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
教師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當是積極的,而不是選擇壓抑孩子!家長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有時候成績并不意味著一切,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是家長與教師的目標之一!那么,家長可以在哪些方面幫助到教師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
無數的父母希望
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學校
接受最好的教育
拼盡全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最好的教育環(huán)境
但是卻往往忽略了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01
一位網友在長沙地鐵看到這樣暖心一幕:
等地鐵的時候
一個寶寶問腳下踩的腳印是干嘛的
爸爸媽媽還有外婆(奶奶)
特別耐心地給他解釋是排隊的
并且整齊地排了隊給寶寶看
家教好的人
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出現的
02
地鐵車廂內
孩子把爆米花灑在地鐵車廂
父母跟孩子一起
一粒一粒撿起
或許這些舉動微不足道
但正是這些細微之處
最有力量
03
在石家莊一路口
一名婦女牽著一個小女孩過馬路
見到有車輛駛來
兩人下意識地停步打算退回
不過,車輛在斑馬線前停下讓行
母女倆過了馬路
女孩還在媽媽的提示下
向讓行車輛鞠躬致謝
還向司機揮了揮手
好的教育
源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04
暴雨天
一位父親帶著一個孩子
發(fā)現路上的井蓋塌陷了
父親報完警后站在水中井蓋旁
引導過往的車輛避讓
此時,孩子就在路邊等著父親
虎父無犬子
這也許是孩子人生中最好的一課
05
同樣是下雨天
在一個地下通道入口處
一位母親用左手為孩子擋雨
而她的右手拿著傘
為一個佝僂著腰的老大爺擋雨
這位老大爺是一位流浪漢
而這位媽媽一直慢慢地跟隨在他身邊
善良總藏在不經意間
行動總比語言來得更加深刻
06
在一趟航班上
一位獨自帶孩子的媽媽
一上飛機就給大家發(fā)小禮物
里面裝著耳塞小糖果
背面還打印了一段話
“我是來自寧波的Wendy,
我剛剛一歲半…
獨自帶我的媽媽擔心我的哭鬧會打擾到您,
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
希望能減輕你的困擾……”
寶寶全程很乖
有些人
并不是因為做頭等艙才這么做
是因為這么做才坐頭等艙
07
一個孩子在書店“順走”了四本漫畫書
家長發(fā)現之后寫下道歉信
并留下全部書款40元錢
一大早從門縫里塞進書店
道歉信如下:
“你好!由于我教子無方,(兒子)在你店里拿了四本(漫)畫書。
貴店門沒開,本應本人帶上兒子親自來道歉,沒開門,
我給你(把錢)放里面。對不起?!?/p>
孩子總有犯錯誤的時候
關鍵看家長如何處置
08
早高峰
坐在后座的孩子將酸奶盒隨手扔出窗外
父親隨即下車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教育
并將酸奶盒撿起,放回了車內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
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失責的父母
09
在飯館吃飯時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在靠窗的位置
過來一名流浪漢站在窗外看著她們吃
母親帶著孩子去點餐處打包了份飯給他
用自己的行動,教給孩子善良和施予
對待弱者的態(tài)度
才是一個人真正的素質體現
10
在你們家,每天吃飯時,第一筷子菜是夾給誰?
孩子和父母、爺爺奶奶一起吃飯
很多父母往往將第一筷子菜夾給孩子,說:
“寶貝快吃!這是媽媽特意給你做的?!?/p>
爺爺奶奶也不示弱,紛紛夾菜到孫兒碗里:
“這個菜有營養(yǎng),寶寶得多吃?!?/p>
這樣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第一口菜不見得營養(yǎng)更多
卻讓孩子學會了自私
認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
于是吃飯時
父母都還沒有坐到桌前
孩子已經撲上來,把喜歡的菜吃了一大半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榜樣YJS21.cOM
家庭生活里的每個細節(jié),其實都不是小節(jié)
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
要將第一筷子菜夾給長輩
這樣,
孩子從小學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長輩
將來走上社會,才會更加受用
很多時候
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都會潛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腦海里
影響到孩子未來路上的關鍵選擇和決定
最終影響到他們的命運
想要孩子成為什么素養(yǎng)的人
首先你就得成為什么素養(yǎng)的人
再好的名校
都比不上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不是有這樣一句老掉牙的話嗎?“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有1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掐死對方的想法?!毕嘈胚@句話蠻多人認同的。
既然婚姻中夫妻吵架不可避免,那么,父母吵架如何不傷害到孩子,就是一個人人都需要學習的話題了。
首先,回答知乎上的那個問題。為什么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別“懂事”?
