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引導孩子行善是心,不是錢

發(fā)布時間:2020-11-04

教育孩子筆記。

每一個小孩都有無限的潛能,家園共育可以讓孩子的潛能更好的激發(fā)出來!家長與教師需要多溝通交流,及時注意孩子學習情況,幫助孩子在學習的樂趣中不斷成長!那么,家園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引導孩子行善是心,不是錢”,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引導孩子行善是心,不是錢星期天和xx去商場時的路上,看到一位乞討人,雙手殘廢,用腳拿粉筆在地上寫著字,當時xx只感嘆著說這人真可憐,但沒有停下腳步。

后從商場回來時,看到那位乞討人,在路邊已寫出長長的幾篇猜字謎,這回xx放慢了腳步,并邊走邊念著。開頭寫的是妻死子散。xx問我是什么意思,我說他寫的是妻子離逝,他的孩子也與他分散了,所以就來這乞討。xx聽了,邊走邊問我:“媽媽,你說他是不是在騙人呀!”xx問這話,我知道,去年三月份里的一件事,讓他到現(xiàn)在都沒有釋懷。

記得那是xx剛從老家來到這沒多久,有一次周未跟我到菜市場買菜,在入菜市場的一個路口,有一位看樣子有十二歲樣子的女學生,跪在那,面前寫著沒錢回家,向好心人求助六元路費,當時那女孩面前已放有兩元。xx看了,就覺得這位姐姐很可憐,問我可不可把自己的五元零花錢給小姐姐做路費,好讓她早點回家。

得到我的允許后,xx把自己的五元錢送到了女孩的面前,并聽到xx對她說,姐姐你可以回去了。當時xx做完這件事后,特別高興。他說:“天氣熱,他幫了姐姐,可以讓姐姐早點回家見到她的媽媽了。”可等我們買好菜,從另一個路口回家時,又見到那位女孩跪在那,面前仍放有兩元錢。xx看了,就問我:“小姐姐不是夠錢了嗎?怎么還在這里跪著呢!”當時也怪我沒有好好地引導xx,因為我也覺得被人騙了的感覺。從這件事后,xx不管在那看到有人乞討,他再覺得可憐,也只會在嘴上說說,不會有任何行動。

但xx最見不得的是,別人不見自己的孩子或孩子沒有了父母。所以剛剛當我說那位乞討人,寫的是與孩子分散時,xx覺得他太可憐了。但他又擔心會不會像上次一樣是騙人的。經(jīng)過上次的事情后,我知道這次引導xx的機會來了。于是我對xx說,不管這人是騙也好,是事實也好,但他在這乞討,就說明他需要別人的幫助,不然任何一個人,若沒有什么困難,他不會在大街上來乞討。再說,幫助他的人,也無需知道他真正需幫助的原因,只要你有心愿幫他就行,行善是心,不是錢。

xx聽了,問我:“媽媽,那我這個星期的零花錢,你還沒給我吧!”我說是呀!等回去就給你了。xx伸著手說:“那現(xiàn)在給我吧!我分一點給那位乞討的叔叔,你說行不行?”我笑笑說:“可以的,拿去吧!”

看到xx轉(zhuǎn)回頭把錢放在乞討人旁邊的盒子里,我心想,xx終于把一年前的事可以忘掉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的童年是旅程不是賽跑


導讀:調(diào)查顯示,正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把送孩子去興趣班作為“贏在起點”的重要砝碼,但現(xiàn)實生活中“欲速不達”的例子并不鮮見。一些孩子在學前參加英語、思維訓練、語言訓練等興趣班,能熟練背誦唐詩,會100以內(nèi)加減法,但進入小學卻成績平平,甚至發(fā)生學習困難。

從幼兒園放學,不是回家,而是趕往各種興趣班、學習班,這已成為越來越多孩子的生活常態(tài)。調(diào)查顯示,九成以上家長認為幼兒有必要參加興趣班,五成以上家長認同“幼兒不參加興趣班會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為孩子不止報名參加一種興趣班,有的甚至從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滿滿的。但專家認為,“童年是旅程,不是賽跑”,早期教育不應只看結(jié)果,而忽視孩子學習過程的感悟和體驗。

“贏在起點”教育可能欲速不達

調(diào)查顯示,正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把送孩子去興趣班作為“贏在起點”的重要砝碼,但現(xiàn)實生活中“欲速不達”的例子并不鮮見。一些孩子在學前參加英語、思維訓練、語言訓練等興趣班,能熟練背誦唐詩,會100以內(nèi)加減法,但進入小學卻成績平平,甚至發(fā)生學習困難?!巴晔锹贸?,不是賽跑”,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桑標非常贊同這一說法?!斑@意味著我們需要遵循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序地開展智能開發(fā),為兒童的成長營造一個適合其年齡和個性特點的早期教育環(huán)境?!?/p>

不應只把目光停留在學習結(jié)果上

鋼琴、珠心算、英語、識字,是最受家長歡迎的早教項目,這些項目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教育效果明顯,家長們很容易因此獲得鼓勵,于是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家長“隨波逐流”。桑標認為,家長們不應只把目光停留在學習的結(jié)果上,而應當更關注兒童在早期教育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他以孩子學習鋼琴為例,良好的早期教育應著眼于孩子對音樂的感悟及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果只關注彈琴的技能、技巧訓練,一味追求考出“八級”、“十級”,而忽視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那很可能會使孩子“痛苦地彈奏《歡樂頌》”。

早期教育未必都要上興趣班

在一些家長看來,好的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各類專業(yè)培訓機構(gòu)。桑標對此并不認同,“其實親子同樂的過程就是很好的早期教育?!眹鴥?nèi)曾有心理學家對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孩子學習成績的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優(yōu)等生與差等生的父母在教養(yǎng)方式上有明顯差異:前者偏愛溫暖與理解,后者偏愛懲罰與干涉。而這種差異引起的結(jié)果是,優(yōu)等生有信任與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學習習慣;而差等生有逆反與自卑心理,他們更多厭學和缺乏自信。

興趣班學習占用孩子休息游戲時間

興趣班學習一般被安排在每天放學后,一些家長為孩子不止報名參加一種興趣班,有的甚至從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排得滿滿的。從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來看,幼兒一周參加興趣班學習平均次數(shù)是2.6次,一次平均用時110分鐘。如此算來,一周幼兒參加興趣班的時間占到286分鐘,平均每天40.9分鐘。調(diào)查還顯示,80%左右的幼兒回家要完成與興趣班相關的作業(yè)和練習,如做數(shù)學題、練琴、畫畫等。過于密集地參加興趣班學習,勢必導致幼兒調(diào)整休息的時間被占用,游戲和交往活動時間也相應減少。

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科學的啟蒙應該怎么進行?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讓他們對科學產(chǎn)生興趣?關于科學啟蒙的書籍有哪些?作為蒙氏教育及奧爾夫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師,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當當媽為大家解惑。

1、您好!我兒子今年幼兒園大班,這半年幼兒園教了一些小學的內(nèi)容,如學拼音、練聽算、學珠心算等,這應該算提前教育,而不是早期教育吧?這樣做好嗎?

