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家長的信任孩子的動力

發(fā)布時間:2021-09-09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俗話說,手中無網(wǎng)看魚跳。。幼兒園教師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都會提前準備很多資料。資料意義廣泛,可以指一些參考素材。參考資料可以促進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的提升??墒?,我們的幼師資料具體又有哪些內(nèi)容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長的信任孩子的動力”,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導(dǎo)讀:父母讓孩子自己決定一些事情,是父母對孩子能力的認可,是父母對孩子莫大的信任,因此,沒有孩子愿意辜負這種信任。于是,這種信任便轉(zhuǎn)化為了孩子努力做好這些事情的巨大動力。

前面我們已經(jīng)多次提到過,男孩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他們很不聽話,很叛逆,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家長越讓他向東走,他卻偏偏向西走。

但是,如果家長告訴他,“你來決定這件事”,男孩聽到這樣的話往往會很感動。自己做決定,這是最讓男孩引以為傲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男孩認為,父母讓他自己決定一些事情,是父母對他能力的認可,是父母對他莫大的信任,因此,沒有男孩愿意辜負這種信任。于是,這種信任便轉(zhuǎn)化為了男孩努力做好這些事情的巨大動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的父母很難真正做到這一點,他們幾乎從不對孩子說“你來決定這樣事”,尤其是對那些他們認為很難管教的男孩。因為在家長的觀念里,他們往往認為:“孩子太小,沒有決定事情的能力”、“讓男孩決定自己的事情,他很可能會變壞”……于是,中國的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事情,從“吃、穿、住、行”到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yè)……

其實,家長因為“孩子小”、“男孩會變壞”……而剝奪孩子決定自己事情的權(quán)力,這種做法純粹是家長在杞人憂天。兒童心理學家表示,如果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愛,男孩會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獨立。

事實也正如此,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當面對困難的時候,6個月大的男嬰已經(jīng)開始試圖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解決問題,女嬰?yún)s通常借助哭泣等手段。當然,這些不同只是性別上的差異,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男性更喜歡實踐,喜歡嘗試與競爭,他們喜歡在這些過程中的思維與創(chuàng)造的樂趣。

當家長告訴男孩“你來決定這件事”的時候,這種樂趣就開始了。

小勇和爸爸一塊在公園玩,忽然,他很想爬上旁邊的那棵蘋果樹,于是他向爸爸請示。爸爸看了看那棵樹,對兒子說:“去吧!”說完繼續(xù)低頭看自己的報紙。等兒子朝那棵樹走去時,爸爸開始用心地觀察著兒子的一舉一動。

只見小勇在樹下仔細地看了一會兒,便有點笨拙地慢慢向上爬,好不容易爬上樹的主干,他卻用腳去踩一條很細的枝干。眼看那條枝干就要被踩斷,爸爸的心快要提到了嗓子眼了,剛想跑過去接住將要從樹上摔下來的兒子,沒想到,這“小家伙”卻忽然對那條細枝干失去了興趣,繼續(xù)向主干上爬……

小勇玩累了,興高采烈地跑到爸爸身邊。這時,爸爸收好報紙,一本正經(jīng)地問兒子:“兒子,你在爬樹之前,在樹下看了半天,是不是在看樹上有沒有蘋果呀?”

“不是,爸爸,我在考察‘地形’,看看這棵樹從哪個角度最容易爬上去。”小勇很認真地說。

“你剛才是不是差點把那條小細枝干踩斷,從樹上掉下來呀?”爸爸用開玩笑的口氣說。

“哎呀,爸爸,我只是想試試那條枝干結(jié)不結(jié)實,我才不會真去踩它呢。”小勇有點自豪地說。

“你小子很聰明呀,知道故弄玄虛了!”爸爸高興地摸著小勇的頭說。

小勇雖然并不知道故弄玄虛是什么意思,但從爸爸的表情中他讀出了很大的肯定。

任何一個男孩都是很聰明的,雖然他們有一種沒有任何理由就會去冒險的特性,但他們在冒險之前還是會對事情做一定的分析???,小勇爬樹的例子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嗎?

