戲活動。如何使游戲真正成為孩子們自己的游戲,如何在游戲中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玩什么,怎樣玩,玩多久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放開手,給予他們自由發(fā)揮潛能的機會。

1、自己選擇“今天玩什么”。

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地進行的活動,所以我經常問孩子們:“今天你們想玩什么游戲呀?”孩子們會爭先恐后的發(fā)言,這樣一來,孩子們會覺得:游戲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選擇玩自己喜歡的游戲。他們選擇的游戲,可能是一些無太多樂趣的游戲,也可能是一些已經玩了又玩的游戲,但卻是他們所鐘愛的。因此,我們就可以,就應該盡可能去滿足他們游戲中學習的欲望。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選擇后,他們才會玩得盡興,學得開心,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自己選擇“怎樣玩,如何玩”。

游戲都有規(guī)則,有的是明顯的規(guī)則,有的是隱藏的規(guī)則。游戲的規(guī)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也可以在孩子選擇了“今天玩什么”后,再來問問:“你們想怎樣來玩這個游戲呢?”此時,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則是不合理的。當一個游戲提出多種玩法時,我們可以讓他們去試一試,在試過之后他們就會自己得出一個結論——“這樣玩是最好的”。例如:玩游戲《哪隊跳得好》時,幼兒提出了很多種跳的方法“雙腳跳、單腳跳、跨跳、前進跳、后退跳……”通過實踐,孩子們發(fā)現:“雙腳跳跳得快”、“單腳跳容易摔倒”、“后退跳找不著方向”……當孩子提出的規(guī)則要求沒辦法完成或是很難完成時,我們也要讓他們去試一試,在試過之后他們自然而然又會得出另一個結論——“這樣玩是不行的!”。。實例證明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們自由地選擇了行為方式,才能真實的表現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反映他們的發(fā)展水平,毫無拘束的表露他們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他們頭腦中所想到的一切。

3、自己選擇“我來做××”。

角色是幼兒游戲的主要部分。孩子們主動去玩的游戲常常是角色游戲。但其他游戲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平時在玩游戲過程中,我們老師會根據幼兒各自特點、和幼兒自身的條件來分配角色,這往往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發(fā)展,作為我們老師就應該給予他們自由選擇角色的機會,激發(fā)他們主動而大膽地去表演。也可讓他們通過多次選擇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試一試,去比一比,挖掘自身優(yōu)勢選擇出適合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在游戲過程中,擔當了角色,把自己當作別人來意識。這時,他即是“別人”,又是自己,他在自己和別人對比中,也就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評價的能力。

4、自己選擇“用什么玩”。

孩子對游戲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們的外表形象,而在于這些材料是否能成為玩具,是否能利用這些材料能夠進行游戲。游戲材料雖然是代替品,但孩子們對他們還是有一定要求的。他們常常自發(fā)的就地取材,周圍有什么樣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積塑搭高樓大廈、火箭、機器人等等。我們不必強加一些要求給孩子,束縛他們的思維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選擇,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

5、自己選擇“什么時候玩,玩多久”。

游戲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最為幼兒喜愛,最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所以孩子們常常玩了還想玩,總也玩不夠。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在游戲前先問問:“你們愿意什么時候再玩這個游戲?你們還想玩多久?”讓他們自己選擇合適的時間來繼續(xù)玩。實踐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會遵守,這也從客觀上加強了孩子的時間觀和責任感。

三、教師的指導

平時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要用心去了解幼兒是如何想的,不要把成人的知識和答案告訴幼兒,不要輕易地打斷幼兒的游戲,更不能包辦代替或導演幼兒的游戲,這樣會不同程度地剝奪了幼兒游戲的自主權。在游戲中幼兒有權決定一切,如:游戲的玩具、材料投放要以幼兒需要興趣為出發(fā)點;游戲的情節(jié)、內容要是幼兒自己經驗的再現;游戲中出現矛盾、糾紛要以幼兒的方式來解決;游戲中的環(huán)境布置也是幼兒自己的事情;游戲中的規(guī)則是根據幼兒的游戲需要確定的,而不是外界強加的,這樣幼兒才愿意自覺遵守。游戲中只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與玩具材料發(fā)生互動,才能使活動的方式方法具有靈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兒真正產生興趣和自主體驗,才能使幼兒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將外部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經驗。因此教師要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讓幼兒主動控制活動進程,自主決定活動的方式方法。這是教師指導幼兒游戲的關鍵。