我想,這個“懂事”是加上引號的,這很重要?!岸隆钡暮⒆痈鼉A向于對自己情緒的“壓抑”,承擔著敵意的重擔和消極的情緒,攻擊自身,又不能表達,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實卻是一種內傷。
而且,我需要指出的是,知乎題主的“一?就?”的這個邏輯關系是不嚴謹的,甚至主觀了。同時,這一部分表現出“懂事”的孩子,其實更令讓人心疼,也更讓成年人覺得慚愧。
憑什么父母就不能發(fā)生沖突,表達憤怒?而憑什么認為孩子就一定無法承受父母的任何爭執(zhí)?
不可否認,吵架對孩子的情緒是有影響的。心理學家擔心在孩子面前的吵架會給孩子埋下情感心理的問題種子。更有研究指出,6-12個月的嬰兒即便在睡著的時候,大腦都會對憤怒的語調有所反應,會變得更敏感。
可與此同時,英國學者TerriApter卻在其著作中質疑:憑什么父母就不能發(fā)生沖突,表達憤怒?而憑什么認為孩子就一定無法承受父母的任何爭執(zhí)?
她在文中強調,不是所有的吵架都會讓孩子受傷害,也不是所有的爭執(zhí)對孩子來說都是負面的。與此同時,父母如果一味地恐懼自己的爭吵一定會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那么很有可能會產生“好行為綜合征”。關系稍微緊張一些就會引發(fā)焦慮,于是父母之間學習用虛偽的微笑、隱忍的克制來掩蓋。這樣子表面上看不是“吵架”,但其實也不亞于“吵架”,敏感的孩子一樣能看出這種不安“和諧”。
不知道怎么吵架的人,有時候也是辛苦的,因為內在會承擔很多的委屈。孩子將來要面對的人,不會都是溫和溝通的,有些時候孩子也需要通過捍衛(wèi)自己,才能抵擋別人的侵犯。
如果吵架不可避免,那么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吵架”
我們往往都是擔心“我們怎么對待孩子,要不要緊”?可是基本上很少人會問,“我怎么對待我的太太/先生,要不要緊”?
真正影響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研究嬰兒依附行為有一個詞叫“工作模式”,認為孩子的心智有一種他與他母親的工作模式存在,這個模式可以告訴他,從母親身上他們可以期待什么(Apter,2012)。假如一個先生不停地貶低他的太太,那么他們在一起的話太太就可能看起來很悲哀或者不開心。如果彼此結婚很久了,那么即使他不在,太太的表情也會看起來很哀怨。孩子很快就會明白這個關系:父母也有可能是蠻不講理的野蠻人,用蠻不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人。因此,表面上看似“懂事”,抑或“暴力”傾向,都是孩子的一種內在防御和抵制。
讓我們先看看研究中的危險炸彈例子:
——爭吵中夫妻倆是否表現出輕蔑的態(tài)度?
——有沒有取笑對方,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
——夫妻是否喜歡冷戰(zhàn),讓對方困惑而抓狂,最后相互不理不睬?
——夫妻是否各自拉孩子站隊,向孩子哭訴,或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你爸爸脾氣很暴躁,你可千萬不能學他”?