小勇在爬樹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觀察,還獲得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識,可能有關(guān)力學、生物學,等等。而家長的態(tài)度則關(guān)系到男孩能否順利獲得這些知識,如果因為擔心而加以阻攔,那么這個男孩就喪失了這次機會。反之,如果男孩真的會掉下來,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是男孩自己的選擇,他將知道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來。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用信任和孩子交流


導(dǎo)讀:對抗拒心理咨詢的孩子,心理醫(yī)生怎么和他建立信任的關(guān)系呢?秘訣有三:不命令他做事,耐心地聽,不評價他的觀點。等他愿意主動地告訴你一些事后,再繼續(xù)下一步的輔導(dǎo)。

大家都知道,如果孩子有問題不愿意說,即使是熟悉的人也很難“撬開”他的嘴。那么不妨參考心理醫(yī)生在做咨詢時的做法,家長從中可做參考。

情況1:孩子自己覺得痛苦

去看心理醫(yī)生的孩子,一種是自愿去的,本身覺得很痛苦,經(jīng)常會說“活著沒意思”這樣厭世的話。這種情況下稍加引導(dǎo),孩子一般會主動地告訴醫(yī)生自己為什么不舒服,而耐心地傾聽就很關(guān)鍵了。這種情況還可細分,一是孩子對心理問題有誤解,以為自己有病,對此很擔憂。二是孩子真的遭遇了痛苦的心理問題,需要咨詢和治療。

家長參考:耐心傾聽,參考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相關(guān)書籍,為孩子釋疑,如果難以判斷或真的出現(xiàn)了問題,及時配合醫(yī)生的治療。

情況2:家長帶孩子去咨詢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家長帶孩子去咨詢。有的孩子很抗拒,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覺得父母有問題。這時候,心理醫(yī)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首先會清楚地了解,孩子是否真的有問題?是不是家長過于敏感?弄清楚這個問題,才能繼續(xù)下面的咨詢。

對抗拒心理咨詢的孩子,心理醫(yī)生怎么和他建立信任的關(guān)系呢?秘訣有三:不命令他做事,耐心地聽,不評價他的觀點。等他愿意主動地告訴你一些事后,再繼續(xù)下一步的輔導(dǎo)。

家長參考:孩子不愿意說,是因為自己平時說話做事讓他感到壓力嗎?是否對他評價太多,孩子覺得溝通受挫?

自卑感能讓孩子獲得動力?


導(dǎo)讀:自卑感受到“自卑”字面解釋不同的困擾,自卑感不應(yīng)該和實際不如人混淆不清。真正不如人的人在某些方面可能不承認他們的缺陷,甚至于可能不會產(chǎn)生自卑感。反過來說,許多有自卑感的人并沒有客觀地證明自己是有缺陷的,而且他們往往是高地位和有成就的人。

人都希望在團體中被接納,并參與團體,對于兒童而言(成人也如此)最痛苦的經(jīng)驗?zāi)^于他感覺到不如別人。只要不隱含社會地位的低下,任何苦難、悲劇和不方便都是可忍受的。對任何人而言,沒有歸屬都是莫大的苦難。自卑感抑制或限制了必要的社會興趣之發(fā)展。

不幸的是,父母常沒有給孩子“你們是夠好了”的感覺,因為父母害怕這樣做,會使孩子停止發(fā)展和進步。有兩種方式去刺激成長,一是在垂直面,為自我成功而提升;另一是在水平面,通過貢獻、擴展,而非壓過他人。這兩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達成目標,但垂直面成功的代價太高了,沒有安全感。一個人可能得到它,也可能失去它。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方式正是如此,容易使兒童遭遇到一連串的沮喪經(jīng)驗,它剝奪了個體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而無法去應(yīng)付可能面臨的事情。

自卑感受到“自卑”字面解釋不同的困擾,自卑感不應(yīng)該和實際不如人混淆不清。真正不如人的人在某些方面可能不承認他們的缺陷,甚至于可能不會產(chǎn)生自卑感。反過來說,許多有自卑感的人并沒有客觀地證明自己是有缺陷的,而且他們往往是高地位和有成就的人。除了真正不如人和自卑感之外,我們必須了解自卑情結(jié)(inferioritycomplex),這個名詞是說用一個真實的或假想的不如人的事情作為借口,要求別人特別的服務(wù),這種常是心理上的逃避。