當當媽:孩子生來就有一種學習和探究的欲望,他的好奇心驅(qū)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每一件事直到掌握為止。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幼兒階段孩子的主要活動是探索周圍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幫助孩子發(fā)展對科學的興趣。我經(jīng)常和一些媽媽交流,她們說有了孩子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知識如此貧乏,天文地理都想知道,但是要工作,要帶孩子,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掌握各種知識。其實,幼兒的科學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從父母那里得到多少知識,而是培養(yǎng)一種探索的熱情和探索的精神。有位科學家回憶童年對他影響最大的事情,是發(fā)現(xiàn)自己放在小瓶子里的蠶竟然結(jié)了繭,后來變成了飛蛾。這一事件,給他帶來的沖擊,使他終生對自然充滿濃厚的興趣。童年的經(jīng)歷造就了一個科學家。反觀我們現(xiàn)在早教中,老師帶著孩子養(yǎng)蠶,迫不及待地告訴孩子全過程,而不是等到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

2、那什么時候進行知識的灌輸最合適?我的孩子喜歡玩土、玩石頭,不喜歡看畫報怎么辦?

當當媽:活的知識任何時候都不是灌輸?shù)?。孩子需要第一手的關于世界的體驗,而不僅僅是通過書報得到的二手資料。在蒙氏教育中,關于自然的部分,我們盡可能帶孩子去見實物,去摸實物,然后孩子才能形成概念,進而對書報中的知識感興趣。玩土玩石頭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呀!孩子接觸不同材質(zhì),對重量、形狀等等有了真實的感覺,就是孩子學習的最重要的第一步,這也是蒙氏教育的最根本。

3、貝貝媽:當媽好!我兒子快6歲了,喜歡看科學類的電視節(jié)目,比如《藍貓?zhí)詺?000問》和《比克曼的世界》。一個是傳統(tǒng)的演示說教,一個是鬧哄哄的有趣實驗,你覺得哪類更好?你有什么好節(jié)目推薦嗎?

當當媽:坦率地說,我不是很喜歡藍貓,太灌輸了。比克曼可能六歲以上的孩子比較喜歡,對小的孩子來說有點太鬧了。其實,對比較小的孩子來說,有機會和自然接觸,和動植物接觸,對它們感興趣,了解一些概念,就可以了。只在五六歲之后,才會對其中的邏輯關系感興趣。我推薦一套圖書,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親親自然叢書》,很適合親子共讀。但孩子的第一手經(jīng)驗是最主要的。

我覺得不少媽媽還是想給孩子一個唯一的、最正確的答案。但實際上,首先幼兒需要得到的不是這種答案,而是你對他的探索的鼓勵和允許。而且,許多事情科學上并沒有最后的答案。

給大家講個故事:上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美國的費曼,講過父親是如何給他做科學啟蒙的。他父親經(jīng)常帶他在樹林里散步,在別的孩子的父親忙著告訴孩子這是一只什么鳥,那是一只什么鳥的時候,他的父親鼓勵他去觀察小鳥為什么有某種舉動。然后提出假設,再去驗證。這是費曼在科學研究中終生使用的方法,他沒上學時,父親就在樹林里教會了他。所以只有費曼成了科學家,而滿腦子都是標準答案的孩子卻沒有。

“熊孩子”不是搞破壞,是在探索!


正如我在《四種親子依戀關系,養(yǎng)出四種孩子》一文指出的:安全依戀關系建立得好,孩子就不至于總粘著媽媽不放,更敢于向外界探索。唯有敢于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孩子才能更好地長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媽媽對孩子的愛,注定是指向分離的。智慧的父母,不會總想著把孩子緊緊抓在手心,而是思慮,孩子將來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熊孩子們讓人頭大?

自從手和腳獲得力量,孩子們就再也閑不住了。許多孩子因為實在太能“忙活”了,被扣上了“熊孩子”的帽子。他們到處“搞破壞”,實在是讓大人發(fā)愁。

所以,不少媽媽都問過我一個問題:羅老師,怎么樣才能讓我的孩子更乖點,更聽話?

孩子“翻箱倒柜”,不是搞破壞,那叫“探索”!和一個正在做研究的科學家本質(zhì)上相同

忙碌的孩子們,絕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一樣,在無意義地玩耍。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就孩子的探索這樣說過:“主動地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這樣一種教育,顯然要比要求成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現(xiàn)成的真理去認知的那種教育高明得多。”沒錯,孩子們是在學習,在通過動作認識這個世界。

孩子要觸碰才知道水的感覺是怎樣的,涼水與熱水有什么不同,將水從一個容器倒進另外一個容器是如何神奇,水被灑在地上和被灑在桌子上有怎樣的區(qū)別。所有這些大人看起來亂七八糟的小事情和小破壞,對孩子而言,可能都是一場新奇的冒險體驗,是孩子認知上的一次進階。

手部探索和嘴部探索,是孩子最初認知世界的兩種主要方式;同樣,也是被父母們誤解最多的兩種行為

孩子的手部探索,從出生后三個月開始

在第4-6個月,孩子的小手會有張開合上的動作,此時就應該給孩子提供可以大把抓握的東西,比如兵乓球、積木等玩具。7-9個月后,孩子就會有松手的意識,大人看起來就是孩子在扔東西,事實則是:當孩子把自己的手掌松開,東西掉落,他會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手這么有力量;而且,凡是扔出去的東西,都會準確無誤地落到地上。這不就是當年牛頓干的事情嗎?!

