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夢想的故事。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不管是幼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新的起點,新的方向,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斷成長!那么,教師除了教學,還有哪些責任與義務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親子知識--關于火災的這些事》,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您是否想過,一旦您和孩子遭遇到火災,該如何逃生呢?
其實,在處理火災這件事上,不要說年幼的孩子,就連不少成年人都是一知半解,真遇上緊急火情往往亂了手腳,不知所措。
下面小編為您介紹7點必須讓孩子知道的火災逃生基本常識:
1 看到著火后,不要驚慌,不要大叫,這樣會吸入大量有害的煙霧。
2 如果身邊有水,可以用水沾濕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即便沒有水,也可以用自身衣物捂住口鼻,避免被煙霧嗆到。
3 不要害怕,要相信爸爸媽媽會帶你安全逃離;如果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可以試著求助你身邊的大人幫助你逃離火災現(xiàn)場。
4 讓孩子記住火警電話號碼,必要的話可以在孩子房間里貼上一張?zhí)崾尽?/p>
5 試著給孩子描述火警聲音特征,以及消防車、消防員的外形特征。
6 告訴孩子應急指示燈、緊急通道等標識,可以領孩子在一些大型商超參觀,對安全出口有更加直觀的認識。
7 火災發(fā)生時千萬不要坐電梯,在逃離過程中盡量避免和大量人流同行,靠墻行走,防止被踩踏。
▼
然而,孩子們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許多火災造成的悲劇往往是因為我們成年人的教導和防范措施不足。
很多家長往往會告訴孩子不能玩火柴、打火機或者爐灶,但您有沒有和孩子講過這樣做的后果呢?
如果您只是告訴TA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玩,并不能有效達到安全目的,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好奇心,一些正好存在逆反心理的孩子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所以,在教會孩子自救的同時,更要讓他們了解到火災的危害性。不讓孩子單獨逗留在公共場所,將可能引發(fā)火災的物品遠離孩子的可接觸范圍。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特殊的時期。在這些時期里,寶寶可能表現(xiàn)得令人費解,甚至會給大人找很多的麻煩。但實際上,這些時期可能是寶寶性格成長,智力發(fā)育的畢竟階段哦~
追求完美不是笨
育兒小故事:
媽媽叫卓卓把他的小桶拎過來,卓卓走向小桶準備拎,這時姥姥拿起小桶,遞給卓卓,喬喬不高興地說:"不是這樣的。"然后。他把小桶放回原來的地方,再拎起來。姥姥笑到:"這孩子可真笨。
專家分析:
卓卓不是笨,而是每個孩子都會經(jīng)歷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講究完整性。在他們的設想中,事情應該是這樣辦,一旦他們設想好的東西被打斷,便不愿接受。這是他們從初步建立計劃做事的意識,到掌握較強的思維能力的一個過渡。這時家長在給予必要的指導時,不妨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寬容一些。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實施破壞不是錯
育兒小故事:
航航常常損壞家里的物品,撕毀過爸爸的稿紙,拆散過媽媽的化妝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爸爸媽媽非常生氣,經(jīng)常大聲責罵航航,甚至對航航動手,試圖阻止他這樣的行為。
專家分析:
其實,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時候,實際上也是一種學習。孩子的智力發(fā)育,需要不斷地信息刺激,他們四處探尋各種事物來滿足他們的這一需求。從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毀壞了一件物品,而實際上孩子從中調(diào)動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輕易阻止孩子的探索過程。對的確不能讓孩子嘗試的事情,也要盡量向孩子說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給孩子做。如果父母經(jīng)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會漸漸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動力。
重復不僅是為記憶
育兒小故事:
琪琪媽覺得很奇怪:給琪琪講的《拇指姑娘》故事,孩子聽了多少次也沒聽煩,每晚,藝可總是纏著媽媽講《拇指姑娘》的故事,從不間斷。媽媽表示:媽媽知道你記住了,不用讀了。但琪琪還是不罷休。
專家分析:
重復是孩子學習的一個特點。孩子的智力發(fā)展,不是知識在頭腦中的堆積,記住知識本身,而是通過刺激、記憶來促進腦部的發(fā)育。孩子的智力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復作為力量,當重復到達了一定程度時,新的狀態(tài)就會爆發(fā)出來。另外,孩子在聽熟悉的事物時,對事物的預見會給他們帶來信心與安全感。
依戀與自理并不矛盾
育兒小故事:
婉婉爸媽十分重視培養(yǎng)她的自理能力,從不讓婉婉粘著自己。在婉婉很小的時候,就讓她自己吃飯、穿衣,甚至為了培養(yǎng)女兒的獨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兒園鍛煉。
專家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jīng)的階段,他們從對父母的依戀中感受親情,認識世界。經(jīng)過了這一階段,孩子才能逐漸建立起健全人格。從心理發(fā)育上說,孩子很需要被重視,這與他們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家盒子提醒
爸爸媽媽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內(nèi)心,尊重他們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為之前,先仔細考慮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在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先想一想這樣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孩子像是一本書的作者,父母越有興趣去讀懂他,他就越有動力將這本書寫得更加精彩。
有些爸爸媽媽總是覺得和孩子聊天是一件很累的事,甚至不知該說些什么?,F(xiàn)在我們就來分析如何能和孩子更好的進行溝通,及時避開和孩子溝通的雷區(qū)。
雷區(qū)一:提問式溝通。
很多想要了解孩子的爸爸媽媽在和孩子溝通時總是采用提問的方式:“你在幼兒園怎么樣???”“你們幼兒園今天都在玩什么?”“老師今天教了什么?”由于孩子的認知能力發(fā)展有限,不能很好的理解父母話中的含義,甚至不能很好的組織自己的語言,對于爸爸媽媽這樣的提問回答不上來,也不愿意回答類似的問題。
在和孩子溝通中要盡量避免提問式溝通,而應采用類似“我猜你今天在幼兒園玩滑梯了?”這樣互動交流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能夠讓孩子身臨其境的表達。
雷區(qū)二:不自然溝通。
有些爸爸媽媽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喜歡捏著嗓子或者裝作某個動漫人物的聲音,有時也會模仿孩子的某些表達方式與孩子溝通,例如:“喝水水,洗腳腳”。
爸爸媽媽本來是想用這樣的溝通方式來引起孩子的興趣和孩子達到“平等”溝通,但這樣的溝通方式,在孩子言語發(fā)展期,沒有為孩子建立起一個標準的語言環(huán)境,會影響孩子的言語發(fā)展。
雷區(qū)三:多講少聽。
爸爸媽媽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經(jīng)常聽到的都是爸爸媽媽的聲音“寶寶你看……,是這樣……那個不可以……,卻很少能夠聽到孩子講話。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和孩子的溝通更像爸爸媽媽自己的單口相聲,孩子對這件事的感覺是怎樣的?有怎樣的表達?
往往在父母的各種情緒中被忽略了,從而導致孩子做事拖拉等很多失去自我的壞習慣。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有時需要靜下來聽聽孩子想要表達些什么,不要急著給孩子否定,先聽一聽孩子的表達,了解孩子的需求。
雷區(qū)四:逗孩子。
在我剛結(jié)束的家鄉(xiāng)之旅中,我在很多場合看到一群成人把一個孩子圍在中間“逗”。“今天和我回家吧,你爸爸媽媽把你送給我了!”“你的鼻子呢?剛才我把你的鼻子偷走了!這下你沒有鼻子啦!”
一群成人樂不可支,被圍在中間的孩子總是手足無措的站著,有的直接扁扁嘴大哭起來,還不忘向叔叔阿姨討回自己的鼻子。爸爸媽媽在旁邊有時配合著“叔叔阿姨,在和你開玩笑呢,不要哭”,還要對周圍的朋友說“這孩子怕生”或者“今天午覺沒睡醒,有點鬧人”。
孩子的言語理解能力有限,不似成人能夠了解“言外之意”,當成人有這種逗弄的言語,孩子會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我沒鼻子了!”,孩子在這樣的理解下,會害怕、會哭就不奇怪了。有時父母也會嚇唬自己的孩子“你不聽話,我不要你了!”這些逗弄和嚇唬的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甚至影響安全感和親子關系。
希望所有的爸爸媽媽都能避開和孩子溝通的雷區(qū),每個家庭都和睦幸福,每個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
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很多家長的難題,如果教育的方式不對,那么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教養(yǎng),如果教育得好,那么孩子就會比較出色,那么你知道該如何教育好孩子嗎?
