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不教哪些內容。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教師在一定情況下要進行家訪,了解情況,有時候成績并不意味著一切,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是家長與教師的目標之一!那么,家園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不教“知識”教價值觀”,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不教“知識”教價值觀
美國幼兒園教育
不許嘲笑殘疾小朋友,孩子打架了不讓大人管,不愛“乖孩子”……這就是美國的幼兒園,這里幾乎不傳授任何數(shù)學語文等知識,而是更多傳遞如何遵守社會秩序等基本禮貌和價值觀。
紐約時間6月26日下午,我在紐約州的長島與五位華人母親展開對談,主要探討中美幼兒園教育的差異。她們有的孩子在國內上過幼兒園,正在美國讀小學。有的小朋友完全在美國接受的幼兒園和美國教育。我們的這次談話主要以幼兒園里的一些有趣現(xiàn)象為主。她們說,美國的幼兒園教育幾乎不傳授任何數(shù)學語文等知識,而是更多傳遞如何遵守社會秩序等基本禮貌和價值觀。
幼兒園不教識字教守規(guī)矩
“幼兒園從來不會教拼寫認單詞和淺顯的數(shù)學,這些”真正的知識”都不教。但是幼兒園教學最注重的是關于社會秩序的教育?!眱蓚€女兒都在美國出生長大的母親紐約藍藍告訴我。
“我的女兒艾薇告訴我,她從幼兒園里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別人講話的時候絕對不能插話。如果不舉手或者不示意就插話了,就會被看作是很無禮的行為。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循環(huán)地強調這個道理。這幾乎貫穿了整個幼兒園的生活。”藍藍說。
另一位華人母親李云渲補充,“的確如此。除了這一點,幼兒園還強調一些于細節(jié)處的基本生活禮節(jié)。比如打噴嚏的時候要用手或者肘部遮擋。排隊的時候要排隊不能插隊。所以現(xiàn)在我的小孩一看到別人插隊就想跳出來“幫助”別人排隊。插隊這件事情對于他,已經(jīng)變成他無法容忍的事情之一?!?/p>
“幼兒園會傳遞一些價值觀。比如說對殘疾小朋友或者需要特殊教育的小朋友不能嘲笑,而是要理解幫助和尊重。不尊重弱勢群體會被看做是非常卑微,不值得尊重的行為。我的女兒艾薇后來上的公立學校就有特殊教育部門,但是沒有小朋友嘲笑有殘疾或者孤獨癥的孩子。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可以嘲笑搞笑聰明人和富人,但是嘲笑殘疾人是一種很低級的態(tài)度?!彼{藍說。debasrideb.com
孩子發(fā)生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華人媽媽們告訴我,美國幼兒園改變了他們的一個態(tài)度。就是不要插手孩子之間的沖突。而是讓孩子們試圖自己解決。
“我的孩子有一次和另一個男孩子打架,回到家里非常不愉快。我的兒子氣呼呼地告訴了我,我覺得有必要和老師交談一下。第二天我去找了老師,老師笑著說,老師和家長都不要參與孩子們的沖突,而是告訴孩子,這是你的朋友,你自己處理和他的關系。如果你還想和他玩,你自己去找他溝通。后來果然是孩子之間自己解決的沖突。這個時候,老師刻意培養(yǎng)的是孩子的溝通能力?!崩钤其指嬖V我。
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對學校生活的參與度減少。相反,幼兒園顯得更加開放。家長對學生活動的參與度非常高。華人媽媽們李淼告訴我,“在一些學校的日程里,老師教孩子們認識防火隊員、護士、警察等生活中的角色。而家長如果是其中一些職業(yè)的,就會請到幼兒園里去講課。”而更是有很多家長當志愿者,到課堂上給孩子們講故事。
不怕外向怕內向
如果說國內更愛乖孩子,在美國老師會特別擔心“內向的孩子”。李云渲告訴我,“我的大兒子特別害羞,在幼兒園時不太愛和其他孩子講話。我的老師告訴我,孩子需要培養(yǎng)和他人溝通的能力。要鼓勵他多發(fā)言多講話?!?/p>
華人家長崔芳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她說,“老師也說過我的女兒過于內向,所以在一些場合會特別給她安排一些角色。比如說,演小話劇的時候讓她當主演,培養(yǎng)自信。排隊領食品的時候,老師鼓勵讓女兒站在第一個。在讀小畫書的時候,安排她給其他同學講解。主要是為了克服她性格內向的問題。”
