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人類忠實的伙伴,他能給予我們無時無刻的安慰,大家都被作品的情節(jié)所深深吸引。最好我們可以用讀后感文章的方式,將閱讀中的體驗記錄成文。這是一篇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的精品“與幼兒對話讀后感模板”懇請您品味,熱烈歡迎您的到來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讀《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yè)成長之路》這本書猶如經歷了一次思想交流與碰撞的美妙旅程,旅途中感受與領略著作者個人的獨特的學術氣質與專業(yè)精神。每讀一章,仿佛將我?guī)肓艘粋€又一個思維的驛站,豐富、深刻、精辟而獨到的對學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觀點、見解、思考……以新的視角促使我重新審視目前的工作。以下重點就“幼教老師的成長”與“幼兒教育是專業(yè)嗎?”等章節(jié)的內容,結合自身研訓員工作,圍繞“幼兒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研訓員工作”談談我的體會與思考:
一、 本書中關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深刻詮釋
首先,關于幼兒教師專業(yè)行為的闡述引發(fā)我對目前幼兒教師行為專業(yè)的關注。書中的一則關于處理孩子爭搶三輪車的案例成為我反復品味并運用于新教師培訓的經典案例。作者用專業(yè)的視角進行的縝密分析、深刻思考,引起我關于教師行為專業(yè)性的關注。目前,本區(qū)幼兒教師在工作中能否“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依據該知識作出判斷并采用專業(yè)的行為準則”成為我關注的重點。
其次,關于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階段性的觀點促使我反思自身的發(fā)展階段。對
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階段性的觀點闡述了處于不同階段的教師有獨特的需求與要完成的工作。由此,聯想起評優(yōu)活動給予了更多實踐、反思、交流的機會,從中不斷創(chuàng)造使用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一線工作七年之后,進入區(qū)教師進修學院工作的我成為了一名幼教教研員,在總結自身一線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理論的充實,并思考“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如何提高”等問題。由此,反思我自身的發(fā)展階段,更深刻地感受與體會了作者關于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階段性的觀點。同時,作為一名研訓員,如何針對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教師給予有效的支持與幫助將引發(fā)我更多的思考。
二、 思考研訓員工作與幼兒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目前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研訓人員太多的習慣失衡了:面對幾十、幾百名教師講解教材、大綱的習慣;在聽課后把我們的想法一股腦兒給予教師的習慣;在幾十所基層幼兒園中忙于奔波的習慣;只關注教學不關注教師的習慣……因此,面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要求,研訓人員接受著嚴峻的挑戰(zhàn),教學思想、經驗、工作方式,甚至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由此,在面對課程改革中幾乎處于與廣大教師同一起跑線的研訓人員該如何應對,何去何從?研訓工作理念與方式如何創(chuàng)新以滿足課程改革、學校發(fā)展、教師發(fā)展的需要?通過《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yè)成長之路》一書的閱讀,給我不少啟示與幫助。
(一)反思關于目前對教研(研訓)員工作的評論
1、功不可沒說
①鄒尚智編著的《校本教研指導》一書中提到,教研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功不可沒,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學工作經歷了一個形成規(guī)范與不斷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過程。當今,我國教研室已發(fā)展成一個集研究、指導、服務等多種職能于一體的教學業(yè)務與管理機構。在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教師素質不高,教研員的確為我國的基礎教育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出了不可抹殺的成績,如,改革開放以來,教研員在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執(zhí)行國家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加強教學業(yè)務管理,組織教育改革實驗,開展教學研究和指導,總結推廣教學經驗,提高教師業(yè)務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2、發(fā)展滯后說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教研工作仍沿用傳統的一些理念與做法,有些專家認為教研員目前的狀態(tài)已滯后于課改發(fā)展的需要。教學研究以考試為中心
——考試研究沖擊教研;工作內容行政化——把教研員當成教育局的“機動部
隊”、“秘書班子”;教研方式“教練化”——教研員手把手地指導教師設計教案、教學方式,教師成為推行者、實踐者;教學研究憑經驗——缺少學習、事務繁忙等,依靠多年經驗只作為教學研究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教學研究功能異化——目標模糊,出現“兩張皮”現象,“形式主義”的做法等等。以上這些成為教研員工作的弊端,影響課改工作的進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顯然教研員自身發(fā)展滯后。
3、效益未顯說
網上看到這樣一篇評論“教師培訓=睡覺+鍛煉?”,文中對目前某些教師培訓的現狀提出了批評:某工作第一年的新教師參加學校安排的教師培訓,原本高興地去卻是滿懷失望地回來。只因為作為新教師本想學習的如何面對學生,如何安排教學步驟,如何把握課堂……等眾多問題均無從解答卻被培訓者將大學學過的課程重新又講了一遍而代替,而且因為培訓時間有限遠沒有大學老師講的細致與深入。于是,騎車鍛煉、到地兒休息、上課睡覺就成為其參加培訓的全部內容,而培訓者所講的并非其所需要的。之后,該教師起初為每周犧牲半天時間而憤憤不平的心態(tài)逐漸為了學分、為了職稱而 “平和”,一學期過去,鍛煉+睡覺=一張值6學分的紙。而該教師再也不愿參加類似的培訓活動,原因很簡單,因為他認為教師培訓不能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動態(tài),不如上網;不能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不如請教身邊有經驗的老師……這樣效益何在?