區(qū)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jié)有實質(zhì)上的意義,因為兩者在心理的效果上有所不同。不足或不如人的感覺,不論是意識或非意識的,可以產(chǎn)生補償性的努力,因此可以引導(dǎo)出正向的特質(zhì)和成就的發(fā)展,這不是自卑情結(jié)的情況。而自卑情結(jié)這種自認卑下的心理是會阻礙進步的,不管它是個人的想法或是社會的現(xiàn)象,它的結(jié)論是絕望的。自卑感的一般感受是模糊的,而自卑情結(jié)不只是完全地感覺到不好或是不能做一些事情,而且是清楚地表露自我缺陷。

每個兒童當他在大人的世界里成長的過程中,都經(jīng)驗過自卑感,并且痛苦地了解到自己的弱小與渺小。我們現(xiàn)今教育的方法,非但沒有緩和兒童的自卑感,反而加速并增強兒童的自卑情結(jié)。兒童變得對他的社會地位失去信心--不僅是和圍繞在他身邊的成人的成就和能力比較,甚至于和兄長或其他兒童比較。

這種社會的自卑情結(jié)嚴重地影響兒童的心理,并引導(dǎo)他去尋求個人的補償。而且,自我評價的欲望使得他去參與的基本沖動被導(dǎo)入歧途。自我評價也是歸屬感的一部分,但是從團體中去贏得被接納的能力,似乎要先對自卑感有所補償。假使做不到這一點,只有使孩子產(chǎn)生退縮。

自卑感的經(jīng)驗可能產(chǎn)生兩種反應(yīng),兒童不是嘗試尋求補償,就是退縮。補償可以是正向的或偏離的:它能借著有用的方法或無用的方法,引導(dǎo)兒童脫離自卑感,然而沒有一個單一的規(guī)則可循。

老師妥貼的引導(dǎo)與信任


導(dǎo)讀:老師妥貼的引導(dǎo)與由衷的信任,支持著孩子們在新環(huán)境中自如愉快的發(fā)展。

現(xiàn)在是活動區(qū)的時間,活動室里非常熱鬧。我發(fā)現(xiàn)有好幾個孩子正圍著一個小椅子在看什么,我走過去一看,原來珺珺小朋友正拿著一套“麥當勞叔叔”的鑲嵌玩具,旁邊圍著好幾個孩子。我看見有一張桌子空著就說:“那多小啊,來到這里玩吧。”珺珺聽了拿著玩具放到了桌子上然后就不管了。我說:“麥當勞叔叔要回家,誰愿意幫助他呀?”身邊的孩子都不出聲。于是我就拿起一塊看看板上的圖形,再看看手里的拼塊然后拼上去。依含小朋友一直在旁邊看著,我問:“你想拼碼?”她看著我使勁點點頭。她接過我遞過去的拼塊,高興的擺弄起來。只見她把手中的拼塊隨意的放在拼板上,進不去,這時候她感覺有問題了,看看拼塊又看看我。我說:“你看看手里的麥當勞叔叔是什么樣的?”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她,依含仔細看了看拼塊,又看了看拼板最后終于把拼塊放進了拼板。

點評:

從依含小朋友在一旁“看”中,老師讀出了她想要學做“大人的事”的愿望。小小鑲嵌板為她搭建起了主動學習的“平臺”?!翱纯词掷锏柠湲攧谑迨彘L得什么樣?”的提示,進一步引導(dǎo)著孩子,自我完善認知過程?!罢姘簟庇治齺砀嗟暮⒆尤リP(guān)心自己覺得新鮮的事。老師妥貼的引導(dǎo)與由衷的信任,支持著孩子們在新環(huán)境中自如愉快的發(fā)展。

案例:信任·交流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對一個人的影響,作用最為深久,家長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影響著幼兒的發(fā)展。有這樣一件小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早晨,貝貝的媽媽來幼兒園告訴我,前天做手工時,蘭蘭用剪刀將貝貝的耳朵劃了一個口子。當時我很吃驚,答應(yīng)等蘭蘭來時將事情查清楚。這時,蘭蘭正好來園,貝貝的媽媽拉住蘭蘭的手,恐嚇著說,下一次再欺負貝貝,就將你的手剪斷,蘭蘭嚇哭了。

貝貝的媽媽走了以后,我問蘭蘭為什么劃貝貝的耳朵,蘭蘭哭著說,沒有沒有。在我的一再追問下,貝貝才說出,是自己剪的,但害怕媽媽打他,所以說了謊。

中午,貝貝的媽媽來接貝貝,我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了她,并和她探討如何對待幼兒的說謊問題,她不相信的說,不可能。并將貝貝拉到一邊說,你說實話,不要害怕老師。這一次,貝貝說了實話,媽媽拉著他的手走了。

