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讀后感。
任何一本書的影響莫過于激發(fā)讀者內(nèi)心的自省,同時在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感嘆作者的巧妙文字。寫讀后感的過程也是再次領(lǐng)悟原文的過程,你有閱讀過一篇出色的作品嗎?本文中,筆者詳細介紹了“山居筆記讀后感”的各種信息,真誠地邀請您來欣賞!
誰人局面好像下雪了吧?積雪的地皮仍舊埋藏鑼聲對人才的盼望?應該劇終了,我們起家回頭再看一眼,然后離場。
本日,看了《山居條記》和《山居條記(新版)》,實在,除了里面的序,兩本書大抵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余秋雨的話來說:“權(quán)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著點兒根莖上的土壤……”,而新版的序便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于余老師對歷史文明的獨到看法;感于余老師對現(xiàn)代文明的責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發(fā)出的蜜意、大度的光彩。
黃州,注定要與這位遍體鱗傷的突圍者進行一場承前啟后的絢麗對話。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但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重興趣,而且對平凡老黎民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 …… 時間過濾了統(tǒng)統(tǒng),我們無法再找答復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放逐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墻墻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現(xiàn)代在這里屹立過一座什么樣的都城?,F(xiàn)在的它只剩下一道土壤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jīng)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都會之一,西南亞地區(qū)的緊張商業(yè)樞紐!現(xiàn)在的城里生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想著幾千年來四周發(fā)生的統(tǒng)統(tǒng),波光一閃,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終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大概從中我們可以讓本身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平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迷茫的心態(tài)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安然地微笑著報告本身———我曾經(jīng)也是那么充分過的!這實在便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這群人物不是英雄豪杰,也未必是首惡巨惡。他們的社會地位可能極低,也可能很高。就文明程度論,他們可能是文盲,也可能是學者。很難說他們是好人暴徒,但由於他們的存在,許多光顯的歷史形象漸漸變得癱軟、迷頓、急躁,許多簡單的歷史事件逐一變得混沌、曖昧、骯臟,許多祥和的人際干系逐步變得緊張、難堪、兇險,許多響亮的歷史命題逐個變得暗淡、混亂、荒唐。
由於這本書的篇章很多,以是我由此中選了幾篇來寫我的感觸。當我第一次掀開書時,一看到目錄,我毫不夷由的便先選了「蘇東坡突圍」來讀。別問我為什麼,這是我當時的間接反響,我想……應該是因為蘇東坡是我很喜歡的現(xiàn)代文人之ㄧ吧!蘇東坡,是一個成功的大文豪,也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但也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失敗才使他成為文學史上耀眼的一顆星。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于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鑒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后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構(gòu)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zhì)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xiàn)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fā)并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多數(shù)人都熱衷于名與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guān)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jié)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tài)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深度與思考
——讀《山居筆記》有感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令人意外,雖是“山居”卻是遠行游歷的感覺居多,文章觀點精辟、獨到,令人耳目一新。
在這里,我不能一一詳述。我只能選擇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來感受。
《脆弱的都城》
由題目來看,都城向來繁榮,而脆弱極易毀滅,那么五字標題便引出了文章的話題,曾經(jīng)繁榮的國家已然毀滅,剩下的不過的斷壁殘垣。作者余秋雨先生一龐貝古城的湮沒,柬埔寨吳哥窟的隕落為引,詳盡描寫了渤海國首都由繁榮至毀滅的歷史軌跡,中國描述了敦煌古城的昔日輝煌,向讀者展示了古都城也可以說是繁榮昌盛的國家掩藏的脆弱,繁榮昌盛就如一個美麗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我不禁跟著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座座繁榮的城市就這么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或許是“樹大招風“引起無數(shù)人的忌恨,其愈強盛便愈能引起他人吞并的野心,便愈是脆弱,愈是容易毀滅。
這讓我想起了“差距”這個詞。如果沒有貧窮,就不會引起城市的繁榮。如果沒有所謂的仇恨,就不會有所謂的毀滅。以前的階級斗爭不是為了消除差距,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嗎?我很贊同余秋雨先生的觀點――為了引導城市居民離開城市,曾經(jīng)提出“不再城市吃閑飯“的著名口號,這個口號包含這對城市生活的物質(zhì)和蔑視,是一種把直接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看成創(chuàng)造財富的唯一手段。
這場運動使廣大知識青年遭受的可怕悲劇現(xiàn)在眾所周知,但更可怕的悲劇是,它直接指向城市的滅亡。
我不禁又跟著后怕。那場運動似乎比我想象中的更為恐怖,工廠停工,學校停課,都上街批斗人去了,未來不知在何方,城市也跟著一步步走向毀滅,一步步在小農(nóng)意識的侵凌中消亡了。然后,一九七八年的那場會議似乎拯救了一切,可是繁榮昌盛的國家下掩藏了的究竟是危機還是更美好的餓未來,這又是個令世人深思的問題了。
我們現(xiàn)代人,居住在高樓大廈中??墒?,我們究竟想追求些什么?是獨居山林還是世俗,走向人性還是回歸自然?這些看似矛盾和諧的選擇,讓我們有了新的思考。
余秋雨的文字便是這樣,不在于優(yōu)美華麗,而在于深刻思考,這并不是說他的文字不優(yōu)美了,而是在贊揚那番深度。
這,也許便是他文字的魅力所在。
《山居筆記》是一本關(guān)于歷史、文化、地理和藝術(shù)的書。跟隨著余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種閑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他仿佛對中國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將現(xiàn)實與歷史結(jié)合,用文字去剖析一個王朝的興衰,記錄著東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過歷史的這塊土地上,吟著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奴嬌》,隱約聽到廣陵散已經(jīng)響起
當我一走進,那已斑駁的碑文向我傾訴整個王朝的興衰,已無昔日《木蘭圍場》的風光,臥倒在這的只剩整座山林。這時,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漸漸被歷史洪溝吞沒。除了一棟承德別墅,沒有什么抱怨。凝視這已走進歷史的歷史,我內(nèi)心一股無法言喻的悵然,悄悄化作淚從眼角溢了出來。
感傷這段歷史的所摻雜的苦澀和凄涼,也感傷用生命來奠祭這段歷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種不同的悸動,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它,是那么樣的展現(xiàn)因工業(yè),而發(fā)達的生命力;是那么樣的展現(xiàn)因農(nóng)業(yè)發(fā)達而擁有的豐饒,怎么也無法聯(lián)想起它曾背負著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高貴和不屈,孕育過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
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時間的遞嬗。將這段過往帶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帶不走,因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雖已化作塵土,但那曾經(jīng)的繁華,已被接承。在十萬進士這一篇里也使我感觸不少,因為一個神圣的科舉制度,居然可以讓人搞到一片黑暗,原來是一個爭取人才來做官,變到一個大家都變成封閉的讀書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書》《五經(jīng)》里面打轉(zhuǎn),而不知道要去讀一些實用的書,到頭來,我的中國傳統(tǒng)的科舉制度就只是培養(yǎng)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義道德而骨子卻跟一個三歲小孩一樣(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會),有的還更可惡的是靠關(guān)系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到的,還有包庇這些人的人也很可惡,如文中李實對權(quán)德輿說:
「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錄取,否則,你就會貶到外地,到那是后悔莫及!」還好這一次李實沒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幸運的逃過的
我清楚的了解現(xiàn)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興嘆,即使耗費一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勞無功。也許去看看那千年書院,感嘆那已不再有的朗朗書聲;也許去走走那曾有許多商行的山西,體會那曾有的繁榮;也許背著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沖擊
十一中學分校初一:劉景仁
小編推薦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推薦更多專題:“山居筆記讀后感”。
讀經(jīng)典書籍作品對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幫助。當我們對作者寫的作品產(chǎn)生了新的看法時,我們需要用文字去記錄下剎那發(fā)光的思維火花,我們應該怎樣書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們?yōu)槟阃扑]了山居筆記讀后感,歡迎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有幸讀這么好的書,希望有幸結(jié)這位老師為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氣,而是他對遺失文學的愛,對中國人歷史的責任感,《山居筆記》之讀后感。
這是本談論政治功業(yè)、文化情結(jié),文化靈魂、商業(yè)文明、稀有人格的好書,恰入其縫,無語倫比,算不上奇書,也算是實實在在的世態(tài)真事,讀后感《《山居筆記》之讀后感》。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章,時時不表現(xiàn)出被這個世界所遺漏的一些重大問題,高人是要有發(fā)覺問題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稱他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風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應低下尊昂的頭廬去認認真真的看這個世界在陳舊黑暗的角落里,被歷史所拼棄的文化遺產(chǎn),這一一都關(guān)系到今日社會向前的發(fā)展及命脈。關(guān)系到至高的中華文明。和毫不夸大偽劣教訓。我們應該記住,應該宣揚好的,糾正錯的觀念觀點,對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淺,千萬別當作耳邊風,別以為不那么重要,這是個問題,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成敗的重要話題。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這本書的內(nèi)容。
歷經(jīng)千心萬苦,珍惜一線深情。
初中的時候看《文化苦旅》的時候也有過觸動,但是總覺得引起自己觸動的東西離得太遠,還不足以讓我迷失或者說碰觸到靈魂,或許是因為那時的我不夠成熟,積累太少,所以默默的那這份淡淡的觸動埋在心底。
于是,《山居筆記》出來了,影響了我十多年的東西似乎又在那一瞬間全部聚集,讓我重新拾起失落的信念,讓我不得不再次思考自己的問題。余秋雨是一個真正值得敬佩的人,他能把深澀嶙峋的思考淬煉得平易可感,讓人在一瞬間就能觸摸到這份真實可貴的感悟。
文明和邪惡的延續(xù),歷史和法律的公正,永遠是充滿了艱辛。當個人站在歷史的洪流面前,無法掩飾的卑微感會在瞬間擊垮那些自私淺薄無知的人們。
那么,我們呢?是該面對歷史、面對文明用肩膀承擔起自己所能承受的那部分微小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責任,還是隨著大眾,湮沒在滾滾紅塵中?這只是勇氣和責任感的問題。即便你去面對,去承擔,你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會失去很多,而隨波逐流也不需要太大的勇氣,沒有那么多的艱辛。
說起來,也很空。承擔的是什么?不知道,誰能說出個具體的事物來呢?根本就沒有吧?;蛟S只是對歷史,對千年文明的理解和尊重。不知道許多年前,這是不是每個人的責任。
余秋雨就在做這個事情,從《何謂文化》《文化苦旅》到《行者無疆》《千年一嘆》,再到《霜冷長河》《山居筆記》。這些年踏過的足跡,寫下的篇章,就是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對文化的探尋。
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覺得心浮氣躁,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中度過的。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從書中尋找些許心靈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于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鑒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后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構(gòu)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zhì)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xiàn)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fā)并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多數(shù)人都熱衷于名與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guān)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jié)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tài)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tài)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jīng)也是那么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大師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并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地闡述出自己的觀點,使人們在感受歷史厚重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思想交匯,達到相得益彰的好處。此書也涉及多個反方面:文化的流傳、歷史的演變、地域的差別、戰(zhàn)爭的殘酷、政治的光明與黑暗、教育的不同與相同,能讓人們?nèi)轿欢鄬哟晤I(lǐng)略歷史的滄桑、世事沉浮。
它也是一幅巨幅的畫卷,優(yōu)美的自然、厚重的歷史、古樸的人民、絢麗多彩的文化,使人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即使最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人們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壓抑。同時《山居筆記》也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魅力、古代歷史的縱橫。使那些時間緊湊的人們放松工作學習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自我文化涵養(yǎng)。