相比國內喜歡評選突出個人,獎勵小紅花的歷史,美國的幼兒園更重視個人對團體的貢獻。比如幼兒之間的相互幫助,集體排演小話劇。而學校會幫助安排家庭之間的”玩伴日”活動,就是讓小朋友相互到家里去玩。讓孩子們在玩耍和交流中提高情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要達到“不教”,當然先得“教”,但這“教”是“別出心裁”的“教”。
我教女兒學漢字,舍棄了讀一個跟一個的傳統(tǒng)教學法,因為這種教法人人都會,缺乏教學藝術,教師僅是單純的“傳聲筒”,用MP3反而會教得更好。學生來校學習不是來接受知識的施舍,而是來學習捕魚的技術。他們精力充沛,生龍活虎,只要掌握了捕魚術,就會觸類旁通,游刃有余。我也不靠磨嘴皮子教女兒學拼音,那樣做吃力不討好,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應該與時俱進,應積極采用人類先進的文明成果。于是,我去書店買來多媒體拼音教學光盤,在電腦里使用“超級解霸”選擇性循環(huán)播放功能。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寓教于樂,選擇性循環(huán)播放讓孩子可以亦步亦趨,循序漸進,輕松自在地學習,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過程中積小勝為大勝,在快樂又有成求感的學習中樂此不疲。
教會了女兒漢語拼音之后,我買來一百多部注音版兒童文學作品讓她作拼讀實踐。我無所事事,只是等待,耐心地等待,我相信奇跡一定會發(fā)生。這是一個“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這是一個“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過程。
我教女兒學英語,用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讓她學好英語國際音標并做了大量的拼讀實踐。
第二步,無論單詞、句子還是文章均采用聽錄音默寫的方式學習。因此,我使用最多的是MP3播放器與一個從網(wǎng)上免費下載來的MP3文件分割合并軟件。用這個軟件我切割了成堆的隨書附帶的光盤里的MP3文件。
第三步,我將“情景對話”割掉一句,存入MP3播放器,讓女兒與播放器對話。另外,我讓女兒按時復述英語故事或聽MP3錄音后作口頭評論。這些步驟她都熟悉了之后,我就再沒有教她英語,一直到現(xiàn)在她都在采用這種方法學習。
學習日語也一樣,我先用多媒體光盤讓她學會五十音圖,然后,與她一起學習了日語名詞、形容詞、形容動詞、動詞的用法,并花了很大的力氣學習了1945個日語漢字。日語漢字中的音讀漢字是借助漢語拼音學習的,訓讀漢字完全死記硬背。對日語我本來一竅不通,但買了一些書與光盤,如《五十音圖入門》,《日語語法》,《日語漢字讀音規(guī)律揭秘》等書之后,自己也有點懂了,女兒則學得很順利,已經(jīng)打好基礎,能夠自學了。
好朋友曉聰在英國留學,前不久回國探親,硬是拉著我在她家住了幾天。正巧,她的表姐也帶著兒子頂頂過來玩。這天,頂頂跟曉聰鄰居家的孩子一起玩,回來時,我們給他買的玩具槍沒了,手上卻多了一個用布縫的小沙包。問他怎么回事,他說是和鄰居家小朋友交換了。還沒等我們說話,他媽媽的訓斥便劈頭蓋臉地落下來:“你怎么這么傻啊?好好的玩具槍去換人家一個小沙包,真是笨死了……”看著頂頂一張委屈而無辜的臉,我和曉聰也一臉無奈。
等表姐走后,曉聰給我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我留學期間,曾受雇到一個當?shù)丶彝ィo女主人教中文。主人家有一個很可愛的女兒叫艾瑪。有一天,我正和女主人在家里一會兒中文、一會兒英文地閑聊,艾瑪回來了。她一邊跑,一邊很開心地對著媽媽大喊:‘媽媽,媽媽,你看,我今天得了一個好東西!’女主人接過來一看,原來是一張手工做的卡片,上面畫著簡單的畫,還有幾行歪歪扭扭的字。我問艾瑪,這是誰送給你的啊?沒想到艾瑪說:‘這不是別人送的,是我用媽媽送我的那頂帽子和小朋友交換的。’我心里一驚,下意識地擔心:這下艾瑪肯定要挨罵了,那頂帽子我見過,非常精美,聽說是花了不菲的價格買下來的,艾瑪居然用它去換了一張不起眼的小卡片……唉,這個傻丫頭!就在我心里暗暗為艾瑪不值和擔心時,女主人卻親了親艾瑪?shù)念~頭,對她說:‘小寶貝,這卡片真不錯!這一定是那個小朋友很珍貴的東西吧?’艾瑪仰著頭:‘媽媽,你怎么知道的?對啊,這是她最珍貴的東西呢!所以,我也愿意拿我最珍貴的東西——就是你送的那頂帽子,去和她交換,這樣才算公平。媽媽,你說對不對?’女主人說:‘嗯,小寶貝,你做得對!所以,你要將這張卡片好好珍藏哦!’”
