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筆記。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教師與家長之間要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并使其積極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么,家長可以在哪些方面幫助到教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必看:孩子學會和小伙伴相處,家長采用“三不原則””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沒必要的介入,或不得當?shù)慕槿?,一方面會把孩子間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沒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人際關(guān)系問題的機會,第三個壞處是容易讓孩子遇點小沖突就覺得是個大事,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01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互相發(fā)生點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長不必把這看成是問題,不必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氣。
不嚴重的情況下,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們自己解決;較嚴重時,簡單地拉開即可,不必計較自己的孩子吃虧了還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簡單講一下,不講也行,關(guān)鍵要保持友好輕松的態(tài)度。這看似有些不作為,卻正是培養(yǎng)兒童健康人際關(guān)系的最基本、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我把這種方法總結(jié)為“三不原則”: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
我女兒圓圓4歲前的固定玩伴是婷婷和小哲,都是女孩,出生時間差不多,且在同一層樓住著。三個小家伙總是東家進西家出地在一起玩。婷婷和圓圓性格比較溫柔,小哲比較急躁,常常在搶東西時占上風,發(fā)生沖突時就會狠咬對方一口。我記得有兩次圓圓去小哲家玩,突然哭著跑回來,說小哲咬她了,胳膊上有明顯的牙印。
我總是看看她的小胳膊,笑著對她說:“哦,又打架了?!比缓筝p輕地吹吹她被咬的地方,問她:“不痛了吧?”她如果說還痛,我就再吹吹,或輕輕地吻吻,媽媽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劑。她如果說不痛了,我會愉快地說,好,不痛了,那就再找小哲玩去吧。
我的態(tài)度對圓圓的影響十分明顯,她往往是淚痕未干,情緒就完好如初,馬上返身又去找小哲了。偶爾會表現(xiàn)出持續(xù)的情緒,說不想去找小哲,要自己在家玩。我也笑笑說:“好,那就在家玩吧”,隨她的便。她多半堅持不了十分鐘,就又想找小哲,或是小哲自己就跑過來了,兩人很快又玩得熱火朝天。事實上,婷婷也常被小哲打哭,或者圓圓和婷婷有時會倚仗比小哲個子高力氣大,情急之下會把小哲推倒,惹得小哲大哭。我們幾個家長持有的態(tài)度差不多,當然我們都會告訴孩子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要打架不要搶東西,也盡量用引導的方式化解她們的矛盾。同時,對孩子之間的打架吵架,我們都坦然平和,一笑了之,沒有誰會在這里算計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虧了,或是抱怨別人的孩子如何等。所以三個孩子一直在一起玩得非常愉快。
02
家長的這種態(tài)度,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即發(fā)生沖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過去就過去了,無所謂誰對誰錯,該怎樣相處還怎樣相處——這樣一種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兒童能正常地發(fā)展人際關(guān)系的必不可少的基礎(chǔ),是豁達、友善的生長土壤。
事實上孩子們確實很快就學會了協(xié)調(diào),鬧意見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圓圓4歲時,我們遷居煙臺,小哲也隨后和父母遷到青島。煙臺、青島離得不遠,兩個小家伙隔幾個月就要見次面,在我印象中,從那時起,她們不管在一起玩幾天,再也沒鬧過意見,總是那么快樂默契,每次分別都哭得淚水漣漣,迫不及待地期待著下一次見面。這份友誼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她們長大成人。
“三不原則”看似消極,意義卻非常積極,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壞性的參與,而且它內(nèi)含一種信念: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guān)問題。
這個信念的確立非常必要,它是科學兒童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遷移到其他問題的解決上。沒有這個信念,“三不原則”就失去了支撐的力量。很多家長在開始接觸到這個原則時,總是將信將疑,一旦在生活中嘗試驗證,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對兒童的能力也會就此有新的認識。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于鄰里小朋友的相處,在雙胞胎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兒園或小學里,都照樣管用,因為天下的孩子都一樣。
