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當老師游戲。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家長與教師需要多溝通交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并使其積極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育兒知識:當孩子被老師誤會時應該如何應對”,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育兒知識:當孩子被老師誤會時應該如何應對下了晚自習,女兒打來電話。她的語氣很激動還數次哽咽,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問明緣由,原來是英語老師誤會她自習課時講話了。并且把這次期中考的成績拿出來說事,孩子很難過。同桌和后面的同學講笑話,她聽到了笑了一下結果被誤會了,跟老師解釋不通還說是找借口。孩子在校一直很本份,平時也很注重操情評分。對于老師這樣的誤會非常在意,并且她不搞不懂為什么跟老師就解釋不通。聽到孩子這樣說我也不知道如何幫助她。最終她自己說明天找班主任調坐位。
放下電話我考慮了很久,孩子這么在意這件事,如果不成功解決了說不定會成為她心里的一個疙瘩,那樣肯定會影響學習成績。所以上網搜索了下這方面的資料。
其一、開門見山法。這需要孩子有膽量,敢于在關鍵時刻表達自己的想法。譬如,當老師認定孩子說謊時,告訴孩子不妨直截了當地說:“老師,我說的句句都是實話,請你相信我。”開門見山的好處是一針見血,老師能夠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這種方法也有一定風險和副作用,往往會令老師難堪,甚至下不了臺,激化矛盾。因此,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只有老師一個人在場的情況,這時提出效果更好一些。
其二、迂回法。在處理被老師誤會的情況時,迂回法也不失為一種較穩(wěn)妥的應對方法。例如老師誤以為孩子抄了同學的作業(yè),開門見山法可能會使正在氣頭上的老師認為孩子有頂嘴之嫌,辯解不成,反而錯上加錯。針對這種情況,告訴孩子不妨采取迂回法,等到老師氣消時,再對老師說:“老師,我知道您是為我好,抄作業(yè)不對,但這作業(yè)真是我自己寫的,不信您可以出題考我?!碑斎?,這種方法要想取得成功,還需要孩子掌握一些說話的技巧,婉轉的表達方式更能讓老師易于接受,并反思自己的言行,因此在公眾場合,不妨使用迂回法。
其三、默認法。讓孩子理解,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如果被老師誤會了,也用不著跟老師一味地爭辯,否則就算老師發(fā)現誤會了孩子,也會覺得孩子過于吹毛求疵、小題大做。有些誤會可能只是一時的,事實如何也許很快就會被老師認識到。過于斤斤計較,反而會影響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因此,適當地使用默認法,可以使孩子在老師眼中的形象變得更好。
其四、不承認法。如果在較為重大的問題上,老師誤會了孩子,那么要讓孩子明白,他可以沉默、可以迂回,甚至可以直截了當地指出,但就是不能承認。遇到其他來自老師的較為嚴重的誤會,也不能因為害怕而自己把自己推上“被告席”,這樣非但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多困擾。
家長平時多給孩子打打預防針,如果與老師發(fā)生誤會,不妨采取以上方法,或許可以“化險為夷”。當然,僅僅死記硬背方法和套路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鍛煉孩子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學會與老師進行溝通,“雙贏”。
后來又給孩子去了電話,按照網上搜索的內容跟她溝通了一番,孩子平靜了很多。希望她能很好的處理些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很多家長會遇到一個煩惱,那就是孩子遇到一些小問題,就會鬧情緒,你跟他講道理吧,他還不聽,最后家長自己也陷入了情緒之中,比如使用。從威脅的話語,你再鬧,給我試試或者用哄勸的方式,不要哭了等下次啊,給你買好吃的再或者給孩子貼個標簽,你可是男孩子男兒有淚不輕彈等等,即使啊,這樣的應對方式都不是最好的辦法,孩子鬧情緒是很正常的,人腦中負責情緒。此性和人發(fā)育的比較早,而負責理性的部分發(fā)育的比較晚,并且需要到了二十歲以后才能夠完全成熟,所以呢,當孩子情緒表現出來的時候,理智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而如果家長采取了威脅哄勸貼標簽等方式時也會給孩子形成不好的心理暗示,這對孩子今后學習調控自己的情緒沒有任何好處,那么家長們該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呢?