1、言傳身教。
很多大人常常要求孩子這樣做那樣做,但是自己卻沒有做到,會讓孩子很沒有信服感,所以家長想要教育孩子一件事就應該要一身作則,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如何讓孩子去做呢?家長本身給孩子做個榜樣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要循循善誘,不要過于著急。
教育培養(yǎng)一個孩子是長時間的堅持,不是短短幾天就能要求孩子有所改變的。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不要急功近利,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欲速則不達,這個道理應該都是懂的。
3、要注意教育說話的方式。
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作為家長不應該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教育,打罵孩子是沒有用的,教育方式越激烈,孩子往往會有一定的心理陰影,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說話要保持心平氣和,用耐心的方式講道理,進行教育,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4、要因材施教。
每個小孩都有自己不一樣的特色,特長,或者說缺點也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教育,應該要根據(jù)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也許嚴厲的教育方式對其他小孩有用,而對自己的孩子沒用。還有在讓小孩參加各種特長班也應該要根據(jù)自己孩子的興趣,而不應該盲目的給他報各種家長自認為有前途的輔導班。
5、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
現(xiàn)在的孩子壓力越來越大,家長不應該不顧孩子的心理,應該要適當?shù)臑楹⒆訙p壓,適度教育就好,在勞逸結(jié)合的同時引導孩子多讀多看一些課外知識,讓孩子有自由的空間,這樣也能幫助孩子有興趣的拓寬自己的思維空間,動手實踐也比死讀書來得強。
現(xiàn)在不知這些事孩子長大你必后悔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父母們似乎都有辦法“收拾”他們。不管方法是軟是硬,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復,另當別論。
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一般女孩在10歲前后、男孩在12歲前后,就會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的親子關系往往會進入新的階段。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長的父母,會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強、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發(fā)生嚴重的沖突。大量孩子離家出走、自殺的悲劇事件,就是發(fā)生在這個年齡段前后。
所以,在孩子長大之前,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不遠的將來,你將面對一個怎樣的孩子,又該如何應對。
對孩子和同伴瘋玩有意見?也許你只是不能接受孩子長大的信號
一位媽媽問:
我女兒9歲,讀小學四年級了。一直都挺懂事的。不過近來放暑假,玩有些瘋。整天就是要出去好朋友家里,不喊她回來她都可以一整天不著家。暑假作業(yè)扔一邊動也沒動。我忍著沒說她,可是她爸爸為著已經(jīng)批評過她好幾回了。按理孩子有朋友是好事,可是我們擔心這會帶給孩子一些不好的影響。
一般,孩子在兒童期就會有自己的朋友了。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朋友”似乎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更希望能夠融入自己的同伴中,也更害怕被同齡人拒絕。此時,習慣了孩子順從的父母,會感受到來自孩子同伴的“競爭”。呈現(xiàn)出來,就是父母們更多擔心孩子會交到不好的朋友,會被同伴帶壞,更容易在孩子交友問題上對孩子進行過多“干預”。
其實,父母們的緊張往往是失度的。父母們之所以緊張,并非因為孩子做了多么出格的行為,而是無法接受孩子即將要遠離自己的信號。
一個家庭教育健全的孩子,自有良好的判斷力,去對朋友的好壞進行篩選。而且,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母和同伴對他們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更可能與父母聊學習、學業(yè)表現(xiàn),而更可能與同伴聊約會和性有關的話題。父母對孩子同伴交往的粗暴干預,只會強化親子間的敵對,壓抑孩子正常發(fā)展的渠道。父母希望給孩子有效建議、引導的企圖,也更可能化為泡影。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開始更在意他的同伴,那么這是一個信號:做父母的需要開始做好準備,孩子們需要更大的世界去成長,我們要做的是放手,并以一個老朋友的身份,給予必要的提醒和守護。
覺得孩子總是不聽話、惹自己煩?也許你自己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更年期”問題