這件事情過去了很久,我的心情一直無法平靜。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的職業(yè)良知要我說出來:

第一:假設(shè)真的是蘭蘭剪了貝貝,作為家長如何處理?古人有一句話:幼吾之幼及人之幼,就是說,愛別人的孩子如同愛自己的孩子,幼兒是弱勢人群,他們更需要人們的關(guān)心和愛心。當幼兒間出現(xiàn)了矛盾,成人應(yīng)查清事情的究竟,幫助幼兒改正錯誤。哪一個家長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傷害,更沒有家長能保證自己的孩子不在無意之中傷害別人,對待幼兒間矛盾,應(yīng)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耐心。

第二:幼兒教育更需要家園互動。幼兒園是幼兒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他們第一次知道有“集體”,第一次體會“合作”……家園合作、互動更有利于幼兒道德規(guī)范的鞏固和強化。家長應(yīng)認識到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應(yīng)與教師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關(guān)系。

第三,幼兒的家庭教育需要尊重。我們承認,現(xiàn)代家庭給予幼兒許多優(yōu)厚的條件,但也不能排除家庭中的隱性暴力。如上面的貝貝的媽媽,如果在平時的教育中多一些說服,而不是打罵,我相信,幼兒沒有必要說謊,也不會說謊?,F(xiàn)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家長只注重幼兒物質(zhì)的滿足,忽略了幼兒的精神需要,長此以往,不利與幼兒的健康成長。

家長需關(guān)注孩子的


過了周歲,很多父母隱隱感覺到:孩子不太好帶了。

的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發(fā)強烈,依個人偏愛而喜惡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抗拒行為的逐漸凸現(xiàn)。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在心理發(fā)展歷程中的必經(jīng)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個月后,身心發(fā)展的速度一路飆升。當孩子具備獨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會厭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著獨闖天下。當他能夠理解和運用人稱代詞“我”的那一刻,就會告別“順從”,起草著自己的“獨立宣言”。這一階段,他一反常態(tài)執(zhí)拗、任性、甚至強硬。在他的成長詞典中,“不”成為運用頻率最高的單字。這個時期我們通常稱之為“第一反抗期”。

矛盾沖突源自何處

在這個時期,孩子們想了解和想嘗試的事非常多。他們愿意更多的掙脫大人的看管,獨立去“探索”環(huán)境中每一個“小兒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動”是很多看護人對這個階段孩子行為特點所下的結(jié)論。接近1歲半的孩子越來越熱衷于“掃蕩”和“清野”,他要檢驗從成人的活動中所“看”到的經(jīng)驗,他要模仿、再現(xiàn)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戲”:拿起小錘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幾,把雞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腳尖搬倒書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經(jīng)驗、閱歷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敗事有余”而告終。

“越不讓動越要動”是很多父母總結(jié)出的孩子和家長“分庭抗禮”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衛(wèi)生紙拽至窮盡,滿臉洋溢著興奮;他會打開低矮的柜門,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辦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閣的寶貝歡呼雀躍;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戰(zhàn)電源、煤氣灶、飲水機而義無返顧……

此外,這個時期的孩子能不斷向看護人提出強硬的挑戰(zhàn)。在與父母的抗衡中,他積累著“攻守”經(jīng)驗,了解到父母的處世原則:媽媽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讓他自己走,孩子常會把雙腿盤起腳不沾地,像條毛蟲吊在空中,當爸爸媽媽不肯再抱的時候,他會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難移,假如父母真不讓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們的寶寶經(jīng)過“痛苦的抉擇”也能后來居上……在與成人的對恃里,孩子體驗到自身的堅持和退讓,能對他人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和結(jié)果。勝利使他獲得成就,同時也留下深刻的經(jīng)驗記憶;失敗使他失望,但同樣會鼓動他重組經(jīng)驗再次突圍。所以我們說孩子“第一反抗期”的這種“反常”變化,并不是無緣無故的“邏輯混亂”和“行為失控”,而是他長大了,大到想向我們證明:他有自己的主張,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須實現(xiàn)更多的需要。他不斷的通過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訴我們:他要做一個獨立的人,就像爸爸媽媽那樣,要對別人提出要求,要讓別人受到自己的影響和牽制。