以地域為分隔、以時間為線索、以時間為主線,《山居筆記》為我們演繹著華夏古國兩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劇。全書共分為十一章,每一章都有一個地點、一些故事、一些人物。作者以一個探訪者身份,一步步為讀者揭開文化背后的歷史。末代王朝的民族關(guān)系以及西學東傳,東北大地的苦難文化,城市文明的興衰榮辱與文化之間關(guān)系的思考。蘇東坡那充滿艱辛與不滿的跌宕生命之旅,岳麓書院那繼承千年而從未斷掉的讀書靈氣,晉商經(jīng)世的傳奇,可這背后又有多少的辛酸與淚水。自己家鄉(xiāng)的懷念與解讀,天涯海角上的特殊文化,科舉制下的現(xiàn)象與反思,還有嵇康的造詣才氣與境界令觀之的每個人嘆服。最后,作者對文化圈子中的負面因素進行描寫,也是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全書中的每一故事都娓娓道來,讀著、思考著、震撼著,有的浩瀚大氣震撼人心,有的跌宕起伏令人揪心,有的過早凋零不禁使人扼腕。
作者通過行走以自己的見聞和思考集成了《山居筆記》一書,可謂是中國文化的總結(jié),作者智慧的凝聚。作者以親身感受道出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使讀者觸碰到其中最真實最柔軟的部分。讀此書好像與余秋雨先生一起重溫華夏歷史,并肩行走在中國文化熏染的大地上,一切如真如幻,如夢如現(xiàn),使每一個讀者流連忘返、興奮至極。
《山居筆記》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巧妙地把人類歷史文明發(fā)展的壯麗畫卷化為輕風拂袖的優(yōu)美言辭,讓厚重的歷史與超然的意境完美結(jié)合,激蕩出煥然神采,讓人回味無窮。
跟隨著余秋雨的腳步,我慨嘆著康熙皇帝苦心孤詣修筑的“長城”——避暑山莊頹敗的無奈,領(lǐng)略著萬千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騷客的至真性情,欣賞著才華橫溢的東坡貶謫后的成熟.神游之際,也約略聽到那廣陵散的絕響……
生于亂世,貌似潘安,才高子建,志行高潔,這便是嵇康。他才高八斗,卻寧為一鐵匠,不做朝堂臣。他寧愿與好友醉心田園,也不愿對高官(鐘會)奉承。世界應入他杯中之清酒,無塵渣毫粒,無腐臭之氣。一紙《與山巨源結(jié)絕交書》阻斷了后路,更成就了千古敬仰的美名。在廣陵散的絕響之中,嵇康慷慨赴死。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英雄逝去的惋惜,而是慶幸嵇康如同屈原那般壯烈,終于于擺脫了那個污濁的俗世,,悲哉,風雨一生!痛哉,多情一生!壯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埃內(nèi)最富,海內(nèi)最富,是的,這就是曾經(jīng)的山西。實在不得不贊美山西人的勤勞勇敢,遠見卓識,他們的商鋪,遍布全國,鹽業(yè)等重要行業(yè)被他們壟斷。更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他們的朋友義氣,如果一家商鋪欠了另一家的錢,實在還不起,只需到債主那里,磕幾個頭,兩人哈哈一笑,一筆勾銷。這是怎樣真摯的情感??!試問,如果當今社會商鋪之間也能像山西商人那樣,還會有那么多的惡性競爭嗎?
十萬進士主要剖析了科舉制。誠然,科舉制是一把雙刃劍。早期,他為我們培育出了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一批仁人志士,使得寒門學子十年寒窗苦得以施展抱負,擴大了官吏的人才來源。然而,后期明清的八股取士,文字獄卻讓人嘆惋,科舉制怎么使人成了書呆子,不為求學,只為做官。
不知不覺來到了余秋雨的故鄉(xiāng)——余姚,讀到“養(yǎng)命醫(yī)院”竟是”陽明醫(yī)院”不禁噗嗤一笑,上林湖的瓷片讓我著迷,也漸漸感受到作者漂泊天涯的落寞……
我明白自己淺薄的學識尚不足以理解文中奧秘,但也會為自己讀懂的只言片語而雀躍。也許看看那千年庭院,聽聽那瑯瑯書聲,踏上那一方神秘的土地,也是趣味無窮的吧!
放假前,學校建議在寒假期間讀一本書,我把這件事給女兒一說,女兒給我推薦了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從書店買來之后,就如饑似渴的讀了起來。讀完之后,感受頗深。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jié)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jié)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于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鑒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后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構(gòu)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zhì)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xiàn)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fā)并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多數(shù)人都熱衷于名與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guān)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jié)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跟隨余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凄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于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jīng)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zhì)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里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fā)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扎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fā)生變化之后,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fā)。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zhàn)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里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里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范尚存,山西晉商的經(jīng)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yè)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溫、浙、廣的商人已經(jīng)遍布全國,支撐著經(jīng)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余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xiāng)余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吧傩‰x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xiāng)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xiàn)。越是難以實現(xiàn),越成為心底里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余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并不想它曾經(jīng)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huán)節(jié)致使這一妙策變質(zhì),成為眾多書生枷鎖。而余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jié),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guī)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quán)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書的結(jié)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gòu)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墻墻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里屹立過一座什么樣的都城?,F(xiàn)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jīng)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qū)的重要貿(mào)易樞紐!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fā)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終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shù)千年間出現(xiàn)過多少星羅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nóng)興國的文明古國,農(nóng)民顯然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在農(nóng)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tǒng)治者的長期欺壓,農(nóng)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chǎn)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里鄉(xiāng)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nóng)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占有欲。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xiàn)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shù)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wǎng)絡(luò)構(gòu)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后,卻同樣牽系著無數(shù)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著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jīng)過集中、加溫、發(fā)酵,然后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著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斗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渴望生命散發(fā)出的蓬勃熱量。
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每天都這么走,走過邪惡,走向人性,走向人類的擁擠和大熱鬧。相信大家協(xié)起手來,洗去心靈的污點,用一顆顆純潔的心,共同建設(shè)我們美好的家園,讓城市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在前兩年的書市上可確實火了一把,我也買了一本想領(lǐng)略一下大師的寫作風范,不過工作繁忙,最近終于抽出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頗有體會。
可憐的正本
首先得知《山居筆記》算不得余秋雨的新作,因為《收獲》發(fā)過,臺灣出過,盜版盜過,早已失了新鮮。但書中新增的自序《可憐的正本》卻很值得一讀。余秋雨在這篇自序里哀而不怨地歷數(shù)了他的著作被可恥地盜版的經(jīng)過,并且根據(jù)傳聞將對他的部分批評宣判為盜版者的鬼域伎倆,另外一些批評則一一指出它們的幼稚可笑,斷定為”看不慣”他的”文化生態(tài)方式”。精彩極了,必將再次誘發(fā)讀者的同情和敬意。
蘇東坡突圍
“蘇東坡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著,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碧K東坡就是這樣一個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是宋人的無上驕傲。然而高處不勝寒,在向文學的頂峰攀越之時,他的仕途卻因各種由嫉妒產(chǎn)生的流言坎坷起來,被貶黃州。戲劇性的正是這黃州,讓蘇軾擺脫紛擾,回歸自然,成全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助他登上了文學之巔。
名為“突圍”,再準確不過了。蘇東坡帶著被攪得一塌糊涂的名聲和被貶的官名,來到了與寧古塔、海南一樣讓眾官汗顏的遷謫之地黃州。千辛萬苦地梢了幾封信給往日的朋友,可有誰還敢和這個被朝廷貶了的人有關(guān)系?東坡被遺棄在孤僻的黃州,也使他萌生了突圍的欲望。世界遺棄了我,我為什么不能放下念念不忘的國家、地位、朋友,而追求一個更自然的自我空間?突圍,實則是一種超越,是一種人格的升華。
從余秋雨的口中,聽到了近幾年來他所受到的批評和指責。其中大部分是抨擊余秋雨散文中引用的一些史實有誤。很佩服他泰然處之的態(tài)度,因為“對了解我的人,別人再怎么說他們也不會相信;對不了解我的人。自己再怎么辯解他們也只會將信將疑?!币埠苜澇捎嗲镉晗壬颜撐暮蜕⑽姆蛛x開的做法。寫散文,為的就是有自由的空間,放飛自己的心靈,如果散文都像論文一樣嚴謹而準確無誤,那它還有必要存在于世上嗎?那些盲目批評余秋雨的人們,你們想過嗎?
極為精彩的《山居筆記》最后一篇是《歷史的暗角》,講的是歷史上的小人,很不錯的。看完此篇我正打算歇歇,可后面又有余先生本人按語,并附上衛(wèi)建民先生的文章《談“小人”》。衛(wèi)文的大意是,聲名日隆的余先生若不是碰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小人糾纏,是不會花費筆墨沖破山居的清幽,來寫歷史上的小人的。
這就是看了余先生《山居筆記》后的一點感受,確實被余先生銳利的文學眼光和犀利的寫作筆鋒給深深地感染了,這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長河中的一段小插曲,卻著實讓人親身地體會到了文化的源遠流長了。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讀完作品之后,我們可以寫一篇讀后感。讀后感可以幫我們把這個夢境捕捉下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因此,欄目特意整理了關(guān)于《山居筆記》讀后感,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邁步踏盡天涯路,尋千古文明的興衰起伏;昂首望遍大河山,嘆歷史傳統(tǒng)的宏厚積淀。余秋雨先生,一筆一劃帶我們走入他所走過的路,感受千萬載留存的辛酸感慨。《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jié)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首先,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且深深地沉淪在文章里“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范。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本書的開篇文章《一個王朝的背影》。我想這篇文章核心想強調(diào)的一個關(guān)鍵詞是“文化認同”。清兵剛剛?cè)胫髦性瓡r,中原的漢人抱著極大的抵觸情緒,把入關(guān)的滿族人看作“外國的侵略軍”,而對滅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對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滿了幻想,希望他們能夠勵精圖治,把清兵趕出關(guān)外,恢復漢人的政權(quán)??偨Y(jié)起來就是孫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后提出了的反帝提綱“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顯然,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都是由于滿漢兩個民族缺乏文化認同。滿族歷史上一直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與在中原大地上沿襲農(nóng)耕文明,崇尚四書五經(jīng)的漢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漢族人擔心清朝統(tǒng)治者會沿用自己民族的價值觀進行統(tǒng)治,給漢民族的文化帶來滅絕性的打擊。于是,對清廷恐懼和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種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起義此起彼伏。清朝的統(tǒng)治陷入了危機。
最后,只能說這真的是本好書。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在這個物欲橫流,各人匆匆奔波的社會,真的很難找到那么一片在水一方的靜謐,用平淡的心境讀那么一段讓內(nèi)心凈化的文字。在三水這個我們即將離開的地方,趁我們還有閑情逸致,拿起這本小書,在最后的時光,享受或許即將遠去的寧靜與真正的沉淀,是此生最愜意的呼吸。
"當時心里想的只有一點,當一個人面對厚重的文化,沉重的歷史感的壓迫時,那些所謂的青春的煩惱居然會卑微到那種程度,毫無意義。"
那個時候剛剛拿到《山居筆記》,心里是有些激動的。其他的幾本書都拋到一邊,徑直托著《山居筆記》就開始了探尋之旅。
一直都記得,這是唯一的一本書,讓我只讀了前言就被感動??赐昵把?,心里很沉重,沉重得幾乎不敢再繼續(xù)看下去。正好那時的我正糾結(jié)于各種若有若無的煩惱,或謂之曰因為痛,所以叫青春的狀態(tài)。
因此,我心里只想到了一點,當一個人面對厚重的文化,深沉的歷史感的壓迫時,那些所謂的青春的煩惱居然會卑微到那種程度,毫無意義。
以前默默尋了好長時間,希望為青春找到一個可供宣泄的出口,卻萬萬沒想到此時的我會如此隨意,曾經(jīng)執(zhí)著了很久的東西突然間就變得輕如鴻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
很重要的東西突然變得不重要了,那么你還捧著它干嘛呢?
