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筆記。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家庭與學校合作,可以實現(xiàn)教育的質量最大化!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個家長與教師的責任與使命!那么,有哪些積極正確的教學觀念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親子關系: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天使爸語
親子關系,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匆姾⒆拥那疤幔强匆娮约?。
親子關系就是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佛教有一個詞叫“輪回”,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回,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回。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就像一個又一個輪回。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佛教說的業(yè)力。當我們有愿力去自我認識的時候,無論你過去的業(yè)力起點在哪里,都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認識,而自我認識決定了我們人生的終點。
什么是真愛?馬丁布伯《我與你》是這樣描述的:
當我在關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設想,不再將你視為我的目標或實現(xiàn)目標的對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間與全然的“你”相遇,這就是上帝。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了。
控制等于扼殺精神生命
多少人聽過這句話“你不讓我管是吧,那好,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我多希望這句話成為真的,可是每次媽媽還要管我。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亂,可以給孩子劃一個空間,他的空間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久而久之,他的空間就會好多了。
你如果經(jīng)常管孩子吃飯,他學習到吃飯=痛苦;你如果經(jīng)常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只有我的意志。若你經(jīng)常向孩子控訴配偶,你的配偶就不會變好,而孩子會學習到婚戀=痛苦,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有很多小時候被冷漠的孩子就說,“我多希望我的爸爸媽媽管管我啊,我希望爸爸媽媽能夠陪陪我”。我們若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唉,會誤以為關系只有控制和冷漠兩種。我和你要么是控制和被控制的關系,要么就是沒有關系,這樣就沒有真正體驗過你存在,我也存在。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愛不需要多復雜,真的是我看見真實的你了,這就是愛。
我們說那壞習慣怎么辦,還是什么都不做,你只能全然地去接納它。
要知道,孩子的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后,都是ta由于匱乏愛而在痛苦吶喊。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么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
規(guī)則從何而來
很多家長問我,要不要給孩子定規(guī)矩。
那我們需要看一下,真正的規(guī)則是怎么來的?比如今天來聽講座的人,有的人來晚了,他即使想坐到前面來,也不會跟坐在前面的人說,“你起來,讓我坐”。為什么大部分人不會這樣做,因為這么做了你心里不高興,我心里也不高興。規(guī)則就是這么形成的,因為我能夠感受到你的感受,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有同樣的感受。
規(guī)則的意義就是維護雙方的感受。規(guī)則只有在涉及兩個人的感受的時候,它才有意義。有的媽媽問我,他的孩子都會刷牙了,還要她幫忙一起刷,這樣會不會養(yǎng)成孩子不獨立刷牙的壞習慣。我問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過程中,你們的感受是什么,她說都很開心啊,我說這有什么問題嗎?
孩子如果學到遵守規(guī)矩等于難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覺遵守這個規(guī)則呢?如果這個規(guī)則讓孩子很開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結果。規(guī)則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兩個人的感受都被照顧到,這個時候的規(guī)則就等于舒服,當沒有人監(jiān)管的時候,他還是會愿意遵守規(guī)則的。
我們說成功的人都特別地靈活,就是他們的規(guī)則是從感受中學習過來的,而不是從結論中學來的。真正的好習慣一定是他不受打擾的時候,內心自然生發(fā)出來的狀態(tài)。有沒有世俗認為的好習慣不重要,好的感受很重要,好的習慣一定是在好的感受的基礎上才會保持下來,同時這種保持又不會變成一種僵化。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guī)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沖擊到崩塌,會發(fā)生很可怕的事情。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當我學得越多,我反而越謙卑,所以我相信只要有愛和自由,所有人都會越來越好。父母不是老師,父母就是看見孩子的那個人。如果沒有能力看見也沒關系,至少不要打擾他。
孩子所有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投射和焦慮,所以真正的愛就是“I see you”,我看到了真實的你,而不是出于焦慮,出于潛在的恐懼看到的我想象投射的你。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后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親子關系的本質是主人與客人的關系。
當我們作為主人把孩子邀請到這個世界,面對這個幼小的生命,我們會很關心他,照顧他,喜歡吃什么?穿什么更漂亮?還有什么需要?等等,我們會關注孩子的情緒,給與他溫暖的感受,還支持他達成自己的夢想。
當孩子從蹣跚學步到能夠獨立行走,從吃飯穿衣到開始了有獨立的思考,孩子慢慢地長大了。此時的孩子就成了自己的主人,開始想要自己探索世界。玩耍時,學習時,運動時,甚至發(fā)呆時,都是主人與世界互動生命成長的過程。
那我們來想一下,當我們作為客人去主人家做客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要學會聆聽,聽主人講他的故事,聽他講述背后想要傳達的情感。進入主人的空間,我們還要發(fā)自內心的尊重他,小心翼翼,不要碰壞主人的東西,那對他來說是特別寶貴的東西。
我們還會去贊美他,哇,你們家收拾的多整齊?。⊥?,你的菜做的這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必要時,我們還會問主人:有什么需要我?guī)兔Φ膯幔课铱梢詭湍鳇c什么呢?