這些危險“炸彈”不僅僅會破壞夫妻關系的和諧,甚至也會讓孩子卷入到成人情緒的漩渦里,這樣方式的吵架對孩子來說則更是要害的。
普遍認為,孩子需要學習管理爭吵,主要是要掌握以下的能力: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聲音,同時照顧到彼此的關系。因此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知道爭吵和爭執(zhí)并不會真的斷了關系的連結,父母之間不會因為爭吵,而不愛對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孩子這個能力的養(yǎng)成和練習一定最先萌發(fā)于家庭,不管是面對父母之間的爭吵,還是手足之間的爭執(zhí)。
可是學習如何吵架,和管理如何爭吵是非常難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讓事情演變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腳踢的地步。不管是不是真的隔離了孩子,孩子都會很敏感地學習到這些肢體沖突。
澳洲家庭咨詢師SteveBiddulph認為,當你察覺雙方的討論即將演變出難以控制的時候:
1、告訴對方,你需要冷靜一下。等到雙方都可以坐下來理性討論的時候,我們繼續(xù)剛才的話題;
2、如果你覺得非常生氣和難受,可以告訴對方,等我沒那么激動的時候,大家繼續(xù)剛才的話題;
3、你可以找個地方坐下來,或者去房間冷靜一下;
4、在情緒失控之前就要立刻采取上述的做法,否則一旦拖下去,結果不容易控制;
5、當天稍晚要找個時間和對方聊聊。可以先擱置之前的問題,只是談談家人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問TA是否也覺得這很重要,然后跟TA解釋想要和睦相處有時候必須妥協。然后,只要涉及安全、承諾、以及尊重其他家人權利等問題,你絕對不妥協。問TA當你要求TA安靜下來時,TA愿不愿意配合。然后你們就可以休息一下,慶祝雙方達成共識,或是回頭討論原本的問題。
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對于“爭吵”的態(tài)度,是理智且冷靜的,而且當父母之間面臨必須小心處理的情況的時候,就要立刻停戰(zhàn)。這不容易,但必須得學。大家互勉。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1.家庭教育缺失“人格平等”
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么做父母。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由于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俗話說:三歲看老。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父母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望于孩子來完成。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調查發(fā)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么會有成長呢?
過多限制、過多干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這可是《聯合國兒童憲章》規(guī)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2.父母不進步,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yōu)秀孩子成長為優(yōu)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托啦!”其潛臺詞是“與我”無關啦。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
張家港某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復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么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打開,并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孩子連夜出走……
朋友們常問我每周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于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身教遠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yǎng)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了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柜;韓國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香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3.品德重于學問,狀態(tài)大于方法
“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jié)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p>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筑人格長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發(fā)展的因素中,分數并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
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奠定厚實的基礎。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么要求都答應,什么愿望都滿足。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里東西或別人的東西,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的失敗,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一個謙和的人。
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怎么行!后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jié)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tài)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爆F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狀態(tài)”。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tài)。有了狀態(tài)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tài)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么樣呢?父母白養(yǎng)了他,還不如考不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一位學者說過,哲學家與普通工人的差距遠小于野狗與家犬的差距。哲人與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個單位里同工種的人其差距是狀態(tài)造成的。有些人聰明,但他無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無所成。所以說,最重要的是狀態(tài),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狀態(tài)培養(yǎng)的,就要去做;凡無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4.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
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托了許多幻想。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煽鬃印墩撜Z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么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別讓范進重現!
5.無限地相信孩子的發(fā)展?jié)摿?/p>
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
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那里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么瘋,以后怎么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贊賞:調皮的孩子聰明。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
要知道謊言重復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了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tài)。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孩子的潛力恒大于已經實現的一切。現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殘疾人舟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杰作。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fā)展的潛力吧!
6.讓孩子有一樣屬于自己的東西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yǎng)小動物,使業(yè)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p>
父母在培養(yǎng)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yǎng),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yǎng)小動物,使業(yè)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什么最好?特色?,F在分數最好,其他人都是失敗者。
其實,孩子學得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么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么價值?