聽了曉聰?shù)闹v述,我很受觸動。是啊,也許從價格上來看,一張卡片和一頂帽子、一個沙包和玩具槍無法劃上等號。但孩子純潔的心靈并不是以物質為標準論輕重的,在他們看來,這些小玩意兒有著同樣珍貴的意義和價值。當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您身邊,您會像英國媽媽一樣理解孩子獨特的“價值觀”,包容孩子的純真的童心嗎?當孩子能把一張手工卡片看得和精美帽子一樣重要時,他長大后便能在困難時不忘施舍他人,危難時不忘幫助他人,甚至在父母老去時,對他們的尊敬、關愛和依賴仍一如當初。這些,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后為人處世的標準嗎?您又如何能在孩子年幼時就將他的純真和善良狠狠抹殺呢?
在中國,特別是在一些深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的家庭里,當孩子做出一些在家長看來不可取甚至不可思議的選擇、決定或者行為的時候,家長往往以過來人自居,對孩子抱怨、責備或訓斥,而不去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或愿望,扼殺了孩子最珍貴的童心和智慧。有感于這兩個事例的鮮明對比,現(xiàn)在就讓我們都學學這位英國媽媽吧,別用成人的思維去限制或打壓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善意地給出點評和建議,一切以保存孩子珍貴純潔的心靈為原則。這樣,孩子才能從我們的身上深刻地理解“價值”的意義。
卡爾-羅杰斯的人格理論核心,是要做真實的自我,我認為這就是儒家的誠,儒家的誠,不是堅定不移的善良,不是服務的熱忱和意愿,而是與智慧一體的,這種智慧,能夠回到生命體驗的實質,能夠呈現(xiàn)中庸之道之后的事實。這種忠于內心情感原則,就是誠。儒家講“誠則明也,明則誠也”,誠就是事實,明就是智慧,既然是事實,就不會有欺騙,既然是智慧,就不會受人愚弄。但是,要做真實的自己,要體現(xiàn)自己的真性情,不是那么容易的,做真實的自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終極的目標。
做真實的自己,就不會有委曲求全的感覺,自然是可以長久的。做真實的自己,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開放的,這種開放態(tài)度得到的體驗,使個人感覺對生活的勝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師回到真實的自己,學生自然回到真實的自己。一個人,回到真實的自己,周圍的人也會回到真實的自己,“同氣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則如此。
回到真實的自己,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要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說到價值觀,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條,但是卡爾羅杰斯關于價值觀的理論,大大豐富了價值觀的內容,就人格教育來說,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們面臨的價值觀危機不是源于我們喪失了價值觀,而是我們的價值觀與人生經(jīng)驗的矛盾和分離,事實就是事實,沒有對錯,我們的價值觀與事實不符,不符合社會現(xiàn)實,不符合自己的經(jīng)驗,一定是我們的價值觀錯了,我們的價值觀錯了,社會的價值觀就錯了,我們是社會最直接的組成部分,是對社會直接產生影響的部分。價值觀錯了,人格出現(xiàn)分裂,痛苦和抱怨就產生了。
關于價值觀
生物體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對某個客體或者目標的偏好性,這種偏好性稱為操作性價值觀,他不需要任何認知和概念性思維的參與,僅僅是有機體通過選擇某客體、拒絕某客體的價值選擇。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宮里時,蚯蚓就會選擇往光滑的一邊爬,而不會選擇鋪有砂紙的一邊,這就是操作性價值。
比如,我的孩子生下來就喜歡吃脆性的涼菜,喜歡吃酸的東西,有的孩子抓歲,多次抓相同的東西。
操作性價值觀也可以處理復雜的事情。曾經(jīng)有人做過實驗,把20多種食物放在嬰兒面前,孩子自己會取符合自己身體健康的食物。
第二種價值叫構想價值,也就是機體對文字符號(佛法稱為名相)客體的偏好。比如“真誠至上”的信念,就是一個構想價值。
通常我們的道德信條都是構想性價值觀,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和接受的,是虛假的,是“高要求”的,但是我們跟著它走了,久之我們自己也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實的自我,什么是虛假的自我。
案例:一個大孩子去搶小孩子的東西,小孩子不同意,結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小孩子的東西被搶走,大哭。這時候,小孩子的媽媽非但不保護自己的孩子,反而對自己的孩子說:“孩子不哭,你要學習孔融讓梨,把你的東西讓給哥哥玩。”小孩子由于沒有得到安慰,一直哭個不停,媽媽對孩子孩子說了六次要學“孔融讓梨”。小讓大,是媽媽的價值觀,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看來,自己的東西被搶了人被咬了還要忍讓,天理何在!