不要輕易去打擾主人的生活,在熱情友情的背后,還要有空間。
所以,在親子互動中,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是F﹒A﹒C﹒T (FOCUS 專注 ,APPRECIATION 欣賞, CURIOSITY好奇,TRUST 信任),而不是溺愛,命令,責備,甚至懲罰,這只會引起孩子的抵抗、反感、憤怒,叛逆。最終造成親子關系的破裂。
在我們與孩子相處中,彼此互為主人客人,這就是界限,這就是生命發(fā)展的路徑。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我們時,去支持他,去照顧他,在日常生活點滴中,把美好的感受帶給他。當他呈現(xiàn)獨立的意志時,在一旁欣賞他,鼓勵他,用我們柔柔的關注的目光,讓那個小小的獨立的種子一點點茁壯,最終,帶著力量,與我們分離。
溝通是加強親子關系的橋
溝通是加強親子關系的橋梁,大多數(shù)父母都明白自己要花時間和自己孩子溝通。但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即使和孩子溝通也挺多的,但是親子關系依舊沒有變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家長沒有掌握溝通時與孩子相處的一些技巧。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堅持做好以下這四點,可能會事半功倍!
1、注意觀察孩子的神情
眼神交流其實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不要一個勁的說而不與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姐姐以前是學育兒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方法。每次她在和小侄子聊天時,都會注意觀察小侄子的神情。如果發(fā)現(xiàn)有神情有些不對,姐姐就會馬上安慰小侄子的情緒。由此可見,注意觀察孩子的神情是溝通的一大神器。
2、聆聽孩子的想法
大部分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都很少靜靜的聽聽孩子的想法??梢月牶⒆酉敕ǖ募议L大部分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小編的表弟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孩子,盡管他的想法有時候很幼稚舅舅舅媽都不會隨便打斷他。他們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就像朋友一樣,表弟是一個非常聽話有愛的孩子。由此可見,溝通的時候家長多多聆聽孩子的想法,可以加強親子關系。
3、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
大部分孩子都是吃軟不吃硬的,育兒專家也說過很多媽媽們在孩子面前要學會示弱。溝通的時候用命令的語氣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反感。菲菲是一個非常溫柔的媽媽每次和她的孩子溝通的時候,都可以深入的了解她的孩子。由此可見,用命令的口吻只會讓孩子反感,溝通也就失去了意義。換句話說,家長們還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套用孩子的思維。
4、及時給孩子抱抱
家長在適當?shù)臅r候和孩子進行肢體接觸,會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冰冰是一個非常聽媽媽話的孩子,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冰冰媽媽努力為冰冰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氛圍。每次與冰冰出現(xiàn)異常和他溝通的時候,冰冰媽媽總是及時給予冰冰抱抱。及時的給孩子一個擁抱,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與父母傾訴和溝通。
總之家長與孩子溝通固然重要。但是溝通過程中的幾部曲是必不可少的,家長不能忽視。
常聽說美國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是朋友的關系,這可能是相對于“大家長制”下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關系而言。其實在今天的美國,有許多家長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盡好做父母的指責,給孩子提供指導和適當?shù)挠栒]。如果父母過于強調平等,使家庭權威角色缺失,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困惑。
........................................