03
有一對雙胞胎兄弟,經(jīng)常為搶東西或其他事情打架。媽媽開始的處理辦法是問清楚打架的緣由,判斷誰做得不對,就打誰的手,或者關(guān)小黑屋,并告訴孩子為什么要懲罰他。但小哥倆的矛盾并沒有因此減少,隨著年齡增長,反而越來越多,一天無數(shù)次地哭喊著來找媽媽評理,這讓媽媽非常抓狂,經(jīng)常發(fā)脾氣。而且兩個小家伙都越來越會推諉責任了,有時甚至為了把過錯推到對方身上而說謊。
這位媽媽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辦法肯定是有問題的,但一時又不知該如何辦,于是來找我咨詢,然后將信將疑地帶著“三不原則”回去了。
過了幾個月,我收到她的一封郵件,說咨詢的當天傍晚,她正在廚房做飯,聽到兩個小家伙又在客廳為什么事聲嘶力竭地爭執(zhí)起來,然后按慣例一起哭著來廚房找媽媽評理。當時她正要按慣例處理時,突然想到我說的“三不原則”,于是改變主意,一邊不停手地做飯,一邊輕松笑著對兩個小家伙說,哈,又打架啊,以后打架別找媽媽了,你們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吧,媽媽忙,沒時間管你們。
兩個小家伙沒想到媽媽今天會是這種態(tài)度,一瞬間愣了,然后就在廚房吵鬧扭打起來,并大哭,都做出委屈萬分的樣子,邊打邊看媽媽,等著媽媽站出來評理。媽媽停下手中的活,笑著用溫和的語氣對他們說:“廚房太小了,打架伸不開手腳,想打就去客廳打吧?!闭f完把兩個小家伙送到客廳,自己回廚房繼續(xù)做飯。她剛回廚房還在擔心,別真打出問題來。沒想到孩子們的沖突好像也跟著自己離開了客廳,兩個小家伙居然沒有繼續(xù)接著吵鬧,且很快就聽到了他們的嬉笑聲,媽媽這才把懸著的心放下。
接下來的日子,這位媽媽總是采用這種辦法對待兩個孩子的沖突,令她感到神奇的是,小哥倆真的相處得越來越好,學會了協(xié)調(diào),也開始懂得互相謙讓,現(xiàn)在已基本上不再找她告狀。令她頭痛了好幾年的問題,就這樣輕松地解決了。
家長們經(jīng)常抱怨說現(xiàn)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讓,歸因為獨生子女問題,或是“溺愛”問題。其實根本原因是家長們對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很多家長見不得孩子們鬧矛盾。孩子間一發(fā)生點什么事,家長馬上出面,似乎不出面就沒盡到責任,也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沒必要的介入,或不得當?shù)慕槿耄环矫鏁押⒆娱g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沒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人際關(guān)系問題的機會,第三個壞處是容易讓孩子遇點小沖突就覺得是個大事,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04
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周末和媽媽一起去姥姥家,舅舅和舅媽也帶著自己3歲的兒子過來,兩個小家伙見面后都分外開心。玩了一會兒,5歲的孩子突然把3歲的弟弟抱起來,想要走幾步,可由于他力氣太小,一下摔倒了,弟弟的頭磕在沙發(fā)扶手上,大哭起來,5歲的孩子一下子不知所措,羞愧地向大家看去。舅媽過來一看,孩子頭上被磕出一個小包,大驚失色地叫起來。5歲孩子的媽媽見自己的孩子闖禍了,非常不好意思,擔心弟媳不高興,立即沉下臉批評孩子,要孩子給弟弟道歉,跟弟弟說對不起。
5歲的孩子可能因為害怕,也可能覺得委屈,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任憑媽媽怎么說,都不吱聲。姥姥看這情況,沉不住氣了,也過來給孩子講道理,要求他給弟弟道歉。
舅媽一邊安慰自己的孩子,一邊用暗示的口氣說,小哥哥不是故意撞弟弟的,讓小哥哥給道個歉,寶寶就不哭了。3歲的孩子聽大家都這樣說,就一直哭個不停,似乎也在等著小哥哥道歉。
5歲的孩子在一伙人的逼迫下,終于招架不住,低低地說聲“對不起”。姥姥嫌孩子聲音太低,說沒聽清楚,鼓勵孩子“大聲點,再說一遍,好孩子就要勇敢承認錯誤!”孩子不說,大家就又鼓勵他再大聲說一次。孩子終于提高聲音又說一句“對不起”。話音剛落,大家正要松口氣時,孩子“哇”一聲哭起來,開始發(fā)脾氣,亂踢亂打媽媽,拉著媽媽要離開姥姥家。
讓我們體會一下5歲孩子的心情。
他和弟弟玩得愉快,情不自禁地抱起弟弟,一定是出于一種好的愿望,或是表示對弟弟的喜愛,也可能是想要展示一下做哥哥的強壯,甚至是想獲得大家的某種贊賞,結(jié)果卻是闖了禍,可以想象孩子當時多么尷尬,多么沒面子,且多么擔心。假如這時家里人能換一種方法來處理,給孩子一個臺階下,效果一定不一樣。
比如態(tài)度輕松地對弟弟說:“小哥哥是想試試能不能抱得動你,不小心摔倒了。沒事,讓媽媽給吹一吹,一會兒就不痛了?!被蛘吖室廪D(zhuǎn)移一下弟弟的注意力,對哭泣的弟弟說:“小哥哥剛才可能是沒抱好,摔倒了。要么再讓小哥哥抱一下,這次小心點,看能不能抱得動你。”我相信經(jīng)家長這樣一說,小弟弟會很快忘記自己的痛,不再哭泣,很樂意配合。小哥哥這時也一定愿意更小心地去抱弟弟,以免摔倒。這時大家可以順便告訴小哥哥,以后想抱弟弟的話,遠離茶幾桌子等硬物,那樣即使摔倒了,也不會碰傷。
當然也有這種可能,這時小弟弟不愿意再讓小哥哥抱,或小哥哥不想再抱小弟弟,大家同樣可以理解地說,“嗯,寶貝真懂事,是擔心再摔倒吧。你們現(xiàn)在確實太小了,可能抱不動,過幾年再抱吧,再長三年,估計哥哥就能抱得動弟弟了,說不定弟弟也能抱得動哥哥了?!毕嘈偶议L的話說到這里,全家人的感覺都很輕松,孩子也絕無再計較的可能。
有人擔心,如果當時不要求5歲的孩子道歉,是不是他以后會變成一個沒有教養(yǎng)的人,做了錯事也不懂得內(nèi)疚?