構想價值觀越接近操作價值觀,合理性越好。比如,按照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應該是物權主人優(yōu)先原則,別人要用自己的東西,是要經(jīng)過自己同意的。這種價值觀是否會讓孩子長大后變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一個物權得到尊重的人,他因而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一個從小物質不匱乏的人,他成人后,精神層面的匱乏感就弱,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滿足,物權主體資格得到尊重,他就會逐漸變得慷慨。所以,儒家提倡先滿足一定程度的自私,來塑造一個人為公的精神。真正的貪欲,來自于精神層面的貧乏,這是一種負面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從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有可能從此就走上虛假的自我,這種人是“優(yōu)秀”的,但是也是緊張的,這種緊張,感召來的人和事,終究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的際遇大多不夠理想。有天,我對我對一位常做善事且對孩子嚴格的朋友說:“以你的為人來說,積了德給子孫后代,你的孩子會很有作為,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p>
關于構想價值觀,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那么“己所欲”呢?要慎施于人。
最后一種叫客體價值,就是從客體可取性方面考慮,而不管是否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以為給孩子的關注越多越好,結果成了關愛強迫癥,讓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卻總對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
價值觀的演變與回歸
操作性價值觀不只是嬰兒有,一個人格成熟的人,總是以操作性價值觀為主導,所以孟子講,一個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先從嬰兒來看,嬰兒有如下現(xiàn)象:
嬰兒饑餓時不舒服,會哭,會大聲而明確的表達出來(成人經(jīng)常撒謊)。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嬰兒吃飽以后,不再留戀和喜歡,甚至表現(xiàn)出厭惡,從來不會占有食物(成人不是這樣)。
嬰兒喜歡被關注、擁抱等能夠帶來安全感的行為。(成人喜歡被擁抱的情況極少,要選擇對象)。
嬰兒喜歡來自于自己身體的新奇的體驗,即使發(fā)現(xiàn)自己的腳趾頭都會快樂,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強(成人變得保守呆板)。
嬰兒不喜歡苦味,疼痛和突發(fā)的巨大聲響(成人有改變)。
可以看出,嬰兒的操作性價值觀,是一種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價值判斷過程,而不是一個不變的固定系統(tǒng)。正如對同一種食物,他有時喜歡,有時厭惡,他喜歡安全和輕松,但是為了滿足好奇,他又可以放棄這種環(huán)境。這種價值,來自內部的天然的感覺,是一種本有的智慧。不象我們成人,被父母的意愿,宗教的經(jīng)文、某個領域的權威或者廣告宣傳所左右。嬰兒喜歡清楚地知道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哪個人對他好哪個人對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時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價值判斷很多時候都是僵化、無效和不明確的,成人是怎么從嬰兒完美而有效的價值判斷狀態(tài)退變的呢?
嬰兒需要愛,他也同樣愛父母,對父母表現(xiàn)出無限的忠誠性,所以他為了愛改變自己。比如,一個孩子喜歡扯姐姐的頭發(fā),他覺得聽到姐姐又哭又鬧很開心,但是家長會給他懲戒。多次以后,他就會形成一個概念,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認為好,堅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對自己的愛,拒絕愛的行為,是反生命的。他會把別人的價值判斷內化,變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為了愛,他遠離了自己先天的判斷機制,放棄了自己的內部評價,以別人的價值預設引導自己的行為。
案例
一個男孩,從小夢想自己成為藝術家,但他感覺到父母更愿意他成為一個醫(yī)生,于是他遷就父母,表示有意向成為一個醫(yī)生,這時候,父母給他更多的愛和鼓勵,他成為醫(yī)生的意愿逐漸堅定起來,進入醫(yī)學院以后,他很多科的成績都不及格,咨詢師發(fā)現(xiàn)從智力上看,孩子完全有能力取得好成績,但是,事實相反。這中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原來他疏離了自己天然的判斷機制,疏離了內心的判斷過程,自己從來都沒有真正想過要當一名醫(yī)生。對另一個孩子來說,則有可能是自己想當醫(yī)生,最后順從了父母的意愿做了藝術家,同樣是悲劇。
當今社會嚴重的心理問題,與自己的價值判斷有直接的關系,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所以面臨選擇時不果斷,總是受到情緒上面的困擾,一但選擇,選擇的或者得到的又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美國,卡爾.羅杰斯對師范學校的學生做了調查,問:如果你們成為老師,最想教給孩子的價值觀是什么,結果他們列舉出了“說話用詞恰當”、“不用非正式的口語”、“干凈”、“遵守紀律”、“按照老師的指導做事”、“老師的指導要說一不二”等等,卡爾.羅杰斯為這些準老師感到汗顏。反觀我們自己,也是把那些掩飾自己膽怯的經(jīng)驗,把那些禁錮我們自己的規(guī)條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們,而不是盡量保留孩子們本有的智慧。