晚婚晚育政策一直是被眾多父母執(zhí)行的,隨著經(jīng)濟生活的富足,社會生活的豐富,孩子們的青春期和媽媽們的更年期都提前了,這樣的話,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媽媽們也多是45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開始進入醫(yī)學意義上“更年期”,在這個階段,“更年期”與“青春期”的沖突非常常見。
在豆瓣上,曾經(jīng)專門有一個名叫“父母皆禍害”的群落。里面就是許多青年男女對自己更年期父母的各種吐槽和不滿。濃濃的火藥味背后,更多地看到兩輩人陷于各自的掙扎當中,卻很少有真正看見“對方”。
追究到底,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認同的問題。在這兩個特殊時期,人的生理都會發(fā)生巨大變化。邁入青春期,就是走向一次生理的高峰期;而走入更年期,則是進向一個衰退期。因此,兩個各自有重要課題需要處理的人,分別處于各自的焦慮當中,碰到一起,自然更容易發(fā)生激烈沖撞。
這個過程中,父母自身的成長至關重要。畢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出處要求獨立,其實心智并未成熟。他們?nèi)匀恍枰改傅目隙ê徒蛹{。因此,緩和親子沖突的主動權,仍然把握在父母手里。
日益邁向中年的父母,必須要更勇敢,盡管這很難。其實,人的一生,一直在不停在向前、變化。接納這些變化,即是成長。不接納,就會出現(xiàn)問題,甚至導致病痛。父母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往往也就不成問題了。
你還該懂得一些必要的親子交流技巧: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常抱怨的就是沒法和孩子交流,說不了兩句就再無法對話下去,不是以孩子摔門而去告終,就是在父母的怒吼中結(jié)束。比如一位媽媽說:我有個大兒子今年十一歲了,說話都帶刺,是不是判逆期到了?
其實,這些父母往往還停留在原地,把已然長大的孩子,仍然當做一個小寶寶看待,并常用不恰當?shù)墓芙蹋ジ深A孩子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自主的沖動。跟青春期孩子交流,下面這些技巧,你有必要了解。
1.家長要把孩子的表現(xiàn)當作他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xiàn),在心里真正接納孩子跟小時候的不同。
2.家長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
3.我們說言多必失,批評、指責、抱怨、嘮叨、威脅、懲罰這些會傷害孩子的內(nèi)容大多時候都會在語言中,所以要少說多聽。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他更多時候是在尋找一個傾聽的對象,因此你仔細認真的聽孩子說話,原本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支持,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給一些簡單的回應和簡單的評說足夠。
4.說出你對孩子所做事情或者所說話的感受即可,不要長篇大論地告訴孩子如何去做?,F(xiàn)在的孩子對大道理懂得比家長還要多,因此你的話他可能壓根就聽不進去。他只是想讓你表示一下認同而已,而你的認可已經(jīng)讓他滿足。
5.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切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努力把自己傳遞愛的方式調(diào)整到孩子的頻道上,以他能夠接受的方式給他。
6.青春期的孩子還是需要父母的“親密接觸”的,比如擁抱、摸摸頭、親親額頭等等。畢竟孩子的成長是延續(xù)的,小時候你一直跟他很親密,就因為孩子長大了,就不給了,他也會失落。
7.青春期的孩子切忌說教或打罵,想要打開和孩子溝通的途徑,不妨先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聊起,讓孩子逐漸對家長打開心扉。不要將家長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對孩子多鼓勵、多稱贊。
缺少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孩子勢必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外界,尋求安全感的方式也會從外界獲得。所以,還是要從調(diào)整父母開始。陪伴孩子時間的短暫,并不意味著陪伴孩子的質(zhì)量降低,反而應該更專注更投入地陪伴孩子,利用時間多和孩子溝通,先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聊起,慢慢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沒有不付出就收獲的事情,對于孩子陪伴少、理解少、關注少,怎么可能獲得孩子敞開的心扉呢。
研究顯示:父母的心理素質(zhì)在孩子的性格中關系更為直接,父母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性格多表現(xiàn)為親切、率直,有活動能力;父母過分嚴厲,子女表現(xiàn)則往往是逃避、反抗或膽怯;父母處事忽冷忽熱,反復無常,子女多為神經(jīng)質(zhì)、自以為是、缺乏責任心、沒有耐心等。
因此,處于“更年期”的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情緒生活的健康性,學會合理疏導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消極情緒的調(diào)控上為子女做個好榜樣。
溫馨提示:
在青春期孩子尋求自主性的過程中,沖突和權利斗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數(shù)孩子和父母能夠解決好這些分歧,在維持彼此間積極情感的同時,重新調(diào)整與父母間的關系,使之變得更為平等。而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原地踏步、不肯成長的父母。所以,無論孩子處于哪個年齡段,父母保持自我的覺察和成長都至關重要。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父母們似乎都有辦法“收拾”他們。不管方法是軟是硬,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復,另當別論。
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一般女孩在10歲前后、男孩在12歲前后,就會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的親子關系往往會進入新的階段。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長的父母,會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強、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發(fā)生嚴重的沖突。大量孩子離家出走、自殺的悲劇事件,就是發(fā)生在這個年齡段前后。
所以,在孩子長大之前,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不遠的將來,你將面對一個怎樣的孩子,又該如何應對。
對孩子和同伴瘋玩有意見?也許你只是不能接受孩子長大的信號
一位媽媽問:
我女兒9歲,讀小學四年級了。一直都挺懂事的。不過近來放暑假,玩有些瘋。整天就是要出去好朋友家里,不喊她回來她都可以一整天不著家。暑假作業(yè)扔一邊動也沒動。我忍著沒說她,可是她爸爸為著已經(jīng)批評過她好幾回了。按理孩子有朋友是好事,可是我們擔心這會帶給孩子一些不好的影響。
一般,孩子在兒童期就會有自己的朋友了。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朋友”似乎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更希望能夠融入自己的同伴中,也更害怕被同齡人拒絕。此時,習慣了孩子順從的父母,會感受到來自孩子同伴的“競爭”。呈現(xiàn)出來,就是父母們更多擔心孩子會交到不好的朋友,會被同伴帶壞,更容易在孩子交友問題上對孩子進行過多“干預”。
其實,父母們的緊張往往是失度的。父母們之所以緊張,并非因為孩子做了多么出格的行為,而是無法接受孩子即將要遠離自己的信號。
一個家庭教育健全的孩子,自有良好的判斷力,去對朋友的好壞進行篩選。而且,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母和同伴對他們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更可能與父母聊學習、學業(yè)表現(xiàn),而更可能與同伴聊約會和性有關的話題。父母對孩子同伴交往的粗暴干預,只會強化親子間的敵對,壓抑孩子正常發(fā)展的渠道。父母希望給孩子有效建議、引導的企圖,也更可能化為泡影。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開始更在意他的同伴,那么這是一個信號:做父母的需要開始做好準備,孩子們需要更大的世界去成長,我們要做的是放手,并以一個老朋友的身份,給予必要的提醒和守護。
覺得孩子總是不聽話、惹自己煩?也許你自己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更年期”問題
晚婚晚育政策一直是被眾多父母執(zhí)行的,隨著經(jīng)濟生活的富足,社會生活的豐富,孩子們的青春期和媽媽們的更年期都提前了,這樣的話,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媽媽們也多是45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開始進入醫(yī)學意義上“更年期”,在這個階段,“更年期”與“青春期”的沖突非常常見。
在豆瓣上,曾經(jīng)專門有一個名叫“父母皆禍害”的群落。里面就是許多青年男女對自己更年期父母的各種吐槽和不滿。濃濃的火藥味背后,更多地看到兩輩人陷于各自的掙扎當中,卻很少有真正看見“對方”。
追究到底,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認同的問題。在這兩個特殊時期,人的生理都會發(fā)生巨大變化。邁入青春期,就是走向一次生理的高峰期;而走入更年期,則是進向一個衰退期。因此,兩個各自有重要課題需要處理的人,分別處于各自的焦慮當中,碰到一起,自然更容易發(fā)生激烈沖撞。
這個過程中,父母自身的成長至關重要。畢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出處要求獨立,其實心智并未成熟。他們?nèi)匀恍枰改傅目隙ê徒蛹{。因此,緩和親子沖突的主動權,仍然把握在父母手里。
日益邁向中年的父母,必須要更勇敢,盡管這很難。其實,人的一生,一直在不停在向前、變化。接納這些變化,即是成長。不接納,就會出現(xiàn)問題,甚至導致病痛。父母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往往也就不成問題了。
你還該懂得一些必要的親子交流技巧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常抱怨的就是沒法和孩子交流,說不了兩句就再無法對話下去,不是以孩子摔門而去告終,就是在父母的怒吼中結(jié)束。比如一位媽媽說:我有個大兒子今年十一歲了,說話都帶刺,是不是判逆期到了?