《山居筆記》和《文化苦旅》算是連理同枝了,先有《文化苦旅》的尋找,再有《山居筆記》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山居筆記》一遍看下來,感覺的確很不錯,我覺得可以用“美、奇、柔”三個字來表達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中學的我很少看書,也許是中學的課程比較多或說是我還沒有看書的習慣吧,所以對余秋雨的文章的“美”了解也就甚少。而今,看了《山居筆記》之后,終于領(lǐng)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保嗝疵赖囊淮俺墒臁钡脑忈?,諸如此類的語句還很多很多。同樣是幾個漢字,在他的筆下竟拼湊出如此美妙的句子,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賞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語句中還隱約著“奇”的特點。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卻是很“奇崛”的,像“領(lǐng)略這樣逝去以久的人生風采”等等句子。還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寫現(xiàn)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販說“在巨商的腳下做著最小的買賣”,形容康熙狩獵時馬跑得快時說“耳邊生風,群山急退”。小商販、馬快跑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余秋雨的這些“描繪”語句卻是那么的不平凡不普通,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柔”是說余秋雨的文章顯現(xiàn)出一絲綿、纏之意。有很多句子有這樣的特點,細細品味會感到有“柔”意。
現(xiàn)今,余秋雨是很受歡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余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xiàn)在只有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中有這么一句:“大藝術(shù)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shù)中只有美丑而無所謂對錯’”。也許余秋雨就是本著這句話而寫文章的吧,我覺得這也是評論余秋雨的最好句子了!
有幸讀這么好的書,希望有幸結(jié)這位老師為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氣,而是他對遺失文學的愛,對中國人歷史的責任感,《山居筆記》之讀后感。
這是本談論政治功業(yè)、文化情結(jié),文化靈魂、商業(yè)文明、稀有人格的好書,恰入其縫,無語倫比,算不上奇書,也算是實實在在的世態(tài)真事,讀后感《《山居筆記》之讀后感》。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章,時時不表現(xiàn)出被這個世界所遺漏的一些重大問題,高人是要有發(fā)覺問題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稱他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風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應低下尊昂的頭廬去認認真真的看這個世界在陳舊黑暗的角落里,被歷史所拼棄的文化遺產(chǎn),這一一都關(guān)系到今日社會向前的發(fā)展及命脈。關(guān)系到至高的中華文明。和毫不夸大偽劣教訓。我們應該記住,應該宣揚好的,糾正錯的觀念觀點,對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淺,千萬別當作耳邊風,別以為不那么重要,這是個問題,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成敗的重要話題。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這本書的內(nèi)容。
歷經(jīng)千心萬苦,珍惜一線深情。
我在沒有讀《山居筆記》之前,只知道它是一本散文集,但是,寫的什么內(nèi)容,書名又為什么叫《山居筆記》,則一概不知。
待到現(xiàn)在手握這本21萬字的《山居筆記》,只用目光掃視一眼目錄中的一篇篇富有文采的題目,諸如《一個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脆弱的都城》《千年庭院》《遙遠的絕響》等,就覺得手捧著的是如珠玉一般彌足珍貴的好書了。
至于為何起名《山居筆記》,作者在小引中說,這本書是1992年深秋,居住在香港沙田的一個山坡上,用了兩年的時間寫就的,這,應該是本書得名的由來。
開篇《一個王朝的背影》,寫的是走向沒落的大清王朝。文章的開頭就一下子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我們這些人,對清代總有一種復雜的情感阻隔,記得很小的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時,眼含淚花,這是清代的開始;而講到火燒圓明園戊戌變法時又有淚花了,這是清代的尾聲。年邁的老師一哭,孩子們也跟著哭,清代的歷史,是小學中唯一用眼淚浸潤的課程。
一個王朝的背影,就是在這種充滿細膩感情的文字中開始出現(xiàn)的。作者在這一篇文章里,重點寫了承德的避暑山莊。在山莊里出現(xiàn)的第一個皇帝是康熙。山莊正宮午門上懸掛著的避暑山莊四個字就是康熙寫的。我沒有去過承德避暑山莊,不能親眼目睹康熙親筆書寫的這幾個字,但書里配有一張這幾個字的照片,正如余秋雨所言,避暑山莊四個字寫的極好,撇捺間透露出一個勝利者的從容和安詳,我不懂書法,但聽余秋雨這么一說,細細品味,覺得還真是那么回事。
接著出現(xiàn)的是雍正、乾隆、道光、咸豐,還有慈禧,這些人的背影如迷魅魍魎,充滿著一種陰氣。
《流放者的土地》一文,讓我了解到中國古代列朝對犯人的懲罰,真是殘忍,讓人看了都會覺得膽寒。其中的流放,是一種長時間的可怖的折磨,作者說,死了倒也罷了,問題是人還活著,種種不幸,都要用心靈去一點點消受,有時不僅全家流放,而且禍及九族,所有遠近親戚,甚至包括鄰里都成了流放者,往往是幾十人、百余人的隊伍,浩浩蕩蕩。路上死了的會超過大半,到了東北流放地以后,就變成了奴隸,分配給主人。主人見貌美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丈夫礙手礙腳,就先給殺了。真是恐怖至極。
在《蘇東坡突圍》一文里,作者認為,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的驕傲,但是事實并非如此,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在當年,構(gòu)陷蘇東坡的人特別多,甚至連《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也不例外。作者在這篇文章里有很多深沉的感慨,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我覺得作者說的太精辟了: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綁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沉重的歷史的一頁已經(jīng)翻了過去,但是,直至今天,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周圍,這樣的小人其實還活著,而且是很神氣地活著,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我以為。
接下來,作者在《千年庭院》中寫了位于湘江西岸存在于世已有一千多年的岳麓書院;在《抱愧山西》一文中,作者曾經(jīng)認為,山西是特別貧困之地,而事實上,歷史上的山西曾經(jīng)是商賈云集之地,號稱海內(nèi)最富;在《鄉(xiāng)關(guān)何處》一文中,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家鄉(xiāng)浙江余姚,這里有著名的河姆渡遺址;《天涯故事》寫了海南島的洗夫人以及黃道婆等女性歷史人物。
在整本書中,《十萬進士》所占篇幅最多,作者詳細剖析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的利弊得失,可謂入木三分。
《遙遠的絕響》一文,寫了魏晉時期的嵇康從容赴死前,面對請求朝廷赦免他的三千名太學生,端坐琴前,彈奏一曲《廣陵散》,神秘的琴聲鋪天蓋地,成了天地間的絕響。
本書最后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歷史的暗角》,作者對于小人的嘴臉進行了詳細的刻畫,作者認為,小人一般具備以下幾個行為特征:其一,小人見不得美好;其二,小人見不得權(quán)力;其三,小人不怕麻煩;其四,小人辦事效率高(他們能像游蛇般靈活地把事情迅速搞定);其五,小人不會放過被害者(如果你被小人傷害一次,第二第三次更大的傷害在等著你,因為小人不這樣做,他會缺少安全感);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其七,小人必須用謠言制造氣氛;其八,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讀作者這些縝密梳理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淺!
在讀《山居筆記》之前,我已經(jīng)拜讀過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借我一生》《行者無疆》,總的感覺是,余秋雨的文字是我讀過的作家的書籍中,最耐讀,最有文采,最有思想深度的,今天讀完《山居筆記》,我的這種印象又加深了一層。余秋雨先生堪稱大家,他的著作頗豐,我決定,他的其它我還沒有拜讀過的書籍,只要能借到,我一定會一一拜讀!
讀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筆記》,只覺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歷史的沉淀,文化的積累,余秋雨先生娓娓道來,千年風云不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過感覺有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描述的那樣:“前不的那樣:“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庇谑俏以诟锌R豐富只余,與他同呼吸:流放者的凄楚,進士們的掙扎,小人們的猙獰……千年畫卷仿佛只有一個“灰”字了得——陰沉得讓人難已透氣,這就是中華歷史五千年的繁榮,表面之下掩蓋著怎樣一幅禿敗傾軋的景象?人類文明進步了嗎?怎么有時猛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事有儼然歷史重現(xiàn)?
不管是帝王是學者或是一介草民,無論地位高貴、低微,他都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都是個人選擇,有人為國家有人為自己在歷史的畫頁上尋找自己的位置,成敗功過自有人評說!
接觸山居筆記也算是一種緣分吧!是一個剛認識的朋友極力推薦的。我和他一樣喜歡四處游覽,于是特別聊得來,迫于最近閑余無事。于是推薦我看余秋雨的《山居筆記》,《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又說如果看完書再去游覽,到時候你才會更有目的,更加有感觸。于是就這樣,我先和他結(jié)緣,又和余秋雨結(jié)緣了,第一本就是《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的序也別有一番趣味,由于它過于暢銷,盜版盛行,其實這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上的一個毒瘤吧!山寨比正版賣的還火!讓作家哭笑不得,哭不是因為少了更多的版費,而是黑心商販毀了自己的“孩子”,盜版后,通篇錯字連連,可謂體無完膚。對作者,讀者都是一種迫害。想想自己偶爾貪便宜,買過盜版書籍,不經(jīng)耳根泛紅。而現(xiàn)在其實更加猖獗的應該是網(wǎng)絡(luò)上的盜版小說,所以最近韓少等作家聯(lián)名控告百度文庫侵權(quán),最后還是百度讓步收場。想想其實都是大家無形中導致了這個毒瘤的生長吧。
書名中山居二字,開門見山,在山中居住,觀光旅游,然后寫下此作。山有承德避暑山莊,岳陽樓,岳麓書院……都是積淀著中華文明的歷史遺跡,都被賦予了詩一般的色彩。寫出來的東西真的不應該由“筆記”二字帶過。
書中夾雜著太多史料,正史野史,名人趣事;也有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人生的認識;又有對科舉的評判。有阮籍,嵇康的人生百味,有對自己知之甚少的譴責。談到了山西晉商的興衰歷史,談到了自己與家鄉(xiāng)的復雜情緣……每到一處,余秋雨大師,他站在高出,引導者我們走進每座山,每一個院落。不僅僅是高堂大院,不僅僅是山清水秀。而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從古至今!