個體為了保持得到愛、贊賞和自尊,不惜把自己的價值評判權拱手讓人,個體從小就不信任自己的經(jīng)驗的可靠性,不相信僅僅靠自己就可以指導自己的行為;他們從別人那里學來一堆構想價值觀,不管自己的這些觀點多么背離了自己的真實體驗!因為這些觀點不是自己的,所以顯得生硬、不能變通?,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把環(huán)境中的與自己生命經(jīng)驗無關和事實矛盾的價值觀,盲目地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價值觀的病態(tài)內化,舉例如下。
性欲和性行為是罪惡的。每年有很多青少年因為缺乏對性的了解和認識,造成上百萬人未婚先孕。(誤區(qū)來自道德常識)
(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大人坦蕩地告訴孩子生命的由來,孩子自然就不講粗話,可以順利地解決早戀問題。儒家講“食色性也”,從來不回避性這個問題,目前中國的結婚年齡,可能是歷史上最大的,所以性壓抑的時間很長,由于缺乏對性問題的正確認識,有些人即使體驗了性生活,偏執(zhí)的性觀念仍然沒有得到改善,又把這些錯誤的觀念復制給后一代。我不是提倡性泛濫,而是希望早些告訴孩子關于性和生命來由的真相,可淡化孩子們跨越性禁區(qū)的成就感,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表示明白這層道理后,更能妥善對待性問題,以后有機會再舉相關案例。關于性于心理行為的關系,《夏山學校》的尼爾,理解很徹底,輔導方法趨近于完美,大家可以閱讀相關章節(jié)。回想起自己初中時候的生理老師,講到有關性的章節(jié)時,總是緊張兮兮的。很多老師自己對性問題都缺少承認事實的勇氣。)
已經(jīng)內化的社會價值觀的誤區(qū)
掙錢越多越好。(來自社會,已經(jīng)深刻影響到家庭)
人們最需要學習的是知識,這是精英與平庸的區(qū)別。(來自學校、社會和家庭)
瀏覽和娛樂性、探索性的閱讀不被人認可。(來自學校)
緊跟潮流很重要。(來自于媒體和商業(yè)廣告)
愛自己周圍的人是最高美德。(來自于宗教)
競爭比合作好。(來自于商業(yè)公司)
名牌產品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來自于商業(yè)宣傳)
南懷瑾先生講,人格獨立,要“卓爾不群”,但是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似乎沒有人提倡過,人類作為個體,更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和信念,我們都活在人云亦云之中。佛法提倡自己的本有的智慧,提倡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就是超越思維的感覺,但是知之者甚少,很多人都落入宗教的窠臼,可嘆。
機遇
當我們尋求內在的獨立,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時,轉機就出現(xiàn)了。心理輔導發(fā)現(xiàn),自主意識的出現(xiàn),自己準備做真實的自我時,治愈就開始了,這是所有有效心理輔導的共同特征。當我們感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感到有趣,感到勝任,感到自豪,我們就會慢慢珍惜和欣賞自己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敏銳于自己每時每刻的感受和反應,這就是活在當下,活在感覺而不是活在思維里,自我的覺醒就開始了。如此,我們會對自己的體驗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甚至與自己的體驗融為一體,我們的價值取向將發(fā)生巨大變化,許多嬰兒期的價值取向又重新出現(xiàn),即來自內部感覺的的特異性的、情境性的反應能力,這比籠統(tǒng)的道理強過百倍。這樣,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可以趨近于知時知量,趨近于中庸之道。
對于外部的價值觀,我們也是要考量的,但要批判性地看待,它只是參考,遠不如我們的經(jīng)驗和直覺更有用。對待外部的價值觀,就像服中藥,要看它是否能夠恢復或者強化機體本有的運轉機制。
成熟的人格體現(xiàn)
理想的價值觀:我們既能調動豐富的經(jīng)驗與認知功能,又能相信來自自己身體內部的真實的感受。
對于成熟的個體來說,價值判斷的趨向于客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滿足自己主體的需要,使自己更完美,更富有,更強壯。這聽起來是自私的,是否會損害到人際關系?事實上,美好的人際關系也是個體發(fā)展的需要,有足夠真實自我感的人,他自然會保持自利利他的平衡,由于他的人格的穩(wěn)定性,更能夠給他人安全感和信賴感,從而與人保持親密而互助的關系。純粹的利己和利他,都會給人壓力,從而產生人際關系的疏離感,良好而輕松的人際關系,是平等而互利的。成熟的人的價值判斷,果斷的特質與嬰兒相似,但是前者有更多的經(jīng)驗可以參考。
有時候,即使人格成熟的人,價值判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判斷就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正視自己的缺點,允許自己犯錯誤,就會更好地在錯誤經(jīng)驗里學習,使我們的判斷模式不斷趨近于完善,從而達到真正的自我實現(xiàn)。如果我們信任自己,運用自己的感覺和直覺做判斷,將比單純地使用理論知識更為明智;一個完整人格的人所做的判斷,要比單獨的一個頭腦所做的判斷要敏感準確的多。
卡爾.羅杰斯根據(jù)自己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人格健全的人都心胸開闊,價值取向都是有利于個人、周圍的人以及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給孩子愛和自由,得到重視,能夠自由體驗生活時,他來自自我的價值導向就會出現(xiàn),成人也是如此。
