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趕小豬游戲。
每一個小孩都有無限的潛能,家園共育可以讓孩子的潛能更好的激發(fā)出來!教師應當定期開家長會,進行溝通協(xié)商,以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放飛夢想!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觀念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請別那樣逗小男孩”,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逗小孩玩可以開發(fā)孩子的智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豐富社會知識等??墒怯械亩盒『⑼娴姆椒ú豢扇?,甚至令人擔憂,特別是逗小男孩更是粗俗。
在一個酒足飯飽的牌局前,2歲半的男孩二娃蹦來跳去,很自在,孩子爸爸單位的某主任帶著酒意抓住孩子問:“二娃子,你有幾個媽?快說,說了給你買玩具?!焙⒆渔倚χf:“兩個?!贝蠹液逍^續(xù)問:“晚上誰睡在你媽身上......你將來找?guī)讉€女人?!焙竺娴恼Z言更加粗野,孩子對答如流,顯然是逗習慣了,狂笑后的男人給了孩子10元錢作為獎勵。
一歲多的良俊是同事的孩子,還穿著開檔褲,蹣跚來到我們面前,指著小雞雞讓大家看,原來上面用顏料畫得五顏六色,很滑稽的樣子咿咿呀呀的說:“劉叔叔畫的?!痹瓉硎俏覀儗W校體育老師畫的,當時孩子的媽媽說:“真想一拳打在他鼻子上?!碑敃r我也有此想法。
五歲的東東和小伙伴玩游戲過家家,東東不愿意當“娃娃”,可其他孩子不愿意他當“爸爸”,結果不歡而散。東東將委屈告訴爸爸,和爸爸一起玩麻將的牌友說:“不和他們玩,把他們全殺了,叔叔給你出氣好不好?”
類似這樣的逗小男孩的很多,也許是認為他們小且是男孩,就無所顧忌,忽略了他們好模仿和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之所以有的孩子在學校很難教育,語言、行為習慣差,與家庭環(huán)境直接有關。古時孟母三次搬家,為了有個好的環(huán)境利于孟子成長,難道我們現(xiàn)代人還不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
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huán)境中,他便學會鐘愛別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多么美好的世界里
如果孩子生活在文明中,他將學會尊重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粗俗的環(huán)境中,他將學會粗野
不要認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其實他們什么都懂,只不過有些朦朧罷了,不懂的是那些無視孩子的人格與尊嚴、無視孩子發(fā)展的人。
家長和教師們請對亂逗孩子的人說不。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你是一個聰明、活潑的小男孩,自理能力很強,想象力豐富,對數(shù)的概念掌握得很好,作業(yè)做的又快又好。雖然你平時很少和老師交談,可看到你和小朋友神采奕奕的交談,老師知道你肯定有許多有趣的'事情。能較快地接受新的知識。一天我問你:“大王昊長得真帥啊!”“嗯”(哈哈一點不謙虛)“那你覺得自己長得像爸爸還是像媽媽?”“有人說像爸爸。”“那爸爸漂亮還是媽媽漂亮?”“媽媽漂亮啊!”(據(jù)考證,所有的孩子都認為媽媽嘴漂亮,轉頭看看爸爸傷心了沒?)“你最親誰?”你小眼睛一轉,“都親!”“只說一個?!蹦銦o可奈何的小聲說:“爸爸?!?這下該爸爸高興了吧)
其實,媽媽是管你比較嚴格,可她都是為你好啊,你知道的,對吧!
希望新的一年里,老師能經常聽到你的聲音,我也愿意做你的好朋友。希望上課時看到你高高舉起的小手。祝你健康快樂每一天!
我聽老貓說完這過程,氣得不行。更心疼得不行。
是的,我最最討厭別人逗我的孩子,尤其是用“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這樣的話來逗!
討厭的逗孩子的話還有:叫阿姨!不叫就把你媽媽搶掉!
叫叔叔,不叫不給你糖吃!快叫叔叔!
還有就是:你的糖給叔叔吃一個好不好?不好?你真是太小氣了!
要不然來一句:走嘍,我們去玩了,你不乖,不要你去!
……他們用各種話逗著孩子,看到孩子被折騰得滿臉通紅或者憤怒不已或者驚恐萬分,便哈哈大笑。
但我真的很想說一聲:別逗我的孩子!
我相信如果我真的說出來,這些人肯定要說我不識抬舉:我可是喜歡你家孩子才逗他玩!一般人的孩子我懶得理呢!更有人會覺得我這個人做人有問題:小孩子懂什么,逗一逗有什么關系,你這么較真!