其實,這些父母往往還停留在原地,把已然長大的孩子,仍然當做一個小寶寶看待,并常用不恰當?shù)墓芙?,去干預孩子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自主的沖動。跟青春期孩子交流,下面這些技巧,你有必要了解:
1.家長要把孩子的表現(xiàn)當作他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xiàn),在心里真正接納孩子跟小時候的不同。
2.家長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
3.我們說言多必失,批評、指責、抱怨、嘮叨、威脅、懲罰這些會傷害孩子的內(nèi)容大多時候都會在語言中,所以要少說多聽。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他更多時候是在尋找一個傾聽的對象,因此你仔細認真的聽孩子說話,原本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支持,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給一些簡單的回應和簡單的評說足夠。
4.說出你對孩子所做事情或者所說話的感受即可,不要長篇大論地告訴孩子如何去做?,F(xiàn)在的孩子對大道理懂得比家長還要多,因此你的話他可能壓根就聽不進去。他只是想讓你表示一下認同而已,而你的認可已經(jīng)讓他滿足。
5.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切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努力把自己傳遞愛的方式調(diào)整到孩子的頻道上,以他能夠接受的方式給他。
6.青春期的孩子還是需要父母的“親密接觸”的,比如擁抱、摸摸頭、親親額頭等等。畢竟孩子的成長是延續(xù)的,小時候你一直跟他很親密,就因為孩子長大了,就不給了,他也會失落。
7.青春期的孩子切忌說教或打罵,想要打開和孩子溝通的途徑,不妨先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聊起,讓孩子逐漸對家長打開心扉。不要將家長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對孩子多鼓勵、多稱贊。
缺少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孩子勢必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外界,尋求安全感的方式也會從外界獲得。所以,還是要從調(diào)整父母開始。陪伴孩子時間的短暫,并不意味著陪伴孩子的質(zhì)量降低,反而應該更專注更投入地陪伴孩子,利用時間多和孩子溝通,先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聊起,慢慢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沒有不付出就收獲的事情,對于孩子陪伴少、理解少、關注少,怎么可能獲得孩子敞開的心扉呢。
研究顯示:父母的心理素質(zhì)在孩子的性格中關系更為直接,父母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性格多表現(xiàn)為親切、率直,有活動能力;父母過分嚴厲,子女表現(xiàn)則往往是逃避、反抗或膽怯;父母處事忽冷忽熱,反復無常,子女多為神經(jīng)質(zhì)、自以為是、缺乏責任心、沒有耐心等。
因此,處于“更年期”的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情緒生活的健康性,學會合理疏導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消極情緒的調(diào)控上為子女做個好榜樣。
總之,在青春期孩子尋求自主性的過程中,沖突和權利斗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數(shù)孩子和父母能夠解決好這些分歧,在維持彼此間積極情感的同時,重新調(diào)整與父母間的關系,使之變得更為平等。而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原地踏步、不肯成長的父母。所以,無論孩子處于哪個年齡段,父母保持自我的覺察和成長都至關重要。
來自一位寶媽分享的開心事。