我們不需要哲學家和統(tǒng)治者或者牧師從外界強加一個普適的價值觀到我們身上,相反,做真實的自己,就可以從我們的經(jīng)驗中,浮現(xiàn)出普適的價值觀,在把這種價值觀,與《論語》諸書做個對照,發(fā)現(xiàn)圣人的語言,不是說教,而是可以印證我們自己真實的感受。所以我們批評社會價值觀同時,更多地要從自己做起,這是現(xiàn)實可行的。
對自己了解多少,對社會就了解多少,自己改變多少,世界就改變多少。
國內一家調查公司針對國內四所名牌大學在校大學生調查顯示,85%的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一些大學生表示,專業(yè)不對口是導致厭學的主要原因。于是,根據(jù)要求,學校調整了這些學生的專業(yè)。但是,學生轉專業(yè)后厭學情緒依然存在,根本無法保證畢業(yè)生達到企業(yè)的用人標準。
教育專家表示,大學生厭學的情況,很大程度在于學前沒有建立自主學習的意識。目前,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學習完全是迫于社會的壓力,幾乎都是“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所學知識完全為了升學、應試、高考。進入大學之后,既不了解所學專業(yè)及未來發(fā)展,又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就業(yè)難也就不足為奇了。
6歲至13歲是少年目標價值觀、意志力和挫折抵抗力發(fā)展的關鍵期。面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現(xiàn)狀,培養(yǎng)孩子的就業(yè)能力、個人素質不僅深入到中學階段,甚至向小學、幼兒園延伸。解決就業(yè)難,從娃娃抓起已成為社會共識。
實現(xiàn)個人自我發(fā)展的手段,就是通過不斷的自主學習。現(xiàn)在大學生學習動機、興趣缺失,不是大學、中學造成的,而是沒有從小學、學前進行培養(yǎng)。當今在我國的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不少家長和教師往往只關注孩子的語言能力、智力和體質方面的發(fā)展,結果只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同時,還忽略了對兒童的情緒和社會能力的教育和培養(yǎng),從而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情感淡漠、性情孤僻、自控能力差、人際交往障礙、不合群、缺乏責任心和自信心以及厭學、網(wǎng)戀等一系列問題,最終難以適應社會及用人單位的要求。
教育專家認為,如果能在10歲前,建立學習心理、學習興趣、價值觀,對一個人的發(fā)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正常的生活中,價值觀的問題好像不被人們注意,除了買賣時人們對物品的價格注意外,在生活和生存面臨選擇時,人們并不太注意價值觀的取向問題。實際上價值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決定人的一生關鍵期的選擇和自己一生生活的質量。對于做父母的來講,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價值觀更是起著巨大的作用。每一個事件、每一次沖突、每一次機會的選擇都決定了這個孩子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決定著這個人的一生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對人類和社會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
本?拉登是人才嗎
人是必須受教育的動物,教育的目的是怎樣把孩子培養(yǎng)成易于生存的人。只要人是易于生存的就必須是利他的,人通過服務于別人而獲得生存的機會。一個人是否被別人所需要,決定因素并不在于他有多少的知識,而在于他的人格狀態(tài)是否能夠使他因為生存的需要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他是否能夠被大部分的人所接納,他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的使用是否對人類和社會是建設性的。由此看來,教育就不只是一件通過灌輸來解決問題的事情。
現(xiàn)在,有些家長還停留在知識技能大于一切的認識上,有些已經(jīng)認識到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對于人的生活和生存的重要,也就是人控制情緒的能力、承受力、毅力的重要。美國科學家通過對一些成功人士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一個人能否成功,情商的比重占80%,智商僅占20%。我們不禁要問:知識的位置在哪里?如果說知識的掌握,是高智商的產物,那么知識的使用卻不能沒有情商。而高的情商來自于哪里呢?肯定來自于健康的心理和能夠為自己帶來自信的人格。所謂出類拔萃的學生一般都是情商和智商兼?zhèn)涞摹T诮裉?,單純高智商已不再被人們認為是出類拔萃的。盡管如此,還有很多家長不敢不逼著孩子拿名次考高分,不敢放棄拔苗助長,內心的焦慮使他們不得不對“土地資源”進行提前的過度的掠奪。其實他們知道死記硬背出來的知識不能使孩子得到發(fā)展,更不能使孩子滋生出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能力。但是由于對生存沒有安全感,家長們不敢選擇那些對孩子發(fā)展更有利的教育而只敢隨大流,最終只能用“中國的國情就是這樣”的理論來安慰自己。其實大家也清楚中國的國情在飛快地變化著,人要用20年的時間來準備以后四五十年的生活,目前的隨大流只能應付一時,難以受惠終生。
這只是就智商與情商的對比而言的。實際上,一個人如果想成為人才,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他的素質構成中還有比情商更為重要的東西,我們稱之為人的核心部分,那就是感受力,就是愛!