常聽說美國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是朋友的關系,這可能是相對于“大家長制”下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關系而言。在我們的傳統(tǒng)下,孩子對父母要順從,如同一個單位的上下級關系。而所謂的美式家庭教育則是民主的,父母和孩子在所有問題上都有同等的發(fā)話權。
不過隨著近年來人口構成和家庭結構的變化,這些傳統(tǒng)也在發(fā)生改變,像過去那樣只是簡單地給教育風格添標簽,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在今天的美國,有許多家長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盡好做父母的指責,給孩子提供指導和適當?shù)挠栒]。
前一陣子,我家在整理房子,準備出售。換墻紙、刷墻、清潔……事情非常多,把我搞得手忙腳亂。一旁的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看到后直說:“讓你的孩子過來幫忙?!边@個性情比較直爽的經(jīng)紀人又補充了一句:“Be the parent!”直譯過來就是“做父母”,她是讓我在必要的時候,招呼孩子來做事。
在她看來,指派孩子做點事,不但不可恥,還是每個父母都必須完成的“任務”。想來也是,現(xiàn)在子女生育普遍減少,許多父母把搞好孩子的學習當成唯一義務,習慣性地包攬了家里的所有事情。加之網(wǎng)上手機上好玩的東西那么多,孩子自然容易出現(xiàn)懶惰傾向。
事實上,家是基本社會組織。和任何社會組織一樣,它需要領導力的存在。家長和孩子之間雖不是上下級關系,但二者在知識、見識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卻總是存在。如果父母過于強調平等,使家庭權威角色缺失,反而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在是非黑白面前喪失理性判斷,以后到了學?;騿挝槐闳菀讖堁牢枳Α?/p>
至于指派,也未必就是跟在后面嘮嘮叨叨,或是大吼大叫,而是合理幫他們規(guī)劃,讓他們參與到規(guī)則的制定當中來。
讓孩子“聽話”,家長就得會講話。美國人喜歡把“聽”和“說”放在一起,在他們看來,會說話,孩子才會聽。會聽了,孩子才肯說。
許多人在單位能好好了解下級的心理,知道什么事情激勵他們,什么事情讓他們不舒服,在家里卻往往難以做到。我們以為我們熟悉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但事實上,他們面臨的每一次挑戰(zhàn)都可能是新的,都值得我們去傾聽,并給予引導。
和孩子做朋友的另一個誤解,就是孩子愿意和我們做朋友。
最近我參加了一次全美高教系統(tǒng)技術會議,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好幾個發(fā)言人提到,如今的社交網(wǎng)絡,如Facebook等,一開始都是青少年在使用,現(xiàn)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跑去使用之后,青少年便開始逃離。
過去的MySpace也遇到過這種“大逃亡”的情形。原因很簡單:青少年不愿意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同一個“圈子”里混。(小編注:MySpace曾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社交網(wǎng)站。)
我前幾天去理發(fā),聽一個年輕的理發(fā)師說到她的媽媽也使用Facebook,當她在上面發(fā)表言論時,她的媽媽總是第一個發(fā)表評論,她只好回復說:“媽,再回復我就把你屏蔽了?!?/p>