但是,我還是要對這種逗法堅持抵抗。沒錯,大家不過是想表達一種對孩子的喜愛,毫無惡意,可是,這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最深的傷害。很有可能我們做父母的花費了很多精力給孩子樹立的安全感,會因為這樣幾次逗弄而土崩瓦解。因為孩子可進入不了大人的世界,他會很完全地相信大人說出來的話,要不就不會聽說父母不要他了便傷心痛哭。而孩子因此而痛哭,家長要安撫起來,卻很艱難,我們很難用簡單的語言對這么一點大的孩子說清楚,什么叫尊重,什么叫開玩笑。
慢生活對當今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都太奢侈了,中國的父母們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為慢意味著落后,慢意味著被剝奪。
導語:“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飯”、“快點走”、“快快快”……想一想,這些話你平時對孩子說過幾句?再數(shù)一數(shù),平日里對孩子說的話,有幾句不帶著“快”字,也許結果會讓你嚇一跳。的確,慢生活對當今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都太奢侈了,中國的父母們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為慢意味著落后,慢意味著被剝奪。可是,成長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們會對45天速成雞感到震驚畏懼,卻沒有想過一個在沒玩沒了的催促中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什么樣呢?讓小編帶著您,去讀懂孩子“慢一點”的成長。
被打斷的節(jié)奏
中國科技館,4歲的瀟瀟在運動傳送裝置邊,不厭其煩地跑來跑去轉動把手,看小球前進,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么意思,再玩就沒時間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說,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則不停地掙扎回頭……
“每次看到2歲半的女兒笨拙地、慢慢騰騰地舉起小勺子吃飯,我就在一邊按耐不住了,盡管女兒也能慢慢地把飯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節(jié)奏,于是干脆拿勺舀起飯往女兒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態(tài)?!蓖跗G說自己也知道這種做法不對,“但只有看到飯菜被女兒吃進肚子里我才會安心。”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shù)父母來說,并不陌生吧?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jié)奏行事。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jié)奏、生理節(jié)奏以及生命節(jié)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節(jié)奏,對他們而言,感覺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力的就是順應自身的生理節(jié)奏。如果孩子的生活節(jié)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損害。
經常被打亂節(jié)奏的孩子,一般都會有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應遲緩、自我壓抑、對某些事物過分依賴。第一類孩子學會了取悅他人并優(yōu)先滿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種卻因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壞孩子”,從而失去自信?!斑@兩種情況都毫無例外地讓孩子喪失了自我的基礎。”法國的兒童精神專家、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惋嘆。
停不下來的父母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這些都促使了中國的父母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催促孩子,就像虎媽帶著孩子不停轉場地去學琴的場景,猶如打仗一般緊張。這其中,孩子的節(jié)奏問題普遍被忽視了。
尤其是周末,節(jié)假日時間,讓孩子趕緊吃飯,吃完趕緊做作業(yè),畫畫,彈琴……孩子們不僅在學校里承受著各種快節(jié)奏的壓力,出了校門依然不得清閑。但家長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周末不僅應該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來深切了解孩子各種需求的最好時機。
妮莎,41歲,在兒子8歲生日那天備受打擊:孩子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個“什么都不用干的周三和周末”,“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孩子內心的痛苦,而這種感覺深深地震撼了我?!?/p>
巴黎的麗薩也面對同樣的情況。她沮喪地說,“我不得不承認,孩子們平日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快一點!’”但她覺得自己不得不這么做。她有3個孩子,分別為3歲/6歲/11歲,她堅信這種凡事求快的規(guī)則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節(jié)奏慢下來,就很有可能被別的孩子超越。她說:“盡管我也感受到這種節(jié)奏并不合理,它不僅會剝奪我們應有的正常生活,也與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馳。”
家長催歸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來。兒童精神學家尼可·卡特琳娜認為,家長們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節(jié)奏放在眼里,是因為他們渴望孩子與自己“同步”?!拔覀兪且粋€家庭,一個整體,有著共同的生活節(jié)奏。這種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家長去顧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個慢性子、愛做夢、做事拖拉的孩子讓父母焦慮恐慌,他們似乎從孩子日常行為中的反應度及活躍性中看到了他的將來。最終讓孩子認識到這是一種欠缺,從而埋下了將來引起孩子焦慮的隱患?!弊罱K,家長們變得緊張敏感,對自己生活中的空洞與空虛充滿恐懼,于是自然而然地充當起孩子的教練。
在游戲中把節(jié)奏還給孩子
對于這種生活中的催促,心理專家姬雪松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催促在生活中是一種正?,F(xiàn)象,它具有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的功能?!暗牵敶叽龠^多地表現(xiàn)在與孩子的關系中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升華這些焦慮,將它們過多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了。”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么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么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演繹生活,并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展示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們也承受著無窮的壓力。社會現(xiàn)狀已經不再存在有利于人體自身發(fā)展的節(jié)奏,找到一個合適照顧孩子和指導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和復雜。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改變的可能性。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意識到并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jié)奏去生活??死锼雇 じダ蹦峥隙ǖ卣f:“我們雖然教會了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與頭腦,卻沒有讓他們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并形成各種概念。而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游戲中才能獲得?!?/p>