每一座山留下了每座山的故事,留給后人的只有審視和回味。如果沒有那些英豪,沒有那段往事,也不會有前人的《赤壁賦》,余秋雨先生也只能寫出游記,就不會有余秋雨給我們的這頓文化大餐。
《山居筆記》勾起了多少人對那個曾經(jīng)住著乾隆,順治的避暑山莊的向往,對那個培養(yǎng)出了朱熹,王陽明,左宗棠,曾國藩……書院的追尋。太多太多的向往與沖動,也許是一個念頭,或許它會伴隨著你的一生,或許是余秋雨改變了了你的人生,又或許……
我決定我還要走進《文化苦旅》《行者無疆》。
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覺得心浮氣躁,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中度過的。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從書中尋找些許心靈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于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鑒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后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有幸讀這么好的書,希望有幸結(jié)這位老師為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氣,而是他對遺失文學的愛,對中國人歷史的責任感。
這是本談論政治功業(yè)、文化情結(jié),文化靈魂、商業(yè)文明、稀有人格的好書,恰入其縫,無語倫比,算不上奇書,也算是實實在在的世態(tài)真事。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章,時時不表現(xiàn)出被這個世界所遺漏的一些重大問題,高人是要有發(fā)覺問題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稱他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風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應低下尊昂的頭廬去認認真真的看這個世界在陳舊黑暗的角落里,被歷史所拼棄的文化遺產(chǎn),這一一都關(guān)系到今日社會向前的發(fā)展及命脈。關(guān)系到至高的中華文明。和毫不夸大偽劣教訓。我們應該記住,應該宣揚好的,糾正錯的觀念觀點,對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淺,千萬別當作耳邊風,別以為不那么重要,這是個問題,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成敗的重要話題。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這本書的內(nèi)容。
歷經(jīng)千心萬苦,珍惜一線深情。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欄目精選:“山居筆記讀后感”,歡迎閱讀。
似乎《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后的又一力作,就這么邊看邊胡思亂想,一天下來,我還把這本書看完了,還萌生了如此之多不相關(guān)的想法。
筆記中有大量關(guān)于科舉的論述,只是我無心去關(guān)注他,我關(guān)注的是當今大學評價人才的標準。有時候評什么社會罵我們急功近利,真的你有什么資格?
雖說現(xiàn)在大學普及化,但是應該說絕大多數(shù)優(yōu)秀的人才還是在大學中,作為教育者,你們就應該有一套適合的培養(yǎng)體系,并有合適的評價體系來評價一個人才的成長。而現(xiàn)在的大學呢?所有的評價單一化,只注重結(jié)果不注重過程。舉我自己的例子,例如實踐課,本來是最能體現(xiàn)過程的價值,可是到了最后評價,老師看的是你的一紙報告,絕非看你實際操作了沒,對過程熟悉了沒。記得大二,課程設(shè)計,需要搭建一個電路,功能實現(xiàn)電子計時。我們是兩人一組,我們組是最早完成任務的,并且答辯的時候,老師的問題我們也對答如流。可以說我們的電路設(shè)計出來后,我們班有一半的電話是我?guī)兔φ{(diào)試出來的。可以說老師是應該看到的,可是最終的成績我們是良好,其他人是優(yōu)秀。其實如果是一次的話,我決對不會今天拿出來說事,可是這種事一面再,再而三地發(fā)生。如這學期的實驗課,應該說老師要對每次學生的實驗情況要了解的,我記得每次實驗基本上也是我最早完成程序的編寫,調(diào)試,有時還會發(fā)現(xiàn)老師給的例子的小錯誤。程序更是最容易被拷貝的,老師難道不知道嗎?可是最終成績出來,我又是良好,平時拷貝的程序的同學有的得了優(yōu)秀。再比如這次的畫圖,關(guān)于圖,我之前也發(fā)過兩篇文章,有的同學一開始不設(shè)計,等著別人發(fā)現(xiàn)錯誤,擦了重畫,直到人家基本成型了,沒有錯誤了,于是他拿著尺子量著拷貝過去。到了答辯的時候,“干凈”的圖紙反而博得了老師的歡心,這算什么玩意??
我自持自己是一個認真做事的人,一件事下來了,我如果有能力,我會盡力把他作好,但是如果每一次認真做事的結(jié)果,并且結(jié)果還是不錯的情況,在學校里就遭遇各種評價的失衡,多次以后,我還會堅持著腳踏實地地做事嗎?我在心里給自己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兩天都在品讀余秋雨的散文,收獲頗豐。尤其是對中國的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解。每每想到那略帶晦澀卻極具穿透力的文字,總能使我心底一顫。在不經(jīng)意間,我對人性的理解、對世俗的感悟、對社會的洞察力在不覺間已提高了不知多少鳥瞰的高度。
游戈在那充斥著極深沉的文化底蘊的字里行間。我不禁凝思掠地、浮想聯(lián)翩。于是我悄然離開與其暢游在羅馬假日空寂、穆肅的偉大。震撼于都江堰超凡脫俗的水波凄厲。徘徊于周莊水鄉(xiāng)靜溢、淡逸的絕塵。踽踽獨行于這世間的華麗風景,四周排滿各國異地的風情,我好似彳亍在一條條“繁華”的街道,周遭盡是千古名勝的味道,我的思緒也同化在這種超塵的意境里。忽地,耳旁傳來一陣轟鳴,于是靜下心來。側(cè)耳傾聽。呵!竟是一所叫做“寒山寺”的千年故古剎在一個月落風啼的風霜深夜鳴鐘,那鳴響深沉而凄楚,驚醒了客泊停舟中一位名叫張繼的過客。只見他提起渙散的雙眼,迷離地凝望著不遠處零星閃爍的漁火。他輕拂衣袖,泯月華之光,粹然一聲長嘆:“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時一首名作《楓橋夜泊》的詩文便橫空出世了。千年的歲月又不知有過多少名流官宦游歷于寒山寺的風華,聽聞過那深沉久遠的鐘鳴。但歷史的年輪壓轆過他們過往的痕跡。而寒山寺的那個不眠夜,那短短的二十八字四行竟能洞穿千載光陰延伸到了那么遙遠,它居然鐫刻山河,雕僂人心,永不漫漶。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jié)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讀后感。
余秋雨先生領(lǐng)著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著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著歷史的興衰,他帶著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著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凄楚。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lǐng)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nèi)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nèi)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眾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此外,在閱讀余秋雨先生在書后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為什么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訛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只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tài),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范!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當時心里想的只有一點,當一個人面對厚重的文化,沉重的歷史感的壓迫時,那些所謂的青春的煩惱居然會卑微到那種程度,毫無意義。"
那個時候剛剛拿到《山居筆記》,心里是有些激動的。其他的幾本書都拋到一邊,徑直托著《山居筆記》就開始了探尋之旅。
一直都記得,這是唯一的一本書,讓我只讀了前言就被感動??赐昵把?,心里很沉重,沉重得幾乎不敢再繼續(xù)看下去。正好那時的我正糾結(jié)于各種若有若無的煩惱,或謂之曰因為痛,所以叫青春的狀態(tài)。
因此,我心里只想到了一點,當一個人面對厚重的文化,深沉的歷史感的壓迫時,那些所謂的青春的煩惱居然會卑微到那種程度,毫無意義。
以前默默尋了好長時間,希望為青春找到一個可供宣泄的出口,卻萬萬沒想到此時的我會如此隨意,曾經(jīng)執(zhí)著了很久的東西突然間就變得輕如鴻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
很重要的東西突然變得不重要了,那么你還捧著它干嘛呢?
《山居筆記》和《文化苦旅》算是連理同枝了,先有《文化苦旅》的尋找,再有《山居筆記》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跟隨余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凄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于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jīng)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zhì)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里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fā)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扎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fā)生變化之后,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fā)。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zhàn)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里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里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范尚存,山西晉商的經(jīng)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yè)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溫、浙、廣的商人已經(jīng)遍布全國,支撐著經(jīng)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余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xiāng)余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吧傩‰x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xiāng)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xiàn)。越是難以實現(xiàn),越成為心底里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余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并不想它曾經(jīng)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huán)節(jié)致使這一妙策變質(zhì),成為眾多書生枷鎖。而余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jié),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里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guī)范的框架里生活。我注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quán)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余秋雨在書的結(jié)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gòu)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山居筆記》是《文化苦旅》的姐妹篇,匆匆讀完,在時間和空間上獲得豐富的體驗。看秋雨先生的書,仿佛一手拿著歷史課本;一手拿著旅游雜志。在欣賞山河秀麗的同時,感受到歷史的蒼茫。
秋雨先生說,這本書中的他,是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自己的感動告訴讀者。在看完遺跡的時候,發(fā)現(xiàn)許多超越具體遺跡的難題需要繼續(xù)探訪
對于政治功業(yè)和文化情節(jié)的相互覬覦和生死與共;
對于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
對于商業(yè)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
對于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
許許多多的問題就留給每個讀者去體驗,我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
《山居筆記》共收錄了11篇散文,其地域縱橫了整個中國,從黑龍江省寧古塔一帶到海南島;其時間跨越千載,從魏晉南北朝到清朝末年。
《流放者的土地》讓我感受到身為文化人的脆弱,對于強悍的政治力量,他們顯得是那么的不堪一擊。清朝的流放同時也成全了東北的開放文明,馬克思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哲理,在文化領(lǐng)域也昭顯著它的魅力;
《天涯故事》讓我一時間很有沖動想跑去海南島,感受旖旎風光背后深厚的文化積淀;
《蘇東坡突圍》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蘇東坡,以蘇東坡為坐標,看看歷史的方向究竟可以因為一群小人可以偏離到何等的境地。其實蘇東坡沒有突圍,對于流言蜚語,對于爍金之口他根本就無力招架,是他生活快樂一些的,只是他豁達的胸襟;
《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最有溫情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讓我讀這篇文章時,從作者的故鄉(xiāng)回到了我的故鄉(xiāng),從作者的童年回到了我的童年。暝暝中有種誰也說不出來的情愫,就像是糊了一層薄薄的透明紙,若隱若現(xiàn);
《千年庭院》幫助你在喧囂的都市中找回那座隱秘的書院岳麓書院,立足現(xiàn)今,回顧歷史。以一個現(xiàn)代人的身份,體驗古人的文化精髓,探尋文化的根源。
還有《一個王朝的背影》、《抱愧山西》、《脆弱的都城》、《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以及《歷史的暗角》,每一篇都讓你受益匪淺。
讀完《山居筆記》,像是經(jīng)歷了一次時間和空間的旅程,然后回到喧囂的年代,浮躁的都市,打一個文化的飽嗝。
或許只是吃到知識的表層,可心里已經(jīng)無比的踏實。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欄目精選:“《山居筆記》的讀后感”,歡迎閱讀。
山居筆記》的作者是余秋雨,《山居筆記》是《文化苦旅》全書的一部分,這里記載了從古到今的歷史的評論?!渡骄庸P記》是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采訪中華文明的。
《山居筆記》是我在書店無意之中發(fā)現(xiàn)的,它讓我在煩躁的時候平靜下來,而且我平時很喜歡歷史,歷史讓我探求到以前的人的生活?!渡骄庸P記》記載了作者對歷史的評論,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科舉制的好與壞、詩人經(jīng)歷的事情等。
“一個王朝的背影”以及“蘇東坡的突圍”是我受感染最深的文段。因為我對有關(guān)深宮的事情很好奇,對帝王制很感興趣,所以覺得王朝很有趣。平時老師對我們說過蘇東坡的一生,讓我很喜歡蘇東坡,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詩人。蘇東坡的一生都不平凡,他經(jīng)歷過烏臺詩案,但仍然堅強的度過一生。
《山居筆記》沒有華麗的字眼,它有樸素的詞語,它令人容易感悟當中的事情,也讓人感覺到很真實。我通過這些詞語明白了當時的文明。它給我一種深入心靈的親切感,自然流露的文字給我?guī)砹俗钌羁痰挠∠蟆?/p>
我細讀了《山居筆記》的每個文字,我感受到了余秋雨都是直接有感而發(fā)的,讓人感覺到真誠,令人更加的著迷。作者的構(gòu)思很精妙。話題雖然很平淡,但都是以小見大的,他利用質(zhì)樸的語言續(xù)寫了社會的現(xiàn)狀,讓人深思自己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
作者寫了一句“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guān)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荒原的嘆息總是糙糲的,如果要把它們調(diào)理成書館里的柔聲細氣或沙龍里的尖聲尖氣,我如果對得起自己多年前就開始的辭職遠行?”我對這幾句很深刻,作者寫出他對社會的看法。雖然我對這些文字理解的很淺薄,但我也有自己對作者更加深的一層的認識。
作者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時,正逢浩劫,受盡屈辱,家破人亡,被迫附農(nóng)場勞動。這樣看來,作者為了生存而暫時放下了文章,放下了筆,努力的往前走,也看出他的無奈。
《山居筆記》是以歷史的暗角結(jié)束的,總共有十一章。它們包含了作者認真的態(tài)度和追求。有時候我讀不到作者在追求什么,不過慢慢的我知道作者在陳述生命的可貴以及對文明的珍惜。作者簡明的語言讓我有信心的閱讀整本書,而且我對作者的追求有很大的共鳴。
通過這本書,我懂得在這個世界要勇于追求,探索以及珍惜。《山居筆記》也讓我知道了有時候事情并不是表面看到一般,也許我們需要通過尋找才能知道它的真相。我們要了解歷史,改變?nèi)秉c,珍惜未來。其實我也認為人生太短了,時間過得太快了,我們不能白白浪費青春以及未來的光明。
我深深的陷入了《山居筆記》中,這本書讓我回味無窮!