這種擔心完全沒必要,這就又涉及我們前面提到的信念問題: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guān)問題——只要他們成長中獲得過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過得體的禮貌和修養(yǎng),他就得到了這樣的滋養(yǎng)。反之,成年人如果對孩子的一點無心之過不能表現(xiàn)出體恤,大驚小怪,上綱上線,逼迫孩子說“對不起”,這樣才會損害孩子的友愛心。
05
兒童的世界非常單純,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是成年人強加的,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間的沖突關(guān)系看成是“犯錯誤”,尤其是看成欺負和被欺負的關(guān)系?,F(xiàn)在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我們不欺負別人,但也絕不讓別人欺負。或直接告訴孩子:你不要主動打別人,如果別人打你,你必須要還手。甚至有的家長為了強化孩子的自我保護,會對孩子說:如果你在外面挨了打,不還手,回家我就打你。
這樣一種教導,可能讓孩子學會不吃虧,但人生很長,“不吃虧”到底是一道護身符,還是一種隱患?發(fā)生在成年人世界中的無數(shù)事實已讓我們看到,從不吃虧的人或報復心重的人,反而活在十面埋伏的危險中。
比如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女朋友和他分手后,另找一個男朋友,他就去把人家殺死,然后再自殺。這樣一種行為,表面上出于愛,實際是出于恨。狹隘的復仇心理讓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毀滅一個讓他有吃虧感的人。
大部分“不吃虧”的人雖然可以活得一生平安無事,但“不吃虧”真的為他贏來更多的幸福了嗎?
我曾遇到一件事。我女兒上幼兒園時,有一天我去接她,帶她在幼兒園院子里玩滑梯時,突然聽到旁邊一位媽媽叫起來,原來她發(fā)現(xiàn)兒子胳膊上有一塊青,上面有牙印,看來是被哪個小朋友咬了。這位媽媽馬上聲色俱厲地問孩子“誰咬的?”正在高興地玩著的男孩被媽媽的語氣嚇著了,一下子哭起來。這位媽媽又大聲詢問孩子“這是怎么回事,誰咬的?”邊說邊用眼睛向周圍的孩子看去,好像每個孩子都有嫌疑。小男孩不回答,立即拉著媽媽的手就要走,邊哭邊說:“我不玩了,咱們回家吧,回家吧。”這位媽媽卻不依不饒地拉著孩子去找園長,要問個究竟。
看著這位母親一臉怒氣地拉著孩子往園長辦公室走去,我心里真替她的孩子難過。相比孩子的純美和自尊,這位媽媽的行為多么粗俗不堪。她不光在丟孩子的臉,也在破壞孩子的人際關(guān)系。她這樣做,與其說是出于愛孩子,不如說是出于計較和報復。事實上她最愛的不是孩子,而是“不吃虧”的感覺。她這樣處理,只是讓自己的感覺好一些,卻已經(jīng)讓孩子“吃虧”了。
中國傳統(tǒng)智慧“吃虧是?!北粺o數(shù)人奉為一種生存哲學。它強調(diào)的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以豁達之心看待世事。所以它不是來自壓抑,而是來自氣度和容量。可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教導不吃虧,怎么指望他能在成年后體悟出“吃虧是?!钡纳钜?,怎么能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胸襟?
當然沒必要走極端。
有些家長深諳吃虧是福的道理,也希望培養(yǎng)孩子無私的品格,遇到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搶東西時,總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讓,這種做法也不對,也是走極端了。
因為自私是人的天性,就像盧梭說的那樣:我們原始的情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所有的一切本能的活動首先是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自身的幸福。所以,第一個正義感不是產(chǎn)生于我們怎樣對別人,而是產(chǎn)生于別人怎樣對我們。一般的教育方法有一個錯誤就是:首先對孩子們只講他們的責任,而從來不談他們的權(quán)利,所以開頭就顛倒了。
幼兒尚未建立合作的概念,自己的玩具不讓別的小朋友玩,或搶別人的玩具,這都是正常表現(xiàn)。強迫孩子出讓自己的利益,這種做法并不能培養(yǎng)孩子的大度精神,反而強化他的緊張感。如果一個孩子感覺別人總是侵犯他的私人領(lǐng)空,干涉他的事情,他會變得特別警惕,表現(xiàn)得更自私。
孩子間的矛盾,無非起源于搶玩具,或打鬧間沒分寸感,不小心碰痛了對方等。成人對待這些小矛盾的態(tài)度,比告訴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影響更大。要用最道德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但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孩子。天生不會和人相處的孩子其實不多,只要成人減少干涉,他們多半能進行自我協(xié)調(diào)。
“三不原則”的核心內(nèi)涵是兩點:第一給孩子做出好榜樣,第二營造豁達和善意的環(huán)境。兩者要的都是家長自身的修養(yǎng)。
06
曾有一位單身母親向我咨詢,她說4歲的女兒很喜歡去幼兒園,但在和小朋友玩耍時,總是扮演邊緣角色,受別人的支使,還總是受氣。比如搶某件東西,搶不過別人時,就不會再搶,轉(zhuǎn)而玩別的東西去了。有時別的小朋友打了她,淚痕還沒干,人家過來找她,她就馬上高興地又去和人家玩,全然忘了剛才被打的事情。這位母親覺得孩子太懦弱,沒有自尊,為此她給孩子講過道理,也狠狠地教訓過女兒多次,卻總是沒效果,孩子似乎越來越膽小了。她將此歸因為孩子在單親家庭中成長,因缺少父親的關(guān)愛和保護而自卑。所以她的問題是,如何給孩子做心理輔導,是不是需要馬上給孩子找個父親?