進入第九個月齡后,孩子會爬了

父母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不管爬到哪里,都會把東西拿起來再扔掉。比如吃飯的時候把碗扔了,喝奶的時候把奶瓶扔了。除此之外,還喜歡拍桌子、枕頭、以及拍打大人的臉,再或者干脆就是撕紙。對父母而言,這是開始頭大的時間,對孩子而言,這意味探索這個世界的黃金時間到來。

9個月末,孩子的小手學會“二指捏”

即大拇指和食指能觸碰到一起,“捏”的動作開始發(fā)展。此時,父母能發(fā)現(xiàn),孩子經(jīng)常會從地上撿小東西,比如一根頭發(fā),一?;ㄉ椎龋斎灰矔蟾改傅摹叭馊狻绷?,于是就有了父母們所抱怨的“孩子會掐人了”。此時父母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孩子相應的小玩具,但也要確保安全,以防孩子將小物件送到嘴巴里。

到10個月-12個月,孩子手部動作已經(jīng)比較靈活,除了拍、摳、捏等動作,孩子能夠握住物體,而且能夠準確定位。

12-18個月,孩子學會了“搶”

此時孩子的意志力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動作感受自己的力量。吃飯的時候,孩子不會那么乖了。此時,他們也學會“舀”這個動作,盡管每次一勺子下去,總也舀不到什么實質(zhì)性東西。父母應該去間接滿足孩子。所謂間接滿足,即不必完全放手真的讓孩子自己吃飯,只是專門給他們一個空碗,放一點米飯,一把勺子,讓孩子感受舀起米飯,用力送到自己口中的那種成功體驗。這種成功體驗,將為孩子下一步的獨立吃飯打下好的基礎。

除了手部探索,在2歲之前,孩子經(jīng)常會把各種能觸及的東西放到嘴巴里來“吃一吃”,其實這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

關于該點的具體闡述,父母們可以查閱歷史文章:《這些行為都和安全感有關》講述孩子口唇期的部分。

孩子想干什么的時候,媽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no。媽媽總是對孩子的需求說NO,那么孩子能學會什么呢?他們也只學會了對媽媽說no。同時,他們探索和學習的機會卻被剝奪了。

不讓孩子“探索”,就是阻攔孩子成長>>>

如果孩子的探索受到阻斷,那么它可能會有如下影響:

首先,會影響孩子的體能發(fā)展。“探索”一旦被大人定性為瞎玩、胡鬧和搞破壞,那就意味孩子正常的游戲和學習受到阻礙,體能發(fā)展則將最直接受到影響。

其次,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fā)育。因為孩子手部精細動作是孩子后期學習興趣、探索欲望等良好發(fā)育的基礎。

最后,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那些動作的操作對孩子的耐心、堅持、自信心等均有促進作用,因為每一次成功的動作操作,對孩子而言都是一次美妙的成功體驗。而耐心、堅持、自信與自尊的品格,也將是孩子以后社會化交往的基礎。

如果當孩子一有探索的嘗試,父母就上前干涉,在探索中一遇到困難,父母就替孩子克服,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面對挫折時,會條件反射要找爸爸媽媽。父母保護過度,使得孩子缺乏探索,也就無法獲得成就感,自信心也無從建立。

當這些缺乏探索、缺乏自信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問題會立刻凸顯。幼兒園是個全新的世界,離開父母保護后,孩子無所適從,無法適應。由于之前缺乏必要的探索經(jīng)驗,沒有獨立實踐的能力,孩子可能會處處碰壁,大量的不良體驗又會帶給他們種種痛苦。這個適應過程將會是艱難的。重要的是,這種艱難的適應過程也會給孩子的未來人生路帶去不良影響:孩子會把新環(huán)境與痛苦畫上等號,而不會認為新環(huán)境是一個可以獲得更多經(jīng)驗和自信的有趣地方。

探索中會遇到各類危險>>>

父母如何在放手和規(guī)則之間,把握好度?

也有媽媽問我,是不是寶寶所有的愿望我們都要去滿足呢?肯定是要有區(qū)分的。這就涉及到“放手讓孩子探索”,與“孩子規(guī)則建立”之間的關系。

關于如何給孩子建立規(guī)則,接下來的《靜觀育兒》我還會細說。今天我想說的是,設立規(guī)則,必須要建立在允許探索的基礎上。完全不讓孩子探索,給孩子各種限制,那不叫建立規(guī)則,那叫專制。若不讓孩子去嘗試,孩子永遠無法建立規(guī)則,因為這樣就剝奪了孩子探索、學習并將規(guī)則真正內(nèi)化的機會。所以可以說,學習即規(guī)則。

舉個我家開心玩水的故事。玩水是孩子們的天性。因為他們在母體當中,就是在羊水的溫暖中得以滋養(yǎng)的。陪伴開心時,我會固定時間,讓開心玩水。怎么玩都行。甚至衣服都濕了,滿地都是水。她喝過自己的洗澡水,自己尿了尿的洗澡水,有什么關系呢。等玩了幾次后,我發(fā)現(xiàn),她會自己停下來,讓我給她擦手等,因為在探索中,她自己就會發(fā)現(xiàn),水會打濕衣服,打濕了不舒服,‘我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一種規(guī)則,才能避免被打濕’。

正是抓住了這種自己探索得出的因果關系,記住了自己的行為會得出怎樣的后果,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將這種經(jīng)驗遷移到其他情景中,從而實現(xiàn)自我控制,構(gòu)建出自己的規(guī)則意識來。

父母一方面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探索機會,同時也要讓孩子看到遵守規(guī)則的好處。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孩子也是。所以,尋找一些簡單的親子小游戲,在游戲中制定一些規(guī)則,然后陪孩子玩到開懷大笑,那樣孩子就會在一種非常愉悅的氛圍中懂得,“規(guī)則”沒有那么面目可憎,它是和快樂劃等號的。

學會兩招:巧溝通,和保護性撞墻>>>

第一,運用轉(zhuǎn)換技巧,巧妙溝通

在孩子1歲半以前,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基本不需要擔心把孩子慣壞。之后,父母則可巧妙地將規(guī)則引進來了。

仍然拿玩水為例。當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而父母認為該停止的時候,直接打斷或者阻止,絕不是好辦法。我一般會說:寶貝,今天我們玩10分鐘的水,然后我們要下樓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那樣也會非常有趣的?!@里,父母其實是在用其他事物,將孩子的注意力悄悄地在進行著轉(zhuǎn)換。