而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更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
“讓孩子根據(jù)自己的節(jié)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到自己是誰,會做些什么。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與概念化,從而區(qū)分想象與現(xiàn)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使他獲取身體、情感、才智等各方面的經驗,幫助他發(fā)現(xiàn)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p>
也就是說,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其實并不需要各種繁雜的指導與指南,父母們便可輕松減慢日常生活的速度。專家們強調游戲在其中扮演的重要性。沒有挑戰(zhàn)也沒有家長的幫助,孩子們簡單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與食物消磨時間,在房間里和自己或小伙伴自說自話,對著天空的云朵發(fā)發(fā)呆,無拘無束地抓小昆蟲,看蜘蛛結網(wǎng)……一些在家長看來也許無趣無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節(jié)奏所在。而對家長們來說,讓禪宗哲學在忙亂的早晨給自己帶來一絲恬靜的氣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課。
經??吹酱笕硕汉⒆樱欠N“逗”實際是一種戲弄。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于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一次在餐館吃飯,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難受極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他的朋友(大約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繼續(xù)逗孩子:叫哥哥!
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
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
孩子不吭聲。
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
我在旁邊看著,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由于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于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簽!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們喝酒去了。過了一會,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xù)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顯然他心里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對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于那些內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一會兒會哭的。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為。
女士并沒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縮到媽媽懷里,不說話。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么可能讓她抱呢?
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
孩子終于“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我難受的不是別人怎樣逗孩子,周周從小到大遇到過多次這樣的經歷,我難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變化,未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和支持。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礎上。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后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因為親戚不當?shù)摹岸骸?,我的小侄女曉曉曾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一次曉曉來我們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問道:姑姑,你說我媽媽還愛不愛我?
我說:你媽媽當然愛你啊。
曉曉滿臉擔憂的說:可是姨媽說媽媽以后不愛我了,只愛弟弟。
我問曉曉,姨媽是什么時候說這話的。曉曉說,是家里來了“100個人”的那一天。
我馬上打電話找曉曉的媽媽和奶奶了解清楚情況,原來是在她弟弟的滿月酒上,一位姨媽對她說,曉曉,你媽媽有了你弟弟,今后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于失去媽媽的愛了。一句“你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對于孩子來說無異于是晴天霹靂。此時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個月,這個疑問讓曉曉糾結了幾個月,這幾個月里她該是多么的恐懼和不安啊。難怪這幾個月里,曉曉經常打弟弟,她是恨這個小小的嬰兒奪走了媽媽的愛呢。成人以為逗一下孩子取取樂無關緊要,卻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痛苦。
看著曉曉充滿擔憂的樣子,我心痛極了,我捧著她的小臉,看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說:曉曉,姑姑鄭重的告訴你,姨媽是逗你的,這種逗是一種欺騙,是不對的。我敢保證:你媽媽和以前一樣愛你。
曉曉半信半疑的說:姑姑,你說的是真的嗎?我媽媽真的和以前一樣愛我嗎?
我說:你可以打電話問媽媽,讓媽媽親口告訴你。
后來,我們做了一些努力,曉曉才重新相信媽媽還是愛她的。
經常有家長寫信問我,當別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時候不知該怎么辦,他們明知愚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常常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絕,甚至會幫對方解釋或者勸說自己的孩子。
下面這位媽媽就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我家寶寶現(xiàn)在2歲10個月,最近兩個月,特別喜歡打人。我觀察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去親戚家,他把自己帶來的玩具打開放在椅子上玩。親戚們圍過來看,還有帶小孩的。別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愿意,讓別人別扶他的椅子。然后,親戚們逗他,讓他拿玩具和站在旁邊的弟弟一起玩,他不肯,說:不行!我說,弟弟喜歡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他說,我不喜歡和弟弟一起玩。我說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沒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會拿。他就說:同意我也不拿給他玩!