尋找同伴并迎合同伴,這是孩子正常天性的表達。在和小朋友發(fā)生沖突時,孩子能根據(jù)具體情況,主動退讓,并且能通過轉(zhuǎn)移注意力自我化解情緒;在小朋友得罪她后,不計前嫌,快速進行情緒代謝,重新投入友好的玩耍中。所有這一切,都是孩子在用天性中的純潔、豁達和自愛,努力發(fā)展自己的人際協(xié)調(diào)能力。這是一種潛能,這種潛能幾乎深藏在每個兒童體內(nèi),只要沒有錯誤的外力干涉,他們都可以在未來的成長中把握好各種交往的分寸。
家長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其實都是她自己心理的投射。她的自卑感和斤斤計較,讓她無法完成人際關(guān)系的協(xié)調(diào),這種不協(xié)調(diào)性甚至可能影響了她的婚姻關(guān)系。她下意識的自我保護,就是讓自己遠離他人,拒絕交往。現(xiàn)在又不由自主地拽著女兒往這個方向走。
我詢問了這位家長童年的一些情況,她也是成長于一個單親家庭中,她對自己幼時狀況的描述和對女兒現(xiàn)在情況的描述如出一轍,而她自己在陳述中也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女兒的態(tài)度、方法簡直就是當年母親對待她的翻版——到這里,她是開始觸摸到問題的根源了,這才是改變的開端。
孩子天性各不相同,不要指望孩子在人際交往上的表現(xiàn)恰好符合你的理想。他可能是強勢的,也可能是柔弱的;可能是狡黠的,也可能是厚道的。這些特征并不代表他將來就是怎樣一個人。只要他在和同伴玩耍時是快樂的、內(nèi)心是純凈的,就是好的。良好的同伴關(guān)系本身就是成長的營養(yǎng)品,能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滋養(yǎng),成長得健康。
當下還有一種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一些人由于自身的不如意或眼界太低,經(jīng)常給年幼的孩子灌輸社會是險惡的、人心是無常的等等這類負面觀念,讓孩子從人生初始,就對家門以外的世界不抱有信任和好感。這不但降低了孩子在人際交往上的坦蕩,也束縛了他接納世界的心胸,甚至會培養(yǎng)出反社會人格。
對世界懷有美好的信任,和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常識并不沖突。家長應該把人際交往中各種潛在的危險告訴孩子,比如周圍的人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或媒體上報道了什么相關(guān)內(nèi)容,就事論事地跟孩子談談,讓孩子增加些常識。生活本來就是有悲有喜,有常規(guī)有意外。知道世界有灰暗,不等于要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于毫無防范心理。這是你對社會應該有的態(tài)度,也是教育孩子應拿出的示范。
正面教育永遠是最可靠的辦法,正如避免得流感,應通過平時強壯肌體來預防,而不能采用一出家門就戴防毒面具的辦法。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表現(xiàn)出一匹駿馬的飄逸,就不要從小教唆他以一只刺猬的姿態(tài)活著。
最后要強調(diào)的是,“三不原則”的成功運用,必須是三條戒律同時執(zhí)行,才能有效。很多家長在執(zhí)行這一原則時,容易注意到不介入和不怕吃虧,卻往往忽略自己的脾氣,動輒打罵孩子,那么這一方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原因是家長自己給孩子做了一個不體諒、不寬容、不友好、愛發(fā)脾氣的壞榜樣。這也是需要家長特別注意的。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對兒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一些家長為了孩子能獲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輔導孩子學習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與忽略了孩子的主體地位不無關(guān)系。搞好家庭輔導,需要堅持“三不”。
一、不當監(jiān)工,引導孩子專心學習
孩子學習時走神、玩耍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習慣尚未形成。專心學習的習慣不是靠監(jiān)工盯出來的,而是在平時訓練中逐漸形成的。家長可以首先提出學習要求,讓孩子心中有數(shù)。在孩子學習過程中,要經(jīng)常提醒孩子按規(guī)范要求去做,鼓勵孩子堅定意志,讓孩子養(yǎng)成專心學習的習慣。
二、不罰苦工,促使孩子愉快學習
為了讓孩子考上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家長紛紛給孩子“加負”。在書山題海面前,孩子成了做題機器,生活枯燥乏味、苦不堪言,結(jié)果孩子漸漸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厭學。只有使孩子感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反之,學習就被動,學習效果也不理想。
三、不當幫工,鼓勵孩子獨立學習
當孩子在做作業(yè)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時,家長大都幫助解答,并不厭其煩地講給孩子聽,直到孩子聽懂為止。精辟、透徹的講解固然能使孩子恍然大悟,但往往是以犧牲孩子的獨立思考、深入探究和積極創(chuàng)新的機會為代價的。久而久之,孩子會養(yǎng)成依賴心理。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用之人。但是教育孩子確實是一門藝術(shù),怎樣正確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值得好好探討。
誤區(qū)一:等孩子上學后再好好教育
現(xiàn)在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有這樣一個觀點:孩子才三四歲,年齡還小,不懂事,現(xiàn)在就應讓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學以后,再好好教育他吧。但是父母們不知道,在這一階段如果對孩子比較溺愛、袒護,就會使孩子變得任性、淘氣。從小沒有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以后要想改過來就比較困難。
誤區(qū)二:盲目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