于是她在玩得過程中就可能會想到,后面我還要去玩別的。實際上孩子懂得權(quán)衡的,如果一天的時間她都花在玩水上,她會覺得后面很多的活動都參加不了,那可不行呀。慢慢地,孩子就會有這樣的意識:如果我遵守了這個規(guī)則,那么我享受到的快樂和自由就會更多。于是,孩子也就開始學習遵守規(guī)則了。

但有一點父母們需要注意:

小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甚至直到六七歲,孩子都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比如你跟孩子說,還有兩分鐘你就要上床睡覺了,其實這種話對他來說沒有用。你要每隔一段時間,去跟他說:我們還有兩分鐘的時間就不玩了,我們還有一分鐘的時間就不玩了,最后你跟他說:好了,我們該講睡前故事了。如此孩子便不會覺得被阻止、被限制。

第二,保護性撞墻

所謂保護性撞墻,即是給孩子探索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同時允許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但在孩子磕磕碰碰的整個探索過程中,父母要扮演好觀察者、引導者和保護者的角色,向孩子指出探索對象可能存在的“危險”。

執(zhí)行保護性撞墻的時候,父母切記不要以高明自居。比如,少說不。在阻攔孩子做危險動作的時候,說再多的“不”都沒有意義。因為對孩子而言,“不”和“好”是一個意思。孩子先看到的是你的表情,而非你的聲音。

舉個例子:孩子看見仙人掌,非常想上去用手觸碰,此時大人如果告訴孩子:不行,仙人掌不能摸!或者簡單地阻攔孩子,一旦大人不在,孩子一定會再去摸。父母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判斷,知道仙人掌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傷害,只需要用嚴肅的表情告訴孩子:疼,扎手!這樣的表情和語句,就能起到對孩子的警示作用。若孩子仍然好奇,便讓孩子去摸一下。結(jié)果當然是孩子給扎哭了。此時孩子已經(jīng)體驗到了應得的“懲罰”,大人切不可幸災樂禍,而是要及時給以安慰。如此,孩子既完成了探索過程,也得到了父母所給予的安全感。下一次需要探索的時候,孩子仍然能夠能量飽滿,充滿勇氣和力量。更重要的是,經(jīng)歷了探索所受的疼痛后,孩子會懂得權(quán)衡和判斷:這個東西的確扎手,下一次要小心了!

這就是父母保護性撞墻的全部意義所在。

3歲以前,保護性撞墻會更多被使用。因為孩子單一的思維模式?jīng)Q定了他們必須要親身嘗試才能獲得對外界的認知,講道理沒用,他們更不會因為所以的推理。到3歲以后,孩子思維開始能夠逆轉(zhuǎn)、從一維到多維,就能體會到多種解決方法、多樣選擇的存在。此時,父母則可以在孩子遇到問題、或者面對一項探索的挑戰(zhàn)時,啟發(fā)性地問孩子怎么辦,或者和孩子一起討論,多聽聽不同的觀點。最后,再執(zhí)行保護性撞墻,將最后的選擇權(quán)留給孩子,讓孩子承擔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父母則守護在孩子身邊。

告訴你的孩子,錢是個什么東西


錢能幫助我們享受愛與生活,可如果你把錢當成是萬能的,那你首先就會失去愛與生活。如果女兒要1,我有2就一定給2,1是滿足她的需求讓她快樂,另一個1是用來告訴女兒“我愛你”,這是我做給孩子看的我的金錢觀。

女兒宿舍里住了五個人,其中一個女孩別班的,是特困生。女孩除了有學校發(fā)給的生活補貼,還被安排在辦公室做助理勤工儉學,每月有幾百元薪水,過節(jié)或是年終學校會發(fā)獎金。但女孩很快就成了最忙碌的一個,周六日還通過中介聯(lián)系了各種兼職,宿舍和圖書館都見不到她的身影,完全沒有了學習的時間。

女孩和室友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怎么賺錢,父母又打電話過來讓她寒暑假去打工不用回家,因為有弟弟要上學,把自己生存的壓力和對經(jīng)濟狀況的無力,一分不差都傳遞給了女孩。第二個學期女孩每個月都會有兩三次外出聚餐和K歌的活動,有時候玩到天亮才回宿舍。

漸漸的她又開始抱怨自己賺的錢還是不夠花,還是買不起回家的機票,還得在火車上幾天幾夜。一個學年過去了,女孩從來不提自己的學業(yè)半句,考前不復習結(jié)果是掛科,她幾乎一直錢不離口,卻也沒見錢為她自身帶來任何積極的意義。

女兒同班的三個女孩,一個來自縣城,兩個來自農(nóng)村,經(jīng)濟條件都不富庶,但她們身上表現(xiàn)出的卻是另一種淡定滿足。被富養(yǎng)大的女兒免不得會有些90后喜歡的潮品、服飾和電子產(chǎn)品,三個女孩從未有過絲毫的嫉妒,她們同進同出學習資料共享,表現(xiàn)更多的是對學霸的佩服,和對漂亮物品真誠的贊美。四個人只在期末考試后才會AA制聚餐一次,平時根本不出學校大門。

下個學年女兒要去別的大學交流,我去接她取回行李。三個女孩都在幫她收拾東西,又浩浩蕩蕩搬著各式物品送到大門外的車上,根本不讓我動手,然后還跟我說:“阿姨,等她回來我們還是這樣來接她回宿舍?!彼齻冇眠@種最質(zhì)樸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誼。我沒有見過她們的父母,因為路遠他們或許也要節(jié)省路費,但我卻通過這些女孩看出了他們的品質(zhì)。錢不能決定人的價值,而良好的教養(yǎng)卻能體現(xiàn)至少三代人的高尚堅守。

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的思維,以及因為窮怕了對金錢表現(xiàn)出的強烈渴望。如果父母傳遞的總是生活的沉重和缺錢的窘迫,孩子由此得到的內(nèi)疚感和自卑感,最終會毀掉他們的夢想。更無法正確把握自己和金錢之間的關系,要么為了錢不擇手段,要么賺不到錢就更加沮喪。如果人生追求只停留在賺錢的層面上,錢就會成為壓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精神上如此沉重和匱乏,同樣也要三代以上才能轉(zhuǎn)變。