可能是青春期的子女擔心受到新的管束,也可能是不愿意在同齡人面前顯得自己落伍,無論如何,身為父母,會心一笑就好了,我們過去,不也有過類似的心路歷程么?(完)
一個孩子生下來,他有些東西被接納,有些東西不被接納,他可能很多地方、很多純真都不被接納。他被要求很多、被應該很多。像我們70年代和之前,包括現(xiàn)在生的孩子,還是有很多的“應該”。他不被接納的時候,尤其是他嘗試做自己,遭遇到很大的痛苦和恐懼的時候,他就退縮回來,隱藏、壓抑這一部分,甚至會合理化:人就不應該這樣,人就應該那樣。合理化之后,就成為他的模式——只要遇到這個事情,想都不想就這樣反應。
然后,當他長大以后,他做了父母。這個時候,他的孩子引起的那些焦慮,就是觸碰了他封鎖起來的原本自己的那些生命本來要舒展的部分。
比如有個觀念:孩子必須要好好上學。實際上生命本身是什么?不識字也可以很快樂、很幸福!但是如果這個人,他在他的生活環(huán)境,他從小就被教導、被教育:如果他不上學,就會非常地受打壓,或者他目睹到什么后果??傊纬闪朔浅8畹俟痰挠^念——孩子不上學就壞了。
這時候他碰到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非常刺激這部分的焦慮。這就是反應了父母對自己生命中禁錮起來的能量。有的是在學業(yè)上,有的是在關系上。(現(xiàn)在不能想一個貼切的畫面和例子說明這個問題)反應在關系上也是非常常見的。
總之,孩子在最初的呈現(xiàn),讓父母感到很多的壓力、很多的麻煩,很多無能為力、很多無奈、很多恐懼,其實是(父母)讓自己打開生命之門的機會。
如果父母去做一個權威的話,這個游戲就是個陷阱。你只要是做孩子的權威,就是個陷阱。因為你并不比孩子聰明,并不比孩子多太多的有價值的東西。關于社會化方面,是肯定(比孩子強),但是社會化有很多破壞性的東西。社會化本身也沒那么難學,而社會化的局限性非常大。我們70年代的社會化是這樣的、90年代的社會化是那樣的,回到60年代、40年代,社會化都不同。所以這個社會化的建設并不是那么特別地有價值、有力量,或是必要的。所以我們對孩子來講,談不上優(yōu)勢。我們本身是平等的心靈。
當我們企圖去做孩子權威的時候,在這里也是沖突非常非常大的。我們總想去帶領孩子、教導孩子,為孩子負責、把控孩子,去把孩子扶上馬!不管那個馬是孩子自己選的,還是我們(父母)指定的,我們要幫著孩子上路。有可能孩子根本就不想騎馬,他喜歡下水呢?完全另外一個生活方式。
如果是權威的話,就會出現(xiàn)非常大的沖突,非常多的焦慮,非常多的麻煩。(孩子)身體疾病、厭食癥、暴食癥,心理問題、人生的痛苦非常多的花樣百出,萬花筒般的困境和麻煩。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不是沒有希望的。
希望在于——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心靈,孩子是另外一個心靈,我們是平等的。然后把孩子的出現(xiàn),當成“他向我展示生命的可能性”。
我尊重他的主體性,我做好自己的主體性。我也不去用自己的認知去限制他,我也不要他為我負責。在這種平等,和孩子的相處中,去了解生命本身、去連接遺忘的自己,去重新體會生命的滋味。這就是孩子來教會我們的。
(媽媽:這有點像是“無條件養(yǎng)育”,我一樣的困擾: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不去教導他任何東西,他是自己的生命,同時滋養(yǎng)了我的生命。那這個怎么做呢?這和放任不管的區(qū)別在哪里?他一生出來就是個嬰兒,我不用去教導他,我和他一樣大?)
在生理上,具體的生活常識上、社會常識上,我們要盡父母之責,是有相當?shù)囊徊糠謨热荩ㄒ袚模?。最簡單就是錢,我難道能讓他自己去賺錢,供自己上學嗎?不是的。就是我們該做父母的那部分,還是必然要做的。但是從心靈上來講,從人格上來講,從主體性上來講,我們是完全平等的。我并不覺得自己有資格真的教導孩子,從心靈和思想層面教導他。
(媽媽:那我不要對他說:“你應該怎么樣,你不應該怎么樣”,是這意思嗎?)