現(xiàn)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廣泛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愛好班,如讓孩子學電子琴、學舞蹈、學奧數(shù)、學英語、學游泳等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很多家長可能是這樣想,反正我對孩子盡心了,能讓他學的都給他報了,至于學得怎么樣就看他自己了,將來他沒有學好也別怪父母沒給他提供這個條件。
誤區(qū)三:孩子該做的事父母包辦
很多的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年齡還小,許多事情他干不了,也干不好,有時候讓他來干還不夠給大人添亂的。但是做父母的可能不知道,大人的這種越俎代庖反而大大地延緩了孩子自立性的發(fā)展,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傷害,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專家指點:(張健全心理學專家)對于孩子的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生理遺傳的因素:
雖然我們現(xiàn)在還不知道遺傳因素對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有多大影響,但是有影響是肯定的。因此,先天條件好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抓緊,不能因為先天條件好就放松對孩子的教育;先天條件不太好的,父母更要抓緊,利用后天的不斷彌補,讓孩子趕上來,只要父母努力,孩子一定會成才,這樣的事例也是很多的。
二、環(huán)境因素:
環(huán)境有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3個方面,其中家庭環(huán)境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這就要求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同時,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要做到在孩子面前言行一致。例如:有的父親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認真完成作業(yè),而自己卻從不看書看報,整天泡在麻將桌上。有這樣的父母,孩子怎么可能學好,當然也不排除有例外現(xiàn)象。
三、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
在這個問題上,應根據(jù)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他們不同的空間。6歲前,給孩子的空間不能太大,在這一時期,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形成,做家長的應從多方面指導教育,讓他從小就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孩子6歲后,隨著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多,逐漸形成了一些自我意識并在不斷加強,家長再用以前的老辦法就會受到孩子的反抗和抵制,有時甚至是極端的反抗。這時家長就應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出現(xiàn)。當孩子與家長的意見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應坐下來認真傾聽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說得有道理,就應按照孩子的意見辦;如果沒有道理,就應耐心地說服解釋,不能以大欺小、以大壓人。
四、獎罰要適度:
對于孩子的獎罰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是一定要以正面鼓勵為主。對孩子的獎勵應占到80%,而懲罰最多只能占到20%。另外,獎罰也要根據(jù)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有所變化,8歲前可以物質(zhì)獎勵為主,以后應以物質(zhì)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jié)合的辦法。
此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應達成一致,夫妻之間有矛盾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另外,夫妻在共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能增加夫妻之間的感情,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司馬特說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并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會自動具備老師的資格。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shù),掌握這門藝術(shù)必定需要艱苦的學習。這不僅意味著學習有關(guān)的方式方法,首先是要樹立與現(xiàn)代生活合拍的正確的教育觀。因此,作為父母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這不單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自己。
另外,做父母的也要首先做好我們自己的事,照顧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思想或未實現(xiàn)的愿望過多地壓在孩子身上,因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使命。
能夠處理好人與內(nèi)心的關(guān)系的人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這樣的人,與自己是和諧的,能夠處理信息、能量在自我小宇宙內(nèi)部的循環(huán)。很少去怨天尤人,更多的是接納、包容和欣賞自己。
對自己不接納的人,看別人也是帶著評判和挑剔,帶著審視與懷疑。一個慣性地去“評判”的人,是不懂得寬恕、承載與愛的。不懂得愛,就不會愛,也很難收獲愛,這樣的一生何其痛苦!