某日搭朋友的便車,車上有他們六歲的兒子,我在包里找到一盒果汁糖遞給他。男孩很喜歡,就跟媽媽說要去買,媽媽磨磨唧唧說了半天,內(nèi)容是他每天要洗幾個碗才能換得一盒糖。男孩身上穿著Armani童裝,手上戴著AppleWatch,夫妻倆開著豪車,年收入過百萬。我很不理解,他們?yōu)槭裁淳筒荒軡M足孩子想要一盒糖的簡單快樂?又過了一年,夫妻倆說要給孩子轉(zhuǎn)學去一家昂貴的私立學校,因為他在公立學校受欺負,連老師都偏心別的同學,送的禮也給退回來了。這就是他們所謂的“男孩要窮養(yǎng)”。

我的童年還是物質(zhì)比較缺乏的年代,可媽媽會讓家里的飯菜變換花樣,爸爸出差會帶回花裙子和各地特產(chǎn),還有書籍和畫報滿足我們求知的欲望。我的父母是青春盡數(shù)蹉跎的一代,但從來沒有向子女訴說過生活的艱辛,沒有過對困頓時代的半句抱怨,而是拼盡全力在下一代身上傳遞豐盛和希望,讓我們的童年充滿溫暖和美好,又在今后的人生中懂得分享和寬待。

看到我富養(yǎng)女兒,很多人問過我:“難道孩子的欲望你都會滿足?”我說:“這取決于我的能力啊,能滿足我一定會滿足,她快樂才是我最在乎的事,但也會直言相告我能滿足她的范圍,超出我能力之外的東西,則需要她今后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p>

孩子值得擁有世間美好的一切,就算能力不夠,父母也要有最起碼的誠實,而不是粗暴的貶低批評,冠冕堂皇的虛偽裝蒜。窮養(yǎng)還是富養(yǎng)孩子,其實取決與父母的心態(tài),和經(jīng)濟條件沒太大關系,富人家也能養(yǎng)出獨立的好孩子,窮人家也會溺愛出敗家子。

中國式有關錢的教育理念一直就自相矛盾,一邊用大筆錢去拼學區(qū)房,一邊告訴孩子不能亂花錢;一邊買奢侈品武裝外在,一邊又不懂得滿足孩子最微小的快樂;一邊給孩子花了錢,一邊又反復強調(diào)自己賺錢多辛苦;一邊活在無休無止的攀比炫耀中,一邊又告訴孩子奢靡可恥。缺錢的父母借口正能量傳遞的卻全是負能量,讓孩子活的和大人一樣沉重,忽略孩子最單純簡單的需要,后果就是他們的孩子有錢沒錢,都不會擁有尊嚴和平等。

讓孩子品行好的最有效辦法,就是讓他們生活在快樂中,而這種快樂是以孩子的需要為主,不以我們的意志去決定。我從不在孩子面前隱瞞我對美好事物的欲望,也會帶著她去幫我選包包買衣服。我不擔心她陷入奢靡欲壑難填,因為一個從小各方面都被充分滿足,并且見過世面的孩子,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會自然綻放出極具個性的燦爛人生,這是錢積極的一面。

為人父母,我們應該身體力行告訴孩子,錢到底是個什么東西,不論貧富都要鼓勵孩子追求美好的東西,盡力讓他們生活在被愛和被重視的環(huán)境里。金錢的作用是能幫助我們更輕松的做出任何選擇,并最終按照我們的意愿自由流動,富養(yǎng)出更豐盛的精神世界。

王珣,筆名:芙蓉樹下,新浪名博,知名兩性情感作家,暢銷書作者,新銳編劇。已出版文集《美人的底氣》,小說《試用期千金》等。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是父母!


高爾基:“單單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養(yǎng)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yè)?!薄がF(xiàn)在的中國,什么都提倡與世界發(fā)達國家接軌,但最需要與世界發(fā)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jié)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jié)婚證?!た墒?,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松的心態(tài):只要有結(jié)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中國父母什么時候開始承認教育的艱難呢?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父母們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農(nóng)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有好未來?!っ绹逃叶磐f:“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ひ?、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它比任何工作都難。·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你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無論父母事業(yè)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把天才培養(yǎng)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最大的犯罪。由于大多數(shù)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我們大概連改錯的機會也沒有,連補償?shù)臋C會也沒有,所以我們只有把這個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這幾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農(nóng)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ざ?、別錯過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發(fā)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fā)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と绻诎l(fā)展關鍵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他學習起來既快又好,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關鍵期,學習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將永遠無法彌補。·1、你了解多少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期,比如:·★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ぁ镏刃蛞?guī)范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叭龤q看大,七歲看老?!薄ぁ镎Z言發(fā)展關鍵期(3—6歲)?!ぁ锵胂窳Πl(fā)展關鍵期(2—8歲)?!ぁ镂幕舾衅?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ぁ稂S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ぁ铼毩㈥P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重新認識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階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zhì)。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じ感灾異郏悍较蛐砸I和理性作為。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ひ?guī)律: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胗變弘A段:母性之愛80%,父性之愛20%·小學低年級:母性之愛70%,父性之愛30%·小學中年級:母性之愛60%,父性之愛40%·小學高年級:母性之愛50%,父性之愛50%·初中階段:母性之愛40%,父性之愛60%·中小學銜接階段是孩子成長的浪漫階段的結(jié)束和精確階段的開始;是由母愛為主向父愛為主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母性之愛應該適當減少,父性之愛應該適當增加?!と?、給家長的“8條建議"·1、(說給父親)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ず⒆幼x初中之后,更需要父親的關懷。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合掳嗟穆窇撌腔丶业穆?。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yōu)秀。據(jù)研究機構(gòu)調(diào)查:與父母一起進晚餐的初中生,能獲得較好的營養(yǎng),較高的學業(yè)成績,很少出現(xiàn)抽煙、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為等。·不要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ぐ押⒆赢斎?,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孩子進入初中之后,極易將自己封閉起來,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jīng)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么管?!そ逃淖罨镜哪康氖桥囵B(yǎng)“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Q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不要培養(yǎng)“超級嬰兒”?!凼且婚T藝術(shù)。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垡m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jié)果是傷害?!?、不能當眾教育孩子?!ぜ词购⒆幼隽俗钤愀獾氖虑?,你要教育他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當眾責罵、毆打,往往后果非常嚴重。對孩子的教育,最安全而又有效的方式,是應該在私下進行的,表揚可以公開,批評做到秘處,即使你的出發(fā)點是對的,但方式如果不當,不但沒效果,甚至食得其反。·我們要意識到無論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都是一種情感互動,父母太強勢,往往導致孩子沒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樣狂躁。有智慧的教師不需對學生嚴辭斥責,有智慧的父母,時刻能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そ逃钪匾氖且鹬厝说娜烁褡饑?,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任何人都需要獲得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愛,二是安全。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他既有愛又有安全感。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要么因為只有愛而沒有安全感,要么因為只有安全感而沒有愛。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沒有愛又沒有安全感的人?!⒆觼碚f,他極度地渴望愛,又極度地渴求安全感。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gòu)成不可修復的傷害?!ず⒆拥陌踩衼碜运母改傅呐惆椤8改冈谀睦?,哪里就是他的家。伏爾泰:“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shù)暮笠岫?,家是他們的天堂。”?、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師?!W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一定要與老師結(jié)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嫉妒心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這種負面情緒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十幾個月大的嬰兒當看到母親給別的孩子喂奶時,就會出現(xiàn)哭鬧不安等反應。有的孩子長到五六歲時,如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穿的衣服比自己的漂亮,便會感到不快。在學生中,嫉妒也是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會因老師表揚同桌而嗤之以鼻;有的對同學在學習上超過自己或考試成績名列前茅而悶悶不樂……