第一點,家長需要讓孩子學會描述情緒,每個人都有四種基本情緒,分別是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家長首先要需要冷靜下來,比如說就快到吃中午飯的時間了,孩子卻突然鬧著想喝奶茶。被你拒絕后,孩子就開始鬧情緒不停的跺腳發(fā)脾氣不嘛,我就要喝奶茶,而這個時候你可以問問他,你這樣剁腳不疼啊,你是不是生氣了?當孩子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時,就是在調動大腦中的理性的部分當理性的部分開始運轉孩子開始用語言定義自己的情緒時,情緒。也會慢慢的消退,記住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自己的情緒一定要控制住,只有你的情緒穩(wěn)定了,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第二點,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情緒,每一次孩子鬧情緒的。之后,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在描述完情緒之后,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緒是從哪里來的怎樣才能消除這樣的負面情緒,比如說孩子說不出不被允許喝奶茶的時候感到了憤怒,家長可以問孩子,你是不是覺得別讓你喝奶茶這樣的小要求都不被滿足的話,讓你感到生氣了。孩子會說,是的,現在我很生氣,家長們可以接著問問,那么要怎么做,你才會不生氣呢,孩子會說,讓我喝奶茶,我就不生氣了,我還會很開心呢,這樣明白了孩子的需求,也就知道了該怎么做,就能進行下一步了。
第三點,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回顧一下整個過程,理解了孩子的需求之后,家長可以說,如果我是你啊,我想要干什么?干不成,我也會很生氣,不過我會想再過一會兒,就要吃飯了,如果這個時候喝了奶茶的話,等一會兒就可能會吃不下午飯了,如果吃過午飯之后,我在喝奶茶。那么媽媽就不會反對的這個時候呢,孩子已經冷靜下來了,在感受到了家長的理解的同時,也就明白了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滿足的,這樣呢,情緒就會慢慢的消退,這個時候,家長還可以抓住機會,進一步幫孩子反思,你看生氣也不會幫你解決問題對不對,如果你對我生氣的話,我也會很難受的,你能感受到我的不高興嗎,這個時候,家長還可以表現出很難受的樣子,這也是幫助孩子學習觀察他人情緒的好機會,所以當下次家長們遇到孩子鬧情緒的時候,
首先要引導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接著帶孩子思考自己的情緒是怎么來的,怎么做才能夠消除最后可以回顧一下整個過程。這樣不僅能夠很好的應對孩子的情緒,還能夠抓住機會,讓孩子成長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助力,您成為最優(yōu)秀的媽媽,卻朝學生營養(yǎng)與您一起,讓孩子贏在起點。
育兒心得:當孩子犯錯時
在當下的社會中,孩子是家中的寶貝,哪個當父母的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是聰明、活潑、健康、自信的,自己卻經常喪失準則地做錯誤示范,日積月累的慣性就會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
孩子犯錯就像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不斷的學習和改正,以后就會輕松應對了。首先要先分清楚孩子的錯誤是如何形成的,有意還是無意識產生的,是好心辦了壞事,還是家長錯誤地理解而導致的分歧的結果。不能不聞不問的就先進行打罵,這樣會使孩子弄不清以后到底該如何做是對的。打了也白打,反而打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犯錯誤一般有幾種:
第一,無意識的錯誤。如果孩子還不認識到這是錯的,只知道是好玩、有趣、有好奇心而弄臟或弄壞的話,就不要發(fā)脾氣或懲罰,應該好好說明情況,錯誤是可以理解的。有時實在忍不住時,就要冷凈一下。
第二,有意識的錯誤。有時就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或好心辦了壞事。家長就要對其的行為多關心。使其下次少犯同類的錯識。要讓孩子在錯誤中獲益。就像幫忙收碗筷,卻打翻在地。
第三,無理的錯誤。為了發(fā)泄,報復或攻擊誰,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協(xié)調不好與其他人的關系。要提醒孩子不要總犯同樣的錯誤,不要去犯無意義的或低級錯誤。家長也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孩子表現不好,就是自己沒教育好。其實也不然,再優(yōu)秀的家長,有時對孩子卻束手無策。