有多少孩子,因為家長的不接納,最終讓他們也無法真正接受全部的自己,自己的能量互相沖突,做著無謂的“內(nèi)耗”。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要想讓孩子徹底改變,就必須先發(fā)現(xiàn)家長的問題。
比如,有的家長對孩子比較強勢。常常數(shù)落和挑剔孩子,從而使得孩子的安全區(qū)越來越小。而安全區(qū)越小,孩子就越膽小、越不自信,久而久之他會感到空虛與無助,從而否定自己。變成所謂的“空心”小孩,對什么都無所謂,什么都無法激起他的生命活力與動力。
因為精神世界的匱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是青少年,生命還沒有綻放,卻像流星一樣墜落。這肯定不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結(jié)果。
養(yǎng)孩子,就要養(yǎng)好他的精神世界。
現(xiàn)在的孩子不缺少物質(zhì),他們?nèi)钡氖蔷?。真正愛孩子、懂教育的家長要著眼于幫孩子建立強大的精神世界,讓孩子擁有正確的“成功觀”與“財富觀”,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有正確的認識。
快樂營對孩子的“精神力”有著自己的認識與理解。精神力飽滿的外在體現(xiàn)是“合”:與人合,與社會合,與天地合,這也是東方智慧中主張的“天人合一”的“合”。
實現(xiàn)“合”的內(nèi)在基因是“愛”。
如果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精神世界強大,那就先學會什么是真正的愛,然后給到孩子愛的教育,讓孩子也擁有愛的能力。當孩子的愛能夠從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到接納一切的時候,他的精神世界就足夠強大了,他的生命也因此而更加綻放、更加鮮活。
家長應該學會如何與孩子相處
1.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2.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lǐng)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此時,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家長的心思已經(jīng)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jīng)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對此程桂英老師特別建議,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nèi)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xiàn)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6.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yǎng)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tǒng)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quán)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quán)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jīng)驗,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7.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據(jù)程桂英老師介紹,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tài)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程桂英老師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xiàn)場,或是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zhí)、健忘等表現(xiàn)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xiàn)。
10..同孩子做協(xié)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xié)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fā),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很多研究兒童發(fā)展的專家建議父母,在孩子叛逆違抗時,試著跟孩子講道理,然而,操作起來往往行不通,因為這是一個孩子和父母爭奪權(quán)柄的階段,不管孩子和父母在爭什么,真正的重點在于: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一旦戰(zhàn)爭開始,跟孩子講道理作解釋似乎不太奏效。
有些人主張,如果使用得當,體罰應該是一項比較管用的工具,特別是對年幼孩子的教育。只是體罰也有對錯之分,要運用適度。做父母的不能因為心情不好,就把自己的怒氣和沮喪發(fā)泄在孩子身上,也沒有權(quán)力在外人面前處罰他,或羞辱他。
適當?shù)墓芙虘摬粋胶⒆拥淖宰鹦摹?/p>
美國的一位對兒童教育素有研究的心理學專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確立的一些適度管教的原則。對父母的教育很有借鑒意義:
事先設(shè)定管教的界限。在孩子違反規(guī)定之前就把規(guī)定講清楚,一定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犯錯或不小心釀成意外而體罰他。不要因為他昨天忘記做什么事,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這些事而處罰他,這些行為不是孩子故意違抗。而且體罰對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適用。
處罰孩子后,記得張開雙臂擁他入懷。孩子被罰后,可能需要被疼愛和肯定,父母此時應該緊緊擁抱他,并且告訴他為什么受罰,以及下次應如何避免挨揍。此時的溝通,更容易建立彼此間的融合。這時如果做父母的賭氣,讓氣沖沖的孩子回房反省,便錯失了溝通的良機。
如果你放縱孩子任性,不受管教,往往會形成孩子極端的自我中心的個性。而在愛中管教孩子,注意不傷及孩子的自尊,才能培養(yǎng)性格健全的孩子。
用心與孩子相處
接下來,我將慢慢地講述一切。
我無意于夸大3歲前所謂早期教育的作用,但是我仍然認為3歲前母親給予孩子的一切都會對他產(chǎn)生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是孩子的智商還是情商,早期教育帶來的影響都是非常深刻的。
有研究表明,影響人智力發(fā)展的因素有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人類的性格也基本在3歲之前就已經(jīng)成型,所以中國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
毫無疑問,遺傳因素在卵子受精的瞬間就已定型,而環(huán)境則千變?nèi)f化,因此我們唯一可以調(diào)控的是環(huán)境因素,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早期教育環(huán)境。在寶寶早期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里,如果有合適的方法加以干預,那么,個體的智力和其他能力、包括性格等等各方面都會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相反,如果寶寶早期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或被剝奪了學習的機會,即使寶寶有著優(yōu)越的天賦,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寶寶是學習的天才,只要媽媽用心,并且采取合適的方法,就可以輕輕松松開啟寶寶智慧之門,養(yǎng)育出真正高智商高情商的寶寶。