有嫉妒心的青少年性格怪僻,難與同伴相處,若不及時糾正,人格會進一步扭曲,靈魂會受到污染,甚至失去理智、泯滅良知。這樣的孩子步入社會后,很難有融洽的人際關系,在事業(yè)、社交、家庭等方面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嫉妒是一種人格缺陷的不健康心理行為,所產(chǎn)生的過激惱怒情緒可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失調(diào),使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多種心身疾病。那么,家長和老師如何幫助孩子遠離嫉妒呢?

生活在充滿嫉妒家庭中的孩子,因受家庭成員的影響,也往往具有較強的嫉妒心。所以,家長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美好的言行來教育孩子。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顯露出嫉妒的萌芽時,不要嚴加指責,更不能冷嘲熱諷,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應態(tài)度誠懇地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問題,在和風細雨中消除其心中的種種困惑。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心理學家認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容易產(chǎn)生嫉妒心。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長處要給予由衷的肯定和贊美,即使孩子做錯了事,也要善意地指出,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才對。贊揚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滿安全感、滿足感和快樂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使他們心胸變得開闊,大度樂觀,也遠離了嫉妒。

充實孩子的精神生活。學生要將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但業(yè)余閑暇時間應注意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如舞拳弄劍、吹拉彈唱、揮毫潑墨等。多引導孩子從事有益身心的活動,可使他們的精神生活變得充實,情緒愉悅,趕走嫉妒之心。

培養(yǎng)孩子寬容的品質(zhì)。凡是有嫉妒心理者,往往心胸狹窄,以“我”為中心,只能在他人之上,不能甘居人后,稍不如意便頓生妒意,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人鬧得很僵,甚至做出越軌的事來。因此,要去除這一心理弊病,必須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克服狹隘偏見、傲慢自大等缺點,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不與小人為伍,學會處處接納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有了海納百川的胸懷,不僅會發(fā)現(xiàn)他人許多長處和優(yōu)點,而且對他人的某些不當之處也會容忍,求大同存小異。這樣,人際關系就會變得融洽和諧。

教會孩子遵循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若是在與對手進行競爭中,看到對方勝于自己,將對方所取得的成績看成是對自己的威脅,就會心生嫉妒,憎恨對方,引發(fā)不擇手段、不講游戲規(guī)則的行為。如果因嫉妒生出害人之心,便會走上犯罪之路。所以,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公平競爭和調(diào)整心態(tài)。當別人比自己強時,應激勵自己,奮發(fā)圖強,努力趕超,以積極的心態(tài)迎接挑戰(zhàn),并從中體會到競爭的樂趣。

即使不是故意,害了孩子的終究是你


如果說我大學里確實學到了什么,那就是詩人菲利普?拉金說的:“他們害了你,你爸和你媽。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p>

當時,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期末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作為一名媽媽,我很想做對。但是什么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立馬眼花繚亂:布萊澤頓、斯波克,還是希爾斯?幼兒中心派、家長中心派,還是合作派?我到底該追隨哪種理論?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國著名兒科醫(yī)生、兒童精神學家唐納德?威尼康特看來,要養(yǎng)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用他的話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

不過,過去所有研究都表明:如果給孩子的愛太少,幾十年后,他們就很可能會走進心理治療診所(如果有足夠的鈔票支付這筆賬單),坐在沙發(fā)上聲淚俱下地回憶著媽媽對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沒做到什么……

而作為心理治療醫(yī)生,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當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種“矯正性情感經(jīng)驗”,讓他們無意中將早期的被傷害感覺移情到我們身上,然后給出不同的回應——與他們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體貼、更具共情的回應。

理論上是這樣,然后我開始接待病人。我頭幾個病人幾乎是教科書上的范本。當他們訴說不幸童年時,我毫不費力地就能將他們的傷心與成長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個例外,這個姑娘20多歲,聰慧美貌,姑且稱她為麗齊。麗齊有堅實的友情、親密的家庭和極度空虛的感覺。她告訴我,之所來咨詢,是因為她“就是不快活”。她還說,令人沮喪的是,她找不出來自己到底是對什么不滿。

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兩個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很好的工作,健康的身體,漂亮的房子。她的家族史上沒有抑郁癥或焦慮癥病人。那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為什么她總是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呢?為什么她認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評價的那樣“驚人”、覺得“心中總有一個空洞”呢?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覺“飄忽不定”呢?

我被難住了。這個案例里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雜亂無章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里?

當我試圖弄明白時,令人驚奇的事情發(fā)生了: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我的沙發(fā)上坐滿了二三十歲的成年人,自述患上憂郁和焦慮,很難選擇或?qū)W⒂谀硞€令人滿足的職業(yè)走向,不能維持良好的“親密”關系,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但他們的爹媽無可指摘。

恰恰相反,這些病人都說到他們是多么“崇拜”父母,說父母是自己在這世上“最貼心的朋友”,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甚至出錢讓他們來接受心理治療(當然也在替他們付房租和汽車保險),這讓他們既愧疚又困惑。畢竟,他們最大的抱怨就是無可抱怨!