②高振千在《新課程培訓的效益》一文中提出,有多少教研員在腳踏實地地干工作?有多少教研員自己已經學深學透新課程理念?有多少教研員具備新課程實踐經驗?……不少人懷疑我們中國特色的龐大的教研員隊伍的作用,主張取消教研員。
(二)從以上三種對教研員工作的不同評論來看,作如下的分析:
教研員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業(yè)務領域專業(yè)人員,其作用與職能無法取代。
正如功不可沒說中的觀點提到的,在一定的時期教研員發(fā)揮的作用是一線教師或是高校研究人員所不能完成的。其既有專家的理論水平又有教師的一線經驗;既有領導的管理才能又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所以,教研員獨特的作用是其得以在中國教育領域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其特殊作用與職能無法取代。教研員在目前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不斷學習、轉變、發(fā)展,以適應當前教育發(fā)展、教師發(fā)展的需要,否則將被淘汰。
教研員的定位應是重新設計,應基于研、訓之間的課堂教學實踐直面基層廣大教師群體,并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教師專業(yè)化水平,能夠引領基層學校的“校本培訓”,逐步形成學習型組織。體現以下六種不同層面的角色:
角色一:研訓員應是研究者。首先,①由新課程的詮釋者轉變?yōu)檎n堂與教學理論的研究者。在新課程中應不斷自我思考、審視、反省、判斷、分析、概括、總結,研究課程,尤其是課程實施中的實際問題。將問題研究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將預設研究與生成研究相結合,將人文研究與專業(yè)研究相結合,研究教材、教育理論,研究幼兒、教師……以教研、科研并舉的思路開展活動,用科研的方法指導教研的行為,借鑒科研的科學性、嚴謹性、前瞻性等來開展研訓工作。其次,②由共性化課程的規(guī)范者轉變?yōu)閭€性化課程的催生者。
角色二:研訓員應是指導者。③由教師教學水平的鑒定者轉變?yōu)榻處煂I(yè)化自主發(fā)展的促進者。首先,要重構研訓員與教師間的新型關系,變自上而下的鑒定式為教師雙向互動、平等交流的探討式,以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其次,要更教學評價的新操作要領,變一課定論式為更多關注教師課堂教育教學實踐的全程的發(fā)展。
角色三:研訓員應是培訓者。由單一枯燥、傳統的培訓轉變?yōu)閷ο蟾叨嘣裕ぷ鞲邔哟涡裕瑑热莞邚V泛性,形式更具多樣性的培訓。改變以往傳統的培訓模式,采納促進與教師互動的培訓模式,加強彼此的交流、了解教師的需要,做好課程理論與教師實踐間的橋梁工作。
角色四:研訓員應是管理者。由自上而下的集權式管理轉變?yōu)榉艡嗍降臒o為
管理。應了解各園所教學管理并參與與推動園所的教學工作,包括:開設課程情況,教材使用情況,對課程管理情況,教學常規(guī)管理情況,教研活動開展情況,青年教師與新教師的培養(yǎng)情況等。將管理成為一種無為管理,為園所教師提供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的空間,松綁放權,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管理環(huán)境。
角色五:研訓員應是服務者。由封閉式轉變?yōu)殚_放式、全程式的服務。應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與服務,創(chuàng)設條件、提供機會,為教師的交流、展現搭建平臺,并且提供資源,順應第一線教師的需要。
角色六:研訓員應是學習者。為了適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自身必須不斷學習,如新課程理念,教育現代信息技術,現代教育管理思想等,使自己站的`高才能看得遠。
總之,《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yè)成長之路》將成為我日后工作中的好伙伴,也希望在每一次的閱讀中不斷有新的體驗、新的收獲。
最近,靜下心來讀了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yè)成長之路》一書,讀這本書猶如經歷了一次思想交流與碰撞的美妙旅程,旅途中感受與領略著作者個人的獨特的學術氣質與專業(yè)精神。作者凱茲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幼兒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具有豐富、獨到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刻感受到教授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思考,不停地聯想到教育實踐和現實,不斷地分享著她對教育的對策建議與教育智慧。讀凱茲博士所提出的議題和例子,心里常常有觸動、有檢討、有反思、有爭辯。經歷過這個檢討、思辯的自我澄清之后,往往是一份不可言喻的喜悅。以下重點就“自尊與自戀”與“幼兒教師的專業(yè)行為?”等章節(jié)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一、關于自尊與自戀
自尊的發(fā)展是幼兒教師與家長很關心的一件事。然而,有時雖然我們的意圖是要培養(yǎng)幼兒的自尊,然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卻演變成養(yǎng)成幼兒過度專注于自己的自戀,而不是培養(yǎng)有意義的自信與自我價值。
書中舉的例子,很值得我們深思。面對的是同樣的年齡段幼兒,開展的是同樣的主題 “我自己”,一名教師通過讓孩子自制“我的書”,標題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歡的食物、我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我喜歡收到的禮物、我想去度假的地方等。