xxx
近日翻開在我書櫥中沉睡的《山居筆記》又一次細細的品讀起來。這次閱讀使我受益匪淺,于是先下了這篇讀后感。
在這本書的開始,余秋雨老師簡述了他小時候在課堂上的情景,也抒發(fā)了他年幼時的愛國之心,但無疑其中夾雜著一些個人情感,我其實并不贊同這個想法。為什么只有漢族才能統(tǒng)治這個國家呢?試想一下,如果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以這種心態(tài)去面對當權(quán)者,那這個社會會怎樣呢?
我想,無論是什么人,無論是哪個民族的,只要有這個能力治理好不就可以了么?我們不能懷著像姓氏正統(tǒng)論那類觀點來對當權(quán)者進行主觀的評價,不是么?一個人是否合適做所謂的人上人并不是取決于他的家世和背景而是看他是否有這能力,在他的統(tǒng)治下人們是否幸福。為什么我們是漢族的,那些統(tǒng)治者就必須是漢族的呢?漢族的人就一定有這能力么?其他民族就一定沒有這能力么?比如說,在巨大的社會災難中迅速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和“康雍乾盛世”的兩位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都不是漢族人。我們要清楚漢族并不等同于中華!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必須在處理事情時根據(jù)客觀依據(jù)去評價而不是主觀臆斷。思考時候要冷靜。
“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長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tǒng)大兵長驅(qū)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梢娛貒?,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褒數(shù)千里,養(yǎng)兵幾何方能分守?”對于這位不愿修筑長城的皇帝,我十分佩服。生在這樣一個朝代,怎能不歡喜呢?康熙他另一個聰明之處就是,對于鞏固邊境能做到硬軟結(jié)合。硬:對內(nèi)修德安民;軟:在“木蘭圍場”進行捕獵,這可對北方邊境起到一個威懾作用。所以對待.處理一件事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思考時要全面。
清朝皇帝比明代皇帝更熱愛和精通漢族文化!而且,他對西學也有一番研究。那么,我們能從這位皇帝身上學到什么呢?是對一種優(yōu)秀文化的正確的評價。不因它是一個腐朽的朝代的文化就對它完全否定?是不因自己的國家繁榮昌盛而自以為是而不向其他國家學習?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也應該學會謙虛,虛心求教,虛心納諫。
一個人當然不可能完美。比如,那位精明的康熙皇帝不也做過一些人讓人一時無法原諒的事,就像文字獄。但是相對于那些明代的“無賴兒郎”(魯迅曾經(jīng)說明代皇帝是無賴兒郎)來講康熙已經(jīng)很好了。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就對那個人以及曾經(jīng)的光榮一起否定。我們怎么能用如此消極的態(tài)度來評價一個人,一件事呢?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人對事。人生在世誰能不犯一點錯呢?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是一種境界,善于寬容利人利己??滴跄芤詫捜莸男膶δ切┲鲝埛辞鍙兔鞯娜耸?,這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把“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作為寬容的基礎(chǔ),想人所想,理解之上。
1929年6月1日,大學者王國維先生在頤和園投水而死。人們都說,他,是死于一種文化,他不會知道按照世界歷史的進程,社會巨變乃屬必然。一切皆變,只有變是不變的啊!對于那先知識分子,文化變成了他們的生命,他們只有靠生命來擁抱文化。在這個對外開放成為主流的今天,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我們應該把中華民族文化為基礎(chǔ),同時吸收國外的優(yōu)秀文化,并且堅決抵制外來不良文化的入侵。
似乎《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后的又一力作,就這么邊看邊胡思亂想,一天下來,我還把這本書看完了,還萌生了如此之多不相關(guān)的想法。
筆記中有大量關(guān)于科舉的論述,只是我無心去關(guān)注他,我關(guān)注的是當今大學評價人才的標準。有時候評什么社會罵我們急功近利,真的你有什么資格?
雖說現(xiàn)在大學普及化,但是應該說絕大多數(shù)優(yōu)秀的人才還是在大學中,作為教育者,你們就應該有一套適合的培養(yǎng)體系,并有合適的評價體系來評價一個人才的成長。而現(xiàn)在的大學呢?所有的評價單一化,只注重結(jié)果不注重過程。舉我自己的例子,例如實踐課,本來是最能體現(xiàn)過程的價值,可是到了最后評價,老師看的是你的一紙報告,絕非看你實際操作了沒,對過程熟悉了沒。記得大二,課程設(shè)計,需要搭建一個電路,功能實現(xiàn)電子計時。我們是兩人一組,我們組是最早完成任務的,并且答辯的時候,老師的問題我們也對答如流??梢哉f我們的電路設(shè)計出來后,我們班有一半的電話是我?guī)兔φ{(diào)試出來的。可以說老師是應該看到的,可是最終的成績我們是良好,其他人是優(yōu)秀。其實如果是一次的話,我決對不會今天拿出來說事,可是這種事一面再,再而三地發(fā)生。如這學期的實驗課,應該說老師要對每次學生的實驗情況要了解的,我記得每次實驗基本上也是我最早完成程序的編寫,調(diào)試,有時還會發(fā)現(xiàn)老師給的例子的小錯誤。程序更是最容易被拷貝的,老師難道不知道嗎?可是最終成績出來,我又是良好,平時拷貝的程序的同學有的得了優(yōu)秀。再比如這次的畫圖,關(guān)于圖,我之前也發(fā)過兩篇文章,有的同學一開始不設(shè)計,等著別人發(fā)現(xiàn)錯誤,擦了重畫,直到人家基本成型了,沒有錯誤了,于是他拿著尺子量著拷貝過去。到了答辯的時候,“干凈”的圖紙反而博得了老師的歡心,這算什么玩意??
我自持自己是一個認真做事的人,一件事下來了,我如果有能力,我會盡力把他作好,但是如果每一次認真做事的結(jié)果,并且結(jié)果還是不錯的情況,在學校里就遭遇各種評價的失衡,多次以后,我還會堅持著腳踏實地地做事嗎?我在心里給自己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山居筆記》是《文化苦旅》的姐妹篇,匆匆讀完,在時間和空間上獲得豐富的體驗??辞镉晗壬臅?,仿佛一手拿著歷史課本;一手拿著旅游雜志。在欣賞山河秀麗的同時,感受到歷史的蒼茫。
秋雨先生說,這本書中的他,是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跡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自己的感動告訴讀者。在看完遺跡的時候,發(fā)現(xiàn)許多超越具體遺跡的難題需要繼續(xù)探訪
對于政治功業(yè)和文化情節(jié)的相互覬覦和生死與共;
對于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
對于商業(yè)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
對于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
許許多多的問題就留給每個讀者去體驗,我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
《山居筆記》共收錄了11篇散文,其地域縱橫了整個中國,從黑龍江省寧古塔一帶到海南島;其時間跨越千載,從魏晉南北朝到清朝末年。
《流放者的土地》讓我感受到身為文化人的脆弱,對于強悍的政治力量,他們顯得是那么的不堪一擊。清朝的流放同時也成全了東北的開放文明,馬克思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哲理,在文化領(lǐng)域也昭顯著它的魅力;
《天涯故事》讓我一時間很有沖動想跑去海南島,感受旖旎風光背后深厚的文化積淀;
《蘇東坡突圍》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蘇東坡,以蘇東坡為坐標,看看歷史的方向究竟可以因為一群小人可以偏離到何等的境地。其實蘇東坡沒有突圍,對于流言蜚語,對于爍金之口他根本就無力招架,是他生活快樂一些的,只是他豁達的胸襟;
《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最有溫情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讓我讀這篇文章時,從作者的故鄉(xiāng)回到了我的故鄉(xiāng),從作者的童年回到了我的童年。暝暝中有種誰也說不出來的情愫,就像是糊了一層薄薄的透明紙,若隱若現(xiàn);
《千年庭院》幫助你在喧囂的都市中找回那座隱秘的書院岳麓書院,立足現(xiàn)今,回顧歷史。以一個現(xiàn)代人的身份,體驗古人的文化精髓,探尋文化的根源。
還有《一個王朝的背影》、《抱愧山西》、《脆弱的都城》、《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以及《歷史的暗角》,每一篇都讓你受益匪淺。
讀完《山居筆記》,像是經(jīng)歷了一次時間和空間的旅程,然后回到喧囂的年代,浮躁的都市,打一個文化的飽嗝。
或許只是吃到知識的表層,可心里已經(jīng)無比的踏實。
讀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筆記》,只覺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歷史的沉淀,文化的積累,余秋雨先生娓娓道來,千年風云不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過感覺有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描述的那樣:“前不的那樣:“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于是我在感慨他知識豐富只余,與他同呼吸:流放者的凄楚,進士們的掙扎,小人們的猙獰……千年畫卷仿佛只有一個“灰”字了得——陰沉得讓人難已透氣,這就是中華歷史五千年的繁榮,表面之下掩蓋著怎樣一幅禿敗傾軋的景象?人類文明進步了嗎?怎么有時猛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事有儼然歷史重現(xiàn)?