起初我很懷疑這些人的陳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們的童年很完美,為何會如此迷茫、不自信?這跟我學過的知識背道而馳。

但相處一段時間后,我開始相信他們并無粉飾或曲解。他們真的擁有關愛備至的父母,給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自由,鼓勵他們想做什么都行,接送他們上學放學,陪他們做作業(yè),當他們在學校受欺凌或孤立時出手相助,在他們?yōu)閿?shù)學發(fā)愁時及時請家教,看到他們對吉他表現(xiàn)出一絲興趣就掏錢讓他們上音樂課(喪失興趣時又允許他們放棄),當他們違規(guī)時跟他們談心,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運用“邏輯后果”來替代懲罰)。

一句話,這些父母很“體貼”,投入地引導我的病人們順利通過童年的種種考驗和磨難。作為一個力不從心的媽媽,我常會在聽病人陳述時,暗自奇怪這些偉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這一切的。

直到有一天,我想到,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是啊,我,還有無數(shù)同樣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為了今后我們的孩子不至于淪落到心理醫(yī)生的沙發(fā)上,而我正在目睹這種養(yǎng)育手段的血肉后果。為了給孩子提供正確的養(yǎng)育,我們拼盡全力、精疲力竭,而他們長大之后卻坐在我們的辦公室里,訴說他們感覺空虛、迷惑、焦慮。

我讀博士時,學院里的臨床焦點在于缺乏父母體貼如何影響孩子,誰都沒有想到問一問,如果父母過度體貼的話,這些孩子又如何呢?

會不會是父母在孩子小時過于保護他們,避免讓他們不幸福,才剝奪了他們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醫(yī)生保羅?波恩說,答案可是肯定的。很多父母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面對正常的挫折,就以為事情嚴重出錯了。他說,當學步兒在公園里被石頭絆到,剛剛倒地,還沒來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會飛撲過來,抱起孩子,開始安慰。這事實上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困惑,給她一點時間,讓她明白發(fā)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讓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試圖自己爬起來,她就不會知道難受是什么感覺,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這些孩子上大學時,會因為最小的麻煩發(fā)短信給父母求救,而不會自己找辦法解決問題。假如,當孩子被石頭絆倒,父母允許她自己恢復一秒鐘,再去安撫她的話,孩子就學習到:“剛才有一秒鐘挺嚇人的,但我現(xiàn)在沒事兒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發(fā)生,我能自己擺平?!辈ǘ髡f,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應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遠弄不懂這一點,因為他們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援手。

洛杉磯臨床心理師溫迪?莫格爾,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書后,成為美國多所學校的顧問。她告訴我,過去幾年間,大學招生部主任們匯報,現(xiàn)在“茶杯”式新生越來越多——他們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

為什么呢?“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結(jié)果他們長大后不知如何面對挫折?!?/p>

父母的無私與自私

這也許就是麗齊那樣的病人最終會出現(xiàn)在心理醫(yī)生面前的原因?!凹幢銚碛惺澜缟献顑?yōu)秀的父母,你還是會經(jīng)歷不那么開心的時光,”洛杉磯家庭心理師杰夫?布盧姆說,“一個孩子應該體驗正常的焦慮,才會有適應性。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后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做好準備?!?/p>

一個莫大的“如果”。布盧姆相信,我們很多父母根本舍不得孩子離開,因為我們依賴他們來填補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不錯,我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無數(shù)時間、精力和財富,但那是為了誰?

“父母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認為這是最佳育兒之道”,布盧姆說著嘆了一口氣,“目睹這種現(xiàn)象令人傷感?!?/p>

培養(yǎng)自信導致不自信

幾個月前,我打電話給圣迭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自戀流行病》作者之一珍?圖文齊。她告訴我,對于很多病人聲稱自己有過非常幸福的童年,但成年后對生活不滿,她一點都不奇怪。當父母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而總說孩子“做得好!”——不僅僅是孩子第一次自己學會穿鞋,而是每天早上穿鞋時都這么夸贊——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特別。同樣,如果孩子參加活動,僅因“努力嘗試”就得到獎勵的貼紙,那他永遠都得不到關于自己的負面評價(所有失敗都被粉飾成“努力嘗試”)。

自1980年代以來,在中學和大學里,孩子的自我評價指數(shù)日益上升。但健康的自信很快就會變成有害的自我膨脹,和自戀癥如出一轍的自我中心和不勞而獲感。與此同時,焦慮和沮喪人群比例也在上升。

為什么會這樣?“自戀者年輕時會很快樂,因為他們是宇宙的中心,父母就像仆人,開車帶他們參加各種活動,滿足他們每一個愿望。父母不斷地告訴孩子,他們是多么特別,多么有才華。這給他們一種錯覺,仿佛與其他人類相比,他們簡直卓爾不群。他們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比所有人感覺都好?!?/p>

我曾和一名原先在首府華盛頓做少年足球教練的投資家聊天,他說,少年足球隊的一條規(guī)則是:不計比分。他當時感覺十分荒唐,他自身的運動員經(jīng)歷彌足珍貴,因為他不得不應對失利?!拔蚁耄遣挥嫳确值脑?,孩子們都會變成嬌氣包兒?!焙髞硭靼琢诉@種規(guī)則的意義,因為有些孩子如果輸?shù)锰珣K,會悲痛欲絕。

當我對溫迪Y?莫格爾復述這場對話時,她在電話那一頭尖叫起來——請讓他們小時候悲痛欲絕吧!而不要等到上大學時再第一次經(jīng)歷傷心!拜托,拜托,拜托!讓他們在足球場上經(jīng)歷多次傷心!再說了,教練不計比分,孩子們自己也在計算呢,這又怎么保護得了他們呢?

荒謬的是,父母刻意培養(yǎng)孩子自信的行為有時反而讓孩子不自信。當麗齊說她覺得自己不像父母稱贊的那樣“杰出”時,我一點都不驚奇。父母把她說得那么“出色”,她怎么可能做到?為了讓她有安全感,父母不愿承認女兒的缺陷。“我數(shù)學很差,”當麗齊注意到自己比同學更難完成數(shù)學作業(yè),曾這樣對父母說?!澳銛?shù)學不差,”父母回答說,“你只是學習方式與別人不同。我們會請個家教,把信息‘翻譯’成你能理解的模式?!?/p>

家教費盡心機,幫助麗齊把數(shù)學成績提高了一點,但她心里清楚自己數(shù)學沒有同學好?!拔也皇菍W習方式不同,”她對我說,“我就是數(shù)學很糟!但在我家里,你永遠不會在任何方面差勁,你只是相對來說更擅長某些事情而已。如果我說我不擅長干某些事,我父母會說,‘噢,寶貝,不,你才不是呢!’”