有很多研究成果表明,在寶寶降生的那一刻起甚至當寶寶還在媽媽腹中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在接受周圍環(huán)境帶給他的一些信息,所以近些年才興起了胎教和早教的熱潮。不管這些研究成果能否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至少每個媽媽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從寶寶降生開始,他就會對媽媽的聲音與動作有反應,甚至做出某些回應。寶寶的潛能遠遠出乎我們的意外,因此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總在帶給我們驚喜。
在每個父母的眼里,那個小家伙簡直就是一本書,一本深奧的書,我們每天都會讀懂他一點點,但是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讀懂他。
記得兒子降生那天,從醫(yī)生倒提著他的兩條小腿到護士將他抱到我的胸前,僅僅隔了3個多小時。在我雙手接過兒子的那一剎那,他居然睜開眼睛看我了。我開心地輕聲地對著他說了一句話,而他居然用定定的眼神看著我,仿佛聽懂了我的每一個字。盡管隨后他就入睡,但這并不妨礙我堅定地相信他聽到了我對他說的第一句話。就因為這個堅定的信念,在我的心目中,兒子不再是個什么都不懂的小人兒。
相反,我堅信他是個什么都懂的聰明的小家伙,只是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在理解我回應我。因此,盡管在他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在付出很多以后看不到顯著的進步,因為看不到成效,甚至可能讓我們誤以為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但是請不要著急,也許某一天,我們會突然看到他在某方面產(chǎn)生一個飛躍,他會突然明白很多的事情。只有這時候,我們才會幡然醒悟,原來我們一切的付出終究都會得到回報。
從寶寶出生那天起,請記得每天跟寶寶相處時,遵循以下的原則:
●用溫柔的話語和他對話,親吻他;
●對著他微笑,并輕輕地撫摸他的小身子;
●給他聽優(yōu)美的音樂,給他讀一些優(yōu)美的兒歌,甚至給他講故事……(也許他聽不懂這一切,但是他一定能感覺到媽媽對他深深的愛意,并且這一切都將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沉淀,成為養(yǎng)育他的心靈沃土)。
●經(jīng)常捏捏他的小手指、小腳趾;
●給他翻看一些色彩鮮艷但是很雅氣的圖畫、適合寶寶的讀物、卡片;
●自創(chuàng)一些有趣的適合自己寶寶的游戲,逗寶寶發(fā)笑;
●不管寶寶能否對你的一切努力做出適當?shù)幕貞?,當你和寶寶相處時,記得始終要把自己當成孩子,把孩子當成智者。
●利用寶寶熟悉的兒歌編一些聽起來很有趣甚至顯得有些愚蠢可笑的歌詞,培養(yǎng)寶寶的幽默感,帶給寶寶快樂,讓寶寶因此當你是朋友;
●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無知,無知并不可怕,不懂的東西和寶寶一起去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他會摸索到正確的思維和探索事物奧秘的方式;
●即便你是個百事通,也可以適當?shù)丶傺b自己是個白癡,讓寶寶失去依賴,逼著他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千萬別當全能父母。
●找機會和寶寶一起到泥巴里草地上摸爬滾打,和寶寶一起去發(fā)現(xiàn)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
●不管你認為寶寶的觀點有多可笑,他的發(fā)現(xiàn)多沒意思,都要滿腔熱誠地贊賞他,并充滿激情地參與寶寶的活動
●永遠不要指望寶寶正頸危坐地讀書、學習,讀書、學習完全可以成為充滿樂趣的游戲
●如果寶寶犯了錯誤,不要苛責他,畢竟他是孩子,父母需要給他自己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錯誤對孩子來說是最有說服力最有鞭策力的老師。
●如果寶寶有問題,首先是父母的錯,因為你不理解寶寶,或者你的行為無意識地對寶寶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經(jīng)常拿寶寶當自己的鏡子,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學有效。
昨天,在南京拉薩路小學舉行的“百步講壇”上,著名心理專家、“陶老師”熱線的創(chuàng)始人陶勑恒教授向前來求教的家長們傳授和孩子和諧相處的法則和技巧。
陶老師向家長們傳授了3個與孩子相處的方法:第一,別跟孩子講太多道理。有的家長很欣慰地告訴別人,自己從來不打小孩,都跟他講道理??墒羌议L有沒有意識到,一味的講道理讓家庭缺乏溫暖,生活就沒有了樂趣。這樣的家長經(jīng)常用顯微鏡找錯誤,然后放大錯誤。其實小孩子最怕的也是家長找他談心,小孩要是沒有做好,會讓他們感覺很對不起父母,思想包袱就一天天加大,所以對于犯錯誤的小孩做家長最好的做法是先打后揉。
第二,別動不動就讓孩子保證。孩子的保證是沒有用的,孩子說明天一定完成作業(yè)或者說上課一定認真聽講,這些話家長當時聽了是很高興,但是孩子到了明天還是原樣,又來保證后天的事。家長和老師不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讓孩子保證上,受各種環(huán)境的影響,孩子的保證很容易會泡湯。所以,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什么時候應該干什么,這樣效果比較好,千萬別讓孩子厭學、厭校、厭師。
第三,別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很多家長一討論就認為自己家的孩子不如人家,這其實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評價自己的孩子,而沒有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明確的評價方法。
天下父母都一樣,都希望自己孩子能獲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一些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用心良苦,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其實是家長忽略了孩子的主體地位。如何搞好家庭輔導,建議必須堅持“三不”。
一、不當監(jiān)工,引導孩子自覺學習
中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缺乏自制力,學習注意力不能長時間的集中,一些家長在孩子學習時,便常常坐陣監(jiān)督,孩子稍一走神、玩耍,家長便呵 斥、批評、甚至打罵。其實,孩子走神、玩耍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習慣尚未形成。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不是靠“盯”出來的,而是在嚴格有序的訓練中形成的。家長 在輔導孩子時,首先要提出學習要求,讓孩子心中有數(shù)。在孩子學習過程中,要經(jīng)常提醒孩子按規(guī)范要求去做。特別是孩子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家長要及時排除對 孩子學習習慣可能帶來的干擾,堅定孩子的意志,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達到自覺、主動地學習。