小區(qū)里的幾個孩子約好了周末下午都去一個小朋友家畫畫,可是正好家里那天有些事情耽誤了,等到她帶兒子去那個小朋友家的時候,別的孩子們早就已經(jīng)在各自的位置上畫了一陣子了。
這位媽媽觀察了一下,桌子上應該很難再擠下一個人了。她有點替兒子感到尷尬,正想去跟平時和孩子玩的好的孩子商量,看能不能讓那兩個孩子給兒子騰出一點兒小地方。
這時候兒子小軒開口了:“哇,你們畫得都好棒啊。那大家都好好畫,我給大家評分好不好,畫的好的有獎品哦!哎,樂樂,你畫得顏色可真豐富……恩,彤彤,畫得好像啊……”
這位寶媽沒有想到,兒子一邊圍著桌子轉(zhuǎn)著一邊還一本正經(jīng)的給點評起來了。更沒想到的是,小朋友們還挺買賬,紛紛把自己的畫舉起來讓他給打分。
兒子一個下午都跟其他小朋友們玩得特別好,回家了兒子還一本正經(jīng)的翻出自己的玩具和零食,說要給小朋友們當獎品。
這位寶媽說,真的好慶幸自己沒有急著去幫兒子找位置。有時候孩子自己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真的比大人還要好。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自己的信任
這位媽媽的話,讓我想起了著名作家馬伯庸寫過的,他兒子馬小煩的一件趣事。
馬伯庸夫妻二人帶著兒子去園林博物館玩。博物館后面有個小山,被刻意做成了崎嶇盤折的樣子。對大人來說尚好,但是對孩子來說就有點難度了,如果一腳踏空,很可能要連續(xù)跌幾個臺階。
夫妻二人如林大敵,緊緊牽著兒子的手,兒子幾次大呼:“我可以自己走”,卻毫無用處。
“你們放開我!”
“別惹事!你忘記上次是怎么摔傷的?”在夫妻二人的合力鎮(zhèn)壓下,孩子稍微安靜了一會。
但是很快又用懇求的語氣跟爸爸說:爸爸,你相信我,我不會摔跤的。
馬伯庸對這句“你相信我”驚訝,畢竟之前兒子也沒用過這句話。再看看兒子的嚴肅的神情,也就不情愿的同意了。跟妻子很警覺的跟在后面。
兒子果然開始生龍活虎,雖然走得幾次有點搖搖欲墜,但是一直保持著興奮和自信。
直到走到了平地,更是興奮的高舉著雙手大喊:“看,我沒有摔跤吧?。?!”,比看十部動畫片還高興。
擔心沒有小朋友跟孩子玩、擔心孩子被孤立、擔心孩子走路會摔跤、擔心孩子照顧不好自己,幾乎是每個做父母的人的“必經(jīng)之路”。
太多太多的父母,無時無刻不關注著孩子,并且隨時準備著充當超人,為他處理各種大事小情。
可是有時候,我們的好心,恰恰成了阻礙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無形中讓孩子失去了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孩子們的成長,就來自于點滴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他所經(jīng)歷的所有的一切,共同組成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判斷和他自身的性格。他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越多,就越自信,他越自信,自己能做好事情的幾率就越大。
而讓他獲得自信的前提,就是父母愿意給他信任,愿意給他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機會。
你不與孩子“劃清界限”,孩子就永遠無法獨立
我有一個朋友,她家里的孩子今年讀高二,也是一所相當不錯的寄宿學校。
因為她女兒學習成績一直還不錯,有次見面我就說了一句:還剩下最后一年多,熬過去你以后就省心了。
朋友嘆道:“我怕我熬不過去了。”
這位朋友跟我說,孩子特別不適應學校,沒事兒就打電話回來跟她哭一頓。什么寢室里的人怎么怎么了,班里怎么怎么了,班主任怎么了,都是一些針鼻兒大的小事兒,女兒卻總是能跟她聊一個多鐘頭。
“我多希望她能把心思都用在學習上,別去想這些事兒啊。她從小到大都這么乖,現(xiàn)在卻一點都不讓人省心?!?/p>
我想我是可以理解孩子脆弱的,因為我的這位朋友屬于凡事都為女兒準備妥當,幫助女兒處理各種問題的家長之一。
還記得她女兒不大的時候,我們帶她出去玩,朋友就是對各種問題都幫孩子代答,一口一個小心點、慢一點的在后面保護著,并且隨時的叫孩子過來增減衣物……
如今孩子大了,一直庇護著她的媽媽有太多的事情都幫不上忙,出現(xiàn)問題也在情理之中。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特別粘著自己,依賴自己當做很光榮的事兒。也把能夠幫孩子解決問題當做是判斷自己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的標準。