選擇與安全感

諷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我評價無法預示一個人將來會感到多滿足,特別是當自我評價來自不停地寬容和表揚,而不是來自真正的成就。瓊?圖文齊說,能預示一個人將來是否充實和成功的是堅持不懈、靈活適應和接受現(xiàn)實考驗的能力,具備了這些品性,人們才能順利過日子。

但是現(xiàn)在,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這些品性。一位幼兒園老師這樣說,

一位母親送孩子來上學,她忙著簽到時,孩子跑到一邊玩,跟另一個孩子搶玩具。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車,但另一個孩子把它搶走了。兩人爭吵了一會兒,那個孩子拿了一輛舊卡車扔給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勝無望,也就接受了這種安排。

孩子沒事兒,但媽媽不干了,跑過去講道理,說“這不公平”,要求那個孩子把卡車還回來?!澳憧?,孩子本來沒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適應性,但她破壞了這一切。

我們的確教孩子不要搶玩具,但這種事時有發(fā)生,孩子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孩子本來可以應付困難的,但他媽媽卻火冒三丈,我只好花時間平息家長,盡管孩子在一旁玩兒得挺開心。

這位老師還說,還有很多父母,自以為設立了規(guī)則,事實上卻搖擺不定。當孩子纏著要買冰淇淋,家長先說不行,今天不買,星期五買。孩子糾纏、談判,家長可能認為談判意味著“尊重孩子的意見”,于是說:“好吧,今天買,但明天不許要!”

巴里·施瓦茲認為,那些充滿愛意的父母每天給孩子很多選擇,結(jié)果孩子不僅被慣壞了,而且簡直癱瘓了?!拔覀冞@個時代的理念是:有選擇是好的,選擇越多越好,”他說,“但這不是事實。”

在一項研究中,施瓦茲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畫畫。第一組孩子可以從3支油性筆中選1支,第二組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當一名不知情的幼兒園繪畫老師對作品進行評價時,被列為“最糟”的多是第二組孩子的作品。

接著,研究者讓孩子選擇一支筆作為禮物,孩子選完后,再試著說服他們歸還這支筆,換取另外一個禮物,結(jié)果第二組孩子放棄起來容易得多。施瓦茲認為,這表明選擇更少的孩子不僅更專注于繪畫,而且更容易堅持他們最初的選擇。

那么,這跟育兒有什么關系?施瓦茲說,它意味著,當選擇更少時,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慮。較少的選擇幫助他們專注于某事,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

而當我們給孩子提供無數(shù)選擇的同時,就向他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他們有資格過完美生活。所以,當孩子感覺絲毫不爽時,就會有另外一種選擇擺在面前。莫格爾說得很坦率:父母用豐富的選擇造就了焦慮而又有優(yōu)越感的孩子,她稱為“殘廢的皇族”。

和許多父母一樣,我一直以為給孩子多種選擇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力量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茲的研究表明,太多選擇可能會使人更加沮喪,更加失去控制。

孩子不是我們的作品,他們需要真正的自我成長。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引導孩子行善是心,不是錢》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幼教隨筆:錢不是壞東西 老師也可以抓住機會進行想幼兒進行認識人民幣的常識教育、簡單的兌換練習,培養(yǎng)幼兒的理財意識和計算技能。 自由活動時,一個小朋友跑來告訴我,佳佳正在把自己的橡皮賣給小朋友。我走進一看,佳佳吆喝著“五毛錢一...
    2021-08-06 閱讀全文
  • 孩子的童年是旅程不是賽跑 導讀:調(diào)查顯示,正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把送孩子去興趣班作為“贏在起點”的重要砝碼,但現(xiàn)實生活中“欲速不達”的例子并不鮮見。一些孩子在學前參加英語、思維訓練、語言訓練等興趣班,能熟練背誦唐詩,會100以內(nèi)加...
    2021-04-04 閱讀全文
  • 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科學的啟蒙應該怎么進行?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讓他們對科學產(chǎn)生興趣?關于科學啟蒙的書籍有哪些?作為蒙氏教育及奧爾夫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師,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當當媽為大家解惑。 1、您好!我兒子今...
    2021-12-21 閱讀全文
  • “熊孩子”不是搞破壞,是在探索! 正如我在《四種親子依戀關系,養(yǎng)出四種孩子》一文指出的:安全依戀關系建立得好,孩子就不至于總粘著媽媽不放,更敢于向外界探索。唯有敢于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孩子才能更好地長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媽媽對...
    2022-01-30 閱讀全文
  • 告訴你的孩子,錢是個什么東西 錢能幫助我們享受愛與生活,可如果你把錢當成是萬能的,那你首先就會失去愛與生活。如果女兒要1,我有2就一定給2,1是滿足她的需求讓她快樂,另一個1是用來告訴女兒“我愛你”,這是我做給孩子看的我的金錢觀。...
    2020-12-16 閱讀全文

老師也可以抓住機會進行想幼兒進行認識人民幣的常識教育、簡單的兌換練習,培養(yǎng)幼兒的理財意識和計算技能。 自由活動時,一個小朋友跑來告訴我,佳佳正在把自己的橡皮賣給小朋友。我走進一看,佳佳吆喝著“五毛錢一...

2021-08-06 閱讀全文

導讀:調(diào)查顯示,正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把送孩子去興趣班作為“贏在起點”的重要砝碼,但現(xiàn)實生活中“欲速不達”的例子并不鮮見。一些孩子在學前參加英語、思維訓練、語言訓練等興趣班,能熟練背誦唐詩,會100以內(nèi)加...

2021-04-04 閱讀全文

科學的啟蒙應該怎么進行?如何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讓他們對科學產(chǎn)生興趣?關于科學啟蒙的書籍有哪些?作為蒙氏教育及奧爾夫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師,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當當媽為大家解惑。 1、您好!我兒子今...

2021-12-21 閱讀全文

正如我在《四種親子依戀關系,養(yǎng)出四種孩子》一文指出的:安全依戀關系建立得好,孩子就不至于總粘著媽媽不放,更敢于向外界探索。唯有敢于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孩子才能更好地長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媽媽對...

2022-01-30 閱讀全文

錢能幫助我們享受愛與生活,可如果你把錢當成是萬能的,那你首先就會失去愛與生活。如果女兒要1,我有2就一定給2,1是滿足她的需求讓她快樂,另一個1是用來告訴女兒“我愛你”,這是我做給孩子看的我的金錢觀。...

2020-12-1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