很多優(yōu)秀人才,他們并沒能接受正規(guī)大學的教育。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獲。
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7.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悅常常比物質來得重要”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zhí)著。一個人的精神發(fā)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于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他們讀書態(tài)度近乎宗教: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涂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均只有5本。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yè)沒有關系,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寧靜才能致遠。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悅常常比物質來得重要。
8.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化思考;可以鍛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yǎng)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煉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凈化他的心靈。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tài)。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許多父母經常教育孩子“多動腦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這一重要規(guī)律。調查研究發(fā)現:思維活躍、分析問題條理清楚的孩子跟他們的父母有直接關系,這些父母在談話間明顯地表現出思維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善于動腦筋。因此,促進孩子智力發(fā)展,父母首先應加強自我學習,并積極投入與孩子一同的智力活動中去。
·讀書、看報
讀書、看報能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傳遞信息時,父母還要談談自己的認識。讀書過程中養(yǎng)成劃出重點、剪貼感興趣的文章和記讀書筆記等閱讀習慣,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會喜歡上讀書、看報。
·小型家庭智力競賽
進行競賽的方法多種多樣:必答、選答、搶答;口述、手寫、動作;記分、淘汰、小獎品。這項活動還可以針對孩子在學習中的弱點進行,激發(fā)學習興趣,擴大知識背景。
·家庭辯論活動
生活中有許多現象、問題是父母和孩子都感興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樣,就此開展辯論活動,各抒己見,也是項不錯的活動。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討論、辯論的風氣,每個家庭成員的水平都會提高,還能矯正有些父母一人說了算的不民主作風。
·智力型家務勞動
所有的勞動都有明顯的智力因素,如:飯,怎樣做能節(jié)約時間?菜,怎樣做才好吃、好看?大掃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拖地板,怎樣才能擦干凈?等等。在家務勞動中引導家人開動腦筋,大腦必然得到鍛煉。
·解決家庭難題
家庭中遇到的問題,只要不是必須回避孩子的難題,可讓孩子一起參加解決難題,讓孩子知道有關情況,聽聽孩子意見。在孩子參與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不但發(fā)展了智力,還提高了他的責任意識。
·向孩子請教
父母應有向孩子學習的意識,有些知識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為老師。比如孩子的英語也學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問問孩子,這樣更會提高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發(fā)現自己不能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就會很自覺地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難道不比聽寫、默寫更能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嗎?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禮貌溝通體現了一個人的個人素質,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關于孩子的禮貌溝通教育,你做對了嗎?
【案例一】
朋友領著孩子來家里做客,臨走時,鄰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樣玩具帶走,于是你這樣說:“你是姐姐,別這么小氣,讓著妹妹,媽媽再給你買……”
做一個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愛,這與黃磊日常對女兒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貝兒告訴黃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帶回家,黃磊建議貝兒和多多溝通。黃磊的做法就好比一個中立的仲裁者,他沒有因為貝兒年齡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沒有為了保護自己女兒而反對。
3歲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和成長期,漸漸成長起來的還有他們的物權意識。真正的分享不是違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帶來更多的快樂,所以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現在很多年輕情侶,為什么一旦異地戀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東西永遠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帶孩子坐地鐵,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讓給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聲。于是你這樣說:“快謝謝阿姨,快點,看著阿姨眼睛說話……不好意思啊,我這孩子太內向……”