另一名教師在布告欄貼著一個大標題“我們一班都是人”,底下接著一行字:“我們的分析”。布告欄的展示空間貼滿了長條圖與圓形圖,顯示班上所有幼兒的年齡、體重、身高、眼睛的顏色、缺牙的數目、鞋子的尺寸等等。為了這個活動,幼兒組成若干小組,有的整理大家從家里帶來的資料,有的負責在班里測量,然后匯總個別資料,在教師幫助下加于分析,共同制作圖表,把所分析的結果展示出來。
兩名教師的教育意圖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自尊,然而不同的教育行為,引發(fā)了不同的教育結果。第一個教師將幼兒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食物、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這些學習并未鼓勵幼兒向外探詢以求了解或引導幼兒探究值得探究的現象,只是將幼兒的注意力指向自身,使他們只關注自身的利益。有導向幼兒自戀的傾向。而第二個老師創(chuàng)造了一個研究平均值、趨勢、范圍的研究氣氛與研究群。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自尊,同時也把幼兒關注的目光引向自己所在群體的眾多成員,讓幼兒關注他人的同時,也關注自身,而不是鼓勵幼兒過多專注于自己或滿足于自己;另外,也維護了幼兒對老師的尊敬。
聯系自己的工作,這樣由培養(yǎng)自尊演變?yōu)楣膭钣變鹤詰俚睦?,在我們的工作中時有發(fā)生,更可悲的是我們竟絲毫沒有覺察自己行為的不當,甚至還沾沾自喜于活動的創(chuàng)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已開始從關注群體轉向關注個體,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來評價孩子,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要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但究竟如何有價值地去欣賞、欣賞孩子的哪些品質,思考真是不多。
那究竟什么是自尊,什么又是自戀呢?健康的自尊應該是在有意義的標準上,對自己作出真實、實際而正確的正向評價,形成自我評價、努力、重新評價的循環(huán)關系。而自戀則是專注于自己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tài)。區(qū)別的關鍵是是否幼兒以自己的意志為唯一。
那怎樣的教育行為才能真正幫助幼兒,培養(yǎng)健康的自尊呢?
我的收獲是:
主動研究的氣質,能挑戰(zhàn)幼兒心智的發(fā)展,是值得挖掘的有意義的活動。因為幼兒是天生的自然科學家與社會學家,除了游戲之外,他們很自然地通過探究來學習,樂意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去探究了解他們生長的環(huán)境。作為幼兒教師應加強幼兒這種天生的氣質,讓他們進行項目活動,對一些值得注意及了解的特定主題、環(huán)境或事物做深入的研究。例如,馬上又到幼兒春游的時間了,我們可以先與幼兒協商,確定春游的地區(qū)范圍,例如是崇明本島、還是上海的兒童游樂場所?再讓幼兒自己分組,分工合作去收集確定范圍內的適合春游活動的有關景點資料;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協商,確定各組覺得最好玩、最值得去的春游地點;接著由各組派出代表闡述各自選擇春游地點的理由;最后由幼兒自己協商,設法從各組推薦的不同春游地點中確立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春游地點。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有足夠的機會討論、合作、協商、妥協、尊重及評價自己努力的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的自尊將會由評價自己對于團體貢獻的程度及結果而自然產生,可以防止幼兒過度專注于自我或專注于滿足自己。
小花、五角星等提供給幼兒正向反饋,然而這種物質獎勵往往會將孩子的注意力由解決問題轉到如何獲得獎賞上,減少他們全心全意融入主題或工作的能力。而欣賞則不同,欣賞是針對幼兒的興趣與努力的內容,做出明白而直接的正向反饋?!靶蕾p”的方式有很多,例如:與幼兒共同探究、為幼兒提供支持、向幼兒投以贊許的目光等等。比如,在一個關于《螞蟻》的探究活動中,一位幼兒提出“螞蟻王國的不同螞蟻的分工是不是和蜜蜂王國一樣?”此時對于孩子這種愛探究的品質,老師并沒進行簡單的表揚“×××,真動腦筋!”也沒獎勵給幼兒任何東西。而是在當天下午帶了一本“動物百科全書”,和這個孩子共同尋找答案。這樣的做法顯示出老師很欣賞幼兒的問題,孩子看到老師是以認真、嚴肅而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他的興趣和所提出的問題,加深了孩子對這個問題研究的興趣,這樣一來,就增強了孩子好奇、反思、提問、解決問題的行為發(fā)生頻率。而并未使孩子的注意力偏離他當前關注的'焦點,也沒有把他的注意力導向關注自我。因此,欣賞幼兒能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
二、關于專業(yè)幼兒教師的行為
書中關于幼兒教師的專業(yè)行為標準的闡述,對我的觸動最大。引發(fā)了我對目前自己作為幼兒教師行為專業(yè)的深思。特別是書中的一則關于處理孩子爭搶三輪車的案例成為我反復品味的經典案例(一位老師帶著作者用專業(yè)的視角進行了縝密分析、深刻思考,處處體現著專業(yè)與智慧:作為專業(yè)幼兒教師,當班中出現“三輪車爭搶事件”,首先會迅速做出價值判斷,采取合適的教育手段;過后會對幼兒在事件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診斷;并且還會運用這事件作為課程設計與管理的參考。
此事件的價值在于為幼兒提供了嘗試各種社交互動與沖突的良好機會,可以教導幼兒以下的技巧:
其一,社交技巧,包括輪流、協調、克服困難等處世技能。輪流(老師建議沒騎到三輪車的寶寶觀察正在玩的小莉,等她露出疲倦或玩膩的跡象時,再去提出“換我騎”的要求會比較容易成功,這是老師幫助寶寶學習察言觀色,以協助她發(fā)展“輪流”行為)。協調(老師鼓勵寶寶思索小莉對什么事最感興趣,讓寶寶去對小莉說“如果你讓我玩三輪車,你蕩秋千時,我就幫你推?!崩蠋熛驅殞毷痉读巳绾芜\用口頭的方式與別人協調的技巧)??朔щy(幼兒必須承認他不可能永遠是贏家,必須學著接受失敗與被拒絕,老師說“沒關系,也許等會兒小莉就不玩了。其實還有很多好玩的呀!”可建議寶寶去玩其他一些活動,幫助寶寶培養(yǎng)克服失敗、抗挫敗的能力)。
其二,語言技巧,在這事件中老師教導幼兒用清晰、有效的語句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要用明確的詞句,學習對話的技巧等。
其三,品質培養(yǎng),包括謙讓、同情他人、不怕困難等。謙讓及同情他人的品質是可以經過各種方式來加強的。在例子中,如果小莉堅持不讓寶寶騎,老師可以對她說“寶寶已經等了很久,你知道等那么久的滋味很不好受!”這種方式可以刺激、喚醒小莉的同情心及培養(yǎng)她謙讓的品質。另外,在這事件中教師讓幼兒設想及嘗試各種解決的方法,而在嘗試的過程中得知,幾次的失敗也不會擊垮他們,從而培養(yǎng)他們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品質。教師教寶寶去和小莉交涉:“你去和小莉說‘我真的想騎,我已經等了很久了!’如果這樣說還是沒用,你再回來,我們再想想別的辦法!”這樣旨在告訴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一種,鼓勵他們嘗試用各種方法來化解人際沖突,這對幼兒長期發(fā)展很有益。
我的收獲是:
1、要讓自己的行為邁向專業(yè)化,首先需要找出自己在工作中所遭遇的典型困境,然后研究出處理困境的方法。其實爭奪玩具的事例在我們身邊常有發(fā)生,我們老師也對這類事件的處理覺得頭痛不已,經常抱怨現在的孩子都太自私了,那么,我們是否留意把這類工作中典型的難題給找出來,尋找解決的辦法了呢?我們能被稱為專業(yè)的幼兒教師嗎?
認知水平,對某方面能力起到促進發(fā)展的作用。這就涉及到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yè)知識。而后,又將根據幼兒的發(fā)展和各年齡階段幼兒的行為常模及家長、學校等各方面人士的期望以及相關教育哲學、學習理論等采取適當有效的教育策略。因此,理論知識是我們工作道路上的指明燈,作為專業(yè)教師無論工作多忙,看書學習決不能放松。要多看書、看好書,讓自己成為愛讀書的人。因此,在擴充知識面的同時,跳出原來慣有的思維模式,將各種知識進行梳理,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賦予教育新的內涵。
3、作為專業(yè)的幼兒教師,當遇到某些突發(fā)事件時,應該首先考慮到三個問題:
(1)此事可以讓幼兒獲得些什么?——要會判斷分析偶發(fā)事件的教育價值,并作出及時有效的回應。
(2)教師對事件中的幼兒所做的診斷是什么?——拿幼兒在事件中的行為與他們以往的行為作比較,也就是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分析幼兒。
(課程設計與學校設施是否滿足幼兒的需求等進行反思。
終身發(fā)展打基礎。所以,當我在今后碰到類似事件時,我不會急于停止紛爭,充當“滅火器”,而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價值,促進幼兒長期的發(fā)展與學習。
總之,不管是從促進幼兒發(fā)展的角度,還是從適應幼兒教育發(fā)展的角度,以及改變幼兒教師工作的現狀,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顯得至關重要。最后,與大家重溫書中的一段話:“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的幼兒需要動生命攸關的大手術時,開刀的醫(yī)生是別人的孩子;當我們的孩子受到攻擊時,犯罪的是別人的孩子。因此,只有當其他幼兒的幸福受到保障時,才能保障我們孩子的幸福。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為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為這么做是對的?!蔽蚁嘈牛ㄟ^我們的努力,我們能從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專業(yè)的發(fā)展,享受到教師職業(yè)的幸福。
一直不喜歡讀專業(yè)書,因為覺得這種書的理論層次太高,對于一線教師的我一直不敢高攀,于是看這一本書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遲到了現在。最近,我能安心地讀到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名譽教授麗蓮的書。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作者關于兒童發(fā)展與教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的許多觀點與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卡茨博士是著名的國際兒童教育專家。他從事幼兒教育與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幼兒教師專業(yè)成長與學前教育發(fā)展有著豐富而獨特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終感受到教授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思想,不斷接觸自己的實踐教育,不斷享受她對教育的建議和智慧。我們能夠感受到,本書的很多觀點并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實踐”與“思悟”出來的。
在卡茨教授的書中,有獨到而精辟的觀點和觀點,沒有華麗的修辭。但在她簡潔流暢的語言中,我們時終能感受到她獨特的學術素養(yǎng)!