這時,旁邊有人逗他假裝拿他的玩具。他生氣的打人家。我說,你不喜歡別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說:請不要拿我的玩具。他說,我說了的,人家還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這時有親戚說,你這么小氣,我們不和你玩了!他說:我自己玩!
其實如果過幾分鐘他還是愿意跟別人玩,我覺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圍著他逗呢。換成是我,我也很煩。但是打人還是不對的。我告訴他不要打人,有話好好說,他說,我說了他們還是要拿。
他還跟我說:“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們還要逗我,討厭的很!
這個孩子為什么會打人,原因媽媽已經說到了,孩子也說出來了----不喜歡別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別人逗他的時候是不真誠、不尊重他的,這讓他反感。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給弟弟或者妹妹玩,這是成人在試探這個孩子,孩子感受得到這是成人在試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議就是“打”??赡苁堑K于面子,媽媽接下來的處理在孩子看來是替別人解釋,他覺得媽媽不理解他,于是更加憤怒,和媽媽杠上了。很多時候,我們也和這位媽媽一樣,可能照顧了親友的情緒、照顧了站在孩子旁邊的弟弟的情緒,唯獨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情緒。媽媽的態(tài)度比親友的“逗”更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傷心。
那么,家長在孩子被“逗”的時候該怎么做呢?
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為礙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勸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到孤立,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以這個案例為例,家長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xx,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接著,家長可以平靜的對孩子說: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這句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大家對他并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的口氣,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數(shù)人會識趣的打住。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xù)逗孩子,那么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
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后再跟親友溝通。只要家長得體的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會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于大一點可以表達的孩子,可以教會孩子怎么面對別人的“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周周從小到大經歷過不少親友們的“逗”,小的時候我替她說出她被逗時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會表達后我便鼓勵她自己說出感受,鼓勵她勇敢地拒絕別人逗她。為了讓她敢于大膽拒絕別人的逗,我還和她進行演練。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記得一些有趣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叫我阿姨,我給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嗎?你不吃我就給曉曉吃了哦!
周周:給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腳,我?guī)闳ビ螛穲鐾妗?/p>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為,我不會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游樂場玩嗎?
周周: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曉曉那個案例,我也用演練的方式幫她消除陰影。起初,曉曉對姨媽說的“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當時的場景,我扮演曉曉,家人扮演姨媽:
家人:曉曉,你媽媽有了弟弟,今后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我:你騙人,我媽媽一直都很愛我。
家人:是真的,你媽媽有了弟弟后就只去照顧你弟弟,沒時間照顧你了。這不是說明她不愛你了嗎?(大多數(shù)老大就是因為這一點而擔心媽媽不愛她了,在此我設計了這句話,打消孩子的疑慮)
我:那是因為弟弟太小,不會照顧自己。
家人:你媽媽親口跟我說,她不愛你了。
我(大聲):請不要逗我,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我們演示的時候,曉曉看得非常認真,眼里有淚光閃爍。接下來,我邀請曉曉一起演練,我扮演姨媽,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練過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復要玩“這個游戲”,我知道她已經相信姨媽是騙她的,并覺得這種“逗”很可笑,她對這個事釋懷了。
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別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壞事,家長處理得當,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這個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這就是好事。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的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會潛移默化的效仿家長,學習如何應對自己不喜歡的場景,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這不是生動的一課嗎?
象寶寶需要的那樣擁抱他
寶寶還看不見,聽不懂之前,就擁有一個很敏感的感覺器官,就是皮膚的觸覺。
分娩時,寶寶受到子宮、產道的擠壓,這是寶寶重要的第一次觸覺經驗。出生后,媽媽的懷抱是寶寶溫暖、安全的家園。寶寶的皮膚需要這樣的刺激,寶寶的心靈需要由此傳遞而來的愛和安全的訊息,母親和孩子的依戀由此而來。
擁抱寶寶,不只是刺激他這樣簡單,擁抱寶寶是給他心靈以滋養(yǎng)。為此,請象你的寶寶需要的那樣擁抱他。
在寶寶剛出生的日子里,請你將他抱得略緊些,讓他緊貼著你,別讓他擔心會掉下來。
等到他稍大些,寶寶愛在你的懷里東張西望,動來動去的時候,請你略微松開些,別讓他感到約束。
當你擁抱你的寶寶時,請以柔和的目光注視他的眼睛,讓他知道媽媽在關心他,關注他。
當你擁抱你的寶寶時,請同時給予令他感興趣的東西——:乳汁、輕撫、低語、歌謠......讓他知道媽媽了解他。
當你將寶寶抱在懷里時,請別忘了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除他的困難——尿濕了、嗆著了、寂寞了......讓他相信媽媽有能力幫助他,他是安全的。
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有時并不能做得那樣好,象你的寶寶需要的那樣,請不要責備你自己。養(yǎng)育孩子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當你太疲倦的時候,身體上,或者心理上,你確實無法做得更好。重要的是,你對此要有所察覺,并向你的丈夫和家人尋求幫助,讓你能有獨處的時間來恢復體力和心緒。
為什么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不懂禮貌、孤僻、愛發(fā)脾氣、愛打人?