不管是帝王是學者或是一介草民,無論地位高貴、低微,他都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都是個人選擇,有人為國家有人為自己在歷史的畫頁上尋找自己的位置,成敗功過自有人評說!
讀完《文化苦旅》,找來它的續(xù)篇——《山居筆記》,又有另一番感受。我覺得《山居筆記》寫得比《文化苦旅》更好些,更有深度些。十一篇文章,雖然每一篇文章的篇幅比較大,但內(nèi)容卻不會把某個點反復重疊描寫,而是在開頭設(shè)下懸念,讓讀者對下文產(chǎn)生好奇感,再帶著好奇感讀出作者的分析,體會作者的觀點和想法。難道這一篇篇文章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深深體會嗎?
這次,余秋雨教授又一次帶著我更深刻地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帶著我一同去感受、一同去體會,體會文學中的歷史,體會歷史中的文學。
《一個王朝的背影》帶我們走進了離我們最近的王朝——清朝,讓我們知道中國曾有“康雍乾盛世”值得驕傲的時代,曾有一代代明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到清朝漸漸衰落,讓中華民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京城被英法聯(lián)軍威脅著,咸豐皇帝帶著大量白銀逃難,圓明園被燒毀……讓我們感到恥辱。話說回來,在封建社會,哪個朝代不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號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zhì)彬彬的凄怨靈魂。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沒有清朝的衰敗,又怎么會有革命,怎么會有我們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何嘗不是如此推陳出新。
《流放者的土地》以寧古塔為中心,提到很多在歷史上有重要地位且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文人,他們大多數(shù)因為文學上的爭執(zhí)被流放到寧古塔,然后在那里傳宗接代,創(chuàng)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歷史價值,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他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文化工作上,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脆弱的都城》更是一個永遠的巨大的懸念。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得不明不白;柬埔寨、吳哥窟的殞落……這些事居然沒有人知曉原因,這個大問號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究竟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呢?余秋雨教授心痛地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
……
看完《山居筆記》的所有文章,還數(shù)《抱愧山西》和《遙遠的絕響》最讓我喜愛和難忘。
余秋雨教授在《抱愧山西》中一開頭就向山西表示抱歉,因為他把曾經(jīng)是全國最富有的省份山西省看成是我國特別貧困的省份之一??赐炅宋恼碌拈_頭對下文就充滿了期待,因為我也這么認為,慚愧?。‖F(xiàn)在讀完整篇文章我才知道,原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里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gòu),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清代時期第一家擁有一種專業(yè)化、網(wǎng)絡(luò)化的貨幣匯兌機制的日升昌票號在山西;如今被拍攝成杰出的影片的喬家大院在山西……有機會,我一定到山西去走走。
《遙遠的絕響》恰巧又寫到了我最崇敬的古人——竹林七賢。文章中談到阮籍到蘇門山用嘯聲詢問隱士孫登,孫登又用嘯聲回答他的全部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之后寫下一篇《大人先生傳》。阮籍從孫登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說,“‘大人’是一種與造物同體、與天地并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繩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斷變化,君子們究竟能固守住什么禮法呢?”《遙遠的絕響》還談到眾所周知的大學者、大藝術(shù)家嵇康。嵇康是一個信奉回歸自然的人,當同是竹林七賢的好友山濤推薦他繼任尚書吏部郎時,嵇康寫了封絕交書給山濤,這就是被傳頌至今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如果可能讓我穿越到他們那個年代,我一定要和他們做一番對話。
說到這里,我們不由地嘆服余秋雨教授的見識之廣,學識之淵博。他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融入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以犀利深遂的洞察力去品讀歷史,更是把自己的見解與觀點寫到讀者的內(nèi)心想法去,他那有深厚底蘊的文章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大師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并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地闡述出自己的觀點,使人們在感受歷史厚重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思想交匯,達到相得益彰的好處。此書也涉及多個反方面:文化的流傳、歷史的演變、地域的差別、戰(zhàn)爭的殘酷、政治的光明與黑暗、教育的不同與相同,能讓人們?nèi)轿欢鄬哟晤I(lǐng)略歷史的滄桑、世事沉浮。
它也是一幅巨幅的畫卷,優(yōu)美的自然、厚重的歷史、古樸的人民、絢麗多彩的文化,使人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即使最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人們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壓抑。同時《山居筆記》也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魅力、古代歷史的縱橫。使那些時間緊湊的人們放松工作學習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自我文化涵養(yǎng)。
以地域為分隔、以時間為線索、以時間為主線,《山居筆記》為我們演繹著華夏古國兩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劇。全書共分為十一章,每一章都有一個地點、一些故事、一些人物。作者以一個探訪者身份,一步步為讀者揭開文化背后的歷史。末代王朝的民族關(guān)系以及西學東傳,東北大地的苦難文化,城市文明的興衰榮辱與文化之間關(guān)系的思考。蘇東坡那充滿艱辛與不滿的跌宕生命之旅,岳麓書院那繼承千年而從未斷掉的讀書靈氣,晉商經(jīng)世的傳奇,可這背后又有多少的辛酸與淚水。自己家鄉(xiāng)的懷念與解讀,天涯海角上的特殊文化,科舉制下的現(xiàn)象與反思,還有嵇康的造詣才氣與境界令觀之的每個人嘆服。最后,作者對文化圈子中的負面因素進行描寫,也是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全書中的每一故事都娓娓道來,讀著、思考著、震撼著,有的浩瀚大氣震撼人心,有的跌宕起伏令人揪心,有的過早凋零不禁使人扼腕。
作者通過行走以自己的見聞和思考集成了《山居筆記》一書,可謂是中國文化的總結(jié),作者智慧的凝聚。作者以親身感受道出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使讀者觸碰到其中最真實最柔軟的部分。讀此書好像與余秋雨先生一起重溫華夏歷史,并肩行走在中國文化熏染的大地上,一切如真如幻,如夢如現(xiàn),使每一個讀者流連忘返、興奮至極。
《山居筆記》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巧妙地把人類歷史文明發(fā)展的壯麗畫卷化為輕風拂袖的優(yōu)美言辭,讓厚重的歷史與超然的意境完美結(jié)合,激蕩出煥然神采,讓人回味無窮。
有幸讀這么好的書,希望有幸結(jié)這位老師為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氣,而是他對遺失文學的愛,對中國人歷史的責任感,《山居筆記》之讀后感。
這是本談論政治功業(yè)、文化情結(jié),文化靈魂、商業(yè)文明、稀有人格的好書,恰入其縫,無語倫比,算不上奇書,也算是實實在在的世態(tài)真事,讀后感《《山居筆記》之讀后感》。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章,時時不表現(xiàn)出被這個世界所遺漏的一些重大問題,高人是要有發(fā)覺問題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稱他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風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應低下尊昂的頭廬去認認真真的看這個世界在陳舊黑暗的角落里,被歷史所拼棄的文化遺產(chǎn),這一一都關(guān)系到今日社會向前的發(fā)展及命脈。關(guān)系到至高的中華文明。和毫不夸大偽劣教訓。我們應該記住,應該宣揚好的,糾正錯的觀念觀點,對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淺,千萬別當作耳邊風,別以為不那么重要,這是個問題,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成敗的重要話題。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這本書的內(nèi)容。
歷經(jīng)千心萬苦,珍惜一線深情。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jié)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讀后感。
余秋雨先生領(lǐng)著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著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著歷史的興衰,他帶著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著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凄楚。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lǐng)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nèi)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nèi)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眾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此外,在閱讀余秋雨先生在書后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為什么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訛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只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tài),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范!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山居筆記》是當代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其內(nèi)容以文化為主,涉及地理、軍事、教育、政治、交通、園林建筑等多個方面,并對此做出一定的闡述以及總結(jié)了獨特的觀點。
對于現(xiàn)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緊湊的生活節(jié)奏使得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設(shè)身處地地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不用說,可以親自感受千姿百態(tài)的人文、地理風貌,從而達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打開《山居筆記》就好像打開了一幅巨幅的畫卷。優(yōu)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中不時點綴穿越時空而來的翩翩古人。一股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絲毫地壓抑。厚重卻又奇跡般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為其感染。
前幾天老師上了余秋雨寫的一篇課文,我也專門拜讀了他創(chuàng)作的《山居筆記》。
打開書本,第一眼就看到了序,其中他寫的“寫著本書最大困難不在立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于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淬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就引起了我的閱讀興趣。一位作家,辭去職務,歷經(jīng)兩年,潛行孕育出的這部作品,定能讓我感觸。
《山居筆記》第一篇是《一個王朝的背影》,以《歷史的暗角》做為結(jié)束。余秋雨用親身游歷,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能在山山水水間體味歷史的變遷與興衰,用作品來向讀者訴說這一切,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他悲痛地遙望著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一代文豪蘇東坡的才華、冤屈、瀟灑和凄楚。雖說他的文字十分樸實,但樸實中又不失華麗。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修辭,緊湊的文章結(jié)構(gòu),向我們訴說了中國偉大卻又沉痛的歷史。
讀完書后,我對他的引用論證的印象也十分深刻。每一篇大量的古文,詩詞,又讓我們從古人的角度看中國的歷史。我也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lǐng)略之深。
中國的歷史也應我們直面,也需要有人用這種易懂的書籍形式來訴說。在這一點上,我十分佩服這位中國當代的偉大散文家——余秋雨。
跟隨著余秋雨的腳步,我慨嘆著康熙皇帝苦心孤詣修筑的“長城”——避暑山莊頹敗的無奈,領(lǐng)略著萬千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騷客的至真性情,欣賞著才華橫溢的東坡貶謫后的成熟.神游之際,也約略聽到那廣陵散的絕響……
生于亂世,貌似潘安,才高子建,志行高潔,這便是嵇康。他才高八斗,卻寧為一鐵匠,不做朝堂臣。他寧愿與好友醉心田園,也不愿對高官(鐘會)奉承。世界應入他杯中之清酒,無塵渣毫粒,無腐臭之氣。一紙《與山巨源結(jié)絕交書》阻斷了后路,更成就了千古敬仰的美名。在廣陵散的絕響之中,嵇康慷慨赴死。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英雄逝去的惋惜,而是慶幸嵇康如同屈原那般壯烈,終于于擺脫了那個污濁的俗世,,悲哉,風雨一生!痛哉,多情一生!壯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埃內(nèi)最富,海內(nèi)最富,是的,這就是曾經(jīng)的山西。實在不得不贊美山西人的勤勞勇敢,遠見卓識,他們的商鋪,遍布全國,鹽業(yè)等重要行業(yè)被他們壟斷。更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是他們的朋友義氣,如果一家商鋪欠了另一家的錢,實在還不起,只需到債主那里,磕幾個頭,兩人哈哈一笑,一筆勾銷。這是怎樣真摯的情感??!試問,如果當今社會商鋪之間也能像山西商人那樣,還會有那么多的惡性競爭嗎?