這種心情當然可以理解,也有自己的理由。但是,無論你是否愿意承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段緣分,最終指向別離。他終究有一天要離開我們的庇護,飛向更遠的地方。
若是不能護他一世安好,就必須給他足夠多的歷練,讓他自己獨立的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最終長出屬于自己的鋼筋鐵骨。
不要控制孩子,你來引導就好
也有不少爸媽們會問,不管孩子行嗎?我們家的孩子,讓他自己決定的話,作業(yè)非得拖到晚上十點再寫不可。
不管孩子當然不行,但是最好的管絕不是拿著教鞭在孩子身邊指點、控制,而是潤物無聲的引導和啟發(fā)。
伊能靜曾經(jīng)在書中分享過一件兒子小時候的事情。
兒子6歲生日,約了許多同學來家里過生日。其中有一份禮物是立體書,兒子拆開后,一個同學一直搶著書看,雖然那么多禮物,但兒子還是不高興了,跑進房間問我,說,他為什么不給我看,那是我的禮物。伊能靜想了想回他,你看看怎么做比較合適,心里會舒服?
1、搶回來,那本來就是你的,但這樣做那個同學會傷心生氣,不搶回來,你會傷心生氣,所以搶來搶去兩個人一定有一個不高興。
2、讓給他,但心里很生氣,以后不跟他做朋友,你多一本書,但少了一個一起長大的同學。書會看完,你長大了,可能就會看大朋友的書,但朋友會跟你一起成長,你們還有很多可以分享。
3、讓給他,因為你有那么多禮物了,都是同學的愛心。你開心的分享,知道同學沒看過,又不能帶回家,所以很想在這里看完,書是你的,你有很多時間慢慢看,這樣你會有書、也有朋友。
分析完后,兒子選擇了將書借給朋友。
把道理和規(guī)矩教給孩子,把適當?shù)倪x擇權利交給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斷和想法,這就已經(jīng)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父母了,而孩子也一定會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尊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網(wǎng)上曾經(jīng)有一個段子:“叫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做父母的,凡事為孩子考慮是一種本能。但是比起事無巨細的關心,孩子更需要的是獨立的能力和成長的空間,需要的是來自爸爸媽媽的支持和尊重。
畢淑敏說“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養(yǎng)出曠日持久的賞心悅目”,各位爸爸媽媽們,與其費力不討好的對孩子干預幫助,不妨偶爾放手,看看孩子自己的“英雄本色”。
喜歡《親子知識--關于火災的這些事》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關于夢想的故事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特殊的時期。在這些時期里,寶寶可能表現(xiàn)得令人費解,甚至會給大人找很多的麻煩。但實際上,這些時期可能是寶寶性格成長,智力發(fā)育的畢竟階段哦~ 追求完美不是笨 育兒小故事: 媽媽叫卓...
有些爸爸媽媽總是覺得和孩子聊天是一件很累的事,甚至不知該說些什么?,F(xiàn)在我們就來分析如何能和孩子更好的進行溝通,及時避開和孩子溝通的雷區(qū)。 雷區(qū)一:提問式溝通。 很多想要了解孩子的爸爸媽媽在和孩子溝通時...
教育孩子一直都是很多家長的難題,如果教育的方式不對,那么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教養(yǎng),如果教育得好,那么孩子就會比較出色,那么你知道該如何教育好孩子嗎? 1、言傳身教。 很多大人常常要求孩子這樣做那樣做,...
現(xiàn)在不知這些事孩子長大你必后悔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父母們似乎都有辦法“收拾”他們。不管方法是軟是硬,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復,另當別論。 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父母們似乎都有辦法“收拾”他們。不管方法是軟是硬,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復,另當別論。 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