父母需要告訴他任何行為不僅需要自己的滿足,還需要別人的認同,要得到認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規(guī)則,告訴他通常有哪些處事的規(guī)則。通過這樣的教導,孩子很快會從犯錯中學到很多好的東西,同樣的錯誤也不會一犯再犯。現在這個年齡要學會從錯誤中獲益,學習社會規(guī)則和承擔成長的責任。再長大一點,對道德、良知的培養(yǎng),不能心急,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看待孩子,孩子自然會變得善良與懂事。
發(fā)現孩子自信心不足
幼兒園中班上課表現:上課舉手少,發(fā)言不積極,
育兒對策:幼兒園老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孩子發(fā)言后,一定要鼓勵為主。
幼兒園中班上課表現:注意力渙散
育兒對策:中班老師可以通過用一些拍手的方式,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幼兒園中班上課表現:游戲中發(fā)現,容易退讓,放棄主見、順從他人。
育兒對策:平時可以給家長一些建議,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多帶孩子多參與戶外活動,開闊視野,多溝通,性格也會變得開朗。平時孩子如果提出建議,不要駁斥孩子,聽聽他是這么說。小事讓他自己做主。
幼兒園中班上課表現:游戲中發(fā)現,不愿做領導者,喜歡選擇最為容易完成的任務。
育兒對策:對于缺乏挑戰(zhàn)、不夠自信的孩子,幼兒園中班的老師應該在分配任務的時候,就有意識的輪換,并且在孩子完成后,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其他孩子說說他完成的怎么樣。
有媽媽問:“我的孩子現在很膽小,特別愛說害怕,怕怕。比如,看到小鱷魚她說怕,看到陌生叔叔說怕,有時候聽到什么聲音也說怕。這是缺乏安全感嗎?我應該怎么做怎么擺正心態(tài)?”
從多美說起吧。
去年這個時候,多美喜歡到處找螞蟻洞看螞蟻搬家,經常蹲很久都不要走。但今年一見到螞蟻就說:“害怕!螞蟻!”后來又發(fā)展到只要見到螞蟻、蒼蠅等小小的,移動比較快的,黑色的東西,都會說怕,甚至會哭鼻子。
這種變化表明她的情感變得更加細膩,感覺變得更加敏感。但因這些感覺是新鮮的,陌生的,所以又會覺得不安和緊張,“害怕、怕怕”變成了她表達這種情感的語言。我會在多美說怕的時候給她更多愛和支持,以幫助她經歷體驗,整合新階段的內在世界。
比如,她看到螞蟻不敢往前走時,我會蹲下來讓她退到我懷里,一邊抱著她一邊說:”小螞蟻那么多,爬來爬去,讓多美感到有點害怕了。媽媽看到了,媽媽抱著多美,多美感覺好一點了嗎?“
多美:”我好一點了,媽媽?!?/p>
我會繼續(xù)說:”螞蟻很小,沒有力量傷害到你,也不會傷害你,現在小螞蟻擋住了多美的路,多美可以帶著自己的害怕,試著跨過去或者繞過去。媽媽非常確定,多美是安全的?!?/p>
多美拉著我的手,小心翼翼地跨過去,然后傲嬌地跟螞蟻拜拜,雖然下次她還是會說怕。
孩子說怕的時候,只是在簡單表達自己的感覺,而我們成人往往受限制性觀念的影響,喜歡給孩子扣帽子、貼標簽,認為孩子總說怕就是膽小,并且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一害怕就什么都做不了了。這些都是父母自己內心的投射,不是真正的孩子。假如我們能看到真實的孩子,簡單給她一些支持,引導她帶著這樣的情緒去嘗試做事情,孩子會非常愿意突破自己的。
多美就是一邊帶著自己的害怕,一邊跨越了螞蟻,而且用不了多久,在她習慣了這樣的感覺以后,就不會再“怕怕”了。
愛她,就允許她害怕吧。
中班第二學期,我發(fā)現班級里孩子告狀的現象越來越多了,比如“老師,某某某看書的時候一直在說話”“某某某洗手的時候在玩洗手液”“某某某玩玩具的時候不好好玩”等。那么,告狀行為到底是什么呢?具體地說,告狀行為是指兒童處于同伴侵犯或發(fā)現同伴某種行為不符合集體規(guī)則等原因而發(fā)起的指向教師的言語行為。如此,我不經常常思考,為什么到中班了,孩子們變得這么愛告狀了?在查閱相關資料后我發(fā)現中班孩子開始愛告狀,是這一時期孩子的一個普遍的現象,這也是與孩子心理發(fā)展水平和道德感的形成息息相關的。
首先,孩子在中班時期不再僅僅以自我為中心了,他們開始更加關注周圍的其他事物,同期,他們與同伴交往的需求和能力也都增強了,但處理同伴之間交往的能力又還沒有形成。這時當孩子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出現問題時,他們更愿意找老師去解決問題,或者向老師告狀。其次,中班孩子的道德感正在逐步形成。孩子進入小班后,開始融入集體生活當中,并逐漸掌握各種行為規(guī)范和一些基本的道德觀念。到中班后,孩子們的規(guī)則意識更強了,道德感也不斷得到發(fā)展,從“自律”逐漸走向了“他律”,即開始審視同伴的行為是否符合我們的道德標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就是幼兒對他人行為方面的一種評價,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標準而產生的。