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最熟悉“觀察為先”這一詞,只要碰到同行交流,總是掛上首先要觀察孩子這一句??捎^察到底從何處入手,如何觀察?我想大都都是隨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很多都是隨意的,然而凱茲教授為觀察做了清晰地闡述,文中這樣記錄著。
觀察兒童,了解兒童的感受、思想和行為,施教育的前提。根據幼兒教育的特點,學會觀察兒童是幼兒教師的一項重要技能。觀察什么,對于一個孩子或一個現象,觀察多長時間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書中分別陳述了以下11個觀察指標:睡眠習慣、飲食習慣、排便習慣、情緒變化、游戲變化、好奇心、對權威的反應、友誼、興趣、自發(fā)的情緒、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根據觀察到的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判斷兒童的發(fā)育是否正常。
至于觀察的時間,書中這樣陳述:“對于3歲的兒童,需要先觀察他們在這些指標上的行為3周,提供充足的行為樣本,作為以后評價的標準;4歲兒童則需要4周左右的觀察期,5歲的兒童則再加上一周的觀察時間**可以按此公式計算收集行為樣本的時間?!?/p>
看著凱茲教授對于觀察的要求,心中慚愧,作為老教師的我沒有學會觀察,聯系平時的工作,雖然也重視在生活、學習、游戲中對幼兒的觀察,但觀察的內容不夠廣泛,觀察持續(xù)的時間也沒有達到過這樣的標準,更是從未這么系統地觀察、分析與記錄過。觀察常常處于無意識和無意識的狀態(tài)。很少有真正有意識和系統的觀察。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只有這樣詳細而持久的觀察,我才能真正了解一個孩子,這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實踐。觀察兒童不僅是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兒教師必須履行的教育責任。只有學會觀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們要用觀察來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按每個個體的差異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給予得當的指導。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對于人的眼睛來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這正是對觀察做的最精辟的詮釋。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只要我們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善于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孩子,我們一定會從平凡的世界中發(fā)現不平凡的東西。
讀了這本書,我也深深體會到,做一名專業(yè)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并不容易。所謂“專業(yè)”,應該有這樣三個特點:在工作上運用高級縝密的知識;依據該知識做判斷;采用專業(yè)行為的準則。
如果我要做一名專業(yè)的幼兒教師,我還不斷學習,需要對教育對象的了解,需要有選擇教育內容的慧眼,需要對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但不管怎樣,我還要在專業(yè)成長之路上邁好每一步,學***伴我成長的最好伙伴。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與幼兒教師對話》。其中有關“學***質”這一章給讀者提出了兩個問題即“幼兒要學什么”、“氣質的定義是怎樣的?”為了弄明白這兩個問題,我把這一章反反復復的看了好幾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認為,幼兒教育課程至少要包含四個學***:知識、技巧、氣質、情緒,知識和技巧的學***單在學校里,也可以在其他場所有意識無意識的發(fā)生,而氣質往往需通過學校來培養(yǎng),最重要的氣質是繼續(xù)學***質。
關于“氣質”的概念,作者認為,氣質是一種不經強迫而時常出現的行為模式,形成一種可受個人意志及意愿控制的心理習慣。它的出現是有意圖的,目標是比較廣泛的。
反思當今的學前教育,學校更注重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培養(yǎng),往往忽視孩子良好氣質的培養(yǎng)。教師追求的是孩子對活動內容是否感興趣,孩子在活動中獲得了什么,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是否順暢等等,其實孩子的學習質量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如科學活動中給幼兒足夠的探索機會,就會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長此以往,幼兒就具備了探索的氣質。
相反,幼兒時期過早的教會識字和書寫,幼兒的各方面還沒有達到書寫的要求,長此以往,就會挫傷幼兒對書寫和閱讀的積極性,甚至影響幼兒對學***趣。
有些氣質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兒與生俱來的,那么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種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時,僅僅學習知識和技能并不能保證孩子會使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而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可能會傷害到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氣質。因此,教師在選擇課程與教學策略時就需考慮如何增強想要的氣質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氣質,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之基礎部分,知識是學不完的,我們應借助課堂這一形式,培養(yǎng)幼兒探索、閱讀、動手、主動與人交往、友善、自學等氣質,為以后的學***良好的基礎。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yè)成長之路》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為“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兒童發(fā)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幼教的專業(yè)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系、專業(yè)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著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yǎng)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yǎng)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yǎng)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