如果抽掉愛、良知和情感而判定人才的話,本?拉登、希特勒就是最大的“人才”了。他們在創(chuàng)造力、勇敢精神、敬業(yè)程度等方面都“無可挑剔”,但他們以及與他們相似的人,給人類制造了多大的苦難啊。這就涉及“人才”這個概念了。做父母的沒有不想把自己孩子培養(yǎng)成人才的,但是對于什么是人才并非十分清楚。
人才公式
什么是人才呢?人才就是“人”與“才”的結合。向善、良知、關愛、寬容、同情心,這些代表人文情懷的東西都屬“人”的部分;“才”就是能力、聰明才智、知識技能。兩者相加才是“人才”。
我們還可以簡化一下,把“知識技能”簡化成“知識”,把“聰明才智”簡化成“能力”,把“人文情懷”簡化成“人格”。它們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就“才”而言,單獨來看,“知識”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只是個“0”;“能力”呢,是知識前面的數(shù)字。能力為“0”的話,與知識待在一起還是“0”;能力是“1”,就變成“10”;能力是“9”,得數(shù)便是“90”了。這個公式說明:只有把知識與能力搭在一起,才能形成“才”,“才”的價值就會以幾何級數(shù)上升。
而如果把“人”與“才”放在一起相比,那么“才”只是處于“0”價值的位置?!安拧钡膬r值只有依靠良好的“人格”方能顯現(xiàn),人格的分值越高,人才越有價值。
所以,人格就像太陽一樣,用它的光來照耀“才”;像雨露一樣,全方位地滋潤“才”。知識也好,能力也好,只有通過陽光雨露的照耀與滋潤,才能生長,才能生機勃發(fā),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對整個人類有益。可以這樣說吧,在未來社會中,一個即使在知識、能力這些方面非常出類拔萃的人,如果沒有“人格”的成分的話是很難立足的,誰會希望自己的老板、下屬、生意伙伴、朋友是一個沒有德行的人呢?
有這樣一個例子,某家公司空缺一個重要的職位,招聘的時候,來了好多碩士博士,本科生只來了一位,還是硬著頭皮來的。結果,本科生被聘用了,碩士博士反而落選。為什么呢?所有的“士”全都坐在那里指手畫腳,而本科生一聲不吭,在一旁端茶倒水。
如果將人的素質比作一棵樹的話,“人”是根、是干,“才”是枝、是葉?;蛘哒f,“才”里面的“能力”是枝,“知識”是葉。可現(xiàn)在,一些父母逼著孩子只在枝與葉上使力,這種舍本逐末的行為,只能造成根與干的枯萎甚至死亡。
早教專家:早教不是簡單的提前灌輸知識,而是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
這位媽媽提到的“早教”及其對智力提升有益的觀點,已獲得國內外許多專家和父母的認同。然而,早教并不是簡單的提前灌輸知識,而是指從小開始注重寶寶能力的培養(yǎng)。
早教主要在0-6歲,為什么不等7歲上學以后呢?因為寶寶0-6歲大腦分區(qū)發(fā)育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在某些時期大腦對某些信息接收特別快,我們稱為“窗口期”。不同的生理功能的窗口期也不一樣的,比如說:出生~1歲半是視覺的窗口期;1~3歲語言的窗口期;0~4歲數(shù)學和邏輯能力窗口期……
在不同窗口期,給予有針對性的教育,對孩子各種能力的自小養(yǎng)成是又快又好。相反,若錯過了窗口期,寶寶雖仍接受相應的知識,但已經(jīng)事倍功半了。引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懷特博士的話:“如果一個3歲的幼兒,在與學術有關的各方面,如語言和解決問題的技能上,遲開竅6個月或更多一點時間,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學習經(jīng)歷中獲得成功?!?/p>
早教不追求立桿見影的效果,而是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以影響長遠的發(fā)展。因此,媽媽們只要科學早教,不但不會影響寶寶日后的學習,反而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媽媽,媽媽,今天我在學校里和小強吵架,他往我腿上踢了一腳。但是,我沒有還手,我沒有打他,所以老師夸我了!說我是個特別懂事,特別好的小朋友!”
雖然有些疑惑不解,聽不懂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但是婷婷媽媽還是放下了手中的包,拉著兒子到一旁坐下,仔細問問,今天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老師到底是怎么處理的。
但是一聽老師的處理方式,婷婷媽媽大吃一驚。
“沒有然后了呀,老師說這種事都是小事,小強也只是輕輕踢了我一下,老師讓他下次不要再這樣就沒了。”才剛上小學的兒子一臉興奮,開心地和媽媽說到:“老師夸我了呢,夸我是個特別懂事的好孩子。我以后也要像今天一樣,做個特別懂事的好孩子,就算他們打我我也不還手?!?/p>
這,雖然的確是一件小事情沒有錯,但是,孩子卻被這件小事給誤導了,竟然覺得自己被人欺負、被人打了以后不還手是一件特別光榮,特別懂事的表現(xiàn)。
照這樣發(fā)展下去,這樣的價值觀固定了以后,孩子豈不是遇到了所有的爭執(zhí)都先選擇退讓一步,徹徹底底成為一個怕事、躲事的窩囊廢嗎?