粑粑麻麻們認真的看完這一篇,邊看邊想一想對比下,自己和自家寶寶有沒有類似經歷,相信看完后,你們就會找到需要的答案了。
不經意間“逗”出的傷害
親友逗孩子是家長們常常遇到的事情,親友們往往是出于喜愛孩子才逗孩子,但“逗”過之后產生的結果,卻可能是親友甚至孩子家長都想不到的?
經??吹酱笕硕汉⒆?,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于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案例一
一次在餐館吃飯,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難受極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他的朋友(大約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繼續(xù)逗孩子:叫哥哥!
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
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
孩子不吭聲。
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
我在旁邊看著,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由于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于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簽!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么糟糕的事!
男士們喝酒去了。過了一會,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xù)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顯然他心里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
對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于那些內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
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一會兒會哭的。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為。
女士并沒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縮到媽媽懷里,不說話。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么可能讓她抱呢?
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
孩子終于“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變化,未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和支持。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礎上。
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后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案例二
因為親戚不當?shù)摹岸骸?,我的小侄女曉曉曾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一次曉曉來我們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問道:姑姑,你說我媽媽還愛不愛我?
我說:你媽媽當然愛你啊。
曉曉滿臉擔憂的說:可是姨媽說媽媽以后不愛我了,只愛弟弟。
我問曉曉,姨媽是什么時候說這話的。曉曉說,是家里來了“100個人”的那一天。
我馬上打電話找曉曉的媽媽和奶奶了解清楚情況,原來是在她弟弟的滿月酒上,一位姨媽對她說,曉曉,你媽媽有了你弟弟,今后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于失去媽媽的愛了。一句“你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對于孩子來說無異于是晴天霹靂。此時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個月,這個疑問讓曉曉糾結了幾個月,這幾個月里她該是多么的恐懼和不安啊。難怪這幾個月里,曉曉經常打弟弟,她是恨這個小小的嬰兒奪走了媽媽的愛呢。
成人以為逗一下孩子取取樂無關緊要,卻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痛苦。
看著曉曉充滿擔憂的樣子,我心痛極了,我捧著她的小臉,看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說:曉曉,姑姑鄭重的告訴你,姨媽是逗你的,這種逗是一種欺騙,是不對的。我敢保證:你媽媽和以前一樣愛你。
曉曉半信半疑的說:姑姑,你說的是真的嗎?我媽媽真的和以前一樣愛我嗎?
我說:你可以打電話問媽媽,讓媽媽親口告訴你。
后來,我們做了一些努力,曉曉才重新相信媽媽還是愛她的。
經常有家長咨詢我,當別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時候不知該怎么辦,他們明知愚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常常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絕,甚至會幫對方解釋或者勸說自己的孩子。
案例三
我家寶寶現(xiàn)在2歲10個月,最近兩個月,特別喜歡打人。我觀察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去親戚家,他把自己帶來的玩具打開放在椅子上玩。親戚們圍過來看,還有帶小孩的。別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愿意,讓別人別扶他的椅子。
然后,親戚們逗他,讓他拿玩具和站在旁邊的弟弟一起玩,
他不肯,說:不行!
我說:弟弟喜歡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
他說:我不喜歡和弟弟一起玩。
我說: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沒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會拿。
他就說:同意我也不拿給他玩!
這時,旁邊有人逗他假裝拿他的玩具。他生氣的打人家。
我說:你不喜歡別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說:請不要拿我的玩具。
他說:我說了的,人家還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這時有親戚說:你這么小氣,我們不和你玩了!
他說:我自己玩!