榜樣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場合的時候能夠懂禮貌,所以當孩子沒能及時作出反應的時候,父母會感到自己很沒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強迫孩子的情況屢見不鮮,有的父母礙于情面會給孩子貼上“太內向”“不懂事”等標簽,殊不知這些話已經影響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慢慢地會真的很內向,不敢做任何嘗試。
其實,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樣作用就好了,有的時候我們遇見熟人都假裝沒看見,走開的話,怎么能夠教會孩子懂禮貌呢?同時,借助一些故事進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夠通過共情和模仿學會禮貌的溝通。
【案例三】
帶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贊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樂開了花,卻這樣說:“哪有哪有,他還不行,比他強的有的是,我們的還得再接再厲……”
面對贊美:欣然接受、合理歸因
面對熟人的贊美表揚,有的父母其實心里是很高興的,但為了讓自己表現的謙虛,同時防止孩子驕傲,常常會“客氣一下”,但是這樣的客氣卻像是給孩子“澆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毀了他們本來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別人對孩子的贊美,并將孩子取得的結果歸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當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績歸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將成功歸因于內在、可控因素,當孩子也這樣認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時候,他們會有更多的動力,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
快3歲的小寶寶們該去幼兒園上學了,從家庭到幼兒園,是寶寶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扇雸@對于孩子和家長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戰(zhàn)爭。孩子“沖鋒陷陣”,家長則暗自擔心———孩子是否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老師會不會喜歡他?孩子與其他小朋友能不能相處、會不會被欺負等。
怎樣才能讓孩子開開心心地上學?在進幼兒園之前,作為父母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寶寶在入園之初會有哪些不適應的狀況?年輕的爸爸媽媽恐怕正為此思前想后吧。
第一、切勿給孩子消極暗示
許多家長在送孩子入園前,經常無意中會對孩子這樣說:“你再不乖,過兩天就送你去幼兒園?!?、“這兩天讓寶寶多玩玩吧,過幾天就要到幼兒園去了?!笔獠恢?,這樣的言語對孩子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在孩子意識中會認為幼兒園就是懲罰自己的地方,這樣就會造成孩子在入園前就產生抵觸情緒。專家認為,積極的心理暗示是相當重要的。
第二、要帶孩子熟悉環(huán)境,減少焦慮。
幼兒園老師建議家長在入園前,帶著孩子到所就讀的幼兒園附近散步,如果幼兒園允許,還可以到園中的活動場地進行玩耍,暗示孩子“這里有許多好玩的”、“以后要做幼兒園的好寶寶”等,這樣孩子正式入園時,就會減少對新環(huán)境的陌生感和不適應感。
第三,充分信任幼兒園的教育,以緩解孩子焦慮的情緒。
孩子剛到幼兒園一定會經歷一段適應期,有的孩子第一天入園還很開心,可是第二、第三天就哭著鬧著不想去了。其實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孩子第一天有新鮮感,等到接下來幾天“反應過來”自己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那肯定是要哭鬧的。這個時候家長盡量不要有過多的猜測,而是要相信幼兒園,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幼兒園的喜歡,這樣孩子慢慢也會喜歡幼兒園、喜歡老師的。
戰(zhàn)略提示
要學會“狠心”有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后,聽到孩子哭鬧很不放心,便躲在墻角、門后、窗外看,還有的中途來看望,這樣孩子的哭鬧時間會延長、次數會增多。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孩子就會知道只要哭鬧就可以不去上幼兒園了。
新生入園宜早接剛入園的幼兒特別希望家長早點來接,體驗與家長團聚的欣慰,否則,孩子會產生孤獨、失落甚至有被人遺忘的感覺,使孩子更怕上幼兒園。
我有一個火爆的脾氣,有的時候女兒稍微做錯點事情,我就會大呼小叫,每次發(fā)火之后我都會后悔,女兒平時跟她爸爸交流的時候經常會提到“媽媽會罵”這句話,我心里聽著酸酸的,女兒的姥姥經常會跟我說,“我跟我的女兒在一起,往往是她哄我,而不是我哄她”?,F在想一想我應該改的地方太多了。唯一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就是我經??洫勊?,也經常跟她互動做游戲,比如她帶上圍兜,拿了鍋碗瓢盆做飯,還煞有介事的來問這個“你想吃什么菜?”“我要吃蛋炒飯”,于是她就說好的,馬上做。一會就端上來給我吃,我就裝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還不住地夸獎說“真好吃,真香”。女兒就會笑嘻嘻的很開心,小孩子真是很容易滿足。
相比我,女兒身上的優(yōu)點太多了,早上去學校,從來不會賴床;平時在家里看到有誰需要幫忙,從來不用吩咐,眼色特別好;在家里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我都自愧不如;禮貌用語學得特別的好;特別聽大人的話等等太多了,即便她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膽小,內向,不善溝通,但是總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且她性格的形成跟從小的環(huán)境有關,幼兒園之前她都是在保姆和托兒所下看護大的,所以她的這些不足,我覺得是作為家長的我們欠孩子的,以后要多溝通多交流來還這筆“債”。
我有一個懂事的女兒,我希望我也會成為一個“懂事”的媽媽。
相信《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