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于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不僅體現了卡茨博士客觀審慎的態(tài)度、批判反思的理性和對問題的辨證把握,也體現了她科學的態(tài)度和嚴謹的學風,顯示了她獨特的學術品格和精神風貌。它使人們領略到作為研究者的社會和境界,領略到學前教育領域的勤勉態(tài)度,滋養(yǎng)和凸現了研究的內在價值和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yǎng)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與幼兒教師對話》讀書筆記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yè)成長之路》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為“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兒童發(fā)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幼教的專業(yè)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系、專業(yè)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著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yǎng)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yǎng)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yǎng)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
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于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不僅體現了卡茨博士客觀審慎的態(tài)度、批判反思的理性和對問題的辨證把握,也體現了她科學的態(tài)度和嚴謹的學風,顯示了她獨特的學術品格和精神風貌。它使人們領略到作為研究者的社會和境界,領略到學前教育領域的勤勉態(tài)度,滋養(yǎng)和凸現了研究的內在價值和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yǎng)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為幼兒教師教育技能尋根溯源——讀《與幼兒教師對話》有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幼兒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日益受到幼教領域的關注,成為大家研究與討論的核心話題。在假期我認真拜讀了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撰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yè)成長之路》一書,作者關于兒童發(fā)展與教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的許多觀點與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將在這本書中為幼兒教師的教育技能尋根溯源。
一、觀察從何處入手。
觀察兒童,了解兒童的感受、思想和行為,施教育的前提。根據幼兒教育的特點,學會觀察兒童是幼兒教師的一項重要技能。觀察什么,對于一個孩子或一個現象,觀察多長時間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書中分別陳述了以下11個觀察指標:睡眠習慣、飲食習慣、排便習慣、情緒變化、游戲變化、好奇心、對權威的反應、友誼、興趣、自發(fā)的情緒、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這些方面觀察到的現象可以判斷兒童的發(fā)育是否正常。
至于觀察的時間,書中這樣陳述:“對于3歲的兒童,需要先觀察他們在這些指標上的行為3周,提供充足的行為樣本,作為以后評價的標準;4歲兒童則需要4周左右的觀察期,5歲的兒童則再加上一周的觀察時間??**可以按此公式計算收集行為樣本的時間。
”通過對我們一線教師平時工作的觀察和了解,發(fā)現大多數幼兒教師雖然也重視在生活、學習、游戲中對幼兒的觀察,但觀察的內容不夠廣泛,觀察持續(xù)的時間也沒有達到過這樣的標準,更是從未這么系統地觀察、分析與記錄過,好多時候的觀察是處于一種無意識和下意識狀態(tài),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識、有系統的觀察很少。確實,也只有通過如此詳細與持久的觀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個兒童,這是需要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在以后的工作中應該去努力實踐的。
二、處理問題行為的策略。
孩子們難免會有一些問題行為。如何有效地處理這些行為,還必須**產生這些行為的根源。本書以“幼兒的擾亂行為”為例,分析了行為起因的三種類型:制約型、情感型、社會型,并分別論述了采用不同的策略進行“治標又治本”的改善。
對制約型的幼兒,使用“行為改變技術”,即當孩子出現擾亂 1
行為時,**忽視他的行為,或改在他出現良好行為時,才贊賞或鼓勵他。對情感型的幼兒,需要使用宣泄情緒的方法,**必須提供機會讓幼兒發(fā)泄或表達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懼及緊張感,同時也要提供機會讓幼兒***的技巧與信心。對于社交型孩子來說,教會他們如何直接處理和處理人際關系就足夠了。
其實幼兒的每一種行為的背后,都有其產生的緣由,或復雜,或單純,當我們的教師面對這些行為時,專業(yè)的技能就在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分析幼兒的表現,思考產生行為的原因,實施“對癥下藥”的策略。
三、堅持教育適量的原則。
凱茨教授認為,在討論促進幼兒發(fā)展的要素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不管提供什么東西,只有“適量”才能產生好的結果,這就是教育的適量原則。應用這一原則的例子包括:對兒童的關注、愛、刺激、獨立、好奇、活動選擇等。
只有當數量、頻率與強度適當時,才會對幼兒有益。她還舉了很多實例,如:要發(fā)展幼兒“適度”的自尊,避免幼兒出現“自戀”的傾向;強調幼兒發(fā)展的目標不只是知識和技能,還應該注意對幼兒社會**往、情感態(tài)度、行為和性向的培養(yǎng)等等。
教育的“適量原則”對我們日常的幼教工作應該是很有啟示作用的,如: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不等于把墻面貼滿,空間掛滿;要讓幼兒有適度的自我肯定,但過度自信就會使幼兒自傲狂妄;教學活動中要讓幼兒有一定的興奮度,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但過度的興奮就是煩躁,就如凱茨博士書中所說:“興奮是毒癮反應模式,把師生之間的關系局限于永無止境的提供與接受上??
一個具有教育性的活動或游戲,應該能長期引起幼兒的興趣,并能鼓舞幼兒參與的熱忱??而不是僅僅引起幼兒的興奮與趣味?!?;對孩子的愛也要適度,過分的愛就是溺愛。
教師在教育中凡事都要把握好一個度,做到“適可而止”,切忌“矯枉過正”,這也許很難,但教育的水平也許就體現在這個“度”上。
四、什么是適宜的教學。
卡茨教授對適應性教學的目標、內容、原則和方法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長期以來,幼兒園的課程和教學一直處于一種欣欣向榮的局面。幼兒園園長和老師應該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幼兒園和孩子的課程和教學?