當孩子不斷來告狀時,我們老師應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耐心傾聽,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來告狀時,我們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明白事情的緣由,而不是敷衍了事。有時候我們特別忙的時候,孩子來告狀,往往會容易產生不耐煩的感覺,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地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靜下心來聽孩子說。如果有時候真的事情很急,我會請孩子們耐心等我一會兒或者另外約定一個時間來和老師說。了解事情緣由后,也會仔細處理,不讓孩子們感到失落。
其實,觀察、分析孩子告狀的緣由,并對癥下藥。有的孩子來告狀,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如我們班的陳梓萌,她就是一個比較愛告狀的孩子,而且每次告狀的內容都是“某某某不愿意和她交換書本”“某某某就是不把玩具借給她玩”。梓萌是家里的獨生女,又是一直交給外婆帶大的,外婆對于她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應,以致后來在集體活動當中,梓萌常常會有只要她想要的,大家就必須給她的小公主情結。因此,我就慢慢開導她明白在我們的集體生活當中并不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讓著你的,如果別人愿意和你交換,那你應該感謝對方,如果別人不愿意交換,那也是正常的,并不是對方的錯。同時,我逐漸引導梓萌逐漸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用有禮貌、好聽的話去與對方商量,促進她交際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以此從根本上解決她愛告狀的行為。與梓萌不同的是,有的孩子來告狀,是因為要維護規(guī)則,這一類的告狀行為也是最多的。對于一些不符合班級規(guī)則的行為,他們會產生極大的不滿,并因此向老師告狀,而且他們往往針對的都是極個別比較容易不遵守規(guī)則的孩子。針對此種狀況,我會在了解事情的經過后引導告狀孩子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向高一級水平發(fā)展。如我會組織一些活動讓孩子參與規(guī)則的制定,讓孩子討論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引導孩子逐漸學會由關注同伴行為的物質后果,到關注同伴行為的主觀動機,從而促進幼兒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我也會更加關注那些被告狀的孩子,引導他們建立更強的規(guī)則意識。
再次,引導孩子用寬容的心去包容別人。如玩疊疊高這一新玩具時,有的孩子玩不好,每當他玩時高塔總會倒塌,同組的孩子會很氣憤并和老師告狀。這時,我常常引導孩子要寬容別人,并讓孩子明白剛玩游戲時,每個人都是玩不好的,我們要給別人鍛煉的機會,這樣別人才會有進步,才能更好地參與到游戲當中。再如,有些孩子很喜歡搗蛋,會影響大家組織活動,孩子們都會很氣憤并紛紛告狀。此時,我會與搗蛋的孩子講道理,并讓他與大家鞠躬道歉,并引導其他孩子要學會相信別人,包容他,原諒他,給他機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
經過一段時間的干預,孩子們的告狀行為稍有減少,還經常還是會有孩子來告狀,這就需要我在下一階段進行更多的干預與調整,以此來幫助孩子們更好的成長。
一、預防沖突法
避免學生間的沖突,預防是鍵。
1、規(guī)定班級文明用語,營造良好班級氛圍
多動傾向兒童,有時會受他人說話語氣的影響,而變的情緒激動,據理力爭。同樣一件事情,如果換一種語氣,用堅定而平和的態(tài)度,告訴他們哪里不對,應該怎么做,他們往往是能夠接受,并愿意配合做出改變的。
所以,教師要事先明確班級的用語要求,規(guī)定所有學生,要平心靜氣地說話,不說粗暴的、不文明的,讓對方反感或不愉快的話,從而營造良好班級氛圍。如果全班同學共同遵守,班級的氣氛很快就會變的平和。班級氛圍變好了,多動傾向兒童也會受之影響,變的平靜起來。
2、多動傾向兒童之間,減少接觸機會
多動傾向兒童遇到他人的責難、嘲笑、需要等待時,常常會控制不住情緒,而罵人或打人。例如,排隊時,前面人半天不動,他們就會忍不住去推。如果這時,遇到和他一樣沖動性高的孩子,沖突就更容易發(fā)生了。
為了減少以上沖突,教師在決定座位、排隊順序、分小組活動人員時,就要考慮如何安排,才能減少沖突。在多動傾向兒童旁邊、所在小組,盡量避免安排同樣多動或沖動的孩子。這樣可以防范于未然。
二、應對沖突法
面對已經發(fā)生的沖突,
教師要如何化解才有效呢?