二、不當幫工,鼓勵孩子獨立學習
現(xiàn)今的家庭輔導,大多集中在孩子們作業(yè)的解難答疑上。當孩子在做作業(yè)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時,家長大都幫助解答,并不厭其煩地講給孩子聽,直到孩子 聽懂、會做為止。精辟、透徹的講解,固然能使孩子恍然大悟,但往往是以犧牲孩子的獨立思考、深入探究和積極創(chuàng)新的機會為代價的。久而久之,孩子便養(yǎng)成了依 賴心理,很少去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
三、不罰苦工,促使孩子愉快學習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都是非常高的,為了孩子能考上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在學校、社會大力提倡“減負”的情況下,一些家庭怕“減負”影響孩子的成績,紛 紛“加負”,各類教輔圖書市場火爆便是證明。在書山題海面前,孩子成了做題機器,整日生活在枯燥乏味、苦不堪言的題海中,其結(jié)果是漸漸使孩子喪失了學習興 趣,甚至厭學,其實,孩子學習是有選擇性的。他有興趣的,就接受;沒有興趣的,他接受不了。西方國家的小學生之所以能寫出洋洋萬言的“我怎樣看人類文 化”、“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到太空去旅行”等個人研究報告,是因為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作業(yè)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在完成之后有一種成就感。興趣是孩子探求 新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只有使孩子感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保持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孩子學習主動了,學習效果便能提高;反之,學習就被動,而且學習效果也不理想。
孩子的教育很關(guān)鍵,家長在關(guān)心孩子的前提下更要講究方式和方法,以有效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教育孩子,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寬恕之道”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以貫之并且躬身踐行的理念。寬容這一偉大的品德不僅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黯淡,它綻放的光彩反而愈加絢爛多姿。童年時光對人的一生有重要影響,因此,許多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都需要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yǎng)。那么,如何培養(yǎng)才能讓寶寶們學會寬容,學會原諒別人呢?下面,小編精心為您總結(jié)的知識希望能夠為您分憂解難。
在目前獨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識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原諒別人呢?
1.寬宏大量
大人要做孩子的榜樣,遇到矛盾或沖突時能寬宏大量,不計較得失,能夠高姿態(tài),不怕吃點虧,“能饒人處且饒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與教育,孩子才能在相應的時候做到原諒別人。
2.以誠相待
告訴孩子對朋友要以誠相待,對其錯誤要幫助改正。要讓孩子知道,原諒他就是給他改正的機會,寬容忍讓有利于增進友誼。
3.取長補短
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
4.反思起因
疏導、轉(zhuǎn)移孩子對矛盾結(jié)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檢討自己的過失,寬容伙伴的缺點與失誤行為。
5.反面引導
必要時,讓孩子體驗一下不原諒別人的害處。因為總是與人斤斤計較,毫不容人,小朋友們就會害怕或不喜歡與你做朋友,不會原諒別人,也得不到別人的原諒。養(yǎng)成霸道、蠻橫、自私、無情的壞習慣,容易被孤立,今后走入社會會吃大虧。
6.分清是非
教給孩子掌握原諒的標準。分清是非,正確處理所發(fā)生的問題,哪些應采取原諒的做法,哪些不可以原諒。首先要明白原諒、忍讓不等于沒有原則,不是放棄批評與反抗。
對小是小非,沒有嚴重后果的個人沖突,無意的損傷等盡可能的不要計較,要加以忍讓與原諒。對影響友誼與集體榮譽,會造成較大損害或故意做出的破壞行為等,絕對不可容忍,更不可原諒。但要采取靈活的方式,誠懇的態(tài)度去加以批評、制止。
切忌粗魯簡單,不注意場合、分寸,或言辭過激、盛氣凌人。這樣不利于糾正錯誤,反會增加極抵抗情緒,起相反的作用。
7.適當介入
當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糾紛時,爸爸媽媽可適當給予撫慰,并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別人的不對之處,明辨是非后,妥善處理。
小編總結(jié):想要孩子學會原諒,就要讓他們認識到寬容的積極意義以及斤斤計較的不良后果;與此同時,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多多接觸不同性格的同齡人,接受差異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原諒他人。學會原諒的寶寶不僅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擁有更加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而且,還能夠與父母之間進行更加和諧的溝通與交流。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努力哦。
喜歡《必看:孩子學會和小伙伴相處,家長采用“三不原則”》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家長教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一、說教材本單元是以好孩子好品質(zhì)為主題編排的。故事從春游那天的午餐講起。當小伙伴們發(fā)現(xiàn)瑪莎不吃午餐時,都從不同的方面表示了關(guān)心。有的說沒有午餐吃將是很難受的事,有的說背包可能丟在哪里。而安東把一大半面...
2歲多的小孩子,特別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交往之中難免會有摩擦。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原因,都應該好好和孩子溝通,教會孩子與小伙伴交往的方法。 小孩子1歲以后,隨著孩子肢體運動迅速發(fā)展,運動空間擴大,自我...
課題19三個小伙伴課型新授課時2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2、學會9個生字,兩根綠線內(nèi)的5個字只讀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在遇到困...
導讀:在寶寶的早期成長中,如果有機會學到有用的社交技能,比如學會與人分享,培養(yǎng)合作意識,懂禮貌講禮儀,將非常有益于寶寶今后的發(fā)展。即使小寶寶之間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爭吵打鬧,也是寶寶學會妥協(xié)與取舍的絕好機...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