卡茨教授關于適應性教學識別的討論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凱茨教授認為,要識別適宜性教
學,首先要回答下面三個問題:一是“要學什么?”,二是“什么時候學好?
我有幸閱讀了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心理學博士麗蓮。凱滋的著作《與幼兒教師的對話邁向專業(yè)成長之路》。他關于兒童發(fā)展與教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的許多觀點讓我受益匪淺。
凱滋教授在書中強調兒童發(fā)展的適宜性,明確提出適量原則,如要發(fā)展幼兒適度的自尊,避免幼兒出現自戀的傾向;強調幼兒發(fā)展目標不只是知識技能,尤其應注重對幼兒社會性交往、情感態(tài)度、行為和性向的培養(yǎng),后者更應該成為兒童發(fā)展與教育的重要方面。這無疑和我們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適宜性教學,就是讓我們教師思考,幼兒要學什么?什么時候學好?如何學最好?不管學習目標是什么都要涵蓋:知識、技巧、氣質、情感著幾個方面。
書中指出:讓幼兒從事一些互動性的活動,以及主動而非被動地進行活動時,其學習情況最理想。很多影響兒童發(fā)展與學習的經驗或因素,在適量的情況下效果最佳。課程重點應該是協助幼兒對于自身的環(huán)境與經驗有更佳的理解。發(fā)展與學習具有循環(huán)性。學習環(huán)境越開放、越不封閉、越不正式,老師越能獲得有關兒童發(fā)展與學習的訊息。知道的訊息越多越能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兒童年齡越小,教學策略越要多元化,課程要越有彈性。這些對于我在課程中的創(chuàng)設有很大的啟發(fā),一定要關注幼兒的前期經驗,注重直接體驗。
凱滋教授在分析教師角色、幼兒教育的專業(yè)性、教師與兒童的關系時,他反復強調指出,教師要與兒童維持一種適度的疏離,這樣才能即有助于保證并增進兒童評價的客觀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師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證教師正常執(zhí)行角色功能,給予兒童公平的教育與發(fā)展機會。
在閱讀過程中,我始終抱著學習專業(yè)理論的渴望,時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經驗,并結合自己工作中的實際狀況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誤差,感受他的反思、實施、辯證和理性,我不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學建議,還分享了他的學術氣質和精神。對我的教師成長之路起到理論鋪墊作用,結合《指南》和我們的教育現狀,用理論來指導我的工作。
看完《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不僅在專業(yè)上經歷共鳴\檢討\交流與提升的過程,也深受"麗蓮。凱茲"大師特有的學術品質與專業(yè)精神的影響與激勵。使我對"幼教事業(yè)"有了更強的歸宿感和責任感!體會本書結合實際工作崗位主要有以下幾點理解與啟發(fā):
一,培養(yǎng)健康自尊,而不是鼓勵自戀
回想過去的一些學習記錄單,仔細分析,發(fā)現存在著養(yǎng)成兒童自戀的例子,并未鼓勵兒童想外探詢以求了解或者引導兒童探究價值得研究的現象。如調查表中的標題"我喜歡的小動物""我喜歡的顏色""我喜愛的玩具""我最想旅游的地方""我的家庭"等等。這些記錄單將兒童的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而忽視了要求兒童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解決想清楚的事情""我想制造的東西"等。也就是缺少讓兒童扮演制造者\創(chuàng)始者\困惑者\試驗者的角色。
有益于兒童的自尊應是詢問兒童的意見與喜好,提供機會讓兒童真正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判斷,鼓勵兒童間相互支持與合作的教學。 從麗蓮。凱茲淺顯易懂的例子中最能體會。如四個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時間制造風速船。第一次嘗試時,他們用了很多的膠帶,把四個風標粘起來,結果需要很強的風速才能讓他們設計的風速級計轉動。雖然失敗了,但老師不打擊也不忙于告訴答案,反而鼓勵他們繼續(xù)嘗試,孩子們也不肯放棄。顯然他們的堅持會影響老師的計劃。最后這四個孩子成功了,他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與技巧。同伴們都非常欣賞羨慕他們的設計,老師也投去贊賞的目光。相信他們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自尊!