自家的孩子畢竟是個男孩,頂天立地,擋風遮雨那才是一個男孩子成長為男人時應該有的模樣。躲事甚至怕事,將來走上了社會,只有永遠吃癟的未來!婷婷媽媽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老師的一句隨口鼓勵扭曲了原本應該正常的價值觀,趕緊給老師打電話。
“哦,這個事啊,你家孩子做得挺好的呀,我覺得。反正也沒有什么大事情嘛,得饒人處且饒人。要是所有的孩子都像他一樣,遇到事情都退一步,該多好呀!”
這樣看似對孩子好的“諄諄教導”,實際上卻在某些方面對孩子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最關鍵的是,這樣的“諄諄教導”,往往充斥在孩子身邊?。?!
“哎呀,別太在意了,孩子還小嘛,你體諒一點。別害怕,勇敢點,打碎了什么東西媽媽賠!去玩吧。”
“寶貝干得真漂亮,這樣的臭的要死的流浪漢就應該這樣對付他們!”“沒事沒事,不就是一個口紅嘛,我來和我女兒說?!薄案绺缡遣皇呛軈柡Γ恳院笤蹅円惨⑦@么有錢的姐姐當老婆好不好?”“你是不是傻啊,超市里那些東西放著不就是給人吃的嘛。走,媽媽帶你再去拿點水果吃吃?!薄盎丶腋嬖V你媽媽,今天這個玩具是叔叔買的,她不會找你麻煩的??烊ネ姘??!?/p>
怎么樣,這樣的“諄諄教導”,是不是很耳熟?人生在世,保不齊周圍就有這么多的奇葩親戚、奇葩鄰居、奇葩朋友。而他們的一些奇葩價值觀,往往都通過這些“諄諄教導”的方式,有意無意地往你孩子耳朵里面灌。
就算你嚴防死堵,你的孩子還是會耳聞目染一些,足以污染、扭曲他們價值觀的人和事。
你告訴孩子,拿別人家東西是不好的。但是他會看到,來自己家串門的親戚家孩子,眼睜睜地拿了他心愛的玩具回家;他會看到,超市里的大爺大媽,偷偷把試吃攤的水果帶走;他會看到,爸爸的朋友給他買了玩具,還讓他不要告訴別人……
你告訴孩子,打架是不好的。但是他會看到,打架最好的孩子成了孩子王;他會看到,電視上的畫面在播放著大人們打架的畫面,而爸爸看得津津有味;他會看到,班級里的男生在欺負女生……
你告訴孩子,這樣那樣的做法都是不可以的,但是孩子眼中,卻看到了身邊的那些人是怎么做的,而其他人是怎么對他們的表現(xiàn)大加贊賞,甚至鼓勵他一起加入進來,做那些媽媽說是不可以的事。
這樣的不當鼓勵,源于他人扭曲的價值觀,卻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污染著、扭曲著孩子的價值觀。
孩子是一張白紙,就看大人在他們身上怎么畫。
但是,就算你畫上了錦繡江山,看畫的人,卻能在嬉笑怒罵間,打翻了你畫畫的墨水,把整幅圖變成了一張廢紙。而你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變成了無用功。
所以,我們才這樣重視教育,才會有孟母三遷這樣的典故,才會反復提倡著素質教育,才會努力孩子們接觸到高素質的人,努力篩選著孩子們身邊最常接觸的伙伴。
溫馨提示:
環(huán)境造人。家長們,你們的教育做得再好,再到位,禁不起周圍人的一通和稀泥。我們能做到的,是努力提升自己和自己身邊眾人的素質,從而營造一個相對優(yōu)異的環(huán)境,讓孩子不被奇葩扭曲了原本正常的價值觀。教育這條路很長,但是我們必須一直在前進。
相信《不教“知識”教價值觀》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不教哪些內容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導讀:從孩子角度說,走路可能最好,可以隨時觀察,這兒螞蟻在打架,那兒有個小蟲,他可以去捉。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價值觀,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強加于孩子。 在成人看來,坐車比走路好,坐小車比坐公交車好,坐...
【活動實錄】: 活動開始,教師以一首孩子們熟悉的動物歌曲作為引子,而后自然地過渡到主題:“小羊、小貓和小雞是怎么叫的呀”?孩子們依據(jù)各自的經(jīng)驗進行回答,還不時地學著這些動物的叫聲“喵喵喵”,“咩咩咩”...
好朋友曉聰在英國留學,前不久回國探親,硬是拉著我在她家住了幾天。正巧,她的表姐也帶著兒子頂頂過來玩。這天,頂頂跟曉聰鄰居家的孩子一起玩,回來時,我們給他買的玩具槍沒了,手上卻多了一個用布縫的小沙包。問...
卡爾-羅杰斯的人格理論核心,是要做真實的自我,我認為這就是儒家的誠,儒家的誠,不是堅定不移的善良,不是服務的熱忱和意愿,而是與智慧一體的,這種智慧,能夠回到生命體驗的實質,能夠呈現(xiàn)中庸之道之后的事實。...
最新更新