十萬進士主要剖析了科舉制。誠然,科舉制是一把雙刃劍。早期,他為我們培育出了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一批仁人志士,使得寒門學子十年寒窗苦得以施展抱負,擴大了官吏的人才來源。然而,后期明清的八股取士,文字獄卻讓人嘆惋,科舉制怎么使人成了書呆子,不為求學,只為做官。
不知不覺來到了余秋雨的故鄉(xiāng)——余姚,讀到“養(yǎng)命醫(yī)院”竟是”陽明醫(yī)院”不禁噗嗤一笑,上林湖的瓷片讓我著迷,也漸漸感受到作者漂泊天涯的落寞……
我明白自己淺薄的學識尚不足以理解文中奧秘,但也會為自己讀懂的只言片語而雀躍。也許看看那千年庭院,聽聽那瑯瑯書聲,踏上那一方神秘的土地,也是趣味無窮的吧!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墻墻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里屹立過一座什么樣的都城?,F(xiàn)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jīng)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qū)的重要貿(mào)易樞紐!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fā)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終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shù)千年間出現(xiàn)過多少星羅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nóng)興國的文明古國,農(nóng)民顯然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在農(nóng)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tǒng)治者的長期欺壓,農(nóng)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chǎn)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里鄉(xiāng)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nóng)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占有欲。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xiàn)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shù)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wǎng)絡(luò)構(gòu)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后,卻同樣牽系著無數(shù)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著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jīng)過集中、加溫、發(fā)酵,然后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著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斗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渴望生命散發(fā)出的蓬勃熱量。
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每天都這么走,走過邪惡,走向人性,走向人類的擁擠和大熱鬧。相信大家協(xié)起手來,洗去心靈的污點,用一顆顆純潔的心,共同建設(shè)我們美好的家園,讓城市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作文是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寫作文可以提升我們語句能力的運用。優(yōu)秀作文的表達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擦考借鑒的作文模板有哪些?因此,欄目特意整理了《山居筆記》讀后感簡短900字合集,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guān)注網(wǎng)站更新!
我在沒有讀《山居筆記》之前,只知道它是一本散文集,但是,寫的什么內(nèi)容,書名又為什么叫《山居筆記》,則一概不知。
待到現(xiàn)在手握這本21萬字的《山居筆記》,只用目光掃視一眼目錄中的一篇篇富有文采的題目,諸如《一個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脆弱的都城》《千年庭院》《遙遠的絕響》等,就覺得手捧著的是如珠玉一般彌足珍貴的好書了。
至于為何起名《山居筆記》,作者在小引中說,這本書是1992年深秋,居住在香港沙田的一個山坡上,用了兩年的時間寫就的,這,應該是本書得名的由來。
開篇《一個王朝的背影》,寫的是走向沒落的大清王朝。文章的開頭就一下子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我們這些人,對清代總有一種復雜的情感阻隔,記得很小的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時,眼含淚花,這是清代的開始;而講到火燒圓明園戊戌變法時又有淚花了,這是清代的尾聲。年邁的老師一哭,孩子們也跟著哭,清代的歷史,是小學中唯一用眼淚浸潤的課程。
一個王朝的背影,就是在這種充滿細膩感情的文字中開始出現(xiàn)的。作者在這一篇文章里,重點寫了承德的避暑山莊。在山莊里出現(xiàn)的第一個皇帝是康熙。山莊正宮午門上懸掛著的避暑山莊四個字就是康熙寫的。我沒有去過承德避暑山莊,不能親眼目睹康熙親筆書寫的這幾個字,但書里配有一張這幾個字的照片,正如余秋雨所言,避暑山莊四個字寫的極好,撇捺間透露出一個勝利者的從容和安詳,我不懂書法,但聽余秋雨這么一說,細細品味,覺得還真是那么回事。
接著出現(xiàn)的是雍正、乾隆、道光、咸豐,還有慈禧,這些人的背影如迷魅魍魎,充滿著一種陰氣。
《流放者的土地》一文,讓我了解到中國古代列朝對犯人的懲罰,真是殘忍,讓人看了都會覺得膽寒。其中的流放,是一種長時間的可怖的折磨,作者說,死了倒也罷了,問題是人還活著,種種不幸,都要用心靈去一點點消受,有時不僅全家流放,而且禍及九族,所有遠近親戚,甚至包括鄰里都成了流放者,往往是幾十人、百余人的隊伍,浩浩蕩蕩。路上死了的會超過大半,到了東北流放地以后,就變成了奴隸,分配給主人。主人見貌美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丈夫礙手礙腳,就先給殺了。真是恐怖至極。
在《蘇東坡突圍》一文里,作者認為,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的驕傲,但是事實并非如此,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不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在當年,構(gòu)陷蘇東坡的人特別多,甚至連《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也不例外。作者在這篇文章里有很多深沉的感慨,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我覺得作者說的太精辟了: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綁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沉重的歷史的一頁已經(jīng)翻了過去,但是,直至今天,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周圍,這樣的小人其實還活著,而且是很神氣地活著,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我以為。
接下來,作者在《千年庭院》中寫了位于湘江西岸存在于世已有一千多年的岳麓書院;在《抱愧山西》一文中,作者曾經(jīng)認為,山西是特別貧困之地,而事實上,歷史上的山西曾經(jīng)是商賈云集之地,號稱海內(nèi)最富;在《鄉(xiāng)關(guān)何處》一文中,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家鄉(xiāng)浙江余姚,這里有著名的河姆渡遺址;《天涯故事》寫了海南島的洗夫人以及黃道婆等女性歷史人物。
在整本書中,《十萬進士》所占篇幅最多,作者詳細剖析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的利弊得失,可謂入木三分。
《遙遠的絕響》一文,寫了魏晉時期的嵇康從容赴死前,面對請求朝廷赦免他的三千名太學生,端坐琴前,彈奏一曲《廣陵散》,神秘的琴聲鋪天蓋地,成了天地間的絕響。
本書最后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歷史的暗角》,作者對于小人的嘴臉進行了詳細的刻畫,作者認為,小人一般具備以下幾個行為特征:其一,小人見不得美好;其二,小人見不得權(quán)力;其三,小人不怕麻煩;其四,小人辦事效率高(他們能像游蛇般靈活地把事情迅速搞定);其五,小人不會放過被害者(如果你被小人傷害一次,第二第三次更大的傷害在等著你,因為小人不這樣做,他會缺少安全感);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其七,小人必須用謠言制造氣氛;其八,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讀作者這些縝密梳理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淺!
在讀《山居筆記》之前,我已經(jīng)拜讀過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借我一生》《行者無疆》,總的感覺是,余秋雨的文字是我讀過的作家的書籍中,最耐讀,最有文采,最有思想深度的,今天讀完《山居筆記》,我的這種印象又加深了一層。余秋雨先生堪稱大家,他的著作頗豐,我決定,他的其它我還沒有拜讀過的書籍,只要能借到,我一定會一一拜讀!
讀完《文化苦旅》,找來它的續(xù)篇——《山居筆記》,又有另一番感受。我覺得《山居筆記》寫得比《文化苦旅》更好些,更有深度些。十一篇文章,雖然每一篇文章的篇幅比較大,但內(nèi)容卻不會把某個點反復重疊描寫,而是在開頭設(shè)下懸念,讓讀者對下文產(chǎn)生好奇感,再帶著好奇感讀出作者的分析,體會作者的觀點和想法。難道這一篇篇文章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深深體會嗎?
這次,余秋雨教授又一次帶著我更深刻地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帶著我一同去感受、一同去體會,體會文學中的歷史,體會歷史中的文學。
《一個王朝的背影》帶我們走進了離我們最近的王朝——清朝,讓我們知道中國曾有“康雍乾盛世”值得驕傲的時代,曾有一代代明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到清朝漸漸衰落,讓中華民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京城被英法聯(lián)軍威脅著,咸豐皇帝帶著大量白銀逃難,圓明園被燒毀……讓我們感到恥辱。話說回來,在封建社會,哪個朝代不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號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zhì)彬彬的凄怨靈魂。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沒有清朝的衰敗,又怎么會有革命,怎么會有我們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何嘗不是如此推陳出新。
《流放者的土地》以寧古塔為中心,提到很多在歷史上有重要地位且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文人,他們大多數(shù)因為文學上的爭執(zhí)被流放到寧古塔,然后在那里傳宗接代,創(chuàng)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歷史價值,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他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文化工作上,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脆弱的都城》更是一個永遠的巨大的懸念。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得不明不白;柬埔寨、吳哥窟的殞落……這些事居然沒有人知曉原因,這個大問號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究竟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呢?余秋雨教授心痛地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
……
看完《山居筆記》的所有文章,還數(shù)《抱愧山西》和《遙遠的絕響》最讓我喜愛和難忘。
余秋雨教授在《抱愧山西》中一開頭就向山西表示抱歉,因為他把曾經(jīng)是全國最富有的省份山西省看成是我國特別貧困的省份之一。看完了文章的開頭對下文就充滿了期待,因為我也這么認為,慚愧啊!現(xiàn)在讀完整篇文章我才知道,原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里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gòu),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清代時期第一家擁有一種專業(yè)化、網(wǎng)絡(luò)化的貨幣匯兌機制的日升昌票號在山西;如今被拍攝成杰出的影片的喬家大院在山西……有機會,我一定到山西去走走。
《遙遠的絕響》恰巧又寫到了我最崇敬的古人——竹林七賢。文章中談到阮籍到蘇門山用嘯聲詢問隱士孫登,孫登又用嘯聲回答他的全部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之后寫下一篇《大人先生傳》。阮籍從孫登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說,“‘大人’是一種與造物同體、與天地并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繩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斷變化,君子們究竟能固守住什么禮法呢?”《遙遠的絕響》還談到眾所周知的大學者、大藝術(shù)家嵇康。嵇康是一個信奉回歸自然的人,當同是竹林七賢的好友山濤推薦他繼任尚書吏部郎時,嵇康寫了封絕交書給山濤,這就是被傳頌至今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如果可能讓我穿越到他們那個年代,我一定要和他們做一番對話。
說到這里,我們不由地嘆服余秋雨教授的見識之廣,學識之淵博。他在每一篇文章中都融入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以犀利深遂的洞察力去品讀歷史,更是把自己的見解與觀點寫到讀者的內(nèi)心想法去,他那有深厚底蘊的文章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當時心里想的只有一點,當一個人面對厚重的文化,沉重的歷史感的壓迫時,那些所謂的青春的煩惱居然會卑微到那種程度,毫無意義。"
那個時候剛剛拿到《山居筆記》,心里是有些激動的。其他的幾本書都拋到一邊,徑直托著《山居筆記》就開始了探尋之旅。
一直都記得,這是唯一的一本書,讓我只讀了前言就被感動??赐昵把?,心里很沉重,沉重得幾乎不敢再繼續(xù)看下去。正好那時的我正糾結(jié)于各種若有若無的煩惱,或謂之曰因為痛,所以叫青春的狀態(tài)。
因此,我心里只想到了一點,當一個人面對厚重的文化,深沉的歷史感的壓迫時,那些所謂的青春的煩惱居然會卑微到那種程度,毫無意義。
以前默默尋了好長時間,希望為青春找到一個可供宣泄的出口,卻萬萬沒想到此時的我會如此隨意,曾經(jīng)執(zhí)著了很久的東西突然間就變得輕如鴻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
很重要的東西突然變得不重要了,那么你還捧著它干嘛呢?