二,學習氣質對與幼兒教育的啟示
反復閱讀麗蓮。凱茲大師的觀點:"至少有7個理由,我們應該將培養(yǎng)想要的氣質列為教育的目標",覺得不無道理。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兒教育四大目標”知識\技巧\氣質\情感”反復強調幼兒”氣質”目標的重要性。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學習氣質代表著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其中第7條理由:"兒童不太可能從直接的教導中心學習氣質,而是從目睹身邊的人所展示出的氣質中模仿學習而來,因此老師與父母可以想像'孩子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氣質?'如果老師希望幼兒養(yǎng)成探究\假設\試驗\推論的氣質,就應該考慮自己的這些表現得更明顯,讓孩子看到。"這一條強調了教師對幼兒學習氣質的重要影響,因此值得我們在課程設計與師資培養(yǎng)過程中認真思考,哪些氣質值得培養(yǎng),哪些氣質需要消弱。
三,行為改變技術背后的問題分析
其實"行為改變技術"是教師在實踐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種制約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只是"行為改變技術這個詞是一種專業(yè)說法。我所理解的行為改變技術就是"糾正和制約孩子的不良行為,試圖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過去針對孩子攪亂\無理行為,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強化手段。但針對產生攪亂行為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經過麗蓮。凱茲大師的指點,原來要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如"制約型"的幼兒攪亂行為一般是學來的,大部分情況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撫就可停止。記得2年前的一次區(qū)域活動莽撞行事時,毛毛哭著找老師告狀,原來豆豆打了他。一問豆豆,是毛毛沒有征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一看兩人都有錯,當時氣憤之余只好停止他們的玩具?,F在想來,應該告訴他們或協助他們澄清他們問題的所在,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示范如何應付\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因為這即是針對"社會型"幼兒的策略。至今令我概念還比較模糊難以分辨和應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兒,由于他們的行為不易察覺,就很難消除他們內心素承受的壓力和傷害,經過書中的描述,我認為此類幼兒多為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幼兒,應該根據眼神\情緒來判斷,多提供機會讓幼兒宣泄和表達自己不能控制的緊張敢和恐懼感。
這本書的主編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博士lilian katz教授??ù慕淌谑菄H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多年從事幼兒教育和教師成長研究。她通過語言與我們分享她的經歷、觀察和意見。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幼兒與幼兒教育”,共有八章,分別為:幼兒發(fā)展的需求、自尊vs自戀、學***質、我的孩子發(fā)展正常嗎、慎用行為改變技術、是教育還是讓孩子興奮、幼兒教育的目標與適宜的教學、幼教機構的評價。下篇是“幼兒教育議題”,共八章,分別為:
幼兒教師的反思與展望、現代家長與教師的角色、專業(yè)幼兒教師的行為、幼兒教師的成長、幼兒教育的理念,是幼兒教育一個專業(yè)、幼兒教師的倫理規(guī)范、教學指導的原則與策略。
簡單的讀了序,我便開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兒發(fā)展的需求”,從這里讓我知道了幼兒理想發(fā)展的六個基本要素:幼兒需要有安全感、幼兒需要適度的自我肯定、幼兒需要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幼兒需要**協助他們理解生活經驗、幼兒需要與有“權威”的**一起成長學習、幼兒需要有**或兄妹作為學***。簡短的幾頁字讓我明白:
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為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戀”。
它真的讓我大開眼界,讓我知道所謂的自尊是指對自己的評價所衍生出來的感覺,而自戀則是指關注自己和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tài)。以麗蓮·卡茨教授為例,讓我明白自尊和自戀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接下來的三到八章中,我學到了很多關于未來教育和教學的知識。
如:如何解決或應對所謂的“問題行為”,我們不能光從外表的行為來看,而是要考慮問題行為和原因。在處理問題行為時,一定要了解原因,然后對癥下藥。
也讓我知道在教學中要學什么?什么時候學好?如何學最好?
這讓我這個剛剛從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淺。
而下篇“幼兒教育議題”是值得我認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為在這里麗蓮凱茲教授寫下了有關幼教老師的反省與展望、現代父母與老師的角色、專業(yè)幼兒教師的行為、幼教老師的成長、幼教界的意識形態(tài)等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經驗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專業(yè)幼兒教師的行為”,讓我更進一步的理解了所謂的“專業(yè)”。
它是對恪守執(zhí)業(yè)標準或行事準則的承諾,這些行為準則規(guī)范專業(yè)人員在常見的困境中如何行事。重點是:1。在工作中運用先進細致的知識。根據知識做出判斷。采用專業(yè)行為準則。讓我懂得應該如何去教導幼兒,用幼兒教師的專業(yè)教育及訓練,為兒童的發(fā)展與學***大的努力。
書中對我們現在的常見的一些教育現狀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讀凱茲教授所提出的議題與例子時,我的心里常常有觸動、有檢討、有反思、在檢討與反思之后,又有收獲的喜悅。書中的每一章、每一節(jié)、每一個例子都是卡茨博士在學前教育現場寫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相關推薦
幼兒教師教育網今天特意為大家搜集了一些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讀后感”相關的資料,大家在看完作者寫的作品之后,內心都會有所觸動。為了更好的去體驗書籍的奧妙,讀后筆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繼續(xù)閱讀下方的文章以獲取更多有關該話題的資訊!...
欄目小編強烈推薦一篇非常實用的“與幼兒對話讀后感”給大家參考。在上學的時候,老師會經常要求我們會寫讀后感,就比如作者寫的作品,每次讀完都有不一樣的看法。?閱讀后的思考,總會給人以啟迪。我們會在網站上發(fā)布相關信息請繼續(xù)關注!...
你曾經寫過作品的讀后感嗎?一部好的作品,它的作品一定不會差。?寫讀后感是對原文深度思考的體現,小編向大家提供了“與幼兒對話讀后感”。...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