總之,撒開手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獨立自主的去選擇游戲的方式方法、規(guī)則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開展游戲過程中,教師做到“放”、“導”結合,會讓幼兒更深地體會“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從而也會體現出游戲是幼兒基本活動的真諦。幼兒是游戲活動真正的主人。

相信《關注幼兒游戲中的“弱勢群體”》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幼兒園游戲,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體游游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在建構游戲中關注幼兒的成長 案倒背景 在參加武漢市武昌區(qū)“游戲課程建設與有效教研”之前,我園教師對建構游戲是非常陌生的。大家總認為,建構游戲不就是發(fā)一些積塑玩具給幼兒,讓他們自由地進行拼搭嗎?因此在建構游戲中往往就出現了這樣的...
    2019-12-16 閱讀全文
  • 在游戲中發(fā)現幼兒的興趣點與關注點 隨著上海市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當下教師對幼兒游戲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經常碰到教師問我:“我們都知道游戲活動很重要,但還是不太清楚教師在游戲活動中應該如何去看孩子,尤其是看什么?”而我的回答往往也很明...
    2019-12-16 閱讀全文
  • 幼兒游戲中教師的作用 導讀:自選游戲,作為游戲活動的一種形式,最受幼兒歡迎與喜愛,在自選游戲中,幼兒教師的作用則是雙重的------既是教育指導者又是游戲伙伴。所謂教育指導者,實際上包括觀察著、組織者、建議者和活動材料提供...
    2019-12-19 閱讀全文
  • 游戲中幼兒的自我評價 剛開學的游戲中,孩子們都井然有序地開展角色游戲。玩照相館的幼兒角色分為攝影師和工作人員,攝影師是專門將照片畫出來的,工作人員是整理衣服和其他物品的。在游戲中我發(fā)現,周健是照相館中的工作人員,他的職責是...
    2021-04-19 閱讀全文
  • 在游戲中學習 在游戲中成長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游戲本身所具備的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等主題活動的基本特征就能得以充分體現。因此我們就在日常游戲中注重改善氛圍、利用玩具、現代游戲、民間游戲等為特點的策略體...
    2019-12-19 閱讀全文

案倒背景 在參加武漢市武昌區(qū)“游戲課程建設與有效教研”之前,我園教師對建構游戲是非常陌生的。大家總認為,建構游戲不就是發(fā)一些積塑玩具給幼兒,讓他們自由地進行拼搭嗎?因此在建構游戲中往往就出現了這樣的...

2019-12-16 閱讀全文

隨著上海市二期課改的不斷深入,當下教師對幼兒游戲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經常碰到教師問我:“我們都知道游戲活動很重要,但還是不太清楚教師在游戲活動中應該如何去看孩子,尤其是看什么?”而我的回答往往也很明...

2019-12-16 閱讀全文

導讀:自選游戲,作為游戲活動的一種形式,最受幼兒歡迎與喜愛,在自選游戲中,幼兒教師的作用則是雙重的------既是教育指導者又是游戲伙伴。所謂教育指導者,實際上包括觀察著、組織者、建議者和活動材料提供...

2019-12-19 閱讀全文

剛開學的游戲中,孩子們都井然有序地開展角色游戲。玩照相館的幼兒角色分為攝影師和工作人員,攝影師是專門將照片畫出來的,工作人員是整理衣服和其他物品的。在游戲中我發(fā)現,周健是照相館中的工作人員,他的職責是...

2021-04-19 閱讀全文

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游戲本身所具備的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等主題活動的基本特征就能得以充分體現。因此我們就在日常游戲中注重改善氛圍、利用玩具、現代游戲、民間游戲等為特點的策略體...

2019-12-1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