其實如果過幾分鐘他還是愿意跟別人玩,我覺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圍著他逗呢。換成是我,我也很煩。但是打人還是不對的。
我告訴他:不要打人,有話好好說,
他說:我說了他們還是要拿。
他還跟我說:“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們還要逗我,討厭的很!
這個孩子為什么會打人,原因媽媽已經說到了,孩子也說出來了——不喜歡別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別人逗他的時候是不真誠、不尊重他的,這讓他反感。
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給弟弟或者妹妹玩,這是成人在試探這個孩子,孩子感受得到這是成人在試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議就是“打”。
可能是礙于面子,媽媽接下來的處理在孩子看來是替別人解釋,他覺得媽媽不理解他,于是更加憤怒,和媽媽杠上了。很多時候,我們也和這位媽媽一樣,可能照顧了親友的情緒、照顧了站在孩子旁邊的弟弟的情緒,唯獨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情緒。
媽媽的態(tài)度比親友的“逗”更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傷心。
家長應該如何做
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為礙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勸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到孤立,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還以這個案例為例,家長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
xx,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
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接著,家長可以平靜的對孩子說:
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
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
這句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大家對他并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
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的口氣,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么逗他的孩子,大多數(shù)人會識趣的打住。
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xù)逗孩子,那么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
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
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后再跟親友溝通。只要家長得體的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會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于大一點可以表達的孩子,可以教會孩子怎么面對別人的“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周周從小到大經歷過不少親友們的“逗”,小的時候我替她說出她被逗時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會表達后我便鼓勵她自己說出感受,鼓勵她勇敢地拒絕別人逗她。為了讓她敢于大膽拒絕別人的逗,我還和她進行演練。
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記得一些有趣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叫我阿姨,我給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嗎?你不吃我就給曉曉吃了哦!
周周:給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腳,我?guī)闳ビ螛穲鐾妗?/p>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為,我不會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游樂場玩嗎?
周周: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曉曉那個案例,我也用演練的方式幫她消除陰影。起初,曉曉對姨媽說的“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當時的場景,我扮演曉曉,家人扮演姨媽:
家人:曉曉,你媽媽有了弟弟,今后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我:你騙人,我媽媽一直都很愛我。
家人:是真的,你媽媽有了弟弟后就只去照顧你弟弟,沒時間照顧你了。這不是說明她不愛你了嗎?(大多數(shù)老大就是因為這一點而擔心媽媽不愛她了,在此我設計了這句話,打消孩子的疑慮)
我:那是因為弟弟太小,不會照顧自己。
家人:你媽媽親口跟我說,她不愛你了。
我(大聲):請不要逗我,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我們演示的時候,曉曉看得非常認真,眼里有淚光閃爍。接下來,我邀請曉曉一起演練,我扮演姨媽,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練過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復要玩“這個游戲”,我知道她已經相信姨媽是騙她的,并覺得這種“逗”很可笑,她對這個事釋懷了。
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別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壞事,家長處理得當,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這個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這就是好事。
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的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會潛移默化的效仿家長,學習如何應對自己不喜歡的場景,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這不是生動的一課嗎?
【奶爸說】
看完幾個案例后,粑粑麻麻們有沒有想起一些類似的經歷?之前不明白孩子的一些行為和舉動,是不是找到了些許原因?
還是那句老話:孩子是沒有錯的,所有的問題都出自家長。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這張紙上面最終寫出什么內容,涂畫出什么色彩,都是源自家長和環(huán)境。
家園共育《請別那樣逗小男孩》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趕小豬游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小小班那個外表像小姑娘的男孩子叫浩浩,小男孩浩浩是個特殊的孩子。為什么說他特殊呢?一是因為他有個特殊的家庭,有點智障的爸爸和眼睛看不見的媽媽。第二就是小浩浩自己了,貌似小姑娘的浩浩有點多動癥,他是最讓...
經過一個月的熟悉,我已經對小五班的孩子有了深厚的感情,現(xiàn)在,我喜歡這個班級,喜歡這幫孩子們。 記得我剛試園的時候,這個班的有個小男生特別調皮——孫國豪真正接觸了比我想象中的還要“調皮“一些,現(xiàn)在我是真...
波比是個七歲的男孩,他非常迷戀獅子。他收集了一大堆關于獅子的畫片.他知道許多關于獅子的故事。他還會唱好幾首關于獅子的歌。不過波比最大的夢想,是請一頭真正的獅子到家里來吃茶點。每當吃茶點的時候。波比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