我們不需要去套牢一個詞匯,“應該”也不是說就不能說。哪種形式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內涵——當我這樣去說的時候,我是出于愛,還是出于恐懼而生出的限制?
發(fā)現(xiàn)了嗎?絕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都是焦慮的。焦慮程度不同,但是絕大部分父母看到孩子,都有非常明顯的焦慮的。極少部分父母,對孩子是充滿驚喜、感謝和驚嘆的。
推薦一本書,周國平的《寶貝、寶貝》。這個就體現(xiàn)了一個人在成熟期:“我”基本上沒有人生困境了,也沒有特別多的匱乏感,“我”是作為一個生命和另外一個生命相處?!拔摇辈恍枰⒆觼斫o我掙面子,他的行為和別的孩子不同,我不覺得有什么事。老師如果打電話給我,說孩子表現(xiàn)怎么怎么樣,我不會在意自己的自我形象,不會產(chǎn)生對自己的評判?!拔摇睂⒆記]有這方面的依賴,需要他來證明我是個好家長;或者他要表現(xiàn)出色,我就自我感覺良好?!拔摇睕]有這些需要,“我”覺得自己可以了。對自己的心靈上的完整、成熟,還有社會和人生追求上的基本滿足?!拔摇币膊粸殄X也不為前途那么焦慮。
這個時候就能做一個生命和另外一個生命相處,去看他眼光中的生命是怎么樣的,他眼光中親子關系中的愛是怎么流動的。有很多這些例子,可能對所有父母來說占比很少,但是有一批父母是這樣的。顯示出一個生命和另外一個生命是這樣的關系——充滿了欣喜、感激和學習:今天孩子教會了我這個,今天我發(fā)現(xiàn)生命是可以這樣的,他帶給我如此多的快樂。
這個是一個狀態(tài),但是大部分還是處于前者:唉呀!孩子怎么就是達不到我的期待?孩子怎么不聽我的?都不愛和我說話,連話都不跟我說了。后者就是互相教會和滋養(yǎng),我們從孩子身上獲得很多滋養(yǎng)。然后前者就是反應了我們過去的被禁錮和被隱藏的生命的創(chuàng)傷。
有的父母特別本分,孩子就特別地叛逆;有的父母特別剛硬,孩子就特別地柔軟。不是說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形成這樣的對比,但這是一類。在這里面,(孩子)就是來幫助父母去拾回自己壓抑和否認的力量:一個人是完整的,既可以很強大,又可以很柔軟。
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有些父母常以“指揮者”的身份自居,他們在與孩子交談時總是帶有命令的口氣;有些父母則像個“說教者”,這樣的父母喜歡叨叨,告訴孩子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而并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有些父母覺得自己比孩子聰明,在孩子面前擺著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這樣的態(tài)度也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反感;還有一類父母則是批評者,他們的言語中常帶有嘲笑、諷刺,或給孩子貼標簽。試想如果父母都用以上態(tài)度與孩子交談,怎么可能得到很好的溝通效果?如果你常常抱怨孩子不跟自己說心里話,請先反思一下自己平時有沒有充當這些角色。
家庭生活中,和孩子溝通很重要。溝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孩子施加科學的教育,從而促成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合格的父母,不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也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把家長的期望、愛和教育充分地傳遞給孩子,也能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所思聽想,幫他們解決成長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親子溝通往往差強人意,要么是家長不重視,要么是方法不得當。很多父母雖然很想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但是無意中流露出的傳統(tǒng)角色總會造成親子溝通的障礙。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意識特別強,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會自以為是地把自己視為孩子的老師,不停地指指點點,而忽視良好親子關系的構建,于是父母在越位當老師的同時,失位于父母的角色。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通常會出現(xiàn)以下兩種自我身份錯誤定位的情況:
1、越位
即父母對自己不該負的責任進行越界干涉
諸如孩子不吃飯時,我們總是追著喂;孩子不寫作業(yè)時,我們總是在一旁陪著寫;孩子間發(fā)生點小糾紛,我們就急著出面找對方去算賬,等等。父母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本質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身體是孩子自己的,吃飯是本能;不相信求知是每個靈魂固有的能力,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這種越位,往往源自父母搞錯了邏輯,顛倒了因果,把孩子的現(xiàn)狀和表現(xiàn)作為教育的起點,只想著采取各種辦法去“對付”、“管教”孩子。