用孩子眼光來看待

作為父母搞不懂:為什么當寶寶要長大時,現(xiàn)有的和諧、寧靜會常被沖突、惡戰(zhàn)攪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個傾心追求獨立的孩子,在成長中時時處處所遭遇的沮喪與煩躁:當他打開一個裝滿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東西拿出來,大人把柜子鎖了起來;他漫步到廚房,撫弄著爐灶上的旋鈕,想看看是否也會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覺的媽媽抱開;他拽著臺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會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評“不乖!”……他會走、會爬、會登高,可英雄無用武之地!周圍有那么多令人興奮激動的機會,卻每每都被扼殺在動手之前!為這些孩子就有100%大發(fā)雷霆的理由。假如我們被還原成80或90cm高的幼兒,相信也會成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們能理解嘗試獨立的孩子,那些難以運用語言表達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為規(guī)范和自然法則的約束下,在敗多勝少、四面楚歌的探險歷練中,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時時被失望、害怕和孤獨圍追堵截著:那天,他像爸爸那樣一只腳踏上矮椅,卻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號啕之中全是對疼痛的憤懣與不解;一日,他像推積木一樣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讓他第一次品嘗到自卑無奈的苦澀。他好想控制身邊的事物,但卻左右不了它們的發(fā)展。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語言能力的局限,孩子無法通過與成人的有效溝通,釋放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壓。這么多的孩子表達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慮與不信任,面對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會大聲說“不!”,面對父母的關(guān)愛幫助,他會拒絕接受,而要“我自己來”。

心理學家的分析

孩子成長一定要有這個“反抗期”嗎?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是漸進式的變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轉(zhuǎn)折時段內(nèi),兒童在成長中的心理矛盾會高度激化,對這種激化疏導(dǎo)的方式不同,會導(dǎo)致孩子產(chǎn)生不同強度的情緒體驗,從而引發(fā)飛躍式的正、負兩極變化。研究者據(jù)此提出了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定階段內(nèi),存在著轉(zhuǎn)折期、危機期、對抗期等不同稱謂的學術(shù)觀點。如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發(fā)展要經(jīng)歷8個“危機”,而在孩子出生后的頭3年里就要經(jīng)歷兩個危機的挑戰(zhàn)。還有的學者認為: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轉(zhuǎn)折中,典型的行為突變有兩三歲的反抗執(zhí)拗,七八歲的心理平衡失調(diào),十二三歲的消極、違抗性等等。特別是由于在以上各階段內(nèi),父母通常會由于兒童的對抗、逆反等極端行為,導(dǎo)致親子關(guān)系的緊張、惡化,往往不經(jīng)意間,就嚴重影響著孩子今后整個人生的和諧發(fā)展。

但是,更多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同樣證明:轉(zhuǎn)折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中的必經(jīng)階段,但“危機”并非必然相隨。只要父母做好相應(yīng)的心理準備和策略應(yīng)對,就有可能變第一反抗期為第一發(fā)展加速期,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支持、促進。

幼師資料《家長的信任孩子的動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師資料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永遠是相互的,人們會通過外在環(huán)境的反應(yīng)來確立或者調(diào)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初期———最重要的應(yīng)答者。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行為的評價和反應(yīng)等,都對孩子起著重...

2021-04-09 閱讀全文

邱詩研是個很文靜的小女孩,她平時很少說話,和同伴來往有限,活動時也不愛舉手發(fā)言??墒乔裨娧泻芟矚g畫畫,每次在繪畫中都會看到她認真專注的樣子。每次畫完一幅畫時她都會特別高興,自己看了又看。有時我也會走過...

2020-09-19 閱讀全文

導(dǎo)讀:許多老師和家長都認為孩子多動是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似乎多動只能危害兒童的成長,而不可能給孩子帶來任何好的方面。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這種觀點是偏頗的。 在電梯里遇見12樓的媽媽牽著掛著一...

2021-09-06 閱讀全文

今天晚上六點半,我們在本班教室召開了家長會,這是我召開的最令我感動的一次家長會!第一,六點半,只有兩個家長未到位,六點三十五分,所有的家長都到位,遲到的兩位家長連聲道歉:“對不起,我遲到了!”讓我感受...

2021-04-1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