1、保持冷靜,讓雙方說明原因
榊原洋一教授說,教師自己一定要先冷靜,并給雙方足夠的時間說明原因。
遇到沖突打成一團的孩子,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兩人拉開,然后讓兩人各據一方,閉上眼睛數到十之后再問原由。教師唯有自己冷靜下來,平穩(wěn)思緒,才能處理得當。
2、公平對待,不偏袒
在大家都平靜下來之后,教師開始認真傾聽,鼓勵雙方分別說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碰到一方氣急敗壞一再打斷對方時,教師可以這樣提醒“就算聽到對自己不利、不舒服的話,也不用急著反駁。因為老師一定會給你們同樣說話的機會,所以不要著急?!?/p>
對沖突雙方做的不對的地方,教師要平和而堅定地指出,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處理,是對平復雙方情緒最好的辦法之一。
3、引導孩子學會避免沖突
如果沖突發(fā)生的原因,是因為多動兒童采取沖動的態(tài)度而起的話,教師要明白,可能是孩子不太善于表達情緒。所以,教師要引導孩子說出感受,教授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例如,可以對孩子說“在動手打人前,把自己的心情說出來”?!澳惝敃r的心情是很憤怒,對嗎?”
如果是對方說了令人不快的話,引起沖突的,教師要引導孩子思考他人感受,學會換位思考。例如,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聽到對方這么說你,你會有什么感受?”“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這么說……?!?/p>
最后,如果能促使雙方互相道歉,并以握手表示和解就是最佳的。
4、思考工具單、角色扮演,促進孩子自我反思
面對沖突,教師可以提供給孩子思考工具單,協(xié)助孩子從各方面審視當時的情況,自己回顧、思索并寫下當時這樣做的好處與缺點,以及如何避免再次發(fā)生。
對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孩子,可以利用班會課、活動課等,讓另外兩個孩子把沖突重演出來。透過客觀化的過程,讓全班學生討論有哪些解決方法。透過這種方法,全班較容易達成共識,避免類似沖突發(fā)生。
教師唯有用正面的態(tài)度看待沖突,師生才能一起從中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相信《育兒知識:當孩子被老師誤會時應該如何應對》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當老師游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很多家長會遇到一個煩惱,那就是孩子遇到一些小問題,就會鬧情緒,你跟他講道理吧,他還不聽,最后家長自己也陷入了情緒之中,比如使用。從威脅的話語,你再鬧,給我試試或者用哄勸的方式,不要哭了等下次啊,給你買...
育兒心得:當孩子犯錯時 在當下的社會中,孩子是家中的寶貝,哪個當父母的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是聰明、活潑、健康、自信的,自己卻經常喪失準則地做錯誤示范,日積月累的慣性就會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
發(fā)現孩子自信心不足 幼兒園中班上課表現:上課舉手少,發(fā)言不積極, 育兒對策:幼兒園老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孩子發(fā)言后,一定要鼓勵為主。 幼兒園中班上課表現:注意力渙散 育兒對策:中班老師可以通過用一些拍手...
有媽媽問:“我的孩子現在很膽小,特別愛說害怕,怕怕。比如,看到小鱷魚她說怕,看到陌生叔叔說怕,有時候聽到什么聲音也說怕。這是缺乏安全感嗎?我應該怎么做怎么擺正心態(tài)?” 從多美說起吧。 去年這個時候,多...
育兒知識:如何應對中班幼兒的告狀行為 中班第二學期,我發(fā)現班級里孩子告狀的現象越來越多了,比如“老師,某某某看書的時候一直在說話”“某某某洗手的時候在玩洗手液”“某某某玩玩具的時候不好好玩”等。那么,...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