《山居筆記》和《文化苦旅》算是連理同枝了,先有《文化苦旅》的尋找,再有《山居筆記》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讀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jié)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余(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并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tài)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jié)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jīng)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的一副對聯(lián)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后,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的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jīng)濟和得失的。按照余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于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jié)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p>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shù)那髮嵶黠L以及認真的求學態(tài)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 余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
接觸山居筆記也算是一種緣分吧!是一個剛認識的朋友極力推薦的。我和他一樣喜歡四處游覽,于是特別聊得來,迫于最近閑余無事。于是推薦我看余秋雨的《山居筆記》,《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又說如果看完書再去游覽,到時候你才會更有目的,更加有感觸。于是就這樣,我先和他結(jié)緣,又和余秋雨結(jié)緣了,第一本就是《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的序也別有一番趣味,由于它過于暢銷,盜版盛行,其實這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上的一個毒瘤吧!山寨比正版賣的還火!讓作家哭笑不得,哭不是因為少了更多的版費,而是黑心商販毀了自己的“孩子”,盜版后,通篇錯字連連,可謂體無完膚。對作者,讀者都是一種迫害。想想自己偶爾貪便宜,買過盜版書籍,不經(jīng)耳根泛紅。而現(xiàn)在其實更加猖獗的應該是網(wǎng)絡(luò)上的盜版小說,所以最近韓少等作家聯(lián)名控告百度文庫侵權(quán),最后還是百度讓步收場。想想其實都是大家無形中導致了這個毒瘤的生長吧。
書名中山居二字,開門見山,在山中居住,觀光旅游,然后寫下此作。山有承德避暑山莊,岳陽樓,岳麓書院……都是積淀著中華文明的歷史遺跡,都被賦予了詩一般的色彩。寫出來的東西真的不應該由“筆記”二字帶過。
書中夾雜著太多史料,正史野史,名人趣事;也有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人生的認識;又有對科舉的評判。有阮籍,嵇康的人生百味,有對自己知之甚少的譴責。談到了山西晉商的興衰歷史,談到了自己與家鄉(xiāng)的復雜情緣……每到一處,余秋雨大師,他站在高出,引導者我們走進每座山,每一個院落。不僅僅是高堂大院,不僅僅是山清水秀。而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從古至今!
每一座山留下了每座山的故事,留給后人的只有審視和回味。如果沒有那些英豪,沒有那段往事,也不會有前人的《赤壁賦》,余秋雨先生也只能寫出游記,就不會有余秋雨給我們的這頓文化大餐。
《山居筆記》勾起了多少人對那個曾經(jīng)住著乾隆,順治的避暑山莊的向往,對那個培養(yǎng)出了朱熹,王陽明,左宗棠,曾國藩……書院的追尋。太多太多的向往與沖動,也許是一個念頭,或許它會伴隨著你的一生,或許是余秋雨改變了了你的人生,又或許……
我決定我還要走進《文化苦旅》《行者無疆》。
《山居筆記》一遍看下來,感覺的確很不錯,我覺得可以用“美、奇、柔”三個字來表達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我公公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余秋雨寫的句子真的很美很美”,而當時我也只是聽聽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很美很美”的真實含義,而今,看了《山居筆記》之后,終于領(lǐng)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俺墒焓且环N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多么美的一串“成熟”的詮釋,諸如此類的語句還很多很多。同樣是幾個漢字,在他的筆下竟拼湊出如此美妙的句子,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賞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語句中還隱約著“奇”的特點。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卻是很“奇崛”的,像“領(lǐng)略這樣逝去以久的人生風采”等等句子。還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寫現(xiàn)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販說“在巨商的腳下做著最小的買賣”,形容康熙狩獵時馬跑得快時說“耳邊生風,群山急退”。小商販、馬快跑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余秋雨的這些“描繪”語句卻是那么的不平凡不普通,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柔”是說余秋雨的文章顯現(xiàn)出一絲綿、纏之意。有很多句子有這樣的特點,細細品味會感到有“柔”意。
現(xiàn)今,余秋雨是很受歡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余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xiàn)在只有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中有這么一句:“大藝術(shù)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shù)中只有美丑而無所謂對錯’”。也許余秋雨就是本著這句話而寫文章的吧,我覺得這也是評論余秋雨的最好句子了!
邁步踏盡天涯路,尋千古文明的興衰起伏;昂首望遍大河山,嘆歷史傳統(tǒng)的宏厚積淀。余秋雨先生,一筆一劃帶我們走入他所走過的路,感受千萬載留存的辛酸感慨。《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jié)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首先,余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且深深地沉淪在文章里“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范。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本書的開篇文章《一個王朝的背影》。我想這篇文章核心想強調(diào)的一個關(guān)鍵詞是“文化認同”。清兵剛剛?cè)胫髦性瓡r,中原的漢人抱著極大的抵觸情緒,把入關(guān)的滿族人看作“外國的侵略軍”,而對滅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對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滿了幻想,希望他們能夠勵精圖治,把清兵趕出關(guān)外,恢復漢人的政權(quán)。總結(jié)起來就是孫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后提出了的反帝提綱“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顯然,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都是由于滿漢兩個民族缺乏文化認同。滿族歷史上一直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過著游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與在中原大地上沿襲農(nóng)耕文明,崇尚四書五經(jīng)的漢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漢族人擔心清朝統(tǒng)治者會沿用自己民族的價值觀進行統(tǒng)治,給漢民族的文化帶來滅絕性的打擊。于是,對清廷恐懼和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種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起義此起彼伏。清朝的統(tǒng)治陷入了危機。
最后,只能說這真的是本好書。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在這個物欲橫流,各人匆匆奔波的社會,真的很難找到那么一片在水一方的靜謐,用平淡的心境讀那么一段讓內(nèi)心凈化的文字。在三水這個我們即將離開的地方,趁我們還有閑情逸致,拿起這本小書,在最后的時光,享受或許即將遠去的寧靜與真正的沉淀,是此生最愜意的呼吸。
讀完《山居筆記》最直接的感覺就是自己對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文明、地域和風情知之甚少,平時的那一丁點了解微不足道。讀起來很害怕,越讀越感到自己的無知,越讀越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十足的文盲,會有那種感覺:靈魂是空白的,只有一副所謂的皮囊。
這本書從古講到今、從北聊到南、從西聊到東、從文人談到小人,每一篇每一文都很有穿透力和感染力,這個力量好像可以脫離空間、跑贏時間和穿透歷史。
書中所講的文化,文化比政治和軍事力量更頑強,更有生命力,但在時間面前,在歷史長河中也可能只是一瞬間的事,很容易就被時間擊敗。后又談到文明,文明相對于文化更脆弱,一個龐然的渤海國在一朝之間就消失了,如果沒有看到《脆弱的都城》這篇文章,我想自己是不會想到一個城市消失的這么快,相對于山川湖泊,在歷史長河中是這么的不起眼,甚至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人徹底的遺忘。
文化不能持續(xù),文明又很脆弱,那究竟什么是永恒呢?
歷史的車輪永遠不會倒退,時間永遠推著它往前走,一種文化也好、文明也好,消失了,馬上又有一種新的'文化或文明起來了,猶如各朝各代的興衰起落一樣。這樣,我不由得想起一個詞“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種文化、一種文明消失了,不可避免的會孕育出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文明,如果這樣,我們所有的文化和文明從未消失,因為它們已植入到了我們的基因里,且隨時會有可能進化為一種更高級別的形態(tài)。
讀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筆記》,只覺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歷史的沉淀,文化的積累,余秋雨先生娓娓道來,千年風云不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過感覺有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描述的那樣:“前不的那樣:“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庇谑俏以诟锌R豐富只余,與他同呼吸:流放者的凄楚,進士們的掙扎,小人們的猙獰……千年畫卷仿佛只有一個“灰”字了得——陰沉得讓人難已透氣,這就是中華歷史五千年的繁榮,表面之下掩蓋著怎樣一幅禿敗傾軋的景象?人類文明進步了嗎?怎么有時猛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事有儼然歷史重現(xiàn)?
不管是帝王是學者或是一介草民,無論地位高貴、低微,他都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都是個人選擇,有人為國家有人為自己在歷史的畫頁上尋找自己的位置,成敗功過自有人評說!
有幸讀這么好的書,希望有幸結(jié)這位老師為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氣,而是他對遺失文學的愛,對中國人歷史的責任感。
這是本談論政治功業(yè)、文化情結(jié),文化靈魂、商業(yè)文明、稀有人格的好書,恰入其縫,無語倫比,算不上奇書,也算是實實在在的世態(tài)真事。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章,時時不表現(xiàn)出被這個世界所遺漏的一些重大問題,高人是要有發(fā)覺問題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稱他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風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應低下尊昂的頭廬去認認真真的看這個世界在陳舊黑暗的角落里,被歷史所拼棄的文化遺產(chǎn),這一一都關(guān)系到今日社會向前的發(fā)展及命脈。關(guān)系到至高的中華文明。和毫不夸大偽劣教訓。我們應該記住,應該宣揚好的,糾正錯的觀念觀點,對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淺,千萬別當作耳邊風,別以為不那么重要,這是個問題,關(guān)系到一個民族成敗的重要話題。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這本書的內(nèi)容。
歷經(jīng)千心萬苦,珍惜一線深情。
相關(guān)推薦
在考試過程中作文的表達可以看出看一個人的思想靈魂。寫作文能夠培養(yǎng)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優(yōu)質(zhì)的作文切忌文章主旨不鮮明。有哪些值得借鑒的作文模板呢?也許"《山居筆記》的讀后感通用"就是你要找的,請收藏并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我曾想過要把《山居筆記》中的每一篇文章帶給我的感動都寫下來,有蘇東坡突圍成功的喜悅,有千...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推薦更多專題:“山居筆記讀后感”。讀經(jīng)典書籍作品對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幫助。當我們對作者寫的作品產(chǎn)生了新的看法時,我們需要用文字去記錄下剎那發(fā)光的思維火花,我們應該怎樣書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們?yōu)槟阃扑]了山居筆記讀后感,歡迎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讀完作品之后,我們可以寫一篇讀后感。讀后感可以幫我們把這個夢境捕捉下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因此,欄目特意整理了關(guān)于《山居筆記》讀后感,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