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現(xiàn)狀和表現(xiàn)往往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導致的結果。因為我們總是追著喂,所以孩子可以不準時吃飯。因為我們總是陪著孩子寫作業(yè),所以孩子可以不單獨完成。因為我們總是出面替孩子解決問題,所以阻礙了孩子能力的建立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最終的結果是導致孩子認為:飯是吃給媽媽看的,作業(yè)是給媽媽做的,朋友是給媽媽交的,孩子自己永遠不會分清自己的界限,負起自己的責任。
小結:父母負起自己的責任不越位,承擔自己的義務,守住自己的界限,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是構建良好親子關系和教養(yǎng)孩子的前提。
2、失位
即父母自己該履行的教育責任沒有履行
常常聽到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抱怨自己的父母幫忙帶孩子帶出了各種問題,然而我們是否反省過,教養(yǎng)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責任、義務和權利。我們有什么資格去要求老人,一定要按照我們的觀念和方式去帶我們的孩子?老人有老人的性情、觀念和生活方式,本身老人愿意幫忙帶孩子,我們就該心懷感激了,怎么還能抱怨他們或要求他們改變?
其實,隔代教育是個偽問題,本質是年青的一代有了孩子后,內心還沒有長大,沒有負起自己的責任,守住自己的界限,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是我們的失位在先,才導致了老人的越位。
再比如,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停地吃糖,或不停地看動畫片。然而,想不想吃糖或看動畫片是孩子的事,允不允許,給不給孩子吃糖、看動畫片就是父母的事了。
我們做父母的沒守住自己的界限,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犯錯的環(huán)境和機會,卻去怪兩三歲的孩子缺乏自律,公平嗎?這就相當于你把一只羊扔到狼群里,又告訴這些狼,你們不能吃羊,誰吃誰不是好狼。難道不是我們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可以隨手觸及糖的環(huán)境嗎?難道不是我們習慣了把孩子托管給電視、電腦,而很少親子陪伴、交流,導致孩子癡迷于動畫片或電子游戲的嗎?抱怨孩子缺乏自律前,我們先負起自己的責任,而不能失位于父母這一職責。
小結:父母對自己的身份角色有清晰的定位,該履行的責任不失位,不該自己負的責任不越界干涉,是進行有效家庭教育的保障。
越位或失位,通常都不是孤立的
往往一種越位行為的背后,都有一種失位,而一種失位行為的背后,都有一種越位。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意識特別強,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會自以為是地把自己視為孩子的老師,不停地指指點點,而忽視良好親子關系的構建,于是父母在越位當老師的同時,失位于父母的角色。
家園共育《親子關系: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什么是教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溝通是加強親子關系的橋 溝通是加強親子關系的橋梁,大多數(shù)父母都明白自己要花時間和自己孩子溝通。但是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即使和孩子溝通也挺多的,但是親子關系依舊沒有變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這些家長沒有掌握...
常聽說美國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是朋友的關系,這可能是相對于“大家長制”下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關系而言。其實在今天的美國,有許多家長在和孩子交朋友之前,努力盡好做父母的指責,給孩子提供指導和適當?shù)挠栒]。如果父母過...
一個孩子生下來,他有些東西被接納,有些東西不被接納,他可能很多地方、很多純真都不被接納。他被要求很多、被應該很多。像我們70年代和之前,包括現(xiàn)在生的孩子,還是有很多的“應該”。他不被接納的時候,尤其是...
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有些父母常以“指揮者”的身份自居,他們在與孩子交談時總是帶有命令的口氣;有些父母則像個“說教者”,這樣的父母喜歡叨叨,告訴孩子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而并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